成语故事课件教案集锦。
教案是老师上课之前需要备好的课件,每个老师都需要仔细规划教案课件。教案是教师为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制定的计划书。编辑在网络中查找到了一些有用的资料与“成语故事课件教案”相关,如果这篇文章对你的生活有所影响请收藏它留作参考!
成语故事课件教案【篇1】
抓住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帮助学生理解成语的比喻义。
1、填字成词。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写古代一个人卖盾和矛,先夸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2、请学生朗读“夸口”的语气。要求读得语气很夸张,把那种当众吆喝、自卖自夸的语气形象地读出来。
3、结合插图,以替换词语和句子的方式来理解、感悟“张口结舌”。将原句改成“那个楚国人------------------,回答不上来了”请学生填空。有进行一段话的描写的,如“那个楚国人急得满头大汗,看看自己的矛,又看看自己的盾,支支唔晤地傻了眼,最后什么也回答不上来。”也有学生是以替换词语的方式来进行的,他们会分别将“目瞪口呆”、“慌慌张张”、“哑口无言”、“吞吞吐吐”等词语放进原句来理解!这样,那个楚国人狼狈不堪的情景也充分表现出来了!“自相矛盾”这一寓意也就水落石出了!
4、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
1、请同学们查查字典,看看“滥”、“竽”、“充”、“数”这4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滥”就是不加选择,“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充”指冒充,“数”就是数目)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竿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出示三个句子: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①比较这三个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②朗读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吹的样子,居然得到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3、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
4、朗读课文,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1、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l)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
(2)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
(3)“点睛”的结果怎样?
2、逐题讨论,指导朗读。
(l)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子的?(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所以人们觉得怎样?(人们觉得奇怪、可惜)
(2)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点睛?(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应游客的一再要求)
(3)“点睛”的结果怎样?(点睛后天气突变,龙腾空飞去)此刻人们的态度又怎样?(惊叹不已)
(4)读这则故事时要读出什么语气?(要读出人们由奇怪到怀疑最后惊叹的语气)
3、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游客们看到画上眼睛的龙真的腾空飞去,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自由讨论。
1、朗读课文。
2、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1)南郭先生是如何混进吹竽队伍的?
(2)第一次拿到俸禄后,有什么举动,会怎么想?
(3)当齐泯王要求单独吹奏时,他是怎样惴惴不安,然后偷偷逃跑?
2、创编故事,挑战自我。提示:
(1)讲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事情完整。
(2)刻画人物细致、具体。
(3)题目自拟如:《南郭先生“失业”记》、《下岗后的南郭先生》等。
成语故事课件教案【篇2】
2、正确、流利地朗读成语,大致了解其中某些成语所包含的故事,能从中获得一点启发。
3、有主动学习、积累成语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识字、积累成语。
教学难点:
自主识字、了解成语的意思 。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了解成语的故事,收集一些常用成语。 教师:课件或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带来一个好听的故事。看看那位小听众明白故事里讲的是谁,在做什么。
2. 学生交流听到的故事,引出《精卫填海》。
3.这个有趣的故事就在今天我带来的这本书里(多媒体出示《有故事的成语》),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这本书里一共有8个成语娃娃,今天,我将带着小朋友们一起去认识这8个成语娃娃。
1.请小朋友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生字,注意把字音读准,难读的多读几遍,争取做到不添字、不漏字。
2、小朋友们读得多认真呀!相信你们都已经将文中的生字都找出来了吧!对照一下,若没有找完全的请同桌帮帮你。(出示生字)
3、都找到了吗?真不错,你们都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既然找到了,那就赶快再去熟悉一下他们吧!争取将它们的名字叫得又响又准。
4、谁愿意来将他认识的小伙伴介绍给大家?并说说你是怎么认识他们的?
(如我很早在幼儿园认识的老朋友——“父”;生活中经常见到的朋友,如味精的“精”;还有加一加,如土+真=填、大+亏=夸、禺+心=愚、月+旦=胆等方法。
5、跟着老师一起来拼读这些生字娃娃吧!你觉得这些生字娃娃在读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
6、记住小老师的提醒了吗?那好咱们现在就与生字娃娃来一番游戏,第一个游戏是开火车,看看哪列火车开得又快又准!请第一列火车做准备——开始!(出示生字卡片)
不错,开得很快!第二列——开始!也很棒,不但快,而且准!火车开得这么棒,证明孩子们都认识这些字,那我们一起读的时候就会更棒哟!一起来读一读吧!
