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134 >地图 >教案 >

六年级数学课件教案

六年级数学课件教案

时间:2024-01-19 作者:芙蓉134

相关推荐

六年级数学课件教案合集。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因此想要随便写的话老师们就要注意了。编写完整的教案是实现有效教学和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需要,写教案课件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这篇关于“六年级数学课件教案”的内容是芙蓉134为您整理的,请您在休闲时间内留意本页内容!

六年级数学课件教案 篇1

课题:表面涂色的正方体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6——27页表面涂色的正方体。

教学目标:

二面、三面涂色以及无色小正方体的位置特点,以及它们的个数与正方体的点、面、棱数的数量关系。

2.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简单数学规律的经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3.学生在探索数学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难点:

1.学生通过操作探索表面涂色的正方体的规律。

2.经过动手操作,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12个棱长被平均分成2份的正方体,12个棱长被平均分成3份的正方体,12个棱长被平均分成4份的正方体。

3.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知道什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也知道如何求表面积和体积。今天我们换个角度来研究正方体(出示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模型图)。看!这是一个正方体,我们在它的表面涂上颜色,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表面涂色的正方体”。

二、动手操作,探究规律。

(1)活动一:探究每条棱都平均分成2份的正方体表面涂色情况。

1.出示问题1:一个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每条棱都平均分成2份,如果照下图的样子把它切开,能切成多少个同样大的的小正方体?

出示问题2:每个小正方体有几个面涂色?

(

(2)看一看:每个小正方体都有3个面涂色。板书:8

(3)得出结论:把大正方体的每条棱平均分成2份,分成了8个小正方体,8个小正方体都是3面涂色。

2.过渡:猜一猜,如果把正方体的每条棱都平均分成3份结果会不会也这样?

(2)活动二:探究每条棱都平均分成3份的正方体表面涂色情况。

1.出示问题1:把正方体的每条棱都平均分成3份,再把正方体切开,能切成多少个小正方体?

出示问题2:像这样切开后,小正方体表面涂色的情况一共有几种?分别是哪几种?

2.自主探究:

(1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各有多少个?

师:根据学生猜测板书,这只是我们的猜测,究竟猜的对不对呢,打上?1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什么位置,各有多少个呢,接下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来实验验证一下。

(2)动手实验:

①提出实验要求:

A、找一找:1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分别在什么位置?

B、数一数:每种小正方体各有几个?

C、填一填。

D、说一说:是怎么找到的?(教师巡视并指导让数的小组先汇报,再让算的小组汇报。)

②汇报演示:(按上面的顺序,让数的小组先全部汇报完,问:有没有不同的想法?达成共识。③得出结论:

(课件出示)像这样把正方体的棱平均分成;;。

3.回顾过程:

刚才我们把大正方体的棱平均分成、得出结论

过渡:刚刚我们研究了把棱平均分成3份时,分成的小正方体表面涂色的情况,如果把棱平均分成4份呢。

(3)活动三:每条棱都平均分成4份的正方体表面涂色情况。

2.自主探究:

A、猜一猜:1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分别在什么位置?每种各有几个?

B、找一找。

C、填一填。

D、说一说:是怎么找到的?(教师巡视并了解学生可以用算的方法)

(2)汇报演示:

让数的小组先全部汇报完,问:有没有不同的想法?(如果没有,可以提示:除了一个一个数出个数,还有什么快速的方法知道达成共识。

后比较方法:有的小组是一个一个数出来的,有的小组是根据位置的特点算出来的,你更喜欢谁的方法?喜欢的理由?)

(3)得出结论:

(课件出示);

(4)每条棱都平均分成5份的正方体表面涂色情况。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棱平均分成4份时小正方体表面涂色的情况,那把棱平均分成5份呢,小正方体表面涂色的情况又会怎样呢?请小组合作,再填一填实验单:

正方体每条棱被平均分成的份数

3

4

5

6

n

三面涂色的块数

8

8

8

8

8

二面涂色的块数

12

(4-2)χ12=24

(5-2)χ12=36

(6-2)χ12=48

(n-2)χ12

一面涂色的块数

6

(4-2)2χ6=24

(5-2)2χ6=54

(6-2)2χ6=96

(n-2)2χ6

指名上讲台在白板上演示

,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小组讨论一下)

三、观察比较、归纳规律。

引导学生对比三次探究的过程,小组讨论后得出规律:

b分别表示b的关系吗?

a=b=2

两面、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以外,你还想知道什么?

(1)先猜一猜

(两面、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剥离出去的过程,激发学生寻求更简便的方法。

四、回顾过程,反思得失。

1.找各种小正方体时,要注意它们在大正方体上的位置。

(各种小正方体的个数与正方体顶点、面和棱有关。)

数、算等方法结合起来,根据图形的特征进行思考。

五、课堂小结:

刚才我们用这样的实验过程研究了表面涂色的正方体,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表面涂色的正方体

a=12(n-2)b=(n-2)2c=(n-2)3

六年级数学课件教案 篇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8~70页的例1、例2以及相应的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三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例1图:

妈妈早晨准备了2杯果汁和3杯牛奶

提问:果汁与牛奶杯数之间的关系,可以怎样表述呢?

