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134 >地图 >教案 >

月是故乡明教案

月是故乡明教案

时间:2024-01-20 作者:芙蓉134

相关推荐

月是故乡明教案2500字。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所以在写的时候老师们就要花点时间咯。只有做好教案才能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你是否在寻找合适的教案课件呢?这篇值得阅读的“月是故乡明教案”研究深度有保障非常具有价值,仅为参考请大家仔细阅读以下内容!

月是故乡明教案 篇1

1. 感受作者热爱家乡、眷恋家乡的真挚情感;

2. 体会文中寄情以物,以情驭景,无理而妙的表现手法;

3. 理清文章结构思路;

三、 教学方法:

1. 提问、启发;

1. 交流、讨论;

师: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究“安土重迁”、“落叶归根”,所以,中国人都有热爱家乡、眷恋家乡的情怀。所谓“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水是家乡甜,人是故乡亲”,中国人说到人生遇到的美事时也说“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他乡遇故知”,其中“他乡遇故知”也表现了人们对故乡、故人的感情。这种感情促使人们爱家乡、爱祖国,是一种朴素的情感,值得我们发扬。在中国文学中,这种情感遍布于诗歌散文中,今天,就让我们来欣赏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写的《月是故乡明》这篇优美的散文。

(二) 作者介绍:

季羡林:语言学家、史学家、佛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精通12国语言的翻译家,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华民族古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终身教授。是不是有点喘不过气来?一个人,能有其中的一个头衔已经够厉害了!可是,我们的季羡林先生却有着这么多的头衔!而且,说他是翻译家,可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那种懂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的翻译家,而是古印度语、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他所懂的语言可以说世界上没有多少人会说,只有极少数的人会说。季羡林先生,实在是中国的宝贵人才!即便是这么一个厉害的人,他却很谦虚,三次发文拒绝“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的称号。他是一个谦虚的人,大概越是知识渊博的人,都越谦虚吧。同学们以为呢?

这样一个博学的人,也和我们普通人一样,也有故乡情结。由此可知“眷恋家乡,热爱家乡”是我们共同的情怀。只是,表达这种情怀的文章古今都有,但各有各的不同,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季羡林先生的这篇《月是故乡明》。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诗人在安史之乱中,历经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其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中的 “月是故乡明”句写景,但作者写的却不完全是客观景物,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从逻辑上来说,这是一个病句,但正是这样,才更有味道。(师:大家想一想,为什么?)。

明确:大家想一想,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明月最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让人并不觉得于情理不合。(师:体味一下这句话,说一说这句话所传递出的感情。)

明确:极深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情。这种感情,甚至有点偏执,但却恰切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情。因为深爱,所以偏执;因为深情所以偏执。对明月而忆弟,觉露增其白,白月不如故乡之明,忆在故乡兄弟也,盖情异而景为之变。

师:这种偏执,如果换一种对象,就会让人笑话甚至鄙视,大家想一想,现实中,有的人说过的哪一句话跟这句话情义相同却境界相去甚远呢?

师:如果我们要仿写句子,把上面这个意思按“月是故乡明”的格式来一句,怎么说呢?

师:哈哈,月是外国圆,多么好笑?外国的月亮和中国的月亮不是一个月亮吗?之所以好笑,是因为这句话透露出了说话人的崇洋媚外的奴才心理。你们看,同样的表达,却不同的效果。

师:那么,为什么用月就能表达出这种感情呢?为什么不是用其他事物呢?说到底,“月”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特别的意象,有着特别的意义,寄托着人们特殊的感情。大家想一想,在中国的传统诗词里,有哪些借助月亮来表达感情的诗句?

明确: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作者借明月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可以说,“月”是作者表达感情的媒介,这种方法,在文学表现手法中怎么说?

师:作者的这种感情,在课文中哪一段表达得比较明显直接?

