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134 >地图 >读后感 >

国家的儿子读后感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读后感

时间:2024-01-21 作者:芙蓉134

相关推荐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读后感。

怎么样写读后感最好?作品这部作品,是作者的一种感情抒发。我们撰写读后感时,可以从任何一个角度去进行分析,如果您想更深入地了解这个话题建议阅读一下“《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读后感”,我想这篇文章对您会有所帮助相信自己!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读后感【篇1】

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班级:b140601

学号:b14060132

姓名:宁梓凯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原文摘录:

这一观点是一个完善的亲属制度的基础,它可以表达一个人数百种不同的亲属关系。不仅如此﹐这种亲属制度不仅在所有美洲印第安人中(直到现在还没有发现过例外)完全有效﹐而且在印度最古的居民中﹐在德干的达罗毗荼人部落和印度斯坦的戈拉人部落中﹐也差不多毫无变更地实行著。南印度的泰米尔人和纽约州塞内卡部落的易洛魁人被用来表达亲属关系。即使使现在,也有200多个不同的亲属是相同的。

所以在印度的这些部落中,就像在所有的美洲印第安人中一样,由目前的家庭形式产生的亲属关系也与亲属制度相矛盾。

关键词:

亲属关系,制度,矛盾

十九世纪70-80年代,国家问题显得十分突出,这是由于在这个时期,资产阶级除了加强他们的国家机器镇压工人和劳动人民之外,还在理论上尽量美化资产阶级的国家,企图使工人阶级放弃争夺国家政权、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革命道路。

在资产阶级革命初期,资产阶级的思想家还曾经宣传过国家起源的“契约论”,承认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着社会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但是,他们建立资产阶级国家时,认为国家是永恒不可侵犯的。鉴于这种情况,为了彻底打破这种迷信,恩格斯决定从理论上阐述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

我们知道,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承认: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

一个国家的阶级性和社会性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矛盾统一体。为什么这样说呢?对于一个现实的国家来说,任何一项法律法规和社会制度都是阶级性和社会性的双重体现。

我们都知道,一个阶级要对社会进行统治,那么就要以这个阶级执行社会公共职能来作为统治的前提,或者说是统治阶级在他完成、实现国家的公共职能的这个过程中完成他的阶级只能的。否则阶级统治就会失去他的社会依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和巩固了全国人民民主**制度,政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们应该看到,过去,我们的政治生活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为什么会出现阶级斗争扩大、反右派扩大等问题?

为什么过去我们总是太注重国家的阶级性,甚至人为地制造阶级斗争而忽视国家的建设?这是因为我们过去的理论片面,强调国家的阶级性,忽视国家的社会性。要从根本上避免这种错误,就要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加强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研究。

就国家性质而言,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国家同过去出现的国家形态是一样的。这也是统治阶级为维护国内外自身利益必须采取的政治组织形式。但是社会主义国家又与任何一种剥削阶级国家有着明显的区别,他不是一种日益与社会相脱离的力量,而是一种日益同社会相融合的力量。他的总趋势是国家的阶级性日趋减弱而社会性不断增强,也就是列宁所说的“半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的阶级斗争已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但不属于阶级关系范畴的各种群体之间的矛盾开始上升到突出的地位。我们的政策要改变,我们的观念要转变。在大多数社会矛盾不再具有阶级斗争性质的情况下,民主无疑将成为国家的主要政治目标,民主范围无疑将扩大,民主范围的扩大必然导致**范围的缩小。

这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此外,恩格斯站在当时生存环境的高度,对婚姻中的一些问题和现象进行了批判,并将其归结为资产阶级的婚姻问题。恩格斯认为,前资本主义社会,根本没有自由婚姻而言,婚姻是随着群婚制向一夫一妻制、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变的过程中出现的,是随着男性统治地位的确立而出现的;是丈夫统治下的婚姻,充满着不可调和的内部矛盾。一方面,一夫一妻制是第一种矛盾,另一方面,一夫一妻制内部存在着第二种矛盾,即使禁止和严惩,也不可能最终成为**通奸。

恩格斯认为,资产阶级宣称自由平等的婚姻是虚伪的,这是由夫妻双方的地位决定的。因此,始终以利益为重的婚姻是一种不稳定的婚姻,仍然无法克服一夫一妻制的根本矛盾。针对婚姻总是对利害的衡量这个问题,恩格斯指出,由爱情而结合的婚姻是人的权利,买卖婚姻形式从表面上已不多见,但实际上却在愈来愈大的范围内推行,以至于不仅妇女,连男子都被标上了价签。这不是基于他们的个人品质,而是基于他们的财产。

在这种情况下,完全不可能谈论双方在自由的条件下缔结的婚姻;真正的婚姻自由只能表现在双方把彼此的爱视为结合的唯一动力。

因此,恩格斯认为,要消除一夫一妻制的根本矛盾,只有打破经济地位的不平等,爱情才成为衡量婚姻的唯一标准。那便是人类迈入共产主义社会。

事实上,恩格斯指出,一百年后的今天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多少婚姻,真正是因为爱情而结合呢?太多铜臭,混入原本应该神圣的婚姻。

