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课件教案合集8篇。
请看下面芙蓉134的编辑为您整理的“枫桥夜泊课件教案”相关内容。在老师日常工作中,教案课件也是其中一种,老师在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不能敷衍了事。教案有助于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规范化和制度化。这份指南仅供参考具体操作请根据实际情况定制!
枫桥夜泊课件教案【篇1】
【课型】精品赏读
【课时】一课时
【教材解读】
这是一首著名的绝句。诗人在一个秋天的夜晚泊舟姑苏城外枫桥,江南水乡秋夜的美景深深地吸引了这位满怀旅愁的客子,因此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四句诗绘声绘色,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在旅途中的孤寂情怀。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诗义;
【教学重点】
引导探究、赏析诗人之愁;
【教学难点】
引导探究愁之心结所在;
【教学准备】
课件,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唐诗。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铺垫情感
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感知,积累情感
读通诗文:
1、重点字词正音:泊、愁;
2、朗读汇报与指导;
明了诗义:
1、解释题目;
2、对照课后注释,了解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想象画面:
祖国古诗历来注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听朗读,看看你能想到什么。
1、听配乐朗诵,闭眼想象;
2、描述自己想到的画面;
3、朗诵诗文,边读边想象;
小结:大家所描述的画面就是诗人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
三、诗歌研读,品悟情感
体会情愁:
1、面对这良辰美景,诗人是怎样一种心情?从诗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愁)
2、试用诗中的景物描述作者的心情;
例:月落月亮心情沉重,早早地躲到山后边,不肯出来见人。
3、学生汇报;
探究愁因:
1、质疑:诗人因何而愁?是什么让他忧心忡忡?
2、介绍有关背景;
金榜题名对当时读书人的重要性;作者考试榜上无名,名落孙山;
品悟愁绪:
1、苏州是中的江南水乡,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在诗人的眼中这
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绪,所以:
月亮缓缓下坠,更加激起了诗人的愁绪,他会想;
乌鸦叫声凄惨,他会想;
看着河边孤单的枫树在风中瑟瑟发抖,他会想;
渔船上的点点灯火一明一暗,他会想;
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沉重而幽长,声声叩击在诗人的心上,他会想;
2、有感情地朗读
全诗着一“愁”字,使得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都染上的浓浓的“愁”的色彩。看到了吧,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带着诗人的愁绪,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边体会诗人的心情,边想像画面。
四、再品情愁,抒发情感
1、读《枫桥夜泊》;(附1)
2、交流听后感;
3、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夜?
4、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五、课堂拓展,升华情感
一个平凡的夜,因诗人的多情而流传千古,让无数多情的后代文人因之而感彻肺腑。古往今来,写“夜”佳作不计数,但真正能与本诗相媲美的却并不多,唐朝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便是其中之一(附2)。读一读,想一想,比一比,看看本诗美在何处。
附1:
枫桥夜泊
夜,已深。
弦月拉长了灰黄的脸,在西山痛苦地呻吟。流浪的秋风,穿过沉沉夜色,穿过无言枫林,惊醒了巢中寒鸦的残梦。它“呱呱”大叫几声,那声音刺破了黑夜的沉寂,让江面也泛起层层涟漪,于是,秋月黯淡的光和影,在水中碎成无数晶莹的泪珠,泪雨纷飞,让船头的渔火也陷入沉默,沉默,沉默地在我微润的眼里摇曳,摇曳。霜雾趁机袭来,弥漫成无边的幻景:田野上,秋色正浓,花香十里,硕果遍地……茅檐前,书声不断,墨香四溢,有人正对轩窗,或凝神诵读,或奋笔疾书……油灯下,白发亲娘正穿针引线,赶制冬衣,脚边,调皮的大黄狗趴在地上,不时摇着那毛茸茸的尾巴……
夜,无眠。
月落了。天空和大地一下子跌入黑色的梦,枫桥睁大惊恐的双眼向渔舟求助,渔舟一摇,一晃,只顾哀叹自个儿漂泊不定的命运。枫树伸长瘦削的双手向天空呼救,天空手足无措,满脸全是对明天的迷茫。“咚——,咚——,……”寒山寺的钟声,沉重而幽长,从远山传来,却找不到前行的方向,只能在天空久久回荡,回荡,回荡在失落的树林,回荡在无助的枫桥,回荡在落寞的吴江,回荡在游子冷冰冰的心房。
夜,凄凉。
附2: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枫桥夜泊课件教案【篇2】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枫桥夜泊》
2、欣赏《灵隐钟声》
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感受音乐,了解中国的传统的寺庙文化。
[智育目标]:能有较长的气息,连贯的声音演唱《枫桥夜泊》。
[素质发展目标]:了解与钟声有关的故事,历史等。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有较长的气息,连贯的声音演唱《枫桥夜泊》。
[教学难点]:能有较长的气息,连贯的声音演唱《枫桥夜泊》。
教学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磁带
学生活动设计
唱歌,欣赏。
教学过程:
1、欣赏歌曲《枫桥夜泊》。
师:请同学们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你听后有什么感受?
