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134 >地图 >教案 >

拾穗课件教案

拾穗课件教案

时间:2024-01-17 作者:芙蓉134

相关推荐

拾穗课件教案合集。

芙蓉134的编辑为您搜集整理了“拾穗课件教案”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就需要老师用心去设计好教案课件了。教案是体现学科探究与学生思辨的重要工具。如果你爱好学习请收藏这个网站它会为你带来很多启示!

拾穗课件教案 篇1

1.出示油画,交代作者。

(2)汇报课文讲了什么事,并完成填空:

(课件出示:本文是对同名油画《 》的赏析,主要写了在( )季节,( )的情景。)

2.图文对照,边读边用“________”划出描写第一位妇女拾穗时的语句,用“~~~~~~~”划出描写作者由看到的实物产生的联想。

(课件出示:中间的是位中年人,夕阳照射在她结实的后背上。那宽宽的肩膀,那戴着套袖的手臂,一看就知道她是一位从小担水背柴、十分能干的人。

我们看不见她的脸。 她正深深地弯着腰,一手攥着一把麦穗,另一只手还在捡拾。她埋头苦干,因为她承担着生活的重担,她知道多捡拾几把麦穗就能为家里的晚餐增加一碗麦粥,或者早餐多一两片面包。)

3.总结学法,用同样的方法自学第二、三位妇女拾穗时的情景。

5.米勒为什么能创作出如此逼真、传神的油画呢?(读第6自然段和课后材料)

1.欣赏米勒的其他美术作品。

2.吟诵《悯农》。

六、结课:

(课件出示: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高尔基

世间没有一种具有真正价值的东西,可以不经过艰苦辛勤劳动而能够得到的。——爱迪生)

拾穗课件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认识本课的8个生字;能写好本课的9个生字。

2.学生能朗读课文,能够图文对照地理解课文。

3.引导学生感悟“写实―联想”的表达特点。

4.获得审美能力,感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效果。

二、教学重点

写文的方法。

2.引导学生感悟“写实―联想”的表达特点。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四、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带、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看图

教师出示《拾穗》图,请同学们看图,说一说自身看到了什么。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依照一定的顺序(从左到右、由远到近)谈自身的发现。

师:这是一幅举世闻名的油画作品,诞生于100多年以前,具有时空不可抵挡的魅力,知道创作者是谁吗?今天我们来一起欣赏油画《拾穗》,并了解这幅油画的作者,一位举世闻名的艺术大师――18世纪法国著名的农民画家米勒。

(教师的谈话言简意赅,一语中的,点名本课学习的重点――欣赏油画,了解画家。指出学生的学习方向,省时省工省力。)

(二)理脉

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请你快速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哪些段落写的是画面内容,哪些段落介绍的是作者的情况?

生:7两个自然段介绍的是作者的情况。

师:愿意先欣赏画面,还是先了解作者情况呢?你自身选择相应的局部读一读,一会儿谈谈自身的收获。

(生读文。)

生:我有发现,课文第6自然段介绍的是作者米勒的情况,第7段的内容不是对作者的介绍,而是对油画的整体介绍,不信,请听我读一读,这幅画有近景,有远景……

生:我也有发现,要想了解作者的情况,我们还可以利用文章后面的资料,读一读这段资料,对米勒的了解就更多了。……

师:真好!同学们,你们今天又有进步。懂得阅读课文不只要读好课文内容,还要利用文章后面的资料,真了不起,你们的方法对老师也是一个很好的启发,我以后读书的时候也要用你们的这种好方法。这里还有一把“金钥匙”呢,你们看到了吗?

(教师放手让学生自身读文,让学生在读书中自身理清文章脉络,学生开始的回答不是很准确,教师不急于公布答案,而是给学生空间,让课堂学习成为学生自读、自悟、自身发现问题、自身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发现给与充沛的肯定,在总结阅读方法的同时,和时加一句“你们的方法对老师也是一个很好的启发”,向学生传送出欣赏的热情,营造出师生一起发展的和谐氛围。“金钥匙”的渗透似春雨润物,落地无声。)

师:你们对米勒有哪些了解?能说给大家听一听吗?