这种物质上的考虑让穷人不敢奢望爱情。爱情是他们无法承受的负担。而富有的人,不敢相信爱情。他们真的不知道那些漂亮的女孩是爱他还是他口袋里的钱。

在家庭中,由于夫妻个人能力的差异,很多夫妻会有不平等的经济地位,这当然决定了双方的地位。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家庭因素和个人差异,双方很难实现真正的经济平等。当然并不否认,有许多经济地位大致相同的夫妻。

也许只有在物质资料丰富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彻底消除经济对婚姻的腐蚀。

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系统地论述了原始社会的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解释了家庭、私有制的产生以及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形成的客观规律,剖析了国家的起源和他的实质,阐明了国家将随着没有私有制和阶级的共产主义的实现而消亡的历史必然性。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读后感【篇2】

西方的律法是很发达并且详尽的,这也许要归功于以色列人的悖逆,使上帝不得不赐下十条律法来规范他们的行为,是他们不至于犯罪。古代罗马的十二青铜守法是现代法律的基础。这一渐进的发展过程使人们从野蛮、专横的阶段过渡到被束缚的阶段。

因此人们希望找到一种能够执行约束任务的机制。为了公平起见,最早的氏族也会知道如何通过多次选举、投票等方式确定最高统治机构的成员。不得不承认,人类是聪明的,尽管这种方法并没有完美到绝对公平,但相对而言,只求在可行范围内最公平便是最好的准则到如今也很受用。

可以说没有绝对的公平,因为正如物理学中没有绝对的静止一样,任何静止都是相对运动。只不过所选的参照物不同而已。

经济基础的变化是私有制、家庭和国家的根本原因。奴隶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私有制取代公有制,特殊的夫妻制度取代集体婚姻,国家取代部落,是历史的进步和历史的必然。私有制的存在是男女不平等甚至所有压迫和剥削制度存在的根源。

国家的产生是阶级矛盾无法调和的产物,共产主义社会的到来将会使国家消失,因此,随着财富的增加,财富便一方面使丈夫在家庭中占据比妻子更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利用这一强化的地位,废除传统的继承制度,使之惠及子女,也有其动力。这就导致了女权主义被推翻的必然性。

恩格斯认为这个转变是非常关键的,资本主义包含两种不同性质的生产,即商品生产和家务生产,或者说,付工资性的生产和不付工资性的生产、有交换价值的生产和仅有使用价值的生产。这后一种生产虽然不像“普通商品”那样在市场上自由交换,但它是有用的、必需的;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中,它对创造利润和资本积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以货币决定价值的社会里,由于这种劳动只表现于“家内”,无法成为商品在市场上进行“自由交换”,其结果,它只能使生产者的价值“暗藏”,以致使生产者的身份低下。

“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丈夫在家里也有权柄,妻子却被贬为奴仆,成为丈夫私欲的奴隶和生孩子的简单工具。”丈夫凭借经济权力来支配新的家庭秩序,恩格斯称“在家庭中,丈夫是资产者,妻子则相当于无产阶级。

”男性统治根源于是他而不是她掌握财产的事实。妇女的压迫将随着私有制的解体而结束。因此,恩格斯认为,“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以使妇女经济上不再依赖于男子;妇女解放的第二个先决条件是必须“依靠现代大工业”,只有在高度发达的工业化社会里,才可以想象妇女能够真正得到解放;第三个先决条件是家务劳动的社会化,即“把私人的家务劳动溶化在公共的事业中。

”因为在前阶级社会,家务劳动有一种“公共的性质”,而一夫一妻制家庭产生后,“家务的料理不再涉及社会了。它变成了一种私人的事务;妻子成了主要的女佣,被排除在社会生产之外。”最终,妇女解放的根本条件是消灭私有制,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国家消亡是历史的必然,也是阶级消亡的过程。两者之间有一定的联系:阶级的消亡是国家消亡的前提,阶级的消亡必然导致国家的消亡。

恩格斯认为我们的社会正在以迅速的步伐走向一个生产发展的阶段,阶级阻碍了生产的发展,阶级的存在成为多余。国家随着阶级的出现而产生,随着阶级的消亡而消亡。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社会产品的极大丰富,阶级失去了物质前提,成为生产发展的直接障碍。

随着阶级的消灭,国家将完成历史使命,退出历史舞台。

那么,如何解决中国的贫富差距呢?如果没有国家,我们真的幸福吗?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什么将取代国家?恩格斯只是指出了一个大方向。

虽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离我们的生活确有距离,几百年前的东西未必能够准确地预计到当今现实,但是有时候,几百年以前的人往往更能看透,却不说透。等待后人去解决的,还有很多问题。当然,这一切让我感到害怕。我不是一个想出名的预言家,所以没必要担心。

只是好奇于彻底的共产主义,巨大的物质材富真的能成为人类的天堂吗?人类是自私的不是吗?一切都在不断的动态变化中。古代宗族的自由、平等和博爱真的会复活吗?