生:这是钟的声音。
师:钟声是我吗生活中常听到发哦的声音。但是,在不同的场合给人的感觉就会不一样。下面请大家听一首歌曲,听一听这歌里的钟声表现的是什么情绪?
生:欣赏歌曲并回答。
师:这是根据唐代诗人张继的诗《枫桥夜泊》谱写的歌曲,虽然诗里并没有直接表现钟声的词语,却表现了一个离家远行的人听到钟声之后的思想情绪。现在我们再听一遍,想一想,音乐是怎么样表现这种思乡情绪的。
生:第二次欣赏歌曲并回答。
2、学唱歌曲《枫桥夜泊》。
师:为了表现思乡的情绪,歌曲的速度较慢,运用了较多的下行旋律,在演唱上声音要连贯。现在,我们试唱第一乐段。
生:视唱第一乐段。
师:歌曲的第一乐段情绪基本上比较平稳,我们再来听听歌曲,听一听第二乐段和第一乐段在情绪上有什么不同?
生:欣赏歌曲并回答。
师:同学们的感受很正确,第二乐段的情绪更加激动,突出了思乡的情绪。在演唱的时候注意八分休止符的唱法。
生:视唱第二乐段,教师注意纠正切分音和八分休止符的唱法。
师:这首诗大家非常数亿,请一位同学合着音乐给大家朗诵一下。
生:配乐朗诵。
师:有人知道寒山寺吗?
生:回答......
师:寒山寺在苏州市城西的枫桥镇,已有1400多年历史,传说,有个叫寒山的高僧在寺内做住持,就改名为寒山寺。唐代诗人张继再来到这里,写下了著名的《枫桥夜泊》,从此这首诗成了千古绝唱,也使寒山寺名扬中外。其实寒山寺是一座小寺,本身并不宏伟,是张继的《枫桥夜泊》增添了寒山寺的魅力。诗的书法作品和意境画更增添了这座古寺的内涵。寒山寺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的象征,而不单单是一座古寺,使我们对悠久历史文化更加怀想和崇敬。所以,在演唱时,要更好地表现古诗的意境。现在,我们完整地演唱歌曲。
3、欣赏电子琴独奏《灵隐钟声》。
教师先向同学们介绍灵隐寺。让学生听由电子琴演奏的音乐会带给你什么要的感受?
出示灵隐寺的图片及介绍,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灵隐寺。
在《灵隐钟声》的音乐中朗诵这些诗,对音乐就会有更深的理解了。
4、再次演唱《枫桥夜泊》,感受古典文化带给我们的艺术魅力。
教学反思:
让学生在聆听过程中唤起学生的音乐记忆,以“钟声”为切入点展开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能够主动参与到音乐的感受中获得美好的体验是本课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是学生在对音乐主题的视唱上还有一定的难度。《灵隐钟声》是教材中一首构思巧妙、形象鲜明的电子琴独奏曲,以电子琴丰富的音色和宽广的表现力描绘出了著名的佛寺“杭州灵隐寺”的风采。其中有段古色古香、颇有几分佛教音乐的神韵的旋律,令人如见香火缭绕,如闻轻声喃喃。孩子们特别喜欢,尤其是我在教学中让孩子用“响舌”跟这段旋律伴奏,模仿敲木鱼的声音,然后再请几个同学在其中敲击木鱼,孩子们显得特别有状态。课本中对这段旋律也有部分歌谱出示
枫桥夜泊课件教案【篇3】
●学习目标
1、利用教材注释以及课前预习所收集到的资料,通过自读自学,正确理解诗的意思。
2、通过反复地诵读比读,清晰地感受诗的意象与情境;通过咀嚼和品评重点词句,深刻地感悟诗人“愁”的意蕴与情怀,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与启迪。
3、在反复诵读比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愁思与景物交融与契合的写法,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初步领悟做人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解字读题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泊”在这里为何意?师随学生回答而板书“停泊”。这里指什么停泊?在哪儿停泊?对,在姑苏城外枫桥这地方的古运河上,唐朝诗人张继途径此地,泊船夜宿。
理解了题目的意思,谁来读一读题目?指名生读。请感觉一下第三个字带给你的感觉,再读。很好,读出了感觉,读出了“泊”意,大家一起读。学生齐读课题。有感觉,有韵味,很好。
二、通读感知,读懂诗意
1、自学字词,读通读顺。
张继的枫桥夜泊,泊出了怎样的情怀呢?请大家拿出课文,自由朗读《枫桥夜泊》。注意注音的生字要认真拼读,先将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师出示古诗)生自由读。
好,谁来读一读《枫桥夜泊》。指名生读。
正确流利,口齿清楚,很好。这“寒山寺”的“寺”我们平时在念的时候有的同学将它念成了翘舌音,请注意,它是平舌音。这位同学念准了,很好。来,我们一起来读,月落乌啼霜满天,预备起——
生齐读全诗。
2、初解诗意,读出韵味。
(1)好,字正腔圆,通顺流利。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诗的注解,也可以看看屏幕上插图,想想每一诗句的大概意思,初步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后,再来读读《枫桥夜泊》,看能不能读出诗的节奏与新的感觉来。
(2)学生自学自读。
(3)好,谁愿意再来读一读《枫桥夜泊》。指名生读。请大家认真听,听一听他的朗读停顿是否合理,节奏是否恰当。
听出来了没有?他读的时候,哪两句诗句的节奏是差不多的?你听出他是如何停顿的吗?