生:汇报自身的了解(略)。

(三)赏析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油画吧。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1~5段,想一想重点描写了什么?(学生读书。)

生:重点写了拾穗的三个妇女。

师:找一找相应的段落,与画面中的人物比一比,再读一读书,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指名读第2自然段,要求同学们边听边想哪些文字写的是画面上有的内容,哪些是想像的。学生交流:

中间的是位中年人,夕阳照射在她结实的后背上。那宽宽的肩膀,还带着套袖,一看就知道她是一位从小担水背柴、十分能干的人。我们看不见她的脸。她正深深地弯着腰,左手攥着一把麦穗,右手还在捡拾。她埋头苦干,因为她承当着生活的重担,她知道多捡拾几把麦穗就能为家里的晚餐增加一碗麦粥,或者早餐多一两片面包。

(黑体字是画面内容的描写,斜体字是联想。)

师:看图写文不只要写清图画中的内容,还要发挥合理的想像。请同学们读一读后面的段落,像刚才一样,图文对照,找一找哪些语言写的是画面的内容,那些语言是想像的,在书上做出标志。

(教师几次重申“图文对照”,既是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也是对习作(看图作文)方法的渗透,体现了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理念,重视读写结合,促进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形成。)

学生交流:

右边的妇女累了,欠起了身,显然是腰疼,一下子直不起身了。她手里紧紧地攥着麦穗,眼睛还在地上搜寻。哦,她的年纪够大了,也许是中年妇女的婆婆,一辈子辛劳,腰都落下了毛病,可是,这是她能为家里增加一点食物的惟一机会呀!因此,虽然家里人不让她来,她还是坚持来了。

左边穿深蓝色衣服带蓝色帽子的妇女很年轻,可能是中年妇女的孩子吧。她手脚麻利,捡拾麦穗的动作像舞蹈:瞧,她平平地趴下身子,右臂伸向前方,拿着麦穗的左手弯在背后,艰苦的生活刚刚开始,生活的路还很长……

师: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几段文字,体会作者的'想像。学生读书。

师:刚才同学们读的内容是画面中的近景还是远景呢?

生:我发现课文第5自然段写的是远景,我读给大家听:远处,有个人骑在马上……

生:通过图文对照的方法,我发现这一段也有想像的内容,他在监督着工人干活……

生:我发现课文第1自然段也是写的远景。

生:我发现第1段也有想像:收获的季节,麦香混合在晨雾中,弥散在田野上……

(课堂不是一个简单的进行知识传授的场所,而是学生生命生长最重要的乐园。因为重视方法、重视过程,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感悟内化的过程,学生生长的过程就是能力培植的过程。给学生一双翅膀,让学生朝着智慧的天空飞翔。)

(四)提升

刚才,同学们谈到了米勒还有许多作品,我们来一起欣赏他的另几幅油画。

出示《播种》《晚祷》欣赏。

我们中国也有许多流芳百世的艺术家,他们也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如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出示《奔马》请同学们欣赏。

(为学生打开一扇更加开阔的窗,让学生永远拥有飞翔的梦。――这是语文教师的责任,也是语文教学的追求)

(五)发展

课后自身选择一幅喜欢的名画,仔细欣赏,并进行合理的想像,写一篇看图作文。

六、案例点评

这是一篇看图学文,可喜的是教师非常准确地掌握教材的特点,实施有效的公开课教案。综观整个的教学流程,“图文对照”一脉相承,师生在和谐、快乐的课堂里一起赏画、析文。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教师重视语文教学的要旨,赏画不忘语言文字,析文不忘画面内容,引领学生感悟看图写文、学文的方法,使学生在提升审美能力的同时,获得语文素养的发展。

拾穗课件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了解阅读课外书籍要有选择,初步掌握选择课外读物的方法,培养选读物的习惯。

2、 使学生认真掌握读书作记号的方法、要求、意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3、 让学生成为观察训练的主体,体会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义和注意点,养成观察的好习惯。我

教学目的:带学生到图书室实地练习选择读物,体会方法,交流意义。

教学设计:

一、 步入实地,激发读书激情。

3、 小结:选择读什么书,要根据需要而定,请大家活学活用书本上的方法,用最短的时间选择一位书本朋友。

二、 看图明法,交流经验名理。

1、 看图交流步骤:确定书类,按类查找----通过书脊,发现书名----轻拿浏览,确定办理

2、 学生补充借书、购书经验,提请大家注意:

(2)仔细查找,轻轻抽书----内容提要,大致一看----重新选择,书回原位

1、 小队交流假日读书活动,评选优胜“读书郎”

2、 个人探讨读书选择及其心得,评选“小博士”

(1) 我最想读的3本书是--------、-----------、-----------。

(2) 我读过最难忘的书是---------、---------、-------。

(3) 我愿意为班级图书角提供-------书。

教学目的:由仿到创活学活用“读书作记号”的学问,实践体会,交流意义。

一、 导入:

上一课我们知道了如何选择图书,选后不认真读书那就失去了选择的意义。该怎样读书才算认真呢?(学生交流:四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要做记号”相机板书课题)

生词、疑难----?---- 妙词佳句。。。。。重点句段***关键词句————等

五、 总结提醒:

落笔要轻,保持整洁,好借好还,再借不难,

教学目的:从图启思,感受“无字词典”的重要,初步掌握观察的方法。

1、 回忆老师带大家观察南园一角的方法,结合第五页下图谈谈观察静物的方法

(1) 同桌讨论----男女生比赛----小结板书:

(2) 动静结合----象什么----当作活的----观察日记----填写表格

(1) 出盆景观察----默默构思----小组交流----代表发言----小结评优

(2) 人物:注意神态、动作、语言,留心场面和善于抓住特点鲜明的人来观察

(1) 按照小队选择观察对象(如:低年级的体动课、小小鱼缸引力大)-------汇报交流------小结评优

1、 总结:观察不但要细心,更要耐心、恒心才能从变化中发现乐趣,养成好习惯,练出好眼力。

拾穗课件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认识本课的8个生字;能写好本课的9个生字。

2、学生能朗读课文,能够图文对照地理解课文。

3、引导学生感悟“写实―联想”的表达特点。

4、获得审美能力,感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效果。

二、教学重点

1、通过图文对照的方法,使学生领悟看图学文、写文的方法。

2、引导学生感悟“写实―联想”的表达特点。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四、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带、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看图

教师出示《拾穗》图,请同学们看图,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从左到右、由远到近)谈自己的发现。

师:这是一幅举世闻名的油画作品,诞生于100多年以前,具有时空不可抵挡的魅力,知道创作者是谁吗?今天我们来共同欣赏油画《拾穗》,并了解这幅油画的作者,一位举世闻名的艺术大师——18世纪法国著名的农民画家米勒。

(教师的谈话言简意赅,一语中的`,点名本课学习的重点——欣赏油画,了解画家。指出学生的学习方向,省时省工省力。)

(二)理脉

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请你快速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哪些段落写的是画面内容,哪些段落介绍的是作者的情况?

生:1~5自然段写的是画面的内容;6、7两个自然段介绍的是作者的情况。

师:愿意先欣赏画面,还是先了解作者情况呢?你自己选择相应的部分读一读,一会儿谈谈自己的收获。

(生读文。)

生:我有发现,课文第6自然段介绍的是作者米勒的情况,第7段的内容不是对作者的介绍,而是对油画的整体介绍,不信,请听我读一读,这幅画有近景,有远景?

生:我也有发现,要想了解作者的情况,我们还可以利用文章后面的资料,读一读这段资料,对米勒的了解就更多了?

师:真好!同学们,你们今天又有进步。懂得阅读课文不仅要读好课文内容,还要利用文章后面的资料,真了不起,你们的方法对老师也是一个很好的启发,我以后读书的时候也要用你们的这种好方法。这里还有一把“金钥匙”呢,你们看到了吗?

(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读文,让学生在读书中自己理清文章脉络,学生开始的回答不是很准确,教师不急于公布答案,而是给学生空间,让课堂学习成为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发现给与充分的肯定,在总结阅读方法的同时,及时加一句“你们的方法对老师也是一个很好的启发”,向学生传递出欣赏的热情,营造出师生共同发展的和谐氛围。“金钥匙”的渗透似春雨润物,落地无声。)

师:你们对米勒有哪些了解?能说给大家听一听吗?