明确:课文第八段,大家齐声朗读……,可以说,文章的标题就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要学习这种命题的方式。

师:齐声朗读第四自然段……(分析见后,要求学生作批注),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然而承上转折,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指上文中的“美景”,承上我想到的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颇见感情月亮。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师:这样的表达,作者仍嫌不够,又用最后一段来深化这种感情,请大家一起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

明确:这两段,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深情地抒发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这种情感是“人人皆有”,正如“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一样。同时“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爱自己故乡的月亮就是爱自己的家乡啊!

明确:注意这些词语:每个人、人人、爱自己的故乡……--开篇点题。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每个人、人人,说的是感情的普遍性,激起大家的共鸣;由故乡而月亮而爱故乡的月亮,语意层层推进,点明主旨。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语言朴实。 --开篇点题

师:虽然,但是……,大家看第二自然段的“但是”,请大家用一句话把这两个段落连接起来。

明确:虽然大家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但是没有山水的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

明确:是的,我的故乡的月亮没有山,只有水,但是我不觉得遗憾,我仍然爱我的故乡,强化突出了作者对故乡的一往情深。真是“爬惯的山坡不嫌陡,趟过的箐沟不嫌深”,“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啊!这种感情,何等真切?何等朴素?何等深沉?!!

师:这样一来,大家想一想,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说到他的故乡没有山,是不是要表达无论如何都热爱自己的故乡这个意思?

师:我这么热爱我的.故乡,那么,我的故乡到底有多美呢?故乡在走着的记忆里是个什么样子呢?作者在哪些段落里描述了哪些有趣的事?

明确:四、五两段。请大家阅读这两个段落,填写下表……

总结: 描写了故乡温婉的夜晚,恬淡的明月,童话般美妙的童年,字里行间,是快乐,是欢愉,难怪作者那么怀念故乡的月亮,难怪作者那么热爱自己的故乡!

师:写故乡的月亮,突出了时间,都是在能感知月亮的“黄昏以后”“更晚的时候”,没有写太多的记忆。记住的只是家乡的月明,门前池塘的月影。以及在月夜下的童趣。写出了家乡农村的那种静谧祥和气氛。可以说,我们已经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那种深情厚谊了。但是,作者仍嫌不够,兴尤未尽,请大家往下看……。或者,我们可以这样思考,作者为什么这么怀念故乡的月呢?

师: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要写世界各地美妙绝伦的月亮和朗润园的奇景?

明确:此二段,写尽别处之月之景之美,似乎离题,然细琢磨,方知其妙处。作者用对比的手法,衬出其对故乡之一往情深,矢志不移,此情深沉真挚,感人至深!作者抒情似山涧溪水,时而潺潺,时而轰轰;时而清泉石上流,时而直下三千尺。跌宕起伏,千曲百转,回肠荡气,酣畅淋漓!真大家也!

师:好了,我们欣赏了大师的这篇美文,我们发觉,其实,大师也是凡人,也有和我们一样的情感,比如思乡怀人,比如……。但是,在表达情感的方法境界上,却有着很大的区别。愿我们通过阅读这篇文章,从中学到表情达意的方法。那么,你也有过童年,也有家乡,你愿不愿意把你的童年或者你的家乡与我分享呢?请同学们准备一下,下节课来给我谈谈你的家乡,谈谈你的童年。好吗?

月是故乡明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16个生字,掌握本课重点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感受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初步感知散文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理清文章脉络,学习作者的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思

1、月亮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然而,一位笃实敦厚的长者却赋予了它深情。他就是国学大师季羡林。今天,我们将通过《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来解读他的“明月”情结。

2、板书课题。

看到这个标题你能想到什么?(预设:有可能想到出处,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想到文章主旨是“思念家乡”;想到李白的《静夜思》。)

3、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年8月生于山东清平。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散文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被誉为“学界泰斗”。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等。1930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系主任。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的史诗《罗摩衍那》。此外,他还创作许多散文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园随笔》《季羡林散文选集》等。

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1)生字过关,指名读,齐读。(课件出示“我会认”中的16个生字)

