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134 >地图 >教案 >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四年级数学上册秋游教案

时间:2024-05-08 作者:芙蓉134

相关推荐

四年级数学上册秋游教案wps版。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因此老师会仔细规划每份教案课件重点难点。做足了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那写一篇教案课件要具备哪些步骤?以下“四年级数学上册秋游教案wps版”由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根据您的要求,为您整理了“四年级数学上册秋游教案wps版”,希望您能把这篇文章收藏起来以便日后查看。教案课件也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这就要老师好好去自己教案课件了。教案是教学创新的必要手段。

1.理解多位数的读法,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多位数,体会并能阐述多位数读数的规律。

2.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上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本课在之前学习了亿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通过复习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进行学习,学生能及一反三学习起来应该比较轻松。但亿以内数的数位较多,要让学生知道先分级再读数,减少错误率。

1、请读出6020:

4、读数位较多的数时,要先做什么?怎样做?

1.地球上有7000000000人。你能读出来吗?可让知道的学生试一试。

生活中有比亿更大的数吗?举例说说。学生说不出来教师可让学生了解:

20xx年我国出口总额约为3256 0000 0000美元。

师:请你比较一下这些数和刚才读的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目的是让学生观察到数级扩展成了三级数。)

(1)先自己试着读读这样含有三级的数,再在小组内互相读读。

(2)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你是怎样读这些数的?试着说说读数方法是什么?

3.全班反馈: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前边来读数。

(2)在学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读亿以上的数的方法是什么?

方法:(学生可能说得不完整,教师可帮助学生整理补充。实际是把亿以内数的方法迁移到这。)

①从高位读起,一级一级往下读。

②读亿级或万级的数,先按照个级的读法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或“万”字。

③数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每级末尾的零都不读。

4.说读法时,重点处理0的读法:(如果刚才学生说到的数中有0的可以指着让学生读读。)

(不管学生说到0的问题没有,都要着重处理0的读法。在读数时,0最难读,数中间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出示几个练习强化0的读法)例如:

(1)判断对错:

(2)教师出示读数的卡片让学生读:

下面各数一个0都不读的是( E ),只读一个0的是( B ),要读两个0的是( C ),要读三个0的是( A、F ),要读四个0的是( D )。

A.20 0202 0200 B.20 0020 0000 C.20 20xx 0220

D.20 0202 0202 E.20 0000 0000 F.22 0220 0202

FR134.cOM强烈推荐

四年级数学课件教案(合集10篇)


这里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最新关于“四年级数学课件教案”的范文。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 新老师要认真对待教案课件,这有助于课堂活跃。星愿今天的分享能够帮助到您!

四年级数学课件教案 篇1

1.让学生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这类现实问题的数量关系,会正确地解决这类问题,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2.使学生能借助学具实现现实问题的数学化,形成数学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分享。

数学地思考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的现实问题。

学生已经知道了“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这样的一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计算,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一个物体(图形)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基础上学习的,又是认识一些物体的几分之几的直接基础。具体安排上分为两个部分:先认识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再解决求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加深认识几分之一。本节课学习的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学生:12根小棒;教师:挂图。

预习设计:

一堆小棒有12根,你能拿出这堆小棒的1/2吗?这堆小棒的1/2是()根,列式是()。

你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1(),是()根,列式是()。

小贴士:有困难的可以自学书第66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题,认定目标。(预设2分钟)

学生认定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建构模型。(预设13分)

1.交流预习作业

小组交流,并交流想法。

2.出示例题的挂图。

小组学习菜单

(1)用○表示桃来分一分。

(2)思考:用算式怎样表示这盘桃的1/4是几个?尝试列式()。为什么用这种方法来解决?

(3)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

小组交流要求

按次序说,有不同方法及时补充。

3.试一试。

小组学习菜单

(1)学生独立画一画。

(2)列出算式。

(3)小组交流自己的算法。

小组交流要求

按次序说,有不同方法及时补充。

4.比一比。

(1)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比一比谁最先算好。

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2)集体交流。

5.讨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一般用什么方法计算?

三、组织练习,完善认知(预设15分)

学生先独立完成课堂练习单

1.基本题

完成P66 “想想做做”第1题。

(1)先分一分,再填一填算式。

(2)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3)比一比,体会12的三分之一和12的四分之一的不同。

2.专项题

完成P67 “想想做做”第2、5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小组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3.整合题

完成P67 “想想做做”第3、4题。

四、当堂检测,评价反思。(预设10分)

五、作业设计

1.课堂作业

必做题:《补充习题》P54第1、2、4、5题。

选做题:完成书本P67思考题。

2.家庭作业

必做题:《一课一练》P50第1、2、3、4题。

选做题:《一课一练》P50“智力冲浪”。

四年级数学课件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旋转与角》是北师版数学第七册第24-25页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锐角、直角、钝角的基础上,进一步感知了图形的旋转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从旋转入手,使学生体会旋转过程中角的变化。从而引出平角和周角。为下一步学习角的度量打基础。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和周角。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

2、知道锐角、直角、钝角、周角的形成过程,理解各角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和周角。会辨认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

教法学法:

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强调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这种新的学习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综合实践能力的机会,促进其经验的积累,发展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助。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习目标。

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以游戏引入,教师发指令,一学生按指令旋转活动角得到相应的角来,这不仅帮助学生复习了学过的角,也让学生初步感知旋转可以得到角,从而引出课题。接着还是通过活动角旋转得出平角和周角,进而介绍他们的特征和画法,探讨它们和直线及射线的区别,再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平角。得出结论:通过旋转,可以得到好多种角,其中平角和周角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重点。

在认识完平角和周角之后,我安排了让学生用身体的动作摆一摆角,我出示卡片让一名学生做动作,其它同学来猜角的名称,在点子上画角,分析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给学过的角排队等课堂活动。通过让学生观看画面,亲身模仿运动,结合讲解,初步感知平角和周角。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的平角和周角,以拓展他们的视野。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这两种角的认识,体会平角和周角的不同特征,感受它们的普遍存在。

在学生认识了这些角之后,让学生找出各种角的特点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区别各角。最后,完成一组练习,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印象。

四年级数学课件教案 篇3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苗圃小学的王芳,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课时《平行与垂直》。

我制定了如下学习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活动,结合生活情境,能用自己的话正确说出平行线与垂线。

2、通过观察、操作、讨论、归纳等活动,积累活动经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

评价任务:

1、能向同学们正确说出互相垂直与互相平行的概念。

2、能正确作出判断,按要求动手操作,发现规律。

上课:

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请同桌两个同学面对面坐好。互相给对方说声“同桌,你好!合作愉快!”,并互相握握手。你怎样理解“互相”这个词的?你们的理解能力真强!今天这节课老师请来了一个老朋友,还认识它吗?它有什么特点?(你说)老师这儿有一张纸,如果把这张纸看作一个平面,这个面儿无限扩大,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这个无限大的平面上,出现了一条直线,又出现一条直线。它是什么样子的?把你想出的两条直线的样子画在纸上,看谁画的又快又好。

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画出了这么多种情况。仔细看看,能把它们分分类吗?先独立思考,同桌两个同学再商量一下,可以怎么分呢?(你说)为什么你觉得第7组的两条直线会相交呢?你们同意他的意见吗?那第3组的两条直线呢,想象一下,无限延长,会相交吗?像这样的两条直线就叫做平行线。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平行线?(你说,你说,你说,)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一定是平行线吗?大家看这两条直线,它们不相交,能说他们互相平行吗?所以,我们还要给互相平行加上前提条件:“在同一平面内”。现在,谁能完整地说说,什么是平行线呢?(你说,你说,你说,同桌互相说,大家一起说)

要判断一组直线是不是平行线,要具备什么条件?(你说)同意吗?同时具备这3个条件我们才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例如:这是直线a,这是直线b,我们可以怎么说他们的关系?(你说)能不能说a是平行线,b是平行线?你说的真棒。看这个长方形,你能从中找出平行的情况吗?(你说,你说,你说,)大家的眼睛真亮。

同学们,其实,我们的身边有许多平行的现象,你能举几个例子吗?来看看老师的发现。想一想,铁轨为什么要设计成这样,假如不平行,后果会怎样?”你能在运动场上找出平行的现象吗?

刚刚我们欣赏了一些有关平行线的图片,平行线的存在使得我们生活中的事物看起来更有序。接下来还请同学们看一张图片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立交桥,它使我们的道路变的更通畅,从桥上经过的汽车与桥下行驶的车就不会撞到一起,也就是这两条道路不会相交,但是,能不能说这两条道路互相平行呢?为什么?(你说)所以判断两条不相交的直线是不是平行线,一定要看它们在不在同一平面内。

刚才我们一起研究了: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会出现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其中,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咱们再来看看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你能不能再把它们分分类?按什么标准分的?(你说)成直角,和不成直角,怎么证明这几个是直角呢?

(真是好办法)像这样的两条直线,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我们来看看书本上是怎样定义互相垂直的。打开书57页,找找答案,一起读:这是直线a,这是直线b,我们可以怎么说它们的关系?(你说)非常好。在这个长方形中有互相垂直的情况吗?(你说,你说,你说)那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体中有互相垂直的图形?(你说,你说,说)

其实在生活中,互相平行和互相垂直不是单独存在,例如下面的图形中既有互相平行也有互相垂直。有了平行和垂直的存在我们的世界变得有序、整洁,接下来老师就考考你对这两位朋友的了解。

请独立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仔细观察,下面哪组是平行,哪组是垂直,同意吗?你的观察能力真强,同桌两个同学合作,根据要求摆一摆,你发现了什么?你说,你真是个认真观察的孩子,今天你有哪些收获?我们今天认识了两位新朋友,(平行与垂直),在今后学习中我们对他们会进一步了解,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四年级数学课件教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平均数》苏教版第六册第十单元的内容。在传统教材中侧重于从算法的水平理解平均数,这容易将平均数的学习演变为一种简单的技能学习,忽略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也就是只会算,不理解。而新教材在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上明显加重分量,其实平均数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整体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从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来看,平均数是一个持续的学习内容,到五年级学生还要学习稍复杂的平均数,六年级还要学习众数、中位数并进行比较。因此,我觉得这节课的重点不仅仅是会求简单的平均数,还要体会平均数的含义和意义。难点是平均数在统计意义上的理解和认识,感受平均的应用价值。

基于我对教材这样的认识,结合学生的实际,我拟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问题的需要,使学生能结合实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能力目标: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会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学情分析: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合作交流能力和新旧知识迁移的能力。同时,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可能性的大小,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分析的基础上教学平均数,这些都对本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三、教学设计理念

由于平均数只是一个虚拟的数,意义比较抽象。因此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中力图体现以生为本、“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在设计中我力求体现以内容定教法,教法为内容与学生服务的宗旨。同时,力求体现师生平等、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通过师生互动式的讨论,使学生充满求知的欲望。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引入探究式的教法,以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并通过分析、讨论等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学会探究问题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首先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使教学活动有效开展,我创设了学生熟悉的套圈游戏,出示男、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分别说说从中可以得到哪些数学信息,为下面的两队比赛做好铺垫。

(二)接着就利用游戏的进程,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这里我设计三个比赛环节: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产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第一次比赛,人数相同,男女各3个人,比较两组水平可以直接比“总数”,但这个时候还显示不出计算平均数的的迫切性。

第二次比赛,人数不同,男生3人,女生4人,男生3人每人套中4个,女生4人每人套中3个,让学生交流哪个对赢,从图上看,男生每人都比女生多套中1个,男生准一些,所以男生对赢了。明确人数不同时,比每人套中的个数,同时讨论为什么比总个数就不公平了。

第三次比赛,先交流看哪队赢,比什么,明确人数不同比每人套中的个数;接着和第二次比赛进行比较,第二次比赛每人套中多少个一下子可以看出来,而现在每人套中的有多有少,让学生探索有什么方法可以从图上一下子看出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探索并总结出移多补少的方法,并初步认识平均数。

我成功引入了平均数,并介绍了移多补少的方法后,接着完成两道用移多补少方法求平均数的练习,巩固求解方法。

刚才只有三盘苹果,学生一下子就看出怎么移了,接下来还有几盘苹果,你能一下子就移好它吗,有信心吗?出示之后学生惊讶了,苹果多了,盘子也多了,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有点困难了。这时马上追问:那么现在该怎么办?探究先合后分的方法。

在学生掌握了两种求平均数的方法后,让学生口答几组数据的平均数,并探究平均数的范围。这里鼓励学生大胆的说,用自己的语言说,让模糊的概念越说越清晰,可能学生会说的不科学,但在表述中,逐渐走进抽象的理解,逐渐理解概念。

(三)练习

新授离不开联系实际,拓展应用。所以练习的设计我始终遵循科学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和针对性原则来进行,而且素材全部取材于学生的生活,主要突出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因此我设计了

1.三(3)班第二小组的身高情况统计表,要求学生不计算,直接估计他们的平均身高,让学生再次领悟平均数应该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

2一条河的平均水深为110厘米,小明的身高是135厘米,小明会出现危险吗?这一生活的现实情境,为孩子们思维碰撞搭建了新的平台,争论中,通过对“平均水深”的深刻理解,得出结论“可能会有危险”,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平均数代表是一个整体水平,而不是每个地方都是110厘米。

3、辩一辩,说一说。

目的:通过学生辨析,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平均数的'认识。

4、想一想,选一选。

目的:巩固新知,不仅要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更是对平均数的深入练习。

5、最后还介绍了演唱比赛中,选手的平均得分是怎样产生的。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

(四)总结评价。

总结评价中,我设计下面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能有效地刺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既让学生加深了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又可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同时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能力的发展以及兴趣的培养。

四年级数学课件教案 篇5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第54-55页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引领学生在经历问题情境的过程中发现、探索、理解乘法分配律。

2.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在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培养观察、比较、猜测、分析、概括、

推理等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体会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的严谨与简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规律,会用语言或其他方式与同伴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流程:

一、由主题图情境导入新课。

师:商场要进行大拍卖,王老师来到了商场,同学们看这副图,你收集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情境导入:师:这么便宜,王老师决定买2件夹克衫和2条裤子,你知道我一共要付多少元?我们一起来口头列式。

(65+45)×2 65×2+45×2 —板书

2.猜测验证:猜想一下,两道算式的计算结果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有猜想就要有验证,同学们来认真计算,看计算结果是否如你的猜想!

3.交流汇报:计算结果是相等的,两个算式可以用“=”相连。来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似和不同的地方?(等式两边都有65、45和2,一个式子是先求和,再求积,另一个式子是先求积,再求和等)

师:不知道同学们发现了没有,(65+45)个2,不就是65个2加45个2吗?(师比划)

4.师:假如老师要买的是2件短袖衫和2条裤子,老师需要付出多少元呢?