对,这样读就叫做有节奏有韵味,我们一起来读前两句。
生齐读前两句。很好,后两句谁接着读下去。
指名生读。好一个“到——客——船”,这节奏一放慢,声调一降低,就有一种余音袅袅的感觉。来,一起来读后两句。
生齐读后两句。真好。我们读古诗,要读正确读通顺读出节奏,这自不必说,我们还要读出它的感觉与韵味。来,就像刚才读题目一样,大家一起将《枫桥夜泊》有情有感地读一遍。
学生齐读全诗。
三、感“眠”悟“愁”,“对”出愁思
1、抓一“眠”字,进入情景。
(1)好一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当半夜时分寒山寺的钟声响起的时候,诗人张继在干什么?顺着学生回答再问:其实同学们的感觉是敏锐的,都感到诗人张继是彻夜未眠啊。,那么,请同学们默读古诗,哪些字眼哪些词语向我们透露出张继没有睡觉的消息?
(2)学生默读、圈划。
(3)停。谁来说说你从哪些字眼看出张继的不眠?
月落。他看到月亮落下去了。(噢,他目睹月落,所以说明他没有睡。教师板书:月落)
乌啼。他听到了乌鸦的啼叫。(耳闻乌啼,所以未眠啊。教师板书:乌啼)
霜满天。张继他还看到了霜满天的景象。(满天的霜有谁看见过?哦,霜满天其实写的是作者的?对,是诗人感觉到的。诗人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能睡得着呢?教师板书:霜满天。)
诗人看到了枫树和渔火,也看出他并没有睡觉。(张继睹江枫望渔火,当时确实没有睡觉啊。教师板书:江枫、渔火)
张继因为未眠,所以他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响起。(噢,是的。教师板书:半夜钟。)
(4)在这深秋之夜,张继他目睹月落,耳闻乌啼,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睡得着呢?带着失眠者的心态读《枫桥夜泊》。
学生齐读全诗。
在这深秋之夜,诗人他望江枫,看渔火,谁说他睡觉了呢?带着失眠者的心情读《枫桥夜泊》。
学生齐读全诗。
2、抓一“愁”字,感受愁意。
(1)好一个失眠者张继。张继啊张继,旅途本辛劳,本应该早点歇歇,而你却久久不眠,为什么?为什么?
学生回答。
一个字,愁。(教师板书大大的“愁”字)愁者,秋心、秋思也。谁能说几个带“愁”字的词语。
学生说带“愁”字的词语。
(2)是的。请你看看古诗,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张继的愁思、愁绪和愁怀?是什么拨动了诗人的愁心与愁弦呢?