(2)理解新词。

顶天立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概雄伟豪迈。

烟波浩渺: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

乐此不疲: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相映成趣:指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

离乡背井:指离开了故乡,在外地生活(多指不得已的)。

平沙无垠:沙子无边无际。

2、默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划分层次,并说说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篇点题,抒发对故乡月亮的喜爱之情;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对故乡与童年生活的回忆;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离开家乡后,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照应前文,将思乡情感推向高潮。

三、质疑难点,感悟深情

1、快速阅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或是自己喜欢的句子。

2、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梳理指导之后解决。

3、学习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第1自然段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做了简单阐释。“月是故乡明”是依据流传很广用以表达故园之思的诗句,本文第一段,实际上就是对这句诗的解释。)

4、学习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

(1)作者的家乡没有山,为什么还写山呢?

(进行过渡,文章第2自然段中说中国古代诗文写月亮需要山水的陪衬,所以下面提到了山,还写到了水。)

作者明明是写家乡的月亮,为什么写那些童年趣事呢,是不是多余?(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捉知了、看月亮、做梦都跟月亮有关,不是多余,反而更能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

5、学习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

(1)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亮,作者还写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既然这些地方的月色都很美,岂不让故乡的小月亮相形见绌?

(对比,文章明确提到了“对比之下”,这样写更能突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那在作者眼中,思乡到底是什么滋味?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因此,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

6、学习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

思考:本文用“月是故乡明”作为结尾,作用是什么?

(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完整;点明主题,使主题得以深化。)

四、总结写法,拓展延伸

1、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它的抒情线索是什么呢?(月亮。文章虽然写了很多看似无关的事物,但却都是紧紧围绕月亮展开的,这就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2、教师再次重申三个重点:对比、借景抒情、形散而神不散。

3、课下,请同学们再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选自季羡林先生的作品,语言真挚感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对故乡明月的热爱之情。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再从对文章的疑问出发,逐步解决疑问。最后,总结散文的特点。学生总体掌握较好,课堂热情较高。

月是故乡明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l、体会作品表现的人对家、家园和故乡的刻骨铭心的依恋之情极其深刻内涵。

2、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评点方法,记下自己阅读作品时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与作品展开对话。

3、尝试以散文的形式表达你自己对故园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间播放《彩云追月》)

(上课前3分钟)上课!(起立、问好)刚才大家听到的歌曲是?欣赏了这首美丽的歌曲,这让我们想起了?谁能告诉我主题是什么?

很好,思乡之情。古往今来,思乡的作品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达思乡之情的散文,最富有诗情画意的《月是故乡明》。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一般而言,故乡就是自己的出生地。自己的童年乃至自己生命中的许多岁月都是在故乡度过的,这里不但有自己的家、亲人,更有自己家族的记忆。一个人的经验积累以及情感与性格都与家乡的自然风貌和文化积淀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正因为如此,人们对故乡都有一种割不断的特殊情感,它是人的出发地,也是人的归宿。因此,一个人拥有故乡,不仅是指具体的、有形的,更重要的是精神的,无形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流动越来越频繁,但是对一个人来说,不管走到哪里,身在何方,故乡都在他的心中,都体现在他的行为方式上。由于这种特殊关系,故乡常常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意义,也有了多种多样的美称,(提问:列举对故乡的美称)如故土、家园、故园、故里、桑梓、归宿等等有时指的都是同一个意思。在比喻的意义上,它们往往指向人们的精神家园。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语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所以,思乡类的作品往往都是从一些具体的东西出发,由眼前之景激起思乡之情,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有的景物因为被反复书写而成为思乡的文学意象,如柳、月、炊烟、乡音等等。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就是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二、看人看眼睛,读文读题目。我们还是先看文章的题目——月是故乡明。看到这个题目你都能想到什么?