师:好,刚才大家说的都对,看来我们都已经会用减法表示两个量之间的相差关系,也会用分数或除法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其实,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还可以用比来表示。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比。(出示课题:比)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用比怎样表示2杯果汁和3杯牛奶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呢?果汁的杯数是牛奶的2/3,也可以表示成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记作2:3;同样的,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记作3:2。

:是比号,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

2:3是哪个数量与哪个数量的比?其中哪个是前项,哪个是后项?那3:2呢?

追问:同样是2杯果汁为什么在这里作为比的前项而在这里却作为比的后项呢?

小结:两个数的比是有顺序的。因此,在用比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时,一定要按照叙述的顺序,正确表达是哪个数量与哪个数量的比,不能颠倒两个数的位置。

2、教学例1后的试一试

讨论:如果把每种溶液里的洗洁液看作1份,水分别可以看作几分?水的体积是溶液的几倍?(强调:4号溶液里的水和洗洁液的体积相等。)

提问:图中的四个比分别表示什么含义?这里的1:8指的是谁与谁的比?学生一一口答。1:4、1:3、1:1

师:这里我们研究的都是两个相同数量的比,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很多不同数量的比。

3、教学例2

(1)填表,说说是怎样列式的的

(2)你是根据什么数量关系求的呢?(速度=路程时间),

也可以用比来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怎么表示小军小伟所走路程和时间的比呢?

生:小军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15

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20

师:由此你能发现什么?两个数的比表示什么?

(3)说明路程与时间的关系也可以用比来表示

(4)思考:900∶15表示什么?

(5)说明: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得到的商就是比值。

小结:两个数的比就表示两个数相除,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两个相同数量的比表示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而两个不同数量之间的比的比值表示另外一个量。那你能说出总价与数量的比表示什么吗?工作总量与工作时间的比表示什么呢?

师:通过例1例2的学习,我们对比、分数、除法之间有了一定的了解,请大家试着解决下面的问题。

4、教学例2后的试一试。

(1)学生独立完成

通过这道题目我们发现比与除法和分数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两个数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例如:320:2可以写成320/2,仍读作320比2。(注意:它的写法与读法和分数是不一样的。)

(2)引导观察:请大家观察三个等式,你有什么发现?比、除法、分数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既然比与除法和分数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想一想,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分别相当于除法算式或分数中的什么?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四人小组讨论,并把你们讨论的结果记录在练习纸上。)

汇报。教师注意纠正。

问:有没有简单的表示方法呢?(出示表格)

除法

被除数

除数

分数

分子

分母

分数值

前项

后项

比值

问:通过上表想想看,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

教师总结:因为在除法中除数不能为0,分数中的分母不能为0,因此比中的后项也不能为0。

(3)还有比表格更简单的表示方法吗?(介绍用字母表示的方法)

a:b=ab=a/b(b0)

三、巩固练习P70页练一练1~3题

第一题,问:怎样求比值的?

第二题,强调:比值可以是分数、整数和小数。它表示的是一个数值。这里总价和数量的比的比值实际就是它们的单价。

第三题,搞清楚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四、拓展练习

做练习十三1~5题

认识比修改稿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重点:理解比的意义

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题1,初步认识比

(一)复习导入

(1)呈现例1图(2杯果汁和3杯牛奶)。提问:如果将果汁的杯数与牛奶的杯数进行比较,结果怎样?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演示,教师整理板书:)

相减()比()多(或少)()

3-2=1

相除()是()的()

23=2/3

32=3/2

(2)小结:两个数量相比较,既可以用减法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相差多少,也可以用除法或分数来表示两者之间的倍数关系。

(3)导入:初了这两种表示方法外,还有一种表示方法,想学吗?如有学生表示知道的,可以让学生来介绍介绍,再让所有学生看书验证这个学生所说的是否正确。如果学生原来不知道,可以让学生看书自学。

(二)初步认识比:

(1)指名介绍:还可以怎样来说?(学生介绍,师指板书:)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2/3。我们还可以说成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出示)。

(2)想一想,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3/2。还可以怎样说?(出示: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

(3)小结:看来,如果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分数来表示,那么这两个数量间的关系也可以用比来表示。(板书:()与()的比是几比几)

(4)通过看书自学,你还知道了些什么?结合学生交流,认识比各部分名称,读法、写法。

(三)认识比是有序概念

为什么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3而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2呢?