生:汇报自己的了解(略)。

(三)赏析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油画吧。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1~5段,想一想重点描写了什么?(学生读书。)

生:重点写了拾穗的三个妇女。

师:找一找相应的段落,与画面中的人物比一比,再读一读书,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指名读第2自然段,要求同学们边听边想哪些文字写的是画面上有的内容,哪些是想像的。学生交流:

中间的是位中年人,夕阳照射在她结实的后背上。那宽宽的肩膀,还带着套袖,一看就知道她是一位从小担水背柴、十分能干的人。我们看不见她的脸。她正深深地弯着腰,左手攥着一把麦穗,右手还在捡拾。她埋头苦干,因为她承担着生活的重担,她知道多捡拾几把麦穗就能为家里的晚餐增加一碗麦粥,或者早餐多一两片面包。

(黑体字是画面内容的描写,斜体字是联想。)

师:看图写文不仅要写清图画中的内容,还要发挥合理的想像。请同学们读一读后面的段落,像刚才一样,图文对照,找一找哪些语言写的是画面的内容,那些语言是想像的,在书上做出标记。

(教师几次重申“图文对照”,既是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也是对习作(看图作文)方法的渗透,体现了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理念,重视读写结合,促进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形成。)

学生交流:

右边的妇女累了,欠起了身,显然是腰疼,一下子直不起身了。她手里紧紧地攥着麦穗,眼睛还在地上搜寻。哦,她的年纪够大了,也许是中年妇女的婆婆,一辈子辛劳,腰都落下了毛病,可是,这是她能为家里增加一点食物的惟一机会呀!因此,虽然家里人不让她来,她还是坚持来了。

左边穿深蓝色衣服带蓝色帽子的妇女很年轻,可能是中年妇女的女儿吧。她手脚麻利,捡拾麦穗的动作像舞蹈:瞧,她平平地趴下身子,右臂伸向前方,拿着麦穗的左手弯在背后,艰苦的生活刚刚开始,生活的路还很长?

师: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几段文字,体会作者的想像。学生读书。

师:刚才同学们读的内容是画面中的近景还是远景呢?

生:我发现课文第5自然段写的是远景,我读给大家听:远处,有个人骑在马上?

生:通过图文对照的方法,我发现这一段也有想像的内容,他在监督着工人干活?

生:我发现课文第1自然段也是写的远景。生:我发现第1段也有想像:收获的季节,麦香混合在晨雾中,弥散在田野上?

(课堂不是一个简单的进行知识传授的场所,而是学生生命成长最重要的乐园。因为重视方法、重视过程,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感悟内化的过程,学生成长的过程就是能力培植的过程。给学生一双翅膀,让学生朝着智慧的天空飞翔。)

(四)提升

刚才,同学们谈到了米勒还有许多作品,我们来共同欣赏他的另几幅油画。出示《播种》《晚祷》欣赏。

我们中国也有许多流芳百世的艺术家,他们也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如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出示《奔马》请同学们欣赏。

(为学生打开一扇更加开阔的窗,让学生永远拥有飞翔的梦。这是语文教师的责任,也是语文教学的追求。)

(五)发展

课后自己选择一幅喜欢的名画,仔细欣赏,并进行合理的想像,写一篇看图作文。

六、教后反思

整个设计掌握的一个原则就是将读图与读文有机地结合起来,拨动学生感情的弦,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课文的理解是建立在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的,在朗读中还注意了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学习习惯,抓住课文中的“逼真”一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不仅看出米勒画得“逼真”,而且读出作者描写得“逼真”。

读图与读文相得益彰。通过学生的朗读,“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两个目标得以落实。在学习课文之前,先让学生了解写作的背景,降低了难点,对课文的理解就会更容易一些。让学生先来看图,再来读书,这样让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这篇文章是指导学生看图做文的典范,因此作业设计是让学生搜集米勒的另外两幅画,并认真观察、进行文字创作,这既培养了学生收集材料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习作能力。

七、案例点评

应该说本课的教学设计有几个“突出”:

1、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比如:在识字环节,让学生自主识字之后,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检查生字,这是对学生的充分信任,也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2、突出了以“读”为本,课堂上学生都在进行有效的朗读,识记生字的初读、读图后的精读、以及理解课文后的品读,读的目的性明确而且读的层次也十分明显。不是为了读而读。学生每一遍朗读都有每一遍的收获,在朗读中,理解了课文、体会到了作者的感情。

3、突出了语文的工具性。充分抓住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提炼出课文的写作特点,并且引导学生进行习作练习,如:课后作业的设置,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目的。