7、第二个游戏叫做找朋友!你能给这些生字娃娃找一个好朋友吗?
孩子们多能干呀,给生字娃娃找了这么多的好朋友!他们感谢你们!让我们一起来把这些词语读一读吧!
1.过渡:刚才我们和生字娃娃玩了很长时间,他们也累了,让他们休息一会儿。现在让我们读读课文,好吗?
(1)、同桌读,互相纠正读音。 (2)、请小老师教读。 (3)、男女生対读。 (4)、师生配合多种形式读。 (5)、生试背课文。
2.如果老师只说成语里的一个字,你能把这个成语大声地说给我们听吗?
3.了解某些成语中的故事。
1、师:你能通过看老师的动作,猜出它是什么成语吗?比一比谁的反应最快。
(游戏:师做动作,生说出在课文相应的成语来。) 老师适时地对当个成语故事进行点拨。
愚公移山:愚公和他的家人下定决心要把门前的两座大山搬走,他们那种战胜困难的决心感动了玉帝,最后玉帝派神仙把那两座山移走了。
精卫填海:大海淹死了精卫,精卫便变成了一只鸟,它立志要把海填平,小精卫那要填平大海的意志和勇气值得我们学习。
夸父追日:夸父为了追上太阳,没日没夜地跑啊,最后他渴死在半路上,变成了一座大山,他的拐杖变成了一片树林。
四、引展(指导书写) 1.出示要写的生字。
2.生观察特点,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每个字的结构特点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并指导认识字形结构及各部分的比例。如独体字“求”占田字格的部位,上下结构的字“夸”、“守”、“尝”、“梁”;左右结构的字“卧”、“刺”、“胆”、“待”、“填”。
2.教师范写,讲解要点。
重点讲解“梁”字,上面的左边是“三点水”,右边是“刀”字左右都有一点,下边是“木”字。“卧”字的左边是“臣”字,臣字的最后一笔是竖折。
3.学生描红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的坐姿,握笔的姿势及方法。提醒学生每个字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努力把每一个字写规范、美观。
4.作业展评,激励表彰。
五、作业布置。
1.书写生字词。
2.把今天所学的成语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成语故事课件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重、难点
1、弄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2、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3、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教学方法与手段师:导读法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相结合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小黑板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入了不少的成语,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学生交流回答。)今天,我们一起来再来学习几个成语故事。(板书:8、成语故事)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样的词叫作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由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二、初读指导。
1、课文中讲了哪三个成语故事呢?请大家一起来读课文。(小黑板出示初读要求)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新词。
(2)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想办法记住字音、字形。
(3)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4)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准备质疑。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楚国 戳穿 演奏腮帮 俸禄 滥竽充数南郭先生
(2)请你说说哪些字音容易读错,要提醒大家注意。“楚”、“戳”是翘舌音;“奏”、“腮”是平舌音;“滥”、“禄”是边音;“竽”是第二声,不能读成第三声。
(3)启发学生质疑:文中的哪些词语你不理解?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夸口:说大话。戳穿:刺穿。(用实物进行演示)腮帮:腮。(让学生指指自己的腮帮,再鼓鼓腮帮)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4)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三、指导书写。
滥:左右结构,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禄:左边是“示字旁”,同时提醒右下不是“水”。
四、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写古代一个人卖盾和矛,先夸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2.讨论:“夸口”是什么意思?(说大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呢?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3.“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的呢?4.你能说说“自相矛盾”的意思吗?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课堂练习设计
1、描红生字。
2、感情朗读课文。
教后修改
课外作业设计
1、完成同步练习题。
2、写出几个你知道的成语故事名称。
成语故事课件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理解“狐假虎威”成语故事的内容及情节,丰富词汇:半信半疑、得意洋洋。(重点)
2.大胆表达自己对故事角色的理解和看法,并能运用语言、动作、表情创造性地表现故事中的角色对话及角色特点。(难点)
3.对成语故事感兴趣,初步感受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妙。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活动前了解幼儿对成语的认知水平,丰富幼儿成语的认知经验,幼儿画出自己喜欢的成语。
2.物质准备:故事动画、图片课件。
活动过程
以游戏“看图画猜成语”导入,激发幼儿学习成语的兴趣,并初步感受古典文化的精妙
1.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知道的成语,了解成语是我国特有的古典文化。
2.玩“看图画猜成语”的游戏:出示幼儿自己画的成语故事,引导幼儿根据图画内容,说出成语,引出成语“狐假虎威”。
结合故事动画完整听赏故事,初步理解“狐假虎威”成语故事的内容与情节
1.教师结合故事动画完整讲述故事。
2.通过提问引导幼儿初步理解“狐假虎威”成语故事的内容。
提问: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幼共同分段讲述、分析、理解故事内容,引导幼儿学说对话,理解词语:半信半疑、得意洋洋
1.教师结合课件讲述第一段(故事开始至“天帝是不会饶恕你的”),在提问、表演中引导幼儿学说对话。
提问:狐狸被捉住后心里是怎么想的?它是怎么说的?
