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134 >地图 >教案 >

自然灾害课件教案

自然灾害课件教案

时间:2024-01-19 作者:芙蓉134

相关推荐

自然灾害课件教案系列5篇。

老师每一堂课都需要一份完整教学课件,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要做的事情。教案是教师为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制定的计划书,好的教案课件应该包含哪些内容?以下是我们为您整理的符合您需求的“自然灾害课件教案”列表,请将这篇文章保存下来以方便日后查看!

自然灾害课件教案 篇1

1.3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生态破坏的人为因素及其后果。

2了解20世纪中叶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并能分析其原因,解释环境污染与自然灾害的关系。

三。掌握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人为因素及其严重后果。

4了解人类工程活动与自然灾害的关系,提醒人们注意自己的行为。

5注意区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工程活动引起的自然灾害类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收集人类不合理活动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数据,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讨论人类不合理活动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以及诱发自然灾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教会学生科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3.通过“洪峰流量与洪水水位”、“水库坝高和诱震概率”**数据资料和**等信息的呈现,培养学生解读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人类滥砍乱伐导致土地荒漠化,为追求经济利益而向环境乱排乱放废弃物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进而诱发自然灾害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应以尊重客观发展规律为前提。

2通过研究性学习成果的报告和辩论呈现知识,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合作意识。

3.通过对人类工程建设与自然灾害之间的关联性的学习,教会学生正确理解人地关系,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发展观、环境观,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全球各国共同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及其引发的自然灾害。

[教学难点]

正确的人地关系观念的建立。

[教学**与教具]

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案例

[课时安排]

2课时[讲授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程介绍]天,地,人三种系统在我们所居住的地理环境中协统共作。他们之间是互相联系、相互制约的,具有整体性,同样存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三者之中,变化最频繁的是人,它总是影响着天地的变化。

马克思说过:“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制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人类对自然的干预和改造作用越大,自然反馈给人类的力量就越大。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会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发展,即人为灾害可以诱发自然灾害。

第三节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一、生态破坏与自然灾害

【案例一】伊甸园是《圣经》故事中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生活的家园。后来,他们因为吃禁果被逐出伊甸园。上帝也派天使来守护这条通道,永远不让后代再找到它。伊甸园从此消失了。

我们的家园曾经是人类历史上的伊甸园。它是位于西亚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几千年前,这里有好天气,肥沃的土壤,茂密的森林,绿草如茵,是世界四大文明发祥地之一。世界著名的古代国家巴比伦就诞生在那里。

但是由于人们为了得到更多的耕地,过度砍伐了森林,结果失去了积聚水分的地方,连绵不断的沃野变成了荒芜的不毛之地。我们的伊甸园变成了贫瘠的沙漠。丰沛的雨水不见了,肥沃的土壤刮走了,繁茂的植物枯萎了,这里的动物迁走了,灿烂的文明湮灭了,人类的“伊甸园”消失了。

如今的这里成了挖掘史前文物、考察古代文明的地方,来自世界各地的考古专家,骑着骆驼,出没在沙漠,寻找被黄沙淹没的座座古城。

【讨论】是什么原因造成“我们的伊甸园成了寸草不生的茫茫沙漠”?人类砍伐森林,开垦草原以获得木材和土地,生存和发展是错误的吗?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乱垦滥伐,过度放牧,不适当的旱作农业,使植被破坏,地表裸露,加快了土壤的风蚀和雨蚀的速度,导致了土地荒漠化,使土壤保水、蓄水能力降低,干旱时加剧旱情,暴雨时,形成山洪,泥沙淤积河道、湖泊,增加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一系列社会问题。

[思考]在没有人类活动的情况下,土壤不被侵蚀吗?

【讲述】有,但没有这么严重。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水土流失加剧。据研究,约1万年前,黄土高原黄土堆积大于侵蚀程度。一万年前以来,黄土高原以侵蚀为主。

自人类历史开始,它已由单纯的自然侵蚀演变为自然侵蚀和人为侵蚀的双重作用。根据侵蚀累积相关计算,黄土高原全新世中期侵蚀量已达7500万吨/年。后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强,侵蚀量迅速增加。

(如下图)

[结论]人类活动造成生态破坏,诱发自然灾害。

[**]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从位于洞庭湖入口的岳阳城陵矶水文站获得的水文资料表明,由于淤积和洞庭湖湖区围垦,在大体相同的洪峰流量下,20世纪80年代的水位比50年代的水位高出2米以上,洪水威胁因此明显增大。

城陵矶水文站洪峰流量变化与洪水位上升

1根据上表数据,得出了城陵矶洪峰流量与洪水水位上升的关系。

2谈谈洪峰流量与水位的关系。

【点拨】1.图略(横坐标为年份,双纵坐标:左轴为洪峰流量,右轴为相应水位,描点即可)

