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134 >地图 >读后感 >

安妮日记读后感

《安妮的日记》的读后感言

时间:2024-01-17 作者:芙蓉134

相关推荐

《安妮的日记》的读后感言集锦。

芙蓉134的编辑已通过您的需求为您整理出以下相关信息:“《安妮的日记》的读后感言”。 真正有深度的感言,可以让人醍醐灌顶,当我们因为某些事情而心灵受到震撼时。就可以下笔写篇感言,记录自己的感想和心得,感言对我们的影响很大。希望您通过本文内容能够获得更多深入的有用的帮助信息提升自我!

《安妮的日记》的读后感言(篇1)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这句话是让我们互相关爱,可我却从《安妮日记》中读出了痛苦,但又发现了痛苦中的一丝微笑。虽然那微笑多么渺小,但却给犹太人带来希望。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德国侵略了荷兰,对犹太人实行了种族清洗。当安妮的姐姐玛格特收到了通知单,大家为了安全,躲到了公司的小屋里。在屋子里,同为犹太人的达思一家也躲了进来,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安妮日记》是德籍犹太人安妮·弗兰克写的日记,是其藏身密室时的生活和情感的记载。

作为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她在日记中吐露了与母亲不断发生冲突的困惑以及对性的好奇。同时,对于藏匿且充满恐怖的。另一方面,安妮也尝试着在心理方面走向成熟。在避难的日子里,安妮惊讶地发现自己的日记中竟然有这么多埋怨妈妈的句子,她终于意识到自己必须学会与她们相处。她试着和妈妈、姐姐交谈,与姐姐交换各自的日记,学习沟通与了解。

在秘密的小屋里,大家都无时无刻的担心着,可是安妮却总是用微笑面以战争,面对痛苦,面对全世界。虽然她也是个犹太人,但她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读书。她在日记中说到:我常常问自己,要是没躲进来,要是我们都遇难了,那就不会受那么多苦,不会连累那些保护我们的朋友,不也挺好吗?不,不对。我们还想活下去,还想自由、幸福的活下去!看啊,安妮是多么替人着想啊,但又多么渴望活下去,不过,作为犹太人,他们没有选择的余地。在此,我深深地感到了希特勒犯下的罪恶和犹太人的无辜。安妮躲在秘密小屋时,她也会害怕,但她却相信未来是美好的,和平的她等不,所以说,我们是幸福的,是幸运的,可是当今世界上,能像安妮一样乐观的人又会有几个呢?可是我就比较乐观,为什么呢?事情是这样的:

新学期新气象,我们班来了一个转学生,名叫来孔宁。我早就跟她打过交道了,发现此人知识渊博、才华横溢,算得上女强人。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我们几个好学生被冷落了,大家都有点不服气。可是我转念一想:既然多了一个对手,就又可以学知识了。所以我相信,也许我们不会成为好朋友,但我们却可以把优点放大,把缺点抛弃,成为学习上的对手,充当别人的吸尘器,把好处吸过来安妮的日记从编辑、润饰,删去她认为不够有趣的部分,并且靠回忆增加一些内容。同时,安妮也保留了原始的日记。

安妮在1945年3月死于德国一个集中营,死因是斑疹伤寒。她的亲人中,只有父亲奥托·弗兰克活着走了出去。1945年6月他回到阿姆斯特丹,后移居瑞士。他在以后的日子里,一直在传扬女儿的日记,让全世界共享。他于1980年8月19日过世。

总之,《安妮日记》里的安妮是个永不放弃的女孩,她坚定的微笑让我明白了生命的含义,就是:痛苦像雪球,你越想远离它,它就越滚越大,把你压迫。只有阳光能融化它,这道阳光就是微笑。

《安妮的日记》的读后感言(篇2)

通过我俩共同阅读,我们了解到,《安妮日记》以日记体的形式真实记载了小作者所想所思,事情真实,情感真切,语言朴实,充分展现了小作者的写作才华和与众不同的观察视角。这本书,还有一个重要的价值就是通过小作者的日记记载,真实记录了二战时期战争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灾难和痛苦,所以它不仅是当代青少年阅读的经典之作,也是学者研究历史的重要文献。这也成就了这本书在读者心中的地位和它独有的历史价值。

读完后,我问了女儿几个问题:“你说,安妮会想到以后她的日记会变成书出版吗?为什么出生在这么动人、这么有影响力的传世作品?你从安妮身上学到了哪些精神品格?”带着这样的问题,我和女儿进行了探讨。

作为当时美好的少年生活,享受着读书、交友、摄影、运动的乐趣,而且当时她的家庭还是比较富裕的,父亲是一名商人,尽管为了躲避战争,他们举家从德国法兰克福搬迁到荷兰阿姆斯特丹他父亲的公司住地,但是仍然没能逃脱战争对他们的迫害。小安妮只能每天躲在“密室”里生活,偶尔从朋友的叙述、收音机、窗外的情景中了解到了许多外面世界的消息,了解到战争给犹太人带来的悲惨命运。在这样与世隔绝的环境中,很多时候会给我们造成失望、恐惧、甚至会想到死亡,但是安妮却没有,她不但克服了战争给她和家庭带来的不利影响,而且用读书和写日记的方法来战胜恐惧,表达自己对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日记中这样写到:“只要我还活着,能从布满灰尘的旧窗帘缝里看到这阳光,这无云的天空,我就不可能不幸福!”、“我常常沮丧,但从不绝望,我把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险,它仅仅是趣味生活的美丽开端。当我抬头凝望天空,我总会感到事情会越变越好,残酷终将结束,和平与宁静会重新来临,我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也许有朝一日我能够实现所有的梦想:我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记者并最终成为享誉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坚信,人们的内心是善良而美好的……”很难想向,这样的语言出自一个13岁的小女孩的笔下。就是在那样的环境里,小作者坚持写了158篇日记,可以想象,那个年代被战争迫害的少年肯定不止安妮一个,但是为什么只有安妮会想到用读书来鼓起信念?用日记来表达向往?

我们常说,“作家不是课堂里教出来的”,“为赋新词强说愁”也写不出感人的作品。这是小作者被当时的生存环境“逼”出来的。可贵的是,小作者不但没有被当时暗无天日的环境吓倒,对未来失去信心,而是以乐观向上、坚定美好的心态,以少年的朝气和勇气树立起对未来的信心和向往,这是安妮不怕困难、以苦为乐的坚强性格和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良好素质所决定的。她把吉蒂当作自己心灵对话的对象,用笔真实地记录下了当时所发生的一切和对战争的愤怒、对犹太人命运的担忧、对躲藏生活的观察和体悟,这是小作者的过人和伟大之处。与其说,这本书的成功,是来自于小作者精心的叙述和描写;不如说,是来自于小作者两年多来的坚持不懈和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坚定信念。这就是《安妮日记》带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今天的小学们应该从安妮身上学到的美好精神品格。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要用它寻找光明。”这是诗人顾城的诗。《安妮日记》同样带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尽管身在黑夜,你的眼中看不到光明,但是在你的内心要充满对光明的渴望,这是你在黑暗中前行的唯一支柱。这本书不是对黑暗的绝望,而是对光明的向往,是那个年代的安妮、更是一代安妮人向世界发出的宣言。让我们共同向安妮学习!

《安妮的日记》的读后感言(篇3)

。记得有一次,我在作画,一群女生突然走到我身边,冷嘲讥讽道:“咦?这是什么玩意儿?”“秋千”“什么,我看这是砖块吧!”说着她们都仰头大笑,还说我不是画画的料。我立刻红着脸,低下了头,我感觉我的心都碎了,这是我的梦想,却这样被侮辱。于是,我放弃了。因此在那时候,我眼中的梦想就像一个漂亮而又透明的泡泡,在广阔的太空中飘来飘去。可正当停留在自己眼前的那一刻,正想用手去触碰的它的那一刻,美丽的泡泡就这样——破了。因此,我从不相信梦想的存在。直至有一次品读完《安妮日记》,这才让我感受到梦想的伟大。

安妮生活在“秘密小屋”25个月,

资料共享平台

《《安妮日记》读书笔记》()。在漫长的日子里,唯有13岁的安妮用她富有生活气息的笔,用她要做个作家的梦想,让她记录下小楼内每一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长。真的很难想象,当犹太人们因生活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感到痛苦时,安妮却仍然能够以乐观的心态将这一切化为了自己理想而努力、奋斗的动力。安妮说:“我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也许有朝一日我能够实现所有的梦想:我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记者并最终成为享誉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坚信,人们的内心是善良而美好的。”就是这样的一段话,却让我感慨万千。安妮把写作当成心灵的支柱,即使常为这样的生活而沮丧,但从没有绝望过。她乐观地认为这是趣味生活的美丽开端。我在想,她在这样残酷的战争中都能够坚持梦想,为理想努力、奋斗。那对于身在和平与宁静中的我们来说,为何不像她一样,勇敢而又坚定地放飞梦想、追逐梦想、实现梦想。

我的梦想很简单,就是成为一位像安妮一样能够追求理想的人,能够放手去追逐一切的人,能够成为一个热爱祖国的人……

《安妮的日记》的读后感言(篇4)

“不,善生,我不需要成就。”苏内河如是说。她反复向纪善生表示,他们是不同的,尽管他们是自己一生之中唯一的朋友。我想作者想要通过这种冲突来深化人物的特立鲜明的性格以及命运吧?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经常在看书的时候哭泣———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容易被感动,我听人说,人其实时越活越赤裸的,越成熟越具备付出深情的能力。同时,从18时才逐渐形成的观念及理想也变得越来越清晰,当然,这得益于我对《莲花》的反复阅读。苏内河那么坦然的说出,她不需要成就。而《血色浪漫》里面的李奎勇在临死之前对钟跃民说的那些话再次印证了内河的坦然和正确性。我知道,这世上的许多人并不是像人想的那样,无知无觉的被利益驱使,最后到头来发现自己获得的时一场空。人其实是在与旁人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外延出来的责任之中丧失自己并变成一个不属于自己的人,他或许是父母的孩子,爱人的配偶,爱人父母的半子女,子女的父母,朋友的朋友,老师的学生,最后,是社会的人。爱因斯坦及马克思智慧的揭露了这一点,在赞叹他们敏锐和智慧之余,不得不说,这是人作为一个个体的悲哀,尤其是在现代,或者说,任何时候均无差别,太阳之下,确实没有新鲜事。

现在在大学里,确实比高中时闲散了许多,从而变得无所事事起来,我有足够的时间去消化和感悟这种空虚,昆德拉说,人的生命如果只有一次,那么跟没有存在过是没有区别的。然而事实上,我,以及所有同类的生命确实是只有一次的,人类除了肉体可以无限循环,确实无法留下什么。我发觉自己没有集体荣誉感,对自己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员没有自豪感,反而迫不及待的想与之脱离关系,这一点我至今百思不得其解,因为我毕竟是真心的觉得人类社会很伟大。

不过,我又很庆幸,属于我个人的观念变得日渐清晰,我知道我将来要做什么,那是独立的理想,而不是被任何人、事、物胁迫,想到这一点我觉得很开心,正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我得知我将不会虚度它,这多么令我畅怀。许多人都说过,人活着就是为了承受痛苦。既然这是一种必然,那么最好还是选择一种自己更愿意承受的痛苦来承受。所以我发现,我也可以不需要成就。一个人,若真的想怎么样,是没有任何东西能够阻止的。

庆昭总是不相信与人的情感,这使我不太喜欢她。或许情感这种东西变得泛滥起来确实不太值得相信,或者因为遭受伤害而觉得它弱小、不可靠,而不再值得被信任,但我始终相信,真情实感是这世界上唯一无坚不摧、无坚可摧的东西。人可以在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情况下,同时拥有这种维系,它们绝对不是完全对立的,只要情感维系不被所谓的责任义务取而代之、遮盖本质,那么它也将保持其本身的真实性并不使人厌倦、疲惫、感到牵绊。看清这个事实,我知道我将要离开了。所以我快乐。

fR134.coM拓展阅读

【热】《倾城之恋》的读后感言精选


 聊到关于感言,我们可以交流自己的心得和领悟,感言也可以帮助我们记住此刻的感受。在生活中发生触动心灵的事情时,从这些事情获得了深刻的感触后就可以写篇感言,如何写好个人感言?一文带你深入了解“《倾城之恋》的读后感言”推荐必读,欢迎您收藏这篇文章!

《倾城之恋》的读后感言 篇1

其实早就听说这本书了,其实我也早就看过了,可是似乎是第一次看它的时候年纪太小,无法读懂他们这种冲破了世俗的旷世之恋。

最近闲来无聊,翻出来又看一遍,看完之后,总觉得心里有一种温情脉脉的感觉。范柳原和白流苏的感情,让我觉得,原先感情竟是这样完美。或许他们原本都已不再相信感情,他们也都没有精力再去承受感情的失败,所以他们起初无法用婚姻去安定。可是为了和相爱的人在一齐,白流苏冲破了世俗,甘做范柳原的情人。

在我印象中,印象最深刻的,是范柳原谈论到让白流苏和他去马来西亚的森林去时说的话,他说:“我无法想象你穿着旗袍在森林里跑的样貌,我也无法想象你不穿旗袍的样貌。”白流苏和旗袍是一体的,至少在范柳原心里是这样的。我也觉得穿旗袍的女人,很美。上海女人一向都是很精致的,讲究美,讲究格调,讲究文雅,可是在那些表面光华的背后,其实都是孤独的心。我想,张爱玲心里的感情,应当是足够完美的,不然,怎样会有倾城之恋这样看似波澜不惊,但却如此震慑人心的感情呢

我想白流苏应当就是张爱玲自我的写照吧,张爱玲一生孤寂,没能和最爱的人在一齐,她给了白流苏这样的归宿,也是自我心中对爱和完美的婚姻的向往吧!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被人诵烂了的句子,可是在范柳原向白流苏诵出来时,还是感动得热泪盈眶。这么一个优雅地穿着旗袍的美丽上海女子,和这么一个风度翩翩而又似乎倦怠了人世沧桑的男子,他们在炮火和死亡的威胁中,最终明白,爱并不需要退却和害怕,爱只需要好好珍惜,在一齐的每一分每一秒!

