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word版。
观影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每次观看完都有许多心里话想要表述出来,很多思维的火花在欣赏中不断地在脑海里闪现,不断地跳跃出来,这就是观后感的素材。决定作品观后感好坏的关键是什么?想学习写作品观后感的技巧吗?由此,小编为你收集并整理了“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word版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以下内容““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word版”是我们特意分享给您的,当我们从一部正能量影片中得出新的感悟时,观看后,我们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时我们可以把心中的想法写成一篇观后感,观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梳理故事的情节,让我们更好的了解影片本身。写作品名观后感需要注意哪些呢?
《天宫课堂》太空授课又开始啦!应该说,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壮举,它不仅标志着中国已经能够熟练地运用载人航天技术,也意味着我国航天技术已向教育领域再次伸出了橄榄枝。既然是第二次,那么应该更加的精彩。
这次的天空课堂又给我们增添了更多的知识,都是太空中独有的,比如在太空中翻转个身,身体好像被一刀两断,上面左下面右,上面右下面做,你说神不神奇!还有油水分离,冰墩墩被抛出后按原轨迹返回;然而,在地球上也有有趣的实验如:神奇的瓶子和吊台的秘密等有趣的实验。接下来就跟着我去看看科学世界吧!
先介绍地球吧,瓶子在装满水时再刺两个小洞,你认为在这个瓶子静止向下时水会漏出来吗?答案肯定是五花八门,接下来可以通过实验来证明这个难题,果然在高速放慢器中发现刚开始还是好好的睡,一点点往下流,可到中间时水就不流了。看吧,神不神奇!
再来介绍吊台的秘密吧,在一个吊台中放满水的杯子快速旋转,水却没有没有落下,你们一定认为视频中在变魔术,但这确实是真的奇不奇怪呢?你们可以去查一查里头的秘密。
现在我们把镜头转移到太空,而现在我就要介绍我,我认为最最神奇的一次实验,这就是有水分离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这个实验,可以看到“油”和“水”两者分离了,但在太空中情况变了,流水不但没有分离,而且还紧密了一些,这就是太空中秘密,你们想不想揭示怎样才能让他们分离呢?那我们就看看后文吧!
原来呀,我们只要不断快速旋转这个瓶子,油和水就分离了,就这么简单。
本次我们《天宫课堂》的太空旅行又结束了,我们中国科技不断努力,一定就有新的收获,将我们迎来第三次《天宫课堂》。
fR134.CoM推荐阅读
赢在课堂观后感合集
编辑今天特意为大家搜集了一些与“赢在课堂观后感”相关的资料,你知道如何写一份观后感吗?这时我们可以把学习到的新东西写在观后感上,观后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体验和探究人生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欢迎您收藏本文以便日后查看!
赢在课堂观后感(篇1)
读了《赢在课堂》这本书后,我认为“赢在课堂”促进了教师认真备课的态度,提高了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业务能力。这是一次求真务实的教学赛课,它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热情,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更加准确,对教材的理解更加到位,对整合教学资源更加关注。教师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强调贴近学生,强调语文特色,强调学生情感,突出了趣味性,关注了学习过程,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夏蕾老师《专心致志》的说课教案,使我深深地感到每一节课,都应该是学生的一个生命历程。在这个历程里,作为教学的最高艺术,就是通过鼓励、唤醒、启迪,让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使学生得到知识、情感、意志、信心等素质的发展。在这节课中,夏蕾老师引领学生进入了语文的乐园,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绽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注重了对学生的质疑能力,想象能力,及各种综合能力的`培养。注重了多种形式的读书,采用了引读,个性化读,表演读,男女生互读,师生齐读,角色体验的方法,感受居里夫人从小一丝不苟的对待学习,达到了忘我的地步。学生找出了最佩服小玛丽专心学习的语句,读出了钦佩之情。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让每一个学生获得了读书的喜悦,开发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赢在课堂观后感(篇2)
《赢在课堂》读后感
张朦新新的教育理念要我们“蹲下来和学生交流”,旨在让教师尊重学生,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假期,我认真阅读了刘俊海老师的《赢在课堂》这本书,书中详细阐述了高效课堂的课改之路,和高效课堂的实施的种种细节,读过之后,让我对高效课堂改革又有了新的认识,记得书里有这样一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收人以欲”我记忆深刻
我们打造高效课堂,就是要把主动权还给学生,不仅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尽可能低多用一些欣赏和鼓励的语言,使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而且应给学生评价的权利,让生评生,生评师,使学生的激情被点燃,智慧被释放。这就要求教师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想得更仔细,用精细的环节、精准的语言和灿烂的创造力来充实我们高效的课堂。
结合平时的工作和学习所得,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好评价, 恰当的课堂评价语言是学生学习的“兴奋剂”,它能使“学困生”看到希望,使优秀生得以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正确使用课堂评价语言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我觉得赞赏也应该有个“度”,超值的嘉奖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惰性。只要学生发言就说“棒极了”“真聪明”,这样的赞赏会失去应有的价值和意义。“鼓励赞赏”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好这个度。
“教师充满魅力的课堂评价语言,虽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学生;虽不是磁,但可以吸引学生。”总而言之,“赢在课堂”这本书,使我对数学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要做好一名合格的数学教师,一定要深入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研究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确定好教学目标,认真研究教法,加强学法指导,精心设计,优化教学过程,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地得到提高。
赢在课堂观后感(篇3)
暑假在沙湾路小学举办了一场名为“赢在课堂”——成都市金牛区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设计与反思竞赛活动,通过对整个活动的**,收获颇丰。
第一, 课堂常规教学抓好很重要。
从精品课到观摩课再到研究型课,人们似乎越来越喜欢听贴近日常教学的课。那些所谓的精品课程,反复推敲、试讲,并没有出现在这次竞赛中。我们不是把整个学期的每一节常规课都作为竞赛内容,而是说要提前30分钟随机抽取课堂内容。这种竞赛形式更能体现教师的真实工作。我记得一个小例子。一位老教师在一次公开课后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好奇的人问这位老老师他准备了多长时间上课,他试过多少次说话。
老教师轻描淡写地回答说,准备这门课只花了10分钟,但准备这门课却花了一辈子的时间。“一辈子”,这三个字可以告诉我们太多的内容。由这个小例子回想本次比赛,再回想自己平时的教学工作,有时候因为工作疲惫或其他原因会出现备一节上一节,比起那位老教师,真是汗颜。
要做到赢在课堂,要下的工夫还有太多。
第二, 日常反思很重要。
本次活动抓住了设计和反思这个关键点,正如教育局红色小卡片温馨寄语上说的那样,“没有对课堂教学的精心设计和反复推敲难以生成优质的课堂;没有对课堂教学实践的反思完善和批判升华,无以成就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看完光牒中的精彩展示,顿悟出“通读教材”四个字的含义;顿悟出“课后反思”、“反思日记”的价值。想到学校领导要求我们课后要及时写下课后反思,因为怕麻烦,我们常常在课后很长时间就补上。这样的效果自然不好,记忆是短期的,灵感和感觉不容易长期储存,反思成了一种形式。
这次的比赛反思作为重要考核点多多少少给自己敲响了一声警钟。要想有发展就必须学着反思,要想赢在课堂就一定要反思。
第三, 熟读课标,不断充电很重要。
比赛在选手讲课后有一个小环节,就是让选手回答两个知识问题。通过这两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到玩家对课程标准或学科相关理论的认知水平。小小的两道题在比赛中的出现让**比赛的我心里悄悄扪心自问,对于本学科,我还要充多少电?