1、有可能想到主旨是“思念家乡”。

2、有可能想到出处: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课件)

全诗为:“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抒发了杜甫离乱之际对故乡亲人的怀念。对自然事物的感觉有时因主观情绪而改变,在文学作品中,这样的写法特别多,月亮其实无处不明,但杜甫偏说“月是故乡明”,从而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由于杜甫这句诗特别能引发人的乡思共鸣,因而被广为传诵。

3、有可能联想到其他诗句:(学生课前准备)

李白的《静夜思》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明月几时有》)

同学们,散文鉴赏有三点不可忽视:题目、作者和注释。了解了题目,我们再来看作者。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

季羡林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呢?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课件展示)

三、作者简介: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生于1911年,山东临清县人。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季羡林、金克木、邓广铭、张中行四位老先生,因为都曾在燕园居住,人称“未名四老”。四位先生实则住在未名湖的后湖,那地方叫朗润园。所以又称“朗润园四老”。

季羡林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为什么还念念不忘那个仅仅生活了六年的小山村?

四、朗读课文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散文,走进季老的内心世界。现在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

(分男生、女生部朗读,读的同时请把你认为优美的段落作上标志)

同学们读得不错,男生声音洪亮,女生感情细腻。这里有几个词语需要特别注意。(投影)

浩渺篝火旖旎绝伦惆怅耄耋

嚼烂慨然恍然大悟离乡背井

(学生认读)

五、课文内容层次简析

1、第1小节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作了简单阐释。“月是故乡明”是一句流传很广用以表达故园之思的诗句,它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本文的第一段,实际上就是对这句诗的解释,最后说“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正是说明它表达了一种普遍的感受。

2、第2、3、4、5节是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第2小节是一个过渡,由月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山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故乡往往与童年连在一起,作者对家乡一草一木有着深厚的感情,虽然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但儿时的记忆连同那少年的梦境与感受仍新鲜如昨,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拣鸭蛋,这些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构成了美丽纯洁的乡村生活图景,经过几十年后一位耄耋老人的的叙述显得更加动人。

3、第6、7、8三节写作者离开故乡之后的生活,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4、最后一小节是对前面的呼应,也是作品在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和在他乡对故乡的思念的记叙与描写之后,情感的自然迸发。虽然短短几句话,却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月是故乡明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第二单元的四篇课文,引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写法的运用。

2、通过阅读“群文阅读”的5篇现代诗歌,深入体会“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写法在文章中的运用,并让学生知道这种包含着情感的客观物象就是“意象”。

3、能把“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的写法恰当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群文阅读”的5篇现代诗歌,深入体会“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写法在文章中的运用,并让学生知道这种包含着情感的客观物象就是“意象”。

教学难点:

能把“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的写法恰当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一份“群文阅读”资料、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美好的情感。

2、回顾第二单元四篇课文的内容。

《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借景抒情;《秋思》叙事抒情;《长相思》借景叙事抒情。

《梅花魂》:借物抒情。

《桂花雨》:借物抒情、叙事抒情。

《小桥流水人家》:借景抒情、叙事抒情。

3、在这些文章中,作者把自己的感情融入某些客观的事物中,如:景、物、事,借以表达自己思乡的情感,这种包含着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就是“意象”。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欣赏几首思乡的歌词,来感受作者是通过哪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思乡情感的。

二、学习“群文阅读”材料

(1)自由朗读歌词,想一想作者是通过哪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请用“——”画出来。

(2)拓展想象:孩子们在桃园里怎么游玩?姑娘们在桃园里又会干些什么?