我不知道,也许我会带着怀疑去地球,但人类的最终结果,毕竟是一样的。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读后感【篇3】

2.家庭发展的历史。恩格斯提出了家庭制度和亲属制度两个概念。

家庭从原来原始社会最简单的组成形式,到后来的群婚家庭和对偶家庭,是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的,然而亲属制度只是确立了家庭的形式以后家庭成员之间随着确立的亲属关系,从而确立的制度。恩格斯提出了家庭发展的四个阶段:亲属家庭、普纳鲁亚家庭、双重家庭、特殊夫妻家庭。亲情家庭是家庭的第一阶段。它排除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性关系,但之前没有明确的同一代划分。

在普纳鲁亚的家庭中,兄妹之间的关系是很清楚的,而双重家庭则是男人有妻子,女人有丈夫,但仍然可以和别人有关系。专偶家庭则是规定了一夫一妻。这也是文明时代的一种表现。

3.氏族制度和私有制,根据恩格斯的说法氏族是直到野蛮人进入文明时代为止是一切野蛮人所共有的制度。恩格斯向我们解释了国家出现之前原始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原始制度的发展规律。在氏族制中财产是可以相互继承的是以氏族为单位,每一个氏族中的成员都有资格继承氏族中其他成员的财产,然而家庭的形成父子继承的出现慢慢打破了这一格局,财产变的私有制不再是氏族制这是一个重要的进步。

4.国家的起源。恩格斯认为,人类缺乏保护个人新获得的财富不受宗族制度共产主义传统入侵的权威,国家作为这样的权威,这就是国家产生的原因。通过了解国家的产生,可以知道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曾经有过不需要国家而且不知道何为国家的社会,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发生变革,当这种变革发生了质变人与人之间就会产生相互对立的阶级,社会无法在没有统治地情况下同时产生多个阶级,而国家产生的意义就是使得多个阶级共存。

这就是国家的起源。

4、典型观点

1.研究了史前各文化阶段与家庭的起源、演变和发展,论述人类史前各阶段文化的特征、早期的婚姻和从原始状态中发展出来的几种家庭形式,指出一夫一妻制家庭的产生和最后胜利乃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之一。

2。阐述了原始社会的基本特征,分析了原始社会的解体过程以及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揭示了阶级的起源、性质和国家的发展和消亡规律。指出国家与阶级、私有制一样,是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形成的。国家是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的产物,是经济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工具。它的作用是协调各阶级的矛盾。

国家随着阶级的出现而产生,随着阶级的消失而消亡。

三。本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国家,科学地阐述了家庭起源、私有制、阶级与国家产生的关系。

5、评论体会

“在历史上出现最初的阶级对立,是同个体婚制下的夫妻间的对抗的发展同时发生的,而最初的阶级压迫是同男性对女性的奴役同时发生的。个体婚制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进步,但同时他同奴隶制和私有财富一起,开辟了一个一直继续到今天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相对的退步,一些人的幸福和发展是通过另一些人的痛苦和受压抑实现的。”奴隶制与一夫一妻制的并存使得这种一夫一妻制的家庭形式只单方面对妇女产生效用。

只有当所有的妇女都重新从事公共工作,个人家庭不再是社会的经济单位,妇女才能真正得到解放。从恩格斯的“妇女问题”可以看出恩格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恩格斯看到妇女地位的改变是社会生产力转变的必然产物,而随着大工业时代的到来,妇女成为社会劳动力中重要的一部分,女性地位必然会随之提高,社会关系也回发生相应的改变。

文明时代,自私是人类的天性这一点已被奉为最高信条,惟利是图,损人利己之事屡见不鲜,对财富的贪婪和对他人的掠夺无止境地发展起来,人类文明的成果几乎都成了剥削者发财致富的手段,甚至相互残杀的**。要解决这些矛盾,必须从私有制向公有制转变。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为社会主义创造了物质条件。更高层次的共产主义社会将不可避免地取代文明时代。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美好的未来。马克思恩格斯100多年前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遍地开花。

虽然理想社会的道路上会有艰难曲折的斗争,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不可抗拒的。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读后感【篇4】

13法李东亚暑假在家时期期间的闲暇时光,我翻阅了早已被老师提及多次的伟大思想家恩格斯的这本巨著,全书无一字不闪烁着理性睿智的光辉,在伟人的引领下,我仿佛以处在一个冷静的位置,亲身体验了人类的各个阶段。恩格斯分九章讲述了家庭发展史、宗族制度、私有制和国家起源。通过对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的研究,不仅强调原始社会,而且强调奴隶制、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指出了美好的未来。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恩格斯关于私有制和国家起源的论述。

恩格斯在他的书中把国家的形成归纳为三种主要形式:雅典国家是在氏族内部发展起来的,“既然氏族制度对于被剥削的人民不能有任何帮助,于是就只有期望正在产生的国家”了。罗马的国家是在外来的平民人数不断增加的基础上形成的。

他们被剥夺了公民权利,被迫服兵役和接受军事训练,事实上形成了一支新的部队。这种新的平民力量对贵族的胜利摧毁了旧的氏族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罗马国家。德意志国家是在征服外国领土的基础上直接产生的。

日尔曼人入侵罗马后,为了统治罗马,他们迅速将管理机构转变为国家机关,使军长成为国家元首,进而形成德国国家。

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的产物。国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曾经有过不需要国家,而且根本不知国家和国家权力为何物的社会。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不可避免地发生阶级分化时,国家就因这种分化而成为必要。国家的出现就是承认社会已经陷入无法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成不可调和的对立,无法摆脱它们。