是月落、是乌啼、是江枫……
对,依然是月落乌啼满天霜,仍旧是江枫渔火半夜钟,这些景象使得张继愁绪满怀。请你们再抓住这些词语,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或三个,读一读,这些词语带给你怎样的感觉,请试着读出这种感觉来。
(3)学生自由地读、圈、想、读。
(4)交流:月落能带给人一种失落感,一种孤独感。(带着这种感觉,你来读读第一句。)
乌啼,在寂静寒冷的深秋的夜里,突然听到了几声乌鸦的啼叫,给人一种凄凉甚至有些心慌的感觉。(带着这种感觉你再来读读第一句话。)
“霜满天”给人的感觉很寒冷。(身体感到寒冷。谁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你也感觉到了这寒霜凛冽,这霜气逼人啊?真好,你也有这样的经历是吗?你的感觉很细腻,你有诗人的潜质。带着这样的感觉你来读读这句诗。这里除了身体感到冷,还有什么也感到冷?请带着这种心冷的感觉你来读读这句诗。身心俱冷,这种感觉很强烈。来,大家一起再读第一句话。)
渔火若明若暗,微弱闪动,似乎也说明了诗人的心跳动不已。(是的,诗人忧心忡忡,心事重重,来,带着你那颗驿动的心读读第二句。)
这钟声一声声地传来,似乎敲在了诗人的心上,使诗人愁上加愁。(哦,你是这样理解的,那就请你带着你的感觉读后两句。
(5)轮读:研究第一句诗的词语的同学读第一句,研究第二句诗的词语的同学读第二句,研究后两句诗的词语的同学读后两句。
深秋之夜,诗人泊舟枫桥,虽眠而未能入睡。目睹冷月沉落,耳闻乌鸦悲啼,身感寒霜降临;看渔火幽幽,望江枫隐隐,怎能不使人感到孤独凄清而愁绪满怀呢?来,就带着这样的感觉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学生齐读《枫桥夜泊》。
3、抓一“对”字,感悟“愁”思
(1)好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教师板书“对”字)这里的“对”字是什么意思?
对,“对”在这里的意思是“面对、对着、陪伴”的意思,那么请你们纵观全诗,是什么在陪伴着孤独的诗人呢?
哦,是冷月、悲鸦与寒霜在和诗人做伴,是江枫、渔火和钟声在与诗人作陪,这一对,对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
是呀,这一对啊,对出了千古愁思,对出了不朽的失眠。带着你对“对”字的理解齐读《枫桥夜泊》。
(2)断肠人在天涯。张继啊张继,我忍不住要问你:请问你为什么如此地孤独,如此地忧愁呢?你到底在愁什么?此时此刻你到底在想些什么呢?
来,张继,请问你为何愁容满面呢?
哦,你在想念妻子和儿子,但这里没有妻儿的殷殷关切,这里有的只是——请读前两句。
来,张继,我忍不住要问你,你为何到了子夜还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呢?
哦,你在忧国忧民,但这里没有实现你的理想和抱负,这里有的只是——请你来读前两句。
张继,你忧心忡忡,彻夜不眠,请问这到底是为何呢?
哦,你在为没有考上进士而闷闷不乐,是的,这里没有考场的得意,这里有的只是——请你来读前两句。
……
(3)问了各位张继,我明白了,张继的愁是对故乡的魂牵梦绕,是对亲人的切切思念,是对社稷民生的深深关切啊,来,带着这样的愁味一起读。
学生齐读。
教师范读。但是,这里什么都没有,这里有的只是——
学生齐读《枫桥夜泊》。
四、钟声叩心,释放愁怀
1、钟声响起,述说情怀
(1)这里什么都没有,但是,听……(播放钟声)在这幽冷清透、万籁俱寂的时刻,在诗人愁上复愁,夜深未眠的时候,寒山寺的钟声突然悠悠地响起,穿过寒霜,紧着水面,飘入船舱,一记,两记,记记撞击着诗人的心坎。请问,这午夜的寒山寺的钟声似乎在向张继述说着什么呢?请拿起笔,写下你的述说。
(2)学生练习写话:在这幽冷清透、万籁俱寂的时刻,在诗人愁上复愁,夜深未眠的时候,寒山寺的钟声突然悠悠地响起,穿过寒霜,紧着水面,飘入船舱,一记,两记,记记撞击着诗人的心坎。这午夜的寒山寺的钟声似乎在向张继述说着:
2、交流评析,释放情怀
(1)学生述说着钟声的述说。
(这钟声使人愁上加愁愁更愁啊;这钟声像是老母亲的慰语啊;这钟声似乎在为他指点迷津呢;这钟声催人奋进、激人拼搏;这钟声又好似警钟,敲醒了一个梦中人……)
(2)听,寒山寺的钟声还在敲呢。(播放钟声)来,就让我们带着这钟声特有的意蕴,一起再读这首诗。
学生在钟声的伴奏下齐读全诗。
五、总结拓展,人文关照
张继,唐朝诗人,自幼家贫,刻苦好学,虽有考场失意,但依然坚持不懈。他久别妻儿老母,远离故园,最终考得进士。他为官正直,忧国忧民。张继的枫桥一愁啊,愁出了深深的情怀,愁出了浓浓的亲情,愁出了无穷的力量,愁出了无限的人格。难怪台湾著名女作家张晓凤称张继的那场一千多年前的失眠为《不朽的失眠》,推荐给大家阅读。好,下课。
枫桥夜泊课件教案【篇4】
一、说教材:
(1)说教材分析
我所说的课题《枫桥夜泊》是选自小学音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钟声》。本课是音乐与文化的自然结合,在充分挖掘音乐因素的基础上,再通过古诗的欣赏增加对歌曲的感受,从而理解音乐所带来的悠远意境。
(2)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来设置的:
1、情感目标:启发学生通过学唱歌曲《枫桥夜泊》感受音乐的古朴、悠远所表现的意境。
2、能力目标:指导学生用优美的声音来表达歌曲,并引导学生在二声部合唱时注意音准和谐、音量均衡以及音色的统一。
3、知识目标:要求学生能用语言表现音乐所表现的意境,从歌词的意境入手来掌握切分音的节奏。
(3)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会歌曲《枫桥夜泊》中的意境,学会用优美的声音来演唱歌曲。
难点:引导学生在二声部合唱时注意音准和谐、音量均衡以及音色的统一。
二、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
许多美学家认为音乐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同时又是最讲究形式结构的艺术,音乐教学应努力创设一些美的情境,使儿童充分体验情感的熏陶,所以在这节课中我运用的教法是引导法和情境法教学,教师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陶冶了情操,体验了音乐表现的意境,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同时以多媒体为辅助教学手段。
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式是很重要的。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