(要求生尝试用两种方法完成,完成后简单交流)

(32+45)×2 32×2+45×2 —板书

师:(32+45)个2,就是32个2加45个2。(师比划)

5.比较类推:

师:这两组算式左右两边相等是一种巧合还是有规律呢?同学们能不能举一些类似这样的算式呢?(强调计算结果)

6.表达交流:

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所有具有这种规律的等式都包括在内吗?可以交流讨论。

小结:如果用字母a 、b 、c来表示这三个数,这样的规律该怎么表示?

(a+b)×c=a×c+b×c(师比划,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比划)

7.揭题: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

8.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乘法分配律,看看“乘法分配律”它自己还有什么话要说,请认真看:

认识我——“乘法分配律” 我秉承着家传助人的美德,默默的为我的祖国——数学王国贡献着我的智慧。 有的同学还不是很认识我,告诉你们吧,我的职责范围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加起来,结果不变。

举个例子来说吧,(9+8)×7=9×7+8×7=63+56=119

要是你就这么认识我,你就错了,你把我的本事看扁了。告诉你,我的本事大着呢。我其实有很多的变身:

不信,我变——9×7+8×7=(9+8)×7=56+63=119,这是我的逆应用,如果你觉得这样说着拗口,也可以说是反过来应用,呵呵。

我再变——

(9-8)×7=9×7-8×7=63-56=7 你看,我的'本事多吧,为我喝彩吧! (摘自黄崇波老师的博客,内容有修改。)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师:乘法分配律会变身,看看我们能不能找出真正的他。

1.“我是小法官”:判断正误,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的。

27×12+43×12=(27+43)×12

(42+35)×2=42×2+35×2

(a+b)×c=a×c+b×c

15×(4×6)=15×4+15×6

40×50+50×90=40×(50+90)

74×(20+1)=74×20+74

2.“我算的最快”:分组比快。

(1)64×8+36×8 (64+36)×8

(2)25×17+25×3 25×(17+3)

3.“我最聪明”:括号中该填什么数字才能让计算更简便,填上后快速计算。

( )×( )+78×21

4.平湖小学三、五、六年级学生人数情况如下表。

年级三年级五年级六年级班级数333平均每班人数464650

(1)三年级和五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2)六年级比五年级多多少人?

5.自提问题,自由完成:

一块长方形菜地种了青菜和萝卜,请聪明的你根据自己收集的数学信息自编数学问题,自由解决,如果有困难的话,可以同桌交流下再完成。

四、全课小结

1.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将自己的收获写成一篇数学笔记。

2.课后回忆我们学过的运算律,想想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四年级数学课件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中的活动,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初步学习体会提出猜想的方法及类比,说理,举例论证的方式,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创造力。

2、引导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3、能够运用乘法的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重点、难点:

重点:学生参与推导乘法分配律的过程。

难点: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运用。

教学过程:

一、回顾激趣,提出猜想.

(1)同学们,学习新课前,我们先来回顾学过的运算定律。找出共同点?和或积同。

乘法交换律的字母公式( )。 乘法结合律的字母公式( )…….

(设计意图:四个公式板书在黑板,以便与乘法分配律对比)

(2)利用学过的长方形周长内容得出两种不同解题方法。刚才的计算中你发现这两道题有什么关系吗?2×( 37+63) 2×37 + 2×63

教师让学生比较两个算式的异同点,并指名说一说自己找出的规律。

引导学生发现:这两个算式的运算顺序不同,但结果相同,两道题其实可以互相转化,可以用一个等式表示:2×( 37+63) =2×37 + 2×63

(3)将学生的知识迁移到本节课新授内容,在课的开始,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1、(我们下面就一起来验证一下这位同学的猜想在其它的题里也是否成立?请看大屏幕。)

我班同学男生27人,女生25人,每人植树3棵,共植树?棵(植树节3.12)

(1)全班同学独立完成。

(2)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说给大家听听。(生回答,师板书)

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谁来说说看?(生回答,师板书)

板书:(27+25)×3 27×3+25×3

评讲:算式(27+25)×3 和27×3+25×3的每一步各表示什么?谁能说给大家听听?

(3)观察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比较两个算式异同点,并指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想法,思路。

生:这两个算式的得数是一样的。

师:是的,虽然他们的格式不同,但他们的得数相同,所以我们可以用一个符号把这两个算式联系起来。

生:等于号

师:对,用等于号相连,表示这两个式子是相等的,一起读一读,认识这两种方法的结果是一样的,师:再和前面的一组式子一起观察,

(让学生通过读,感悟到左边是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右边的两个数的积加上两个数的积)

2、举例验证,进一步感受

认真观察屏幕上的这个等式,你还能举出几个类似的例子来验证吗?(板书:举例)

(1)验证方法:要求每人出两组算式,数字随意举例,进行计算,验证你举的例子是否相等。然后拿到小组内交流(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回报:谁来说一说自己举的例子。

(3)同学们,请看一看这三个同学举的例子,每组的结果都是相同的,我们就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接起来。(板书)

(4)轻声读这些等式,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多个例子,揭示乘法分配律的普遍规律)

3、归纳总结,概括规律。

(1)现在谁能说一说这些等式有什么共同特点?(板书:总结)(运算顺序不同但结果相同)

(2)从刚才的举例过程中,你能发现乘法运算中的规律吗?

学生回报。

(出示: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的分配律。)

同学们发现的这个知识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 (板书:乘法分配律)

(3)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数,你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a+b)×c=a×c+b×c 齐声读两遍。

(4)对于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来表示,感觉怎样。

与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想对照:a×b=b×a (a×b)×c=a×(b×c)

(a+b)×c=a×c+b×c 比较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涉及到加法的运算难点的理解)

三、加强应用、深化理解

1、根据运算定律,在( )填上适当的数。

(10+7) ×6=( )×6+7×( )8×(125+9)=( )×125+( )×9

7×48+7×52=( )×(48+52) (7×48+7×52中有相同因数吗?)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练习理解乘法分配律)

2、火眼金睛看一看:判断下面算式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56×(19+28)= 56×19+28 ( )

32×(7×3)= 32×7+32×3 ( )

25×12+12×75 = 12×(25+75) ( )

25×99+25 =(99+1)×25 ( )

3、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下列各题。

( 80 + 4 ) ×25 34 ×72 + 34 ×28 88×125试做

师小结:通过前两道题的计算,我们可以看出,乘法分配律是互逆的。为了使计算简便,我们既可以从左边算式得到右边算式,又可以从右边算式得到左边算式。但遇到实际计算时,要因题而异。

4、34×10+27×10+39×10可不可以用乘法分配律

师:说明乘法分配律,不仅仅只适用于两个数的和,也可以三个数的和,四个数的和可以吗?说明也可以是:几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修改乘法分配律的板书)

5、找朋友

师:如果一个同学说出乘法分配律的左边部分,那你就说出它的右边部分,如果他说出的是右边部分,你就对出左边部分。看谁反应快。

6、24×8—4×8=(24—4)×8吗?

师:说明乘法分配律,不仅仅只适用于两个数的和,也可以是两个数的差,三个数的差可以吗?说明也可以是:几个数的和(或差)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或相减)。(设计意图:拓展书本上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7、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8+4)×25 34×72+34×28

(设计意图:概念只有在具体的练习中才能逐步理解,概念教学必须当堂采用讲练相结合的方法,学生才能消化抽象的概念)

四、总结:

1,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什么叫做乘法分配律?(设计意图:不能让总结性提问只是走了过场,通过这个环节切实起到梳理知识,提高学生总结能力)

2、如果把乘法分配律中的加法改成减号,等式是否依然成立?根据乘法分配律,你能把下列等式填写完整吗?同学们课后交流一下,下节数学课我们再继续研究。

教师激发学生好胜心:在乘法分配律中有许多变化,题里辨别出用乘法分配律简算的题呢?36×99+36 73×31+28×31—31

3.思考:填写完整:

a×(m-n)= a×125+b×125-c×125

四年级数学课件教案 篇7

一、说教材

本节课教学,主要是通过画线段图或列表的方法解决有关行程的实际问题。题目通过场景图提供了两个小朋友分别从家出发去同一所学校上学的有关信息,包括各人行走的速度和从家到学校所需要的时间,要求学生求出他们两家的距离。教材启发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采用画图或列表的策略收集和整理信息,并在此基础上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二、说学情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简单行程问题的一些知识和能力。在知识方面,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乘除法运算能力。并且,大部分学生在已有的生活实践中,已经能够初步感知路程、时间、速度三者直接的关系,能独立解答已知速度和时间求行走路程的应用题。 在能力方面,可以说大部分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具备提取信息的能力、质疑能力,和一定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能够根据已有的信息和提出的问题,选择合适的信息、采用相应的策略解决问题。 这些知识、能力及经验为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建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模型,解决相应的应用题提供了前提条件,并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奠定了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新课标要求四年级的学生能从社会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探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根据课标要求及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拟定了以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数量关系,会运用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创设情境,通过看图分析数量关系,找到解题思路,借助图形 表格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数学应用意识,体会数学学习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数量关系,会运用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 步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

灵活掌握行程问题中求路程问题和相遇时间问题的分析和解答方法。

四、说教法和学法

1.迁移法。

迁移法是数学学习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在学习行程问题时要掌握基本的速度、时间与距离之间的数量关系,而以后遇到工程问题等类似情境的问题都可以运用。

2.题组法。

速度×时间=路程 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学法:经验归纳法、小组合作探究。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下周学校要进行跑步比赛,学校邀请你当小裁判评出一 名赛跑的总冠军,总冠军从三年级的100米跑和六年级的400米跑的冠军中选出,你该怎么选呢? 速度快 那路程不一样,怎么算速度呢? 通过学生讨论归纳出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 进而揭示:凡是涉及到这三个数量的问题我们把它称作是行程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寻找解决行程问题的策略。 板书课题:解决行程问题的策略。

(二)讨论探究,感受相遇

(同时、相距、相对、相遇) 教师通过学生的表达和演示感受这四个词的含义。 同时就是两个人一起走(学生表演感受同时的概念并配以线段说明) 相遇就是两位好朋友走到一起碰到了!(学生表演感受相遇的概念并配以线段说明) 相对就是两个人面对面的站在一起! (相向) 相距是两个人之间的距离(学生表演感受相向的概念并配以线段说明)

(三)整理信息,解决问题

亮亮每分钟走50米和芳芳每分钟走40米,他们同时从家里出发走向学校,20分钟后两人在学校门口相遇,他两家相距多少米?

1.确定相遇位置 提问:题目中的信息比较多,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进行整理?(得出用画图和列表两种方法) 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所画的线段图,并让指名学生分析。展示学生整理的结果,并让学生介绍自己整理信息的方法,说说是怎样想的?教师进一步把画图的方法重点进行强调。

2.如何画线段图

(1)先确定两点表示亮亮和芳芳家,再连接两点画一条线段,中间画学校,学校离芳芳家稍近一些。

(2)用括线和问号表示所求的问题。 列表整理方法的介绍。

提问:根据整理的信息,想一想:“要求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可以先算什么?学生独立做。请学生在黑板上板演。

3.质疑解决问题

(1)讨论第一个算式,算的是什么?(并在线段图中指出来)

教师追问:为什么小明的路程和小芳的路程加在一起就是两家相距的总路程了?(学生讨论回答并配以线段图讲解。)

(2)讨论第二个式子:为什么要用(50+40)?进而得出:亮亮的速度+芳芳的速度=速度和。 让同学们比一比这两种方法之间有什么联系?

总结解决问题的两种方法:

1.从条件入手分析方法

2.从问题入手分析方法

(四)巩固练习,深化提高

1.让学生做试一试。(让学生独立解答问题。加强个别指导,同时培养学生提取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说一说在生活中还有怎样的相遇问题?

生说:一起相向跑步、一起相向游泳、

3.补充练习:(培养学生仔细读题的能力) 三个小组一起折纸,第一小组1分钟折60个纸鹤,第二小组1分钟折50朵纸鹤,第三小组1分钟折40朵红花,他们10分钟折多少多纸鹤?

(1)学生板演:第一种做法(60+50+40) ×10

第二种做法: (60+50)×10

(2)说一说那一种做法正确?

(3)生说:第二钟正确因为第一组折的才是纸鹤而第二小组折的是红花。

(五)全课小结

说一说你们今天有怎样的收获?

1.时间、速度和路程的数量关系;速度和、相遇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

2.掌握行程问题的分析方法。

四年级数学课件教案 篇8

【设计理念】

小数乘整数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以上已习得的知识、经验对本节课知识的构建非常有必要,因此我们在课的设计上力求沟通新旧知识点的联系,实现新旧知识的迁移和转化。教材以三峡工程——三峡发电了为素材引入课题,以“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为着力点,把教学重点放在理解算理和方法上。引导学生在小数乘法到整数乘法的转化过程中逐步达成“理解小数乘整数”算理这一目标,最终归纳出“小数乘整数”的一般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经历小数乘整数算理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交流算法的过程中学生能说出算理,明白计算方法,并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环节引导学生能进行有序的自主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意识,。

3、在对算理的学习交流时,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转化思想,培养数学推理能力,规范数学表达。

4、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活动中,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体会小数乘整数在生活中的价值。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算法。

【教学难点】

在数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中运用数学思维方法探索新知。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音乐、自制答题板。

【教学学法】

主要采用了自主探索,观察发现,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

【教学手段】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等数学活动及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判断、比较、归纳、总结等方式达到帮助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目的。

课例前测

班级:姓名:等级:

1、直接写出得数。

0.8×10= 25.6÷100= 0.37×100=

37.5÷100= 59.7÷1000= 0.37×1000=

缩小它的()

2、按要求填一填。

0.568扩大到它的10倍是(),0.568缩小到它的100倍是()

56.48扩大到它的100倍是(),56.48缩小到它的十分之一是()。

430.6扩大它的1000倍是(),430.6缩小到它的一千分之一是()。

3、列竖式计算

25×7= 48×16 =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我们上什么课?数学课。数学离不开算数这一关,快想想到现在你都学过哪些计算技能?口算是一种吧,……横式]竖式、简算。

让我们做个课前小热身,快速抢答得数!

21×9=

210×9=

2100×9=

我们之所以答得这么快,是因为这几道题之间是有规律可循的。

再仔细观察这组题目及得数,这个规律是什么?

生:增加0,也就是把原数扩大到它的10倍,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积也扩大到原来的10倍

师:21×9= 2100×9=那这两道呢?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100倍,积也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生:也就是说:从上往下观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几倍,积也扩大到原来的几倍。

师:说的很好,咱我们再换一个角度想一想!从下往上观察,你又能发现什么规律?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积也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

师:对,小计算也存有大智慧!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对我们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让我们齐读一下:

【设计意图】:导入复习部分的创设意在唤起学生已有的旧知,激活学生的思维,为学习新知识做思维方式和知识上的铺垫。学生探索一下因数与积之间的变化规律,对后面的学习探索留下一点经验储备。

二、提出问题

师:智慧能够创造奇迹。20xx年,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竣工,它在工程规模、科学技术和综合效益等诸多方面都闻名于世界。想不想亲自目睹下他的风采?(想)请看![放录像]

师:谁来继续介绍一下三峡电厂的具体情况!