狐狸为什么要装出傲慢、镇静的样子?
2.师幼共同边讨论边讲述第二段(“老虎听了狐狸的话”至“跟在狐狸后面四处张望”),在提问、讨论中引导幼儿分角色表演对话,表现角色的特点。
提问:老虎听了狐狸的话为什么一愣?丰富词汇:半信半疑。
狐狸一看老虎不信赶紧说了什么?
接下来它们是怎么做的?
3.幼儿看图自主讲述第三段(“森林中的……”至最后),在讲述、表演中引导幼儿重点表现角色特点。
提问:狐狸为什么得意洋洋?它对老虎说了什么?丰富词汇:得意洋洋。
4.引发幼儿讨论,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不同的想法。
提问:在你眼中,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狐狸?
在动物们的眼中,这又是一只什么样的狐狸?
5.拓展幼儿的想象,进一步加深对“狐假虎威”的理解。
提问:老虎一直会上当吗?狐狸一直会得逞吗?它们还会发生什么事?
给故事动画配音,运用语言、动作、表情创造性地表现故事中角色的对话及特点
教师配合、支持幼儿共同完成为故事动画配音,引导幼儿重点讲述对话部分,并创造性地进行表现。
游戏“看动作猜成语”,进一步引发幼儿对中国古典文化——成语的兴趣
成语故事课件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识写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成语,大致了解其中某些成语所包含的故事,能从中获得一点启发。
3、有主动学习、积累成语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识字、积累成语
教学难点:
自主识字、了解成语的意思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了解成语的故事,收集一些常用成语。
教师:生字卡片、小黑板、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这样的导入,在平滑无缝间过渡到本堂课的学习内容。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又为以后的学习做了巧妙的铺垫。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与学生进行课前谈话)刚才我们背诵了有数字的成语。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认识另一类成语《有故事的成语》(板书课题)
2、读课题,解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识字教学的任务不但要学生识字,更重要的是学会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识字方法的交流、体现了学生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我提醒大家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从小学会帮助别人,欣赏别人,加之小老师的作用,让孩子们感觉到有一种成就感,自豪感。也可以激发孩子们求知的愿望,给孩子们增添了许多乐趣。通过猜生字游戏,让学生在愉悦中巩固识字,。
1、读课文,读正确。
(1)、自由读请读一读这些有故事的成语,如果读的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就拼一拼它头上的音节老师相信你们能读准每一个字音,把每一个成语读正确。
(2)、齐读
2、自主学生字这些字娃娃就是大家要认识的新朋友,请和你的伙伴小声拼读两遍(课件出示生字)
(1)、哪些字娃娃的名字最容易叫错呀?请你给大家友情提示,并请你当小老师教大家读两遍。(教师根据情况补充指导梁、父的读音)
(2)、你又打算怎样记住这些字娃娃的样子呢?请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3、识字游戏猜生字:
三、层层递进,精读课文
1、师范读。
2、抽学生读,了解学生情况。
3、学生齐读
采用多种朗读形式,训练学生把成语读正确,流利,读出成语的韵律美。出示图片让学生猜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成语内容的感悟。小学生最爱看动画片,借此播放多媒体课件,提高了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精卫填海游戏中贯穿了写字指导及巩固成语,一举两得。
4、师生对读
5、男女生对读
6、击掌读,开火车读
7、试着背诵。
四、趣猜成语,领会感悟
1、这些成语背后藏着什么故事呢?你能根据图片内容猜猜是文中哪个成语吗?(课件出示图片)
2、你想知道哪个成语背后的故事?(教师放课件精卫填海)
3、你想对小精卫说些什么?