2洪峰流量随水位升高而减小。结果表明,由于河湖淤积,河湖调峰能力下降。

18世纪的工业革命使人类文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曾经给人类带来了希望和欢乐。然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灾害层出不穷。

【板书】

二、环境污染与自然灾害

【案例二】拉开科技发展帷幕的人当属瓦特,蒸汽机来到人间之后,工业生产绕着科学技术这个轮子发生了多次革命性的飞跃,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得的财富飞速地增长着。然而,由于工业的快速发展和污染物排放的迅速增加,自然生态系统变得越来越脆弱。工业文明的推动力之一就是化石燃料资源,然而它们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产生了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

进而带来了“温室效应”、“酸雨’’等影响。工业污染物被大气或被水稀释,进入地球物质循环系统,并逐渐改变这一系统,使环境污染危害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扩散。如果进入循环系统,与天然生物质发生反应,会将无害或低危害的物质转化为有害物质,从而导致更严重的灾害和事故。

电气化和电子化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电视发射塔、高压输电线、雷达站、移动**的发射台等,各种电磁波充斥我们周围。他们会增加癌症和心脏病暴发的风险。

[思考]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科技发展,工业文明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使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加大,影响了人类的生存,

【思考活动】阅读教材25页材料“20世纪中期世界八大公害事件”,思考:

1造成上述公害的主要污染物是什么?

2你能列举出最近几十年来世界上一些重要的公害吗?

主要污染物有烟尘、二氧化硫、甲基汞、重金属粉尘、镉、多氯联苯、光化学烟雾等。

2.公害事件:如:(1)1981年,在美国举行的一次现代派露天**会上,当震耳欲聋的**声响起后,有300多名听众突然失去知觉,昏迷不醒,l00辆救护车到达现场抢救。

这就是骇人听闻的噪音污染事件。(2)发生于1986年前苏联基辅地区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由于反应堆**,大量放射性物质外泄,上万人受到辐射伤害,直接死亡31人,l3万居民被迫疏散,污染范围波及邻国,核尘埃遍布欧洲。(3)发生于1984年印度**邦博帕尔市,由于设在该市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农药厂的储罐爆裂,大量剧毒物甲基异氰酸酯外泄,造成至少2500多人死亡、十几万人受伤的惨剧。

第二课时

【过渡】世界八大公害事件所导致的损害还是区域性的,而气候变化、臭氧层耗竭和生物多样性减少所带来的损害则是全球性的。

气候变暖的原因是什么?会带来哪些影响和危害?

(2) 臭氧层的主要功能是什么?造成臭氧层破坏的原因是什么?臭氧层遭破坏会带来哪些影响?

【学生回答】(1)气候变暖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和毁林造成温室气体增加。

全球变暖带来的主要影响和危害有:一是海平面上升。二是加剧洪涝、旱灾等气象灾害。三是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四是影响人类健康。

(2)臭氧的主要功能:具有非常强的吸收太阳紫外线的功能,使人类和地球上的其他生命能够存在、繁衍和发展。

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大量人类排放到大气中,如氟利昂,是破坏臭氧层的罪魁祸首。

臭氧层破坏带来的影响和危害:大气中臭氧含量的降低意味着到达地面的有害紫外线增加。有害的紫外线会损害人体免疫力,增加癌症和白内障的发病率,增加传染病的发病率。

【**活动】阅读课本26页活动材料“气候变暖对我国的主要影响”,了解气候变暖对家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其中,哪些影响有利,哪些影响不利?

【点拨】气候变暖对家乡的影响因地而异,比如南北方的差异:气候变暖,对于北方有利的是农业生产的积温值可能增加,但是可能降水减少,造成干旱影响农业生产。

【思考活动】为什么你说氟利昂是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原因?查阅相关资料,给出判断理由。

【点拨】氟利昂作为氯氟烃物质中的一类,是一种化学性质非常稳定,且极难被分解、不可燃、无毒的物质,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氟利昂用于清洗溶剂、制冷剂、保温材料、喷雾剂、发泡剂等。当氟利昂在使用中被排放到大气中时,其稳定性决定了它将在这里停留几十年甚至几百年。

由于氟利昂不能在对流层中自然消除,只能缓慢地从对流层流向平流层,在那里被强烈的紫外线照射后分解,分解后产生的原子氯将会破坏臭氧层。人类活动产生的微量气体,如氮氧化物和氟氯烷等,但进入大气平流层后,受紫外线辐射而分解产生cl原子,cl原子则可引发破坏o3循环的反应:cl+ o3→clo+o2,clo+o→c1 o2。