《倾城之恋》的读后感言 篇2

已经不是第一遍读《倾城之恋》了,记得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在高二的时候,带着好奇读张爱玲的书篇,读了很多,篇篇有其特点,然而独独喜爱《倾城之恋》。虽说读过几遍了,但还不敢对其妄加评论,只略谈读后小感。

张爱玲是个奇女子,她说最喜欢的词语是“荒凉”,也难怪她会说出:“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生命有它的图案,我们唯有临摹”这样的话语,她自我的人生就是荒凉的。白、柳之恋,被写作倾城之恋,因这“倾城”二字,也能够明白为何这是张爱玲唯一的以喜为结果作品了。联想张爱玲的感情曲折,我把白流苏看做是张爱玲的化身,但“战争成全了白流苏”,却没有人来成全张爱玲。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这便是命中注定吧,白、柳也是如此。流苏是一个离了婚的白公馆的六小姐,在那个年代的上海,离婚还是不太为人所理解的,更何况是守旧一派的白公馆,公馆里每一天看似热闹,实则有掩饰不了的悲凉,连他们所用的时钟还是比别人家慢一个小时的。在这样的环境里,处处透着事态的炎凉,她的处境可想而知。再说范柳原,一个海外回来的浪子,居无定所,漂泊各地,对生活和感情都是消极的态度,否定女人和感情。“活在这世间,每个人的感情都千疮百孔”。

感情就产生在这样两个千疮百孔的人身上。范柳原去了香港,流苏有机会去,她便选择了逃离上海,逃离家庭,也逃离凄凉。可这样的选择是一个大的赌注,赌的是流苏的下半生,但她选择了。在香港,应对范柳原的甜言蜜语,她没有迷失自我,因为她明白自我想要的是什么,婚姻才能拯救她。而范柳原,对流苏应当是有爱意的,但他心底是不愿意娶她的,于是互相的等待,最终还是流苏说出来了:“你干脆说不结婚不就完了?何必绕这么大的圈子?……”。所以,流苏还是回去上海了,继续应对家人的指责,却仅有独自悲伤。“曲折的流年,深深的庭院,空房里晒着太阳,已经成为古代的太阳了。……”

“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是一种启示”。当流苏第二次踏上去香港的路程时,她明白,等着她的会是一段完美的感情。事实上,确实是跟范柳原在一齐了,可是,催化剂却是战争,是战争成全了他们的婚姻,这不能不说是喜剧式的杯具。这样的“喜”,是流苏用下半生做赌注换来的,从头到尾都透着悲凉。

张爱玲是属于上海的,流苏却只是生在上海,二者是不一样的,所以,流苏在香港找到了幸福,张爱玲自我却要继续荒凉下去。然而,仔细想想,却都是杯具,流苏是喜剧式的杯具,张爱玲是杯具的化身,总是女人的杯具。

以上拙作只是“倾城”小感,只是叹几句悲凉,然自知《倾城之恋》给人的远不止这些感受,待有机会再细细揣摩之。

《倾城之恋》的读后感言 篇3

这是一场战争与一段姻缘的故事。可是孰因孰果,又有什么重要。经历过死生契阔,那么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也就顺理成章。

作者虽然以圆满来作为结局,但是以婚恋观来看,却是一场彻底的悲剧。旧时的社会,初嫁从亲,三纲五常,女性只有遵从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将自己的命运搭建在家族兴衰之上。婚姻如同一场赌局,尤其对于白流苏来说,她又一次将自己的命运与婚姻捆绑在一起。范柳原的出现犹如荒芜孤零的汪洋大海上唯一的一叶扁舟。亲人的漠视与屈辱使得白流苏只能迫使其紧紧不遗余力地抓住。好在患难与共让兵荒马乱的两个人各取所需,终成眷属。只是这要好的结局,又能有多少值得称颂与赞许。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与孱弱的个人主义相比,是多么的强大和不可反抗。

作者也是可怜白流苏的,若没有这场战争,也许结局只能是“碧海晴天夜夜心”。因为谋生的无奈,因为摆脱更大的窘困,因为骑虎难下,因为前事之失,都使得白流苏不得不以范柳原作为救赎的方式。即便会万劫不复,但也别无选择。也许对于爱情,她已心死,不过是一场虚无。多么可悲与可怕。

讽刺的是,范柳原看似无情,却被多情恼。他希望有人得懂他,他期盼亘古不变的爱,他渴望有一个自己的家,然后在这薄情的世界中,他只能用他放浪形骸的处事作风来逃避自己最深切的渴望。他是坚信精神的恋爱才能结出婚姻的果实。他似孩子样的半夜打电话给白流苏表白,简短直接。又一次孩子似的打电话确认对方的意见。看似荒谬可笑,可是这就是恋爱中的范柳原。他渴望得到回应,特别是白流苏不同于别人的回应,因为他为此已经等得够久了,似乎已经一世。

作者借着白流苏与范柳原的爱情故事,也刻画了人性。自私、自卑、相互探视、欲情故纵、糊涂与聪明的角逐等等。人性的反复始终与环境、际遇息息相关。可是无论世界怎么变,作为女性,勇于追求幸福,独立,有爱有自我,还有那“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其余的“不问也罢”!

《倾城之恋》的读后感言 篇4

 第一次读张爱玲的作品,是《第一炉香》,我被这个战前香港的故事迷住了,我不住地想象,如果葛薇龙当初能勇敢地离开香港,结局又会是怎样。可一切已尘埃落定,葛薇龙的结局早已写好,泪水已经启程。我自我安慰道,“幸好这只是一个故事……”

葛薇龙的故事是个悲剧,尽管作者没有具体叙述她后来的境况,但一句“葛薇龙的一炉香,也就快烧完了”已暗示得很清楚了,我们也可以想象得到。对她,我是既同情又不解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葛薇龙原是一个极普通的上海女孩,为了能在香港继续她的学业,迫不得已向她的姑妈—一个富商的遗孀,也是一个交际花—求助。原本她只是单纯地为了学业而在姑妈家住下了,还想着能“出淤泥而不染”,可是,她姑妈—梁太太岂会做赔本的生意,让她出席各种场合,训练她如何在男人之间周旋。三个月后,葛薇龙就完全沉溺在这种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众人追捧的生活。在发现自己已沉迷于此,无法自拔时,葛薇龙想到的是结婚嫁人,找个如意郎君,嫁入豪门,以此逃离梁太太的手掌心。她错误地将希望,幸福寄托在一个情场浪子身上,盲目地坠入爱河,泥足深陷,甚至同流合污,“忙着帮乔琪弄钱,替梁太太弄人”。她太单纯了,也太脆弱了。 追本溯源,葛薇龙的悲剧,源于她的思想太过狭隘,嫁人不是女人唯一的出路。她深知“即使念了书,到社会上去做事,不见得她这样的美而没有特殊技能的孩子能有适当的出路”,所以她就觉得“自然还是结婚的好”。我认为,虽然念书不一定能让你找到好工作,但不念好书,就能找到好工作,好出路吗?念书能让你学到终身受用的知识,能开阔你的眼界,能让你结识到许多良师益友,从能人身上学到许多有益的经验;而没有学习只能干些没什么技术含量的活,混个日子罢了,一生也就这样浑浑噩噩过去了。“没有特殊技能”?那就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边学习边工作,想办法提高自己的能力与素质啊,“天道酬勤”,机会总是会有的。有几个成功人士是有“特殊技能”的,()不都是与困难问题死磕才成功的吗?“女人”?女人也要靠自己,要奋斗啊,只有让自己更优秀才会找到更优秀的另一半,才会成为男人的伴侣,而不是附属品。女人要学会独立,才能捉住幸福的尾巴,毕竟容貌总会老去,而智慧,始终熠熠生。如果葛薇龙能沉下心来,多多思量,放远些眼光,看得远一点,继续深造学业,未必寻不到一条出路。可她太懦弱了,妄自菲薄,将自己的一生幸福与希望全寄托在一个轻浮的男人的身上,其人生价值观的偏差注定了她的悲惨下场。人生有无限种可能,人应该自信自尊自爱。 或许,葛薇龙也想过这些,也想过靠自己,她还曾两次想过离开香港,会上海去,可她最终还是选择留下来,因为她“爱上了这样的生活”,爱上了一个不值得爱的男人—乔琪。她喜欢这样舒适颓靡淫逸的生活,她可不愿嫁到穷人家里去,所以宁愿选择赌一把,嫁给乔琪,期望有一天乔琪会洗心革面,改过自新,活出“新的一个样”来。美酒华服,女人的惊羡与男人的追捧让她的虚荣心得到满足,在这种纸醉金迷的生活中找到了存在感和她自以为的人生价值。她享受被爱,她需要爱。她的惰性与无限膨胀的虚荣导致了她的堕落,沉沦。如果,葛薇龙舍得,舍得这虚幻的一切,立下吃苦的决心,戒掉好逸恶劳的习性,一切就会不一样了。幸福需要靠自己创造,岂有坐享其成的美事?即使有,那也只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说走就走…… 葛薇龙,这个可爱可悲可怜的傻女孩,她那份执着的爱打动了我,我们。她是个至情至圣的人,爱得深沉,其勇气让人钦佩。即使乔琪是个彻头彻尾的混蛋,她仍愿意等他,为他做任何事,一句“我爱你,关你什么事,千怪不怪,也怪不到你身上去”爱的宣言堪称惊天地,泣鬼神。试问,有谁能像葛薇龙那样无私地,不求回报地,无怨无悔地去爱一个人,去为一个人付出,至死不渝地守候,即使明明知道最后可能只会徒劳无功,一场空?看着葛薇龙,我才品味到这一句话背后是有多伤感,多心酸。然而,她却潇洒地很,爱就爱了,爱到极致,全心全意。反观乔琪,梁太太一干人等,是彻头彻尾的自私鬼,计较着自己的得失,视情爱为游戏,真让人唾弃鄙视。只能叹葛薇龙将爱情错付了,为她惋惜。爱,要真。爱得太真,又会伤人…… 葛薇龙的悲剧,是时代与其自己所铸。男权社会的局限,个人的短视,人生信念的缺乏,过分重视物质,贪逸慕荣……将她推进无尽的深渊。她只能在无望中哑忍,在痛苦中偷生,因此生出了遗憾…… 葛薇龙的故事已落下帷幕,但,暗香浮动,那一缕沉香,提醒着你,提醒着我……

《倾城之恋》的读后感言 篇5

有人说张爱玲的小说除了《倾城之恋》以外,都是杯具的结尾。在我看来,《倾城之恋》虽是成全了白、柳的一段姻缘,但实则以世俗的表象虚掩了真正的悲凉,越发比杯具更像杯具。

白流苏,一个离过婚的女人。在那个暧昧的时代和同样暧昧的旧上海,离婚是要受道德谴责的。而白公馆无疑属于守旧的那一派,“他们家用的是老钟,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离了婚的白流苏,少不了受家人的指戳。一应钱财盘剥净尽之后,她的存在无疑成了拖累和剩余。她的出路,除了另一个男人的怀抱以外,恐怕再无其他了。范柳原,一个海外归来的浪子,本是无根的浮萍,四处飘摇。加上生活的纸醉金迷,便把“女人看成他脚底下的泥”。感情和婚姻原是他不相信,也不敢指望的。但他内心深处是渴望安稳的。

感情总是发生在自私的男人和自私的女人之间。就这样,两个各怀鬼胎的人遇到一处,展开了一场相互试探的感情攻防战。白流苏的目的显而易见,她期望他能承诺她一纸婚姻。一个男人。而柳指望的是那个安稳于是两人各自为了I卫那一点自由或者追逐物质上的算计,相互不妥协。当最终有一天,精神上追求再寻不到现实的依托时,两个人方始彼此亲近。

在连续的试探之后,流苏没有寻到半点进展,索性有些气急败坏,遂恼了起来:“你干脆说不结婚,完了!还绕得大弯子!什么做不了主连我这样守旧的人家,也还说‘初嫁从亲,再嫁从身’哩!你这样无拘无束的人,你自我不能做主,谁替你做主”之后更是赌气狠下心来从香港辗转回到上海。家里是早容不下她的,这次又加上了“淫荡”的恶名。可见她不惜为争取婚姻冒了极大的险。此时,心迹更是表露无疑,思忖再寻个职业,也怕自贬了身价,被柳原瞧不起,“否则他更有了借口。拒绝和她结婚了。”权衡的结果是:“无论如何得忍些时”。这是在和自我打赌。她并不见得有多大胜算的把握。如果柳原还再来找她,就算赢了一步,这是她此时的底线。果然,过了些时日,香港来了电报。她心里自然安定了许多,也将自我放开了些,同他上了床,虽然不见得是主动,但也并没有拒绝。然而,此时,“他们还是两个不相干的人,两个世界的人”。

人说“若能以婚姻的形式理解一个女人,心里必定会沉潜下来很多东西”,也许这就是白流苏期翼的那一点点“真”。

在《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只是一个生长在大家庭中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女子。她离了婚,在一个特定的机会下结识了范柳原。我一向很喜欢这段话:“在日常世界里,他们间存在一场征服的战争,他们内心明争暗斗。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她只喜欢他用更优厚的条件前来议和。可是在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明白是什么因,什么果谁明白呢,也许就是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也许流苏是幸运的,一场陷落让她等到了一个男人,一段婚姻。然而这终究是偶然的,正如张爱玲所说“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一个女人,把命运当作赌注,想来没有什么比这更可悲的了。

也有人说,范柳原同白流苏调情可是是为了男人的征服欲,因为她善于低头,容易掌控。这种说法是立不住脚的。凭范柳原的经验,玩弄女人于掌骨之中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更何况他从来不缺少女人。萨黑荑妮就是一例。他并不满足于这些,他在长久的游戏中早将生活堪破。烟花虽然极尽绚烂,总是稍纵即逝的,随后是更广阔的岑寂。他渴望安稳,渴望实在的温暖。这是他的梦想,尽管此时并不切近。所以,他能够不在乎流苏的过去,不在乎她是否完美,单只看到她“善于低头”。