我所教的是科学课,从当初被学生五花八门的问题难到而焦急不安,到现在学着做一名知识的引导者,开始慢慢明白教研员那句话,“科学老师不一定要具备多么丰富的专业知识,但关键要会引导学生”。熟悉课程标准,通读3-6年级的教材、教学参考书,这些都是我需要收费的内容,所以以后的课余时间应该用来学习。只有电力充裕,才能赢在课堂。
最后,在看完这篇稿子的瞬间,思量着什么时候能再举办一次比赛,自己也报名参加,以检验今天所写所悟是否光说不练。-
赢在课堂观后感(篇4)
读了《赢在课堂》这本书,对我今后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给我指引了前方的道路,使我受益匪浅,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在课堂上取胜,就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创造条件,创造氛围,让孩子们学习、学习、享受学习,激发兴趣,培养能力。走进课堂,就走进了学生的世界,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学生表演精彩,关键在于我们教师用心用情去导。教师是课堂教学的领导者,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然而,老师不能忘记他的角色是平等的领袖。他不仅是他们中的一员,而且是整个教师的指挥者,在整个教师中起着领导作用。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块玉,看你怎样去雕琢,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火种,看你怎样去点燃。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愿望,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可能,每个孩子都自己的优点,做老师的要注意给孩子创造成功的机会,帮助孩子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用放大镜去寻找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不断肯定。
课堂是学生舒展心灵,激扬文字,放飞梦想,指点江山的温馨港湾,把僵死的知识带出课堂,把思考的***进生命,让问题变成思考,让思考变成知识,让知识变成智慧让智慧丰满人生。我们要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点燃他们的激情,挖掘他们的潜能。
真正的实现需要我想学就学,实现我的课堂决策,把握我的人生,让课堂成为追求知识的超市,实现人生狂欢的舞台。放手大胆,给孩子们意个自由飞翔的天空,他们会跳出我们意想不到的精彩。只有教师解开自己心灵的枷锁,学生才能释放思维和手脚的枷锁。
我们的教师应该放弃课堂的舞台,把它还给学生,把学生当做活生生的个体,关注每个学生的生命成长,让课堂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平台。我们要相信学生,只有相信才能唤起自信,我们要解放学生,只有才能赢得发展,我们要利用学生,只有利用才能赢得发展,我们要发展学生,只有发展才能回归教育的本质,我们要以生为本,以学为本,追求高效。
我们应该关注每一个孩子,照顾每一个孩子。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教育工作者的最高境界。发展必须积极健康。我们不能强迫或鼓励增长。
其前提是培养健全的人格,保护学生的人格,即促进每个学生的积极发展。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它是现代社会和终身教育时代的价值理念。教育教学要识重帮助学生发现、总结、提炼出最好的学习成果,使学生先学后乐。让学生自主的发展,给学生一些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些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探求,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拓展,给学生一片阳光,让他们自己去灿烂。
一句话,对学生的教育,必须着眼于孩子的一生,教会其终生学习,促进其终生持续的发展。
教育教学不仅是教师的职业,更是教师的职业。我们应该在教师这个共同的位值的到生命价值的释放,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实现,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平台。教师心中要装着爱,教师深深懂得自己的言行对学生是举足轻重的,才会把握各种契机,向学生传播爱的信息,赞赏的信息和期待的信息。这是一种精神对话,走进每个孩子的心里。
我们应该把学生当做平等独立的人,尊重他们的个性。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学会多角度观察,多方位发现,扩大优势,正确引导。我们应该做一个有梦想的教育者,因为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
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高效的课堂是我们心中的梦想,我们将是我们的梦想成真。
赢在课堂观后感(篇5)
寒假期间,我认真阅读了刘俊海老师的《赢在课堂》这本书,书中详细阐述了高效课堂的课改之路,和高效课堂的实施的种种细节,读过之后,让我对高效课堂改革又有了新的认识,记得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欲。”我记忆深刻,觉得很有道理,很值得思考和学习。这句话中的“鱼”就是我们要学的基础知识,“渔”就是获得知识的能力,“欲”就是学习的欲望和想法。
从现实的方法上来讲,“鱼”靠记忆可以获得,“渔”需要体验和感悟,“欲”需要激发和感染。在教学中,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使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善于学习、热爱学习。
新的教育理念要我们“蹲下来和学生交流”,旨在让教师尊重学生,我们努力打造高效课堂,就是要把主动权还给学生,不仅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尽可能低多用一些欣赏和鼓励的语言,使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而且应给学生评价的权利,让生评生,生评师,使学生的激情被点燃,智慧被释放。这就要求教师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思考得更仔细,用精细的环节、精准的语言、精彩的创意为我们的高效课堂加油。
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虽然是不可能一下子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但我们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评价的权利,让学生主动学习,我们也应充分利用好评价,用智慧的语言让孩子的激情得到点燃,智慧得到释放。
有一句话这样说:“教师充满魅力的课堂评价,虽然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学生;虽然不是磁,但可以吸引学生。”让我们都来关注课堂评价,在课堂中,针对动态生成性资源——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兴趣、情绪、学习方式,乃至错误的回答等,巧妙而恰当地进行课堂评价,是学生全身心地学习,使教与学达到更高的境界。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了解评价在有效课堂中的作用:1;2.