2、老师介绍这首歌的创作背景。

1969年寒冬,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不久,沈阳前进歌舞团的创作员邬大为与魏宝贵到中苏边境珍宝岛前线体验生活。在采访战士时突发灵感,可是当时由于“革命”的文艺专制,无法创作此类抒情歌曲。直至1980年,铁源和邬大为等人到辽宁丹东的一支边防部队采风,正赶河口地区桃花盛开,铁源与边防战士一起巡逻在桃林旁,不禁被这满树桃花给陶醉了,他们很快就写出了歌词,创作了《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这首歌词。这首歌荣获了1987年全国“青年最喜爱的歌”评选一等奖。至今此歌已获解放军文艺大奖等千余种奖励。

3、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歌词赏析。

①歌词美在对环境的描写,桃树环抱的村庄,明净的水面映着盛开的桃花,在如此美丽的地方,又传来孩子们的欢笑,显现姑娘们喜悦的脸庞,这一切巧妙地组合成一幅美丽的人文风景画卷,激发了人们对美好故乡的眷恋以及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

②歌词美在对边防战士的刻画,为了美丽的故乡,为了故乡的明天更加美好,愿意驻守在最艰苦的地方,这种“苦了我一人,幸福千万家”的博大胸怀和高尚情操,令人肃然起敬。

③美在运用映衬的手法,更鲜明有力地突出了主题,一面是如画的故乡:盛开的桃花,明净的水面,孩子们的欢笑????一幅祥和宁静的生活画面;而另一面则是风雪交加的边卡,两相对照,更映衬出战士们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质。

4、请你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一读这首歌词。

5、欣赏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6、用同样的方法赏析其余四首歌词。

让学生对歌词中的“意象”进行圈点批画,并进行想象,带着自己的感受品读。

三、课堂小练习

1、补充诗中作者用以表达情感的意象,体会诗人思乡的情感。

悠悠( )矿,切切故乡情。

( )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 )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 )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

家在梦中何日到,( )

江南几度( )发,人在天涯鬓已斑。

2、回顾期中测试卷上的阅读短文《故乡》

“明月千里寄相思”,这段话中作者除了写明月外,还通过描述家乡的( )、( )、( )、( )、( )等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

四、课堂小练笔

假如你参加夏令营半个月不能回家;假如你求学在外半年不能回家;假如你在异国他乡工作几年不能回家????请你从中选择一个画面,以“想家”为话题,用上景、物、人或事这些表达情感的意象,运用“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或“叙事抒情”等手法写一段文字,表达思乡之情和你对家的理解。

月是故乡明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l 体会作品表现的人对家、家园和故乡的刻骨铭心的依恋之情极其深刻内涵。

2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评点方法,记下自己阅读作品时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与作品展开对话。

3尝试以散文的形式表达你自己对故园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间播放《彩云追月》)

(上课前3分钟)上课!(起立、问好)刚才大家听到的歌曲是 ?欣赏了这首美丽的歌曲,这让我们想起了 ?谁能告诉我主题是什么?

很好,思乡之情。古往今来,思乡的作品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达思乡之情的散文,最富有诗情画意的《月是故乡明》。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一般而言,故乡就是自己的出生地。自己的童年乃至自己生命中的许多岁月都是在故乡度过的,这里不但有自己的家、亲人,更有自己家族的记忆。一个人的经验积累以及情感与性格都与家乡的自然风貌和文化积淀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正因为如此,人们对故乡都有一种割不断的特殊情感,它是人的出发地,也是人的归宿。因此,一个人拥有故乡,不仅是指具体的、有形的,更重要的是精神的,无形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流动越来越频繁,但是对一个人来说,不管走到哪里,身在何方,故乡都在他的心中,都体现在他的行为方式上。由于这种特殊关系,故乡常常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意义,也有了多种多样的美称,(提问:列举对故乡的美称)如故土、家园、故园、故里、桑梓、归宿等等有时指的都是同一个意思。在比喻的意义上,它们往往指向人们的精神家园。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语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所以,思乡类的作品往往都是从一些具体的东西出发,由眼前之景激起思乡之情,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有的景物因为被反复书写而成为思乡的文学意象,如柳、月、炊烟、乡音等等。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就是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二、看人看眼睛,读文读题目。我们还是先看文章的题目——月是故乡明。看到这个题目你都能想到什么?