之后战争爆发,打破了浮在日常生活中表面的东西,成就了他们的感情。那场战事催化了结果的到来。“流苏拥被坐着,听着那悲凉的风。她确实明白浅水湾附近,灰砖砌的那一面墙,必须还屹然站在那里。风停了下来,像三条灰色的龙,蟠在墙头,月光中闪着银鳞。她仿佛做梦似的,又来到墙根下,迎面来了柳原。她最终遇见了柳原。”“在这动荡的世界里,钱财、地产、天长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靠得住的仅有她腔子里的这口气,还有睡在她身边的这个人。”此时,她最终真正的靠近他,有些懂得他了。一瞬间,他们到达了某种契合。“他们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仅仅是一刹那的彻底的谅解,然而这一刹那够他们在一齐和谐地活个十年八年”。最感动的是最终他们默默握着彼此的手的那夜,刹那间的了解和感动也够他们一齐生活十年八年。这样的结局,即便是合,温暖之外更多的是荒凉。

末一段中张爱玲说:他收起了他的甜言蜜语把它们留给别的女人,这是好现象,说明在他眼里已经把她当作自我人,名正言顺的妻子。如此怅然的结局不无对感情的挪揄嘲讽。“他可是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可是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原是这样的选择。范柳原到最终一刻也还是清醒的,“此刻你可该相信了:‘死生契阔’,我们自我哪做得了主……”一个善于低头的女人,也许终会成为一个安分的妻。让他在劳累和放纵之余有一个去处。男人的归宿最终只是一个女人。

初读时,总觉得杯具是女人的。此刻方觉得,杯具是女人的,也是男人的。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言集锦


在学习工作及生活中,总有要写感言的时候,当在毕业之际或者军训结束的时候。我们都会产生一些难忘的心得将其表达出来的话语就是感言,感言也可以帮助我们见证精彩瞬间,感言怎么写才能让人眼前一亮呢?您可以在以下资料中获得与您所需相关的“《巴黎圣母院》读后感言”资料,感谢您的支持希望您能收藏我们的网站!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言 篇1

《巴黎圣母院》的作者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在小说中,雨果以引人入胜的生花妙笔,描述了爱斯梅拉达、卡西莫多和弗罗洛等几个主要人物命运间的纠结、冲突、毁灭,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巴黎的富于传奇色彩的悲剧性故事,艺术性的再现了法王路易十一的法国历史现实。充分展示了作者的浪漫主义。这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反映了当时的巴黎,同时鞭挞了丑恶,歌颂了善良。

当我读完这本书时,感觉15世纪的法国实在是有点荒唐了,当时的法国,是善与恶并存的时代,当时巴黎的法官竟然是听力几乎跟失聪的人没啥两样的人,有一次,这位法官在审讯一位犯人而这位犯人正是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他因为长期在圣母院里敲钟耳鼓膜被震破,因此成了一位失聪的人,也就是说他们两个谁也听不见谁说话。可见当时社会的荒唐。

我感到现在的我们实在是太幸福了,而旧社会的人们生活的凄惨,我们现在应该珍惜已有的生活,不要再埋怨这个世界的不公,当你回首看看旧社会的人们你会觉得现在的生活实在是太美好了。当我们遇到困难时请不要气馁,因为你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有一位女作家,也就是《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堪称逆境成才的典范。她在《简。爱》里说过这么一句话:“我们是平等的……至少我们可以通过坟墓平等的站到上帝面前。”

在这部长篇小说中还写了当时巴黎的习俗和活动,如:选取丑大王等,给人一种全新的感受。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言 篇2

巴黎圣母院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所著,于电视剧及音乐剧。

巴黎圣母院,威严赫赫,以其不朽的智慧,在它存在迄今八百多年中,默默注视着滚滚河水、芸芸众生,曾经是多少人间悲剧、人间喜剧的见证!

在雨果的这部小说中,它仿佛有了生命的气息,庇护爱斯梅拉达,证实克罗德的罪行,悲叹众路好汉尝试打击黑暗统治而英勇献身的壮举,惊赞卡西莫多这“渺不足道的微粒尘芥”把一切豺狼虎豹、一切刽子手踩在脚下的侠义行为;它甚至与卡西莫多合为一体,既是这畸形人灵魂的主宰,又是他那怪异躯壳的依托。在雨果的生花妙笔之下,它活了起来,同时也以它所铭刻、记述并威武演出的命运交响曲增添了伟大作家的光辉。美丽的巴黎圣母院是哥特建筑艺术的珍品。雨果早在少年时代就对建筑艺术——尤其是哥特建筑艺术有浓厚的兴趣,及至青年时代,他至少进行了三年的准备,熟悉中世纪的法国社会,特别是屡次亲身钻进圣母院的旮旮旯旯,同时广泛阅读有关资料,掌握了法国人引以为荣的这座建筑物所有的奥秘,便于1830年7月着手写稿。他假托在那两座巍峨高耸的钟楼之一的黑暗角落,发现墙上有这样一个中世纪人物手刻的希腊词:命运!说是这个支配人类的命运,事实上支配那愚昧时代一切人的黑暗之力亦即魔鬼,它无所不在的宿命寓意深深打动了作者。

确实,《巴黎圣母院》这本书就是为了叙说“命运”一语而写作的,伟大的人道主义者雨果寻求的是命运的真实内涵。无论是克罗德,还是卡西莫多,他们归根到底是社会的人,他们内心的分裂、冲突,反映的是他们那个时代神权与人权、愚昧与求知之间,庞大沉重的黑暗制度与挣扎着的脆弱个人之间的分裂、冲突,终于导致悲剧中一切人物统统牺牲的惨烈结局。我们在这部巨著中看见的命运,就是在特定环境即中世纪的法国首都,愚昧迷信、野蛮统治猖獗的那个社会之中,发挥其横扫一切的威力。

《巴黎圣母院》作为一部浪漫主义代表作,正是由于作者力求符合自然原貌,刻画中世纪的法国社会真实生活,以卓越的手法和浪漫的形式,依据动人的情节发展,凝聚、精炼在这部名著中而呈现出它们的生动面貌和丰富蕴涵,赢得了继《艾那尼》之后浪漫主义打破古典主义死板模式的又一胜利。这是一部愤怒而悲壮的命运交响曲。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言 篇3

故事发生在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圣母院旁是一个广场,广场上有姑娘爱丝美拉达在跳舞。镇魂歌时候,圣母院畸形丑陋的敲钟人卡西莫多、圣母院主教代理克洛德和卫队长浮比斯看到了她,并产生了对她的爱意。而爱丝美拉达则对浮比斯有深深的爱慕。

一天,爱丝美拉达和浮比斯在约会的时候,克洛德刺杀了浮比斯并逃走,并诬害爱丝美拉达。爱丝美拉达被判绞刑,而卡西莫多劫囚把爱丝美拉达救入圣母院。接着爱丝美拉达又被克洛德劫走,经过一夜的交谈后得知爱丝美拉达不能屈服于他,接受他的爱意。恼羞成怒的克洛德把她送进了刑事处。爱丝美拉达被处以绞刑,而克洛德被卡西莫多从巴黎圣母院顶推下摔死,卡西莫多则自愿进入爱丝美拉达的墓穴,陪伴着她死去了。浮比斯则挽得新欢离开了,对爱丝美拉达毫无惋惜。

我最喜欢的内容是格兰古瓦智救爱丝美拉达的小山羊的情节。《巴黎圣母院》描述格兰古瓦是一个贪生怕死的穷酸人,不过故事中对于格兰古瓦对爱丝美拉达的小山羊很是喜欢,因此他在深夜里把爱丝美拉达和小山羊从避难所中救出,乘船离开。半路上他带着小山羊一齐跳上岸,而克洛德则;留在船上与爱丝美拉达开始了一夜的谈话。《巴黎圣母院》本身设计的自私、虚假,我就感觉此书风波不平,凶险处处。这个内容却没有涉及它们。格兰古瓦虽说是个贪生怕死的人,但也明智,选择了正确的时机带走了小山羊,也是挺正义的。虽然最后三个主人公(爱丝美拉达,卡西莫多,克洛德)都有个悲剧结局,格兰古瓦智救小山羊才是为故事保留了美好。这情节是我最喜欢的内容。

经过我的查询,《巴黎圣母院》已经被季羡林等十四位教授、俞汝勤院士推荐,受到刘白羽的赞美。巴金慨叹这时一部“伟大的作品”。当然光光有这些推荐的荣誉是不够的,还需要平民饿认可。我看了一些爱情小说,无不风花雪月,走经典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套路,无聊透顶。但《巴黎圣母院》不同,它本身就是打破性的故事,不走常人走的路,讲了几个人物中的命运纠结,复杂但又清晰,即使读者还小,也能看。看书若看出个套路来,巴金就没了意思,失了新意。所以说,《巴黎圣母院》中一个个刻画得十分细的情节,不看不知道,那种十分真是、有情意的感觉,让人不觉潸然。这一种平凡中情,才是令人真正感动的.。如此统言,《巴黎圣母院》真确是一部好看的书,值得一看。正是因为这种柔情有情的书存在,文学的殿堂才变得光彩夺目。

巴金先生曾在对《巴黎圣母院》的慨叹中写道:“我学到了爱真理,爱正义,爱祖国,爱人民,爱生活,爱人间美好事物的品质。”这六爱乃是巴老先生所体会的真谛。那么哦也要作影响的分析。首先在内容上《巴黎圣母院》揭示了当时的巴黎社会现状,运用了多次反讽。其次,在《巴黎圣母院》的写作手法上,其细腻的表达手法,是可以让我好好学习,作为我的写作示范例子的。毕竟,我在“推荐”中写到过,《巴黎圣母院》有十分多的文人教授所推荐赞美,因此在报告结尾,我想再一次大力地把《巴黎圣母院》的影响力传播得更远。我希望在以后之日多读读它,让它对我的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深远。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言 篇4

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是初二那年,学校里做了一个读书漂流的活动,让每相邻的四个班买同一本书,然后进行阅读,等阅读完之后传阅给后面四个班,一个年级二十个班,这样传阅下来,我们每个人便可以用一本书的价格读到五本书。其实,这么励志加理想的状态是老师们心愿,真正落实到我们这里的时候,并不然。

这个活动伴随了我初中两年时间,如果那时候我乖乖读书,今天的我可能会是个极为出色的小才女,然而,时光不能倒退。传阅的那几本书我记得有红岩中勇敢的江姐,悲惨世界里的冉阿让,乡关何处里作者母亲和外婆的故事……不过基本都模糊了,让我感到高兴的是,在我手中的那一本书我还记得,深深地印在脑子里。可能因为那是拿到的第一本书,有无限的热情与新鲜感,可能因为里面人物的个性太鲜活,让我根本无法忘记! 故事发生在路易十一统治下的法国,那是一个充满教会人士的阴险卑鄙,宗教法庭的野蛮残忍,贵族阶级的荒淫无耻和王权的专横暴虐的时代。故事围绕一个美丽而不幸的卖艺女爱斯梅拉达展开,她天真善良富有同情心,因为不忍心看到无辜者被处死,她接受甘果瓦为自己名义上的丈夫。她优美舞姿吸引了成群的观众,她婀娜多姿的身影和森林女仙般轻盈活泼的舞步仿佛在预示着什么,她那欲飞的脚步最终还是逃不出那个奴役人,压迫人,从精神上摧残人的社会。

当丑怪的敲钟人卡西莫多在烈日下受刑,因口渴而呼号时,当爱斯梅拉达把水送到他的嘴边时,他无可救药的爱上了她,尖锐的甚至难以置信的美与丑的对比,是那么的荒诞可笑。可是那个黑暗的年代下,他那埋藏在心底的苦涩而又甜蜜的,小心翼翼的爱慕之情却又显得那么的如此纯洁美丽。 但是爱斯梅拉达爱上了外貌英俊的弗比斯,他们在夜里幽会,不料弗比斯被人刺伤,她也因此被当做女巫抓了起来。就在她要被处死的时刻,卡西莫多冲进刑场,把她救到圣母院的钟楼上,因为那里是世俗法律无权管辖的地方。为了她的幸福,卡西莫多去寻找弗比斯,然而弗比斯这个逢场作戏的花花公子,已经丢下她另寻新欢去了。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洛德企图纠缠她,原来他看起来道貌岸然,其实心底邪恶,早就觊觎爱斯梅拉达的美色。正是他指使卡西莫多劫持了她,又躲在窗外用匕首刺伤了弗比斯。卡西莫多是弗洛罗收养的弃儿,一向对他唯命是从,此时居然能极力保护爱斯梅拉达不受他的凌辱。 克洛德副这个表面上道貌岸然的主教却有一个病态的灵魂。得不到爱斯梅拉达的爱情他就选择毁灭,他越是意识到自己失去人间的欢乐,便越是仇恨世人,仇视一切。他煽动宗教狂热,迫害波西米亚人。于是一个卑劣渺小的灵魂异化的更加邪恶。 法院决定逮捕爱斯梅拉达,流浪汉们赶来营救,遭到国王军队的镇压,死伤惨重。克洛德乘混乱之际,用谎言欺骗甘果瓦把她带出圣母院的后门,逼迫她顺从自己,在遭到坚定地拒绝之后,弗洛罗恼羞成怒,把她交给隐修女看管,自己去叫官兵。隐修女认出爱斯梅拉达是自己16年前丢失的女儿,但是眼看着她被官兵抓去而无能为力,被刽子手推倒致死。 克洛德站在圣母院的顶楼上,看到爱斯梅拉达被吊上绞架,发出了得意的狂笑。卡西莫多终于认清了弗洛罗的狰狞面目,猛扑过去,把他从钟楼顶上推下来摔死,自己则来到刑场上,抱着爱斯梅拉达的尸体遁入了墓地。几年后,人们发现了他们拥抱在一起的遗骸。

书读到最后,我是很心痛的,我看到的'是社会的丑恶,人性的丑恶,但更心痛的却是卡西莫多的善良、纯洁,被当时的黑暗遮得一点不剩,他的纯真像白雪一般,却与脏兮兮的污水混在一起,我替他感到悲哀。他的情感渺小却不卑微,他的爱包容却不后退。我想,他的勇敢、执着、奋不顾身,是那个时代特有的独树一帜的标榜,却只能成为回忆。 当时我们完成阅读之后放了巴黎圣母院的电影,一部很久远的片子,很老了,但我看得极其入迷。我不愿意相信,当两个人终于明白彼此纯真的内心世界之后,将面临的是悲惨的结局。当卡西莫多在爱斯梅拉达身边躺下去的那一瞬间,我仿佛听到了有一阵美妙的歌声,这时候我觉得,眼前的才是最好的安排。不用再面临社会的压迫,黑暗的宗教,丑恶的人性,死亡便是最大的解脱。我愿意相信,这是最浪漫的结尾。

之后写读书笔记和做交流展示的时候,我用席慕容的一句话作为了结束语:我相信爱的本质一如生命的单纯与温柔。我非常喜欢这句话,而这句话应该是对于卡西莫多最好的诠释,他的爱,真的是那般单纯温柔,像盐巴,不好吃,不起眼,但没有它,真的不可能。什么是丑陋的人?卡西莫多的外表在所有人眼里都是丑陋的,那他就是个丑陋的人吗?不敢苟同。其实内心丑陋才是最可怕的!