师: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乘法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了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

【设计意图】:入情入境的教学设计一方面想激发学生继续研究的兴趣,另一方面把数学知识镶嵌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意在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师小结:刚才,大家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可以吗?6台发电机组每小时能发电多少万千瓦时?谁来列式?

58.6×6

三、解决问题:

1、估算

师: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一样?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板书课题:小数乘整数)

师:我们以前学过整数乘法,用以前的方法先来估一估这个算式的结果大约是多少?

生:58.6≈60,60×6=360,58.6×6≈360(万千瓦时)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加强口算、重视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估算意识的培养要渗透在计算教学中,从而为后面学生计算精确值提供依据。)

2/精确计算

师:谁来继续介绍一下三峡电厂的具体情况!

生:(读信息)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了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

【评析:形象的情景教学,使学生如入其境,可见可闻。同时把数学知识镶嵌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也有助于学生意识到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有意义性。】

师: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

生2:有一个因数是小数!

师:对!我们以前学过整数乘法,可今天遇到了小数乘法。动脑想想,怎样计算58.6×6?

(生独立思考)

2、小组合作

师:有同学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下面进行小组合作!注意:第一,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第二,小组长记录下你们小组讨论出来的方法。第三,每组选出两名同学准备在班内交流。开始活动!

【评析:当学生发现了对“小数乘法”这个新知识还不理解时,就会产生求知的渴望,都希望自己成为“探索者”,把做题的方法弄个明白,于是他们就会去思考、去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寻求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已有的知识就象种子一样,生长成新的知识,并且这些新知识的“根”就扎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这片“沃土”上。】

3、交流方法:

师:哪位同学向代表你们小组来交流?

第一种:连加

生1:我们小组是这样做的:58。6+58。6+58。6+58。6+58。6+58。6= 351、6我们的做法怎么样?

生2:我觉得有些麻烦,如果乘300多,你是不是就把300多个58。6相加啊?

师:确实太麻烦了。你不但理解了他们的方法,而且还有了更深入的分析。不过,这个小组小数乘法不会做,就想到用小数加法来解决,也动脑思考了!

【评析:“交流”不仅仅意味着让学生讲出不同的算法给他人听,更要在理解他人的算法中做出分析和判断,达到互相沟通的目的。我们在这里看到了学生之间真正的交流、真正的沟通,我们还听到教师的评价不但对生2的质疑予以了肯定,同时也表扬了生1开动脑筋努力探索的解题方法。】

第二种:先×10,后÷10

师:还有哪个组想交流?(指生交流)咱们注意听,有疑问就问!

生1:×10就是把58。6变成586,按照586×6算出结果,还要再把得数÷10,这就能得到58。6×6的积。

师:对于这种方法,你能不能提出自己的疑问?

生2:你们为什么要先×10,最后又÷10?

师:你的问题很有价值,看来你是用心思考了。

生1:(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这就象我们小组加减分一样,早晨加了一分,可又被一位同学扣掉一分,互相抵消了,既没加也没减。

师:多形象的比喻!这样解释明白吗?还有问题吗?

生3:为什么要把58。6×10变成586?

生1:58。6×6不会做,变成586×6,这是整数乘法,我们熟悉、好算!

生3:噢!明白了!

师:真是个好主意!这个方法很巧妙。你们组不但会思考,而且能很好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评析:“学贵生疑”。“能不能提出自己的疑问?”,“还有问题吗?”——教会学生善于质疑问难,为实现生生互动创造基础。同时将这些问题直接抛给了学生,拓展了学生与学生直接交流的空间,让学生与学生直接对话。】

第三种:58×6+0.6×6

师:你们小组有什么好方法?

生1:我们把58.6分成58和0。6两部份,分别和6相乘:58×6=348 0.6×6=3、6 3、6+348=351、6

师:大家明白了他们的方法吗?谁来说说他们是怎样想的?

(生2把这种方法又介绍了一遍)

师:你知道为什么0。6×6得3.6,他们怎么算的?

生2:6×6=36,0.6×6=3.6。

师:哦!也是把0。6看成整数来计算!

【评析:学生的交流让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他们从同学身上学到的许多东西是教科书上所没有的。】

第四种:竖式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来看看你们小组的方法!

生1:我们列了一个竖式。遮住小数点,不看。直接算586×6=3516,最后把小数点加上去。

师:注意到没有,他刚才做了一个很形象的动作是什么?

生2:遮住小数点!

师:哎!把小数点遮住,他们先算什么?

生3:586×6

师:这个小组也是先把小数变成整数来做的。

【评析:“遮住”虽然学生的语言是稚嫩的,但不难发现,学生对小数乘法的算法更接近了转化的思想。教师就是要做一个发现者,随时注意学生所传达出来的信息,适时点拨,点燃学生想说、想表现的欲望。】

师:(把第二种方法和最后一种方法同时展示,进行对比分析。)哎?那大家看一下,这两个小组的解体思路就是不谋而合的?

生:(恍然大悟)都是变成整数来计算的。

师:(指一生)来!咱俩一起合作!把你们思考的过程记录下来。

他们都是,先把58.6扩大到原来的10倍成为586。

再用586和6相乘得到3516,3516是谁的得数?

怎样才能得到原来58.6×6的积呢?

生:把3516再缩小到原来的1/10

师:这句话很重要我把它记下来。

小数点点在哪?

生:点在6的前面。

师:这个小数点可不是随便点上去的。是把3516缩小到原来的1/10,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这就得到了351.6

(指生完整的介绍一遍竖式方法的思路。)

【评析:在这里,你不但看到了多种观点的分享、沟通和理解,更多的是多种观点的分析、比较、归纳和整合的互动过程,最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有了更深刻理解。】

4、总结思想

师:多清晰的思路!同学们,你知道吗?刚才咱们在这整个的研究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运用了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方法——转化:把不熟悉的小数乘法转化成小数加法,或者转化成整数乘法来计算。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用到这种方法,把新问题转化成我们旧知识来解决。

【评析: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方法如果没有思想的引领,方法也只能是一种笨拙的工具。在此,学生在经历了一个数学家发现的过程后,感受到了比数学知识更重要的“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师:这是我们思考的过程,实际计算时不用写出来。只需像这样列竖式计算。

四:巩固练习

师:我这里还有一道题,你会算吗?13、2×4

学生独立完成,找一名同学讲讲计算过程!后同桌互相检查看看对不对!

师:再看这个问题,“26台发电机组每小时发电多少万千瓦时?”列出算式!观察这个算式与上面的有什么不同?

生:刚才我们做的是小数乘一位整数,这是小数乘两位整数。

师:试试看!写在题板上。如果有问题可以和同桌商量一下!

师:(出示错题)刚才,老师发现有位同学是这样做的!你对他的计算过程有什么看法?

生:因为这次是乘两位整数,其实这都是计算过程,都要按照整数乘法计算,不用点小数点。到了最后的结果我们再缩小到原来的1/10。

师:其实呀!我们还要好好感谢这位同学,给我们提了个醒。如果还有错的也不要着急。就像这样,先仔细找找原因,再改过来!

【评析: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算法是难点,学生出错很正常。老师抓住学生出现的错误,让学生通过交流找到错误原因,再次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

师生共同归纳:计算一位小数乘整数时,先把一位小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转化成整数,按照整数乘法的方法来计算,然后把结果缩小到原来得1/10,就得到最后的得数。

五、实际应用:

师: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作用很大。最后老师还给同学们带来一段有趣的小故事,一起来看!

(故事内容:老爷爷在卖苹果,1、5元一斤。小姑娘过来讲价:“太贵了,5元钱3斤卖不卖?”,老爷爷说:“不卖!不卖!”)

师:看到有的同学笑了,能不能说说你笑什么?

生1:3斤只有4、5元。如果卖5元钱3斤能多赚5角,老爷爷居然还不卖!

生2:小姑娘不会讲价,5元钱3斤,越讲越高!哪有这样讲价的?

师:看来不学会小数乘法的知识是不行的。刚才大家都认为老爷爷傻,其实呀,换一个角度想,老爷爷可能并不傻,他不贪图眼前的小利,讲究的是诚信经营。

【评析:摆脱了唯知识的教学,才是以人为本的教学。小故事在本节课里起到了联系实际,重视应用的作用。最后那句平时无华的话,拥有着一种大教学的观念,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铺垫着点滴基础。可以想象,学生在这样辩证思想的长期熏陶下,他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就会获得不一样的收获。同时,认识世界、评价他人时不会那么狭隘。】

师:这节课,还有几个有关小数乘法的问题,以后继续研究。今天咱们就上到这儿!下课!

四年级数学课件教案 篇9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41页的内容和练习五的有关习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理解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按一定标准分类。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具:活动角、量角器、长方形纸和圆形纸各一张等。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那我就出个谜语,大家猜猜看是什么?请听好“有风不动无风动,不动无风动有风”。打一生活用品。(扇子)

真棒,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把扇子。一边出示扇子,一边演示折扇的打开过程。让学生观察。

师:折扇的扇柄相当于角的两条边,角的两条边叉开的大小不同,所以角就有大小之分。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角的分类。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

1、师:请同学们取出活动角,大家用活动角转出一个你认识的角,并说说你转出的是什么角?(学生动手操作)

2、师:你转出的是什么角?你认为什么样的角可以称它为锐角?直角?钝角?(师同时板书)

3、归纳整理。

直角是90°,小于90°的角叫做锐角,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叫做钝角。

师:我们以前已经认识了锐角、直角、钝角,而平角正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角家族的新成员,某某同学说说你是怎么认识平角呢?

师:平角也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当角的两条边成一条直线时,这样的角就叫做平角。

全班齐读。

4、归纳整理。

(二)、认识周角。

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锐角、钝角、直角、平角,现在我们来做个游戏一起轻松一下。

1、老师说出一种角,你们用活动角转出这种角,比一比看谁做的又对又快。开始!

2、老师转动活动角,你们说出是什么角。开始!(当活动角转动一周两条边重合时)

5、你还在哪儿见到过这样的角?

1、师:周角、平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平角和直角呢?这三种角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师:请同学们取出课前准备的圆形纸片,用你的圆形的纸片对折两次,然后依次打开,看看你能从中发现周角、平角、直角的关系吗?

师:老师这里也有首顺口溜,让大家灵活地记着这5种角的关系,齐读:“一周二平四直角,关系密切不得了。钝角介于直平间,锐角不大比直小。”

师:看来同学们学的很好,下面我们来进行闯关游戏。

填空:

(1) 80°角与( )°角能拼成一个直角。

(2)一个平角与一个钝角的差,一定是( )角。

(3)一个直角与锐角的和,一定是( )角。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数学课件教案 篇10

设计意图:

利用学生熟悉的“天气预报”情境导入,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也激发起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在熟悉的情境中,感受负数产生的必要性,为下节课的内容奠定基础。在练习中,创设一些生活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正负数的读写与比较,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领悟数学的应用价值。通过了解“你知道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天气预报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会比较温度的高低。

2、初步了解负数的意义,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你喜欢听天气预报吗?为什么?那你知道温度可以怎么表示(一般用℃)如23度该怎么表示,请两生上黑板写。(写出课题)

2、我们课堂上也来了一位天气预报播音员,她请你当记录员,把她报的各个城市的气温用自己喜欢的记录下来。

播音员:11月2日部分城市的最高气温分别是:昆明15℃,海口21℃,长沙5℃,西安0℃,天津—2℃,长春—8℃,哈尔滨—15℃。

学生记录。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记录方式。师选择几个典型的交流,请学生说说想法。师对各种表示零下温度的方法都给予一定的表扬。

3、同学们的表示方法,听课的老师和同学都能看懂,可是别的人能看懂吗?要有个规范的写法。

4、自学书本p84的内容。

5、学后汇报,该如何表示0下温度?提问:—8℃,前面的符号叫什么?该怎么读?表示什么意思?

零下的温度可以用负数表示,零上的温度我们可以直接用过去学过的数表示。老师告诉大家,零上的温度还有另一种表示方法,每个数前面加个“+”,读正x℃。一般情况下,正号可省略,也可以不读。但零下的温度必须加“—”。

2、以前我们学的0表示什么也没有,那这里的0度是不是没有温度?

三、巩固练习。

1、看温度计表示温度。

(1)学习看温度计。

(2)根据画面和温度计,让学生在作业纸2(1)中表示。

(3)反馈。

2、看图回答问题。

出示部分地图:大连—4℃,上海5℃,烟台0℃,北京—9℃,宁波9℃

提问:①上海与宁波,哪个城市温度高?相差( )度。

②大连与北京,哪个城市温度低?相差( )度。

③上海与北京,哪个城市温度高?相差( )度。反馈:你是怎么想的?

6℃ 23℃ —2℃ 0℃ —12℃

⑶变式练习。

青岛的气温是—3℃,太原比它低9度,太原( )℃;福州比青岛高9度,福州( )℃。

四、自学“你知道吗?”

师:刚才,以温度为例,学习了正负数,知道了,如果以0度为分界线,零上的温度用正数表示,零下温度用负数表示。知道最早用负数的是哪个国家吗?

(1)出示课本第87页“你知道吗?” 自学。

(2)指名说一说通过自学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体会?

通过交流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

五、拓展。

1、小调查,老师前两天从网络上了解到部分城市的气温。出示调查表格:

—9℃

7℃

9℃

—3℃

1℃

15℃

13℃

16℃

25℃

23℃

2、除了这种办法外,你还可以采用什么调查方法?

思考:(1)哪个城市的气温最高,哪个城市的气温最低,分别是多少?

(2)把各个城市的最低气温从低到高排列出来。

(3)在中国地图上找一找这6个城市的位置,想一想城市的地理位置与温度有什么关系。

六、课堂小结。

21℃

正数 15℃ +

—2℃

(2)按要求把相应的城市圈出来,再填空。

①上海与宁波,哪个城市温度高?相差( )度。

②大连与北京,哪个城市温度低?相差( )度。

③上海与北京,哪个城市温度高?相差( )度。

6℃ 23℃ —2℃ 0℃ —12℃

(4)青岛的气温是—3℃,太原比它低9度,太原( )℃;福州比青岛高9度,福州( )℃ 。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美术表格式教案


根据您的要求芙蓉134编辑为您准备了以下的“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美术表格式教案”推荐,希望我的分享和建议能够在你面临挑战和困难时给你支持和鼓励。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东西,这就要老师好好去自己教案课件了。 创意十足的教学课件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知识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美术表格式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知道新年一年的开始,是人们非常高兴的事情。

2、通过手工制作新年挂历,了解每年的重要时间与节日,进而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并发现美、发明美。

准备工作:教师:卡纸、剪刀、彩色笔、胶水、各种手工制的年历等。学生:卡纸、剪刀、彩色笔、胶水等。

教学步骤: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每年的一月一日是什么节吗?元旦也叫新年,再过几天就是2005年的元旦了,在这新年行将到来的时候,人们心里都有一个美好的祝福,祝福自己的亲人和朋友在新的一年里有新的更多的收获,生活更加美好幸福。每到这个时候,家里就会换一本新的年历。你们见过年历吗吗?想看看吗?

