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134 >地图 >教案 >

长城教案

长城的教案

时间:2024-05-18 作者:芙蓉134

相关推荐

长城的教案(一篇)。

对于新入职的老师而言,教案课件还是很重要的,撰写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都要做的事。只要提前准备好教案课件工作,这样才能避免实际教学中应对不足的情况。那怎么才能快速写好一份优质教案课件?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长城的教案(一篇)”,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长城的教案(一篇)”的与众不同之处将在这篇文章中得以呈现。教案课件是老师在课堂上非常重要的课件,因此就需要我们老师写好属于自己教学课件。教案是为推动教育现代化和终身教育提供的必要手段。如您想要更多地了解这个话题请关注我们的网站!

[教学目标]:

1、(知长城形)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占有资料、运用资料。

2、(识长城用)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长城文化的丰富内涵,形成自己的观点。

3、(抒长城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运用网络资料,感知长城文化的丰富内涵,形成自己的观点。

[教学策略]: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有搜集资料的经历,会简单的电脑操作,对长城也有一定的认识,但不系统,也不深刻,更没有自己的认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充分利用长城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一方面搜集资料,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从某一个角度深入的认识长城文化,形成自己的观点,进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万里长城像一条巨龙,从我国东部的鸭绿江畔一直延伸到西部的茫茫沙漠。古代长城具有防御外敌入侵,保卫国家安全的军事作用;现在的长城已成为世界人民参观游览的胜地。它是我国古代文明和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长城”专题。

二、识长城外形:

1、学生说说长城的形状。

2、PPT展示。

三、说说你所知道的长城:

1、长城有哪几大部分组成?各部分作用是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配合多媒体展示)

2、在战争中长城能发挥什么作用呢?在现代社会,长城还有军事价值吗?

3、孟姜女哭长城,究竟是哭诉的什么?

(哭的是秦始皇的暴政。)

四、感受长城文化:

学生交流所收集的有关长城的民间故事、传说、成语、谚语、对联、歇后语、民歌民谣等。

多媒体展示: 关于长城的知识

1、成语:万里长城(原指我国古代修筑的长城,后比喻国家所依赖的大将或军队,也比喻难以逾越的障碍或界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不到长城非好汉

2、谚语:

(1)不到九门口,枉来长城走;

(2)秦始皇修长城——功过后人评;

(3)不到长城非好汉。

歇后语: 长城上跑步——起点高(大有奔头)

长城上的炮楼——根基厚实

长城上的砖——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雨

3、诗:全唐诗·长城名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4、故事:《孟姜女哭长城》《定城砖的传说》、“左公柳”的传说、“晾经石”的传说等5、读一读:

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 (以色列前总理拉宾)

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他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俄罗斯原总统叶利钦)

长城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奇迹之一,确实令人鼓舞。人们在上面爬坡都感到吃力,可以想象当年建造长城时需要什么样的智慧和力量。(美国前总统里根)

第二课时

讨论探究:

1、《长城万里行》的作者刘雨田为什么说长城是“活生生的教科书”一辈子都学不完用不尽?

【参考】因为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血肉的结晶和智慧的结晶,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有着巨大的认识价值和思想价值。(答出这一点可得“中”)作者经过长城万里行,亲身体会到了古代劳动人民在十分恶劣的条件下修造长城的艰苦卓越的奋斗精神和高度的智慧,从而对中华民族的勇敢、智慧和力量有更深的认识。(答到以上两点可得“良”)作者经过长城万里行,还收集了大量的文史资料和人文资料,增加了自己的文化底蕴。(答出以上三点可得“优”)总之,长城这部教科书教人怎样做人,怎样丰富自己的知识底蕴。

2、翦伯赞在《赵长城(节选)》中说赵武灵王是无愧于英雄的称号的,他为什么这么说呢?你认为建筑万里长城的功绩究竟归谁?

【参考】秦始皇从统一后的中国的人力物力造长城,却引起民怨沸腾,赵武灵王以一个小国的力量完成巨大的国防工程而没挨骂。建筑万里长城的功绩归人民群众。

3、《万里长城断想》一文中,吴祖光对秦始皇持什么态度?他列举了秦始皇的哪些暴政?你对秦始皇持什么态度?为什么?

【参考】作者对秦始皇持批判态度。冀求长生不老,万世一系,东填大海,西建阿房,南修五岭,北筑长城。

秦始皇有功也有过:秦始皇统一中国,有历史功绩,修建长城,也确实起到保护人民免受匈奴侵扰的作用,但他的筑长城的主观意图是保住自己的基业,而且他大兴土木,修造长城、阿旁宫等等,严刑苛法、租役繁重,使广大人民痛苦不堪,这种暴政是应该否认的。

4、吴祖光认为长城里面有人,有着令人永远难忘的人的活动,“她使你深思,给你启发”,请说说长城能给人们哪些启发,你能说多少就说多少。

【参考】例如:长城是千百万劳动人民以坚忍不拔的毅力造成的,奇迹是人民创造的,又如可以使人想到秦始皇的暴政不得人心,再如人民有建造长城的伟大力量,也有推翻暴政的巨大力量,等等。

5、《万里长城断想》的作者吴祖光认为,今天“万里长城已经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你同意他的观点吗?用自己的语言简要阐述一下。

【参考】不同意,文中的实用价值只是指战争中的防御功能。今天还有旅游价值、认识价值、教育价值、历史研究价值、建筑技术研究价值、文化价值等。(长城文化内涵丰富深刻,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是人类意志力的骄傲)

6、请就下列三则材料为保护长城提几点建议或保护措施。

(一) 在山西左云县八台子村,一个村的支书,他承包了砖瓦厂以后,他为了把两块平地连接起来,任意地用推土机把60多米的长城给推毁了 。

(二)在张家口1000多米的长城,就是两年前在修公路的时候,收购石头(15块钱一拖拉机),农民到长城上去拆长城的石头,持续拆了几个月的时间,把整个一千多米的长城石头拉去卖。就为了拆长城的石头,拉长城的石头,在长城边生生压出来一条路,这是大规模的破坏行为。

(三) 除了人为破坏外,荒漠化等区域生态问题也是长城保护面临的严重威胁。据介绍,目前长城区域主要为干旱荒漠区、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是中国荒漠化危害及影响最严重的地区,森林分布面积相对较小。

【参考】①改善土质,造林绿化。

②设立专项保护长城的法律。

③提高人们保护民族图腾的意识。

第三课时

[拓展训练]: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长城》 鲍昌

因为深秋的季节已至,下山的时候已晚,我看见落日熔金,照得你如火嫣红。在猎猎西风扑刺下,砖缝间的野草开始黄枯,基石下的酸枣变了颜色。这时,听不见秋虫之低吟,却在仰天一瞥时,看到了黄云间的归鸿。

那是沿循昭君出塞的老路吗?那是飞向苏武牧羊的北海吗?在伫立凝思中,我想象那飞鸿乃是悠悠岁月的见证。曾几何,黑云掩没了月色,雨雪纷纷地袭来,胡马长嘶,筚篥(音bili),汉代从西域传入的一种管乐器)哀鸣,狼烟在山头升起,矢刃在石间摧折;当将军战死、燕姬自刎、旌旗横倒、死尸相撑,战场上的一切声音沉寂之后,只有红了眼睛的野犬在吞噬谁家的“春闺梦里人”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卷凄婉的历史,长城!

于是,在人们的一种执拗的幻想里,你被建造出来。那是自我保护、自我心理平衡的幻想。墙高六七米,墙厚四五米,随山就坡,险峻万状,自渤海之滨,绝荒漠,蜿蜒竟达六千七百公里。戍楼高耸,斥堠(注:斥堠(hu):望敌情的土堡)连绵。你用一座座雄关,卡住咽喉古道,构成北门锁钥。这使得互市的商旅,为之蹙眉;却又使历代的皇帝心中安泰,他们自以为统治下的"中央之国"固若金汤,无求于人,万寿无疆。

所以我说,你又是民族封闭的象征,长城!

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

正因为如此吧,现在你敞开胸襟了。你毫不羞怯地迎来了四面八方的亿万游人。他们之中有总统,有商人,有教师,有学生,有开心的演员与体育明星。照相机咔嚓咔嚓地响着,但响声又被哗哗地笑声淹没。我不知道他们各自的目的,但是他们来了,来了。他们的来,使你显得十分开放,而又充满自信。我看到一位风姿潇洒的外宾,踏上烽火台的顶端,向什么人频频飞吻,接着高举双臂,做成一个V字,仿佛向着美好的未来,发出爽朗的笑声。

哦,长城!我不知你对此作何感想。你那虽然古老但仍坚固的躯体,愿意接待异域殊方的杂色人流吗?你能承受住历史的再冲荡和新世纪的胎动吗?