深究这本书,会有很多很多的点去挖掘,但如果不去了解这个黑暗的背景,单纯得去品味卡西莫多这个人物形象,带给我的感触还是很大的。以前我很在意外表,这个人长得怎么样,品味怎么样等等。不仅对别人,对自己也会在意很多外在上的东西。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遇到的人多了,碰到的事杂了,所有问题都不再是我能用自己的想法单纯解决的了,我发现,原来多么重要的外在,现在来看也就是像风一样,可以飘走。真正靠得住的,是真心。交朋友是这样,做事情也是这样,任何都用心去做,我相信会有那个懂得的人来回复我这颗真心。

有的人,拥有一颗纯洁的内心,但可能并不怎么起眼;有的人,拥有光鲜亮丽的外表,但可能装着一颗丑恶的心。那纯洁的像卡西莫多一样的人或许就像是盐巴一样,可能你触碰他,会被他的外壳所刺激到,太咸,但他确实是那样,无暇。我总愿意相信:爱的本质一如生命的单纯与温柔。真诚以待,发现内心的美好。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言 篇5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着名作家雨果写的。雨果在搜索圣母院时,在一座尖顶钟楼的阴暗的角落里发现墙上有几个大写的手写的希腊字母——“‘AN’ARKH”,因受雨水的侵蚀,字已经黑黝黝的,完全陷入石头里。这几个字母形状奇特,呈现峨特字体的特征,仿佛是为了体现这些字出自中世余某个人的手迹,这些难以名状的符号,尤其是这几个希腊字母所组成的词蕴藏的宿命、悲惨的寓意深深地打动了雨果。于是,雨果就以古老的圣母院为线索,挖掘下去,从而完成了《巴黎圣母院》这部举世闻名的文学巨着。

这本书的内容大概是这样的:在巴黎圣母院的钟楼里,神甫弗罗洛收养了一个孤儿,他长得奇丑无比:独眼、驼背、跛腿、断牙,叫卡西莫多(译)。他日复一日地为人们敲着钟楼上的大钟。卡西莫多虽然外表丑陋,却有着一颗常人都不一定会有的善良而向往美好的心灵。卡西莫多的丑与美正好与那外表风度翩翩,内心阴险狡诈的神甫弗罗洛形成鲜明的对比,因为某种原因卡西莫多与养父闹矛盾。本以为女主角爱斯梅哈达(译)的出现能使他们关系缓和,然而却没想到就因为爱斯梅哈达使得他们的父子关系愈演愈烈,最后到爱斯梅哈达惨遭神甫毒手,卡西莫多从此便憎恨神甫而神秘失踪。

大约是在一年半或两年后,人们在一个隐秘的山洞里意外地发现了一对相拥的骷髅,姿势十分奇怪。一具是女的,身上还残留着几片白色衣袍的碎片,紧拥着这一具骷髅的是男的。他脊椎歪斜,头压在肩骨里,一条腿比另一条腿短。而且发现这具男的不是与女的同一时间死亡,因此可以断定,这具尸骨生前的那个人是自己独自一个人来到这里,并且死在这儿的。而当人们要将他(她)们的骨骼分开时,他刹时化为了尘土……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言 篇6

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慨“当年喜欢的、倾注了一腔爱心的‘好学生’毕业后杳无音信,反倒是那些当年经常挨训的孩子,毕业后常常电话联系,见面后笑脸相迎,对老师尊敬有加!”为什么会出现“好学生”不知感恩的现象呢?细细想来都是“面子”惹的祸:

家长的“面子”:常常听到家长这样教训孩子:“考这几分,你对得起我吗?你看某某,跟人家没法子比……”在这样的训斥声中,孩子听出了味道:我的成绩是父母的面子——我为父母的面子而学!

学校的“面子”: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展开招生大战,学习好的学生被有竞争力的学校“买走”的事件已屡见不鲜,学校对好的学苗给予种种优惠政策,不但学费全免,还发放生活费,把本该发放给贫困生的补助全都给了“学优生”,把“三好学生”“优秀团员”等各种“荣誉”的光环一并套在“学优生”头上,如此等等,给“学优生”开足了绿灯,面对学校的做法,我们的“学优生”品出味道:我在哪个学校哪个班级学习,是给学校和老师天大的面子,我是学校和老师生存的资本,他们得感激我。“学困生”从中读到了世态的炎凉……

国人最好面子,俗话说“人活脸,树活皮”,在我们学校、老师、家长感觉“没有面子比丢了命都重要”的情况下,孩子的成绩成了我们和他人争面子的一颗最重的砝码,我们以功利之心对孩子,孩子自然不知感恩了,因为他(她)无需感恩,是他们每天的辛苦努力给我们挣到了比命都重要的“面子”!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言 篇7

伟大的作品的伟大之处是在于揭露了人性,反映了特定时代的社会的黑暗与现实,以及描绘出了纯粹美好的爱情。

法国著名的文学家,伟大的诗人,维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正是这样的一部作品。创作至今已经有两个世纪了,可是依然不断被人们传颂,一次次的出版,文学思想的光辉跨越了时空流传至今。这本书在许多年前已经读过了,至今仍然在我脑海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善良美丽的艾丝美拉达,钟楼怪人卡西莫多,道貌岸然的神父罗德。本书也是围绕着三个人展开了故事。

爱斯梅拉达是巴黎流浪人的宠儿,靠街头卖艺为生。她天真纯洁,富于同情心,乐于救助人。因为不忍心看见一个无辜者被处死,她接受诗人甘果瓦做自己名义上的丈夫,以保全他的生命;看见伽西莫多在烈日下受鞭刑,只有她会同情怜悯,把水送到因口渴而呼喊的敲钟人的唇 边。这样一个心地高贵的女孩,竟被教会、法庭诬蔑为“女巫”、“杀人犯”,并被判处绞刑。作者把这个人物塑造成美与善的化身,让她心灵的美与外在的美完全 统一,以引起读者对她的无限同情,从而产生对封建教会及王权的强烈愤恨。至于副主教克洛德和敲钟人伽西莫多,这是两个完全相反的形象。克洛德表面上道貌岸然,过着清苦禁欲的修行生活,而内心却渴求淫乐,对世俗的享受充满妒羡。自私、阴险、不择手段。而伽西莫多,这个驼背、独眼、又聋又跛的畸形人,从小受到世人的歧视与欺凌。在爱斯梅拉达那里,他第一次体验到人心的温暖,这个外表 粗俗野蛮的怪人,从此便将自己全部的生命和热情寄托在爱斯梅拉达的身上,可以为她赴汤蹈火,可以为了她的幸福牺牲自己的一切。

如此强烈的善与恶,美与丑的对比,正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一部高贵伟大的作品不仅仅只是向世人讲述了一个故事。更加激起了人们思想的火花。毫不留情的通过一个强烈对比的故事讽刺了封建教会的黑暗和腐败,毫不留情的鞭挞了迂腐和愚昧。又描绘了巴黎最下层的人民、流浪者和乞丐。他们衣衫褴褛、举止粗野,却拥有远远胜过那个所谓有教养、文明的世界里的人的美德。互助友爱,正直勇敢和舍己为人的美德。

角色和角色之间的对比,社会阶层与社会阶层之间的反差。正是处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和封建教会旧势力和世俗权力相互抗争的十五世纪的现状。除了广泛意义上的对比,我更加钟情于认为这是一个爱情的故事。我并不认为艾思美拉达爱着卡西莫多,但是我却可以很肯定的说卡西莫多是纯粹的爱着这位吉普赛姑娘的。当艾思美拉达将水送到在烈日下处刑的钟楼怪人的嘴巴里时,从小被人歧视被人殴打的卡西莫多第一次感受到了人性的爱和美。对于卡西莫多来说这位吉普赛姑娘就是他的生命,能够为她了她的幸福燃烧自己的生命。在行刑时卡西莫多救艾丝美拉达到巴黎圣母院,在看到因处死艾丝美拉达时发狂笑着的神父罗德时毫不犹豫的推他下楼,最后抱着美丽的姑娘一起进入坟地殉情。

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伟大的爱情呢,在毫无外貌美感可言的卡西莫多身上,这样的爱情显得更加纯粹,没有性,没有暴力,只是爱着那位能歌善舞美丽善良的姑娘。这样的感情对于我来说比起抨击了黑暗的社会,更令人为之动容。一部的作品可以有多种解读,一部好的作品可以让人沉思,我在这本书里看到了人性的善恶美丑,看到了爱情,那么你又在这本书里看到了什么呢?

《诗经》的读后感言(系列8篇)


 感言可以改变人的想法和态度,甚至改变人生,感言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情感和感受。在我们参加非常重要的场合比如毕业典礼时,若是收获了不一样的感想和体会,就可以写篇感言,感言你知道怎么去写比较好呢?了解“《诗经》的读后感言”的小伙伴们赶紧来看一下这篇文章,感谢您的阅读和点赞也请不要忘记将这篇文章分享给周围的朋友们!

《诗经》的读后感言 篇1

“淡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生动地展示了一名坚贞不屈的女子誓死捍卫自己爱情的决心;“虽速我狱,亦不女从。”是一位女性对逼他从婚的贵人的斩钉截铁的答复。

“勿剪勿拜,召伯所说。”是人民爱屋及乌,对有德政的召伯的遗迹的珍重;“民之罔极,职凉善背。”是诗人对昏庸腐败的统治的博大、崇高、深沉的忧患。“硕鼠硕鼠,无食我黍。”是人民不堪剥削压榨,忍无可忍,幻想投奔“乐土”的诗。

睿智、沉静,是诗人的性格,含蓄,朴素而又精致,是诗的语言,诗人用诗的形式,抒写的却是他们并不平静的心灵。对爱的自主追求,对自由的渴望,对正义的崇奉……每一种感情都是如此的强烈,如此的真切;每一颗心都是如此的善良,如此的虔诚。

阅读《诗经》,我看不到古时人们的闭塞,愚昧与保守,我看到的尽是爱,智慧,自然,希望与阳光。一切美好的词汇,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充溢着每一首诗。那么和谐,那么执著,那么崇高,那么圣洁,每一首诗都是一首动听的歌,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每一首诗都拥有一个美丽而高尚的灵魂。

昔日雄霸天下的帝国已化为云烟;当年国色天香的罗裙已散入黄土……今天,真正触动我的情感与灵魂的不是几件博物馆里的文物,而是那些经久不灭的人的故事。一首首清新而高雅的诗,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我仿佛被带到了遥远的国度,历史又重新展现在我的眼前:恍恍惚惚,若隐若现,神秘而悠远……我仿佛听到了来自远古的声音,隐隐约约,断断续续,仿佛要告诉我什么……也许是历史,也许是故事,也许是未来,也许是别的什么。爱,自由,正义,是《诗经》永恒的主题,这也是生命永恒的主题。闭上眼睛,用心静静地聆听,你可以听得到——那来自远古的心灵的呼唤。

同是天涯沦落人,只是我们的结局是那么的完美。

《诗经》的读后感言 篇2

“于嗟如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每读到这里我不得不佩服古人对阶级社会婚姻生活的经典概括!看到这样的无奈使我陷入了沉思。于是我的思想不自觉地在历史长河里流淌,采摘那一个个不同遭遇的生活片段:

看着无边的桑树,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场面。我看到《氓》里面的女主人公是多么辛勤的妇女,但她这样付出的结局却是其黄而陨,淇水汤汤,渐车帷裳。于是为这位可怜而又坚强的女人感动着。她在面对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却能够勇敢地面对生活。她的心也许看透了阶级社会丑恶的面孔,也许她的心理面有着强烈的反抗精神!

白娘子为了报答许仙,她付出了很多很多,本来那么完美的婚姻却让法海来了搅和。白娘子爱许仙如此的深,于是有了水漫金山的传说,于是有了白娘子被关在雷峰塔的传言。看着平静的西湖水,一切都已灰飞烟灭,留下的只是可歌可泣的反抗压迫的传说。这个传说在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的妇女反对阶级压迫的精神,她们在向历史宣誓:女之耽兮,犹可脱也!

也许是为了爱,也许是憎恶封建礼教的毒害,《诗经》超越了时代的界限,它所描述的一个个爱情故事似乎都在后代不断地发生着。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看到的是刘兰芝婀娜的身影,她努力地做好她的本分工作,换回的结果却是那深潭的一道道圆晕。她的命是苦的,但她以死的方式在向世人警告:她也有爱,也有恨,也有强烈的反抗精神。难道不是吗?她死后化为鸳鸯都在不日不夜地鸣叫着,那不是在控诉着对阶级社会的不满嘛,那不是一种强烈的反抗精神嘛!

历史中的妇女们似乎都在重复《氓》中女主人公的不幸遭遇。我心中的琴弦断了一根,但是不得不佩服中华民族妇女们不畏压迫、不畏朱颜瘦的精神。我时常在想,即使她们的爱情化作冰冷的白雪结晶破碎,也会对生活充满着热烈的爱与追求。

因此有了秋瑾的《提芝龛记》:

莫重男儿薄女儿,平台诗句赐峨眉。吾侪得此添生色,始信英雄亦英雄。

这是秋瑾反对封建余毒的作品,从中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妇女们反对阶级压迫的漫长历史过程。

《诗经》让我想起了很多不幸的女人,它的出现似乎暗示妇女的不幸在不断地延续着,但很幸运的是现代的女权运动在不断的发展着,我想这是《氓》的作者的心愿吧,这是妇女们的愿望吧,但我更相信这是坚强的妇女们用泪、用血、乃至生命换来的!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千古传诵的佳句,让我第一次认识《诗经》。阅读之后,不禁被它那清新、高雅、和谐、神秘的气质所吸引,爱不释手。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是恋爱中人的典型心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一位厌战思妻士兵的内心独白。“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来谂。”是征人对父母深深的思念;“谁谓河广,一苇杭之。”是身在卫国的宋国人的思乡之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某种可望而不可求的理想的追求。

《诗经》的读后感言 篇3

“于嗟如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每读到这里我不得不佩服古人对阶级社会婚姻生活经典概括!看到这样无奈使我陷入了沉思。于是我思想不自觉地在历史长河里流淌,采摘那一个个不同遭遇生活片段:

看着无边桑树,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场面。我看到《氓》里面女主人公是多么辛勤妇女,但她这样付出结局却是其黄而陨,淇水汤汤,渐车帷裳。于是为这位可怜而又坚强女人感动着。她在面对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却能够勇敢地面对生活。她心也许看透了阶级社会丑恶面孔,也许她心理面有着强烈反抗精神!