1、 有可能想到主旨是“思念家乡”。

2、 有可能想到出处: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课件)

全诗为:“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抒发了杜甫离乱之际对故乡亲人的怀念。对自然事物的感觉有时因主观情绪而改变,在文学作品中,这样的写法特别多,月亮其实无处不明,但杜甫偏说“月是故乡明”,从而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由于杜甫这句诗特别能引发人的乡思共鸣,因而被广为传诵。

3、 有可能联想到其他诗句:(学生课前准备)

李白的《静夜思》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明月几时有》)

同学们,散文鉴赏有三点不可忽视:题目、作者和注释。了解了题目,我们再来看作者。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

季羡林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呢?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课件展示)

三、作者简介: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生于1911年,山东临清县人。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季羡林、金克木、邓广铭、张中行四位老先生,因为都曾在燕园居住,人称“未名四老”。四位先生实则住在未名湖的后湖,那地方叫朗润园。所以又称 “朗润园四老”。

季羡林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为什么还念念不忘那个仅仅生活了六年的小山村?

四、朗读课文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散文,走进季老的内心世界。现在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

(分男生、女生部朗读,读的同时请把你认为优美的段落作上标志)

同学们读得不错,男生声音洪亮,女生感情细腻。这里有几个词语需要特别注意。(投影)

浩渺 篝火 旖旎 绝伦 惆怅 耄耋

嚼烂 慨然 恍然大悟 离乡背井

(学生认读)

五、课文内容层次简析

1.第1小节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作了简单阐释。“月是故乡明”是一句流传很广用以表达故园之思的诗句,它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本文的第一段,实际上就是对这句诗的解释,最后说“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正是说明它表达了一种普遍的感受。

2.第2、3、4、5节是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第2小节是一个过渡,由月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山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故乡往往与童年连在一起,作者对家乡一草一木有着深厚的感情,虽然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但儿时的记忆连同那少年的梦境与感受仍新鲜如昨,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拣鸭蛋,这些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构成了美丽纯洁的乡村生活图景,经过几十年后一位耄耋老人的的叙述显得更加动人。

3.第6、7、8三节写作者离开故乡之后的生活,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4.最后一小节是对前面的呼应,也是作品在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和在他乡对故乡的思念的记叙与描写之后,情感的自然迸发。虽然短短几句话,却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六、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哪些段落写得非常优美?

(学生站起来朗读并稍加分析,3-4个人)

我也找了两段,大家看看能不能把空填上?

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________的瑞士莱芒湖上,在________的非洲大沙漠中,在________的大海中,在________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________的,我都异常喜欢。

此地既然有___,有___ ,有___ ,有___ ,有___,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_____之上,上下___ ,______,而且______, ______,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

这么好的段落大家应该记住,现在,我们试着不看课本,一起来读一下。

评点是古人研读文章的一种重要方法。就是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思想、观点、情感等)和写作方法进行评论与分析,从而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从方法上讲,评点的要义是对话,是交流,是再创造。评点作为对话,是读者与文本、与作者、与想像中的文本的其他读者的交流。文本肯定是对话的第一个对象,与文本的对话是构成其他对话的前提和基础。

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要注意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实际上,在阅读中,作品的局部与整体是不可分割的,因为对整体的理解是建立在局部的基础上的,而且,从阅读的过程看,也是由局部到整体次第展开的,有时,一些看上去是局部的地方实际上关系到作品的全局,是理解作品整体的关键。古人讲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些“眼”有的关系到全篇的结构,有的关系到全篇的主旨、感情的转换,甚至是给全篇写作方法和风格定调子的地方,我们在评点时就要注意到。

另一方面,对局部的理解又离不开作品的整体,局部只有在整体中才能理解,整体是局部的语言环境。

与文章对话的进一步就是与作者对话,孟子讲“以意逆志”,意思就是说可以通过对作品意义的把握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示例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开篇点题。)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过渡,由月到山、水,从而写到故乡的水。)

至于水……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写童年往事,故乡往往与童年连在一起。下面还有许多充满童趣的细节。)