你不语。群山不语,晴洁气爽的长天也不语。

但人们告诉我: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上惟一的人工痕迹,就是你呵,长城!

1、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结构,概括各部分大意:

本文可以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登长城的时间,描写景物特点,以“归鸿”引出下文对长城的思考。

第二部分(2—7自然段):对历史上的长城作出的评价。

第三部分(8—11自然段):对现代长城作出的评价。

2、第一自然段点明什么季节?景物有什么特点?作者写“归鸿”有什么作用?

(“深秋”;“落日熔金”“猎猎西风”“野草枯黄”“酸枣变红”“归鸿” 给人苍凉寂寥的印象。作者写“归鸿”引出后文对长城的思考。)

3、第二部分是从哪几个方面对长城的历史作出了评价?

明确:从三个方面

①从长城历经无数战争的角度评价长城是“一卷凄婉的历史”;

②从修筑长城的目的的角度评价长城是“民族封闭的象征”;

③从幻想与现状矛盾的角度评价长城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

4、文中“曾几何时……‘春闺梦里人’了”描写了怎样的场面?“春闺梦里人”是指谁?

明确:分别描写了激烈的战斗场面和战后凄凉的景象;“春闺梦里人”是指与恋人离别的阵亡士兵。

5、在文中长城象征什么?作者写长城凄凉悲切的历史和开放自信的现实,目的何在?

明确:长城象征中华民族。写历史的凄凉悲切是为了正确全面地认识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保持清醒头脑,鼓舞斗志,更好地指导现实斗争,推动社会进步;写现实体现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展现中华民族由封闭走向开放了,取得进步了。

二、请你设计一个保护长城的活动,并写出活动过程。

示例1活动名称:长城图片展

活动过程:(1)全班所有同学搜集关于长城的图片(可到阅览室查找,可到网上下载);

(2)张贴图片,在全班展览:

(3)交流感受,形成认识。

示例2活动名称:“为长城洁面”志愿服务

活动过程:(1)招募志愿者;

(2)准备各项材料;

(3)双休日,志愿者上长城,有的拾拣垃圾,清除墙上的污迹,有的向游人发放宣传单,倡议保护长城;

(4)交流心得体会。

[学习目标]:

1、(知长城形)搜集资料、占有资料、运用资料。

2、(识长城用)初步感知长城文化的丰富内涵,形成自己的观点。

3、(抒长城情)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难点]:运用网络资料,感知长城文化的丰富内涵,形成自己的观点。

[学法指导]:1、搜集占有资料(课前搜集占有资料,自制作品,感知丰富的长城文化内涵);

2、阅读法(背诵诗文、阅读名文,感受古今文人深厚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感情,并形成自己观点)。

[预习导学]:

1、到相关网站或图书馆查找长城的资料(包括图片、传说、成语、民歌、民谣等)。

2、阅读书本P78至88页,完成《创造性练习》P51课堂练习一至五题。

第一课时

[课堂研习]:

一、说说你所知道的长城:

1、长城有哪几大部分组成?各部分作用是什么?

2、在战争中长城能发挥什么作用呢?在现代社会,长城还有军事价值吗?

3、孟姜女哭长城,究竟是哭诉的什么?

Fr134.cOm精选阅读

[教案]美术教案(一篇)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但老师也要清楚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行的。要知道一份优秀的教案课件,是能让老师课堂教学氛围大大不同。那大家担不担心写不好教案课件?以下由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美术教案(一篇)》,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老师会根据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成教案课件,需要我们认真写好每一份教案课件。教案是课堂教学的支柱,大家是不是在为写教案课件发愁呢?小编为您整理了关于“[教案]美术教案(一篇)”的详细介绍,这篇文章讨论了多个话题您一定能从中找到所需的信息!

要点:这不仅仅是一堂极为常见的激发美术教学课,但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变化之后,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竟会完全不同于以往。

对待这样的学习内容,以往的教学是如何进行的呢?该教师告诉我们:“习惯于利用大量范图展示,来预防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总是”直接“解答,很少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时,教师总是显得十分拘谨,将一切交代得非常具体,惟恐学生犯错误,指望学生能够掌握技法,创作(或制作)出完整的作品。在教市的严格要求下,以及教师提供的各种直观范图和演示活动的作用下,学生可能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但是从教育的意义看,学生在完成这种行为的过程中,却很少能够获得情趣和思维的激活,只是被动地、机械地完成一项工作而已。

通过对课改所提倡的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学习和领会,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们主动地改变了自身的角色,同时相应地导致了学生角色的变化,简单地说,教师将自己放在了课堂“导演”的位置,而将学生当作“演员”了,让他们尽情地表演。在这一课中,老师改变了过去教师“包打天下”的做法,不是将结论直接地呈现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动脑筋思维,主动地探索结论,由此在课堂中形成学生互相启发的良好氛围,使学生由被动地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索。

我们知道,人的思维主要有两种路径,一种是演绎,一种是归纳。该老师采用的正是第二种方法。原本他可以简单而省事地提供示范作品,并将方法和结论告诉学生,让学生按部就班地完成一件作品,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采用了启发诱导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他的教学是由完成的对称性作品开始的,由此让学生思考完成这件作品的方法。其中一个女学生主动向全班同学介绍了方法,但是学生又提出了一些更为具体的问题,对这些问题,教师没有急于回答,而是让学生尝试、制作,因为他知道学生的这些问题只是一些担忧,到底会不会出现,尚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在学生制作的过程中,老师提出了这一课应该理解的一个知识点——对称。在学生理解这一问题以后,教师又进一步启发学生将对称的知识象其他事物演绎,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

这堂课的教学,教师始终扮演了一个组织者和启发者的角色,能够让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发现;能够让学生自己解答的问题,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解答。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会了思维,学会了学习。当然,教师在这样的过程中应该对问题的适宜性和难易程度保持着敏感,如果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还是应该策略地帮助他们解决。

2、根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谈谈你的感想。

小班古诗《草》的教案一篇


老师的部分工作内容就有制作自己教案课件,因此老师会仔细规划每份教案课件重点难点。只有教案课件写的越好,需要的时间当然也会越长。应该从什么角度去写教案课件呢?急你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小班古诗《草》的教案一篇”,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专为读者整理“小班古诗《草》的教案一篇”文章由栏目小编亲自挑选,感恩您留下宝贵的时间求多多关注我们的网站。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也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每位老师应该设计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是课程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教学目标

认知:结合课文拼音学会生字,能结合诗句理解“游子”、“寸草心”、“三春晖”等词语的意思。

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

情感:感受诗人和母亲之间的深厚亲情,懂得用爱关爱回报父母。

教学内容

1、学习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理解诗意,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2、学习难点:理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含义,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谈话激趣。

1、放映出全诗篇,学生齐读。

2、谈话交流。

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游子?

(二)品读感悟,深化体验。

1、朗读古诗。

学生自由朗诵。

汇报朗诵:独诵、齐诵、小组、表演诵等。

2、品读诗句,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进入学生自学阶段

品读: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品读诗句。

理解:借助工具书及本文注释理解诗意。

(三)话题讨论,深化情感。

1、“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延伸。

2、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歌颂母爱)。

3、生活中有哪些类似的情感细节,例如:父爱,亲情,师爱等。

4、启发学生发现身边的情感细节,并分享。

[教案]真正的英雄教学反思(一篇)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只要课前把教案课件写好就可以。要知道做好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在教学的时候学生也能更理解课堂知识点。我们应该从什么方面写教案课件?小编特别编辑了“[教案]真正的英雄教学反思(一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每个老师都需要在课前有一份完整教案课件,相信老师对要写的教案课件不会陌生。教案是帮助学生形成深刻理解的有效途径,写教案课件时有哪些方面需要注意?搜寻良久后小编终于发现了这篇详实的“[教案]真正的英雄教学反思(一篇)”,阅读这篇文章的同时不要忘记与您的朋友们分享这些有益的知识!