4、突出了“图文结合”。如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先看图谈谈自己从图上看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让学生先建立感性认识,接下来再让学生读课文,找出作者描写图画的句子,对照图画,进行品读,同时了解作者联想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再来进行感情朗读,再读后,让学生再来看图自己介绍一下画中的内容。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又教给了学生习作的方法,可谓“独具匠心”,同时也突出了课文的学习重点。六、案例点评

这是一篇看图学文,可喜的是教师非常准确地把握教材的特点,实施有效的教学设计。综观整个的教学流程,“图文对照”一脉相承,师生在和谐、快乐的课堂里共同赏画、析文。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教师重视语文教学的要旨,赏画不忘语言文字,析文不忘画面内容,引领学生感悟看图写文、学文的方法,使学生在提升审美能力的同时,获得语文素养的发展。

拾穗课件教案 篇5

拾穗教学设计(两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拾穗》这幅画的时代背景和画家米勒。

2.引导学生欣赏油画《拾穗》,了解课文内容,懂得看图作文的要求。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自己喜欢的词句。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文对照的方法,抓住三位妇女捡拾麦穗时的动作、神态等词句体会农民劳动的辛苦,增强对劳动人民的理解和同情,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图文对照的实践学习,领悟看图学文的方法并感悟“写实―

联想”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课外实践活动和亲身体验,鼓励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和联想,培养学生积极了解农民生活的意识行为和对美好的动作情态的审美情趣。

2.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绘画作品等艺术魅力的兴趣爱好,懂得发现美、欣赏美并追求美。

【教学重点】

1.理解重点词句,学习作者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从中感受劳动的艰辛,增强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同情,唤醒学生对劳动者的尊重,激发学生对劳动的热情;

2.通过图文对照的方法,使学生领悟看图学文、写文的方法,引导学生感悟“写实―联想”的表达特点。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教学流程】

一、欣赏导入

出示米勒的其他作品,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画的第一印象,对米勒作品的风格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引出课题导入新课。介绍米勒

二、讲解生字词

生字的认、读、组词。弥散、埋头苦干、切身、逼真等词的理解,多音字“落”的讲解,强调“攥”的读音。

三、初读感知

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对照图画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这幅画的?(由远到近)

四、

米勒的生平介绍,以及对他画风的了解。

六、作业布置

学以致用,指导练笔。看课后42页的图,以《收获了》写一篇作文。

七、板书设计

篇三:《拾穗》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拾穗》是一篇看图写文,内容是对法国画家米勒同名油画的赏析。课文按照由总到分、由近到远的顺序描绘了在收获的季节,三个妇女在田野上拾穗的情景,表现了在19世纪的法国,在收获的季节,劳动人民的辛劳,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的理解和同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时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划分段落。

3.欣赏《拾穗》,谈真实感受。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会画画吗?那么你们会欣赏画吗? 今天,我们来看一幅画,通过看画,结合课文内容,我们来

学习如何欣赏一幅画。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34页,我们来看法国画家米勒的作品《拾穗》。

提问:1、在这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

2、看到这幅画后,你有什么感受?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同学们谈的非常好,可见看图很仔细,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欣赏这幅画的。请同学们向前翻一页,自己读课文,注意陌生的字音、句子。并把你感兴趣的词句下做标记。)

1、

2、 教师范读,学生更正自学中所出现的错误。 检查字词自学情况。(出示小黑板)

三、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画的内涵

1、 从课文中的哪一部分可以看出收获了?(课文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一读)

2、 结合课文内容,再次欣赏画面,说说你的看法感受。 (学生自由讨论,指名回答)

3、 作者对这三位妇女拾穗时的情景进行了具体、细致的描写。请同学们默读第二部分,边读边画出描写三位妇女动作、神态的句子。

4、

5、 说说你画的句子。(指名回答)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到农民的辛苦、体会作者对农民的理解和同情。)

6、 同学们刚才结合油画谈出了自己的感受,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评价这幅画的?

7、 指名读第三部分。

由于米勒对劳动人民的辛苦又切身的感受,因此这幅画画的十分逼真。认真的欣赏会产生丰富的感受和联想。

四、 理清课文脉络

1、 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是如何介绍油画的,也就是说课文分为哪几部分来介绍油画的?