由第一个反应消耗掉的cl原子,在第二个反应中又重新产生,又可以和另外一个o3起反应,因此每一个cl原子能参与大量的破坏o3的反应,这两个反应加起来的总反应是:o3+0→2 o2,反应的最后结果是将o3转变为o2,而cl原子本身只作为催化剂,起反复分解o3的作用。o3被氟里昂分子释放的cl原子引发的反应所破坏。

另外,大型喷气机的尾气和核**烟尘的释放高度均能达到平流层,其中含有各种可与o3作用的污染物,如no和某些自由基等。人口的增长和氮肥的大规模生产也会对臭氧层造成危害。在氮肥的生产中,向大气释放出各种氮的化合物,其中一部分可能是有害的氧化亚氮(n20),它会引发下列反应:

n20+0→n2+o2,n2+ o2→2n0,no+ o3→no2+o2,no2+0→no+o2.o3+o→2o2,n0按后两个反应式循环反应,使o3分解。为了保护臭氧层免遭破坏,1987年签订了《蒙特利尔条约》,即禁止使用氟氯烷和其他的卤代烃的国际公约。然而,臭氧层变薄的速度仍在加速。

在北半球的南极地区和中纬度地区,o3的含量均下降。同时,关于臭氧层破坏的机制也存在着激烈的争论。例如大气的连续运动性质使人们难以确定臭氧含量的变化究竟是由动态涨落引起的,还是由化学物质破坏引起的,这是争论的焦点之一。

由于提出不同观点的科学家在各自所在的地区对大气臭氧进行的观测是局部和有限的,因此建立一个全球范围的臭氧浓度和紫外线强度的监测网络,是十分必要的。联合国环境计划署对臭氧消耗所引起的环境效应进行了估计,认为臭氧每减少l%,具有生理破坏力的紫外线将增加l3%,因此,臭氧的减少对动植物尤其是人类生存造成危害是公认的事实。保护臭氧层有赖于国际合作和各种积极有效的对策。

自然灾害课件教案 篇2

师生讨论式:教师呈现素材(教材阅读和活动),引领学生分析,填表总结。

表1-9

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式:将全班分成四个小组,将被试分成四个小组,每组有一个中心发言人、一个主题、自己设置问题和解决问题。

实际案例:

第一组:(甲生)陈述“我们的伊甸园呢?”资料呈现:

伊甸园是《圣经》故事中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生活的家园。后来,他们因为吃禁果被逐出伊甸园。上帝也派天使来守护这条通道,永远不让后代再找到它。伊甸园从此消失了。

我们的家园曾经是人类历史上的伊甸园。它是位于西亚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几千年前,这里有好天气,肥沃的土壤,茂密的森林,绿草如茵,是世界四大文明发祥地之一。世界著名的古代国家巴比伦就诞生在那里。

但是由于人们为了得到更多的耕地,过度砍伐了森林,结果失去了积聚水分的地方,连绵不断的沃野变成了荒芜的不毛之地。我们的花园变成了一片没有草的大沙漠。丰沛的雨水不见了,肥沃的土壤刮走了,繁茂的植物枯萎了,这里的人们迁走了,灿烂的文明湮灭了,人类的“伊甸园”消失了。

如今的这里成了挖掘史前文物、考察古代文明的地方,来自世界各地的考古专家,骑着骆驼,出没在沙丘上下,寻找被黄沙淹没的座座古城。

弦外音(乙生):恩格斯曾经谆谆教导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每一次胜利,大自然都会报复我们。每一次的胜利,在第一线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线、第三线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它常常把第一个结果重新消除。”

(丙生)我们砍伐森林、开垦草原是为了获得木材和土地,我们要生存发展,我们错了吗?

(丁生)你们乱垦滥伐,过度放牧,不适当的旱作农业,使植被破坏,地表裸露,加快了土壤的风蚀和雨蚀的速度,导致了土地荒漠化,使土壤保水、蓄水能力降低,干旱时加剧旱情,暴雨时,形成山洪,泥沙淤积河道、湖泊,增加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一系列社会问题。你说,你们错没错?

(戊生)在没有人类活动时,难道土壤就没有遭受侵蚀吗?

(己生)有,但没有这么严重。(出示示意图来进行表述) m]

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水土流失加剧。据研究,约1万年前,黄土高原黄土堆积大于侵蚀程度。一万年前以来,黄土高原以侵蚀为主。自人类历史开始,它已由单纯的自然侵蚀演变为自然侵蚀和人为侵蚀的双重作用。

根据侵蚀累积相关计算,黄土高原全新世中期侵蚀量已达7500万吨/年。后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强,侵蚀量迅速增加。

(如图1-18)

结论:人类活动造成生态破坏,诱发自然灾害。

教师可以总结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生态破坏,进而诱发自然灾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问题。

第二组:(甲生)陈述“科技发展带来了什么?”