我个人认为,我的这节课教学设计,有以下突出的亮点:

1、既重视能力的培养,又注重情感的熏陶。本文是一篇演讲词,演讲的目的就在于演讲者和听众取得共识,改变态度,激起行动,推动人类社会向理想境界迈进。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始终紧扣设计之初确定的教什么的问题,突出重难点。听读,抓关键词句,体会演讲词中所表达的情感,依据演讲者情感的变化,理清课文的思路,进而把握演讲词的主题。。重点的突破,同样是方法引导在先。教师讲述:诚然中国神舟飞船的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飞天成功,我们称他们为英雄.“挑战者”号升空74秒后就爆炸了,为什么还说他们是真正的英雄呢?现在请大家就你圈点出的句子,去探究、发觉崇高的精神思想来证明他们绝无愧于英雄的称号。然后,幻灯出示两个关键句,并有教师的评点批注。以此为学生作方法引领,教学生学会如何解决问题。不仅如此,在交流中,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英雄写墓志铭,或表达对英雄的敬意,既有对学生能力的训练,也有对他们思维的训练在里面,看他们有无新旧知识的联系能力,有无对事例加以分析概括的能力,有无进行综合归纳的能力。在这些训练中,学生始终要关注英雄的行为,感受到他们所爱的事业,正是为全人类的事业,他们在探索的道路上始终不屈不挠,英勇无畏,正体现了整个人类的精神。如此崇高的行为,也一定会影响每一个想有所作为的学生。自始至终,学生都感受着为人类进步事业献身的人文精神的熏陶。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阅读主体的的教学理念。语文课程的性质、地位决定了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本的新观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生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主人”决定着学习语文的过程是自主学习的过程。我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尽量创设轻松、活跃、和谐的环境气氛,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比如学生对关键词句的批注,不是以往教师指定一些句子让学生解读,而是学生解读自己找到的句子。解读“胜利和勇敢” 、“凝聚了整个国家想象力”、“上帝许诺以不朽生命的归宿”等词语的深刻含义时,教师要做的就是尽量多追问“为什么这样说”,“你可以讲得更具体一些吗?”“哪位同学有更好的见解?”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感受、经验出发,谈自己的理解,用学生的知识,从学生的角度解读文本。而不是教师引导学生走向自己的预设答案。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所以我设计教案时,很少将预设答案备在教案本上。

3、注重了探究性阅读,引发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不只局限于课本知识的'学习。 教育的价值并不是学到很多的知识 , 而是受到如何进行思考的训练 ,而这是不可能从书本上学到的。用富有活力的表达和知识去唤醒乐趣是教师的至尊艺术。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 , 才能使学生的思考得到有效的训练 , 才能唤醒学生学习的乐趣。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去想。比如学生不很理解为什么称宇航员的牺牲是“国家的损失”时,教师可以引导:宇航员是每个普通人都可以当的吗?杨利伟飞天成功,仅是他个人的成功吗? 当学生思路狭窄时 , 教师要启发他们拓宽:麦考利芙进入太空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教师还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和自由。这些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理解关键词句的深刻含义时,我没有单纯停留在品析词句上,而是适时引导,回到对本单元所写到的英雄人物的事迹评说上,深入挖掘他们行为背后的巨大现实意义,唱响了一曲不单单是赞颂美国英雄的颂歌。

4、课前自主学习引导完成的扎实、有效。我带的两个班的学生有非常突出的特点:喜欢在特殊的场合展现自己。这是整个年级公认的。于是布置新课预习时,我告诉他们要充分准备,很多老师要来听课的,同时校讯通电告家长,作业要指导学生上网完成。因而学生课下学习准备的时间远远超过课堂上的时间。可以说关于航天知识和人类探索太空的伟大历程,学生的了解超过了对课文本身的学习。设计不足之处:

听了专家的讲述,我觉得设计的最大不足在于,仍然没有打破传统的设计框架,为追求教学环节的完整性,设计内容仍显繁杂。比如拓展环节,完全就可以融在上一个环节里。紧扣学习目标,指导学生找中心句,抓主要内容,占用课堂的大量时间。教学设计的内容显得不够充实,基本忽视了预设的内容和教师的具体引导。教师知识不够渊博 , 经验不丰富 , 教师跟学生在一起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 知识掌握欠缺 。因为学生面对面直接接受教师的言传身教 , 耳濡目染 , 知识丰富能使学生的思维方法得到充分的训练 ,学到课本中学不到的东西。教师不仅要以知识魅力吸引学生, 而且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具有权威、表率、榜样作用才成。

长城的优秀教案汇总12篇


这篇“长城的优秀教案”芙蓉134小编独家推荐相信你一定会有所收获。教案课件是老师在课堂上非常重要的课件,就需要我们老师要认认真真对待。 优秀的教案课件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和技能。我们为您提供最新的消息敬请关注!

长城的优秀教案 篇1

《长城谣》教案

源城区第一中学 邓冬梅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情感,激发爱国热情。2.学习朗读诗歌,在朗读中感悟诗情。【教学重难点】

1、体会情感,把握意象。2.理解诗歌咏物抒情的写法。【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长城图片,请同学们说说,看到长城图片能想到什么?(祖国、故乡、中国、中华民族)

2、作者简介

席慕蓉:1943年出生,蒙古族女诗人,13岁时在日记里写诗,14岁入台北师范艺术科,1964年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毕业后任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副教授。

1981年出版第一部诗集《七里香》,一年内再版七次。席慕容诗多写爱情、人生、乡愁。清新易懂,使其拥有大量的读者。

3、正音正字

焉支 隘口 蹲踞 荒莽 山巅 焚起 敕勒 .......

(二)诗歌赏析

1、听老师朗诵《长城谣》。2.全班齐读《长城谣》。3.探究第一节 ⑴齐读第一节。

⑵思考:从简洁质朴的文字里你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⑶要点:历史 战争 荣辱(夺、还)悲 欢 恩 怨 ⑷借助长城,再现历史沧桑。

⑸探究问题:“无情”、“蹲踞”、“冷眼”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无情” :指长城屹立不动面对历史的变迁和争战,成为历史的见证!蹲踞:突出了长城的雄伟的姿态!冷眼:长城冷静地对待面对人世间的一切是非、成败、荣辱!

⑹指导学生用深沉、舒缓、凝重的语调朗读第一节。4.探究第二节 ⑴齐读第二节。

⑵思考:长城为什么使诗人唱不成声,写不成篇,一提起就烈火焚起?

提示:长城是民族的象征、祖国的象征,也是作者灵魂的寄托,面对它,自然歌不成声,赋不成篇,又魂牵梦绕,挥之不去。

⑶思考:“总”,“一”和“便”的含义?

“总” 字突出日夜牵挂故乡!“一”和“便”:再次地突出心系长城,心系故乡,视长城为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⑷指导学生用高昂、热烈的语调朗读第二节。5.探究第三节 ⑴齐读第三节。⑵探究以下问题: ①“应”指什么? 应:想象故乡的美景。

②“流进我不眠的梦中”一句既是“梦中”又为什么是“不眠”?说说你的理解。

诗人身居他乡,心系祖国,渴望梦园故乡,但好梦难成,正是浓浓的乡愁让她难以入睡。

③这是一首咏物抒情诗,最重要的意象是长城,作者用第几人称来写长城?为什么?。

提示:用了第二人称“你”来写长城;因为长城就是作者的家乡、祖国和日思夜想的爹娘!用第二人称“你”,便于更加直接倾泻内心激荡的思乡情感。

长城是这篇课文的主体意象,这是一首咏物抒情的诗。6.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人流露的思乡之情。7.小组朗读,合作探究。每节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①以历史的视角,凸现长城的沧桑之感。②抒发作者对长城的依恋和赞美之情。③诗人借梦境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8、全班齐读《长城谣》,感受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9.全诗小结。《长城谣》是一首咏物抒怀、反观历史的抒情诗,主体意象是长城。抒情的主线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但诗中也有对历史的观照和反思。

(三)拓展延伸

乡 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1、诗中用了哪些具体的形象来表现乡愁? 故乡的歌,故乡的面貌,古树的年轮。

2、“乡愁是一颗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家始终是每个人一生的守候,身在异乡,家始终是作者心中唯一的牵挂,思乡之情永远不会随时间而变淡。

(四)布置作业(1)做《长城谣》练习一、二。(2)收集你所喜爱的席慕容诗歌作品。【板书设计】

长城谣 席慕蓉

见证——历史恩怨 长城 象征——中华民族

寄托——思乡情结

长城的优秀教案 篇2

《长城赞》教学反思

教学《长城赞》时,我设定了这样的教学目的:学习作者从不同的观察点抓住事物特点、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并在观察中展开联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围绕这样的目的,在精讲课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课文上联、下联各从什么角度写长城之伟大?各写了什么内容?”,引领学生寻找到作者的观察点:上联从长城经历时间久远入手,突出长城历史悠久的特点,下联从长城地势险峻,突出长城的气势雄伟。进而再根据特点设问:作者由观察到的景象联想到了哪些内容?从而体会作者创设的意境:长城凝聚了古代无数劳动人民的辛勤和智慧;气势浩大的工程使长城成为世界奇观名副其实。