2、 学生汇报,教师总结。(板书)

课文共有七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 (第1自然段): 收获后的田野。

第二部分 (第2~5自然段):拾穗的情景。

第三部分 (第6~7自然段):油画的作者及特点。

五、 情感升华,课后思考

收获的季节属于拾穗者吗?她们能享受到收获的幸福与快乐吗?

拾穗课件教案 篇6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拾穗》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小学语文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四主题单元收获之《拾穗》。

二、教材分析

《拾穗》是19世纪法国著名画家米勒的作品,本文以同名做了一篇精彩的赏析。课文《拾穗》的作者用朴实的语言向人们展示了米勒的这幅画的内容:在收获的季节,三位农家妇女在田野上拾穗的情景。作品表现了19世纪的法国,在收获的季节,劳动人民的辛劳。课文按照一定的顺序(总―分、远―近)进行描绘,同时把三位拾穗的妇女描写得栩栩如生,传达出看图作文的基本特点和要求,为学生独立写看图作文做好铺垫。

三、学情分析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具备良好的自主识字、写字能力,通过自主预习,绝大多数同学已经能正确、流利的读课文。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大多参加过农事活动,对收获场景的理解较容易,但体会当时农民生活的艰辛较困难。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字7个,写字6个,学习多音字落。

(二)能力目标

1、继续练习写摘录笔记,积累自己喜欢的重要词句。

2、抓住课文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的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农民伯伯的辛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课外实践活动和亲身体验,鼓励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和联想,培养学生积极了解农民生活的意识行为和对美好的动作情态的审美情趣。

2、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绘画作品等艺术魅力的兴趣爱好,懂得发现美、欣赏美并追求美。

教学重、难点:

1、抓住课文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的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农民伯伯的辛苦。

2、欣赏油画,结合课后的小资料,谈谈自己的感受和联想。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设计理念

1.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看图环节,让学生充分看图之后,说出看到的内容,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力。

2.突出了图文结合。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先看图谈谈自己从图上看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让学生先建立感性认识,接下来再让学生读课文,找出作者描写图画的句子,对照图画,进行品读,同时了解作者联想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再来进行感情朗读,再读后,让学生再来看图自己介绍一下画中的内容。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又教给了学生习作的方法,同时也突出了课文的学习重点。

六、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讨论学习法、朗读感悟法。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展示,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引入:上节课,同学们对课文进行了学习,有信心接受老师的挑战吗?

2、检测识字情况:

(1)把下面词语填在句子的括号里,读一读。

(2)给下列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二)看图导入,明确目标。

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收获单元的《拾穗》,请看学习目标出示学习目标:(课件出示)

在学习课文之前让我们先欣赏这幅名画。这幅画是谁画的?(请参看课后资料)远处你看到了什么?近处你看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看着这幅图你什么疑问吗?让我们更近一步地走进油画,走进课文去品味。

(三)出示提纲,赏析油画,学习写法。

1、引入:那么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三位妇女的呢?

2、出示导学提示:

(1)用心默读24自然段,用---画出描写画中人物的句子,用~~画出作者推想的句子。

(2)思考后填写表格:

(3)每个小组选一个人物进行讨论,准备展示。

(四)展示交流预设:

一个组代表说,其他学生都可以补充。可以有评价的方法。(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1、同学们,捧起课本,让我们怀着深深的同情读读对三位妇女拾穗的描写段落(2、3、4)。

2、小结:读到这里,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农民生活的艰辛,之所以有这样的感受,离不开作者仔细地观察和透过画面合理的想象,所以只有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进行描写,并结合画面内容及当时的情景展开合理的联想,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这样你的文章会更加真实感人。

(五)回顾画面,体会感情。

1、我们跟着作者欣赏了这幅《拾穗》,我们用心这幅画(读最后一段话。)

2、拓展练习:这是()世纪法国画家()的作品,作品反映的是在()的季节,三个()在拾麦穗,体现了作者对农民的()和()。

(六)学以致用,指导练笔(作业)。

1、画家米勒和作者用手中的笔把现实生活中的普普通通的人事物景变成了不朽的艺术,打动并震撼了每一个人。我手写我心,我心抒我情,让我们用这堂课上学到的写作方法,欣赏,选择你在生活中最感兴趣的一幅,把它写下来。