4、做游戏精卫填海。
(1)、指导书写。(教师着重对梁、卧进行指导。)
(2)、练习成语填空。
五、小结,课后延伸。
成语故事课件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课文中的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成语中的人物形象,从形象中感受到寓意。
2.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3.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三.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2.出示自学要求:
(1)正确地认读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3.生自学课文。
4.检查自学效果。
(1)生字词正音。
楚国戳穿演奏腮帮俸禄滥竽充数南郭先生
(2)理解词语的意思。
夸口戳穿腮帮俸禄
(3)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
(三)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
2.凭借课文中的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3.会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
2.讨论:夸口是什么意思?文中谁在说大话呢?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呢?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3.张中结舌什么意思呢?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呢?你能说说自相矛盾意思吗?
4.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什么。
(三)精读《滥竽充数》
1.请同学们查查字典,看看滥竽充数这四个字的意思。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么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
3.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竽给他听。
出示三个句子:
(1)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2)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3)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读一读,比较:这三个句子有什么不同,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4.朗读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子,按着竽眼儿,装出吹竽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
5.这句话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6.他后来怎么又装不去了?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是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指名用不要......而是......造句。
7.朗读课文,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四)精读《画龙点睛》
1.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1)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
(2)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
(3)点睛的结果怎样?
2.逐题讨论,指导朗读。
(1)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的?所以人们觉得怎样?
(2)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点睛?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
(3)点睛的结果怎样?
(4)读这则故事时节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5)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游客们看到画上眼睛的真的腾空而去,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自由讨论。
(五)布置作业。
成语故事课件教案【篇7】
教学目标:
精读课文,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教学重点:
抓住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帮助学生理解成语的比喻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
1、填字成词。
自相( )盾画龙点( ) ( ) ( )充数张口( )舌
二、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写古代一个人卖盾和矛,先夸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2、请学生朗读“夸口”的语气。要求读得语气很夸张,把那种当众吆喝、自卖自夸的语气形象地读出来。
3、结合插图,以替换词语和句子的方式来理解、感悟“张口结舌”。将原句改成“那个楚国人------------------,回答不上来了”请学生填空。有进行一段话的描写的,如“那个楚国人急得满头大汗,看看自己的矛,又看看自己的盾,支支唔晤地傻了眼,最后什么也回答不上来。”也有学生是以替换词语的方式来进行的,他们会分别将“目瞪口呆”、“慌慌张张”、“哑口无言”、“吞吞吐吐”等词语放进原句来理解!这样,那个楚国人狼狈不堪的情景也充分表现出来了!“自相矛盾”这一寓意也就水落石出了!
4、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
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三、精读《滥竿充数》
1、请同学们查,看看“滥”、“竽”、“充”、“数”这4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滥”就是不加选择,“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充”指冒充,“数”就是数目)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竿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成语故事课件教案【篇8】
《成语故事》精品教学案例设计
教学目标
通融、刻薄、武断、熔岩、窘况、阔佬、撵跑、雅致、考究、妙不可言、十全十美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托德和老板的性格特点,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3.激发学生阅读外国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根据课文内容了解托德和老板的性格特点,体会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以后的写作中学会运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目标。
1、谈话:感受了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一些人物形象,让我们再来看看外国作家笔下的人。下面这篇课文选自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温写的短篇小说《百万英镑》。
2、了解故事梗概。
一个富豪之家的两兄弟,从银行中取出面额为一百万英镑的钞票,藉此验证这一百万的价值。他们选择了身无分文的年轻人作为实验品。于是一个流落伦敦街头的穷光蛋忽然之间得到了一张一百万英镑的钞票,他的生活由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引起了他生活方式的突变
3、.揭题:24金钱的魔力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静心读文,用自己的学习方法边读边在书上作批注。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准生字读音,看词语手册,理解词语意思。
(蹩脚、刻薄、武断、窘况、兴致勃勃、撵跑、妙不可言、十全十美)
3.根据词语理解再读课文,同桌说说课文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主要讲他们之间的什么事情。
4、概括老板和托德的性格。
三、细读课文,感受金钱的魔力
1、再读课文,哪些地方刻画了托德和老板那副可耻的嘴脸。
2、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相机指导:
那个家伙摆出一副非常刻薄的'嘴脸,说道:啊,是吗?哼,当然我也料到了你没有带零钱。我看像你这样的阔人是只会带大票子的。
(1)你读这句话时你眼前出现了一个怎样的人?