这样,学生一次次地走进文本,走进长城,由陌生到熟悉,由感性到理性,最后长城雄伟壮丽的形象就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大脑中,而不仅仅留下抽象的字眼。

《长城赞》教学反思

巍巍长城,雄伟秀丽,气势磅礴,蜿蜒于崇山峻岭之间。千百年来,长城以其壮丽的景色,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盛赞它的伟大。我国的古建筑研究专家罗哲文以中国传统的文化形式----对联,以文入联来描述了这一举世闻名的历史遗迹,独具匠心。

这副长联,句式整齐,意境开阔,内容博大。上联以“起春秋”起笔,“历秦汉,及辽金,至元明”,历经“上下两千年”。下联紧承上联,首先描写长城的雄姿,接下来叙述作为军事防御工程,点缀着祖国的锦绣江山。整副长联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表达了作者对长城和中华民族的赞美,洋溢着浓厚的民族自豪感。

课前让学生搜集了有关长城的资料,通过课上交流,先帮助学生了解长城的悠久历史。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先充分的品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为理解课文做准备。接下来让学生对照对联的特点,逐句的找对应关系,将文章从体裁形式上加以分析,让学生更好的感悟对联的特点。在完成这两个环节后,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小组内逐句品悟,深入理解语句的内涵。在全班交流环节中,学生对文章意思理解的都比较好,存在问题的一处是“瀚海”一词,学生认为是茫茫大海,我赶紧予以纠正:“瀚海”指的是沙漠。

最后出示了一段有关长城现状的文字,通过朗读,学生个个义愤填膺,认为人们太缺乏保护意识,对老祖宗留下来的遗产不知珍惜。甚至有同学表示将来要到长城去义务宣传,让人们爱护文物,保护古迹。通过学习学生既感受到了长城的壮美,又激发了保护长城的意识。

《长城赞》教学反思

辽宁省鞍山市千山区宁远镇小学中心校   沈春丽

教学设计:

《长城赞》是一幅长联,叙述了长城悠久的历史,描绘了长城绵亘万里,雄伟壮丽的风光,赞美了“黎庶百工”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这幅对联语言精练,意蕴深刻,句式整齐,意境开阔,内容博大。在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长城资料,提升对长城的感性认识,然后引导学生就对联的特点对课文进行分析,接着再把上联、下联逐句进行分析,边分析的同时边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进而对长城的现状加以介绍,唤起学生保护长城的意识,并进行了背诵的练习,最后又让学生搜集古迹上的对联,以激发其诵读、积累对联的兴趣。

教学回放:

课堂上我们就对联的特点对本文加以分析,我出示对联的要求,同学们把对联和本文逐一对照,汇报时,开始只四、五人举手。我叫起了一名同学。

生1:字数相等,你看上联第一句:“起春秋,历秦汉,及辽金,至元明,上下两千年。”下联:“跨峻岭,穿荒原,横瀚海,经绝壁,纵横十万里。”这两句中,3个字对3个字,4个字对4个字,5个字对5个字,其它几句也是字数相等。

师:你观察得不但仔细,而且十分准确。

(生受到受到鼓励和启发,许多学生举手,找出字节数的对应问题。)

生2:“跨”对“起”,全是动词,“峻岭”对“春秋”全是名词。这符合第三条“词性相对”的特点。

(受到启发,许多学生举手,找出词性对应问题。)

生3:“望不断”对“数不清”,“数不清”指建长城的人多,“望不断”说明封垛、关口多。都是形容数量多,但用词不同,使对联读起来更和谐。(又有生提出其他类似问题)

生4:上下联内容不重复,但都是在写长城。

师:对上联从哪方面写长城,下联又从哪方面写长城?(师相机引生进入下面的学习)

教学反思:

从这个课例我得到几点体会:本文不长,但由于是对联,与诗词不同,与其他体裁也不同,学生学习理解起来,看似简单,但实则很难。

1、从对联的特点分析本文的体裁特点,突破难点,恰到好处。本文很短,可以只简单告诉同学这是对联,然后单从字面理解入手,再深入探究内涵。可是,本文以对联的形式描写赞美长城正是作者的独具匠心的所在。如果这样简单处理,对激发学生积累对联的兴趣就不会起太大的作用。而拿出一部分时间对本文进行对联形式及特点的处理,效果会更好。实际上也是,课后同学们不但对搜集对联、积累对联的兴趣浓了,甚至有人爱做一些简单对联了。这也是语文教学弹性所致。

2、教无定法,教学设计关注预设,还要关注生成。我原本准备几个背景资料,准备在各个时机出示,但是教学时,在第一环节交流自己搜集到的长城资料时,有的同学提到了长城建设的传说,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也在其中,这时,我就决定调整出示顺序,相机把我准备的影音资料出示了,学生很感兴趣,后面的学习便没有出示这个资料。

3、交流搜集资料的时间把握不十分妥当,主要表现为耗时过长(10分钟),以至于下面的学习的时装间显得紧迫了。这表明,我在课前应引导学生把资料进行筛选,多余部分可在课下交流,这样课堂的时间就更自如一些啦!

改进设想:

课前、课后应进行对对联的练习。课前练习对对联,既会激发学生积累对联的兴趣,又会使学生对对联形式特点有所把握,更深切体会对联言简意赅的语言风格,进而使学生课上对《长城赞》从形式到内容的理解便捷很多,会节省很多时间,体会会更深刻,同时,只一课时便会完成主体内容。

长城的优秀教案 篇3

一、激趣导入 观察插图,了解图意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据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报道:在太空和月球上,只能辨识出地球上两项特大工程,一项是中国的长城,一项是荷兰的围海大堤。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长城。

板书课题:

长城

(运用名人名言导入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介绍长城: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前476)时期,那时各诸侯国为了互相防御,都在自己的境内地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防御北方匈奴贵族的入侵,将各个诸侯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将其延长,号称万里长城。以后各个朝代,都对长城进行拉修建。因此可以说长城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兵器还不发达的情况下,为拉抵御外族入侵而建筑的军事建筑。

二、阅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

2、学生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3、学习小组交流讨论学习

4、掌握生字新词:

拍摄(shè) 智慧(huì) 了(liào)望 气魄(pò)

嘉(jiā)峪(yù)关 崇(chóng)山峻(jùn)岭

5、理解字词:

山海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是长城的起点,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嘉峪关:明初的建筑物,在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嘉峪山东南边脚下,是长城的终点。

八达岭:军都山的一个山峰,在北京市的西北,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全国中点文物保护单位

崇山峻岭:指高而险峻的山岭。

蜿蜒盘旋:指弯弯曲曲的延伸。

互相呼应:本课指打仗时之间可以进行联系,互相支援。

三、图文结合,了解文意

1、观察彩图,了解图意:

(用多媒体展示课本两幅彩图或直接用挂图展示。)

⑴ 这两幅图的观察点有什麽不同?

(上面一幅是远景,下面一幅是近景。)

⑵ 长城修筑在什麽地方?

(崇山峻岭之间。)

⑶ 从画面上可以看出长城有什麽特点?

(长和高大)

⑷ 作者为什麽要选择远,近两个观察点?

(不从远处观察,就看不出他的“长”这个雄伟的全貌;不从近处观察,就看不出它高大坚固的构造特点。只有从不同的观察点介绍长城,才能更显出其气魄雄伟的特点)

2、想一想,课文各节分别讲拉什么内容:

⑴ 介绍观察点:

运用教室的布置让学生理解什么叫观察点。

第一幅图的观察点在哪里呢?

(在长城外或太空等)

第二幅图又是在哪里观察的呢?

(在长城上)

⑵ 看第一幅图时应重点观察什么?

抓住观察重点:

长城。

① 你觉得长城看上去有什么特点?

(长、大、弯)

② 再看第二幅图:你能看出长城有什么特点?

(高大、坚固)

(可以适当地引入远景图和近景图的概念)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想一想刚才两幅图分别与文中哪些段落相对应?