2、通过反复阅读课文,与同学交流后,你对有些词句一定又有了新的感受,丁丁和冬冬为大家带来了一把金钥匙呢,请你现在补充完善自己的摘录笔记。

(七)板书

拾穗课件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规范书写生字,理解词义。

2、通过重点理解三位妇女捡拾麦穗时的动作、神态的词句,体会农民劳动的辛苦,增强对劳动人民的理解和同情。

3、能够图文对照地理解课文,使学生领悟看图学文、看图写文的方法。

重点难点:

1、能够图文对照地理解课文,使学生领悟看图学文、看图写文的方法。

2、鼓励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

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油画《拾穗》。

教法学法:

导读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收获”这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拾穗》。(板书:拾穗)“拾”是什么意思?“穗”是指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字词: 弥散 晚餐 监督 遵循 搜寻 逼真 偷窃 欣赏 充满

三、理解课文内容

1、从课文中的哪一部分看出收获了?

麦香混合在尘雾中,弥散在田野上,远处堆起了金黄色的麦垛,一片丰收的景象。我们来欣赏油画《拾穗》。

2、欣赏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3、文中作者也对这三位妇女拾穗时的情景进行了具体、细致的描写。

默读课文2-4段,边读边画出描写三位妇女动作、神态的句子。

4、说说你画的句子

5、再读课文2-5自然段,结合课文中的词句, 谁来说说你的感受和联想?收获的季节属于她们吗?她们能享受到收获的幸福吗?

6、同学们刚才结合油画谈出了自己的感受,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评价这幅画的?

7、指名读第6、7段

由于米勒对劳动的辛苦有切身的感受,因此这副画画得十分逼真,认真地欣赏会产生丰富的感受和联想。

四、作业

思考: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这幅油画的?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出示课文插图)还记得这幅画吗?你能简单的来介绍一下这幅画吗?今天,让我们一起再走进课文,感受一下作者是怎样将画面内容写具体的。

二、回顾课文,指导写作方法

1、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画面主要内容的段落,自由朗读,说说作者是抓住了哪些方面对人物进行刻画、描写的?(动作、神态)

2、指名学生说。(板书)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从这些语句中体会出了什么?为什么能从中体会出农民的辛苦和他们生活的艰难?在抓住动作、神态对画面中的人物进行描写之前需要怎么样?板书(仔细观察)。

3、小结:只有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进行描写、刻画,就会使你的文章具体生动。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写作方法。还可以抓住哪些方面对人物进行刻画、描写?(语言、心理活动)我们应该学习运用这种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这样你的文章也会具体生动。

4、除了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进行描写之外,这三段中还有哪些语句你认为写得比较好?

5、第二、三、四自然段中,哪些语句描写了画中的人物?哪些语句是课文作者的推想?

6、小结:结合画面内容及当时的情景展开合理的联想也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它会使你的文章更感人。

7、今天,我们就学习运用这种方法进行一次小练笔。

三、创设情景、指导练笔

1、请两位学生将地面的纸花扫干净,其他学生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等。

2、说说你都观察到了什么?

3、把你观察到的内容写下来,并加入想象。

四、交流、评议

1、小组交流。

2、指名读,说说好在哪?

3、从文章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五、总结延伸。

我们一起欣赏了《拾穗》,领略了米勒画中的收获,那今天我们在课堂上又有哪些收获呢?

板书设计:

中间:承担生活重担

拾穗 右边:腰落下毛病

(收获) 左边:艰苦生活刚开始

拾穗课件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美好的心灵。

3、体会“给予是快乐的”这句话的含义,激发学生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从文中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中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理感受。

2、与高兴相近的词语有哪些?(板书:快乐)你什么时候会很快乐?我们今天来学习一篇课文,作者得出了这样的感受,板书完整课题:给予是快乐的。

1、谁给予了谁什么??

2、在怎样的情况下给予的?

(1、保罗的哥哥把新轿车给予保罗2、小男孩要把欢乐给予弟弟、保罗把自己的欢乐给予小男孩和他的弟弟)

(1)保罗一共想错了几次,用三角符合标出第一次想错的段落;用叉号标出第二次想错的段落。

(2)学生小组分角色朗读第一次想错的段落,从哪里看出保罗想错了?他为什么会想错?(因为保罗自己就是认为得到是快乐的)

(3)自由地大声的读保罗第二次想错的段落,思考交流保罗第二次错在哪里?从小男孩的话里你感受到了什么?(纯洁无瑕、美好无私的心灵和乐观自信的品格)

(4)想象他们三个人是如何度过这个夜晚的,这个夜晚他们为什么难忘?