白娘子为了报答许仙,她付出了很多很多,本来那么完美婚姻却让法海来了搅和。白娘子爱许仙如此深,于是有了水漫金山传说,于是有了白娘子被关在雷峰塔传言。看着平静西湖水,一切都已灰飞烟灭,留下只是可歌可泣反抗压迫传说。这个传说在告诉我们中华民族妇女反对阶级压迫精神,她们在向历史宣誓:女之耽兮,犹可脱也!

也许是为了爱,也许是憎恶封建礼教毒害,《诗经》超越了时代界限,它所描述一个个爱情故事似乎都在后代不断地发生着。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看到是刘兰芝婀娜身影,她努力地做好她本分工作,换回结果却是那深潭一道道圆晕。她命是苦,但她以死方式在向世人警告:她也有爱,也有恨,也有强烈反抗精神。难道不是吗?她死后化为鸳鸯都在不日不夜地鸣叫着,那不是在控诉着对阶级社会不满嘛,那不是一种强烈反抗精神嘛!

历史中妇女们似乎都在重复《氓》中女主人公不幸遭遇。我心中琴弦断了一根,但是不得不佩服中华民族妇女们不畏压迫、不畏朱颜瘦精神。我时常在想,即使她们爱情化作冰冷白雪结晶破碎,也会对生活充满着热烈爱与追求。

因此有了秋瑾《提芝龛记》:

莫重男儿薄女儿,平台诗句赐峨眉。吾侪得此添生色,始信英雄亦英雄。

这是秋瑾反对封建余毒作品,从中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妇女们反对阶级压迫漫长历史过程。

《诗经》让我想起了很多不幸女人,它出现似乎暗示妇女不幸在不断地延续着,但很幸运是现代女权运动在不断发展着,我想这是《氓》作者心愿吧,这是妇女们愿望吧,但我更相信这是坚强妇女们用泪、用血、乃至生命换来!

《诗经》的读后感言 篇4

这几天忙得鸡飞狗跳,焦头烂额地应付着白天满满的安排。但每到夜阑人静的时候,凝眸窗外亮堂的灯火,紧绷了一天的神经在渐浓的夜意里归于放松。一本《诗经》,一杯清茶,这个夜,就这么地染上了淡淡的书卷气。

关关雎鸠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千百年前那位伫立苦思,望穿秋水的男子的形象,渐渐浮如今我的眼前。他在河畔痛苦而又心醉地守望。“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她采摘荇菜时的倩影,伴着还未消散的'雾气中一对对雎鸠快乐地啼叫,朦胧了男子乌黑的眼眸。作为《诗经》的开篇之作,《关雎》代表的是一种已经被遗忘在了历史的拐角处,被掩埋在现代人追求浮华的灵魂深处的纯粹。当我读到这首小诗时,怦然心跳的感觉是那么地明晰,仿佛自己便是那位顾盼东西的守望者。我想,这应该就是这首小诗之所以可以如藤如蔓,萦绕在读者心中的美丽所在。一字一句,简短易懂且朗朗上口,即使是我这般年纪的也能诵读得抑扬顿挫。可是,这简单的字句之后,却隐伏着一种令我半懂不懂的绵长思绪,恍惚间由书页间逸散而出,潜入我的衣袖之间,再也排遣不开。

反观如今从荧幕到现实,层出不穷的“多边形恋情”,红男绿女开口闭口的“我爱你”,还有车载斗量的花言巧语,满山满谷的欺诈谎话,再到市面上“剧情不够,爱情来凑”的所谓“新潮”小说??我在这个“爱情自由”之声响彻天外的社会里,竭力想要紧握住那种纯粹的相思最后的幻影,可惜却之觉得满眼灯红酒绿,内心却茫然假设失。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曾经修订过诗经的孔老夫子如是说。那是一种如玉一般的美,色假设羊脂,如切如搓,如琢如磨。

我想我已经找到梦境中声声鸠鸣的源头了。

《诗经》的读后感言 篇5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秦风·蒹葭》

秦川咫尺,宛然有三山云气,竹影仙风。

蒹葭,芦苇也,离爱情最近的草,比玫瑰平易,却更繁琐。飘零之物,随风而荡,却止于其根,若飘若止,若有若无。思绪无限,恍惚飘摇,而牵挂于根。根者,情也。

相思之所谓者,望之而不可即,见之而不可求;虽辛劳而求之,终不可得也。于是幽幽情思,漾漾于文字之间。

野旷玄远的古老时代,那条清澈见底的汉水湖畔旁,我们的远古祖先尽情的在芦苇旁边哼着自己嘴中的小曲,在华夏文明的边缘绝唱:

河畔芦苇碧色苍苍,深秋白露凝结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而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芦苇一片茂盛,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坎坷艰险难攀。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沙洲中间。

河畔芦苇更为繁茂,清晨白露依然逗留。

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头。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迂回难走。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中沙洲。

一切都宛若开天辟地期间的原生时代。一排深青色的芦苇,一条干净见底的河流,一位拥有倾国倾城容颜的绝世佳人。远离了物欲横流的蜗角虚名蝇营狗苟,彷如世外桃源,恍惚迷离,眼前的事物始终可望而不可即。

没有礼教道德的束缚,也没有法统专制的管约,眼前的一切都是一副淳朴憨厚的原始气息。秦于华夏边缘,唱响了中华文明边缘的绝唱。

欲接近而不可得的某种东西才是最美的。这首诗,写爱情,到了某种极致。诗三百中,论意境,无可出其右。如断弦之音,铿锵而悠长。吾尝闻弦歌,弦止而余音不散;今读《蒹葭》,文止而余情不止。

淡雅的江南水乡灰色调,勾勒出一副余音旋绕的水墨古画。尽管在那时江南小镇还未出现,长江流域还未开发。此时中华文明的中心聚集在黄河流域,三川之地。而当时这个弱小部落是被压缩在函谷关之内的盐碱地上生存的。可是后来,这个曾牧猎于东海之滨的东夷民族,亡国殷商弃民颠沛流离西迁、出于戎狄之间的马背部落,在漫长的岁月中,筚路蓝缕开山启林,艰难的在戎狄海洋中杀伐出一片安身立命之地,维系着华夏与蛮夷间脆弱的防线;最终挥师东出函谷关,踏平了山东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中女子之美,远在男子之上。不得不承认这是那男人用自己的才情和思念喂哺出来的。芦苇随风轻轻跌落,爱情翻滚如雪涌,最终却成为了绝望的宿命。连同登彼岸的资格也不获取。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也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寻访贤人之说。真相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传达出的情感。寻找事业和寻找爱情的道路一样艰难困苦,途中必是渺茫忙碌怪石嶙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无论是对爱情的追求还是对理想的渴望,这一切也许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为我们最早的诗歌总集,就是这样在迷茫的生活琐碎中应运而生的。作为“五经”中最具影响力的奠基经典,中华文明史上最早的一部现实主义体裁诗歌总集,诗三百篇使赋比兴告别了原始狂热成为了纯粹手法,为我国诗歌的朦胧美奠定了基石,开启了华夏诗歌意境深远新的篇章。

正如《思无邪》所说,用诗的清雅去寻找,用经的沈邃去看待,诗三百篇,大体是前生无邪的记忆。

《诗经》的读后感言 篇6

风,雅,颂

我还是很喜欢你。就像微风吹过八百英里,却不知道你的回程日期。——题记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河边青苍苍的芦苇摇曳,剔透的露水凝成霜,所说的这位意中人啊,她就在河水的另一方……细雨轻抚过眼帘,间隙中似是能看见那亭亭玉立的美人儿,她在古卷的水**静静凝望,期盼着自己的如意君郎,能早日来到她的身旁。这遥远的传感,是源自那孔夫子所道:思无邪——《诗经》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

小桥流水旁,碧玉年华的少女与男子眉目传情,羞答答的眼神流转间,不可言喻的滋味在发酵蔓延……恍惚间遥想,是源自那日午后原野之上一只白茅包裹着的獐子。古板严谨的教条依旧压抑不住我们对于自由的向往,这种内心深处的共鸣在《诗经》中得以传承,千年后的我们依然可以勾勒出那日午后女子在竹林中面若桃花的可人模样,整个春天似是就在此处开始……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风如刀雨似箭,刀剑乱舞,天地狂风席卷,家禽不安的鸣叫扰乱了女子的思绪,如此恶劣的天气,她的情人是否还可如约前来呢?她倚门而立,蹙眉眺望,罗裳沾了湿气也不甚在意,只盼望着远方能出现那个熟悉的身影,就算情况这般糟糕,见到他,怎么可能会不欢喜呢?他的出现就像温暖的光穿过云层,只留下光,风和月亮,驱散阴霾的压抑和徘徊在她心中的不快。

影影绰绰间,世间就只余下了他,其他的万物都黯然失色不复踪影……

“式微,式微,胡不归?”

薄暮西山,天色渐晚,焦急的女子殷切地等待着,清脆婉转的唤着:“……胡不归?”这包含深切思念忧虑的呼喊,带着一种延绵尚未迭起的美感,似是黄昏傍晚的最后一丝霞光,似是暮雨未曾触到的最后一点柔和,似是清风落下的最后一丝轻凉,似是远处木屋窗纸透过的最后一抹橘黄,使得晚归的男人即使穿越花荫迟归,也顾不得留恋繁花错落满衣襟。

有的人倾其一生也不过为了等待别人的那一声唤。他,何尝有幸!

“毂则异室,死则同穴。”

硬朗挺拔的他正襟危坐于马车之上,身着锦衣华服,眉目俊秀器宇不凡,阴影下的脸庞不知喜悲。简朴素色的女子静静立于路旁,泪花翻涌间浮现的,是隐藏在蔽日灰云里如同盛放桃花般绚烂的曾经。马车沉重的碾压在她早已支离破碎的心上,仅仅是一个对视,便是一眼万年……他们都清楚,过去的不复来,这一别便是死别。

生我无法与你同室而居,那便让我们在此长眠,我将用千秋万代来弥补我亏欠于你的百年……

与诗歌的邂逅一定是一次不经意的巧妙碰撞。刻意的意图只会让诗歌变得苍白,最具穿透力的意义也不会被挖掘出来。好像是无意间发现窗台的茉莉开了小花,一刹那的惊喜与感动,淡雅香气的流转,无一不让人的内心深处被触动,最开始那一点的动容,便是她给予你最好的礼物。

《诗经》,用诗的清雅去追寻,用经的深邃去感悟。

《诗经》的读后感言 篇7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这三个古国文明早已衰落并消失,只有古中国文明保留了下来,并得到了发展,在经过长期历史积后淀形成了今天中华文化,因此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在这无边中华文化大海中,有一颗金子之重在闪闪发光,不曾黯淡,那就是——《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经总集。现存《诗经》共收录诗歌305篇,包括西周初年都春秋中叶共500余年名歌和朝庙乐章,传统上分为风、雅、颂三类。西周到春秋中叶民风较为开放,人们一般都用诗歌直白表达自己最真实情感,因此从《诗经》中可以窥得当时民风民情。其中最为人们所喜欢是他爱情诗。

《关雎》是为人们所主旨一首诗,“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美好女子是青年好妻子,为此青年“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结果“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这首是描述了一个男子为追求心爱美好女子使劲浑身解数,表达了男女之间最为纯洁爱情。类似表达纯洁爱情诗歌还有《静女》、《木瓜》等,当然爱情不都是美好,因此也有《氓》这类怨妇诗。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归,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几句诗出自《采薇》。男子很早就去戍边守关,边关军旅生活是艰苦,性命没有保障、生活条件差这些都是其次,更为难过是无边无际孤独,在边关没人慰问、没人关心、没有家人消息,心是空!等到终于可以回家时,一切已经物是人非,自己也不再年轻,心情是沉重,开头几句试形容就是他心情。这首诗写出了广大将士戍边辛酸。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几句诗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他们都出自《鹿鸣》。《鹿鸣》是一首燕飨诗,带有一定政治色彩,主人向嘉宾或君主表达自己热情和谢意,以及向人示好,暗示自己忠诚。因此诗也是一种政治工具。

《诗经》中还有其他主题,在此就比一一举例列举。《诗经》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还是历史、社会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是中华文化宝贵精神文化财富。孔子曾经说过,“不学诗,无以言”,因此教育部门应该把,《诗经》中更多诗歌以各种形式编入教材,让学生们从小学习,让他们充分了解其中深刻思想性,提高学生们思想深度。

《诗经》的读后感言 篇8

每到夜阑人静的时候,凝眸窗外明亮的灯火,紧绷了一天的神经在渐浓的夜意里归于放松。一本《诗经》,一杯清茶,这个夜,就这么地染上了淡淡的书卷气。 关关雎鸠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千百年前那位伫立苦思,望穿秋水的男子的形象,渐渐浮现在我的眼前。他在河畔痛苦而又心醉地守望。“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她采摘荇菜时的倩影,伴着还未消散的雾气中一对对雎鸠快乐地啼叫,朦胧了男子乌黑的眼眸。

作为《诗经》的开篇之作,《关雎》代表的是一种已经被遗忘在了历史的拐角处,被掩埋在现代人追求浮华的灵魂深处的纯粹。当我读到这首小诗时,怦然心跳的感觉是那么地清晰,仿佛自己便是那位顾盼东西的守望者。我想,这应该就是这首小诗之所以能够如藤如蔓,萦绕在读者心中的美丽所在。一字一句,简短易懂且朗朗上口,即使是我这般年纪的也能诵读得抑扬顿挫。可是,这简单的字句之后,却隐伏着一种令我半懂不懂的绵长思绪,恍惚间由书页间逸散而出,潜入我的衣袖之间,再也排遣不开。