(
(3)应该说顾客就是上帝,此时此刻托德看到我好像看到什么?
(4)那托德内心的话语是什么?
(5)托德这样说这样做都源于什么?
3、但是当我吧一张钞票递过去,托德的脸上那个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找出来读一读。
他微笑着接了过去,那种笑容是遍布满脸的,恰像你所看到的维苏威火山边上那些小块平地上凝固起来的波状的、満是蛆虫似的一片一片的熔岩一般。
(1)从中你体会到什么?是怎么读懂的?
(2)同样写笑我们是怎么写的?
(3)托德笑得怎么样?
(4)了解一百万英镑 理解 蛆虫 熔岩
(5)作者吧托德脸上的表情描写的这么丑,为什么?
4、店里的伙计变了,那老板呢
学生交流
5、现在我还是瘟疫,还是魔鬼吗,那是什么?
6、.过渡:此时站在老板面前的是位百万富翁,见钱眼开的老板已语无伦次,极尽奉承之能事,反反复复,啰啰唆唆,透过这言语,不难看出老板那副奴才相。
四、总结全文,归纳写作特点。
1、总结:读了文章,托德与老板的可耻嘴脸及性格跃然纸上,呼之欲出,这都缘于作者对人物的生动传神的动作描写,细致入微的神情刻画,入木三分的语言描写。
五、拓展延伸,内化积累(作业)。
《汤姆·索亚历险记》、《竞选州长》等。
动作描写、神情描写的句子。
板书: 24 金钱的魔力
成语故事课件教案【篇9】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相关的意思.
2.学习第一篇成语《自相矛盾》,理解成语的表面意思,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习第一篇成语《自相矛盾》,理解成语的表面意思,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教师板书:成语。问学生:同学们,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由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你们知道哪些成语呢?
师生交流。
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学习三篇成语故事。教师继续板书故事三则
知道哪个字的意思是篇的意思吗?
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了三篇成语故事分别是:《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教师板书)
(二)学习生字新词
这三则故事大家多多少少都知道,我们先来学习一下其中的生字新词。
1.出示生字新词,自己小声地读一读。
矛盾楚国锐利墙壁逼神韵佩服
戳穿腮帮僧人唬人
2.哪些字在读音或者字形上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
(1)字形上重点应该强调的是矛、壁、韵、
(2)字音中重点强调的是戳、壁、韵、腮、僧
(3)通过预习,大家知道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3.再读生字新词,如果能把这些词语的意思读出来,就更好了
学生读生字新词
4.下面请大家再读一读第一篇成语故事《自相矛盾》,争取把这个故事读得正确、流利。
5.学生练读
(三)学习第一篇
1.同学们,我们先来学习第一篇《自相矛盾》,谁能给我说说这个故事。
(1)指名说,教师鼓励:看来你在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
(2)再请一位平时表现一般的学生说,教师鼓励
(3)同学们,见过人做买卖吗?哪些买卖人会在集市上吆喝些什么呢?
(4)师生交流
(5)请大家来看看这样一个句子;
出示:他拿起自己的盾夸口说: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谁来模仿买盾人吆喝一下。学生自由练习――指名――点评――指名――一起吆喝(不需要很整齐,但是吆喝的味道要出来)
同时,要让学生体会夸口这个词语的意思,再朗读,效果会更好一些
再出示:又举起自己的矛夸口说: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同样请同学朗读――指名――评价――再指名――奖励学生两句连在一起读。齐读之。
同学们这个生意人矛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矛戳得穿
这个生意人的盾的特点又是什么呢?教师板书:卖盾戳不穿
有问题吗?
学生提问,鼓励学生多问,用不同的方式来问。
2.请一位同学读这样的一段话
出示:有个围观的人问他: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
同学们,什么叫张口结舌?
这个楚国人为什么会张口结舌?
师生交流
3.现在你们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了吗?请大家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
(1)指名说
(2)师生点评
(3)再指名说
4.是啊,难怪围观的人都在取笑这个楚国人呢!围观的人的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
出示围观人说的话,指名读――再指名读5.分角色朗读这篇成语故事
(1)自由练习
(2)组合展示
(3)师生点评
6.同学们,听说学校最近为了迎接10月13日的建队节,要组织一次说故事大赛,我们想在班上先搞一次小
成语故事课件教案【篇10】
(一)复习生字词。
1.认读生字词。
2.填词。
(二)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
2.讨论:“夸口”的意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张
3.联系实际说说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
(三)精读《滥竽充数》。
1.查字典:滥、竽、充、数4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口结舌”的意思。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的呢?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
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3.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呢?