对!两个数的比是有顺序的。因此大家在叙述的时候,一定要说清楚是哪个数量与哪个数量的比是几比几,不可颠倒顺序。

(四)巩固练习

1、出示练习十三第1题

(1)要求学生用比来表示

(2)组织交流,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3)小结:要填一个数量与另一数量的比是几比几,你是怎样想的?(只要看这两个数量分别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几比几。)在填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要按问题的叙述顺序来说,不能颠倒位置)

2、出示试一试

(1)在日常生活中,用比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的现象还有很多,比如洗洁液,上面的使用说明就是用比来表示的。在这几个比中,是哪两个数量在比较?(学生默读题目后回答)

(2)每一个烧杯上面的比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谁来解释一下?(学生可以用份数叙述,也可以用分数叙述,要求两种理解都要到位)

3、小结:看来,如果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比来表示,那么这两个数量的关系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二、教学例2,理解比的意义

(一)教学例2

1、呈现例2题目,学生阅读题目后提问:根据这些信息我们可以求出什么?

2、我们怎样求两人的速度?(用除法:路程时间=速度)

3、根据这两个信息能像例题1那样提出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吗?能提出()是()的几分之几这样的问题吗?为什么?引导学生理解刚才是两个同类量在比较,现在是两个不同类量在比较,两个不同类的量进行比较,可得到一个新的数量,在这里:路程时间=速度。

4、请男生计算小军的速度,女生计算小伟的速度。学生汇报,课件演示。

5、说明:在这里速度表示的是路程与时间的关系。而这种关系也可用比来表示。谁会说?(学生口答,教师出示:小军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比是900∶15。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比是900∶20)

(三)理解比的意义

1、仔细观察例题1、例题2中的比,你觉得比与什么有关?两个数的比表示什么?同桌可讨论讨论。

2、组织交流,得出:比与除法(分数)有关,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出示结论: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三、认识比值

1、在900∶15这个比中,比的前项是几?后项是几?

我们把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那么这个比的比值是多少?

2、那么900∶20这个比的比值是多少?

3、你能说出例1中的各个比的比值分别是多少吗?

4、观察这些比值,我们发现比值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还可以是小数。比值是一个数。

六年级数学课件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教材110-111页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能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

(2)巩固复习有关百分数、折扣、纳税等知识,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与策略。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分析、计算、比较、符号化、概括等过程,体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

[重点难点]

重点:认真地分析数量关系,正确地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相关的问题。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利率的知识。请你们分别说一说,什么叫本金、利息、利率及利息税?如何求利息?

板书: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有关存款的知识。

二、教学实施

1、介绍储蓄的几种方法。

(1)存款。

按银行的规定:一般分为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两种。定期存款一般期限为一年、二年、三年和五年四种。按国家规定都要缴纳20%的利息所得税。

人民币储蓄存款利率单位:年息%

存期

利率

零存整取

存本取息

存期

利率

整存整取

三个月

1.71

一年

1.71

六个月

2.07

三年

2.07

一年

2.25

五年

2.25

二年

2.70

三年

3.24

活期利率0.72

五年

3.60

保值贴补率0.00

(2)教育储蓄。

(3)国债。

2、出示例题

妈妈准备给儿子存1万元,供他六年后上大学。怎样存款收益最大呢?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讨论存款方法

如果选择定期储蓄存款,有以下几种不同的存款方案

方案一:先存三年,再存三年

方案二:先存一年,再存五年或先存五年,再存一年

方案三:两年一存,存三次

......

分组讨论,那种方案实得利息高

各小组汇报

定期储蓄

存款方案

存期

到期利息

利息税

到期收入

1

2

3

......

(3)你能给妈妈提出什么建议?你的依据是什么?

3、讨论:如果选择教育储蓄存款或国债,到期后能取回多少钱呢?

学生设计,讨论

三、课堂作业

王老师有现金3万元,要定期存入银行,存两年,请你设计两种方案,并分别计算每种方案到期后的实得利息。

存款期限

年利率

一年定期

2.25%

二年定期

2.70%

三年定期

6.24%

五年定期

3.60%

利息税

20%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如何存款才能获得最大收益,初步了解了如何理财。希望同学们帮助父母设计存款方案,并把你的理由讲给他们听。

[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课件教案 篇4

教材分析:本课教学内容是课程标准苏教版六年级(下)教科书第3839页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比的意义以及有关平面图形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要利用比例的知识,同时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又是教学比例的现实素材。教材在这部分的编写,将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图形放大和缩小》与数与代数领域的《比例》知识相融合,数形结合,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

学生情况:1、学生已认识了比的意义以及相关平面图形的知识。具有学习《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基本知识。

2、学生具有生活中的放大、缩小的感性认识,认为图形由小到大视作放大,由大变小视为缩小,但与数学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要求每条对应边按相等的比来变化有很大的差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指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流程1:谈话导入

流程2:教学例1a

流程3:教学例1b

流程4:教学例1c

流程5:教学例1d

流程6:完成练习九第1题a

流程7:完成练习九第1题b

流程8:完成练习九第1题c

流程9:教学例2a

流程10:教学例2b

流程11:教学例2c

流程12:教学试一试a

流程13:教学试一试b

流程14:完成练一练a

流程15:完成练一练b

流程16:课堂总结

流程17:布置作业

流程1:谈话导入

教师:同学们喜欢玩电脑吗?以前上过电脑课吗?老师电脑里有一张照片,大家都认识,谁能将它放大吗?