1、保罗从小男孩的( )中觉得小男孩也想( ),没想到他竟然( ),从中看出小男孩一心想着( ),而不是( )。

2、保罗面对素不相识的小男孩竟然发出了( )的邀请,是因为( )。

3、从小男孩的话里,我们感受到了小男孩( )的心灵和( )的性格。

4、保罗的眼睛湿润了,把小弟弟抱上车是因为( )。

1、读出第一部分中小男孩羡慕、惊讶地神情。

2、小男孩第二次的话应读出激动、兴奋的语气。

1、正是由于小男孩的话打动了保罗,所以保罗——(引读第十二小结)

2、在这美好的夜晚,车里的三个人会各自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或做些什么?

填空题:

保罗因为( )而感到难忘,小男孩因为( )感到难忘,小男孩的弟弟因为( )而感到难忘。

(保罗是由于感受到帮助别人的欢乐而难忘;小男孩是为让弟弟得到了一次意外的欢乐而难忘;小弟弟是第一次这样乘车亲眼看到圣诞之夜的风光而难忘)

3、布置课外阅读作业:读读蒋风的《给,永远比拿愉快》,屠格涅夫的《乞丐》,林润翰的《感恩之心》。

拾穗课件教案 篇9

一、教材分析

《拾穗》描绘在收获的季节,在田野上三位农家妇女拾穗的情景。表现了在十九世纪的法国,在收获的季节,劳动人民的辛劳。课文按照一定的顺序(总―分、远―近)进行描绘,同时把三位拾穗的妇女描写得栩栩如生,传达出看图作文基本特点和要求,为学生独立写看图作文做好铺垫。

二、课前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拾穗的实践活动或让自己的父母就是农民的同学课后跟同父母一起下地拾穗。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拾穗》这幅画的时代背景和画家米勒。

2、引导学生欣赏油画《拾穗》,了解课文内容,懂得看图作文的要求。

3、抓住三位妇女捡拾麦穗时的动作、神态的词句,体会农民劳动的辛苦,增强对劳动人民的理解和同情。

4、结合课外实践活动和亲身体验,鼓励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和联想,培养学生积极了解农民生活的意识行为和对美好的动作情态的审美情趣。

5、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自己喜欢的词句。

四、教学重、难点

1、抓住三位妇女捡拾麦穗时的动作、神态的词句,体会农民劳动的辛苦,增强对劳动人民的理解和同情。

2、结合课后资料以及生活感受,谈谈自己在结合生活欣赏作品的感受和联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五、教学流程

(一)欣赏油画,交流资料

1、学生交流实践生活后的感想。

2、结合生活说说你对《拾穗》这幅画的理解。(学生交流)

3、老师简介米勒,学生了解课文的背景。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己解决不认识的字词。

2、听录音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什么内容,重点写了什么?老师还可提醒一年级上册所学古诗,哪一首同样表现了农民劳动的艰辛的。(《锄禾》等)

3、结合学生的表达,及时地总结文章表达的意思。

1段:收获的季节里,田野上麦子堆好、捆好的情景。

2~5段:三位妇女捡拾麦穗的情景。6~7段:简介作者,评价画特点。

(三)图文结合,精读感悟

1、自己默读课文,划出自己喜欢的地方,结合图看一看,读一读,说说自己的想法。

2、学生自由朗读,老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3、学生分小组交流,朗读并背诵自己喜欢的地方,然后摘抄下来。

4、老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抓住三位妇女拾穗的语段,引导学生理解画家在对其动作、神态的栩栩如生的描绘中表现出来的同情,同时更有艺术家活灵活现的描绘中的美景以及一种浪漫的情怀,如:“她手脚麻利,捡拾……”

5、再读2~4自然段,带着欣赏的思想和眼光捕捉生活中的这些动作情态。

6、再次欣赏油画《拾穗》把你的感想写一写。

(四)拓展延伸

1、推荐欣赏米勒的油画《播种》、《晚祷》。

2、仿写:①自己拾穗②观察他人在劳动时的动作情态的作文。(自选一题)

本文来源://www.fr134.com/f/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