4.朗读课文。
(四)精读《画龙点睛》。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①张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
②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了?
3.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1.上次学习的三个成语故事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读了以后获得了哪些启发?
2.那么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例呢?请大家来交流一下。
(1)学生在小组中相互启发、交流。
(2)指名交流,点评。
(五)布置作业。
成语故事课件教案【篇11】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宝塔路片区五年级语文教学案
8、成语故事
主备:李家大山小学 审核:宝塔路片区五年级语文组 课型:阅读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课文《成语故事》,向同学们讲述了三则精彩而有趣的成语故事,分别是《自相矛盾》、《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自相矛盾》比喻一个人的语言、行动前后相抵触。《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却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画龙点睛》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健地方加上精辟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在教学时,应注意这样两条:第一是将这三则故事看作一篇课文去进行整体感知。让学生从而发现这三则故事的相似之处,明白这类课文的基本特征,为日后的举一反三做好准备;第二是让学生读明白故事和寓意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从故事的词句入手,读出词句所讲述的故事,并从故事中抽取蕴含其中的道理,让学生经历一个由形象思维到理性逻辑思维的过程。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画龙点睛》。2. 学会生字,理解“张口结舌”、“ 惊叹不已”、“点睛之笔”等词的意思,会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3.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三个成语的意思。4. 引导学生感受成语中的人物形象,从形象中感受到寓意。5. 激发学生阅读成语故事的兴趣,培养遇事爱思考、分析的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三个成语的意思,并能联系生活说说寓意。
难点:引导学生感受成语中的人物形象,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课前准备:
1、课前阅读一些成语故事,摘抄一些成语故事的寓意。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新词。
2、学习《自相矛盾》,明白成语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感知成语故事的一般特点,学习《自相矛盾》。
教学难点:理解《自相矛盾》的寓意所在,并能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资料链接:《自相矛盾》见于《韩非子•难一》,也见《韩非子•难势》。写的是古代一个人卖盾和矛,先夸盾好,什么矛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盾都能戳破。旁边的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什么矛也戳不破”和“什么样的盾都能戳破”是不能同时存在,是相互矛盾的。这个成语比喻一个人的语言、行动前后相抵触。
一、预习导学
1、熟读《成语故事》,至少3遍,做到正确、流利。家长评价:
2、比一比,再组词。
矛()买()锐()壁()逼()茅()卖()悦()臂()副()
3、查《成语词典》,写出下列成语的词义和寓意。
自相矛盾:字面意思: 寓意: 张口结舌:字面意思: 寓意:
4、写出几个你知道的成语故事的名称,并写写它们的寓意。
二、课堂研讨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宝塔路片区五年级语文教学案
(一)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来玩个游戏——“成语接龙”,愿意吗?
2、看来同学们掌握的成语还真不少呢!不管是生活中,还是书本上,我们常常要用到成语,到底什么样的词才能称为成语呢?(课件出示,揭示成语特点)
3、有很多成语都是由一个有趣的故事演变而来的,今天我们就学习《成语故事》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反馈字词预习情况。
2、指名读3个故事,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每则故事的内容。
3、这些成语故事只是单单的为了讲故事吗?(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要让我们去感悟体会)
(三)精讲《自相矛盾》
1、同学们,这是一个写得很精彩的故事,既有人物语言,也有人物动作、神态,刻画得有声有色,你能和同桌合作,读好这个故事吗?
2、指名朗读,相机评价:
①“夸口”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而“夸口”? “矛”和“盾”,你们能分得清吗?(看图指一指。)请学生朗读“夸口”的语气,要求读得语气很夸张,把那种当众吆喝、自卖自夸的语气形象地读出来。
②正当他说得唾沫四溅之时,有人问他:“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看看插图,此时这个楚国人是表情,周围的人又是什么表情呢?
③课文用了一个词,是“张口结舌”,你能表演出来吗?刚刚还夸夸其谈的的楚国人,此刻为何“张口结舌”说不出话呢?