1、创设情境:创设诗人孤身一人伫立船头,在寂静的夜晚,寒山寺敲响了钟声使诗人更加思乡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古诗的意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探究愿望。
2、角色扮演:在背景音乐下让学生模仿诗人朗诵古诗的模样,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展示的舞台。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过程我安排了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情景导入
在这一环节,我以思乡之情作为本课的主线进入,让学生朗诵课前自己准备的有关思乡的古诗,一上课就调动学生自我主动的参与意识,接着我通过师生的对比,提问:请同学们静静听,用怎样的声音、怎样的速度更能表现这种思乡之情呢?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能够了解要用一种稍慢的速度与稍弱的力度来表达情感。这时,我及时出示古诗《枫桥夜泊》,让学生用已知的处理方法来朗诵这首古诗,为了更好地烘托古诗的意境,由我为同学们演奏古筝独奏曲《枫桥夜泊》,通过让学生零距离感受中国民族乐器古筝的音色,发现音乐能更好地表现古朴、悠远的意境。接下来我为了引出创编的二声部模仿钟声的音乐,我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在怎样的环境下才勾起他对家乡的浓浓思念,学生会根据古诗的意思谈到例如:寂静的夜晚、月亮落下、乌鸦的啼叫以及寒山寺的钟声,我马上抓住钟声这一点展开,先引导学生模仿寒山寺的钟声,把学生带入情境中,这时,我出示模仿钟声的二声部旋律,在学唱二声部当中,我采用简单的手势(演示),这样能帮助学生更快地唱准二声部旋律,为后面的合唱作铺垫,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古诗的意境,通过音乐来模仿这种意境,由心而发,渲染情感。
第二环节:新歌学唱
这一环节我从听赏音乐开始,第一遍由我带领学生通过划旋律线,完整的感受音乐,在初步感受音乐的基础上让学生欣赏第二遍音乐。我提问:听听歌曲中的旋律可以分成几个乐段,并说出你这样划分的理由?在这两遍试听的基础上,学生对于歌曲已有了初步的记忆,为后面学生学唱做好了准备,整首歌曲我分成两部分来进行教学,第一乐段的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先采用模唱,再演唱歌词,最后来学唱歌谱,由易到难逐步将学习的难度降低,这样充分调动每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学唱会第一乐段后,为了深入地渲染歌曲意境,我将前面所学的模仿钟声的音乐加入到第一乐段,进行二声部合唱,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加入后的音乐织体更丰富,声音更饱满。在二声部教学时,我指导学生应注意音准和谐、音量均衡以及音色的统一。在二声部合唱后,接下来进行第二乐段的教学,第二乐段是歌曲最具特色的部分,也是出现节奏难点的地方,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听唱与教唱相结合的方法,在老师的指引与帮助下学习第二乐段。由我先对第二乐段进行范唱,再请同学们随琴伴奏用“wu”哼唱旋律,随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找出他们学唱中的难点。学生的学唱难点与我的课前预想是一致的。切分音节奏的出现成为学生学习中的最大障碍。由于第一乐段的“对愁”是一字一拍,而在第二乐段很容易和前面混淆也唱成一字一拍,我通过对比范唱让学生找出第二乐段这句歌词中哪个字更能表现诗人的思乡之情,我及时引导学生在演唱这一乐句时在力度和时值上要突出这个“愁”字,从而掌握切分音这一知识点。当学生完整学唱会整首歌曲,我再次运用划旋律线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两个乐段在情绪上的对比与变化,引导学生在完整演唱全曲时的情感与声音的变化。
第三环节:成果展示
展示环境也可以称为学生的小舞台,学生分小组讨论可以采用怎样的形式来展示,学生可能会说朗诵、创设情境、角色扮演、师生合作等等方法,我通过师生的交流,综合同学们的建议,采取了朗诵、领唱、合唱的形式来完整展现歌曲。(录像)整节课就是在学生的完整展示中结束。
四、感悟与反思:
在这一节课中,由于能注重启发式教学,重视发展学生思维和创造性,师生互动,环环相扣,既有音乐课的特色,又与其他方面的教育相结合,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今后,我还要在古诗吟唱教学中,通过种种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品味古诗,探索其趣味,以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美好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艺术审美素养。
随着教改的深入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通过音乐课的古诗词吟唱,加强了学生古诗词的积累和古文化的熏陶。
枫桥夜泊课件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想像诗所描绘的画面;
3、体会诗人浓浓的愁绪。
教学重难点
想像诗的画面,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三、了解课文大意
1、解释题目。
2、对照课后注释,了解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四、感受画面
祖国古诗历来注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刚才的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五、分析课文,丰富认识
1、本诗包括题目仅32个字,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找一找,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2、面对这良辰美景,诗人是怎样一种心情?从诗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诗人愁到什么程度了?又从哪个字可以看得出来?眠是什么意思?那诗人不是睡着了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3、诗人可能在愁些什么?