反观如今从荧幕到现实,层出不穷的“多边形恋情”,红男绿女开口闭口的“我爱你”,还有车载斗量的花言巧语,满山满谷的欺诈谎言,再到市面上“剧情不够,爱情来凑”的所谓“新潮”小说……我在这个“爱情自由”之声响彻天外的社会里,竭力想要紧握住那种纯粹的相思最后的幻影,可惜却之觉得满眼灯红酒绿,内心却茫然若失。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曾经修订过诗经的孔老夫子如是说。那是一种如玉一般的美,色若羊脂,如切如搓,如琢如磨。

我想我已经找到梦境中声声鸠鸣的源头了。

生死契阔

西周后期,自王室东迁以来,周朝天子便失去了对诸侯的感召力与控制力。本来就不十分稳固的和平局面一下子便土崩瓦解。各地群雄逐鹿,争相割据称王,大大小小的诸侯国之间存在的只是狼与狼之间的关系,各国之间以强凌弱,以众暴寡。战争,使千千万万的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而那些幕后的操纵者们,则正用无数年轻战士们的鲜血作祭品,供奉着自己日益膨胀的野心。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击鼓》正是一位远征将士悲怆的天问。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仲。”战士在将军的带领下征战南北,一个鲜活的生命,成了统治者手中的一枚小小棋子。在这场无休无止的战争之中,战士凝望着天空向着他的故土飞去的一行大雁,瞪圆了怒目。

“爰居其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余林之下。”眼见得征战太久的将士们个个苦苦思归,军心涣散,一路上疲于奔命,连战马也丢了,军纪松散,直如逃命。但战火还在蔓延,军队还在征尘中前行,统治者丝毫就没有考虑过士兵们的心情——毕竟,棋子是不应该有太多情感的。

战士在漫漫征途上,无力地前行着,他的心却痛苦地皱成一团。还记得,在他出发之前,他的妻子为他送行的场景——故乡的土壤泛着一种芳香的青草味,于风中梳理着长发的杨柳还刚刚展开嫩绿的新叶。二人心知这次出征吉凶难卜,但他却以战事将会很快结束为由,故做轻松,宽慰已经心如乱麻的妻子。在这生离死别的时刻,远方,集合的号角似乎已经吹响。

他牵过妻子的手,一双还未起老茧的白皙的手,“与子成说”,郑重地立下山盟海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答应就这么牵着她的手,一起走到生命的尽头。

一阵风沙吹来,敲打着战士铮铮的铁甲。他骤然从回忆堕入现实,心中不由得无明火起:“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唉,那柳阴下的誓言里说的是自己很快就可以和心爱的人聚首。那知,这场看不到尽头的战争是不会让我活着回去的,统治者让我长期服役,一点信用也不讲!

——我们这些后人往往觉得“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句多么美好的誓言。可惜,不知又有几个人知晓这句浪漫的誓言之后,有着一颗怎样归思如焚,怎样悲怆苦痛的心。

“夏之日,东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既然人鬼殊途,鸳鸯独存,她也便不对生活抱有什么希望了。她活在这个世上唯一的希望,就是百年之后,能与自己的丈夫同居一穴,就这么终了一生。 可惜,在这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不知道今后还要熬过多少个日日夜夜呢。 忽然之间,一句苏轼悼亡妻的词涌上了我的心头:“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易经》的读后感言9篇


接下来栏目小编要为大家介绍的是“《易经》的读后感言”,请您仔细查看以下提示。 关于感言这个话题,大家应该都不会陌生了,当我们面临人生比较重要的一些时刻。此时写一篇感言再好不过了,可以表明自己的想法,感言对我们的作用还是很大的。

《易经》的读后感言 篇1

读了一本关于《易经》的书,决定整理读后感。虽然看完一本书,我对易学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我只知道**。摘取些感受比较深刻的东西:

“只要我们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大家凭良心,时时立公心,自己先力行,人人如此,自然合理变通而生生不息。”

“只有仁是万事万物的共通需求,仁则生,不仁则麻木而枯死。做人必须不厌不倦,终生追求仁德。所以道德修养是做人的根本。”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人人自尊、自重、自律,以提高自主的尊严”、

“从事科技研究和应用的人士,唯有谨慎、敬天,力求合理,才可以无咎。否则,如果你不熟悉水却掉进旋涡里,那当然十非常危险的。”

“易学告诉我们:有常才有变。坚守常则,才可以应变制宜,必须有所不变,然后合理地有所变,千万不可以为变而变,变到离经叛道,大家都受害。”

“中是百发百中而又恰倒好处;庸是用得良好的效果;中庸表示道德实践恰到好处”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喜欢的,别人不一定喜欢;我认为应该的,别人不一定有同感。”

“人的生命有限,原本是一种无奈。人必有死,是无法改变的事实;而追求永生,又成为大家共同的愿望。”

“从择偶开始,慎选婚姻的适合对象;最好一生只谈一次恋爱,也只结一次婚;恋爱的对象就是结婚的对象,最为幸福;结婚后要尊敬天地、祖先和双亲;夫妻也应该彼此尊重;在**之外,也应该有共同理想及兴趣;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邻居有义;人人重视品德修养,共同以致中和为目标‘重视家庭教育和生活,不能以个人主义者自居。”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

“人人都有自主性,我们应该都应该加以尊重;认为自己和一般动物没有两样,象动物那样活着就可以;或者人为万物之灵,必须有异于一般动物;这种自我定位由个人自作自受,不必勉强也无法伪装。”

《易经》的读后感言 篇2

众妙之门

《周易》读后感王萱

《周易》是中国一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

作为五经之一,《周易》的博大精深远远不是我所能读懂的,只能说,在读《周易》及一些相关著作时,对《周易》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在没有真正接触《周易》的时候,我认为《周易》就是《易经》,两者都是指的同一本著作,只是叫法不同而已。然而通过更深入的了解,对《周易》与《易经》二者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

原来,易经指的是“上古三易”,及夏代的《连山》、商代的《归藏》、周代的《周易》三本著作的总称;《周易》只是易经的一种,两者为种属关系。因为《连山》与《归藏》早已失传,所以我们现在所说的《易经》其实是《周易》本篇及为其释名解义的传等的合篇。

《周易》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有人认为《周易》是一部卜筮之书,卦爻辞是卜筮记录,也有人认为《周易》是一部哲学著作,还有人认为《周易》是华夏民族特有的一部思维工具书。我更加赞同第二种说法。

吕绍纲先生认为:“《周易》实质上是一部讲思想的书,一部哲学著作,卜筮只是它的表面躯壳,而且如同化石一般的躯壳,是死东西,躯壳里面包着的思想才是它有生命的活的灵魂。”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周易》的卦爻辞,在对卦象进行例说的过程中,也透漏了对自然、社会中事物的属性及变化发展规律的朴素辩证的认识,体现了一种朴素的唯物世界观:尊天道,重人谋。《周易》卦爻辞中对于天道即自然规律的尊重是十分强烈的。

例如:《坤》初六:“履霜,坚冰至。

”当脚踩到秋霜时,冰冻的寒冬也将来临。

事物的消长有一个必然的规律,不是一志的转移。泰:“小往大来,吉,亨。

”弱者离去,强者到来,顺应了自然规律,所以吉祥、亨通。因为对天的尊重,决定世界上的好运和厄运的因素必须是人的策略,也就是说,人世这一社会活动的主体。如何调整自己的言行,创造或改变环境条件,使之符合自然规律。从《周易》的卦爻辞中可以看到,人的品德修养,往往可以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例如:《坤》六二:“直、方、大,不***利。

”具备了直率、方正、宽容的品德,做任何事情都会畅通无阻。《谦》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

”谦虚的君子,若用同样的态度去涉大川之险,也会吉祥如意。《临》上六:“敦临,吉无咎。

”敦厚宽容的施政,臣民悦服,必然吉祥无灾祸。相反,如果不注意修养德性,就难免会有灾祸临头。例如:

《履》九五:“夬履,贞厉。”刚愎自用,必有危险。

《中孚》上九:“翱音登于天,贞凶。”脱离民众,孤芳自赏,必致凶险。

同样,以《乾》卦为例,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过程性,任何事物都有一个潜藏、萌发、成长、茁长、全盛的发展过程。

人的行为应该遵循这一自然规律,在不断自强的同时,抓住机遇,善于知进则退。当力量薄弱的时候,应该隐忍等待时机,切记妄动;当可以出示而又羽毛未丰的时候,应该以诚待人,积聚力量;在成长时期,一方面应该奋发有为,自强不息,同时也要戒骄戒躁,谨慎处事;当机会来临可以放手一搏的时候,应该一本初衷,团结上下,使上下一心,各得其所;当久居高位时,力所不逮时,应该居安思危,及时自悔,方能自强而不息。只要进退得当,趋利避害,则事必成。

其实,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总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如果面对困难和挫折,不能继续自强不息,不能积极进取,不能以乐观的态度对待,那么,我们就无法克服障碍,取得成功。因此,在各种活动中,我们要积极进取,不断自强不息。

《易经》的读后感言 篇3

明夷卦是下离上坤,因为坤代表地,离代表火,所以此卦也叫做“地火明夷”。《序卦》说:“进必有所伤,故受之以明夷。”夷者,伤也。这是因为在进展的过程中难免有所损伤,明夷卦的出现,要是在对应这一现象,意思是光明受到伤害。明夷卦的卦辞就三个字:利艰贞。意思是适宜在艰难中正固。

在这一卦中,是说外在的光明陷入昏暗当中这种情况下,要学会隐藏自己外在的光明,作为乱世当中的自保之道。比如周文王有文明之德,既有文化修养,又有明辨之智,但是却以柔顺

29、我一生中最幸运的两件事,一件,是时间终于将我对你的爱消耗殆尽 ,一件,是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天,我遇见你……

的态度侍奉商纣王。作为箕子为商纣王叔父,面对国内大乱的局面,他将如何自处呢?“箕子惧,乃佯狂为奴,纣又囚之。”人的一生有顺境,也有逆境,有光明,也有黑暗,既要在适宜的时候展现光明,也要在一定的时候学会隐晦光明,这就像太阳一样,有升起的时候,也有太阳落山的时候,在不同的时刻,我们也应该有相应的处世态度。但是同时指出外表隐晦光明之德,并非内心要丧失这种光明,而是以求在适当的时候能重现光明。一般来说,上位者要是精明苛察,则百姓就会无所不隐,反而难以发现真相。反之,上位者要是宽厚包容,不计小过,则百姓易于光明坦荡。

明夷卦的问题主要是出在上位者,上位者居高位,其责任原本是用其光明来照四国”让四方的诸侯国可以走上光明大道。但是现在上位者自身失去法则,倒行逆施,不仅没给百姓带来光明,反而成了最大的黑暗之源。而作为一个有光明德性的人,不了解所处的外在境况,只是为了外在的名誉和光明之德,而不知道隐晦保身,在前进的时候就会受到损伤、反而会让光明之德永远消失。作为君子,要能屈能伸,不为好名累,也不为恶名累,只要内心保持光明之德,不断正固,才会对社会有益。

《易经》的读后感言 篇4

《易经》分上下两经,上经以乾、坤两卦为其总纲领,为天地万物之父母,定天道,辩阴阳,明次序,分四时;下经以咸、恒两卦开篇,为人类万事生衍之基,定人伦,调阴阳,修身,齐家,安天下。《易经》64卦相连相扣,相依相辅,每卦有名、有象、有辞,有阴阳、有上下、有内外、有时序,有相邻相对之卦、有互成之卦、有相近之卦。咸卦为全卦31卦,为下经首卦,为人类生衍之本,为人伦纲常之基,为天下安定之道,故不能不明,不能不知。为此,我在此就其对咸卦理解之浅显道理与诸位分享,诚然诚惶诚恐,所言有误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咸者,感也。所言不只男女感应,然在此我仅言男女。咸为山上有泽之象,阳刚处于阴柔之下,阳下就阴,柔上协刚,以孚天地氤氲之道。正如天下地上,天地交和,为泰卦,天上地下,天地相背为否卦,成语否极泰来即由此而来。此卦有物象寓人伦,即男下女上,男女相感相应相合。天地相合万物生,男女相合万事宁。山即艮,泽即兑。山上有泽,即兑上艮下,兑为悦,为说,艮为止,为定。下止上悦便不乖于情,不背于性。及男女交往过程中,女悦男止,止于性,悦于情;女动男定,动于感,定于礼,故而称为咸。饮食男女,人之大欲所存,死亡贫疾,人之大恶所存,皆性情也。情出于性,发于心,心所思乃性所生,心所止乃性复归安宁,性情乃一动一定之间而已。咸,为无心之感,即你情我愿,无心即无私心奸心,感为互感互通互应。此为男女相合之根由也,亦为咸之德——发乎情而止于礼也。

咸卦,乃男下求女之象,夫子据下经首卦——咸卦之意,将其《诗经·关雎》置其首篇,即为此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说男求女之亟。《诗经·摽有梅》篇中“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兮”言女求男之殷。所谓感,及同类相求,同声相应也。花之荣荣,鸟之啁啾,虫之唧唧,燕语呢喃,即各求其类,各求同声也。正如诗所云“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男女因相互吸引而交往,然如何交往,如何相处,易家在其咸卦中有详尽的描述,对其始终末都有详尽的交代。下面我将就我之理解与见解和大家一同分享,仅供参考。

首先,我想问诸位一个问题,在恋爱中,到底是不是一定得男求女呢?在如今,女求男之现象俯拾即是,然而咸卦卦象为山上有泽,山为阳,为男,泽为阴,为女,此寓意为阳下求阴,也可以说是男下求女,而且还是“下”求,此处之“下”我觉得可解释为放下面子、低下身子、隐起阳刚、显出温柔、献殷勤示好,那这样到底有没有道理,对于今天的男女交往有没有参考价值呢?我说两点:其一,男女天性相异,男天性阳刚、好动、感之速、情之切、欲之重,女天性阴柔、处静、感之慢、情之缓、欲之轻。故男求女,是天性,下求,是情之真切使然,正如“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所寓。其二,男求女,成之缓,缓则相感深,感深则情深,情深则亨顺,亨顺则宜,则久远;女求男,成之速,速则相感浅,浅则情少欲多,欲多则速成速离,故无果而有悔。此处有必要说明,我所言之男女并非仅指性别之男女,应当理解为具有男性特质的人和具有女性特质的人,有些男性天生阴柔处静,而有些女性天生阳刚好动,若如此,女求男亦不背于男女天性。故准确的回答应该是阳求阴也,即具有阳性特质的人求具有阴性特质的人。

《易经》的读后感言 篇5

在历史的长河里,人的一生有如白驹过隙,十分短暂。我们应如何把握好自己的人生而不虚度,是我们应该认真对待的问题。下面我仅就自己初读《易经》的肤浅认识,从人最初接受启蒙教育到最后有所成就时应谦虚谨慎、居安思危的发展过程进行简要分析,和大家共同学习。

一、蒙——学习改变命运

蒙,是《易经》中的第四卦,《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意思是说,山下有泉水,但要想发现甘泉,必须设法准确地找出泉水的位置,即意味着必须先进行启蒙教育。

绅士必须果断行事,才能养成良好的品格。蒙的本意就是事态不明朗,前景蒙昧不清,看不到真相,象征幼稚愚昧。有蒙昧则必须要启发,大自然依赖阳光和清风来化解蒙昧,而引用到人类本身的成长过程,就突出体现了教育的重要性。

所以卦的中心内容是如何处理幼稚无知的问题,也就是如何处理学习的问题。

对于学习的重要性,蒙开宗明义说:恒。蒙卦卦辞第一个字就是“亨”,蒙昧怎么能亨通呢?