激发创新欲望;3.使学生品尝成功喜悦;最后,使学生产生兴趣和积极性。
因此,在评价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运用语言多样性进行课堂评价
恰当的课堂评价语言是学生学习的“兴奋剂”,它能使“学困生”看到希望,使优秀生得以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正确使用课堂评价语言是非常重要的。
在课堂上,每个学生的表现是不同的,我们通常会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做出不同的评价。例如,对于表现不佳的学生,鼓励他们;对于表现一般的学生,要肯定他们:
对于更好的学生,要称赞他;对于表现出色的学生,请对他说。当学生得到一般的评价时,他会更积极的参与课堂活动,争取得到更好的评价;当学生听到最好的语言评价时,内心肯定比吃了蜜还甜。
(二)延迟评价
给学生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一个自我调整的心理空间,通过认真、刻苦的思考达到教学要求。因为延迟了对错误信息的评价,改善了学生所处的精神环境,提高了学生对物理活动的兴趣和对自己的要求,使学生学会了如何正确、积极地评价他人,学会主动而有效地与他人合作的技巧。
三.引导学生进行课堂互相评价
课堂评价是收集、综合、分析信息的过程。这也是一个了解学生各种技能发展水平和潜力的过程。传统课堂教学大多采用“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评价”的模式,教师成了课堂评价的“主宰”。但是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因此课堂评价应该是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两方面,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评价。
相反,如果课堂评价教师把握住了,可能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削弱他们的自信心和进取精神。
四.防止过度的进行课堂评价。
赞赏也应该有个“度”,超值的嘉奖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惰性。只要学生发言就说“棒极了”“真聪明”,这样的赞赏会失去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鼓励赞赏”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好这个度。
有效的课堂评价使我们在未来的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完善我们的课堂。高效课堂提供的是一个全新的教学理念,需要我们在尝试中不断的进行总结、反思。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动起来,学生的灵感被激发了,课堂也精彩了!
课堂高效起来!这就是课改我们追求的目标!
赢在课堂观后感(篇6)
《赢在课堂》是刘俊海的作品,这本书系统阐释了唐山68中高效课堂改革之路,完整记录了唐山68中从不得不改到顶住重重压力,再到取得成功,实现农村薄弱校完美蜕变的艰辛历程,也记录了6年多来推进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成果,为全面推行高效课堂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我校与唐山68中有极其类似之处,比如他们学校有“晒课活动”,这与我们学校“导学课堂六环节的示范课”一样,这都提醒我要认真阅读这本书。
按照学校统一安排开学至今,我认真阅读了刘俊海老师的《赢在课堂》这本书,书中详细阐述了“高效课堂”的课改之路,和高效课堂的实施的种种细节,读过之后,让我对高效课堂改革又有了新的认识,我们关键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让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善于学习,爱上学习。当今高中的竞争日趋激烈,传统模式的竞争已不入流,跟不上教育技术的更新,“高效课堂”将给我们提供一个新的模式,结合信息技术学科和本人认识,现谈下对“高效课堂”的理解。
高效课堂就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与展示欲去创设条件,营造氛围,让学生学会,会学,乐学,激发兴趣,培养能力。走进高效课堂,就走进了学生的世界,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学生表演精彩,关键在于我们教师用心用情去导。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领者,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但教师不能忘记自己的角色是平等中的首席,既是其中的一员,又是整个课堂的指挥者,在整个课堂中起到引领的作用,引领的技术含量的高低,将代表着您的课堂是否高效。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块玉,看你怎样去雕琢,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火种,看你怎样去点燃。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可能,每个学生都自己的优点,做老师的要注意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用放大镜去寻找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不断肯定。
这本书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管理与评价体系的重新构建”中的“让课堂评价助燃高效课堂和怎样做才能让评价保鲜”。
新的教育理念要我们“蹲下来和学生交流”,旨在让教师尊重学生,这与我校“尊重的教育”理念想通,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如果说课堂改革是一条五彩大路,那么诸多细节就是铺就这灿烂之路的石子,看似渺小,却意义非凡。
课堂评价正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我们打造高效课堂,就是要把主动权还给学生,不仅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尽可能地多用一些欣赏和鼓励的语言,使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而且应给学生评价的权利,让生评生,生评师,使学生的激情被点燃,智慧被释放。这就要求教师站得更高,望得更远,想得更细,用精细的环节、精当的语言、精彩的创意、丰富的组织才能助燃我们的高效课堂。
结合平时的工作和学习所得,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好评价,用智慧的语言让孩子的激情得到点燃,智慧得到释放,教学中的评价我们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
1、 运用语言多样性进行课堂评价
恰当的课堂评价语言是学生学习的“兴奋剂”,它能使动手能力弱的学生看到希望,使优秀生得以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正确使用课堂评价语言是非常重要的。
在课堂上,每个学生的表现是不同的,我们通常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做出不同的评价。例如,对于表现的不够好的学生,就鼓励他:“不错,这点操作很规范”;对于表现一般的学生,肯定他:
“表现不错,操作越来越流畅了”;对于表现更好的学生,就赞美他:“你操作很棒!和老师一个水平了!
”;对于有出色表现的学生,就对他说:“你就是咱班的模板!样张!