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高中政治课本上的一句话可以很好地概括这一段:国家是阶级矛盾无法调和的产物。

在政治精神和物质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正以迅猛的步伐走向这样一个生产和发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阶级的存在不仅是不必要的,而且是生产的真正障碍。阶级不可避免地要消灭,正如它们从前不可避免地产生一样。随着阶级的消失,国家也不可避免的消失。

在生产者自由平等联合的基础上,以新的方式组织生产性社会,实行管理民主、社会友爱、权利平等、普及教育,将开启社会的下一个更高阶段,经验、理性、科学不断向这个阶段努力。这将是古代氏族自由、平等和友爱的复活,但形式更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世界的不断进步,我们在短暂的生存中,也推动着历史车轮的不断滚动和运转。一种社会形态的形成,伴随着其相应的生产力、生产方式、适宜的社会组织形式也将形成,世界将逐步走向更高的形态。最终实现马克思思想中的理想共产主义,阶级矛盾弱化甚至消失,人类社会将处于更加和谐的境地。

在阅读的过程中,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我最想的是这种国家消失后会出现什么样的社会组织体系?阶级能否消失?人类将从文明时代进入什么样的时代?

有人提到,将有欧盟等国家的联合体,政治经济一体化,货币独立发行,既有民族特色,又优于国家。世界会不会朝着那样的方向发展呢?

事实上,这于氏族制度被国家取代的过程是相似的:氏族部落通过联盟形成一个新的群体,导致氏族制度的崩溃,然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国家慢慢地出现。如过这个联盟的目标是全世界,包括全世界的国家和组织,那可能是国家可以通过这种一体化而消失。

但目前看来这似乎无可行性,即便是剩下几个联盟,联盟之间处在差距,那么矛盾、竞争就会存在,这无疑就是将国家数目做一番缩减而已。因此,我认为像“欧盟”这样的国家联盟不会是取代国家的新组织制度。目前,人类社会的现状还不足以导致新制度的出现,如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要求:

物质资料大量丰富,阶级消失,人人自由而平等。可以说,我们还处于后备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根据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只要我们坚持发展,有时间积累,量变必然导致质变,我们一定会进入一个更高、更进步的社会状态。

最后说一说整体阅读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后的感受,阅读过程中总会有这样的一种感觉:仿佛自己脱离了人类这一整体, 不再是他们其中一员,而是以一种旁观者的视角,看着人类社会一步步发展至今天的文明时代。读毕,心情就像阅读一部未完待续的小说那般,总忍不住去猜想后来可能会发生的事,期待,憧憬,想象着人类社会将何去何从。

这部出版100多年的巨著,依然闪耀着耀眼的光辉。总之,我读了一本好书。

参考资料:《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恩格斯

新浪博客《读后感》

李东亚2014年8月20号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读后感【篇5】

古代社会女权制的衰亡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下文简称《起源》)是恩格斯在马克思去世后根据摩尔根的《古代社会》所作。该书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内容进行必要补充的同时,也进一步提出了创新的观点以发展马克思主义。在这部著作里,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以丰富的史实材料为根据,缜密论证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问题,对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做了科学的阐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和规律。

在拜读这部著作时,我们不得不为其对于女权制的衰亡的精彩论断而喝彩。

恩格斯认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人类两大生产发展的结果。这也就是说 “人类在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的同时,进行着另一方面即人类自身的生产,种的蕃衍。家庭的产生是人口“繁殖”即“种的蕃衍”带来的结果。

起初“繁殖”行为完全是无意识的,完全是生理本能带来的结果。家庭结构和对家庭尊严、性别和婚姻的理解都处于一种自然而混乱的状态。随着生产,思维和意识的发展,等级,婚姻和兴趣等各种新的家庭观念逐渐出现。

恩格斯将家庭进化的历史形态分为血缘家庭、普那路安家庭、二缘家庭和一夫一妻制家庭。在血亲家庭和普那路人家庭中,不确定谁是孩子的父亲,但确定谁是孩子的母亲。即使母亲把共同家庭的一切子女都叫作自己的子女,对于他们都担负母亲的义务,但她仍然能够把她自己亲生的子女同其余一切子女区别开来。

由此可以看出,在古代社会群婚群居的情况下,宗族只能从母亲的角度来确定,所以只能承认女性的宗族。巴霍芬把这种只从母亲方面确认世系的情况和由此逐渐发展起来的继承关系叫作母权制。随着部落中女性的逐渐匮乏,一男一女共同生活的二元家庭开始存在。

恩格斯认为,妇女不仅处于一个自由的地位,而且处于一个备受尊重的地位。在塞内卡部落易洛魁人中做了多年传教士的亚瑟·莱特写道:

“讲到他们的家庭,当他们还住在老式长屋(包含几个家庭的共产制家户经济)中的时候……那里总是由某一个克兰〈氏族〉占统治地位,因此妇女是从别的克兰(氏族)中招来丈夫的……通常是女方在家中支配一切;贮藏品是公有的;但是,倒霉的是那种过于怠情或过于笨拙因而下能给公共贮藏品增加一分的不幸的丈夫或情人。不管他有多少孩子,家里有多少财产,他还是要随时等待命令,收拾行李,准备出发。对于这个命令;他不可有反抗的企图;他无法在这栋房子里住下去,他非回到自己的克兰〈氏族〉去不可;或者像他们通常所做的那样,到别的克兰内重新结婚。