出示WORD中图片指名学生上台拖动鼠标。

教师:真厉害!![如果学生不会,可说你们有点儿保守,有点儿谦虚。然后教师示范]

提问:把放大前后的两幅画相比,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长方形画的长变长了,宽也变长了;整个画面比原来大了;虽然长与宽都变了,但形状没变等等。

教师:同学们眼力不错。

教师:像刚才把一幅长方形画放大或缩小,放大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相比,其中变化有没有规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使用计算机把放大和缩小的过程直接呈现给学生,使学生直观感受到长方形照片各部分按比例放大的现象。同时呈现的素材选用学生熟悉的照片,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到新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产生对知识的渴求心理。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意义上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理解。]

流程2:教学例1a

课件出示刚才放大前后的两幅画

教师:吴老师也在电脑里把这张照片放大了,请大家仔细观察,第二幅画与第一幅画相比,长有什么关系?宽又有什么关系?自己有想法后和同桌交流一下。

流程3:教学例1b

生1:第二幅画的长是第一幅画的2倍,宽也是第一幅画的2倍;

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出示课件

教师:这位同学能用倍字说清它们的关系。其他同学呢?

生2:第二幅画和第一幅画长的比是2:1,宽的比也是2:1;

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出示课件

教师:也可以说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教师:长与长的比是2:1、宽与宽的比也是2:1,也就是对应边长的比都是2:1。

教师:以后,像这样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的长度的比是2:1,我们就可以说成: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带领学生说一遍)。

课件出示: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的比是2:1,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

教师:想一想,这个2:1表示的是谁和谁的比?

生1:既是放大后的长与原来长的比,也是放大后的宽与原来宽的比。

教师:所以,我们可以说是:放大后边的长度:放大前边的长度是2:1

教师板书:放大后边的长度:放大前边的长度2:1

教师:放大前边的长度看作几份?放大后边的长度呢?所以是放大(板书)

[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流程4:教学例1c

教师:看大屏幕

出示课件:

大家先把题目看完整

教师:把第一幅画按1:2的比缩小是什么意思?

生1:把原来的边长缩小2倍;

生2:1:2是指缩小后边的长度与缩小前的长度的比。

生3:缩小后长与长、宽与宽的比都是1:2

生4:缩小前是2份,缩小后是1份

教师板书:缩小后边的长度:缩小前边的长度1:2

教师:长和宽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呢?是多少厘米怎么计算呢?

生1:长是原来的二分之一,8*1/2=4厘米

宽也是原来的二分之一,5*1/2=2.5厘米

出示课件:图片和结果

[学生在经历前面放大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通过推理、交流等活动探索缩小的问题。]

流程5:教学例1d

教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初步认识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想一想,不管是放大还是缩小,这个比表示的都是谁和谁的比?

生1:变化后边的长度与变化前对应边的长度的比

教师板书:变化后:变化前

流程6:完成练习九第1题a

教师:下面我们练习一下,看看刚才的知识你学得怎么样。

课件出示练习九第1题

教师: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请大家在课本41页上填一填。

流程7:完成练习九第1题b

课件出示问题(1)的答案

学生作业在视屏转换台上展示,先错题,再正确题。

教师:是几号图形是几比几你是怎样想的

生1:5号图的长是9格,1号图的长是6格,9:6化简后3:2;5号图的宽是3格,1号图的宽是2格,也是3:2;所以是按3:2放大的。

教师:我刚才看到一个同学选的是4号对吗?2、3号能选吗?

流程8:完成练习九第1题c

教师:请大家继续完成问题(2),也在书上填一填。

课件出示答案

教师:请看屏幕,做对的同学请举手。这个1:2你又是怎么得到的?与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流程9:教学例2a

教师:接着我们再来学习一个例题。请大家打开课本39页,找到例2

教师:请同学们先轻声地读一读题目。

教师:想一想按3:1的比放大后,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几格怎么算呢?在书上把放大后的图形画出来。

流程10:教学例2b

课件出示放大后的长方形

教师:老师这儿也画了一个,怎样知道画的对不对呢?

生1:把放大后边的长与原来对应边的长比一下,看是不是3:1。

教师:请大家观察这两个长方形,你有什么想说呢?

教师:那缩小后图形的边又该怎样算?怎样画?请同学们在方格纸上完成。

流程11:教学例2

课件出示缩小后的长方形

教师:同桌相互检查一下。相互说一下,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上面三个图形,你有发现吗?

引导:大小、形状,比

生1:大小变了,形状没有改变;各条边都按相等的比变化。

教师:通过例2的学习,我们发现: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比较,

都是大小变了,形状不变;而且各条边都按相等的比变化

[学生进行一系列操作活动后,引导他们进行反思,让学生在思考变与不变的过程中感受图形的相似,同时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的训练]

出示课件

流程12:教学试一试a

教师:刚才我们又学习了怎样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你们会画吗?我们来试一试。

教师:大家先读一读题目,然后独立在课本39页试一试中的方格纸上画出这个三角形。

流程13:教学试一试b

展示学生作业

教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1:先算出一条直角边是6格,另一条直角边是2格,再画出这两条线段,再连接两点。

教师:三角形有三条边,刚才只确定了两条边,大家有疑问吗?