比老师棒”。当学生得到一般的评价时,他会更积极的参与课堂活动,争取得到更好的评价;当学生听到最好的语言评价时,内心肯定比吃了蜜还甜。
课堂是学生舒展心灵,激扬文字,放飞梦想,指点江山的温馨港湾,把僵死的知识带出课堂,把思考的习惯带进生命,让问题变成思考,让思考变成知识,让知识变成智慧,让智慧丰满人生,课堂评价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情商也得到全面的发展,当他们走出校园,他们有优雅的体态,自信的微笑,强韧的心灵,容忍的气度,学会了承担,懂得了感恩。高效课堂张扬学生的个性,使知识高效、能力高效、情感高效。
赢在课堂观后感(篇7)
爱国电影观后感作文:“赢在课堂”活动观后感
暑假在沙湾路小学举办了一场名为“赢在课堂”——成都市金牛区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设计与反思竞赛活动,通过对整个活动的观看,收获颇丰。
第一,课堂常规教学抓好很重要。
从优质课到观摩课再到研究课,大家似乎越来越喜欢听贴近日常教学的课,那些所谓的精品,反复的推敲和试讲出来的课,在本次大赛没有出现。代替的是把全学期的每一节常规课作为比赛内容,说课内容现场提前30分钟随机抽取,这种比赛形式可以更好的看到一名教师的真工夫。记得有这样一个小例子,一位老教师上完一堂公开课后博得全场热烈掌声,有好奇者便问这位老教师,问他为这节课准备了多久,试讲了多少回。老教师淡淡回答他,这节课准备只用了10分钟,但备这节课却用了一辈子。“一辈子”,这三个字可以告诉我们太多的内容。由这个小例子回想本次比赛,再回想自己平时的教学工作,有时候因为工作疲惫或其他原因会出现备一节上一节,比起那位老教师,真是汗颜。要做到赢在课堂,要下的工夫还有太多。
第二,日常反思很重要。
本次活动抓住了设计和反思这个关键点,正如教育局红色小卡片温馨寄语上说的那样,“没有对课堂教学的精心设计和反复推敲难以生成优质的课堂;没有对课堂教学实践的反思完善和批判升华,无以成就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看完光牒中的精彩展示,顿悟出“通读教材”四个字的含义;顿悟出“课后反思”、“反思日记”的价值。想到学校领导要求我们在课后及时书写课后反思,由于怕麻烦,常常在上完课很久后再补上,这样的效果自然不好,记忆是短时的,灵感和感触也是不易长时间储存,反思成了形式。这次的比赛反思作为重要考核点多多少少给自己敲响了一声警钟。要想有发展就必须学着反思,要想赢在课堂就一定要反思。
第三,熟读课标,不断充电很重要。
大赛在选手说课结束之后有个小环节,即让选手回答两道知识问答题。透过两道题可以看出这位选手对课程标准或本学科相关理论的认知水平。小小的两道题在比赛中的出现让观看比赛的我心里悄悄扪心自问,对于本学科,我还要充多少电?我所教的是科学课,从当初被学生五花八门的问题难到而焦急不安,到现在学着做一名知识的引导者,开始慢慢明白教研员那句话,“科学老师不一定要具备多么丰富的专业知识,但关键要会引导学生”。熟读课程标准,通读3——6年级教材、教参,这些是我要充电的内容,所以以后的课余时间应该用来学习。只有电力充裕,才能赢在课堂。
最后,在看完这篇稿子的瞬间,思量着什么时候能再举办一次比赛,自己也报名参加,以检验今天所写所悟是否光说不练。
朗读者第二季观后感汇总
你是否在寻找关于观后感的优秀模板呢?只有在认真了解过后,才能保证能写好观后感,推荐给您这篇关于“朗读者第二季观后感”的不可错过的精品文章,希望这些参考信息可以为您提供一些帮助!
朗读者第二季观后感(篇1)
作为央视著名的女主持人之一,董卿此次首度转型制作人无疑成为了众人关注的焦点。在被问及感受时,董卿坦言,我的确投入了很多的精力、热情在其中,可能会更为厚爱。“一个节目能够唤起内心最美好的记忆,真的是功德无量,但是做制作人之后,辛苦也的确是要面对的一个问题”,董卿说,“播出前的确是最紧张的时候,我们经常凌晨三四点从机房出来,希望能够过了这一阵找时间补补觉。”
对于“朗读者”的选择,董卿说,“各行各业有影响力、有知名度、对社会有贡献、对社会的进步有推动的这些人,当然也包括普通人,普通人的选择是有独特的人生经历,他的故事会对大家有所启发,或者他的品质我觉得在当下值得推广的,都可以是我们的朗读者。我今天听到很多像小武、小江他们的朗读之后又有了新的思路,我觉得节目是可以不断地微调的,可以为真正有表达意愿的人开辟一个专门的舞台,现在已经有‘朗读亭’线下的活动了,不妨在节目当中也开通这样的时间,真实的声音是非常可贵的,从某些层面来讲真实胜过完美,真实也是艺术所追求的生命所在。”
相比于文字,《朗读者》更注重“人”,节目不但要塑造立体的人,更是通过情感的纽带联系不同时空的生命。节目中第一个“人”是可见的朗读嘉宾,针对不同的主题,每一位嘉宾都带着自己的故事来讲述。在来到《朗读者》之前,每一位嘉宾都有自己的社会角色,而《朗读者》要呈现出他们作为“情感人”的一面。
之前在采访中,董卿曾回答过自己为什么一定要做《朗读者》的问题。她说,在文艺综艺领域里几乎所有的节目形态都已经做过,她需要改变,这是《朗读者》诞生的偶然性。但从央视一系列的动作和行业发展的.趋势来看,《朗读者》的诞生又成为一种必然。对此,主持人白岩松表示:“今天站在这里,仿佛看到邻家的妹妹突然之间就弄成这么大一件事情。《朗读者》不仅对董卿有意义,《朗读者》也将对中国电视的观众和文化的传承有意义,它是一个回归本源的过程,朗读虽然是一个现代的字眼,但也是中国文化一直以来的读、说形式。”
前不久,《中国诗词大会》中的董卿让观众见识了她慧心如兰、由内而外散发的文化气质,而《朗读者》则会让人们看到她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朗读者》与大家的遇见,能够让我们彼此之间感受到更多的美好。”
文字的作用是准确地传递信息、传递情感,文学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是因为文学本身就是对共通情感的精准描述。董卿说:“《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就是展示生命。”从见面会现场播放的节目片段看,《朗读者》的文字和个人的情感紧密结合,朗读者的情感故事和之后的朗读内容在情感串联上完成了统一。《朗读者》的朗读内容包罗万象,有著名翻译家许渊冲的弟子们用中英法文为他朗读的文学经典,也有来自成都“鲜花山谷”的丈夫为妻子献上感人至深的《朱生豪情书》诗词;有贾平凹《写给母亲》这类表达集体记忆和大众情感的作品,也有如柳传志写给儿子婚礼讲话的个人感受。饱含情感的朗读形成情绪的磁场,能够给观众强烈的代入感和共鸣。
朗读者第二季观后感(篇2)
在我们人生旅程里,有太多的“第一次”,最初的感觉往往新鲜而富有诗意,在父母的记忆里,孩子的第一次走路,第一次说话,感觉都是那样甜蜜而美好。
第一次往往需要勇气,但是第一次也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因为它是探索,是挑战,是机遇。如果人生拥有越多的第一次,也意味着人生越丰富、越多彩!