(第一幅图与第一自然段,第二幅图与第二自然段相对应。)

2、分组讨论:

说说课文各节的内容:

第一自然段讲长城的长;第二自然段讲长城的高大坚固;第三自然段讲长城是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第四自然段讲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

3、说说怎样给各节编一小标题:

启发学生以课文内容为线索定出小标题:

⑴ 一条“龙”。

⑵ “高大坚固”。

⑶ 结晶。

⑷ 奇迹。

(或启发学生以课文结构为线索列出小标题:总貌;构造;联想;地位)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长城的优秀教案 篇4

《长城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歌曲《长城谣》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感受长城的美和祖国大好河山不容侵犯的爱国主义精神。体验抗日时期我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

2、表现歌曲的质朴自然、苍凉悲壮的深切感情,能有感情地歌唱。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逐步感知歌曲情绪,从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学生能用连贯平稳的气息,轻柔自然的声音有感情地歌唱。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学生欣赏一组图片。(万里长城)

2、师:(图片结束后提问)有人曾这样说:“长城背后屹立着一个民族”。长城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力量的象征,长城是祖国历史的见证。为什么长城会像一座丰碑一样永远矗立在我们中华儿女的心中呢?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去走近长城、感受长城、歌颂长城。

(二)学习歌曲

一、完整聆听歌曲录音,感受音乐的情绪。师:刚才听到的音乐给你怎样的感觉? 分组讨:悲壮、苍凉…

二、了解歌曲

1、学生阅读歌词

2、教师介绍歌曲

师:这是一首我们都很熟悉的曲子《长城谣》,作于1937年,刘雪庵曲、潘孑农词。原是为影片《关山万里》中作插曲,后因“八一三”抗战爆发影片没拍成,但歌曲却保留了下来。那么,1937年我们国家正处于什么时期呢?

生:日本全面侵华开始。

师:在此期间,中国人民的生活是怎样的呢?请欣赏一组图片。(观看日本侵华图片)生:讨论…

3、分析歌曲的结构。(二段体结构)

A+B 讨论: 歌曲的情绪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三、学唱歌曲

1、听老师范唱歌曲。

要求:学生仔细聆听,特别注意附点节奏及老师加重语气的关键字。

2、用“LU”唱旋律,在钢琴伴奏下可多熟悉几遍。

要求:用连贯平稳、轻柔自然的声音来演唱。随音乐小声哼唱歌曲,再次感知歌曲情绪。

想一想:你感受到歌曲表现怎样的情感?

3、在钢琴伴奏下尝试加入歌词演唱。

要求:在唱“万、故、自、平、奸、淫、掳、掠、苦、奔”关键字时带入强烈感情。

4、再次听赏歌曲录音。

5、跟着音乐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表现歌曲情绪。

(三)拓展

1、历史的回想—展示抗日歌曲。(1)连续播放抗日歌曲。

(2)学生听音乐抢答说出曲名,并随音乐演唱。

2、课堂延伸(背景音乐《我的中国心》)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随着音乐回顾了抗日时期惨烈的历史,在歌声中感受了不一样的情感,看看我们眼前美好生活,我们要牢记前辈们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为祖国的明天努力加油!

长城的优秀教案 篇5

《长城赞》教学反思

《长城赞》是一幅长对对联,叙述了长城悠久的历史,描绘了绵亘万里,雄伟壮丽的风光,赞美了“黎民百工”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广泛收集了有关长城的资料,通过交流资料,更好的理解了课文内容,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另外我还鼓励学生自读自悟,重视了有感情的朗读,语气由舒缓到激昂,对断句、及顿挫进行了适当的指导,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并学习了作者从不同的观察点抓住事物特点、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在观察中展开联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仔细体会了文章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指导了学生掌握观察事物的具体方法和如何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联想。最后要求背诵全文,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等重点句子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作业布置环节,可以出几道题目,让学生选做。(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全做,其他的同学根据自己的实力选做。)

1.学生再说说对联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赞美长城的?

2.你对现在游长城的人,在上面随便刻画,游什么看法?

3.课外收集有关古迹的对联,以小组为单位办一期手抄报。

这样及喂饱了优等生,还照顾到了学困生,一举两得。所以这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长城赞》教学反思

教学《长城赞》时,我设定了这样的教学目的:学习作者从不同的观察点抓住事物特点,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并在观察中展开联想,让事物更加形象生动。

围绕这样的目的,在引领学生学习课文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对联中哪些语句是作者观察到的景象”,引领学生寻找到作者的观察点:上联从长城经历时间久远入手,突出长城历史悠久的特点,下联从长城地势险峻,突出长城的气势雄伟。进而再根据特点设问:作者由观察到的景象联想到了哪些内容?从而体会作者创设的意境:长城凝聚了古代无数劳动人民的辛勤和智慧;气势浩大的工程使长城成为世界奇观名副其实。明晰了文章的写法,我再顺势布置一个小练笔:请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写一个由观察而展开联想的小片段。

这样,学生一次次地走进文本,走进长城,由陌生到熟悉,由感性到理性,最后长城雄伟壮丽的形象就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大脑中,而不仅仅留下抽象的字眼。由此,我深切地感受到,要想真正从行动上落实“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这些新课程理念需要经过巧妙而复杂的过程。

《长城赞》教学反思

《长城赞》是一副对联,一副全面赞美长城的长联。全联句势整齐,对仗工整,内容博大,意义深远。

教学《长城赞》时,我设定了教学目的:学习作者从不同的观察点抓住事物特点,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并在观察中展开联想,让事物更加形象生动。围绕这样的目的,在精讲课文时,设定了“对联中哪些语句是我观察到的景象”的问题,引领学生寻找到作者的观察点:上联从长城经历时间久远入手,突出长城历史悠久的特点,下联从长城地势险峻,突出长城的气势雄伟。进而再根据特点设问:“我”由观察到的景象联想到了哪些内容?从而体会作者创设的意境:长城凝聚了古代无数劳动人民的辛勤和智慧;气势浩大的工程使长城成为世界奇观名副其实。

我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要求学生试着理解对联的的含义,并尽量先熟读课文。在课堂上,我又抽出了相当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读”,在接下来的环节中,我发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到位多了。现在想想,这正应了那句千百年来人们已经耳熟能详的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而且这种时间的付出,也照顾到了预习不够充分和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因为他们有了充分感知的时间。上完这节课后,已经有三分之二的学生把课文背下来了,我想,这和课前预习的功劳分不开。

总之,六年级复习任务繁重,唯有尽可能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才能在有限的节数里完成毕业班教学任务。

《长城赞》教学反思(汇报)

《长城赞》是一幅长联,叙述了长城悠久的历史,描绘了长城绵亘万里,雄伟壮丽的风光,赞美了“黎庶百工”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这幅对联语言精练,意蕴深刻,句式整齐,意境开阔,内容博大。在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长城资料,提升对长城的感性认识,然后引导学生就对联的特点对课文进行分析,接着再把上联、下联逐句进行分析,边分析的同时边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进而对长城的现状加以介绍,唤起学生保护长城的意识,并进行了背诵的练习,最后又让学生搜集古迹上的对联,以激发其诵读、积累对联的兴趣。

从这个课例我得到几点体会:本文不长,但由于是对联,与诗词不同,与其他体裁也不同,学生学习理解起来,看似简单,但实则很难。

1、从对联的特点分析本文的体裁特点,突破难点,恰到好处。本文很短,可以只简单告诉同学这是对联,然后单从字面理解入手,再深入探究内涵。可是,本文以对联的形式描写赞美长城正是作者的独具匠心的所在。如果这样简单处理,对激发学生积累对联的兴趣就不会起太大的作用。而拿出一部分时间对本文进行对联形式及特点的处理,效果会更好。实际上也是,课后同学们不但对搜集对联、积累对联的兴趣浓了,甚至有人爱做一些简单对联了。这也是语文教学弹性所致。

2、教无定法,教学设计关注预设,还要关注生成。我原本准备几个背景资料,准备在各个时机出示,但是教学时,在第一环节交流自己搜集到的长城资料时,有的同学提到了长城建设的传说,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也在其中,这时,我就决定调整出示顺序,相机把我准备的影音资料出示了,学生很感兴趣,后面的学习便没有出示这个资料。

3、交流搜集资料的时间把握不十分妥当,主要表现为耗时过长(10分钟),以至于下面的学习的时装间显得紧迫了。这表明,我在课前应引导学生把资料进行筛选,多余部分可在课下交流,这样课堂的时间就更自如一些啦!