放大后斜边的长度与原来边的长度的比也是2:1吗?怎样验证呢?

生1:量出长度比一比。

教师:好的大家量一量,比一比。

教师:看来把一个图形放大后,所有对应边的长度比都相等。

流程14:完成练一练a

教师:请同学们继续在课本上完成练一练

流程15:完成练一练b

课件出示缩小后的图形

教师:同桌相互检查一下。举手了解情况。

[用不同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再次经历把一个简单图形放大、缩小的操作过程,借助图形的直观变化,帮助学生初步感知比例的内涵]

流程16:课堂总结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通过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除了今天出现的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还学过哪些平面图形?课后大家可以选择一个图形作为主题,研究一下放大和缩小情况。

流程17:布置作业

教师:今天的作业是课本41页练习九中的第2题。请大家做在书上。

板书: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放大后边的长度:放大前边的长度2:1放大

缩小后边的长度:缩小前边的长度1:2缩小

变化后边的长度:变化前边的长度

六年级数学课件教案 篇5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背景和目标

数学作为一门科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工具。在六年级数学教学中,我们旨在通过有趣、具体和生动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教学设计方案将结合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兴趣,突出思维导向和能力培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

二、教学内容和重点

本教学设计主要包括整数的加减法、乘法和除法、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比例和百分数的应用、图形的分类和性质等内容。其中,重点围绕整数和面积的计算展开,通过应用题和实际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1. 情景教学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设计,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整数的加减法时,可以设计一个游戏,让学生扮演超级英雄,通过解决各种困难情景中的加减问题,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2. 讨论和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互相交流和分享思考。例如,在教学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实地测量,并讨论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游戏和竞赛:利用游戏和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学比例和百分数的应用时,可以设计一个商店模拟游戏,让学生扮演店主和顾客,通过计算折扣和打折价,培养学生的比例和百分数应用能力。

四、教学步骤和安排

1. 导入:以问题、游戏或实例的形式,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兴趣和思考,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理解和掌握知识点: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和运算方法。

3. 实例演练:通过一些实际例子和应用题,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演练,巩固所学内容,并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4. 拓展和延伸:通过拓展性的问题和思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更加复杂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创造力。

5. 总结和归纳:对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巩固学生的掌握情况,并开展相关的巩固训练。

6. 练习和作业:布置适当的练习和作业,巩固学生所学内容,并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评价和反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进行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给予指导和支持。可以通过学生间的互评、教师的点评和自我评价的方式,激励学生进一步努力,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六、教学资源和使用工具

教学资源可以包括课本、教学软件、实物模型、参考书籍、多媒体等。教师还可以根据具体教学需求,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工具,以便更好地支持学生的学习。

综上所述,本教学设计方案旨在通过情景教学法、合作学习、游戏和竞赛等多种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生动具体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成绩。希望通过本方案的实施,能够使学生在六年级数学学习中更加主动积极,成果显著。

六年级数学课件教案 篇6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操作,会测量无圆心的圆的直径;会利用圆的知识绘制美丽的图案。

能绘制出简易的图案。

培养学生的操作、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美的兴趣。

教学重点

测量无圆心的圆的直径;会利用圆的知识绘制美丽的图案。。

教学难点

利用圆的知识绘制美丽的图案。

教学方法

课前准备

实验法;硬纸、颜料。

教学设计

思路

一、测量无圆心的圆的直径

1、小组测量

2、计算周长、面积。

二、绘制美丽图案

1、欣赏有关圆的美丽图案

2、小组合作绘制美丽图案

3、分析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对称轴。

四、小结

六年级数学课件教案 篇7

本单元全面、系统地复习小学阶段教学的数学知识,内容很多。仍然分四个领域编排,每个领域又分成若干段,有利于突出各段的复习重点,进一步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重要的思想方法。

复习每段的知识,设计了两个栏目。先是整理与反思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回忆这段里的主要知识内容,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优化、完善认知结构。然后是练习与实践,安排一些习题让学生解答,更好地掌握、应用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两个栏目既是教材的编写设计,也是复习的主要活动。

一、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分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式与方程、正比例和反比例四段编排。

1.数的认识复习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的意义和计数方法,这些数的联系与区别;分数性质、小数性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有关倍数和因数的知识;数的实际应用。

在数轴上填整数、小数、分数,理解数的意义和相互关系。第83页第1题在数轴上填数,可以看到:负数与正数是方向相反的数,正数大于0,页数小于0;把整数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是分数;分子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可以与整数相互改写;分子不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可以与小数相互改写。