王学圻
20几年前,成为了《太阳鸟》的导演,这是他第一次执导电影。《太阳鸟》剧情来源于杨丽萍的自身阅历,拍摄期间曾出现资金断裂情况,消失的杨丽萍在第三天带回两麻袋钱,里面甚至有毛票和分票,自此王学圻笃定要坚持完成这部电影,无论遇到多少困难,他都坚持了下来。第一次做导演王学圻知道了导演的艰辛,也明白了导演的责任就是将优秀的作品呈现到观众面前。
棋士柯洁
并不畏惧与阿尔法围棋的对弈,他说,人工智能是没有经历过棋手所经历的苦,它不知道从排名倒数第一到世界冠军的感觉,没有积淀,没有感情,也就没有传承的意义。专业棋手背负的是一种责任,传承这种传统文化的责任,这也是人工智能无法取代棋手的原因。
央视西游记作曲许镜清
于去年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了第一次《西游记》音乐会,音乐会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在网友的众筹下与大家见面。为了这场音乐会,许镜清先生三次落泪,第一次是心脏病发住院时,那是伤心的眼泪;第二次是音乐会当天在台上,那是感动的泪水;第三次是音乐会举办完,回到家嚎啕大哭,那是欣喜的泪水。
刘震云
与女儿刘雨霖的第一次合作。女儿的一句话“好的电影里看不到导演,看不到摄像机,看到的只是人物和故事。”打动了刘震云。刘震云爆料自己与女儿是“君子之交淡如水”
王瑜
第一次看京剧,那时还不到三岁,演员在台上扮花脸,花脸一叫唤小瑜就哭了,结果那场戏只看了一半。
第一次看京剧,就被场景吓呆,但是从此京剧在她心里留下了深刻印象。当王瑜第一次以专业京剧演员站在舞台上时,她就决心不仅要传承京剧,更要去传播京剧。
[朗读者观后感第五期]
朗读者第二季观后感(篇3)
提到王学圻,大家首先会想到这位资深老戏骨塑造的军人、硬汉等形象。但很多人也许不知道他在的时候还当过电影导演,拍的是舞蹈家杨丽萍的故事,名叫《太阳鸟》。时隔近,王学圻在《朗读者》与大家分享他第一次当导演的故事,现场他时而开怀大笑,时而神情凝重,时而滔滔不绝,时而陷入沉思。
“这是自己第一次做导演,所以从前期筹备到最终成片一共花了5年的时间。在这5年里,几乎放下了其它所有工作,期间的经历现在回想起来对于我来说是一段痛并快乐的经历,记得每次送审甚至连出租车都不敢打。”王学圻坦言道。
朗读者:刘震云
刘震云回忆起第一次给《安徽文学》投稿的情形,拿到了70多元稿费,被问到用在哪了,“请女朋友吃饭!”他风趣的答道。
,刘震云的两部作品《我不是潘金莲》和《一句顶一万句》电影版上映,掀起热潮。《一句顶一万句》由他的女儿刘雨霖执导,这是父女两人的第一次合作。睿智又风趣的刘震云朗读了《一句顶一万句》选段,我们看到了这位中国优秀作家、编剧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朗读者:王珮瑜
王佩瑜14岁时由票友舅舅领进京剧大门,初学老旦,短短几个月就以一出《钓金龟》获得江苏省票友大赛第一名,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在王佩瑜小的时候,她就发现京剧受众大都是一些老观众,并深感京剧文化生存环境日益严峻。于是后来王佩瑜开始走下舞台有意识地推广京剧,不仅在各地开办公开课、清音会,还走进大学、中学甚至小学校园里推广和普及京剧。前不久,因为在某档网络综艺上的惊艳表现,王佩瑜还曾引发过网友的热烈讨论,被称为“京剧推广第一人”。而谈及推广京剧过程中的艰难,王佩瑜则淡然表示:“做京剧演员的分内事,其他的委屈、艰苦都没什么。”
朗读者:柯洁
年仅19岁的柯洁从小学习围棋,现在是职业棋手,目前排名世界第一。今年1月,谷歌宣布推出真正2.0版本的阿尔法围棋。对人工智能来说,围棋一直是一个禁区,这位90后的世界围棋冠军将用实力证明,人与机器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我们遇强则强,直面挑战!