拉开科技发展帷幕的人当属瓦特,蒸汽机来到人间之后,工业生产绕着科学技术这个轮子发生了多次革命性的飞跃,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得的财富飞速地增长着。然而,由于工业的快速发展和污染物排放的迅速增加,自然生态系统变得越来越脆弱。工业文明的推动力之一就是化石燃料资源,然而它们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产生了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

进而带来了“温室效应”、“酸雨”等影响。工业污染物被大气或被水稀释,进入地球物质循环系统,并逐渐改变这一系统,使环境污染危害从一地区向另一个地区扩散。如果进入循环系统,与天然生物质发生反应,会将无害或低危害的物质转化为有害物质,从而导致更严重的灾害和事故。

电气化和电子化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电视发射塔、高压输电线、雷达站、移动**的发射台等,各种电磁波充斥我们周围。他们增加了患癌症和心脏病的风险。

(乙生)虽然科技带来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但我们应该看到主流——它毕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环境污染可以慢慢控制,这是一个小问题。

(丙生)我认为不是小问题,是严重的问题。比如温室气体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化,根据对100多份全球变化资料的系统分析,发现全球平均温度已升高0.3~0.

6°c。到21世纪中叶,它将再次上升1.5-4℃。

海平面上升**到下个世纪末,海平面将比现在上升50厘米或更多。由于世界人口、工业、经济等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据推测,如今后海平面上升1米,全世界受灾人口将达10亿,其中3~4亿人将无家可归,一些国家,尤其岛国,将从地球上消失。世界一些地区的降水量将减少,而蒸发量将增加,从而导致径流减少。

荒漠化会更加严重。

结论: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文明,但如果我们不注意保护环境,我们将一无所获,甚至丧命。

教师总结:科技发展,工业文明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使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加大,影响了人类的生存,所以我们要用好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

第三组:(甲生)陈述“人类行为的失控带来什么?”

阿斯旺:功过难断。埃及的阿斯旺大坝于20世纪70年代初建成。

由于阿斯旺水库的拦洪作用,历史上首次实现了对尼罗河每年洪水泛滥的人工控制,并在枯水季节放水灌溉,从而结束了靠尼罗河自然泛滥进行耕种的历史。据统计,阿斯旺水库新增灌溉面积近200万公顷,也使70万公顷每年只能耕种一季作物的土地被改造成能种多季作物的永久性灌区,并且新增了大量耕地和人工灌溉的稻田,从而使埃及90%以上的耕地得到灌溉,农田复种指数大为增加,棉花和粮食成倍增产。

在发电方面,阿斯旺水电站装机总容量为210万千瓦,年发电约86亿度,为全国提供大约70%的电力,成为埃及的主要电力基地。巨大而廉价的电力为中国4000多个村庄供电,促进了工业的发展。

巨大的湖型水库可以大力发展养鱼业,并有可能成为大型游乐园。

然而,由于它的存在,尼罗河的泥沙和有机质沉积到水库底部,使尼罗河两岸的绿洲失去肥源——几亿吨淤泥,土壤日益盐渍化;由于尼罗河入海口泥沙**不足,河口三角洲平原向内陆收缩,使工厂、港口和防御工事有落入地中海的危险;由于陆地上盐分和有机质的缺乏,沙丁鱼的年产量减少了1.8万吨。由于大坝阻隔,使尼罗河下游的活水变成相对静止的“湖泊”,引发血吸虫病的流行。

(乙生)过大于功:埃及主要靠尼罗河水灌溉土地,尼罗河是埃及农业赖以发展的主动脉。但是,尼罗河是世界上最丰富的河流。

由于水源不足,阿斯旺水坝的水位在1987年比原设计方案减少了3米,严重影响了埃及的电力工业生产,随着电力工业一起发展起来的g,他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严重影响。阿斯旺大坝不仅未能解决埃及的水问题,而且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1988年,埃及不得不采取水电分配的方式。

首当其冲的是农业生产。在埃及,农业部必须首先获得水利部对农作物生产计划的批准。工业用电受到严重影响。

埃及工业部决定调整工业用电,限制用电小时数,降低照明和行政用电,最大限度降低电网负荷。渔业和航运也受到影响。河口渔场退化,著名沙丁鱼渔获量减少。

由于下游河道较浅甚至干涸,船舶运行不畅,影响了航运和旅游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