改进设想:

课前、课后应进行对对联的练习。课前练习对对联,既会激发学生积累对联的兴趣,又会使学生对对联形式特点有所把握,更深切体会对联言简意赅的语言风格,进而使学生课上对《长城赞》从形式到内容的理解便捷很多,会节省很多时间,体会会更深刻,同时,只一课时便会完成主体内容。

长城的优秀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歌的感悟,获得审美愉悦。

2、通过学习和训练,使学生会欣赏诗歌,更好地品味诗歌。

3、在学习诗歌中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4、学习会仿写诗歌。

【教学流程】

一、以“境”导读

1、有一种情感,曾经流淌文人骚客的笔端,像涓涓的细流汇成的江河。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吟唱)天上一个月亮,

水里一个月亮,

天上的月亮水里,

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而现在,

乡愁是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这是一种什么的情感?(乡愁 乡思)

2、作者简介

席慕蓉,台湾女诗人,1943年出生于重庆,祖籍内蒙古,长在台湾,20世纪八十年代回故乡。

二、以“法”引读

1、你们以前读过诗吗?读诗有什么方法?

2、先学生读,再教师范读,让学生作比较,谁得更好?好在哪里?

学生给生字注音,学生讨论划分节奏,教师巡视指导,然后集体解决难点。

焉支 隘口 蹲踞 荒莽 焚起 敕勒

3、推荐学生朗读。

三、以“情”赏读

1、你认为应带着怎样的感情来朗读?

2、教师范读

⑴学生关上课本,体会诗的感情。(思乡)

⑵从哪些诗句可看出?(第三节)

⑶要做梦,须入睡;无眠,则未入睡。那作者说“无眠的梦”,不矛盾吗?如何理解这样的矛盾呢?(作者想回家乡想得夜不能寐,希望自己能早日回到家乡。)

四、以“议”品读

1、诗的感情如何表达呢?(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

2、男女生轮读,想象。借助了什么事物?(敕勒川 阴山下 月色 黄河 长城)

3、为什么要借助长城?有何深意?(组织学生讨论:因为在所有中国人的心中长城是祖国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长城作者的心灵深度更是故乡的象征,是自己的爹娘。)

4、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教师朗诵第一节,学生想象,想到了什么?

5、这种爱国之情非常非常的浓烈,你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第二节)

6、自由朗诵第二节诗,说说要读出什么样的味来。

7、比赛朗诵,互相评论。

五、以“听”背读

1、学生推荐一个学生来范读,其他同学关上课本听读,准备背诵。

2、学生背诵。

3、假如席慕蓉就在我们教室听课,你想跟她说些什么?提些什么问题?

六、以“仿”创读

1、假如要我跟她说,我想说下面的话,同学们想听听吗?那下面我说了,你们把你们自己当作席慕蓉,那想又会跟我说些什么呢?

“慕蓉奶奶,我读了你的诗,我为你浓浓的故乡情节打动了,我也想学写一首诗,你能帮我指点点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写作要求。

⑴诗句形式:

⑴尽管……

尽管……

你……

⑵为什么……

而……

有……

有……

有……

⑵可以将“⑴⑵”连起来写,也可以分开来写,也可以写一句二句。

⑶要传达一种感情。

⑷要有具体可感的事物。

2、学生朗诵自己的作品,师生赏析。

【板书设计】

板书1:焉支 隘口 蹲踞 荒莽 焚起 敕勒

长城的优秀教案 篇7

燕厦中学2012—2013学上学期“课内比教学”活动 音乐教案

《 长 城 谣 》

燕厦中学----陈卫锋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歌曲《长城谣》体验抗日时期我国人民的疾苦,激发学生的爱国情。

2、通过歌曲练习表现质朴自然、苍凉悲壮的深切感情。

3、注意歌唱的音高、音准、节奏和时值。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的音乐技能和演唱素养。教学准备:ppt课件 电子琴 课 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

1、通过欣赏图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结。

2、谈话交流,引出课题。

二、感悟歌词

1、朗读歌词,体会歌曲中的意境。

三、简谱常识

1、把握歌曲的调式和节,掌握歌曲的唱名和音名。

2、通过对常见音乐符号的介绍,增进了学生对简谱的认识。

3、对歌曲旋律中的节奏的分析,引导学生正确地表达歌曲的情绪,力求做到有感情地歌唱。

四、教唱《长城谣》

1、范唱,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结合电子琴的伴奏组织教唱歌曲。

3、指导学生有节奏的合唱或分角色地演唱。

五、课后感思。

铭记历史 以史为鉴 拒绝战争 珍爱和平

六、组织下课

长城的优秀教案 篇8

《长城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歌曲《长城谣》,了解旧时人民的苦难生活,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2、让学生通过自主互助学习用声音表现歌曲的速度、力度及情感变化,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3、与歌曲《长城放鸽》、《长城长》进行比较,感受不同时代同一题材的歌曲所展示的生活面貌。教学重点:

了解歌曲背景,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教学难点:

注意情感的处理,唱出不同情感;处理好“苦难当”的“当”字的延长记号和连音的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播放“长城”图片,学生谈一谈对长城的了解。

2、师小结。(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长城东西相距5000公里,南北跨度5500公里,可见万里长城万里长啊!但是,在解放前的抗战时期,生活在长城内外的百姓过得怎么样呢?我想用一首歌告诉大家答案。)

三、感受歌曲。

1、师有感情范唱歌曲《长城谣》,生说感受:人们生活的怎么样?

2、师小结,介绍歌曲创作背景。(日本鬼子侵略中国,给我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许多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许多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广大劳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3、简单介绍作者:词作者潘孑农、曲作者刘雪庵。

四、学唱歌曲。

1、学生轻声跟唱,思考:歌曲表达了什么情绪?

2、再唱,体会歌曲的速度。

3、师弹琴,学生小声跟唱。(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学唱。)

4、处理重难点。(延音记号和连音的处理。)

5、师弹琴,学生完整演唱。

6、力度记号“渐强”加在哪一句能更好地表现歌曲?

7、师弹琴,学生分组接唱。

8、小结。唱的真棒!你们的歌声让老师觉得格外振奋!回顾这一段惨痛屈辱的历史,我想我们每一位同学的心中一定有许多感受,让我们牢记这段历史,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五、欣赏拓展,情感升华。

1、新时期,新风貌,长城也展示出新的风采。想一想,新时期歌唱长城的歌曲有哪些?(《长城随想》《长城长》)

2、听一听、比一比、说一说。(感受不同时代同一题材的歌曲所展示的生活面貌。)

3、小结。

长城的优秀教案 篇9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随堂课,教学内容是诗歌《长城和运河》.这首诗是写作者驾驶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所看到的景象。诗歌有两个小节,第一节写的是看到万里长城,像巨龙蜿蜒在群山之中,从山海关到嘉峪关。第二节写的是京杭大运河,从北京到杭州,开通了运河,方便了水上航运。诗歌从整体上描绘了万里长城和大运河的特征,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诗歌的语言往往比较凝练,内容较为抽象,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困难。再则,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对现在的孩子来说,历史久远,了解甚少,尤其是京杭大运河。而我班学生甚至连"京杭大运河"都读不清楚。因此,我补充有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手段帮助学生感知。并且在学生表述不清时增加诵读词语的次数,以帮助学生尽快熟悉和掌握。

识字教学主要采用自主识字的方法,但我根据学生基础较差的情况有目的地在薄弱环节适当进行指点,并引导学生根据生字的不同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记忆。如教"驾驶"这个词时,可介绍古代的交通工具多为马力,所以这两个字里都有"马",这样便于学生记忆。还在黑板一角对多音字等字词常见题型进行记录型板书,帮助学生整理知识点。

诗歌教学主要以读为主,在指导学生朗读中,我希望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感,体会作者所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朗读这首诗歌时要注意两点:第一,不要拖腔拖调,要引导学生按诗歌的节奏进行。第二,要注意声音的轻响变化,给人以起伏感,这样才能突显万里长城和大运河的雄伟气势。可喜的是学生对此篇课文兴趣浓厚,在指导朗读时师生都投入了十分的感情,激动,自豪之感溢于言表。学生在课堂中朗读的积极性非常高,效果良好。整堂课从读通诗句到初步感受诗意,从读好诗句到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清晰,环环紧扣。识字教学,启发想象,语言实践有机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彼此衔接,自然流畅。

通过教学,我基本完成了预定的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我感到这堂课既有收获,也有不足。在重视诗歌朗读的同时,对阅读训练有些忽视,尤其是比喻句的理解不够重视。诗歌中字词深奥,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又不能采用以词解词这种简单的方法。因此,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如何将深奥的词语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让教学更完美。这是我想在以后的诗歌教学重点研究的问题。