《易经》是以此告诉人们,人处在童稚蒙昧状态,只要加以恰当的教育,就可以得到启蒙,不断学习就会不断进步,前途就必然是亨通的。

回到现实世界,我们每个人从呱呱坠地的一无所知,到入学接受教育,再到参加工作,这个过程让我们学到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业务知识及社会知识,不断的知识学习和经验积累,渐渐改变了我们的人生轨迹。参加工作后有没有可能不学习?当然不是。

世界在前进,环境在变化,我们无疑会被时代抛弃。任何一个组织和个人,都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只有这样才能不落后于时代,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我们每个人都要把学习的意识深深植根于大脑,向前辈学、向同事学、向工人学、向书本学,努力营造学习氛围,争做学习型员工,创建学习型组织。

在学习意识的提升下,我们将为自己搭建一个施展才华、展示自我的舞台,为公司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需——机会在等待中出现

当我们通过启蒙教育和自发学习有所成就时,我们希望有一个适合我们的人才平台。但每个人的机遇有所不同,人的一生也不可能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我们在前行的道路上遇到困难或时机不成熟时学会耐心等待。《易经》中的第五卦——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正确对待等待的问题。

需卦的卦象是上为坎为水,下为乾为天,为水在天上之表象。《象》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

”其寓意就是云在天上但雨还没有落下来,因此不能急进,只能静静地等待时机。在事物发展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要审时度势,耐心等待时机。能进则进,如果暂时不能前进,那么就要善于等待,在等待中伺机蜕变。

但是,等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急功近利者不会等待,往往慌不择路,落得一败涂地;狭隘自私的人不善于等待,常常讨价还价,失去了很多机会。

等待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策略。古时候有唐顺宗在太子的位子上等待二十六年终成正果,诸葛亮高卧隆中等来了一代明主贤君才使其才华得以充分施展,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积蓄力量才攻灭吴王夫差,这些都是历史上关于等待的最好的例子。反观我们,消费至上的浮华世界造就了我们急于求成的功利心态,缺少耐心、迫不及待地追逐功成名就。

真应该好好学习古人那种意境——在机会没有到来之前只需饮酒作乐,何其洒脱,何其自然!这并不是要我们在机会没有到来之际一味吃喝享乐,恰恰相反,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因此在等待过程中我们既要保持一种自然和超脱的耐心,又要时刻不忘保持清醒的头脑,积极乐观地投身于工作和学习之中,以昂扬的热情和扎实的基本功迎接机会的垂青。

三、谦——满招损、谦受益

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行为修养。当我们抓住机会在事业上取得进步时,保持冷静的心态和谦虚谨慎的态度尤为重要。

谦,是《易经》中的第十五卦,《象》曰:“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

”意思是说,高山潜伏于地下,象征着高才美德隐藏于心中而不外露,所以称作谦。君子总是输得多,得失少,衡量各种事物,然后利用长处来弥补短处,使其平庸。对于谦卦,周公是大力推崇的:

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其国,小足以守其身。在《易经》六十四卦中,谦卦是很特殊的一卦,因为只有谦卦的六个爻辞中没有一个爻辞言凶,没有一个爻辞言害,统统吉利,处处通达。由此可见,自古以来社会对谦逊心态的重视,也充分肯定了它在提高自我修养、融洽人际关系方面的重要性。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自负的小和尚。听说高僧有多伟大,他不服气,就去找高僧讨教。高僧什么也没说,只是给他倒了茶。茶溢了出来,继续倒。

小和尚说,**,茶溢出来了。**说,是的,杯子满了,什么也没有了。青年和尚一听,顿时开悟了:

自满和自豪是一杯满满的茶。 您认为自己很棒。 你能进步吗?青年和尚得到了高僧的点化,开悟了,可谓亡羊补牢为时不晚。现实生活中像青年和尚一样的人是不少的,他们总是抱着惟我独尊的清高心态,不愿意接受新事物,最终将被时代所淘汰。

要知道,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虚心学习,努力寻找不足,是我们应该认真对待的一项必修课。

四、既济——成功后要居安思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能够健康地向前发展,是因为始终有一种忧患意识在促使其不断自我调整,以适应未来的发展趋势,如果缺乏这种忧患意识,终将会被时代淘汰。尤其是在我们小有成就之时,更容易被胜利冲昏头脑,忘记居安思危。

《易经》中第六十三卦——既济,就是要告诉我们在成功之时要居安思危,才能永葆太平。

《象》曰:“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意思是说,水在火上,比喻用火煮食物,食物已熟,象征事情已经成功;因此,绅士应该考虑到将来可能出现的弊端,采取预防措施。

本卦坎卦在上,坎为险,寓意是:虽然成功了,但危险仍高悬在头上,稍不留神,内忧外患就会接踵而来,导致混乱不堪甚至土崩瓦解。因此,赛事成功后,有必要考虑到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利因素,提前防范,提前采取防范措施。

这就是古人告诉我们成功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二章》里的这句话说的是,一个国家只有始终铭记自己的内忧外患并逐一去克服它,才能生存下来,才能逐渐走向强大。同样道理,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每个组织都应该时刻持有忧患意识,成功的时候更应如此。

因为痛苦的感觉可以提醒我们,未来的竞争是多么残酷;忧患意识能使我们深思,能让我们认识到相对未来有哪些不足,以及如何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使自己越来越强大,成为时代的领导者。

只有不断刻苦学习,谦虚谨慎,安全思考,才能与时俱进,确保个人和公益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易经》的读后感言 篇6

今日再读《易经与人生》这本书,很开心,因为作者的解释,不仅让我会看卦了,竟然书中还有“占卦”的操作方法。当然,这个“会看”表现在最浅显的层面,只知皮毛而已,但是相比于过去读其他版本的《易经》要容易懂很多。

所以,一开心,一口气,将全书看完。通过这次阅读,让我真正明白了何谓“乾坤”,何谓“自强不息”,何谓“厚德载物”以及何谓“谦虚纳百福”。除此之外,更加明白了,《易经》重在“变”,重在“审时度势”,做到借势守势造势,将会拥有摆脱困境的智慧,掌握住自求多福的方法。

但本书最终告诉我们学习《易经》,我们首先要明白两点:一是学义理,即为人处事做事的哲学;二是会占卦,占卦不是迷信,而是在遇到困惑无解时,可以通过占卦找到脱困的方向,同样,纵使身处佳境时,依然可以占一卦,预测一下未来,以提前做好风险防备,正所谓“居安思危”。

很多人,年轻的时候很难服气,也根本无法懂得《易经》的真智慧,包括孔子都说自己五十左右才开始专心研究《易经》。这说明,读懂《易经》需要一定的人生沉淀与积累,才有可能真正明白得了其中的深意。而孔子之所以五十还来钻研《易经》,为的是什么呢?书里介绍为“目的希望减少过失”。那么,现在身处还算年轻时段的我们难到不需要减少损失吗?肯定需要的。因此,及早学习《易经》中的义理部分,对于指导我们人生朝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是有好处的,纵使依然还会迷糊,纵使学不会占卦避害,但是义理的大智慧能真正学来一二,应该也是会让我们受益终身的。

让我感受最深的是,通过学习“乾卦”的卦辞与每一爻的爻辞,让我知道了自己当下所处的位置,以及下一步我该如何更好的走向未来。有关“乾卦”的卦象及卦辞内容,理解如下:

图片来自互联网

“乾卦”的卦象是六条上下累积的横杠组成。每一横杠指一爻,根据所处位置的不同,每一爻代表的意思也是不一样的。

从下向上看,最下面一爻为“初九”,其爻辞为“潜龙勿用”,举例说明: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如20岁之前),做不了什么大作为,重在好好读书,以把基础打好;

往上第二爻为“九二”,其爻辞为“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举例说明:20到29岁这个年龄段,学好知识本领,开始表现,期待得到别人赏识;

往上第三爻为“九三”,其爻辞为“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意即:“君子整天勤奋不休,到了晚上还是戒惕、谨慎;如此一来,有危险但没有灾难。”;

往上第四爻为“九四”,其爻辞为“或跃在渊,无咎”,意即:“或往上跃升,或留在深渊,没有灾难”(三爻和四爻结合来看,继续拿我们人生来举例说明就是“三十和四十岁这个阶段要加倍努力,因为这是中间阶段,谁能往上爬、谁上不去,端看这二十年。”);

往上第五爻为“九五”,其爻辞为“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意即:“龙飞翔在天空,适宜见到大人”,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大人”区别于“九二”中的“大人”,“九二”中的“大人”指的是遇到赏识我们的领导,即发现我们的伯乐,而“九五”中的“大人”则指找见并任用德才兼备的下属(举例说明:“人到了五十至五十九岁,就等于是生命里的九五。”可以说,算是人生事业达到巅峰的阶段,这时候同样需要做一些识人、选人、用人的准备,以减少下一阶段的“亢龙有悔”);

最上面一爻为“上九”,其爻辞为“亢龙有悔”,意即:“龙飞得太高,已经有所懊恼”,从人生生命阶段来看,这个时候就是一个人六十岁左右的时候了,而这个时候,就是该放手让别人去接班,让别人去发展,而自己“退休”的时候了。

梳理完整个卦象,从整体再看,还有一爻为“用九”,其爻辞为“见群龙无首,吉”,意即:“用在乾卦整体,显示六个阳爻无首无尾,吉祥”,此应为乾卦之最高境界。

综上,通过学习“乾卦”,让我知道自己目前这个年龄段正处于“九三”阶段,正是需要辛勤打拼的时候,甚至为了更高的发展,日夜拼搏都是必要的。明白了,自己的位置后,再来看人生,仿佛一切都不觉得苦了,也不再急躁了,因为我知道我的未来的下几个阶段一定会创造出精彩。除此之外,我也能够更加理解当下大我十岁的领导的部分所思所想了,因为他正处于他人生中需要奋斗挑战的另一个阶段。对于我们来说,虽然我们都处在人生奋斗中的关键十年,我是能否立足的十年,而他是能否冲进“九五”巅峰的十年。当然,不能夸大解释,但方向终究是不会差太远的。如此明白了的好处,便是,我更加知道自己的人生之路该怎么走了,也知道了我能尽我所能为领导实现愿望做点什么了,以替其分忧、解忧。

从“初九”至“上九”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会我们要学会运用系统化、整体全局性思维来看待我们身边的一切,包括我们自己的生命。如此思考,我感受到的好处是:会让我们对自己的发展多了更多理性和智慧,而少了更多不必要的困惑与焦躁。同样,也会让我们对他人多了更多理解与包容,而少了更多不必要的指责与埋怨。真的是,做人做事都更通透了不少!

最后,总结我自己学习《易经》最大的体会就是:做人要审时度势,身处什么时候就该做什么时候的事!而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麻烦或深陷困境,要告诫自己不要过于害怕与担心,有时候危机就是时机,良好的应对困境,带来的可能就是难得的机会。同样,身处好时候时,千万也不能骄傲与嘚瑟,时刻居安思危,时刻谦虚谨慎才能走更远!