(丙生)大型工程建设有着时代要求,不可能做到全方位的考虑,但在当时起到了防洪的作用。世界上没有完美。

结论:工程建设必须从生态环境的角度考虑,否则会引发严重的自然灾害,失去建设的意义。灾害是相关联的,其影响将更加深远。

人类的智慧可以预防一些灾难。没有最好,但要追求更好。

第四组:(学生)陈述“人与自然灾害的关系”。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多难兴邦,殷忧启明”。大灾变是对自然的淘汰和考验,促使适者生存,使人类逐渐成熟和强大。灾害不仅造成巨大的灾难,而且给人类创造了一定的机会。

在有组织的防灾减灾斗争中,人类趋利避害,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进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人与自然灾害的关系经历了四个阶段

在发展的过程中,人类逐渐学会了研究和控制自然灾害,寻求化害为利。此外,由于各国**及相关职能部门对自然灾害的重视程度和防治措施不同,同一能量级的灾害在不同国家产生的破坏作用也不同。如果早作防范,则损失小;如果毫无准备,则损失大。

而灾害本身,也有对人类有利的一面。比如台风引起风暴潮和暴雨,在一些地方形成灾害,而在其他长期干旱的地区,则起到缓解干旱的作用。寒潮与冻害是危及农作物的重大灾害,但低温冷冻可使病虫越冬条件受到破坏,从而可能减轻第二年农作物病虫害。

灾害在生态进化中也起着积极的作用。例如,天然森林火灾会烧毁大量树木,破坏森林生态系统。然而,在一定条件下,火可以改善植被,森林火灾对人类是有益的。

美国著名的黄石公园的恢复,让自然火灾自生自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灰可以使田地肥沃,使周边地区农业富饶。这是火山活动区人口保持不变的主要原因。洪水泛滥可以冲击出肥沃的平原,至今黄河口还在不断向渤海延伸,累年造就良田万顷。

风可以摧毁枯萎,但是草原上的牧民却靠风力看电视,用水做饭。

结论: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加强研究,趋利避害是根本,化害为利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教师总结:现代社会中自然灾害不断加重的趋势与人类活动的影响密切相关,森林减少与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垦能加重水土流失及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能加速河道、湖泊的淤积和导致调蓄洪水的能力降低,导致洪旱灾害频繁发生。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导致了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城市防洪工程标准降低、内涝加剧等一系列问题。

面对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我们能做的就是减少人为诱发和加剧的自然灾害。所以人类在行动时要注意:

1**人类活动和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破坏的变化趋势,研究未来自然灾害的演变特征和防御对策。

2通过调整人类活动方式或减缓人类活动强度,可以减少未来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减少自然灾害的危害。

三。加强对区域规划开发建设项目的灾害影响评估。评价内容包括:

(1)开发建设项目是否对其周围环境引发灾害性后果;

(2)项目实施区域周围的环境是否对开发建设项目有潜在的灾害影响;

(3)重大工程设施设计标准、抗灾能力与保护措施是否经济合理。

4.加强执法机构的建设。对破坏森林、草原、土地、矿山、海洋资源和破坏灾害监测、通讯、防灾设施等违法行为给予坚决打击与纠正,克服有法不依的现象。

5.研究人类活动与各种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

(1)围湖造田与洪、涝、旱灾害的关系;

(2)毁林开荒、开垦草原与山地灾害、水旱灾害、风沙灾害的关系;

(3)地下水超采与各种自然灾害的关系;

(4)大型工程建设与各种自然灾害的关系。

6研究未来人为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演变特征及防御对策

(1)城市空间立体开发引起的**、火、水、风、地面沉降等各种灾害的演变特征及防御对策;

(2)大量施用农药引起的农业病虫害灾害的演变特征及防御对策;

(3)矿产开发引发的自然灾害。

7**未来减少自然灾害发生频率的可能性,以及通过调整人类活动方式或减缓人类活动强度来减少自然灾害危害的方法。

8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借鉴世界经验教训。

自然灾害课件教案 篇3

防自然灾害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并掌握一些常见自然灾害的特征及应对措施;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防范自然灾害的意识和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勇敢、冷静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

1. 自然灾害的种类和特征;

2. 自然灾害的应对措施。

三、教学难点:

1. 培养学生防范自然灾害的意识和能力;

2. 培养学生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勇敢、冷静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自然灾害的新闻视频或图片,让学生对自然灾害产生兴趣和好奇。

二、知识讲解

1. 自然灾害的种类和特征

教师通过图片和文字简单介绍几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洪水等,并向学生展示相关的实景图片,让学生了解灾害的特点和危害。

2. 自然灾害的应对措施

a. 地震:教师向学生介绍地震前的预兆和发生地震时的应对措施,如躲在桌子下、寻找安全出口等。

b. 台风:教师向学生介绍台风来临时的预警信号和应对措施,如关窗、关门、远离海边等。

c. 洪水:教师向学生介绍洪水来临时的预警信号和应对措施,如迅速撤离、躲避到高处等。

三、案例分析

教师以实际的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自然灾害的危害和应对措施。例如,教师可以选择某次地震、台风或洪水事件进行具体剖析,分析当时的情况和相关的救援工作,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灾害的严重性和救援工作的重要性。

四、小组讨论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讨论以下问题:

1. 你们生活的地方容易受到哪些自然灾害的影响?