朗读者:许镜清
一个人的一生都有许多难忘的第一次,第一次给大型电视连续剧作曲,第一次举办音乐会,第一次尝试把电音创新融入传统名著,他的众多第一次都与《西游记》有关。
对于许镜清先生来说,人生最深刻的第一次莫过于举办音乐会,这也是他辗转了30年的心愿。此次,许镜清先生首次走上《朗读者》的舞台,与董卿讲述举办音乐会的“九九八十一难”,“资金是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去年四月份的时候有公司老板说可以出资办这个音乐会,前前后后忙了两个月,但是人家最后跟我提各种要求,甚至要上台演唱,这跟我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
朗读者:杨利伟
的10月,38岁的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在太空飞行14圈,历时21小时23分,完成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实现了中国人千年的飞天梦想,使得中国成为继前苏联、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本期《朗读者》将邀请到航天英雄杨利伟分享他难忘的“第一次”飞行,“其实这个第一次绝不仅仅属于我,它属于我们共同奋斗的航天人,属于在座的以及电视机前的每一位炎黄子孙,它属于我们深爱的国家和民族,甚至属于全人类。”
当主持人董卿问到当时是否会担忧风险问题时,杨利伟坦言道:“我们身为军人,本身就准备风险和牺牲,存在风险是载人航天的正常现象,这不会动摇我。”同时,杨利伟表示特别想借《朗读者》的舞台,表达对于战友、同事以及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贡献的背后的每一个人的敬意。
朗读者第二季观后感(篇4)
新年伊始,文化类节目火爆荧屏。《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档档节目都获得好口碑。我们需要悠久的文化来滋养了。而有营养的节目,显然更受追捧。
相对于词境优美,感情纯真的《中国诗词大会》而言,我更喜欢饱含情感和“温度”的《朗读者》。《朗读者》将文字、人、情感三者相辅相成,通过主题词将嘉宾的人生故事,文字情感链接,朗读者背后的故事所体现的人生态度令人为之动容。
在《朗读者》第三期以选择为主题给我的印象最深。“”我们有选择的机会应该说是一种幸运,但是有时候,我们选择的机会也是一份挑战,一份责任,要去面对不可预知的未来”。有这样一位朗读者用爱和奉献为一群特殊的儿童,撑起了一把伞,为他们挡风遮雨,他就是国家唯一的一所红丝带艾滋病儿童学校的郭小平校长。
郭校长介绍:学校里有33个孩子,他们大多数是孤儿,他不知道他们父母的坟在哪里,但他每年都带着孩子们去祭拜,并且朝着天念叨,假如上天有灵的话,好好保佑孩子活着,好好吃药!将来孩子考上大学,如果还来见我,我带着他们去给你们上坟”,让孩子们懂得感恩生养过的他们的父母。听着介绍有一种揪心的疼,经不住泪流满面。
郭校长选择了拉迪亚德吉卜林的诗歌《如果》,用带有临汾口音的普通话念起来:“如果周围的人毫无理性地向你发难,你仍能镇定自若保持冷静,如果众人对你心存猜忌你仍能自信并认为,他们的猜忌情有可原,如果你肯耐心等待不急不躁,或者遭人诽谤却不以牙还牙,或遭人憎恨却不以恶报恶,既不装腔作势、亦不气盛趾高……你的修为就会如天地般博大,并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世界,更重要的是:孩子,你成为了真正顶天立地之人。”
郭校长选择拉迪亚德吉卜林的诗歌《如果》,是专门为了送给学校里的33个孩子。就是希望孩子们能平安幸福,有一个好的生活,将来走向社会,一定要坚强,不要伤害别人,即使社会上还存在歧视,自己也要保持一个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社会,坚强生活。
朗读者第二季观后感(篇5)
一个人!一段文!
《朗读者》(3.18)主题词:第一次
第一次!
这是一个可以从很多方面描述的词:
兴奋,惊喜,惶恐,迟疑,勇气 ......
不管怎样,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一定会有许许多多的“第一次”.。
有意思的是,昨晚看节目时听到这个词,我脑海里首先闪现的一句话是:
世界上那个第一次吃螃蟹的人。
......
主持人董卿引用作家汪曾祺的话说:
人的第一次,往往需要勇气,但往往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因为它是探索,是挑战,是机遇!
所以你的人生路上如果拥有越多的第一次...
那么,就意味着你的人生越丰富,越精彩!
-
在这期节目中,嘉宾们给我们分享了他们生命中那些难忘又有意义的第一次。
演员出身的王学圻,十几年前第一次机缘巧合地当了导演。
各种挫折艰难,影片拍到最后,剧组里甚至只剩下了三个人。
可是他就这样坚持下来了,他相信努力了才会又结果...
他说,后来当这部片子获得蒙特利尔世界电影节特别评审团大奖时,许多当时剧组里的同仁都忍不住落泪了。
他朗读了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中的一段。
或许他是在以自己的人生体验告诉大家,我们每个平凡的人,只要敢于去尝试,去探索,去坚持,...也许胜利就在眼前。
这期朗读者中最让我感动的,是75岁的许镜清老师。
许镜清,一个陌生的名字?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个陌生的名字,却和一部全中国老百姓最不陌生的经典电视剧联系在一起:
86版电视剧《西游记》,许老师是这部剧的总作曲。
《敢问路在何方》等二十几首歌曲,一百多段音乐...
许老师说前后四年多的时间,为了这部作品,他养成了每天熬夜的习惯...
从那以后,他没有见过北京的朝霞。
让人不胜感慨的是,就是这样一位废寝忘食,默默耕耘的艺术家,为了举办他人生中第一次最重要的“西游记主题音乐会”,他等了三十年。
从1986年西游记开播,他一直在为此努力,为此奔波...
直到,西游记首播三十年,他才完成了自己的心愿。
他朗读了巴金先生的散文“灯”。
他说:
敢问路在何方?
有了灯,就有了光明,路,就在脚下!
航天英雄杨利伟,他的第一次可谓惊天动地。
然而,人们看到的只是他凯旋归来的鲜花和欢呼...
局外人又怎能体验,当他第一次脱离地球冲向天空,他经历了怎样的惊心动魄!
他说有一个特别难忘的29秒,他以为自己已经不行了,就要这样去了......
当主持人董卿问他,当接受到参加第一次载人航天任务时,有没有担忧,有没有考虑到风险...
杨利伟坦言道:
“存在风险是载人航天的正常现象,这不会动摇我。”
他说得那么平静,那么沉稳,举重若轻的背后,让人感受到的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感。
节目中还有很多让人震撼,让人激动的第一次。
正如董卿所说:
“人这辈子,会遇到很多很多个第一次。
那些难忘和宝贵的第一次,意味着我们的成长......
其实仔细想来,我们每个人都在第一次经历着我们人生。
这条不能回头的人生道路上,正是许多不可复制的第一次
让我们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迈向明天!”