④这则故事给我们什么启发呢?(大声地读寓意)
在生活中,我们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或是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谁愿意说一说。
3、复述《自相矛盾》。
三、当堂训练:
1、楚国人这样夸自己的盾:“。”他又这样夸自己的矛:“。”如果你就在旁边,会想:。
2、《自相矛盾》中的楚国人张口结舌,这是因为,现在人们常常用“自相矛盾“来形容。
四、巩固练习:
1、完成习字册。
2、把成语补充完整。
()口()舌 惊叹()()()牙()爪 电()雷()()()之笔 自相()()()()充数()龙()睛
3、按要求写成语(至少3个)
①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②来自神话故事的成语: ③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板书设计:
自相矛盾 夸口-——张口结舌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宝塔路片区五年级语文教学案
1、精读《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明白其中的寓意。
2、会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3、练习背诵《画龙点睛》。教学重难点:
精读《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明白其中的寓意。资料链接:
《滥竽充数》见于《韩非子•内储说上》。写的是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许多人一齐吹竽,南郭先生不会吹,也混在其中充数。后来,齐泯王继位,喜欢一个一个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这个成语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却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画龙点睛》见于唐朝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传说梁代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上画了四条龙,不点眼睛,说点了就会飞掉。听到的人不相信,偏叫他点上。刚点了两条,这两条龙便乘风飞去,只剩下没点眼睛的两条龙。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健地方加上精辟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查《成语词典》,写出下列成语的词义和寓意。
滥竽充数:字面意思: 寓意: 画龙点睛:字面意思: 寓意:
2、用“ ”画出《滥竽充数》中带有关联词语的句子,认真地读一读,练习用“不要„„而要„„”口头造句。
3、熟读《画龙点睛》,能背出来就更棒了,家长评价:
二、课堂研讨
(一)精读《滥竽充数》
1、谁来解释一下课题的意思?(说说“滥”、“竽”“充”的意思)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可进行比较:a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b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练习朗读。
3、出示“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吹的样子,居然得到和别人一样多..的傣禄。”
“居然”什么意思?如果你是南郭先生的同行,你可能会想?南郭先生又会怎么想呢?
4、看插图,南郭先生后来又怎么装不下去的呢?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
5、如果你看到了流浪街头的南郭先生,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对于今天那些“滥竽充数”“以次充好”的厂家,你会对他说什么呢?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宝塔路片区五年级语文教学案
6、出示成语寓意,大声读一读。
(二)学习《画龙点睛》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张僧繇画的龙点睛前是什么样子的?(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美中不足)
2、“点睛”的结果怎样?
3、“游客们惊叹不已”,他们会说些什么?(在想象、说话训练中领悟故事的寓意)
4、张僧繇“点睛”的作用是什么?
5、“点睛之笔”在现实中的运用是什么?
(包装,好的产品加上好的包装,就是“画龙点睛”的作用;劣质产品加上好的包装,就是“滥竽充数”)
6、读课文。读出感情变化:奇怪——不信——佩服
三、当堂训练。
1、读句子,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①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总是„„ ②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不要„„而要„„
2、按课文内容填空。
①南郭先生“滥竽充数”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他最后逃走是因为。你想对他说:“。”
②霎时间,只见,被点上眼睛的龙。游客们,无不 张僧繇的。
四、巩固练习。
1、背诵《画龙点睛》,家长评价:
2、阅读《成语词典》中关于“寸阴尺璧”的解释,回答问题。
【寸阴尺璧cùn yīn chǐ bì】寸阴:日光的阴影移动一寸,指极短的时间;璧:古代一种扁平、圆形、中间有孔的玉。一寸光阴比一尺璧玉更可贵。形容时间宝贵。三国·魏·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1)“寸阴尺璧”中“阴”的意思是
。(2)词典一般对成语的出处、典故都酌情引述,“寸阴尺璧”这个成语出自
,通过画线的这段引述,我们知道古人
。(3)用“
”画出这个成语所比喻的意思。(4)与“寸阴尺璧”意思相近,都是形容时间宝贵的成语有
、等。
3、仓皇逃走的南郭先生以后的情况又会怎样呢?请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围绕一定的中心续写作文“南郭先生逃走以后”。
4、语文实践活动:和你的好朋友利用双休日时间,编辑一份“成语小报”吧,还可以在班级互相交流、评比哦!(选做)板书设计
滥竽充数 总是 装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宝塔路片区五年级语文教学案
不要„„而要 逃
画龙点睛 奇怪——不信——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