2. 如何在受到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保障自己的安全?

五、总结提高

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提高。强调自然灾害防范的重要性和学生要增强自己的安全意识。

六、拓展延伸

布置拓展作业,要求学生搜集一些关于自然灾害防范的方法并进行整理。可以以海报、小册子等形式进行展示。

七、作业完成与反馈

学生按要求完成拓展作业,并在下节班会中进行展示和交流。教师对作业进行点评和反馈。

五、教学方式:

1. 播放视频和图片展示;

2. 教师讲解和案例分析;

3. 小组讨论;

4. 教师总结和提高。

六、教学评价:

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

2. 学术表现:观察学生对自然灾害的了解程度和思维活跃程度;

3. 情感态度:观察学生对自然灾害的态度,以及对应对措施的接受程度和实践能力。

七、教学资源准备:

1. 自然灾害相关的视频、图片和案例资料;

2. PPT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八、综合评价:

通过本节班会教案的开展,可以使学生在生动的教学环境中了解到自然灾害的危害和应对措施,并培养学生防范自然灾害的意识和能力,以及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勇敢、冷静和合作精神。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自然灾害课件教案 篇4

1.知道自己家乡常见自然灾害的特点及其危害,了解我国曾经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

2.学会用调查访问等方法搜集资料,学会归纳整理资料。

活动准备:

1.搜集有关自然灾害方面的图片、文字资料,并进行分类。

2.通过调查访问,了解家乡曾经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及其带来的损失,并写好调查笔记。

活动过程:

一、课前初探

课前让学生通过各种媒介,了解我国自然灾害情况,并对相关资料进行分类。为学习《可怕的自然灾害》做好充分准备。

二、课中探究

1.汇报展示、合作探究: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20__年我国自然灾害的'课件:从年初的雪灾,到5.12四川汶川地震。请学生看后谈谈自己的感受。(由于这两次灾害发生的时间离同学们较近,所以学生的感受比较强烈,发言也比较积极)

师:是啊,多么可怕的自然灾害。灾害一旦发生,人类的。家园可能在瞬间被毁灭,生命可能被无情地夺走……(板书课题)

(2)展示图片,认识灾害

师:课前大家搜集了表现各类自然灾害的图片,并做成了剪报或者手抄报,下面我们就来举行一个“灾害图片展”。

学生展示图片,作简单的介绍(可以结合具体的背景事件)。

(3)设计图标,了解灾害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这么多可怕的自然灾害,不同的灾害有不同的特征,下面我们仿照教科书第71页的图例给这些灾害画画像吧!

教师示范图例。教师画一幅太阳照射着大地,大地都干裂了的图,并告诉学生这表示“干旱”。教师给图编一首顺口溜:太阳高高挂,滴雨也不下,大地快冒火,渴坏了庄稼。

学生准备,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交流,展示(可以先说说顺口溜或谜语,让其余同学猜一猜)。

2.感悟深化,提升认识

(1)小小主播,讲述灾害

教师:课前很多同学不仅搜集了自然灾害的图片,还了解了许多发生过的自然灾害,下面就进入我们的“新闻会客厅”,由小主播们播报新闻。

学生分全球新闻(国外发生的灾害)、国内新闻(外地发生的灾害)、地方新闻(家乡发生的灾害)进行播报。

学生1:大家好,下面播报全球新闻。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发生8.9级地震,并引发大海啸,给沿岸各国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该地区在海啸中的遇难者总人数超过了25万人。

学生2:大家好,下面播报国内新闻。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发生地震。据民政部报告,截至6月14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69170人遇难,374159人受伤,失踪17428人。直接经济损失高达近万亿元人民币,间接经济损失不可估计。

学生3:接下来请听地方新闻。据沂蒙生活报报道:20__年我市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至今降水总量不足往年同期的30%,全市有719.4万亩农作物受灾,其中重旱面积437.5万亩,绝产达80万亩,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罕见。

(2)交流汇报,直面灾害

展示调查表,交流近年来发生过的自然灾害给家乡人民带来了哪些损失。仿照教科书第73页的学生作品写一写、画一画,制作“灾害记忆卡”,说说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故事片段。