朗读者第二季观后感(篇6)
对于满眼的娱乐与喧嚣,《朗读者》节目就像慢慢地翻开一本书,没有惊心动魄的画面,更无跌宕起伏的情节,随着董卿那亲切温和的语速,观众情不自禁地投入、并静静欣赏着倾听着。此时,每个朗读者面带表情,所朗读的篇章段落、或唱首歌,都是根据自己亲身经历感受所选,或轻淡细腻如和煦的春风、或如涓涓流淌的溪水,拨动并滋润着每个人的心弦。
这是继诗词大会后,央视又一次在一套黄金时段,推出的一档由董卿主持的又一个好节目《朗读者》。我看了首播的第一期的一部分,没看全,又在二月十九日即周日晚央视三套、于7点半进行的重播,感悟颇深。
首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邀请了“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先生、知名演员濮存昕、世界小姐张梓琳等文化领域的嘉宾,还有无国界医生、为妻子许下一个鲜花山谷的丈夫、联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名誉主席柳传志等人。他们所处不同行业,有截然不同的生活和梦想。
节目中,有董卿对嘉宾的采访,有嘉宾带着不同口音的朗读,扎扎实实地呈现出、如她给节目的定位“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这档节目跟《中国诗词大会》,还有之前爆红的《见字如面》气质相仿,豆瓣评分高达9.3。“才女董卿”再次发力,请来演员濮存昕、世界小姐张梓琳等人,把自身的故事融入经典作品中,温文尔雅地给了大家一碗文化鸡汤。
董卿站定在舞台中央,由衷感慨:“我当了21年主持人,而今仿佛回到了起点。《朗读者》中的朗读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我们要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并感动于他们让我们遇见了大千世界。我对于一档有着人文精神的电视节目的追求,终于要实现了。”说的多好啊,喜欢董卿大气知性、端庄睿智的主持风格,我在心里默默地由衷赞叹!
其实这些大多是非专业朗读者,随着音乐舒缓起伏、情绪的逐渐酝酿,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加之观众用心倾听,聚精会神的眼神交汇、甚至很多人眼里闪着激动的泪花,致使掌声不时响起, 收到台上台下互动和鸣的效果。
朗读者观后感
“朗读亭是我特别喜欢的设置。当初我们创意是希望能够让普通人也慢慢地开始接受有这样一种传递感情的一种手段。其实朗读真的应该像唱歌说话一样,我们有时候可以用这种方式借文传情。”正如最近爆红的节目《朗读者》的制作人董卿的初衷一样,朗读亭是带着《朗读者》节目的使命,打通线上与线下的距离,走近每个朗读者的身边,将一段六十分钟的客厅文化转变为一场2017最具热点的全民文化活动。它的推出旨在让各行各业的人在步伐匆忙的日子里稍作暂停,走进“朗读亭”朗读名篇片段,用简单的方式呈现内心中最想表达的情愫,用发至心灵的声音朗读自己的人生梦想,感受文字的力量。
作为《朗读者》节目播出后抵达的第一个城市,朗读亭在杭州迅速成为爆款,将杭州人民的朗读热情全数激发,引得媒体争相报道。浙江大学微信号发布关于朗读亭的文章也瞬间突破100000+的阅读量,可见朗读亭的备受追捧。
京杭运河畔,是朗读亭在杭州的第一站,一位大爷在亭前挥毫写意,洋洋洒洒写下“朗读亭”三个大字,引发路人围观。紧接着,朗读亭来到第二站杭州市图书馆,穿戏服的女子、外国留学生各行各业的人都在朗读亭前驻足,其中,75岁的王佩英奶奶朗读了病床上老伴写的情书,走出亭子时,她泪流满面,在场的众人也纷纷为之动容。
前日,朗读亭移动到浙江大学站。这是朗读亭到杭州的第五天,当天寒风冷雨的恶劣天气状况却丝毫没有影响到朗读亭的热度。源源不断的人撑着伞来到朗读亭前排队,仅从从上午十点到下午四点,朗读亭就已倾听了80多位朗读者的故事。他们中有浙大的学子,也有特地赶来的中、小学生,还有不同职业的人、不同年龄的人都聚集在这小小的朗读亭周围,渴望朗读出自己内心的情感。原定晚上十点的录制,也到接近零点时才录完最后一个朗读者。
一天下来,朗读亭已经收录了超过170位朗读者的朗读片段,连节目组的导演和摄像,都被杭州人民的这股热情和毅力吓到,表示:“今天我看到好多教授学者进亭子朗读,这种状况我还是第一次碰到。很多人在冷风里排了几小时队,脸上还是笑呵呵的,这在别的城市也难以想象,没想到,杭州人为了朗读这件事,这么有恒心,有耐力。
杭州朗读亭在哪里?本周末,朗读亭将会移动到浙江图书馆。相信还会有更多的人走进朗读亭,在其中朗读出自己的故事。
朗读者第二季观后感(篇7)
5月6日晚,《朗读者》即将迎来本季的最后一期节目。在这场以“青春”为主题的朗读中,翻译家屠岸、歌手老狼、导演冯小刚、中国女排总教练郎平、青春偶像王源等嘉宾将共同现身与大家一起致敬青春。
王源:把成名曲当儿歌唱
《朗读者》这一季的最后一个主题词是--青春。节目中,17岁的“最青春”朗读者、tfboys成员王源将亮相,讲述自己青春进行时的尴尬。节目中,王源坦言自己的成名作《青春修炼手册》原名其实叫《正太修炼手册》,而且唱的时候他完全不懂歌词的意思,他说,“因为当时还是小孩,就当作儿歌来唱。”如今,17岁的王源已经学会处理学习与工作、个人生活与公众形象等很多问题,但在刚刚出道时还是孩子的他,在网络上被不少人攻击,为了发泄他只能关起门来对着空气“回骂”。他将朗诵什么来回望这些过去的烦恼呢?