《长城和运河》课后反思

今天是开学的第二天,因为今年的教学时间非常紧张,所以我在这一天就准备上新课了。所幸在前天的备课中我就知道,要想上好这一课,需要大量的准备材料,课前也让学生回家准备,自己也上网查找了相关“长城”与“运河”的资料。可能是我预先布置的原因,一早到校,我就高兴地发现,不少孩子都收集了资料,像戴心悦、陈谦协、金合欢、王天宇、金林城等,这使我很是欣慰,因为收集资料不仅是孩子们的事,家长也往往需要参与,现在看来不少家长都能参与孩子的成长了。特别是金合欢小朋友,可能是他爸爸是中学老师的原因,还帮我从网上拉了整整两大张的资料,真是好样的,为我省去了不少时间。于是,以这些查资料的小朋友介绍开始,我就进入了讲课内容。也许平时听惯了我的介绍,今天听小朋友的介绍,孩子们听得可认真了,连平时几个特爱讲话的学生也听得津津有味。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有了这几个学生良好的开头,我觉得下面的课顺利极了,因为这是一首以诗歌的形式为主的课文,所以我便以朗读为媒介,使学生领会文中“我”自豪和骄傲的爱国豪情。只是可能是休息了一个寒假的原因,一开始学生朗读出现拖音现象,为纠正这个问题,我先作示范,然后通过语言和学生收集的材料,激发学生对长城、运河修建者的敬佩,引发学生自身做为中国人的自豪。这样学生的情绪上来了,他们激情澎湃地开始朗读了,拖音现象荡然无存。但在第二课时指导学生写话时,我觉得我没有好好把握住,现在想来真有点愧疚。在指导学生看长城和运河图片写话时,我只是提供了一些词语供他们选择,而没有做详细的指导,等学生写后,我看了看,基本上空话较多,没有通过观察对长城整体有个印象,然后再分布重点描述长城的一个特点,最后抒发感叹。本来我想:为了让孩子们能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写作,我不必要给他们搭建框架。可是我现在意识到,对于三年级的孩子需要细致的指导,现在不是放手的时候。看来今后在指导学生进行写话时,我应该作好充分的准备。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

今天,我接受学校领导安排,开设《长城和运河》公开课,接受区教育局教研室常规调研。

“读书贵入境,入境始与亲。”课上我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所创设的情境中,设身处地地去领悟文中角色的情感,体会文章的意境,以此促使学生有滋有味地朗读。在新课的导入中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长城和运河雄伟奇丽的景象,在强烈的视觉,听觉的冲击下,学生似乎来到了长城边,运河旁,他们的情感也随之调动了起来。作者的情感体验迅速转化成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文本的描述似乎成了他们内心真情的表白,朗读时的声音、气息,和谐地融入他们发自内心的情感中,是内心情感的自然外化。这里通过观看短片头脑中对长城和运河已经有了一些了解,所以再读课题,便会读出长城和运河的气势,由衷地抒发出赞美之情。

诗歌教学主要以读为主,在指导学生朗读中,我希望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感,体会作者所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朗读这首诗歌时要注意两点:第一,不要拖腔拖调,要引导学生按诗歌的节奏进行。第二,要注意声音的轻响变化,给人以起伏感,这样才能突显万里长城和大运河的雄伟气势。可喜的是学生对此篇课文兴趣浓厚,在指导朗读时师生都投入了十分的感情,激动、自豪之感溢于言表。学生在课堂中朗读的积极性非常高,效果良好。整堂课从激情导入到识字教学,从读通诗句到语言实践,教学过程清晰,环环紧扣,有机穿插,彼此衔接,自然流畅。

今天上《长城和运河》,不少孩子都收集了资料,这使我很是欣慰,因为收集资料不仅是孩子们的事,家长也往往需要参与,说明很多家长都能配合老师完成资料的收集。由于事先都收集了资料,所以孩子们对长城和运河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在上课之处就已经深深为长城和运河而感到骄傲了。因此在课堂上我并没有着重介绍相关背景资料,而是简单交流了一下,一方面检验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另一方面帮助他们梳理资料,逐步学会寻找资料,理解资料。

当初阅读这篇文章设计教案时,我的第一感觉是,这首诗是引导学生借助长城与运河与祖先做一次对话。这个对话是非常美的,这个对话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创造奇迹是不朽的诗篇。所以,这一课的学习,我们就应该让学生读,让学生诵,让长城、运河成为学生心中的一个“美”点。于是在我的课堂上出现了反复读四句重点句的场面。我试图让学生在第一课时就熟知描写长城和运河的句子,这样在第二课时讲解就能水到渠成了,学生也能很快背诵课文了。

教研室领导在评课时认为第一课时要让学生把握文体特征,初步感知课文大意。事后我去问学生:“你们知道第一课是什么类文章?”学生都能回答是诗歌。我再问:“课文分几小节?每小节讲什么?”学生也知道分两小节,第一节讲长城很雄伟,第二节讲运河很美丽。看来学生已经到达不需要老师教的地步。事实上我的教学安排中已经潜移默化地渗透了这些内容,只不过没有明确提出罢了。

长城的优秀教案 篇10

教学设计: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出示:驾驶(注音)指名拼读,齐读词语。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两个字。

2、师:今天,我们要和飞行员一同驾驶飞机飞上蓝天,请你们闭上眼睛,听一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什么情景?

师读课文

3、指名学生交流看到什么。出示图片(长城、运河)

出示词语: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指名读,齐读词语。师:万里长城大家很熟悉;运河不同于黄河,它是由人开凿、挖掘出来的,是人工河流。

4、出示课题,齐读。通过学习这首诗来了解这两大建筑。

二、初读课文,学习部分生字

1、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2、同桌检查交流,及时正音。

3、重点反馈个别字词读音:

创造、首都、北京、中华民族、谱写

(1)开火车抽读,注意红色字的读音

(2)齐读

4、将生字送回课文,分男女生再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一个最能写出长城和运河特点的词语,用圈圈出。

2、指名交流

出示:壮丽。学习生字“壮”板书。

3、壮丽就是壮观、美丽的,你能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吗?

(1)自读

(2)指名读,评价

四、细读课文,圈划词句,理解内容

1、再读课文,根据要求圈划词句。哪些词句写出长城和运河的特点。

(1) 自读,直划

(2) 同桌交流,互相补充。

集体交流,出示: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

像丝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从首都北京到天堂杭州

借助图片读好词句

(1)图1:你们看,这就像巨龙穿行在大地,她跟山脉一样,连绵起伏:同飞腾的巨龙一样,曲折蜿蜒;指名读句:万里长城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齐度读。

(2)图2:她东起河北省的山海关,山海关被称为“天下第一关”;西到甘肃省的嘉峪关,那里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雄关”,总长6700公里。长城气势之壮丽,跨度之长,难怪被称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之一。指名读: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

(3)图3:谁已经能借助图片读好这几句话:(京杭大运河)像丝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从首都北京到天堂杭州。

学习“丝”,板书,注意笔画。

师补充:读得真好。是呀!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让我们一起通过朗读,读出长城与运河的壮丽景象。师生配合读文。

出示: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

一幅壮丽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像巨龙穿行在大地,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

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

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

一幅壮丽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像丝带飘落在大地,

银光闪闪,伸向天边。

从首都北京到天堂杭州,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2、通过补充资料,了解课文内容

(1)听一听,老师是怎么介绍这两个人间奇迹的。

长城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她长达6700公里,是中国伟大的军事建筑。她规模浩大、气势壮丽、历史悠久,是世界建筑奇迹之一。

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她传递了南北两地的经济、文化。也是世界建筑奇迹。她们的建造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所以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些人间奇迹。

(2)根据资料,小组合作交流,你对长城和运河有了什么了解。

(3)指名交流。

3、现在让你们驾驶飞机亲自从高空欣赏祖国这壮丽的景象吧。

观看录象,直观感受。师范读课文。

4、交流观看感受。组织赛诗会,用各种形式读好全诗。(男女生赛、同桌赛等形式)

5、总结全文,通过朗读诗歌了解了长城和运河,她们都是人间奇迹。

让我们来回忆一下这壮丽的景象。

四、拓展练习

1、出示填空,练习说话:

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幅壮丽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我看到万里长城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我看到京杭大运河像丝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从首都北京到天堂杭州。

中国还有哪些人间奇迹,说出名字,简单介绍。(乐山大佛、故宫)

我看到。

课外作业,查阅这些人间奇迹的有关资料,进行学习。

1、游戏激趣,比一比,再组词(看时间)

驾——架壮——状驶——使 谱——普

教学目标:

1、能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本课“驾 驶 壮 谱 创 华 丝 首 京 堂”11个生字: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并记忆“壮创华京堂”5个汉字。积累词语“连绵起伏、曲折蜿蜒、奇迹”

2、通过阅读了解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的壮观,感受她们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