3.生成问题,拓展延伸

学生谈一谈了解这些自然灾害后的感受。

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哪些是无法避免的,哪些是人为的。对于前者我们要努力建立预警机制,防患于未然,对于后者,我们更要反思人类自身的行为,懂得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三、课后实践

教师:我们用不同的方式记住这些灾害,只愿灾害不再重现,悲剧不再重演。面对灾害,人类做了些什么?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同学们课外可以找一找相关资料,下节课大家一起来交流。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我力争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去探索、发现、了解自然灾害;对自然灾害的特点、种类、危害有一种感性认识。在实际课堂中,由于学生对自然灾害的了解不够全面,所以在课堂上,学生的介绍仅仅停留在雪灾、地震、水灾、旱灾等方面,对于其他灾害了解得太少。这一点在以后学习中要注意,教会学生搜集资料时注意广度。另外个别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不是很高。这一点也需要在今后的学习中改善。

自然灾害课件教案 篇5

幼儿自然灾害小班教案

了解自然灾害的可怕性、不可抗拒性,懂得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了自然灾害小班教案,供大家参考。

自然灾害小班教案1

教学目标:

⒈了解自然灾害的可怕性、不可抗拒性,懂得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⒉了解人们为减少和防止自然灾害所做的努力,并且为家乡的减灾防灾出谋划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教学准备:

⒈搜集古代人民和大自然做斗争的故事。

⒉搜集相关的图片资料制作成卡片。

⒊教师准备好“点子卡”。

教学过程:

一、故事会

⒈教师导入:从古到今,人类都一直在与自然灾害进行不懈的斗争。你们知道哪些这样的故事?请把你收集到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吧!

⒉学生讲故事。如“大禹治水”“李冰修筑都江堰”“西门豹”等。

⒊教师:大家听了这些故事,有什么想说的呢?(注意引导学生对那些愚昧的做法进行批判)

⒋教师小结,板书课题:大自然,请你息怒。

二、减灾防灾科技展

⒈教师:随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不断清楚,科学开始成为人们战胜灾害的有力武器。下面我们就来举办一个“减灾防灾科技成果展”,交流大家搜集的资料。

⒉学生分小组交流资料,然后推选有代表性的图片和卡片贴到黑板上,并介绍这些措施或仪器在预测、减轻、防止自然灾害的发生中发挥的作用。(请参照“资源搜索”中相关资料)

三、点子工作室

㈠汇报讨论

1.你了解到我们的家乡以前发生过什么样的自然灾害?

2.为此,家乡的`人们都采取了哪些减灾防灾措施?

⒊我们可以为减灾防灾做那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为了发挥我们这些“小诸葛”的作用,咱们成立一个“点子工作室”,为家乡的减灾防灾献献计吧!

㈡制作“点子”卡

⒈小组合作选择一种或两种家乡常发生的自然灾害,研究制作减灾防灾点子卡。

⒉点子卡样式例举:

“减灾防灾”点子卡

第 小组

成 员:

自然灾害名称

主要发生时间

灾害特征及危害:(简要介绍)

减灾防灾金点子:(具体操作)

⒊展示“点子”卡,小组汇报。

⒋评选减灾防灾金点子,建议把金点子寄给当地相关部门,鼓励他们参与家乡建设。

四、祝福地球村

⒈面对无情的灾害,让学生把对地球的祝福写在心愿卡上,播放音乐《祈祷》,在心里默默地为地球母亲祈祷。

⒉教师小结:自然灾害是可怕的,因此,我们要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努力减少自然灾害。

五、小小宣传员

提供相关网址,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更多防灾减灾信息,做一名“小小减灾宣传员”,积极向身边的人进行宣传。

自然灾害小班教案2

活动目标:

1、通过演习,训练教师和幼儿在地震的状况下根据幼儿园的环境有序地通过安全疏散通道。

2、教育幼儿遇到地震时能听从老师和成人的指挥,做出基本的自救行为。

3、培养幼儿防震减灾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活动准备:

1、录像和图片

2、了解地震中自救的基本常识。

活动过程:

一、感受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1、讲述地震来临时的情况。

看录像

提问:小朋友看了什么?(幼儿回答如:幼儿说说自己的见识和感受)

再看一遍录像

知道遇到地震时不要慌,要听从老师的指挥,有序地撤离可以避免危害的发生。

那地震来了我们要怎么办?(幼儿讨论)

2、看录像(ppt)

人们安全撤离的图片(录像)

二、教幼儿安全有效的撤离

1、学习正确的撤离动作.