二、作品展示,激发情趣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自己制作的年历,请仔看,它们都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随展示贴在黑板上)

1、 树叶贴画,干花贴画

这是什么?(小金鱼)用什么做的?(树叶)

这又是什么?(美丽的小花)

这些是把树叶采集回来后,先压平,阴干,再拼成各种美丽的图案,贴在卡纸上制成的。

2、 吹塑纸贴画

这是什么呀?(两只美丽的小孔雀)

哪这一张上又是什么呢?(三只仙鹤)

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呢?(吹塑纸)

这些年历是把吹塑纸剪成各种造型,再拼贴在卡纸上制成的。

3、 线织相框

这个漂亮的相框是这样成的,先把圆形的吹塑纸或卡纸剪出齿轮来,把你喜欢的照片贴在中间,再用细毛线沿斜角绕在齿轮上。毛线的色彩可以丰富一些,相框的背面还可以贴上自己喜欢的卡通人物或是小英雄的照片

4、卡纸画:(梅花鹿和小松鼠0

看,这两个好朋友在说什么呢?大家来猜一猜。(学生发言0

这张贺卡是用彩色笔直接在卡片纸上作画制成。

5、 布贴画:(蝴蝶、柳树)

仔细看看,这是什么?用手摸一摸,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这些年历漂亮吗?喜欢吗?同学们想不想自己也做一张漂亮的年历呢?其实啊,更漂亮的年历还在你们自己的手中呢。

我们刚刚看的这些年历,它们都是用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些材料做成的,这些材料其实都很容易收集,以后大家要注意积聚,这样做起来才会比较方便。

三、制作贺卡今天我们先学习在卡纸上直接画画做成的年历,其它的我们以后再慢慢学习。

1、拿出卡纸,开动脑筋,画上你最喜欢的图画,再写上日期,给老师、亲人和自己的好朋友送去你的祝福,他们能收到你亲手做的年历,必定会非常高兴的。

2、学生活动:画画、贴画

3、写上日期和祝福的话语。

4、小组交流:看一看,比一比,谁的年历最漂亮。

5、展示做得好的年历。

四、说想法说一说你的年历想送给谁?为什么要送给他?学生讨论:因为我爱他,他关心我,所以我要送给他。向学生渗透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最宝贵的,我们要珍惜这份纯朴的爱。

五、小结

老师、同学和父母关心我们,我们更应该爱他们,让我们一起唱一首《新年好》献给他们,表达我们最美好的祝福。

频道小编推荐: |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美术表格式教案(篇2)

《美术的节奏》

教学目的:

1、认识重叠图案的艺术特点,美术的节奏增强学生审美感受能力。

2、发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想象力《美术的节奏》。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美术教案)美术的节奏

教学重点:学习多种形式的重叠排列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处理重叠的遮挡关系。

教学具准备:课件、彩纸、剪刀、胶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展示课题)

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看见物体互相重叠排列的现象,今天我们来试试看物体互相重叠会产生什么效果。

三、授课

1、通过课件演示,引导学生欣赏并提出问题,通过欣赏这些重叠的图形你有什么感觉?

师归纳:通过把大小、形状相同或不同的图案运用多种排列方式进行重叠排列,能产生不同的美感。

2、启发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你们在生活中看见什么物体重叠排列,具有什么美感?

3、师示范步骤:先构思设计好图形后画出或剪出图形再进行重叠排列。

4、启发学生进行创作设计。

5、引导学生欣赏教材中的作品。

(美术的节奏——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美术教案)

四、作业要求:画出或剪刀动物、人物重叠排列。

五、教师巡视辅导。

六、作品展示。

七、板书: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美术教案——美术的节奏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美术表格式教案(篇3)

教学目的: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组织课堂纪律。

二、谈话导入。

1。讨论:卡通画和漫画的区别?

谈话:卡通画是一种结合一定情节内容并与传播途径紧密相连、深受大众特别是青少年及儿童喜欢的艺术形式。卡通画常常与“漫画”的艺术形式“纠缠不清”,它以连环画的样式出现的时候也很多。卡通作品,有时可以出现在电影、电视或者是各种读物上,有时又会高频率地出现在我们日常使用的各式各样的物品中.于是,不少中外优秀的卡通作品、卡通形象,走进了千家万户,深入人心。

2.读画:孙悟空、哪吒、金刚葫芦娃、三个和尚、渔童等卡通形象基本土代表了现代我国卡通艺术发展的历程。唐老鸭、米老鼠、爱丽丝、棒球小子等则是国外众多卡通形象的缩影。

一个经典的卡通形象往往离不开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背景←并代表着一定的价值取向。例如我国传统的卡通人物孙悟空的身上,就浓缩着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的审美意趣郁善恶观念膏机智勇敢、忠贞不渝、疾恶如仇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所崇尚的美德。

3. 简介:卡通一词是缘于英文: cartoon

的音译。我们中国也称“美术片”。动画片,它采用“逐格摄影”(又称“定格摄影”)的方法,将一系列互相之间只有细微豪华而动作连续的画面拍摄在胶片上(电视动画片则摄录在磁带上),然后以一秒24格的速度放映出来,能获得形象活动自如的艺术效果。动画片,有短片,长片和系列片多种,题材和形式广泛多样,在世界影坛上占有重要地位。在电视领域中更受重视,为少年儿童和成年观众所喜闻乐见。

4.卡通是怎么制作、拍摄的?

动画片用绘画方法来表现角色的每个动作,一般说,一部10分钟的短片,片长900英尺,等于1.44万格画面,以每张动画拍摄2格计算,大约要会制七千多幅图画。一部90分钟的长片,就要绘制六万多张图画,需几十个画家进行一两年工作。20世纪80年代后,世界上许多国家开始运用电子计算机来完成动画的中间过程,大大提高了动画片的摄制能力。

动画片,最早诞生于法国。1877年。巴黎的光学家兼画爱E.雷诺根据“视觉暂留”的原理制成一种新的玩具活动视镜。1879年他利用一只饼干筒,发明了活动视镜影戏机。可以使连续画的画带无限地延长,能够表现更长的活动图画。雷诺绘制了《喂小鸡》,《游泳女郎》,《猴子音乐家》等二十多个动画小节目。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原始动画片。

1888年10月,雷诺运用幻灯机的技术,制成了光学影戏机。分绘制的动画片《一杯可口的啤酒》,成为在电影发明以前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动画片。雷诺以他非凡的创造,成为世界动画片的创始人。

电影发明以后,动画片随着电影技术的进步而发展。1906年,美国的J.S.勃拉克顿摄制了第一部拍摄在胶片上的动画电影《一张滑稽面孔的幽默姿态》从此动画电影首先在美国发展起来。W.迪斯尼可以称为美国早期最有代表性的著明动画艺术家,1923年,他拍摄了动画片《爱丽丝漫游仙境》,从此走人了动画艺术的道路。

5.卡通形象与漫画形象的艺术特点:

(1) 造型简洁,形象夸张,色彩鲜艳。

(2) 拟人化,活泼可爱。

(3) 变化丰富,引人入胜。

4.讲解课本上中国卡通形象和漫画形象。激发学生兴趣,也可让学生讲解自己喜欢的卡通故事。

5.放一段优秀动画片,激发学生兴趣。

四.课堂小结。

提问本节课所学知识,教师加以纠正,归纳,复述,巩固记忆。

五.课后小结。

施教时间:1月5日——1月6日

札记:由于上学期欣赏了“迷人的动画片”,所以这学期的学习时,孩子们已经能主动地进行课前的研究性学习了,这也是这学期的美术教学中最让我得意的一件事。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美术表格式教案(篇4)

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教材范例

(1)校徽“精英小学”是根据什么设计的?

(2)“江苏无扬五爱小学”的校徽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3)东荷小学的校徽与“东荷小学”有什么联系?

小结:校徽是一种标志,校徽设计可以用文字、也可以用图形来表示,校徽设计既要简洁又要把所设计学校的特色表现出来。

四、作业要求:为我的学校设计一枚校徽。

1、组织学生讨论发言:我们学校有什么特色?建设环境、字义、字母、象形……

2、学习要求

(1)了解我们学校的特色。

(2)用文字或图形设计校徽。

(3)先画草图,并注明设计意图。

(4)然后用各种材料制作校徽。

五、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六、课堂小结:下节课带齐用具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美术表格式教案(篇5)

教学目的:

1.通过对纸版画工艺技法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并感受排列的美感。

2.使学生学习、掌握版画的工艺知识及技法。

3.培养学生的整体设计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版画技法知识。

教具: 范画、版画制作步骤范画、颜色、剪刀。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导入新课(歌曲导入)

导言:“同学们,生活中你有什么是最难忘却的经历?

三、讲授新课

1.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2.出示范画,启发诱导。

提问:“同学们,请看老师的范画,画中都有什么有趣的事?” “今天老师教你们用一种新的方法来制作这些形象一样的小鸟好吗?”

4.板书: 纸版画

5.那么什么叫版画呢?

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制作过程。

四、作业步骤:

启发学生讲解制作过程。

1.设计。

2.制版。

3. 添加背景

4.剪、刻、品、贴。

五、学生作业:放轻音乐。

两人完成一幅作品,要求要有合作精神。

教师巡视指导。

六、讲评作业:

选取优秀作业,表扬造型美观、色彩鲜艳、整体看画面效果好的作业,表扬最佳搭档。

七、教师总结:

(希望同学们多善于去发现、去探索、体会生活的乐趣。)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美术表格式教案(篇6)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美术表格式教案

美术是一门追求美感和创造力的艺术,是一种通过视觉传达和表现感情、思想和精神的艺术。在学习美术这门课程时,学生需要掌握各种不同的技术和艺术表现方法,以及各种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段。而这一切都需要从最基础的美术表格式开始学起。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美术表格式的基本要素及用法。

2.了解不同的美术表格式,能够进行实际操作。

二、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内容是美术表格式的认识和掌握,介绍了常用的美术表格式及其用法,如图表、符号表、色彩表等。通过对这些常见的美术表格式的学习,学生能够在制作作品时更好地应用这些表格。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掌握美术表格式的基本要素及用法;

2.认识不同的美术表格式,能够进行实际操作。

难点:

1.对美术表格式的掌握和实际应用;

2.设计不同的美术表格,如增加颜色、文字和图片等。

四、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讲授、示范、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在实际操作中引导学生,加强学生的互动交流,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的知识。

五、教学过程

1.引入

在课前,老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不同的美术表格,让学生猜测这些表格的作用以及常用的美术表格类型,从而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讲授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图表、图片或实物等方式来介绍各种常见的美术表格式,例如符号表、色彩表、坐标表等,让学生初步认识这些美术表格式的基本要素和用法。

3.示范实践

老师可以从色彩表开始,进行示范和实践,让学生了解如何填写色彩表格,如何根据色彩表格进行创作。然后可以分别进行不同的美术表格的设计和制作,让学生独立进行实践。

4.总结

在课程结束时,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分享他们的作品和心得体会,并针对学生的实际操作情况进行总结和点评,让学生了解自己在操作中的优缺点,并鼓励他们不断探究、创新。

六、教学评价

在教学评价方面,老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实际演练情况、作品质量、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和优化。

七、教学反思

美术表格式的教学是美术课程中非常基础的环节,其重要性不可忽视。在本次教学实践中,我注意加强了学生的实际操作,并及时针对学生不同的操作情况进行指导和调整。通过本次教学实践,我也进一步了解到学生在美术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瓶颈,为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借鉴。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美术表格式教案(篇7)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漫画与动画的一些特点。

2、指导学生收集漫画与动画的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

3、鼓励学生根据一些漫画或动画内容,鼓励学生创作一幅漫画或动漫。

教学重点:

运用漫画特点创作一幅漫画或动漫。

教学难点:

了解漫画与动画的一些特点。

教学过程:

——、组织课堂纪律。

二、谈话导入。

1。讨论:卡通画和漫画的区别?

谈话:卡通画是一种结合一定情节内容并与传播途径紧密相连、深受大众特别是青少年及儿童喜欢的艺术形式。卡通画常常与“漫画”的艺术形式“纠缠不清”,它以连环画的样式出现的时候也很多。卡通作品,有时可以出现在^电.影、电视或者是各种读物上,有时又会高频率地出现在我们日常使用的各式各样的物品中.于是,不少中外优秀的卡通作品、卡通形象,走进了千家万户,深入人心。

2.读画:孙悟空、哪吒、金刚葫芦娃、三个和尚、渔童等卡通形象基本土代表了现代我国卡通艺术发展的历程。唐老鸭、米老鼠、爱丽丝、棒球小子等则是国外众多卡通形象的缩影。

一个经典的卡通形象往往离不开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背景←并代表着一定的价值取向。例如我国传统的卡通人物孙悟空的身上,就浓缩着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的审美意趣郁善恶观念膏机智勇敢、忠贞不渝、疾恶如仇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所崇尚的美德。

3. 简介:卡通一词是缘于英文: cartoon 的音译。我们中国也称“美术片”。动画片,它采用“逐格摄影”(又称“定格摄影”)的方法,将一系列互相之间只有细微豪华而动作连续的画面拍摄在胶片上(电视动画片则摄录在磁带上),然后以一秒24格的速度放映出来,能获得形象活动自如的艺术效果。动画片,有短片,长片和系列片多种,题材和形式广泛多样,在世界影坛上占有重要地位。在电视领域中更受重视,为少年儿童和成年观众所喜闻乐见。

4.卡通是怎么制作、拍摄的?

动画片用绘画方法来表现角色的每个动作,一般说,一部10分钟的短片,片长900英尺,等于1.44万格画面,以每张动画拍摄2格计算,大约要会制七千多幅图画。一部90分钟的长片,就要绘制六万多张图画,需几十个画家进行一两年工作。20世纪80年代后,世界上许多国家开始运用电子计算机来完成动画的中间过程,大大提高了动画片的摄制能力。

动画片,最早诞生于法国。1877年。巴黎的光学家兼画爱E.雷诺根据“视觉暂留”的原理制成一种新的玩具活动视镜。1879年他利用一只饼干筒,发明了活动视镜影戏机。可以使连续画的画带无限地延长,能够表现更长的活动图画。雷诺绘制了《喂小鸡》,《游泳女郎》,《猴子音乐家》等二十多个动画小节目。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原始动画片。

1888年10月,雷诺运用幻灯机的技术,制成了光学影戏机。分绘制的动画片《一杯可口的啤酒》,成为在^电.影发明以前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动画片。雷诺以他非凡的创造,成为世界动画片的创始人。

^电.影发明以后,动画片随着^电.影技术的进步而发展。1906年,美国的J.S.勃拉克顿摄制了第一部拍摄在胶片上的动画^电.影《一张滑稽面孔的幽默姿态》从此动画^电.影首先在美国发展起来。W.迪斯尼可以称为美国早期最有代表性的著明动画艺术家,1923年,他拍摄了动画片《爱丽丝漫游仙境》,从此走人了动画艺术的道路。

5.卡通形象与漫画形象的艺术特点:

(1)造型简洁,形象夸张,色彩鲜艳。

(2)拟人化,活泼可爱。

(3)变化丰富,引人入胜。

4.讲解课本上中国卡通形象和漫画形象。激发学生兴趣,也可让学生讲解自己喜欢的卡通故事。

5.放一段优秀动画片,激发学生兴趣。

四.课堂小结。

提问本节课所学知识,教师加以纠正,归纳,复述,巩固记忆。

频道小编推荐: |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美术表格式教案(篇8)

课时:2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 表现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观察、讨论,感受太空的奥妙,了解星座形成的有关知识和命名规则。认识自己的星座图。

2、利用适合自己的各种材料、工具绘制自己的星座图。

3、通过欣赏、感受、体验不同星座的图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难点:

1、根据星座进行想象并画出各种图型。

2、有关星座意境的想象和创造。

教具学具: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1、导入:

(1)展示宇宙星空的图片,在宁静幽雅的音乐中将学生的思维、想象引到太空。

(2)闭上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太空中遨游。想象能看到什么?有什么样的景色?