在济南住了十多年,……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对比,为的是突出故乡月亮之美,同时又是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随着年月的增加,思乡之情更增一番苍茫。)

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这也是对比,又是衬托,朱自清《荷塘月色》的美景也不足以与故乡的“小月亮”相媲美。)

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对故乡的思今是充满了惆怅的,有时甚至是痛苦的,但人有故乡可以思念,并且拥有一份温馨的回忆,又是幸福的。)

评点是读书时常用的方法,古人讲读书不动笔等于不读书。读书不是纯粹单向的、被动的接受,同时也是在思考,思考有了心得,就随时记下来,书的天地边角空白处都是记录的地方,因此,评点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习惯,一种读书的好习惯,要能养成这样的好习惯。

八、重点探讨: (布置课前预习)

1。既然作者如此热爱想念自己的家乡,为什么他不常回家看看呢?

学生甲回答:季老年龄大了,农村的条件比较艰苦,回家不方便……

学生乙回答:季老的家乡没有亲人了,所以没有回去的必要了……

学生丁回答:季老思念的是他童年的那个家乡,而不是现在的……

大家的回答都有可能,我们的理解,只是从文章本身出发来分析。我们的分析与季老的内心所想是否完全一致呢?就很难肯定了。

2.他的家乡没有山,为什么还写山呢?

生答:过渡,文章第二自然段中说中国古代诗文写月亮需要山水的陪衬,所以下面提到了山,还写了水,使人联想起故乡。

3.作者明明是写家乡的月亮为什么写那些童年趣事呢,是不是多余?

生答: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做梦、捡鸭蛋都跟月亮有关,不是多余,反而更能表达出对故乡的思念……

4.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色,作者还写到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既然这些地方的月色都很美,岂不让故乡的小月亮相形见绌?

生答:这是对比,文章中明确提到了“对比之下……”。我觉得这样写更能突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个同学的回答非常好。是啊,情感的亲疏深浅只有通过对比才能显现出来,故乡的小月亮为什么那么美,除了亲切而温馨的回忆外,作者还通过与其他场景进行对比来表现,从济南到北京,一直说到世界上三十多个国家,要说景色,比故乡那只有在童年看来才有浩渺之势的苇坑美得多的怕不是一处两处,但在作者看来,哪一处的月都不及故乡,故乡的月亮越美,越发勾起作者的乡思乡愁。正如作者所说,“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5老师提问:那在作者眼中,思乡到底是什么滋味呢?同学们齐读一下。 (倒数第二段)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语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所以,思乡类的作品往往都是从一些具体的东西出发,由眼前之景激起乡思之情,即平常我们所说的——借物抒情。因此,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

在《月是故乡明》中,这种事物就是——月亮!那我想问:这篇文章是一篇抒情散文,什么是它的抒情线索呢?

很好,是月亮!文章虽然写了很多看似无关的事物,但却都是紧紧围绕月亮展开的。这就是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解惑结束后,重申三个问题:对比、借物抒情、形散神不散。)

九、总结文本:

季羡林老先生即使功成名就,即使身在他乡,还念念不忘自己的故乡。

季羡林先生走出了鲁西北那个小村庄,走出了国门,但没有走出那植根心底的爱国情结;他走进燕园,走上了大学的讲台,但没有走出那融入生命的乡土情结;他走上了社会的高层,步入了人生的辉煌,但没有走出那刻骨铭心的平民情结。有评家称他为“平民中的大师,大师中的平民”。(为一名大学生看行李。)

十、写作实践:(可安排在课前完成)

同学们,我们学习知识是为了应用知识,提高能力。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训练——写作实践

有许多事物能唤起我们对家乡的怀念:老树、老街、老房子、门前的池塘、一塘的荷花……想想夕阳的余晖和袅袅的炊烟,想想母亲呼唤儿女的声音……请置身于某个情境,写一个片断。

本文来源://www.fr134.com/f/1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