提问:我们撤离的时候如何在运动的过程中保护自己?幼儿讨论寻找最有效的保护方法。(双手抱头、上身向前弯曲,快速撤离)

2、出示班级撤离图(后门到操场空旷的地方)

观察并找出班级在紧急情况下撤离的路径和位置。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撤离时要走图中标注的路径?使幼儿了解图中标注的撤离路径是离户外安全地带最近的一条通道。

3、启发幼儿讲述撤离方法和注意事项。如按顺序,不拥挤;听老师的指挥等。

4、组织幼儿"实战演习"。演练室内避震及紧急撤离。如幼儿在撤离情况下出现拥挤、用时过长等情况,教师带幼儿查找原因,再次演习,使幼儿掌握正确、快捷的撤离方法。

三、让幼儿了解防震减灾的一些基本常识。(图片)

(1)大地震的危险振动期大约只有一分钟。强裂地震发生时,在家中的人可暂躲较坚实的家具如床、桌旁边(注意不是下面)、或躲在跨度小、刚度强的小房间暂避,如厨房、卫生间等处。主震后应迅速撤离到户外,撤离时要注意保护头部,可用枕头等软物将头部护住。要注意关闭煤气,切断电源。住在高层建筑里的人不能使用电梯,也不要跑到阳台上,尤其是不能跳楼。

(2)正在上课的学生和幼儿园的小朋友应躲在课桌和小床旁边(注意不是下面)。要听从老师的安排,不要乱跑。在影剧院或其它公共娱乐场所的人们应因地制宜躲避到舞台下、乐池、桌子、柜台两侧,保护好头部,切不可一齐拥向出口。

(3)车上的乘客要抓住座椅或车上的牢固部件,不要急于下车。正在运行的车辆应减速停车,设法停在开阔处。

(4)如果正在过桥,则要紧紧抓住桥栏杆,主震后立即向靠近的岸边转移。

(5)在街道上行走的人员不要在狭窄的巷道停留,不要躲进电线、变压器、烟囱及高大建筑物附近。

(6)人还应该远离石化、化学、煤气等易燃有毒的工厂或设施,如遇到引起火灾或有毒气污染时,应迅速向上风方向撤离。

自然灾害小班教案3

一、活动目标:

1、教育幼儿学会如何防雷电。

2、锻炼幼儿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和想象能力,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3、通过表演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感受到活动的乐趣,并更快、更好地掌握所学的安全知识。

二、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

1)录音机、磁带。

2)模拟大树一棵。

3)模拟电线杆一根、电线一条。

4)模拟房子一座。

5)用银色的包装纸剪成一条条细小的长带。

6)小兔子头饰(若干)。

7)篮子一个。

8)音乐《下鱼了》。

9)自编儿歌一首《安全避雷电》。

2、知识经验准备:

认识情景表演中的小演员。

三、活动过程:

1、导入,

今天,___小朋友邀请我们到他家去做客,现在我们出发吧。

2、躲雷雨闪电的情景。

1)刚走到半路上,突然传来一阵雷雨闪电的声音(用录音机播放音乐)“”孩子们,下雨了,打雷啦,赶快躲”,仔细观察孩子们躲在哪里。

2)雨停了,继续走,来到了___的家里坐下,他妈妈热情招待我们。

3、围绕刚才躲雷雨闪电的情景进行提问:

1)刚才我们在半路上遇到什么事情啦?

2)今天小可爱也遇到了像我们同样的事情,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样做的,好么?

4、观看课件《如何防雷电》

5、围绕课件内容与幼儿展开讨论。

1)故事里的小可爱她是躲在哪里避雷雨闪电的?

2)小哥哥又是躲在哪里避雷雨闪电的?

3)小可爱、小哥哥,谁做得对呢?

4)教师小结。

A)不可以跑到大树下躲避雷雨闪电。

B)不可以躲在高危的地方。

C)不可以躲在电线杆下。

D)不可以躲避在潮湿的地方。

6、教念儿歌《安全避雷电》

7、表演游戏《下雨啦》

情景设计:播放音乐《下雨啦》,兔妈妈和小兔们随着轻快的音乐去采蘑菇,突然下雨了,打雷了,兔妈妈和小兔们赶快躲雨。雨停了,兔妈妈表扬躲得好、躲得对的小兔。

8、结束。

小兔们再次随兔妈妈出去采蘑菇。

儿歌:

安全避雷电

跟着大人去郊游,

开开心心在踏青,

突然闪电又打雷,

这个时候怎么办?

千万不要慌乱跑!

安全避雷有妙计:

不能躲在大树下;

不能躲在电线杆下;

不能躲在潮湿处;

不能躲在高危处;

不慌不乱四处看;

找到低处蹲下来,

雷电没有再走动,

定能安全回到家。

本文来源://www.fr134.com/f/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