结合具体素材读、写多位数,改变数的计数单位,求近似数。第6题通过写多位数,复习十进制计数法,包括计数单位、数位顺序、数位分级、多位数的组成等。第9题把读多位数、改变多位数的计数单位、求多位数的近似数以及比较多位数的大小结合起来,进一步突出数的意义。读多位数一般先分级,还要遵循读数的规则,尤其是数里的0的读法规定。改变多位数的计数单位与求多位数的近似数能方便应用和表示,改变计数单位没有改变数的大小,求近似数一般使用四舍五入法。比较数的大小可以凭数感,也可以分析数的组成,两者结合效果会更好些。四个省的面积用平方千米为单位,用到整数;用万平方千米为单位,用到小数。这里还带着复习小数的知识,包括计数方法、读写方法、比较大小的方法等。

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性质、小数性质改写数与式。第7、8两题移动小数点的位置,计算小数乘(或除以)10、100、1000,这些知识常用于名数的化与聚,还是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联结点。第11题先复习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基本性质。再应用这些知识进行小数、分数、百分数的相互改写。

数形结合,发展数感。第13题直观看出涂色部分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把分数改写成百分数,体会分数与百分数都能表示一个数与另一个数的倍数关系。第5题的(3)显现了分数还能表示具体的数量,而百分数不能。第14题把五个百分数填到扇形统计图上,从形的直观估计数有多大,用数刻画每个扇形与整个圆的关系。

用卡片摆数,复习倍数和因数的知识。第10题用四张数字卡片摆两位数,利用摆出的数复习质数与合数、奇数与偶数的概念,回忆2、3、5的倍数的特征,以及公倍数、公因数的含义。把许多知识融合在一个活动之中,使知识不孤立,复习不枯燥。

感受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练习与实践里的习题,大多数都取材于现实生活。应注意第3、4两题,在车票、商品标识以及报纸、网络上寻找数的信息,体会数的具体含义,感受数能表示数量的多少,也能表示次序或用于编码。

2.数的运算复习四则计算的意义和算法,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在整理笔算方法的同时,重视口算和估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应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发展思路。

应该掌握的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以及相应的小数加、减法;百以内的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以及相应的小数乘、除法;容易计算的分数加、减、乘、除法。

应该掌握的笔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相应的小数加、减法;三位数乘或除以两位数,相应的小数乘、除法;比较简单的分数四则计算。

应该掌握的估算。把参加运算的数看作它最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数,口算整十、百、千数的四则计算,估计得数大约是多少。

灵活选择计算方式。解答第88页第5题里的各个问题,要求学生能口算则口算、要笔算则笔算,大数目用计算器算。选用适宜的计算方法是计算能力的表现,提高了计算效率。

主动采用简便运算。运算律是加法、乘法的固有规律,应用运算律改变了原来的运算顺序,在特殊条件下能使计算简便。先复习运算顺序,再复习运算律,要深入理解运算律的内容和作用,把握简便运算的条件与时机。第89页1~3题分两个层次编排,前两道题分别按运算顺序和运算律计算,体会知识的应用。第3题把前两题的内容综合起来,增加了选择性,通过选用合适的算法,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解决实际问题。解决的实际问题,有四、五年级教学的,多数是六年级教学的。复习解决实际问题要加强数量关系,突出解题思路。挖掘条件间的联系,进行信息的再加工;沟通未知与已知的联系,规划解题的步骤。充分利用分数、百分数的概念进行推理,充分利用题组体会不同问题的内在联系。第11、12题的信息量大,解决的问题多,与生活联系紧。要鼓励学生独立理解题意并解答,交流解题的体验,自己再提出和解决一些问题,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3.式与方程复习字母表示数,等式与方程的概念,等式性质和解方程,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体验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掌握书写规则。用字母表示数能简约而概括地描述数量关系、运算律、计算公式......是初步的符号化与模型思想。让学生举出一些用字母表示数的例子,引起回忆。练习与实践第1题,要严格遵守字母表示数的书写规则,体会字母表示数的好处。

应用等式性质解方程。小学阶段的方程一般有三个特点:方程里只有一个或两个运算符号(包括省略未写的乘号);未知数不在减数或除数的位置上;根据等式的性质求解。

列方程解答实际问题。有些问题如果列算式计算,思路曲折、列式困难,如果列方程解答显得顺畅、方便。这些问题里要求的数量经常是倍数关系中的一倍数,分数或百分数问题的单位1,以及其他数量关系式中的乘数。如练习与实践第3、4、5、7、8题等。

第6题利用码与厘米的换算关系,把码数与厘米数相互换算,体会什么时候列算式,什么时候列方程。

4.正比例和反比例复习比的意义和性质,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有关比例尺的知识。

用测量、调查获得的数据或统计表里的数据写出比、体会比的意义。两个数相比可以看作这两个数相除。如果两个数属于同类量,它们的比值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教材让学生在写出比的活动中体会比的意义,写比所需要的两个数,通过调查、测量获得,或者到统计表里提取。组成的比要化简或者求比值,这就复习了比与除法的关系以及比的基本性质。

通过组成比例,体会比例和比的联系与区别,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这句话讲述了什么是比例,也指出了比例和比的联系。比例由两个比组成,每个比都有前项和后项。因此,比例有四个项,即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第3题先写出四个比,再估计哪两个比能组成比例,还要计算验证。估计与验证都围绕比值是否相等进行,比例的意义得到了回忆和加强。