(3)星座的知识:天上的星星会按时间顺序出现。如果把同时期出现、比较亮的星星群连在一起,就形成了不同的星座。人们还根据它们不同的形状,命名成了不同名称的星座。今天我们要来根据自己的星座进行联想和想象,把自己的星座图画出来。(板书:《星座的联想》)

2、欣赏课本的图片:

(1)大熊星座;(2)天龙星座;(3)天蝎星座;(4)处女星座;(5)水瓶星座。

3、拓展:

(1)你知道太空还有哪些星座吗?(白羊座、金牛座、双子座、巨蟹座、狮子座、处女座、天蝎座、射手座、魔蝎座、水瓶座、双鱼座、天瓶座……)

(2)你想知道自己属于哪个星座吗?说说你是属于哪个星座的。

03/21 - 04/19 白羊座 04/20 - 05/20金牛座

05/21 - 06/21 双子座 06/22 - 07/22 巨蟹座

07/23 - 08/22 狮子座 08/23 - 09/22处女座

09/23 - 10/23 天秤座 10/24 - 11/21天蝎座

11/22 - 12/21 射手座 12/22 - 01/19 魔羯座

01/20 - 02/18水瓶座 02/19 - 03/20双鱼座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四、学生作品展示:表扬优秀作业

五、课后拓展

1、用泥塑、彩纸折叠等其他材料制作星座图。

2、表现立体的星座图。

频道小编推荐: |

一年级数学上教案反思精选


我们为了让您感到满足努力制作了这份“一年级数学上教案反思”。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就需要老师用心去设计好教案课件了。教案是促进师生教育教学交流和互动的重要工具。让更多人分享这个信息也就是让更多人受益!

一年级数学上教案反思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情境体验与参与,使学生感知自然数序数的含义,知道自然数除了可用来表示事物有多少外,还可以用来表示事物的次序。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纪的良好品德。

3、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的乐趣和自信心。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8页做一做及相关练习。

教具学具:

主题课件,学具卡片。

教学设计:

教学第18页购票图

创设动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

1、师:暑假快要结束了,一个人在乡下姥姥家玩的聪聪就要读一年级了,为了不耽误爸爸、妈妈的工作,聪聪决定一个人从乡下乘车回家,不让大人接送,于是他一个人来到车站买票上车

[将数学与生活情境紧密联系,让初入学的小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学习产生亲切感。]

a、教师演示买票课件。

b、学生观察画面,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说一说画面上有哪些人,一共有多少个?

如果以红衣服排第一,再说一说谁排第二,小聪聪后面的解放军叔叔排第几,最后一位叔叔排第几?

学生说的时候教师到处各组巡视、倾听,并加以指导。

c、各小组抽代表汇报交流。

d、师:看到聪聪一个人排队买票的情境,同学们除了知道一共有5个人在排队买票,以及每个人所处的位置外,你还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白自己已经是小学生了,自己能做的事要自己去做,在外出的时候,要养成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纪的良好品德。

[充分利用教材的可教育资源,适时对学生进行遵守社会公共秩序、文明守纪的教育,使思想品德教育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易于接受。]

2、动画展示:穿红衣服的阿姨买好票走了,后面的人依次上前。

a、教师提问:这时有几个有在买票?谁排第一?小聪聪排第几?聪聪后面的两位叔叔呢?让学生再一次在具体环境中区分几个和第几个,同样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一年级数学上教案反思 篇2

这节课我做得比较好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学家布朗等人曾提出:情境通过活动来合成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里也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根据这一理念,在本课设计中,我首先让学生跟我一起玩有规律的游戏和讲有规律的故事,来揭示课题--找规律;接着创设了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联系的情境--老师的生日会场(即教材上的主题图),从而使知识的发现过程很快地融入有趣的生动活动之中,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2、结合教学内容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安排实践活动,放手让学生观察、操作、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数学知识,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即要学生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以学生喜欢的生日会场为主线展开教学,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中探究、发现事物的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同时,注意发挥群体优势,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合作、交流、协商,以提高学生间相互合作的意识。

另外,还安排了学生涂一涂、摆一摆、小小设计师、欣赏生活中的规律、找找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等,进一步加强对规律的感知体验,从而发散学生的思维,创设出更多、更复杂的规律,培养了他们的大胆创新意识,体现了玩中学,做中学的理念。

3、注意感性经验的积累,培养学生猜想意识和能力。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经说过: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索,自己推论,给他们讲的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该多些。这节课注重创设了让学生猜的环节,让学生发现、探索,积累经验。如:猜下一面小旗是什么颜色?下一个灯笼是什么颜色?等都是让学生先自我感受再听别人意见,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独立思考的机会、尝试的机会、猜想的机会、成功的机会,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的意识和能力。

4、利用信息技术优势,体现课程整合思想。

《数学课程标准》中有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应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

在本课中,我首先利用资源创设一个生日会场的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有趣的情境中探索事物的规律,学生根据这一情境中摆彩旗、摆灯笼、摆小花等图形感受规律,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让学生全方位地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的魅力。

还借助多媒体让学生欣赏规律图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5、尊重学生,实现人文关怀。

儿童教育专家孙云晓认为:反复成功的孩子会越来越好。素质教育强调人性化。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我运用多媒体图、音的效果,及时的给予学生恰当的评价。经常用鼓励性语言,注意捕捉学生每个闪光点,使学生能享受成功的愉悦,兴趣油然而生,学习信心激增,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这节课,我和同学们融为一体,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

在教后我感到自己对于在课堂上出现的突发事件的驾御能力,也就是在处理预设目标和达成目标的问题上还有待磨练和提高。如:当学生没有回答出自己想要的答案时,引导不够;由于内容安排较多,所以有些环节仓促而过,并且减少了学生的回答次数等。作为数学老师语言应该简练些,在教学中我的言语还有些啰嗦,今后也是需要改进的。

一年级数学上教案反思 篇3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

第一课时:数学广角-植树的学问

教学内容:117页例1 教学目标: 让学生理解有些数学问题只计算不一定对,要考虑它的合理性。

教学重点:正确解答实际生活问题。教学难点:正确解答实际生活问题。教具准备: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春天到了,阳光明媚正是植树好季节。美化环境,造福人类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但你们可知道,在植树活动中还有不少有 趣的数学问题呢!

二、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1、出示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2、在小组内交流汇报。

3、我们先画线段图看看。这里把线段平均分成了几段?但要栽几棵树?找一找,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4、小路边一共有20个间隔,所以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三、巩固练习,形成能力: 1、118页做一做。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 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2、生在小组里交流,然后汇报。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六、板书设计:第1节 数学广角-植树的学问 100÷5+1=21(棵)

第二课时:数学广角-植树的学问

(二)教学内容:118-119页例2 教学目标: 用线段图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正确解答实际生活问题。教学难点:正确解答实际生活问题。教具准备: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真有趣,稍不认真分析,就会算错。这样的问题在我们身边还有,你想学吗?

二、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1、出示118页例2主题图。

2、找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3、在小组里交流,并汇报。

4、小路的两端都是场馆,还需不需要栽树呢?

三、巩固练习、形成能力:

1、一座长180米的大桥,每隔30米安装一盏路灯。

(1)两端要安装,需路灯几盏?(2)两端不安装,需路灯几盏?

2、119页做一做1。

3、119页做一做2。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六、板书设计:第2节 数学广角-植树的学问

(二)60÷3=20 20-1=19 19×2=38 答:一共要栽38棵树。

第三课时:数学广角

教学内容:120-121页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及交流活动,探索并认识封闭线路上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之中。

教学重点:让学生具体分析,建立模型、正确解答实际问题。教具准备: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同学们,生活中需要数学知识,对于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认真考虑,得到正确答案。来试一试:小明从一楼上到三楼用了6分钟。照这样的速度,他从一楼到八楼需要几分钟?

二、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1、出示围棋盘。大家见过围棋盘吗?会下围棋吗?

2、围棋盘上一个点可以放一个子。围棋盘的最外层每边能放19个棋子,最外一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个棋子?

3、在组内交流,然后汇报。

4、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5、小结:对于数学问题,不要急于算出答案,要先弄清楚题目意思,画画图,多想一会,找出正确答案来。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算出答案来。

三、巩固练习,形成能力。1、121页做一做1。2、121页做一做2。

3、121页做一做3。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六、板书设计:第3节 数学广角

19×2+17×2=72 18×4=72

第四课时:练习二十

教学内容:122-123页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进一步认识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中去。

教学重点:能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中去。教具准备: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1、122页练习二十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全班交流。2、122页练习二十第2题。学生独立解答,如有困难,教师引导学生画线段图的方法帮助理解。3、122页练习二十第3题。先引导学生认识16根高压电线杆排列在一起,间隔的段数应是15段。然后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4、122页练习二十第4题。先让学生画一个圆,再任意画几个点,数一数点的个数与分成的段数,看看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5、123页练习二十第5题。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让学生明白跑道的两端要插小旗,然后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最后全班订正。6、123页练习二十第6题。先让学生观察插图,引导学生明确题意。7、123页练习二十第7题。先知道学生理解题意,然后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8、总结:

9、作业:

教学反思: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大家都知道,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本册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就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

植树问题教学侧重点: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所谓化归思想,一般是指人们将待解决或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某种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题,用已有的解题策略,去解答与之相类似的问题。),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本课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通过、“数学广角”内容的教学,不仅是向学生渗透某种数学思想方法,而且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

这节课我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了四个环节。

一、通过站队这一行为感知点与间隔。

二、以一道站队问题为载体,营造突破全课教学重点及难点的高潮。

三、以生活中植树问题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了解植树问题的实质。

四、多角度的应用练习巩固和拓展学生对植树问题的认识。

本以为自己设计的教案考虑到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生活实际,重视了数学思维培养,方法的渗透,是可行的,学生们应该是能够掌握的。可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勉强参与的总是那几个平时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看来这样的设计无法顾及全体学生的发展。没有了学生的主体参与,何来思维的培养呢?

我开始反思:为什么学生能够找到简单植树问题的规律“间隔数+1=棵数”(两端都种)却无法运用呢?在发现规律与运用规律间缺少了怎样的连接? 在反思中,我找到了缺点所在。

1、充分体验

有意义的学习是学生在具体情景中通过活动体验而自主建构的。体验和建构学生活动化学习的关键。体验是建构的基础,没有体验,建构就失去意义。体验是学生从旧知识向隐含的新知识迁移的过程。设计中,虽然我创设了情境,但学生仅凭一次体验是不可能全部达到继续建构学习主题的水平。

不仅需要向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而且还需要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共鸣的情境。在设计中,学生做操也好,走楼梯也好,看似全部来自生活世界,但学生对这些信息没有感情色彩的,这样的生活经验只是我自以为是的虚构。学生真正的生活经验应该是他们身边熟悉的事物,是能够激发他们感情因素的事物,这样让学生才会真正感兴趣,才能够产生共鸣,才易激发探究的欲望,让活动化的数学学习有个坚实的基础。

2、小组合作

学生的认知起点与知识结构逻辑起点存在差异。我在教学过程中把二者混为一谈了,误以为学生能发现“棵数=间隔数+1”就能解决问题了,实际上这只是部分学生具备了继续学习的知识结构逻辑起点,但学生们还不能将知识结构逻辑起点与自己的认知起点相互结合。这恰恰导致了能找规律却不会用规律。

要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合作”是一个良方。生生之间的差异是学习的资源,这种资源应在小组交流的平台上得到充分的展示与合理的利用。

一年级数学上教案反思 篇4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教学设计及反思

引言:

数学是一门需要通过实践和观察进行学习的学科。在一年级的数学课堂上,图形是一个重要的内容。通过认识图形,孩子们可以培养观察和形象思维的能力,为日后的几何学习奠定基础。本文将详细设计一堂一年级数学课,介绍教学过程并进行反思。

设计理念:

本课的设计目的是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对图形的认知和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形象思维能力。同时,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5分钟)

老师出示一些常见的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然后,老师提问:“这些图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可以自由发言,引导他们讨论图形的边数、角数和形状等。

第二步:图形分组游戏(15分钟)

老师提供一组由纸板制成的图形,如三角形、矩形、五边形等,要求学生合作将这些图形按照形状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后,向全班展示他们的成果,并讨论各组的分组方式是否合理。

第三步:图形特征探究(15分钟)

老师出示一张由多个图形组成的图片,并提出问题:“这张图片包含哪些图形?每个图形有什么特征?”学生可以自由观察和思考,然后向全班介绍他们发现的图形以及它们的特征。老师可以给予肯定和鼓励,引导学生发现更多的图形特征。

第四步:图形模仿游戏(15分钟)

老师出示一组由小石子和蓝色纸板制成的图形,如圆、三角形、梯形等,然后要求学生按照给定的图形,使用小石子和纸板模仿相应的图形。学生可以使用手指或者直接放置小石子来完成任务。完成后,学生可以彼此交流分享自己的作品。

第五步:总结归纳(10分钟)

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让学生回顾本课图形的特征和命名。老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并给出答案。例如:“什么是多边形?”、“什么是直角?”等。学生可以逐一回答,以此巩固知识。

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组织和设计,学生们在参与活动过程中积极参与、思考和表达,增强了他们对图形的认知和理解。同时,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然而,也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更多的实物图形,如纸箱中的立方体等,让学生观察和感知真实的图形。此外,作为一年级的数学教学,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可以增加一些视觉和动作的辅助手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

结论:

通过这堂一年级数学课,学生们对图形的认知和兴趣得到了增强,通过观察和参与活动,他们培养了观察和形象思维能力,为日后的几何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这样的教学设计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一年级数学上教案反思 篇5

回收废品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运算过程中,借助教具学具的操作,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正确地列式并进行计算。

3、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借助教具学具的操作,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正确地列式并进行计算。教学难点: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数学小棒。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看老师的手里拿的是什么?(出示一个空瓶子)这种瓶子埋在地下不容易腐烂,还会影响庄稼的生长。那我们应该怎么处理这些瓶子呢?