1、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读好这首诗歌。

2、能在熟读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并通过适当的资料补充了解课文内容,并引导感受她们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长城的优秀教案 篇11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鼓励学生、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劳动人民的热情。

4、观察课文中长城和运河的图片,写一段话。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本诗的结构方式,学习诗人是怎样运用反复的手法讴歌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的。

2、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了解两大奇迹的雄伟壮丽和中华民族的勤劳与智慧。

3、正确区分设问句和反问句,并能正确运用。

三、文本解析

1、题目解读

本文是一篇充满强烈爱国情感的诗。寓情于文,语言形象生动,诗人对长城、运河的赞美,对中华民族祖先的颂扬凝聚在诗文中。

2、文章脉络

本文以作者“航行蓝天,俯瞰大地”为线索,通过对长城和运河的具体描写,极力颂扬长城和运河的雄伟壮丽,热情讴歌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全诗共2个小节,每个小节共有8行。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一二行交代观察的独特视角,引出奇异的景象,三至六行概述所见之景,突出长城雄伟壮丽的特点;七八行以设问句的形式结束全文,点出奇迹的创造者。第二部一二行与第一部分相同,三至六行概述运河之景,突出运河“柔” “有光泽”的特点;七八行与前面一样,设问句的形式结束全文,点出奇迹的创造者。

每段诗文的结构可以简要图示为:俯瞰      状景     抒情     颂扬。这样的结构,层次清晰,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3、写作精华

(1)形式优美,韵律和谐。本文十分注意诗的结构。全诗两个自然段,每段八行,有长句(如:“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是谁创造了这一人间奇迹”)有短句(“连绵起伏、曲折蜿蜒”、|银光闪闪、伸向天边“)整首诗既有节奏感又有旋律美,使诗歌富有浓郁的抒情意味和强烈的艺术美感。

(2)语言优美,富有诗情画意。诗歌的具体描写长城和运河时运用了优美的语言,凝练形象的进行了刻画,如写长城时运用“巨龙“、“穿行”、“连绵起伏”、“曲折蜿蜒”等词生动的刻画了长城的雄姿,赋予长城生机与活力。一幅栩栩如生的长城画卷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又如写“运河”时用“绸带”、“飘落”、“银光闪闪”等词语突出运河之美的秀丽与灵动。长城是美的,美在雄伟壮观;运河也是美的,美在清秀柔和。这两幅奇异的景象真令人赏心悦目。

4、主题思想

本文运用优美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描写了在祖国的蓝天中看到的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这两项伟大的工程,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勇敢,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热爱劳动人们的思想感情。

5、资料搜索

万里长城,是中国伟大的军事建筑,它规模浩大、工程艰巨,被誉为古代人类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 长城始建于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三世纪秦始皇统一中国,派遣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北逐匈奴后,把原来分段修筑的长城连接起来,并且继续修建。其后历代不断维修扩建,到公元十七世纪中叶明代未年,前后修筑了二千多年。全长约6700千米。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北起北京(涿郡),南到杭州(余杭),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4公里,开凿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四、重点筛选

1、生字(音、形):驾、折、蜒、谱、朽、篇、创、族、绸

2、形近字:驾(架) 、折(拆)、蜒(蜓)、谱(普)、绸(调)

3、词语: 连绵起伏:指山脉接连不断,一高一低。

奇迹:想象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

天堂:比喻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

谱写:本文引申为编写赞美的诗歌。

不朽:用不磨灭

4近反义词:(近)  奇异—奇妙   曲折 —弯曲  连绵起伏—绵延不断

(反) 奇异 &mdash(); 一般  曲折 —笔直

5、多音字:都→( dū)首都;(dōu )都是。

曲→( qū)曲折;(qǔ )歌曲。

6、重点句解析

(1)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这句话是“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所见,依照逻辑顺序应该是”我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然而诗句却一改常式,将“个奇异的景象”放在主语的位置,突出强调所见内容。另外这一句又是下文的领起,诗歌接下去描写“长城”、“运河”的奇异景象,因而诗歌用了“冒号”,领起下文。

(2)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这两行是一个设问句,是作者俯瞰“长城”、“运河”奇景,惊叹于此而引发的思考。两大奇迹是雄伟壮丽的,然而创造这奇景的中华民族的祖先更伟大,更值得我们敬仰、赞美。问句设置悬念,答句语气强烈,比陈述句来得更有气势,表达效果更好。强调“长城”、“运河”的创造者,突出全文的中心,点明主旨。

五、课堂流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教师引领

1、名言诵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激情导入:在我们中国,有两大建筑工程,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她们蔚为壮观,堪称"人间奇迹".你们知道她们的名字吗?(师板书题目:长城和运河)

4. 生齐读课题。,有感情的读课题,读完课题你知道了什么?或是想知道什么?

(长城和运河是什么样子的?  在什么情况下修建的又有什么作用?)

4、带着这些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读课文,读完后解决了哪些问题?

二)自主学习,多元选择

1、出示快乐导航

2、自读课文2—3遍,画出生字,标自然段序号,用“—”画出优美句子,然后查、写、记。

3、小组内合作找出近反义词、多音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合作探究,帮扶训练。

1、小组内给生字注音,对子之间互读、互考、纠正生字发音

2、小对子之间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3、找其他小组比赛字词部分的学习情况

(四)分享提升,穿插巩固。

1、分组板演相关内容,剩余同学练读课文

板演要求:速度快,字迹工整,大方美观,用双色粉笔。

练读要求:注意力集中,大声、动作、表情到位。

2、各组带读相关板块,小老师大声,读准字音。

3、开火车读词语-炒豆子游戏(加深对词语的印象,以便熟练掌握)

4、易错字词提示:“蜿蜒”的“蜒”字要和“蜻蜓”的“蜓|”字区分开,

“ 曲折”( qū)不要读成(qǔ )

(五)达标测评,反馈矫正

1、检测后进生学习情况,不过关小老师课下帮扶。

2、独立完成快乐导航字词部分,疑难问题做上记号。并查自词点解决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听写生字词

一、明确目标,教师引领。

1、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讲了哪三个方面?

2、作者以什么样的方式看长城和运河的?为什么要以这样的方式看?

3、在作者的眼中他们是什么样子的?

4、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5、文中运用了什么问句形式和修辞手法?

三、自主学习,多元选择。

1、速读,了解课文,圈点疑难。(课文中不理解的句子)

2、细读,疏通文意,小组内讨论交流。(读通课文)体会人物对话时的神态和语气。

3、研读,深入分析,总体把握(分析理解课文)分析解决问题。

4、创读,独特感悟,情感升华,(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品读课文,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四、分享提升,穿插巩固。

1、个人朗读:挑选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或一句话,为什么喜欢?

2、根据课文中的插图说一段话

3、组之间赛读:声音、动作、表情、各组学生的注意力。

4、比赛背课文

小结:1.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奇迹吗?

我们的祖先还创造了那些人间奇迹?(布达拉宫、故宫、苏州园林、兵马俑)

2. 文章仅赞美了祖国吗?(点明中心主旨)

(五),达标测评,反馈矫正

完成快乐导航剩余部分,组长批改,及时矫正。

长城的优秀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中的生字,能正确读写“智慧、巍峨、丰碑”等词语。

2、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感情。

3、学习作者从不同的观察点抓住事物特点、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并在观察中展开联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感情,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长城悠久的历史和所凝聚的民族智慧。

教学难点:

学习传统文化特有的形式——对联

一、导入

1、老师想问问,你们谁到过长城,你能用一两个词说说爬长城的感受吗?

2、你对长城了解多少?

3、看课件,再来说说长城给你留下的是什么印象?

二、认识作者

说到《长城赞》这课文,老师想请大家认识一个人,罗哲文。

课件展示

师补充介绍

三、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2、认识生字,多音字:垛,还有隘黎

3、指名读,齐读。

四、默读课文

1、默读课文,明确读书要求。

2、学生自己默读。

3、交流

不理解的词语:吏卒、黎庶、百工、巍峨、瀚海、烽垛、隘口、丰碑……自己尝试着解读。

4、老师有一个问题,这幅对联作者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写长城的?

上联:从时间入手

第一句,朝代,第二句,为此付出的人们,第三句,。

下联:从空间入手

第一句,修筑的难度,第二句,经过的地点,第三句,。

五、、板书

时间丰碑中华民族的

空间

六、拓展

1、我们说,这是一幅对联,那么你知道对联有什么特点吗?

2、课件出示对联特点。

七、作业

对下联:物华天宝引得仙女下凡来

为自己的班级或学校写一幅对联。

本文来源:http://www.fr134.com/f/16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