苏州是中的江南水乡,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在诗人的眼中这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绪,所以月亮缓缓下坠更加激起了诗人的愁绪;
乌鸦的叫声本来就很凄惨
天气寒冷,周围布满了霜气
河边孤单的枫树
渔船上的点点灯火
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
总之,全诗着一愁字,使得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都染上的浓浓的愁的色彩。看到了吧,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
带着诗人的愁绪,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边体会诗人的心情,边想像画面。
4、你愁过吗?是否看到了哪些美好的东西使你更愁了呢?看,诗人写得多真实呀!带着诗人的愁,想一想自己曾有过的愁,我们再来读这首诗,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六、情境创设,加深理解
这船家可是个热心人,一大早就来叫张继了:张公子,张公子,起床了吗?哟,看你眼睛通红通红的,怎么?昨晚没睡好?你没睡好,那你在做什么?
诗人经历过了无数个夜晚,但是这个夜晚却与众不同,在诗人眼中,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
七、自由背诵本诗。
延伸阅读
《枫桥夜泊》赏析
《枫桥夜泊》赏析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流传千古,噲炙人口。短短四句诗胜似一幅美妙而奇幻的图画,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情境交融,使千古读者不知不觉好想身临其境,去体验“愁”的情怀和感悟世态人生。只是不知你我意想到的是个什么样的意境呢?
第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月亮不在了,太阳就要升起,极目天际,一片霜白。
这一句写的是诗人睡醒后看到的晨境。所谓境随心生,昨晚的“愁”已随着那钟声逝去。
吟诵这一句,展现在眼前的好似一张可尽情书画的素纸白笺,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奋发向上的冲动。
(乌,神话中一种拉太阳车的神鸟。如误作乌鸦解,岂不大煞风景,诗人则死不瞑目。)
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昨夜愁绪难眠,不知江上闪烁的渔火和岸上隐约的枫树是如何送我入眠。
此句可谓是写“愁”的千古佳句。诗人在愁什么呢?诗人是位抱负远大的才子,其时已得进士功名,也许是忧国忧民?也许是怀才不遇?也许是仕途艰难?我们不得而知。夜幕中,诗人充满愁绪,看到的是更加搅人心绪的境色:“江枫”和“渔火”。此句中的“枫”和“火”与上句中的“霜”在色彩上形成强烈的对比,艺术地表现了诗人的两种心境。
吟诵这一句,如歌如泣,酣畅淋漓……
第三句“姑苏城外寒山寺”:苏州城外的寒山寺。
为了说明钟声的来源,短短的四句诗诗人用了一整句,可见“钟声”在诗人心中的份量。
第四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半梦半醒之间有钟声飘进了客船,是不是为了涤荡我的愁绪,寒山寺半夜鸣钟?