通过判断,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正比例和反比例都是本册教科书刚教学的内容,第95、96页的7~9题判断两种量成不成正比例、成不成反比例,复习概念。第7题的两张表格给出两种相关联量的若干组相对应的数,通过写比、求比值或者列乘式、算出积,作出相应的判断。重温认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过程,细致地回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第8题的判断稍抽象些,对加强数学概念,开展有条理的思考很有益处。第9题里有三个内容,依次是利用图像上的数据,判断行驶路程与耗油量成不成正比例;利用已有的图像估计行驶75千米大约用多少升油;画出汽车在市区行驶时的正比例图像。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复习比例尺的知识。复习比例尺的知识仅编排一道题,利用平面图的比例尺和量出的图上距离,计算相应的实际距离。教学第10题要说说这幅平面图的比例尺和具体含义,从线段比例尺得出数值比例尺,回忆比例尺的意义和算法。要通过解题归纳求实际距离的方法及注意点,还要说说怎样求图上距离。

二、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分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三段编排。

1.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按线-角-形-体的顺序整理知识,把形、体的特征与求积计算结合复习。

回忆直线、射线、线段的特征,整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小学数学里,把直的、有两个端点的线称为线段,线段向一端无限延长得到射线,向两端无限延长得到直线。这些既是线段、射线、直线的概念,也是它们的关系。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互相平行或相交,垂直是特殊的相交。

练习与实践第2~4题还复习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点间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等知识。

整理学过的角,用工具度量角的度数、画垂线与平行线,再认平面图形的底和高。教材要求围绕角的顶点旋转角的一条边,整理学过的角,把各类角的名称、图形与特征填写在第98页的表格里。第99页第6题测量三个角的度数,左边的那个角使用量角器比较方便,右边的角稍麻烦些。第7题画长方形、画圆的两条互相垂直的直径、画平面图形的高,复习线段间的平行、垂直关系,以及使用工具度量长度和作图的方法。

复习三角形的知识,包括三角形的分类、边特殊的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内角和180等内容。第97页左边的集合图表示三角形的分类,在四年级(下册)教科书里出现过。右边的图表示等腰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这幅图在教材中第一次出现,教材提问等边三角形也是等腰三角形吗?帮助学生理解图的意思。

解答第99页第8题运用两个知识,一是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都大于第三边,二是等腰三角形的两腰一样长。第9题在应用三角形内角和180的同时,还应用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或比的知识。

按一般到特殊的线索整理四边形。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四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四边形。教材第98页分析图形间的一般与特殊关系,回忆整理各种特殊四边形的结构特点。要注意的是,梯形与平行四边形都是特殊的四边形,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不存在一般与特殊关系。

回忆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的意义,常用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的所有边的长度和是它的周长,围成的面的大小是它的面积。教材让学生说说这些概念,复习周长与面积的意义。第101页第1题画出长10厘米的线段,复习长度单位厘米、分米和米。第2题折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复习面积单位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学过的长度单位还有千米、毫米,面积单位还有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复习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要突出1个单位是多长、多大,清晰表象;要整理相邻单位间的进率,进行简单的换算。

回忆学过的周长公式,整理面积公式。长方形、正方形是三年级教学的,那时只根据周长的意义计算,现在可以得出计算公式。整理各种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再次体验转化策略,深入理解各个公式的内涵,避免机械记忆。第101页第4、5两题简单应用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加强面积与周长的概念。第9题画出与长方形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进一步掌握面积公式,发展逆向推理的能力,应鼓励思路多样、画法多样。

计算面积,探索规律。第102页第10题,在同样大的正方形里,画1个最大的圆、画4个尽量大的圆或者9个尽量大的圆,每个图形的圆面积占正方形面积的百分比是相等的。第11题用枚举策略解决问题,在表格里能看出宽的变化、长的变化以及面积的变化,从而得到面积最大的围法。

复习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回忆这些形体的特征,应在直观情境中,看着实物或者看着立体图形进行。画出这些几何体的三视图,画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把长方形、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圆柱、圆锥,都是为了发展空间观念。第104页第4题寻找长方体的左视图,需要知道长方体的宽与高,这两个数据分别从正视图、上视图里得到。

回忆表面积、体积的意义,整理常用的体积单位。复习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表面积要组织新的认知结构。首先理解表面积是每个几何形体所有面的面积总和,然后理解这些几何形体的表面积都是侧面积加两个底面积,侧面积都可以底面周长高计算。

物体的体积和容器的容积是两个概念,计算体积要在物体的外面量长度,计算容积要在容器的里面量长度。体积和容积的单位是一致的,常用的体积单位是立方米、立方分米(升)、立方厘米(毫升)。

回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整理体积公式。复习体积公式,在回忆推导过程的基础上,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计算整合成底面积高,便于记忆和应用。

练习与实践里注重体积计算的实际应用。第11、13题答案开放,富有挑战性,注重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的培养。