生1:捡起来扔进垃圾桶。生2:收集起来拿去卖。??

师:同学们说的实际上就是回收这些瓶子,这确实是个好办法,那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回收废品。(揭题并板书:回收废品)

师:这不,小林、小红、小青听了大家的意见,已经开始收集塑料瓶了,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出示主题图)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情境进入主题,学生很熟悉,更加容易进入到情境中。】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师:小林告诉我们收集了几个塑料瓶? 生:13个。

师:小红和小林又分别收集了几个塑料瓶呢?我们继续看(出示情景图小红小林信息)。师:诶!他们没有直接告诉我们他们收集的塑料瓶的个数诶!但是他们给出了两条很重要的信息,是什么啊?

生1:小红说:我收集的比小林多3个。生2:小青说:我收集的比小林少4个。

师:很好。现在请同学们动动你们的小脑袋瓜,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同桌可以互相交流。学生代表汇报:

生1:小红收集了多少个? 生2:小青收集了多少个?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很好,但是该如何解答呢? 活动一:解决小红收集了多少个?

师:请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可以小棒摆一摆,也可以用画圆圈的方法。(学生小组交流,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组织学生汇报:

生1:先摆小林的13个,小红的比小林多3个,就再摆3个,结果小红就是13加上3个共16个,算式是13+3=16(个)。

生2:先画13个圆圈表示小林的,小红的比小林多3个,就再画3个圆圈,结果小红就是13加上3个共16个,算式是13+3=16(个)。

师:从小红的话中我们可以知道小红收集的塑料瓶多。求比较多的数就用加法计算。活动二:解决小青收集了多少个?

师:用小棒也摆一摆小青收集数量。说出是怎样摆的,小青有多少个?

生:先摆小林的13个,小青的比小林少4个,就拿掉4个,结果小青就是13减去4个共9个,算式是13-4=9(个)。

师:从小青的话中我们可以知道小青收集的塑料瓶少。求比较少的数就用减法计算。师:在计算13-4= 时,我们还可用已学过的一种方法来计算,同学们还记得是什么吗?谁来试试? 生板书:

● 3 - 4 9(适时复习竖式计算的几个要求:①数位对齐,②直线用尺子,③从个位算起。)

师小结:像这两个,求比已知数多几的数用加法,多几,就用已知数加几;求比已知数少几的数用减法,少几,就用已知数减几。

【设计意图:让学生找数学信息,并通过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小组解决,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巩固练习:

1、师:你们的表现真棒,解决了不少的难题。淘气和笑笑也忙起来了,正在为环保小卫士折幸运星,咱们去看看他们折了多少个。(课件出示教材P60“练一练”第3题)问: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解答?(生尝试着提问题并解答)

2.师:保护环境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淘气、笑笑和机灵狗都有行动了,我们快去看看吧!(课件出示教材P60“练一练”第4题)问:他们在做什么?

师:他们在给希望小学捐书呢,但是好像遇到了什么问题,我们一起来帮帮他们吧!3.保护环境,人人有责,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的家园得到了净化,小动物们也很高兴,正在森林里比年龄呢,咱们快去看看吧!(课件出示教材P60“练一练”第1题)

学生小组讨论,自己找到数学信息,并根据数学信息提数学问题,加以解答。小组汇报。

4.完成教材P60“练一练”第2题。生独立完成后,学生展示汇报。5.完成教材P60“练一练”第5题。生独立完成后,开火车形式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通过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现实的问题,使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四、课堂小结

1.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收获和不足。

2.老师希望你们能把今天学到的知识和收获运用到生活中,并告诉你周围的人,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让我们一起行动,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板书设计:

回收废品 小红收集了多少个? 13+3=16(个)

小青收集了多少个? 13-4=9(个)

●3 - 4 9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整节课中,我注重了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体会一个数比已知数多几,就用已知数加几,一个数比已知数少几,就用这个数减几的道理。课堂上我通过新颖的动画,给学生提供了不同的信息,通过观察、分析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并且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很大程度上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课堂上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发言也很积极,说理也比较清楚。

不足之处:在整节课上,学生说的太多,做的太少,只注重了学生说,学生做的机会显得就少了点。所以给我的启示就是今后不论上什么课,都不能因为怕完不成教学任务,就只注重某一方面,应该遵循学生说理和做练习相结合,这样课堂效果会更佳。

一年级数学上教案反思 篇6

第八单元教案

主备人:张克敏

12.雪地里的小画家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知道小鸡、小鸡、小狗、小马这四种小动物的爪(蹄)子的不同形状,知道青蛙冬眠的特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鸡、小鸭、小狗、小马这四种动物爪子的不同形状和青蛙冬眠的特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四种小动物的特点。2.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复习要求学会的7个生字及竹字头。2.复习要求会认的8个生字。

二、创设情境,感知“小画家”是谁?

1.教师出示电脑课件“雪地背景图”加上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冬天到了,有一天下了一场大雪,地上、树上、房上全覆盖上了一层厚厚的雪,整个大地像铺上了白地毯。这天我还邀请来了一些动物王国的朋友,你们看看它们是谁呀!教师点击鼠标,电脑屏幕依次出示小鸡、小狗、小鸭、小马的图。教师接着说:“它们可是了不起的画家,为什么这样说呢?你们读了课文就知道了。”学生读课文。

三、借助课件,感悟“小画家”作画。

1.在学生读课文后,提问:你们读懂了什么?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演示课件:鼠标点击小鸡,小鸡在雪地里走,脚下留下小鸡的脚印(竹叶):鼠标点击小狗,小狗在雪地上走留下(梅花);小鸭小马在雪地上走留下(枫叶和月牙)这样的脚印。

2.提问:小鸡、小鸭、小狗、小马会画什么呢?请同学看大屏幕说一说。3.让学生观察大屏幕,理解“竹叶、梅花、枫叶、月牙”指的是什么/“竹叶”是竹子上面的叶子,出示实物,让学生观察,这里指小鸡的爪子在雪地上留下的脚印也说明了小鸡爪子的形状。

“梅花”,冬天开放,梅花是由几个花瓣组成的。这里指小狗的脚印像梅花。“枫叶”是一种枫树的叶子,出示枫叶实物让大家看枫叶的形状。“月牙”这里是说小马的脚是月牙形状的。4.出示电脑课件:

(1)出示:四种小动物和一些小动物们的脚印

(2)请同学操作电脑鼠标,把小动物的脚印用鼠标拖动到小动物下。如果摆得不对,脚印还回到原位。

5.学生看大屏幕说说它们会画什么?

四、多种形式朗读,读中感悟。

1.尝试性朗读。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要求读正确、流利。提示注意第一句的感叹号,要读出喜悦的心情。第三句四个并列的小分句,要读出抑扬顿挫的感觉。

2.老师用问题提示引读。

(1)下雪啦,下雪啦!雪地里来了谁?学生读:“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它们是谁;怎么画画?学生读:“小鸡画竹叶,„„几步就成一幅画”。谁没有参加?他在洞里睡觉啦!

(2)提问:青蛙为什么大白天在家里睡觉呢?这个问题学生可以通过联系已有知识,动脑筋思考后得知青蛙一到冬天,不吃不喝地睡在洞里叫冬眠。3.分角色朗读。女同学读一二五六句,男同学读第三、四句。4.全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五、动手画画,感知“小画家”的作品。1.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画下“小画家”的作品。

小鸡会画(竹叶),小鸭会画(枫叶),小狗会画(梅花)小马会画(月牙)2.不会画的学生可以完成课后练习3连一连,读一读。

六、以“课件”为凭借,指导背诵。

七、延伸扩展:启发学生思考:

(1)雪地里还会来哪些新的“小画家”,它们会画什么样的作品呢?(2)还有哪些动物没参加?为什么?

八、作业布置

(1)小鸡会画()()。

(2)小狗会画()()。

(3)小鸭会画()()。

(4)小马会画()()。

板书设计

雪地里的小画家

小鸭 小鸡 小马 小狗

13.乌鸦喝水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4个词语,认识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鼓励学生遇到困难要积极动脑,设法解决。

重点:读准翘舌音、平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的字,准确掌握“找、看、放、升”的字形。理解“到处、升高”的意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提示生字音、形、义的联系,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字形。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形象揭题,学习生字

1.出示“乌鸦”图(板书:乌鸦)。

2.乌鸦虽然全身乌黑,长得不好看,可是很爱动脑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乌鸦的课文(板书:喝水),注意看老师写“喝”字,想一想:“喝”

为什么是口字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端正地拿书,专心看书,认真听读。

2.学生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词儿连续,句子不读破。读完后给课文第一段标上序号。

三、以读为主,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段。

(1)乌鸦为什么要喝水呢?谁来读一段?(出示课文第一段)(2)“渴”是个生字,再读两遍。想一想,“渴”为什么是“氵”?(3)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点拨:一个人淌了很多汗,太阳又火辣辣地照着,感觉很渴。想想看,“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会是什么样呢?谁愿意表演给大家看看?

(4)乌鸦跑了许多地方去找水,真着争啊,谁愿意再读读第一段?注意“找”是翘舌音,全班多读两遍。

(5)他读出了乌鸦着急的样子,全班读一读。2.学习第二段。

(1)这时,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多高兴啊!谁来读一读这句?“瓶”是后鼻音,再读一读。(出示第二段课文)

(2)“看”是生字,再读几遍。我们有时为了看清远处的东西,会这样做:(老师手搭凉蓬做出远望动作),所以这个生字可以用什么好办法记呢?(3)乌鸦看见一个瓶 子里有水,可是,乌鸦喝不着水,这是什么原因呢?谁业读第二句?

(4)学生观察插图或实物,想象或演示乌鸦把嘴伸进瓶口喝不着水的情景。乌鸦多着急啊,谁再来读这句?

(5)谁来读最后一句,注意“怎”和“呢”读音,多读几遍。3.学习第三段、第四段。

(1)请学生轻声自由地朗读三、四段课文,想一想,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2)请学生个别朗读三、四段课文。(出示三、四段课文)(3)教师引读:乌鸦想出的办法是_学生接读第四段。

(4)乌鸦把小石子怎么放进瓶子里的?谁来演给大家看看?学习“放”,启发学生自己分析字形。

(5)引导学生观察:随着投放石子的增多,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学习“升、高”,“升”就是升旗的“升”,“高”就是“高矮”的“高”。(6)演示乌鸦喝着水的情景。乌鸦多高兴啊,请学生读最后一句。

四、朗读课文,巩固生字 1.个别读,齐读全文。

2.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生字。

3.描一描生字,记一记“找、怎、呢、法”的字形。完成课后练习2里4个的书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鼓励学生遇到困难要积极动脑,设法解决。

重点:读准翘舌音、平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的字,准确掌握“找、看、放、升”的字形。理解“到处、升高”的意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难点:提示生字音、形、义的联系,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字形。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认读本课生字 二.朗读课文

三.实践活动

1、探究活动。

分小组进行,合作完成乌鸦喝水的小实验。

2、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体会“渐渐”一词的含义。

3、比一比,看谁想的办法比乌鸦的好。同时也可随学生说的进行演示。

四、识字写字

1、学生自己在课文里找到要求会认的和要求会写的字,连词勾划,再读一读。

2、指导”喝、渴“两个字的区分。

它们哪里一样,哪里不一样?怎样记住?(喝水需要用口,口渴需要水,渴字是三点水旁)

3、小结:我们通过形近字比较识记生字。找一找,生字中还有哪些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字形相近?你能用这个办法学习其它生字吗?

4、学生汇报。

五、写字指导。

1、复习笔顺规则: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先中间后两边。

2、找一找,哪几个字写的时候是从左到右?

(法、找、许)

3、这几个字的结构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4、学生进行书写练习。

六.课堂总结。

14.小蜗牛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规范书写5个生字,认识部首“子”“王”。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好久”等词语的意思 3.能说出四季特定的景象,感受故事中“反复”表达。教学重难点:

重点:准确识记11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模仿运用故事中的“反复”表达。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谜语导入

1.导入语: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大家瞧:(PPT出示谜语)“没有脚,没有手,背上房子到处走,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躲进房里头。(打一动物)”(师举手示意,让生举手回答)对啦,就是这可爱的小蜗牛(PPT出示小蜗牛图片)。2.板书课题《小蜗牛》

师板书“小 牛”(出示蜗牛图片)看图识字“蜗”(口述:一只„„的小虫子(写“虫”旁);没有脚,没有手,背上房子到处走(写“口”);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躲进房里头(写“内”)读准 二. 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今天,我们就和小蜗牛一起去感受一年四季的变化。1.阅读《小蜗牛》绘本

(一)自学

2.过渡:同学们,想和蜗牛一起玩吗?那就跟随蜗牛一起走进课文吧!请同学们看自学要求(幻灯片出示自学要求)1.大声朗读课文 2.标注自然段 3.圈画生字词

(二)自学检测

1.明确自然段(小组长快速检查小组成员标注情况)2.个别生接力读课文(师相机纠正,引导)3.齐读(注意停顿)

(三)群学

过渡:同学们,初读了课文,你知道蜗牛带我们走了那几个季节吗?(春夏秋冬)

小蜗牛还要给同学们介绍新的生字朋友,同学们想交朋友吗?那现在就和蜗牛一起去认识吧!同学们看群学要求:(PPT出示要求)1.组长抽生领读生字 2.男女生分别领读文中生字词

3.对学互考生字,给自己认错的生字做上标记,再请人教读几遍。

(四)群学检测

1.自读带音生字,数出自己能认读的个数。2.小组展示读带音生字 3.齐读带音生字

4.生生提醒(学生自己提醒所认生字当中应该注意的地方)5.去音齐读 6.个别生挑战读

7.开火车(摘苹果)游戏巩固

(五)拓展巩固迁移 1.认读生字词语 ①齐读词语

②选自己最喜欢词说话 ③走迷宫游戏巩固

2.选词填空“孩子 玩具 回来” 3.认识新偏旁“子”“王” 4.看图识字(课后练习题)三.齐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全班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词串复习1.读词串。

2.读句子。(重点句子填空读)二.精读课文,随文认写生字。

(一)学习第一 二自然段

1.齐读第一自然段,运用“旁边”一词。小红的旁边坐着()文具店在我们学校的()

2.学第二自然段,引读:①春天来了,太阳出来了,冰雪(),小树()(板书:春天来了,小树发芽了)。

②春天来了,多好玩啊,蜗牛妈妈对小蜗牛说:()。它会玩(),会玩(),会玩(),还会玩()。③随文写“玩”字

(二)重点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春天多美好,小蜗牛决定出去痛痛快快地玩。

1.引读:小蜗牛(爬呀,爬呀),它看见了小树()。一天过去了,蜗牛妈妈想,怎么还没回来,小蜗牛()它看见了树叶(),一个月过去了,蜗牛妈妈想,怎么还没回来,小蜗牛(),它看见了碧绿碧绿的草地上长着()(板书:夏天来了,草莓结果了)。小蜗牛要回家了,它(),终于爬回了家,告诉妈妈()。2.随文写“回”字 3.齐读第三自然段 4.理解“好久”一词。