妇女在起重机氏族乃至整个地方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有时,她们可以毫不犹豫地更换首领,把他贬为普通士兵。”

出现这样的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母子关系的确定性,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女性在早期对偶社会中,也就是在从蒙昧时代高级阶段到野蛮时代低级阶段的时候,固定的财富差不多只限于住房、衣服、粗糙的装饰品以及获得食物和制作食物的工具:小船、**、最简单的家庭用具。此时,妇女的劳动对部落的生存至关重要。她们生产大部分的商品,如衣服、家居用品和工具。

然而,在“新的、社会的动力发生作用”下,“家畜的驯养和畜群的繁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的**,并产生了全新的社会关系。”男子控制了部落的畜群,能“供给非常充裕的乳肉食物。”在男子劳动领域内出现了剩余产品,形成财富的积累,这就加强了他们在群体中的地位。

” 根据母权制,就是说,当世系还是只按女系计算的时候,并根据氏族内最初的继承习惯,氏族成员死亡以后早先是由他的同氏族亲属继承的。财产必须留在氏族以内。最初,由于财物不多,在实践上大概总是转归最亲近的同氏族亲属所有,就是说,转归母方的血缘亲属所有。

但是,男性死者的子女不属于死者的家族,而是属于其母亲的家族;起初,他们与母亲的其他血亲一起继承母亲的遗产。以后,他们可以先继承;但是,他们不能继承他们的父亲,因为他们不属于他的家族,父亲的财产应该留在自己的家族。所以,畜群的所有者死亡以后,他的畜群首先应当转归他的兄弟姊妹和他的姊妹的子女所有,或者转归他母亲的姊妹的后代所有。他自己的孩子被剥夺了继承权。

因此,随着财富的增加,财富一方面使丈夫在家庭中占有比妻子更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利用这一强化的地位,废除传统的继承制度,使之惠及子女,也有其动力。这就导致了女权主义被推翻的必然性。

恩格斯认为这个转变是非常关键的, 资本主义包含两种不同性质的生产,即商品生产和家务生产,或者说,付工资性的生产和不付工资性的生产、有交换价值的生产和仅有使用价值的生产。这后一种生产虽然不像“普通商品”那样在市场上自由交换,但它是有用的、必需的;在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中,它对创造利润和资本积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以货币决定价值的社会里,由于这种劳动只表现于“家内”,无法成为商品在市场上进行“自由交换”,其结果,它只能使生产者的价值“暗藏”,以致使生产者的身份低下。

“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丈夫在家里也有权柄,妻子却被贬为奴仆,成为丈夫私欲的奴隶和生孩子的简单工具。”丈夫凭借经济权力来支配新的家庭秩序,恩格斯称“在家庭中,丈夫是资产者,妻子则相当于无产阶级。

”男性统治根源于是他而不是她掌握财产的事实。妇女的压迫将随着私有制的解体而结束。因此,恩格斯认为,“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以使妇女经济上不再依赖于男子;妇女解放的第二个先决条件是必须“依靠现代大工业”,只有在高度发达的工业化社会里,才可以想象妇女能够真正得到解放;第三个先决条件是家务劳动的社会化,即“把私人的家务劳动溶化在公共的事业中。

”因为在前阶级社会,家务劳动有一种“公共的性质”,而一夫一妻制家庭产生后,“家务的料理…不再涉及社会了。它变成了一种私人的事务;妻子成了主要的女佣,被排除在社会生产之外。”最终,妇女解放的根本条件是消灭私有制,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虽然恩格斯在这里对女权主义的合理性作出了重要的阐述,同时指出了妇女解放的道路,但是,其将个人符号化为政治性和阶级性没有情感的动物的做法有失偏颇。在《起源》一书中,论述女性自由权力的丧失基于家庭中经济地位的下降,同时他也说道:“在一切历史上主动的阶级中间,即在一切统治阶级中间,婚姻的缔结,仍然是一种由父母安排的,权衡利害的事情。

”在这里就包含了两重的信息:第一,婚姻受阶级的制约,第二,婚姻在更大意义上是为谋求物质利益而非精神幸福的手段。恩格斯将人物质化和政治化,他用财富和阶级的双重夹板将人——严格地讲,是除无产阶级之外的所有其他一切阶级中的人——挤兑成毫无感情的经济和政治动物。

这种观点简化了问题。经济解放当然是妇女解放的条件,但经济问题解决了,妇女解放就不可能实现。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指出,经济落后是妇女受压迫的原因之一。它的缺点在于夸大了阶级和经济的作用。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关于妇女压迫的观点具有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大多数马克思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者都把它作为理论起点。但同时必须承认,本书毕竟不是专门论述马克思女权主义的著作,恩格斯也没有就妇女解放问题进行十分严谨的研究考察,因此本书的部分理论的论述有待商榷和发展。

当代女权主义者指出,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没有从人类再生产的角度来分析妇女解放问题;其次,忽视了性别分工的起源。这也是其历史的局限性。 我们必须辩证地吸收它,以探索妇女的解放方式。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读后感【篇6】