《易经》的读后感言 篇7

明夷卦是下离上坤,因为坤代表地,离代表火,所以此卦也叫做“地火明夷”。《序卦》说:“进必有所伤,故受之以明夷。”夷者,伤也。这是因为在进展的过程中难免有所损伤,明夷卦的出现,要是在对应这一现象,意思是光明受到伤害。明夷卦的卦辞就三个字:利艰贞。意思是适宜在艰难中正固。

在这一卦中,是说外在的光明陷入昏暗当中这种情况下,要学会隐藏自己外在的光明,作为乱世当中的自保之道。比如周文王有文明之德,既有文化修养,又有明辨之智,但是却以柔顺的态度侍奉商纣王。作为箕子为商纣王叔父,面对国内大乱的局面,他将如何自处呢?“箕子惧,乃佯狂为奴,纣又囚之。”人的一生有顺境,也有逆境,有光明,也有黑暗,既要m.在适宜的时候展现光明,也要在一定的时候学会隐晦光明,这就像太阳一样,有升起的时候,也有太阳落山的时候,在不同的时刻,我们也应该有相应的处世态度。但是同时指出外表隐晦光明之德,并非内心要丧失这种光明,而是以求在适当的时候能重现光明。一般来说,上位者要是精明苛察,则百姓就会无所不隐,反而难以发现真相。反之,上位者要是宽厚包容,不计小过,则百姓易于光明坦荡。

明夷卦的问题主要是出在上位者,上位者居高位,其责任原本是用其光明来照四国”让四方的诸侯国可以走上光明大道。但是现在上位者自身失去法则,倒行逆施,不仅没给百姓带来光明,反而成了最大的黑暗之源。而作为一个有光明德性的人,不了解所处的外在境况,只是为了外在的名誉和光明之德,而不知道隐晦保身,在前进的时候就会受到损伤、反而会让光明之德永远消失。作为君子,要能屈能伸,不为好名累,也不为恶名累,只要内心保持光明之德,不断正固,才会对社会有益。

作者:海涛之音

《易经》的读后感言 篇8

大道無象,唯易為始

--《易經》讀書心得

大道至簡,雖易卻包羅萬象。大道無象,從易能明白本心。《易經》作為我國最古老深邃的經典,是華夏五千年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讀《易經》,我們能更好的思考人生,思考自己。

《易經》是中華文化的根,大約在新石器時代就誕生了,是中國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誌,它不但是最早的文明典籍,同時也對中國的道教、儒教、文字、數術、哲學等產生了重要影響。《易經》中提出的陰陽八卦學說對道家影響深遠,是道家學說的思想根基之一,被稱為道家“三玄之一”。《易經》也是儒家中庸之道、仁義禮智信、三綱五常等思想的重要來源,被儒家稱為“群經之首”。《易經》強調與時諧行的變易思想,是和諧文化、與時俱進等國學傳統思想的重要來源。《易經》回答了許多哲學方面的問題,是真正一分為二的觀點,《易經》預測所利用的偶合律,最早找到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完美結合點,是探討偶然和必然哲學範疇的先聲,對後世影響深遠。

易者,日月也,日月為易,剛柔相當。自秦漢以後以至現代的易學內涵無外乎“理、象、數”三個要點。用現代的觀點,“理”就類似哲學的範疇,它是探討宇宙人生形上、形下的能變、所變與不變的原理。“象”是從現實世界萬有現象中尋求其變化的規則。“數”是由現象界中形下的數理,演繹推理它的變化過程,從而得知人事與萬物的前因和後果。

宇宙萬象,變化莫測,人生際遇,動止紛紜。《易經》從乾坤二

卦開始,錯綜重疊,旁通漫衍,初從八卦演變成六十四卦,循此而加演繹,層層推廣,便多至無數,大至無窮,盡精微之至。《易經》八卦關乎人生命理,懂《易經》,掌握其中的規律,相當於掌握自己的命運,趨吉避凶乃人之天性,雖然命運存在不可控的部分,但懂得《易經》,讓我們能夠更多的把握人生的可控部分,讓有限的人生盡可能的精彩。

孔子學習《易經》之後說:“不占而已矣。”荀子也說:“善《易》者不蔔。”由此可見,真正讀懂《易經》的人,不是用它來占卜的,但是這本自古流傳的“蔔筮”的書,不占卜又用來做什麼呢?《易經》的流派分為義理派和象數派,前者注重發掘周易的哲學價值,後者則是將周易應用於占卜和計算。周易無所不包,以《易經太極圖》《太極球》《無極球》的迭加圖,構建大自然與宇宙本體的模型,這與後世的研究驚人的相似。中國古代哲學的根本思想是“天人合一”,這一思維模式是《易》所開啟的,先秦的思想家多吸收《易》的思想,建立各自的思想理論體系。

“乾,健也;坤,順也;震,動也;巽,入也;坎,陷也;離,麗也;艮,止也;兌,說也。”這八種性質也可以用“天、地、風、山、水、火、雷、澤”表示,它們共同組成了八卦。八卦,分為先天伏羲八卦和後天文王八卦兩種。先天八卦:乾

一、兌

二、離

三、震

四、巽

五、坎

六、艮

七、坤八。後天八卦:坎

一、坤

二、震

三、巽四、五為中宮,乾

六、兌

七、艮

八、離九。作為兩種不同的八卦形式,以之為依託的其他理論也有不同,形成的關於《易經》八卦理論就更加複

雜與多樣化。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句話來源於《易經》,如今已被我們耳熟能詳,它告訴我們人應該自強不息,努力奮鬥。而且在道德修養上,《易經》要求人們的行為符合“時”與“中”這兩個概念。這種時中概念是一種很高的生存智慧,它要求人“時行時止”,要求人的行為與天地人萬物的運動變化產生協動,在順應性的相通相協的一致性中,實現人的存在。“中”指“中庸之道”,在天地自然之道上正中運行,既不太過,又不不及,“時”指與時勢一致。《易經》認為,人要學會識時之義,知時之行,用時之機,待時而動,觀時之變,時行時止。這種主動適應性,構成了中國人積極進取和待時而動的品格。

《易經》分為《經》《傳》兩個部分,《經》分《上經》《下經》,《上經》三十卦,《下經》三十四卦,合六十四卦。《傳》一共有七種十篇,分別是:《彖》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辭》上下篇、《說卦》、《雜卦》和《序卦》。《易經》的宇宙思維模式是“天人合一”,總體哲學思想是“陰陽”,根本精神是“生生之謂易”,辯證法則是“通變致久”。《易經》告訴我們要懂得變通,對待事物要一分為二來看待,而且事物的發展最後必然有一個終結,但是這最後的終結也另一新的開始。《易經》認為萬物都是變化的,只有天道規律本身不變,所以人就應該去效法天道,不違天逆常,順時適變,才能保持長久。

《易經》在中國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上擁有無與倫比的地位,它對

中國文化影響的領域非常廣泛,對道家、儒家等流派的思想有指導作用,是中國古代主要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同時對我們自身的發展也有著指導作用。它告訴我們應該自強不息,適時而變,一分為二地思考問題,明確“中”“時”的人生哲學,遵循天道的規則,不違天逆常,學會應變之道,時行時止。《易經》對我們自身發展的指導作用也不可小視,因此讀《易經》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讀完我很有收穫。

大道無象,天道緲緲,但是讀《易經》,我們能夠遵循天道的規律,適應萬物變化的形勢,合理地發展自身,完善自我,做最好的自己。

《易经》的读后感言 篇9

《易经》的起源与中华民族同样古老,它在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社会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说在整个人类社会中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易经》是一本哲学书,也是一本能够用来预测的哲学书。易字由日月所组成,又有变化的意思,故易经也可说是一本关于变化的哲学经典。

《易经》中有三易原则:变易、不易、简易。这三个原则对管理有着积极的指导和应用意义。?变易:运动变化就是变易。变易的法则是自然法则、社会法则,也是企业管理的法则。不易:变化不息的宇宙和社会,乃至人的生命运动,在变化中各自遵循一定的规律性,动中有静,变中有不变。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这些相对不变的规律性是可以认知和掌握的,这就是不易的法则。管理也是如此,要从纷繁的变易中找出不易的规律和原则。简易:由于熟悉和掌握了客观事物的变化规律,就能进一步探索出驾驭这些规律的智慧和要领,运用时能得心应手。这就是简易法则。

一、变易是管理的应有之义

管理组织是在不断运动和变化的,在对组织的管理过程中,要保证管理工作的高效率,当管理要素组织环境、管理主体、管理客体和组织目的四者任何之一发生变化时,管理行为的手段和方式也应该发生变化,这就是变易原理。

变易之“易”为“变化之义”。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在发展变化之中,管理也不例外,世界上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普遍适用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的有效性总是与特定的管理对象和环境条件相联系的,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管理方法,也没有永远最优的管理方法。宽松的管理不一定比严格的好;专业化未必比多元化好;分权未必比集权好;在此企业最有效的管理方法在彼企业不一定最有效;同一企业在此部门最有效的管理方法在彼部门不一定最有效;同一企业同一部门在此时期最有效的管理方法在未来的时期也不一定最有效;同一企业同一部门同一时期在此国最有效的管理方法在彼国同样不一定最有效。任何优秀的管理方法和技巧总是相应于特定的组织和特定的环境中,当组织和环境发生变化时,管理方法也应相应地做出改变。任何管理都要根据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实行动态管理。管理者应该从实际出发,在不违背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实事求是,灵活地选用管理方式,论文范文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实现组织的目标,使组织不断向前发展。

在通常的组织管理中,组织目的通常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都以维护组织所有者的利益作为管理的目的,但组织环境、管理主体、管理客体因组织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的不同而具有很大的差异性。首先,管理客体是动态系统,管理客体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复合体,是由人、物以及环境等基本因素组成的,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的系统,管理客体是决定管理方法的关键。对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不同的行业、不同部门、不同的人员都应有不同的管理模式,如工业管理与商业管理不同,服务业与制造业不同,在同一企业内对管理人员和车间工人不同,对行政人员和技术人员不同。某一方法在同一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其管理的手段也不同。同样,管理者不同,对相同的管理对象,管理的方式也不一样。比如,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说,可能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同样的方式,不同的管理者去执行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组织环境也是影响管理的重要要素之一。组织制定具体的政策、规章、条例来处理日常事务。以固定的结构,明确规定的等级和给每个组织成员规定出具体任务的情况下进行业务活动,但是组织的这种机构章程都是仅适应组织所处的环境的,一旦组织环境发生大的变化,这种形式则必然行不通,如市场经济建立之后,许多国有组织由于没有随之变革,纷纷倒闭破产,相应于管理要素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管理行为的手段和方式也应该随之进行相应地改变,我们永远也不可能找出能够适应管理要素一切变化的固定的管理行为和职能,组织必须建立一个更有适应性的动态管理系统。变易原理从整体上说明管理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反映出了管理的整体性质。变易原理要求每个管理者,从思想上明确管理对象、环境都在发展、变化,因而管理不能一成不变。每个管理者必须重视收集信息,及时进行调节,保持充分弹性,不断进行创新,以适应客观事物的变化,有效地实现动态管理。

二、不易是管理的本质所在

尽管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管理行为,同一组织在不同的时期管理行为也在发生不断的变化,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管理行为,但管理行为仍是可以把握和预测的,这是由管理的本质所决定的。管理的本质是追求效率,管理行为无论怎么变化,都是围绕着追求效率的,追求效率是管理的根本目的和唯一目的,管理的这一不易性反映出了管理的另一个原理――不易原理。不易原理反映了管理的根本属性问题,是对管理本质的认识。

任何企业的管理都是为了提高效率,使企业获得更高效益,而效益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人们在管理实践活动中,必须增强效率意识。每一项决策,每一项管理措施,都必须考虑它的结果,它所带来的效率。我们的一切工作,必须都把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提高效率上,并自始至终抓住提高效率这个中心,各个环节、各项工作,都是围绕提高效率展开的,科学地、高效地安排、调度和处理人、财、物等各种资源,提高其使用效率,以期有效地实现企业目标。

本世纪,管理学成为一门科学以来,管理的理论之多之复杂,在科学理论中是少有的,在管理学派中就有如管理过程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理论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经理角色学派和权变理论学派等大小10多门学派,管理方法中有任务管理法、系统管理法、参与管理、例外管理法、走动管理、目标管理等,有关管理的组织理论有学习型组织、企业再造、组织行为学等,还有许多是其他管理学家早已得出来的,而管理学家加一个新的名词后又创新出来的。其实,当我们回顾过去的管理理论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的管理学派是管理学家在不同环境下的实践,所有的管理理论无一不是为了提高效率,只是方法有所不同。而方法之所以不同,是因为管理学家当时所处的环境与考虑问题的角度有所不同。就每一个被广泛认可的管理理论而言,无一不是极大地提高了当时的生产率,为当时的企业和社会获取了更多的效益。

就组织而言,在影响管理行为的四个要素中,组织环境、管理客体、管理主体都是随着组织的不同而不同,这三个要素的变化导致管理行为的变化,但另一个要素组织目的无论在任何组织中都是相同的,即组织目的都是为了最大程度的维护组织所有者的利益的,正是组织目的的不变,在任何组织中,管理目的也是不变的,即追求效率是管理的灵魂,它既是管理所追求的最终目的,也是判断管理成败的最终标准,它还是管理的手段。管理就是为了获得更大的效率,为了把管理工作搞得更好,更富有成效,必须把一切工作转到以提高效率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三、简易是管理的科学方法

变易原理和不易原理说明,管理行为随着管理要素的不同而不断变化的,但管理行为无论如何变化,但管理行为的本质是不变的。所以,我们在进行管理的时候,面对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组织、不同的条件,要根据管理要素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管理行为和方式,但无论管理行为和方式如何不同、如何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管理行为实质都是追求效率,管理者都应当抓住管理的本质即追求效率不变,这就是简易原理的含义。“简易”意指“简单易行”。掌握简易原理有助于迅速找到解决管理问题的途径和手段。现代社会管理越来越复杂,我们应追求简易的原理。只有这样,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始终把握方向,才能在变化莫测的竞争环境中运用自如。这样,领导者就可从事务堆中摆脱出来,集中精力进行对重要事项的管理。

管理者在管理中要力求抓住主要矛盾,重点解决关键问题,着重从整体中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追求事物整体的效率,而不要拘泥于具体的管理方法。用一个成语解释比较贴切,那就是“法无定法,万法归宗”。在管理中,我们不可能事先设计好静态的管理职能、方法和过程,但只要我们紧紧抓住管理的目的追求效率不放,随时进行调节和反馈控制,最终是能够实现组织目标的。

其实,最卓越的管理应是最简单的管理。对一个卓越的管理者来说,他的管理水平体现在了解最基本的管理原理。卓越的管理者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都认为管理很简单,卓越的管理者都有一个基本的管理观点,他们在处理管理工作时都是按这个基本观点来判断,始终专注于这一点。世界第一流的管理专家都是采用简明的方法。美国股王巴菲特在阐述他的投资原则时说:在我看来,投资的决定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即“简单、传统、容易”。说它简单,你只要记住下面的法则就够了,那就是:第一条法则:不许失败。第二条法则:永远记住第一条。如果你能将这三种理念植根于你的思想框架中,你就不可能不在股票市场上理性地操作。本格雷厄姆在《精明投资者》一书的最后一章道出了投资中最重要的四个字:“保证安全”。我认为即使一百年之后,这些理念也是投资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广度和深度都大大地扩大和加深,管理活动中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矛盾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组织内部、组织与个人、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出现各种交织、渗透、转化的复杂关系,管理活动内容日益复杂化,需要设立越来越多的专门机构来进行协调。

人们依靠过去的经验越来越不能适应当前和未来的管理,管理的各种职能内容越来越广泛、组织的行为方式更加多样化、管理的方法技术日益复杂,这一切,最后又归结为对管理人员要求的复杂化。因此,许多新的管理职能被人们“创新”出来。管理越来越复杂,如何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始终把握方向,在变化莫测的竞争环境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呢?很简单,就是掌握正确的管理原理,运用正确的管理方法。

本文来源://www.fr134.com/f/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