(三)学习第四 五自然段

1.引读:妈妈知道已经是(),让小蜗牛去()。(积累“几颗草莓”)小蜗牛(),爬了好久才爬回来,对妈妈说()。2.板书(秋天到了,树叶全变黄了)3.随文写“全”字

(四)学习第六 七 八自然段

1.齐读六 七 八自然段 2.发现不同季节树的变化。板书(冬天到了,树叶全掉了。)

3.分角色朗读

(五)学习“反复”手法 1.引读三 五 七 自然段,小蜗牛(),好久才()。它说...........2.体会“爬呀,爬呀”的表达,(个别生展示读。)变式训练——用“爬呀,爬呀”说话 迁移训练——用“反复”的表达说话。

(六)看图读文

连线练习:将图画与对应的段落连起来 三.书写指导

(一)整体认读生字,标注拼音

(二)观察结构,明确书写顺序规则 “对 好 ”——左右结构,从左写到右

(三)观察笔顺,师范写。

依次观察生字笔顺,(幻灯片依次出示生字书写顺序)

(四)生描红,练习写

(五)小组评比,展示交流。1.小组评比

2.选个别生作品展示(投影仪展示)3.生生评,《小兔运南瓜》 教学目标:

1、动脑筋想出小兔把南瓜运回家的办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2、积极参与讨论,能把自己想到的办法说清楚,并能对别人说的办法进行评论。教学重难点:

说出小兔运南瓜的办法,知道什么办法好,好在哪。教学方法:

观察、讨论、发挥学生的想象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话题

小兔的妈妈生病了,想吃南瓜,让小兔到菜园里去摘一个,一会儿,小兔就来到菜地里,只见南瓜个个都是又大又圆,还散发着诱人的香味呢!小兔就高兴地摘下一个。

二、观察图画,理解图意

1、(出示课件1)。

(1)、南瓜是什么样的?小兔的表情又是怎样的?他在想什么呢?(2)、小组讨论,并选代表发言。(3)、全班交流。

2、(出示课件2)(1)、仔细观察图3想一想这是什么地方,图上都有谁?他们的表情怎样?他们会说些什么?

(2)、分小组,针对以上的问题进行交流。(3)、各组选派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

三、大胆想象,交流办法

南瓜被小兔运回家了,小白兔到言底是用什么办法把又大又圆的南瓜运回家的呢?聪明的小朋友,让我们开动脑筋,看谁想出办法最合理。

1、小组讨论交流,师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多角度想出办法。

2、全班交流,师要提醒学生的方法是否可行。(讨论评议)

3、比一比哪种运瓜的方法最合理有效,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师要鼓励学生要有自己的主张,只要能说清楚理由,都应给予肯定。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4、指导阐述运瓜的具体过程,并引导学生把方法说具体、明白、清楚。

四、编故事

选择一种自己认为好的方法,把三幅图连起来。编个“小兔运南瓜”的完整故事。

(1)、同桌互相编故事。《小兔运南瓜》精品教案设计(2)、推荐两三名讲得好的学生,把故事讲给全班听。(3)、听后评议,师适时给予鼓励。

五、课后延伸

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把自己想的办法画出来,补充第二幅图。

六、合作总结

小朋友们,这节课的收获可真不少,你愿意把你的所得告诉大家吗? 语文园地八(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学习目标

1.认识新字,巩固识字写字。2.积累词语,向父母表达新年的祝福。重点:巩固识字、写字,积累词语。难点:学会写祝福的话语。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识字加油站

一、激趣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爱我吗?我是一位老师。我是学校的一位老师。

二、讲授新课。

1.师出示生词卡片:学校、老师。2.谁会大声地读给全班同学听。3.指名读,开火车读,抽读。

4.同学们,你们爱妈妈吗?妈妈是干什么的? 5.指名说,师贴卡片:医生。

6.生认读新词:医生,学生找到相应生字卡片:医生。

7.妈妈在哪个地方当医生?

8.师板书:医院,生找到相应生字卡:医院。(练读以上生字,形式多样,人人过关为主)9.同法学习生字词:工厂、工人、军队、军人。

三、指导书写生字“工”“厂”。1.师范写,并指名说说书写规则。2.生练写生字,先描后练,并积极展示。

四、师总结并拓展。

我们今天又学会了这么多新词,学会写2个生字,我们高兴吗? 字词句运用

一、谈话导入。

1.师出示课件:生字宝宝开花了,你们想看吗? 2.总结:生字宝宝真有趣,一个字可以组两个词。3.谁会读:皮(果皮)(树皮)。指名读,开火车读。

二、读词,学会组两个词。

1.出示卡片“法”,分小组讨论组词。

2.比赛组词,看哪组又快又好,优胜者得一面红旗。

3.同法学其他生词:旁边、两边、许多、也许、到处、四处、学生、生气。4.全班开展读词比赛。

三、拓展。

师出示其它生字,考察学生组词能力,组的词越多越好。

四、做一做。

1.出示课件,欣赏贺卡。

(1)导入:新年快到了,我们都会做贺卡送祝福,你打算做一张什么样的贺卡呢?我们先一起欣赏一下,仔细观察这些贺卡是怎样制作的?(2)出示课件,请学生欣赏各种形式的贺卡。

师:你觉得这些贺卡用什么材料制作而成的?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制作的? 2.计划制作贺卡。

新年快到了,你想向谁赠送贺卡表示祝贺呢?你准备制作一张什么样的贺卡?你想对赠送的人说句什么祝福的话?(学生畅所欲言,老师对学生的祝福语句加以指导)

3.学生自制贺卡,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制作贺卡。(1)介绍材料,并提出制作时产生的垃圾放在收集盘中,保持卫生。(2)学生自由选择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装饰。(3)在贺卡上写祝福的话。

4.做好的贺卡放在展示台上,交流贺卡的制作。

第二课时

(书写提示、日积月累、和大人一起读)学习目标:

1.书写规范汉字,认识两种新笔顺规则。

2.能有节奏地朗诵古诗,了解古诗所表达的大意,激发对古诗的兴趣。重点:学习两种新笔顺规则:先中间后两边,先外后内。难点:能正确朗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教学过程: 书写提示

一、认识汉字“小、水、月、问”。

1.师出示第八单元会写字卡片,抽读汉字,重点抽查“小、水、月、问。” 2.课件演示“小、水、月、问”四个汉字笔顺。3.说说上面四个汉字共有几画。

二、学习“小、水、月、问”的笔顺规则。

1.观察课件中“小、水”两个汉字的书写笔顺,先中间后两边。2.按此规则,学生在书中田字格练习书写“小、水”。3.同法指导学生“月、问”。强调笔顺规则:先外后内。日积月累

一、导入。

今天老师带来一首好听的古诗,你们想听吗?

二、学习。

1.多媒体课件播放《风》,引导学生欣赏。2.老师范读。

3.请学生认真观察图,互相说说图中画的是哪句诗的景物? 4.引导学生借助拼音,把诗读顺、读熟。5.学生尝试说说诗的大致意思。6.教师抽查。

7.教师学生评议,纠正个别读错的字音。8.教师引导学生练习背诵。

三、作业。

1.将你今天的收获讲给你喜欢的人听。

2.课外阅读。和爸爸妈妈一起读《春节童谣》。

一年级数学上教案反思 篇7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4篇

所有优秀的数学老师都应该具备宏阔的课程视野和远大的职业境界。在数学教学工作中,你知道如何写一年级数学教案?不妨和我们分享一下。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知道“一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两两配对(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对“比较”的结果能够说理,并能够说出多、少、一样多,多了几个,少了几个。

[能力目标]:

1、通过不同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对应与比较的方法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用两两配对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教学难点: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对应方法。

教学过程:

一、 看图编故事,提出并解决问题。

1、今天喜洋洋和他的朋友们来陪我们一起学习,大家高兴吗?小羊们得到一个消息,小朋友们去游乐场了,我们也去看看,他们正在玩什么呢?

(出示主题图:玩碰碰车)

2、你能看图说一说吗?(看图描述)

3、仔细观察,车够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一辆车乘一人,有一个小朋友没有乘到车)

(师贴碰碰车和小朋友,一辆对一人)(连线对应)

4、现在请大家把车和人比一比,(出示课题《比一比》)然后说说你比的结果是怎么样的?

(1) 根据结果进行语言训练:( )比( )少,少( 辆 )。

(根据学生回答,师板并将相应图片贴入)

(2)我们可以这样说比的结果,还可以怎么说呢?

( )比( )多,多( 人)。(师板,贴入图片)

5、 用一辆车对一个小朋友的方法进行比一比,而且还会口述比的结果。可是,有个小朋友不高兴了,为什么呢?(没车乘)

那怎么办?他想和大家一起玩,能帮他想个解决的办法吗?(再来一辆)(师贴)

现在请小朋友再来把车和人比一比,结果怎样?

(师板)车和人一样多。(同样多)

6、我们会用一个对一个的办法来比,而且还会根据比的结果说三句话(学生口头重温)。

二、手指操

小羊们告诉我们小胖要过生日了,我们赶快活动下手指,也去帮忙。(音乐,学生做手指操)

三、巩固操作,加深理解

1、小巧分蛋糕

是谁和谁比呀?

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动手(描述比的方法,并说一说比的结果)

2、小丁丁分吸管

学生说是谁和谁比,在脑子里想结果,和同桌说一说比的结果。

3、独立完成(裤子和衣服,小朋友和球)

自己连一连,说一说比的结果,最后教师和小朋友一起反馈。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小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空间关系。

教具准备:投影8盒积木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

1、出示一组图片(各种积木搭成的建筑物),你看它漂亮吗?想不想也造一幢?(想)我们来做回小小建筑师,造你一做你喜欢的房子。

2、将盒子里的积木搭成城堡、楼房或者其它的东西,注意要摆放的稳固一些,不要一碰就倒塌啊!

3、展示作品并说说怎样才能把房子(城堡)搭的又漂亮又稳固啊

(多用正方体、长方体、圆柱要竖着放、不要用球等。学生可能说不出名称,只要那出积木就行。)

它们为什么能放的平稳呢?(因为它们都有平平的面)

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说的对级了。它们都有平平的面就叫平面。

二、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

问: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3)揭示概念。

教师拿出大小不同、形状不同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概念,并相应板书名称。

2、摸一摸,感知特点。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一边摸一边说长方体有6个平面,正方体也有6个平面,圆柱有两个平面,球没有平面。

(2)汇报交流

大家都数出来了吗?你是怎样数的?

(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去数)

三、联系实际

小朋友们,除了这些积木,我们生活当中还有什么东西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呀?比比谁说得好!

学生联系生活回答。

看来,积木有不同的形状,我们周围的好多物体也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如果你是一个有心人,会能更多的发现。

四、分组活动,体验特征

1、"做一做"第1题。

(1)让学生拿出长方体和圆柱,放在桌面上玩一玩,使学生发现圆柱会滚,然后教师说明,圆柱可以滚动。

2、游戏"看谁摸得准"。

(1)每小组一人说出物体的名称,其他同学按指定要求摸,看谁摸得准。(参照"做一做"第2题)

(2)教师说物体形状,学生摸。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篇3

教学目标:

1、在游公园的情境中,探究出8加几、7加几、6加几的计算方法,并能灵活口算。

2、经历操作、讨论、交流,养成自主探究的能力和迁移推理的能力,优化算法。

3、激发学习兴趣,感到想学、乐学、会学。

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8加几、7加几、6加几,掌握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养成迁移推理的能力。

教学准备:每人一个十只装的针剂药盒、小棒学具、答题卡、练习纸,8加几、7加几、6加几的转盘各3个。

教学设计说明:

本小节的教学分两部分,一部分是8、7、6加几的口算,这部分教学的关键是掌握口算方法,能灵活口算。在设计时,通过教学环节逐层深入,让学生感受到“多中求异,同中求优”。如,玩“转转盘”游戏中体会到“凑十法”的便捷,紧接着“动动脑”中感受到依据题目的不同选择灵活的方法优化口算方法。口算教学比较枯燥,在设计时通过生动活泼的练习形式,激发口算的兴趣,同时熟练口算。

第二部分是“用数学”,这部分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①充分运用情境图让学生学数学用数学;②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意,体验相同的问题,观察的角度不同,列式也会不同;③在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搜集信息资料的手段。

教学过程:

一、 创设问题情境

小红出了一题考考你们:9+5=

重点突出“凑十法”想的过程。为什么把5分成1和4?

今天的天气真好,小红和朋友一起去儿童公园玩,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课件动态出示课本第103页买票的情境图,)。

你能提出了什么数学问题?(估计学生能提出一共有多少人买票?由此引出式子8+5=?)

二、 探究新知

(一)、例讲8、7、6加几(初步感知计算方法)

1、教学8+5。

(1)小组内讨论:怎样能够最快地知道得数。互相说一说,再把思路写在答题卡上。有困难的可借助针剂药盒。(教师参加小组讨论。)

(2)学生汇报,口算方法可以多样,重点突出“凑十法”,指名回答。

8+5=13 为什么把5分成2和3?

10 2 3

(3)小结:

刚才同学们想出了又快又好的方法算出了8+5=13,老师真为你们高兴,同学们真了不起!

2、小比赛:转转盘(教学例2——突出凑十法的优越性)

1、教学7加几和6加几,初感凑十法的好处

(1)你们看一片绿油油的大草地,花儿在向我们点头,鸟儿在向我们微笑,坐下来休息一下吧!你能从这幅图里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怎样解决?

天空上有7只小鸟,又飞来了5只,天空上一共有多少只小鸟?

草地上一边有6朵花,另一边有5朵,草地上一共有多少朵花?

板书列式:7+5 6+5

(2)现在请你用最快的方法计算出7+5和6+5。

(3)请同学介绍口算方法。

7+5=12 为什么把5分成3和2?

10 3 2

6+5=11 为什么把5分成4和1?

10 4 1

(4)小结:看来凑十法不仅能算9加几,还能算8、7、6加几。

(二)、教学8、7、6加几

1、小组合作玩转转盘。(8分钟)

(2)写得又多又快的小组进行汇报得数(只要求说8+4和8+8、7+6和7+8、6+6和6+8的计算方法),

(3)说说用什么方法口算又快又准。

3、动动脑(教学例3)

(1)计算8+9可以用凑十法,你还能想出更快的方法吗?由学生们自由回答。

① 8+2=10 10+7=17

② 9+1=10 10+7=17

③ 9+8=17 8+9=17

重点介绍计算方法③,当两个加数一样时,可以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7+9、6+9你能用最快的方法算吗?