诗人由于“愁”而久久难眠,在真正入眠时时间概念已经模糊,使得诗人犯了一个美丽的错误,把寒山寺的“晨钟”误为夜半钟声。因为有违“晨钟暮鼓”之理,诗人或许也感奇异,故特地写了下来。正因为有了这个美丽的错误,才有了这句“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千古佳句。诗人用浓墨来表现“钟声”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悠扬清灵的钟声帮诗人从“愁”绪中解脱出来,更是那钟声唤起了诗人的诗意。
吟诵这一句,自己的心灵仿佛也受到了那来自于远古的禅院钟声的一次洗涤。
后面两句,看似平铺直叙,实更具神韵。诗人完美地运用了诗歌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为后人创造了一个好想亲临其的意境……
(禅院钟声本有使人怡神净心、空灵致远的效果,之所以晨时鸣钟,为的是帮出家人创造一个好的心境,开始一天的修行。而禅院鼓声节奏上接近人的心跳频率,音色浑厚,有悸人心魄的力量,所以暮时擂鼓,为的是让出家人叩心自问一天的言行举止是否犯戒。)
偶尔得闲赏诗,记下以上几笔。文中多处有异于教科书,也有异于《不朽的失眠》,更有异于《枫桥夜泊》新解和《枫桥夜泊》新解质疑。你若是学生,考试时请按标准答案作答,以免扣分,切切。你若是闲人,不妨也作翻赏析,自得其乐。
枫桥夜泊课件教案【篇6】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诗作、诗题意为夜晚停船于枫桥,全诗写的是一位旅途中的游子,夜泊枫桥时所领略到的一种凄清、寂寥的景色,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思乡愁绪。学习这首诗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在这之前学生已学生了杜牧的《山行》,对于诗中蕴含的情感已有所接触,因此,学起这首诗也有个基础。
根据教材特点及大纲的要求,下面四个教学目标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得以体现:
一、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通过作者对环境的描写,体会诗人思乡、思念亲人而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情感。
三、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在这些目标中,要求人人都能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情感、朗读和背诵此诗;但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对意境的欣赏等,要求则高一些,这是让基础好的学生有所发展。
我针对此课的教材与目标,是如此设计《枫桥夜泊》的古诗教学的: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读题解题
1、事先安排了学生查找有关诗人及该诗的一些资料,因此,让学生说说了解到的有关情况,为学习该诗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2、老师简介诗人张继(唐朝诗人,其诗多为登临纪行之作,不事雕琢,《枫桥夜泊》较有名)。
3、学生读题,尝试理解题意。
二、明确目标,尝试学习
明确学习目标,可以让学生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要学会什么,要掌握什么知识,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滂习,开动脑子积极思考,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这首诗前疏后密,前两句“月落马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两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则写了一件事情:卧闻寒山寺半的钟声。密处意象迭出,可以主画,疏处点石成金,意趣盎然。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扶放”结合的学习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1、“扶”学生学习第一、二句,通过师生合作探究进行学习。
这两句写的是诗人所见到的景象,通过观察课文插图结合理解“月落、马啼、霜满天、江枫、渔火”这几个词的意思。
老师要讲解“江枫渔火对愁眠”的理解要调整词序并适当地进行补充,使其变得通顺,大意为:(看到这一切)面对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我)心里很忧愁,很难睡得着。
老师指导学生串讲前两句诗意。
老师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讲句意,便可理解诗句。”
如此“扶着”学生进行学习,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习。”
2、“放手”学生自学三、四句。
全诗的三、四句较一、二句,有些难度,所以先自学理解字、词的意思,再试着串讲句意。
首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自由讨论学习,然后派出代表汇报学习的结果,老师正好可以借此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理解有所偏差的地方,及时予以纠正,可以加深学生对此的理解,巩固了学习成果。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对诗句意境的欣赏是学生在理解诗意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进行朗读的前提条件,是古诗教学的关键之一,我主要采取了这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意境欣赏的指导。
想象法:
提出:诗人写的是什么季节、什么时候的情景?(从“霜、江枫”中可以看出是秋季,从“月落、渔火、夜半钟声”可看出是深夜)。
在这首诗中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月落、马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寒山寺)
老师再提示:如果你一人出门在外,远离故乡多日,有一天夜晚泊船于枫桥边,看到了月亮落下了,满地的白霜……听到了乌鸦的啼叫及寒山寺的钟声,这时,你有何感想?