恩格斯在《起源》这本书描绘了家庭的发展过程,即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制家庭--专偶制家庭。在血缘家庭中,每一辈人是一个婚姻集团,比如一辈人中的男女都互为夫妻,没有固定的婚姻关系;经过自然选择,在智力和体力上血缘家庭不如没有血缘关系的氏族之间的婚姻,进而淘汰了近亲结婚,也就产生了普那路亚家庭-群婚的最高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妇女占氏族的主导地位。

对偶制家庭是群婚发展到专偶制家庭的过度阶段,在这个阶段,大量财富逐渐集中于男子之手,而且这种财富必须传给这一男子的子女。为此,形成了专偶制家庭。

在专偶制家庭中,男子要养家糊口,没时间处理家务,因此男子需要一个贤内助,而女子地位低,难以养活自己,因此需要一个丈夫,双方或多方组建了家庭,形式有一夫一妻或多妻,当然也有特例,如**的多夫一妻。

恩格斯认为,一夫一妻制家庭的唯一目的是保护私有财产的社会连续性。父权制和父权制形式的男性统治,只是有财产的男性和无财产的女性之间阶级**的结果。”一夫一妻制是不以自然条件为基础,而以经济条件为基础。

”“它决不是个人**的结果,”它”仍然是权衡利害的婚姻。”只有妇女对男子经济依赖的消失,才会允许两性关系建立在平等和”真正的”爱情基础之上。

可知,生产力(经济地位)决定婚姻制度;其次婚姻并不是一直存在且两性关系不只有封闭的,比如血缘家庭和普那路亚家庭,它们是群婚,是开放的,是自由恋爱;最后,婚姻并不是单纯的两个人的恋爱,而是涉及到经济利益等很多约束,所以婚姻并不自由。

我认为未来的两性关系是开放性(是人际关系的一种,处在这种关系中的双方有保持伴侣关系的意愿,但又不受传统的一夫一妻制的限制,这意味着双方同意保持恋爱关系或伴侣关系,同时也能有与第三者发生亲密关系的自由。)的,而不是一夫一妻制这种封闭式的。

开放性关系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共产主义之前的阶段,其特点是开放关系和其它关系并存,爱情不纯洁,经济利益的影响。

第二个阶段

第二阶段是共产主义下的开放关系,其特点是纯洁的爱情,没有外部影响。

理由如下

首先婚姻不是一直都有,也不会一直存在,《共产宣言》”消灭家庭”,消灭家庭是因为家庭不自由。你不能选择你的家庭,但你必须为此付出代价,在马克思看来,这是不自由的。马克思主义的想法是取消婚姻,大家不必为彼此负责,子女由社会统一教育,不由个人管理。

这样,人与人之间的性关系就可以完全自由,愿意在一起,一方不愿意,就不会有关系,就像现在的自由恋爱关系一样。

其次,自古以来,不仅有封闭的性关系,也有开放的性关系。未来男子不再必要女子来做家务,女子也不必要依赖男子生存,双方没有必须结合的必要。

归根结底,维系婚姻的不仅是爱情,还有经济利益。当下很多妻子和二奶小三争,也无非是害怕丈夫的财产被瓜分而已。过去,我们强调,在一段感情中,我们应该在婚姻中保持身心上的忠诚,但几十年来,现实告诉人们,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相反,在开放的关系中,爱是维持关系的主导因素。第五,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传统的伙伴关系越来越难以满足双方的需求。简单地说,合作伙伴对伙伴关系的需求分为三大类:

物质,精神,性。单一的伴侣很难同时满足这三类需求。需求得不到满足,自然会导致伙伴关系中的冲突,导致伙伴分离。

这样的情况自然会造成社会资源的大量浪费。经过大量的理论和案例研究,社会学家提出了一种新的关系模式:开放式关系。

原理很简单。一个伴侣很难同时满足三种需求,但满足一种需求要容易的多。

需要强调的是,开放关系的基础是平等、自愿和开放。否则就会出现压迫。《共产党宣言》中揭露了如今的婚姻家庭是资本主义公妻制,”家庭是必然会消亡的,既然家庭(还包括国家)必定消亡,人类注定要建立起更为广泛的自由联合体,那么再强调封闭关系就会变得毫无意义。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读后感【篇7】

三、本书的主要内容

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系统科学的阐述了人类历史的早期阶段,论述了家庭的起源和发展,不仅着重讲了原始社会, 还对奴隶制、封建制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发表了深刻的见解,。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指出了无限的光明前景。全书共分九章,分为史前文化阶段、家族发展史、宗族制度与私有制、国家起源四个部分。

(一) 史前各文化阶段

根据摩尔根的分期方法,恩格尔将史前文化阶段划分为无知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他认为,在人类真正进入文明时代之前,经历了无知时代和野蛮时代两个过渡阶段。根据生活资料生产的进程,这两个阶段可分为三个阶段:低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蒙昧主义时代的较低阶段的特点是人类生活在热带或**地代的森林中,以水果和坚果根为食物。语言尚未产生。人类只能通过一个声音相互交流。

慢慢地,在中期,人们开始学习用火,并开始用鱼作为食物。恩格斯运用大量历史资料证明,人类学会取火与人类食物种类的扩大、人类的迁徙有着密切的关系。

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人们如何学会钻木取火?恩格斯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发现了新的东西,鱼,因为只有用火才能烹调这些水生动物吃,这样人们才能学会用火。这个观点我是认同的,自古“民以食为天”,人类的很多重大的发现都是和食物有关。