三、巩固练习

1、圈一圈,算一算

课本第104页,第1题

2、说一说,算一算

课本第104页,第2题

3、坐火车

每人手中有一张车票(口算卡片),要先算对了车票上的三个算式才能上车。然后根据你车票上的得数对号上车(分别有15、14、13和12四列火车)。教师在8、7、6加几中各抽一题说说怎样想。

四、拓展延伸

小白兔可以吃哪两根胡萝卜,小灰兔呢?

学生游戏,设 “智慧星”,教师巡视指导。

五、 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8加几、7加几和6加几”,计算时用了什么办法?

(凑十法;交换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规律)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篇4

教学内容:

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试验本)P15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 对星空中的一些星座(由7颗星组成的)的星星计数。

2. 按给出的数在方格纸上画星图。

3. 联系生活实际,学生初步了解常见的星座知识。

能力目标

1. 发展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2. 在画点图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在情境创设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宇宙奥秘的欲望。

重点难点:

按给出的数在纸上画出星图。

教学准备:

1. 教师方面的准备:多媒体课件、方格纸、小圆片

2. 学生方面的准备:课前有关星座的知识探究、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 播放歌曲《一闪一闪亮晶晶》

师:夜晚悄悄地来临了,美丽的月亮散发着淡淡的光芒,可爱的小星星在对你调皮地闪动着大眼睛,这些星星用直线连接起来,就形成很多的星座。请学生分组交流介绍收集到的有关星座的知识。

2. 个别回答:你知道有哪些星座吗?星座对于我们人类有什么作用呢?

3. 出示课题:美丽的星座

二、新授实施

1. 教师边操作多媒体课件,边介绍:天鹅座、狮子座、猎户座,北斗七星座。

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小结:同样是7颗星星,可是由于排列的位置不一样,所以就形成了不同的星座。

2. 请你用7个小圆片模仿摆出以上的四个星座,教师巡视辅导。

3. 你还能用7个小圆片摆出其他的形状,并取个合适的名字吗?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组织评比:谁的星座最可爱、最美丽?

4. 小结:奥妙无穷的宇宙世界等着小朋友长大以后去探索、去求知。

三、练习尝试

1. 我们可以把这些星星看作是一个小圆点,然后我们可以在方格纸上画出星座。你们想不想也来动手画画看呢?(教师选择其中的一个星座带领小朋友尝试画)

师:先画4个圆点,将点与点用线联系起来,这样就能形成一幅星座图。

生:选择喜欢的颜色画4个圆点来画出星座。

2. 想一想,画一画:用4个圆点、5个圆点创作出其他的星座,小组内交流评比。

3. 教师指导写数:7的写法

四、探究巩固

1. 比一比,赛一赛:我是小小天文家。让学生展开想象自己来发明星座,并展示学生作品,给予一定的奖励。

2. 总结:今天学习了什么本领?你还想了解什么知识呢?

一年级数学上教案反思 篇8

回收废品教案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59—60页“回收废品”——比多比少”的实际问题。

二、教材分析

教材呈现了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个问题(比多比少的问题),实际上,这类问题都可以用加减法来解决,体会一个数比已知数多,就用已知数加几,一个数比已知数少几,就用这个数减几的道理。如何建立实际情景与加减法意义的联系,是本节的重点。“比多、比少”一直是低学段教学中难点,特别是一年级的孩子。因此,教材先呈现摆学具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可以用加减法解决此类问题,并列式计算。教学时,首先应组织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其次让他们交流图中的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再次理解为什么可以用加减法解决此类问题,并列式计算。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百以內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的第六课时,由于有前面整十数加减及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做铺垫,再加上学生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学习起来不太困难,把学习的重点放在理解实际情景与加减法意义的联系上。更要侧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四、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实际,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理解“比多比少”的实际问题。

2.借助学具操作,能正确列式并进行计算。3.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具体情景中,理解“比多比少”的实际问题。难点: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列式并进行计算。

六、教学准备

教具:课 件 学具:小木棒

七、教学流程

A.环保宣传,兴趣导入。

通过环保宣传图片,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环保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B.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通过小组活动,自主探究,建立解决问题的平台。

C.解决问题,拓展创新

利用平台及本节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八、教学过程

(一)环保宣传,兴趣导入

展示一些关于环保的图片,请小朋友自己来介绍一些有关环保的知识。学生介绍:

师:对,可以让一些资源再次利用,哪些废旧物品,可以 再次利用

生:报纸、塑料袋、矿泉水瓶......师:对,我们可以将它们回收,再次利用。请看大屏幕: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有小朋友已经行动起来了,他们在做什么?(板书课题)设计意图:

环保问题是全世界人都很关注的社会问题,小朋友也不例外,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模仿对话,挖掘数学信息。小学生分角色表演图中的故事。小林:我收集了13个塑料瓶; 小红: 我收集的塑料瓶比小林多3个; 小青:我收集的塑料瓶比小林少4个 2、自主提问,汇报板书。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老师有选择的板书。(1)小红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2)小青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

(3)小红和小青一共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4)小青和小林一共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 ```````

老师有选择的板书(1)、(2)两个问题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现老师是组织者的这一角色。体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这一重要的环节。

3、同桌合作摆小棒或列竖式计算。第一个问题算式13+3=16(个)第二个问题算式13—4=9(个)

4、小结学习方法:摆、说、列、算

两个算式计算并不难关键是理解“比谁多几”,“比谁少几”,与谁有关。

(三)解决问题,拓展创新

1、出示教材60页“练一练”第1、2题

学生根据情景图 列式 解答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做?

2、第4题。

同桌寻找有用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互问互答。最后指名演板,集体订正。

3、和同学们一起去逛一逛数学游乐园。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我学习我快乐,我能行,从小树立远大理想,长大当一名伟大的数学家。

(四)课堂总结 温馨提示:

求比已知数多几的问题,用加法计算;求比已知数少几的问题,用减法计算。

(五)、作业布置:P60第3题和第5题。

十、板书设计

回收废品: 小红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 13+3=16(个)小青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

13-4=9(个)

十一、教学反思

教学时先组织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在学生观察分析理解题意后,再让学生独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时,注重分析比较感悟谁多、谁少,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用加法或减法解决这类问题。同时该情景渗透了对学生环保意思的教育。接着针对“比多比少”问题的训练上,进行专项练习,以防突变。这样本节重点落实到位,教学目标顺利完成。

一年级数学上教案反思 篇9

一、复习铺垫

师:小朋友们,大家好!你们喜欢小动物吗(出示小猴图片)看小猴今天和我们一起学习数学呢!

(由小猴带来的口算题进行复习:10+1、10+3、10+5、10+7、10+8、10+6、10+4、10+2。学生口算后,教师将卡片有序排列在黑板一侧)

师:刚才口算的这些题,你发现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是10加几的。

生:得数都是十几。

师:计算这些题,你为什么这么快

生:都是10加几,就能很快算出得数是十几。

二、学习新知

师:(出示图片)有一天,猴妈妈把摘的桃放在桌子上,让小猴算一算一共有多少个,小猴看到这么多桃,馋得口水直往下流,哪有心思算呀,急得直抓头: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助小猴吗

生:愿意!

师:我们先来看,这些桃是怎样摆放在桌子上的

生:有一些桃摆在盒子里,还有些桃摆在桌子上。

生:盒子里有9个,盒子外面有4个。

师:用什么方法可以算出一共有多少个桃呢

生:用加法。

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生:因为是把盒子里的桃和盒子外面的桃合并在一起,所以用加法。

(师板书出算式9+4)

师:那么,怎样算出9+4的结果呢请同学们先自己探索,再和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生独立探索并与同桌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到得数的

生:我是数着算的,9,10,11,12,13。

生:我是先拿一个放到盒子里,外面还有3个,就是13。

生:我是先想10加4得14,再减去1就是13。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都算出了9加4得13,真聪明!刚才有同学说,;先把盒子里空着的一格放上桃,再加外面的3个,得13。哪个同学能到前面来演示一下

(师指名一生上台演示,并逐步对应板书)

师:为什么从4里面先拿1个放盒子里

生:这样就可以放满盒子,一盒10个。

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先算9加1得10,再算10加3得13。

师:刚才大家算得很好。我们再来看,小猴家的花园里栽了两种颜色的鲜花,

(师出示试一试图片,如下图)

(师引导生列出算式后)

师: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9+7。也可以在教科书上先圈出10个再填一填。

(生动手圈图并计算)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我是把9朵红花和l朵黄花圈在一起,再加上6朵黄花就是16。

(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板书思考过程)

生:我先把7朵黄花和3朵红花圈起来是10朵,再和剩下的6朵红花加起来是16。

师:这种想法也不错!

师:这两种计算方法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是先变成10再算的。

师:是啊!我们在计算时,既可以先把9凑成10,也可以先把7凑成10,然后再想10加几就方便了。

一年级数学上教案反思 篇10

[案例]

师:小猴摆了个水果摊,生意可好了,你看他又只剩一盒桃和3个桃了。这时,小兔走了过来,看见又大又红的桃,就想买几个尝尝,就对小猴说:小猴先生,我想买9个桃。

师:请小朋友想一想,小猴一共有几个桃?

生:一共有13个桃。

师:小猴有13个桃,小兔买了9个,还剩多少个桃?怎样列式呢?

生:还剩4个桃,13-9=4。

师:13-9=4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师:如果你是小猴,你怎样把9个桃给小兔呢?请小朋友拿出学具桃,摆一摆。

学生操作:先摆10个桃,再摆3个桃。

师:在13个桃中去掉9个桃,该怎么拿呢?你能为小猴想想办法吗?同桌小朋友合作,先拿一拿,再说一说。

交流。

师:你为小猴想了个什么好办法呢?

生:从盒子中拿掉9个桃,盒子中还剩1个,外面还有3个,一共还剩4个桃。

生:我是这样想的,小兔要买9个桃,小猴先把10个桃给他,让小兔还1给小猴,跟盒子外面的3个桃合起来,就是小猴还剩4个桃。

生:先拿掉外面的3个桃,还缺6个,就从盒子里拿走6个,还剩4个桃。

生:我是一个一个地拿,拿走9个,小猴就还剩4个。

生:我是二个二个地拿,拿了8个,再拿1个,小猴就还剩4个桃。

师:小朋友有这么多的方法,那么你能按照你的拿桃子的方法来计算13-9吗?

师:鲸大哥听到小朋友学得这么热闹,带着题目来到我们班级来考考大家,你们有信心做出鲸大哥的题目吗?

生:有。

媒体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教师把题目按顺序板书:11-9=2

12-9=3

19-9=10

师:鲸大哥带来的题目中还藏着一些小秘密,你们能把这些秘密找出来吗?小朋友可以小组合作共同商量。

学生合作说一说。

生:我发现前面是11、12、13、19排下来的。

生:我发现得数也是按照2、3、4、10排好的。

生:我发现都是-9。(师揭示课题:十几减9)

金合欢:我发现得数比个位上的数多1。

师:金合欢小朋友发现十几减9的得数比个位上的数多1,你们来检查一下是不是这样啊!

学生每道题都检查,发现都是得数比个位上的数多1。

师:那你知道为什么会比个位上的数多1吗?

学生交流。

师:金合欢小朋友真棒,她发现十几减9的得数比个位上的数多1,我们就把这个规律叫金合欢发现好吗?

生:好。

学生把羡慕的目光投向金合欢,齐说金合欢发现。

由衷地说出金合欢你真棒!

师:在计算十几减9时,我们可以用金合欢发现来算,可以算得又对又快。

[反思]

1、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和兴趣。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本堂课一开始教师即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常见的买东西一事,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和兴趣。在练习中创设鲸大哥出题考考你的情境,引起学生练习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是适应时代的要求,创新意识要从小培养。在本课找规律一环节中,将小朋友发现的规律命名为金合欢发现,不仅使学生觉得数学的亲切,学生一下就能掌握十几减9中差与被减数的关系,提高口算速度,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激发了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因而在学习13-8时,除了出现跟-9同样的想法外,有一位小朋友竟说出因为13-9=4,13-8就等于5,我就顺水推舟问你怎么知道13-8的得数比13-9的得数多呢?,学生的回答令人佩服因为我发现拿掉的越少剩下的就越多。一年级小朋友能发现这个规律,真是难能可贵,当然这是经过动手操作后发现的结论,但如果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肯定不会有这么精彩的回答。

3、鼓励算法多样化。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新教材一改过去单一的想加算减方法,列出好多种算法。教学十几减9前,我还以为学生不可能把书上所列举的算法都发现,结果上课时出乎我的意料,非但这些算法学生都能想到,学生还能想出另外的方法,如两个两个数的,而且就先算10-9=1,再1=3=4这种算法,学生还能说出两种意思来。一种是在10个中间去掉9个,还剩1个,再跟3个合起来,就是还剩4个。另一种是要拿9个桃,先拿走10个,再还给他一个,跟3个合起来,就剩4个桃。虽基本思想是一样的,但后者是从珠算减9退1还1中变化得来的。对于学生出现的各种算法,本课中教师并不急于指出哪种算法更好,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方法。做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一年级数学上教案反思 篇11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教学设计及反思

引言:

数学是一门智力和逻辑训练的学科,其中图形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学习认识图形,学生可以培养观察力、空间思维和几何概念。为了促进一年级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和理解,本文将设计一堂生动有趣的数学课,并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

一、教学目标设计:

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能正确命名常见的几何形状,如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等。

2. 能辨认出几种常见的几何形状,如圆形、三角形、长方形等。

3. 能根据几何形状的特征进行分类。

4. 能通过图形的形状和颜色进行比较和排序。

二、教学准备:

1. 预先准备好常见的几何形状,如大型的圆形、三角形、长方形等挂图。

2. 准备一些有趣的游戏和实际物体,如积木、杂色卡片等。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常见的几何形状挂图,向学生引入图形的认识。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你看到了哪些形状?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引导学生观察和命名。

2. 认知图形:教师将一些有趣的实际物体(如积木)放在桌上,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形状。然后,教师会把一些杂色卡片混在一起,让学生辨认出其中的几何形状。通过实际操作,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图形。

3. 图形分类:教师将几种常见的几何形状挂图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来归类。例如,教师会问学生:“这些形状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根据形状的特征进行分类,如由几条边组成、是否有直角等。

4. 图形比较和排序:教师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学会通过图形的形状和颜色进行比较和排序。例如,给学生分发几种具有不同形状和颜色的卡片,要求他们将卡片按照某种规则进行排列和比较。

四、教学反思与总结:

通过以上的教学过程,我发现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认识到了不同的几何形状,并能辨认和命名它们。还有一些学生自己发现了图形的分类规律,这让我感到很欣慰。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第一,有些学生在命名和辨认图形时出现了混淆,需要更多的强化练习。第二,有些学生对图形分类的概念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更具体的例子来帮助他们理解。第三,一些学生在进行图形比较和排序时还缺乏自主性,需要更多的引导和激发兴趣。

综上所述,本次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多种形式和活动帮助一年级学生认识图形,并加深他们对图形的理解。通过课堂反思,我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调整和改进,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希望通过这样的课堂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培养他们良好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本文来源:http://www.fr134.com/f/16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