这让学生立刻感受到了该诗灰暗而沉郁的色彩,强化了对词义句意的理解,加深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品味到了游子浓浓的愁绪。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说说全诗的内容,在认识上已有所不同,有了提高。
四、指导诵读
古诗音韵和谐优美,节奏鲜明,但如果体会不到该诗的情感,则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
我这样引导学生:
提示:1)带着游子出门在外思念故乡、亲人的时候,必中满满的忧伤来读。
2)读时语调要缓。
五、迁移训练
要求:在该诗中选一句你最喜欢的诗句,为它配上一幅你认为最能表达它所描述的内容的画。
我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比较注重学生的智力及技能的训练,旨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同时培养了一定的审美能力。
枫桥夜泊课件教案【篇7】
说教学内容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名篇。诗人通过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意象,抒发了自己浓浓的愁绪。
说教学目标
本诗所在的第六组课文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对课文中优美的、含义深刻的语句多朗读,多体会,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参照单元目标,结合本诗的特点,综合考虑学生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情感熏陶等多方面的因素,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文;
2、了解古诗大意和“借景抒情”的写法;
3、培养对古诗意境的想象和感悟能力;
4、理解诗人的愁绪,感受诗人的情操。
说重点难点
因为本诗意境深远,情感复杂,所以,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感受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针对小学五年级学生而言,要感受诗中通过种种景物表现出来的“愁绪”,是非常困难的,而这又是教学目标中的重要内容,它自然就成了本诗教学的难点。
说教学方法
我认为,对于如此优美的古诗,如果过于琐碎地讲解分析,定然会破坏其意境,影响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体验。因而,我十分注重对诗文的整体把握。我紧紧抓住诗眼“愁”字,通过自己的感情朗读和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营造诗的意境;通过引导学生对诗中“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景物的想象和体验,感受诗人的愁绪;通过对诗人背景材料的补充介绍,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人愁绪的根源。
说学习方法
学习语文,理解课文,培养语感,最有效的方法便是朗读。在学习古诗的时候,这一方法更是尤为重要。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特别注意了这一点。由读通读顺,到读出情感,再到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意境,学生们带着不同的目标,一次一次地充分地朗读诗文,层层深入地理解了诗意,也体会了诗人的情感。
另外,我在教学中充分注意了学生的自主性;在面对难度较大的学习任务时,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在理解“借景抒情”时,鼓励学生勇于探究;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习热情和教学效率,让课堂生发了许多亮点。
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受魅力
1、介绍《枫桥夜泊》的深远影响,导入新课。
2、读诗题,理解诗题。
3、创设情境,教师激情诵读。
(通过介绍本诗的深远影响,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通过教师的激情诵读,让学生对本诗的感情基调有个初步的感受。)
二、读通诗句,初步感知。
1、自由读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有什么问题,朗读后可提出来。
2、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3、有什么问题吗?
(注意学习目标的梯度,初度时只要求读通读顺,检查了解时注意帮助学生正音。朗读后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疑难,部分浅显的问题可当即引导学生学生予以解答。)
三、赏析品味,体会意境。
1、细读古诗,想想古诗描写了哪些景物,诗人通过这些景物,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充分读书,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初步想像古诗描绘的画面,初步体会诗人的“愁”。)
2、诗人到底因为什么而愁呢?
(首先,结合诗文,引导学生感受诗人漂泊在外、四处奔波的寂寞之愁、思乡之愁,然后,介绍作者,补充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愁、人生求索的愁。)
3、通过诗中的哪些景物,你能感觉到诗人的“愁”?
(再读诗文,引导学生想像古诗画面,感受诗人通过“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意象表现出来的深深的“愁”。在本环节的教学中,要注意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诗文,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见解。)
4、利用音乐、画面,创设清冷、凄美的意境,教师述说诗文大意。
5、朗读、背诵。
(其实,朗读是贯穿于整堂课之中,此处的朗读,注意形式多样,注意对“情感”、“意境”、“画面感”的要求。)
四、开阔视野,拓展延伸。
1、你想对满怀愁绪的诗人说些什么?
2、欣赏网上的一篇散文《枫桥寻梦》,再次感受古诗的魅力,体会诗文的意境。
3、在诗意的氛围中,齐声诵读诗文。
(理解、感受了愁绪,但并不是让学生带着愁绪离开课堂。走出愁绪,给学生以美的熏陶,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美好的精神享受。)
枫桥夜泊课件教案【篇8】
1、学习本课的8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通过反复朗读,借助课文注释和课外资源,利用小组合作优势探究问题。
1、培养学习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
2、丰富学生对古诗的积累,感受到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灿烂。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重点:理解诗的大意,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突破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借助课文注释自读自悟,理解诗意,然后充分发挥想象。
难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突破方法: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语句进行体会;借助教师的点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优势进行突破。
1、扫除文字障碍,弄懂关键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初步感悟古诗内容。
一、激情导入
二、资料交流
1、学生出示课前收集的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教师简介古诗作者。
三、自读自悟
1、教师放录音,学生听,注意诗的节奏。
2、学生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
3、教师引导学生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4、学生初步感知古诗所描写的内容。(本文由小/学教/学设/计网收集)
四、检查效果
五、课堂小结
1、精读课文,理解诗句大意,体会诗人的感情。
2、想象诗中所描绘的图画。
一、复习导入
指名学生朗读、背诵课文。
二、精读赏析
1、学生再次朗读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2、学生质疑,讨论问题。
三、想象诗境
四、迁移拓展
五、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