但是我又不禁去思考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早期的史前时代,人类面对的威胁有很多,最大的威胁就是大自然的气候,在极端寒冷的气候中,如果人类发现了钻木可以产生火,他们的首先的反映应该是感受到温暖,所以我认为人类学会取火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也可能是为了取暖。在高级阶段,人类发明了弓箭,狩猎从而成为了获取食物的一种常规方式。当然,这种复杂工具的发明需要人类长期积累生活经验,这也与人类智力的增长密切相关。

这时,人类已经掌握了制作许多工具的能力,如木制容器和器皿、麻类纤维制成的手工织物、芦苇制成的篮子和石器。由于这些工具的出现,人类开始出现聚落和村落的萌芽状态。人类已从之前的简单、分散的、以解决自己的温饱为目的生活状态逐步转变为集中的,有目的分工的群居的生存方式,这也是早期的人类社会形成的萌芽[3]。

随着野蛮时代的到来,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恩格斯认为,学习制作陶器是人类进入野蛮时代的分水岭。作为野蛮的标志,驯化、动物繁殖和植物种植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了不同的界限。

在东方,它几乎适合驯养所有的动物和种植所有的谷物,但在西方,它只适合驯养一种羊驼和一种玉米。这就产生了巨大的差别,东大陆和西大陆的人们按照自己的自然条件来生产,长期以来就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生产文化。进入到中级阶段,东西大陆的居民又有了新的发现。

西大陆的人们已经知道,除了种植玉蜀黍,还有南瓜、甜瓜及葡萄的方法,住上了用土坯或石头造成的类似城堡的房屋,并学会了驯养动物。在东部大陆,这一阶段反映在驯化提供牛奶核心肉的动物的开始。由此形成了畜群,并产生出了游牧生活,那些之前居住在森林里的居民一旦习惯了中级阶段的游牧生活以后,就不会愿意从水草丰富的沿河平原回到祖先居住的森林中了。

在高级阶段,产生了铁矿石的冶炼,由于人类掌握了这项技术,大量的铁制的生产工具开始出现,从而开始了大规模的耕种土地,并使森林变为了耕地和牧场。由于植物和牲畜的大规模扩张,人口急剧增加。至此,人类已经具备了过渡到文明时代的基本条件了。

正如恩格斯所概括的那样:蒙昧时代是以获取现成的天然产物为主的时期;人工产品主要是用作获取天然产物的辅助工具。野蛮时代是学会畜牧和农耕的时期,是学会靠人的活动来增加天然产物生产的方法的时期。

文明时代是一个学习进一步加工自然产品的时期,是一个真正的工业和艺术时期。

(二) 家庭发展史

在这一部分中,恩格斯首先提到了两个概念:家庭和亲属制度。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家庭是一个积极的因素。它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从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的发展。相反,亲属制度是被动的。它只记录了家庭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只有家庭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才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恩格斯详细地阐明了家庭和亲属制度之间的辩证关系,家庭是一个一直发生内部变化的要素,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家庭从最初原始社会最简单的组成形式,到后来的“群婚”家庭、“对偶制”家庭等,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在家庭形态的各个阶段,家庭的意义也各不相同。但是,亲属制度正是因为家庭形式确立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随之确定,从而确定亲属制间的各种制度。可以说,它见证了家庭发展的全过程,就像一台录音机,它是静止的。

只有当家庭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时,亲属制度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为了证明家庭与亲属制度的关系,恩格尔提出了家庭的形式: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双重家庭和特殊夫妻家庭。血缘家庭是家庭的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婚姻群体是按世代划分的。这个家庭的进步在于它排除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性关系。然而,对于同一代的家庭成员来说,他们的性关系的界限仍然没有明确界定。

虽然这种家庭已经消失了,但这种家庭的重要性在于它决定了家庭以后的整体发展是一个必然的初始阶段。可以说,这是家族发展史的开端。与血缘家庭相比,普那路亚家庭的进步在于兄弟姐妹之间也排斥了彼此的性关系,使得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更加清晰。这里不得不提的就是恩格斯所阐述的群婚制度,摩尔根把这种形式看作是必然先于对偶婚存在的一个发展阶段,并认定它在较早的时期普遍流行的,普那路亚可以说是群婚形式的最高级别。

这种群婚的制度,在南澳大利亚曾存在着其低级阶段。和普那路亚家庭的高级群婚阶段相比,这种群婚阶段是同漂泊不定的蒙昧人的社会状况相适应的,后者已经是以有了比较牢固的共产制的居民为前提,并且直接导向下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双亲家庭要求男人在许多妻子中都有一个首席妻子,而这个男人也是她的首席丈夫。

随着氏族的日益壮大,这种不许相互通婚的兄弟和姊妹级别的日益增多,这种制度也就随之日益巩固了起来。制度的巩固也必然伴随着婚姻禁规的增多,由于婚姻禁规的日益错综复杂,群婚也就越来越不可能,群婚也就被对偶制家庭排挤了。随着人类社会过渡到专偶制家庭,人类开始脱离了野蛮时代的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交替的对偶制家庭,开始了文明时代。