2.图形与变换复习轴对称图形,图形平移、旋转,图形放大、缩小。

提出两个问题,整理图形变换的方法。教材把图形变换分成两类情况,一类是平移与旋转,改变了图形的位置,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另一类是放大与缩小,改变了图形的大小,不改变图形的形状。整理与反思提出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回忆图形变换的知识。

在方格纸上画图,掌握图形变换的操作。练习与实践第2题复习图形变换的操作,画出图形A的另一半,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分别把图形B、C、D平移、旋转、放大,进一步掌握图形变换的方法。第3题是综合应用图形变换知识的创造性活动。第4题通过图形按1:2的比缩小,得到的图形面积与原来图形的比是1:4,加强对图形按比例放大、缩小的理解。

从图形变换的角度观察生活里的现象。第5题在四种瓷砖里选出两种拼图案,体会拼图案时的图形变换内容,还要利用图形变换设计图案。培养数学意识和审美情操。

3.图形与位置复习常用的确定位置的方法。

边回忆边整理。小学阶段教学了许多确定位置的方法,一、二年级用上、下、左、右,东、南、西、北等方位、方向描述物体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五年级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六年级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可见,确定位置的方法是逐渐教学、逐步提高的。总复习确定位置,先对已有方法回忆整理,以高年级教学的知识为主。

通过练习掌握知识。练习与实践里安排三道题,各题的内容很清楚。让学生通过解题回忆方法,进一步掌握方法。

三、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分统计、可能性两段编排。

1.统计复习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用统计表或统计图呈现数据,用统计量分析数据。教材通过整理与反思里的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回忆知识。收集数据的方法是调查,收集到的数据要分类整理,有时还要用符号记录。这些活动学生都进行过,现在只是简单回忆,学过的统计图有单式或复式条形图、折线图,以及扇形图。中位数、众数是本册教科书第七单元教学的,学生一般不会遗忘。

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呈现数据。练习与实践第1题把两张统计表里的数据分别用条形图和折线图呈现,这是因为一组数据主要反映数量是多少,另一组数据反映数量的变化态势。通过选择合适的统计图,体会条形图与折线图各自的特点。

看懂复式条形图上的数据,利用数据分析、比较。第113页第2题是复式条形图,这样的图在以前教材中没有出现过。让学生把图上的数据填入统计表,培养读图的能力,以及利用数据分析、比较的习惯。

画复式折线图,进一步体会正比例关系。第114页第3题根据两辆汽车的行驶数据画折线统计图,其中一辆汽车行驶的时间与路程成正比例,另一辆不成正比例。这道题复习了画折线图的方法,进一步体会正比例关系的图像是一条直线。

看扇形图进行估计和计算,体会扇形图的特点。第114页第4题的扇形图里没有标注百分数,从图上能看出表示《故事天地》播音时间的扇形最大,超过圆面积的,小于圆面积的,由此能估计出《故事天地》大约播了多少时间。再分别计算《学法交流》的播音时间占每周播音时间的百分之几,《音乐欣赏》播音多少分钟,应用了百分数知识,体会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计算平均数和中位数,合理使用统计量。第115页第6题里有一组男生体重、一组女生体重的数据,分别计算每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复习了概念与算法。男生组体重的平均数与中位数相差较大,用中位数表示这组男生体重的一般情况合适些。

2.可能性重温不确定现象,用分数或百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在现实情境中体验确定与不确定的现象。第116页第1、2题里都有一定发生、不可能发生、可能发生三种现象,在可能发生里又有经常发生、偶尔发生两种情况。这两题重温确定现象与不确定现象,以及可能性有大、有小的认识。

用分数、百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第116页第3题里降水概率80%,由于80%比50%大得多,所以下雨的可能性很大。第117页第5题表示各次摸牌可能性的分数有大、有小,尤其是摸到红桃A的可能性与摸到A的可能性分别是和,体会分数能准确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用可能性的大小判断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在游戏规则里,如果每种现象发生的可能性都相等,这个规则是公平的;如果各种现象发生的可能性不相等,规则是不公平的。第117页第4题用这种思想判断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四、综合应用安排了四项活动。

四项活动有以下特点:

1.背景宽。《住房的变化》介绍我国城市人均居住面积1996~2000年的变化情况;《绿地面积》介绍我国1996~2000年人均绿地面积的变化情况、部分城市20xx年的人均绿地面积、部分国家首都20xx年的人均绿地面积;《保护水资源》介绍我国水资源的拥有量及人均占有量的情况。这些背景资料能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开展活动的兴趣,接受国情教育。

2.把统计活动作为主要内容和方法。每项活动都要收集数据,并通过计算加工数据;在统计表里或统计图上呈现数据;还要利用数据进行分析、判断,提出并解决问题。突出了统计是解决问题的常用方法。

3.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从自己家庭或全班同学家庭人均居住面积的逐年增多,旅游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内容的一部分,感受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在提高。从人均绿地面积以及日常生活中用水情况,体会创造良好生活环境和节约资源的重要。

本文来源://www.fr134.com/f/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