(三) 氏族制度和私有制

氏族制度是恩格斯在本书中花了很大的篇幅向我们介绍的原始社会的基社会形式之一,氏族制度的发现与他根据亲属制度恢复原始家庭形式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根据恩格斯的说法,氏族,知道野蛮人进入文明时代为止,是一切野蛮人所共有的制度。恩格斯为我们阐明了国家产生以前原始时代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揭示了原始氏族社会的发展规律。

书中以北美印第安易洛魁人的氏族为典型, 概括了氏族的特征有氏族名称, 民主选举的首领有作为最高权力机关的全体成员参加的氏族议事会;有共有的土地, 死者对财产只能在氏族内承继严禁族内婚, 氏族成员有互助和互相保护的义务;有共同的宗教节日活动;有共同的墓地等。从而探索了氏族的起源, 氏族制度的普遍意义, 氏族制度在原始社会时期的地位及其解体。恩格斯通过对希腊、罗马、克尔特人和德意志人氏族的考察证明, 氏族制度是人类在原始社会普遍经历过的发展阶段:

以血缘关系和经济生活为基础的宗族制度是原始社会的基本制度。恩格斯通过对家庭史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和阐述, 说明在阶级社会以前有过漫长的原始社会。

在谈到希腊人的氏族制度时,恩格斯认为,希腊人在史前时代就已经按照美洲人的那种有机的序列组织起来了。在他们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时候,已经站在文明时代的门槛上了。根据格罗特的《希腊史》,雅典的氏族是建立在以下的基础上的,即:

把共同的宗教祭祀为供奉神明的一种特权;拥有共同的墓地;相互继承权;在受到侵害时提供帮助、保护和支援的相互义务;在一定情况下,在氏族内部通婚的相互权力和义务;至少在某些情况下拥有共同的财产,有自己的一位酋长和司库。从以上可以看出,希腊人的氏族制度已经开始体现出某种人与人之间的权力和义务,这种规定的权力和义务使整个氏族制度逐渐地变得规范和具有权威性,并富有活力。

但是恩格斯认为由于子女继承财产的父权制,这种氏族制度已经开始瓦解。父权制促进了财产在家庭中的积累,并且使家庭变成一种与氏族对立的力量。财产的差别,通过世袭贵族和王权的最初萌芽的形成,对社会制度发生了反作用[4]。

财富被当作最高的价值而受到赞美和崇敬,所以古代的氏族制度被滥用来替暴力掠夺财富的行为辩护。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缺少保障单个人新获得财富而不受氏族制度的共产制传统的侵犯的这样一个机关或者权威机构,可以不仅使以前被轻视的私有财产神圣化,并宣布这种神圣化是整个人类社会的最高目的,不仅可以永久地将社会**为阶级,而且可以使有产阶级永久统治无产阶级。国家的出现就扮演了这种机关的角色。

(四) 国家的起源

国家是究竟怎样产生的?恩格斯在这一部分给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国家依靠部分地改造氏族制度的机关,用设置新机关来排挤掉氏族制度,然后最后全部以真正的国家机关来取代他们。

恩格斯以古雅典为研究对象,通过阐述雅典人的四个部落在这一时期中,氏族制度是怎样逐步被国家所代替的。雅典人处在氏族制度和人民生活正在不相适应、发生变革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氏族制度已经不能够帮助有产阶级来剥削无产阶级了,所以,国家——这一剥削机关的最高形式,就开始被人们所期待。可以说,古代雅典国家的产生是源于氏族制度本身内部的变革。

罗马的国家形成与雅典国家的形成有所不同,罗马依靠征服其他地区来增加自己的人口规模,所以,相当大的一部分来自罗马地区以外的居民增加了罗马的压力。所有这些新的国民,都处在旧的氏族之外。本来的罗马的人民是自由之人,他们可以占有地产,但是必须纳税服兵役,但是却不能担任任何官职,他们相当于被剥削了权力的公民。

随着这类人群规模的壮大,就形成了一种同这时根本禁止增加外人的相对抗的力量。这股新生力量对贵族反抗斗争的胜利,摧毁了旧的氏族制度,在这一基础上形成了罗马国家。德意志国家是在征服外国领土的基础上直接产生的。

日尔曼人入侵罗马之后为了统治罗马,便将他们的管理机构迅速转化为国家机关,使军事首长演变成国家首脑,于是德意志国家形成了。

通过了解国家的产生,可以知道,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的产物。国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曾经有过不需要国家,而且根本不知国家和国家权力为何物的社会。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经济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在发生变革,当这种变革产生了根本性的质变的时候,社会就被**为相互对立的阶级。然而,两种或多种阶级是不可能在一种无**的状态下一直稳定得持续下去的。处于统治地位的阶级,必然会想法设法来通过全社会普遍承认的制度来使自己的统治地位稳定下去,进而来永久地对其他阶级进行剥削。

这就是国家产生的意义,国家之所以会产生,就是由于阶级之间的矛盾的不可调和。这时,就必须产生一个可以凌驾各社会成员之上的机构,来控制阶级矛盾在可控制的范围之内。国家就是这种产生于社会,但是又高于社会的力量[5]。

本文来源://www.fr134.com/f/1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