冯小刚:《红楼梦》曾是童年阴影
作为中国内地最具代表性的导演,冯小刚在中国的群众基础可谓深厚。关于电影,冯小刚也有着自己的青春故事。出生在北京大院里的冯小刚来说,大院礼堂,是承载了无数青春记忆的地方。冯小刚至今还记得自己看过的第一部电影就是戏曲版《红楼梦》,年幼的他还不理解电影中穿着古装的人在干什么说什么,只觉得十分害怕,甚至看到一半就落荒而逃,于是《红楼梦》也在他童年的心里留下了巨大的阴影。
郎平:奥运会靠流泪释放压力
里约奥运会后,不少媒体报道了郎平为新一代女排主攻手朱婷缓解压力的细节,而在32年前,同样是主攻得分手的郎平,承受的压力丝毫不弱于朱婷。节目中,谈起这段经历,郎平坦言:“当年的比赛规则还不同,如果主攻一旦发挥不好就失误率很高,所以压力很大,也不敢找队友说,一说大家压力都挺大,所以我那时候去找袁导聊,聊得流眼泪,我是一个特别爱哭的人。
朗读者第二季观后感(篇8)
礼物,是一个让人心动的词。
它涵盖了太多的寓意... 就像节目开始,主持人董卿娓娓道来:
“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少种爱的表达,就有多少种礼物。
仰望星空,地球是宇宙给人类的礼物;
低头凝望,一花一叶,是大自然给世界的礼物;
孩子是给父母的礼物;
朋友是陪伴的礼物;
回忆是时间的礼物.”
节目第一个出场的是大家熟悉的李亚鹏。
李亚鹏和他的女儿,当然,还有著名的嫣然天使基金,早已闻名遐迩。
在节目中,李亚鹏说了很多,他说起和女儿之间的点点滴滴...
我注意到,他似乎很少提自己对女儿做了什么,他说得更多的是女儿对他的关爱...
情人节亲手制作的巧克力,生日送给他的贺卡,提醒他应该戒烟了......
还有女儿的降临给他带来的成长,使他更努力地成为更美好的自己...
他说,女儿就是上天带给他的最好的礼物!
倪萍的出场真的让我落泪了,就是现在码字中,说到她我又忍不住热泪盈眶...
是的,就像大家所看到的的,倪萍变老了,变沧桑了,连走路都有点步履蹒跚...
可是她曾经多么美丽!
春晚舞台,综艺大观,十几年如一日,她是舞台上最靓丽的那道风景。
端庄大气的舞台形象,挥洒自如的主持风格,她给她的观众们带来多少欢笑和和快乐!
......
不幸的是,2004年,她的出身才四个月的儿子罹患严重眼疾。
作为母亲,她不得不暂别她那么热爱的舞台,还有她的观众...
整整十二年,她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和经济压力,就这样奔赴在来回国内外的求医途中...
十几年的艰辛和坚持,终于让孩子的病稳定下来。
2014年,她回到央视,重新拿起了那支离别了十几年的金话筒。
......
她说,她的观众就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礼物。
在这档节目中,有一位最特殊的“嘉宾”和一群特殊的朗读者。
一群孩子要将朗读作为礼物送给一位已经离世的"嘉宾"... 著名金融学家,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赵家和教授。
就是这位赵教授,当他得知自己肺癌晚期时,他决定将毕生的积蓄 ,一千五百多万元,全部捐献给了这些陌生的贫困学生。并留下遗嘱,死后将遗体也捐献给国家 。
他有儿女,有家人,可他说,我已经将儿女培养成人,他们应该自食其力。
......
董卿说,这是这期节目中最让她感动的故事。
赵教授虽然已经离世五年...
但是他所播下的一颗真善美的种子,是留给这世界所有孩子们最珍贵的礼物!
......
董卿在节目开场白中提到过一位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切斯拉夫·米沃什。
这位波兰诗人写作过一首著名的诗:
《礼 物》
如此幸福的一天。
雾早已散去,我漫步花园。
蜂鸟歇息在忍冬花上。
在这个尘世,我已一无所求。
我知道没有一个人值得我嫉妒。
我遭受过的一切邪恶,我都已忘记。
....
董卿若有所思地说,这是诗人馈赠给自己心灵最美好的礼物。
......
是啊,看似简单的诗句,却是意味深长...
字里行间,饱含着人生历尽沧桑之后,所获得的那份智慧与欢乐,还有力量。
这确实是一件馈赠给心灵的礼物...无论自己,还是他人!
朗读者第二季观后感(篇9)
1书声琅琅,且读且行
在《读者》第二季第一集里,我看的很匆忙,一边直播一边赶着ddl写**,一边用另一部手机刷微博话题跟风动态。但看着那熟悉的舞台熟悉的灯光和熟悉的她,我仿佛又回到节目的现场,门开,灯亮,声响,她款款走出,我自内心深处爆发出一声尖叫,世间美好,汇聚一人,不负如来不负卿。
从第一季到第二季,从小牛初生到小天地,董先生把读者比作自己的孩子,作为观众,我们是这个孩子成长的见证人。读书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读书不是。如今,人们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认真地停下来读者本书,读者要做的就是唤醒我们的阅读意识。第一季的问世,激发了多少人回归书本的欲望,第二季卷土重来,文化底蕴更增,涉及书本更深,面向群体更广,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坚守朗读者节目的初心和目标,坚守董老师的一个梦和一份执着。
我不太爱去宣扬董老师为了这个节目付出了多少,熬了多少夜,或者说长了多少白发,因为这一切都是她的事业和责任,她在这其中证明着自己的价值和品质,她也从中获得了满足和快乐。但是我们依旧不得不说,董老师很辛苦,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很辛苦,做电视的艰难不是我们可以想象的,我们的工作和学***只被部分人检验,而电视节目面向的却是数十万的挑剔的、风格迥异、审美不一的观众们,得到大家的认可是一件辛苦的事情。朗读者第二季开播前一天的宣传海报,董老师的眼角多了的几条皱纹,眼下的发乌的眼袋,她曾累到流泪,这些我们应该看见。
第一季正赶上我高三,每周的朗读者便成为我一周的作文素材,我已经不记得我的作文里出现过多少次许渊冲先生,出现过多少次胡玮炜,朗读者于我,是快速获取文学新知的好途径,是快速了解名人大家的好途径。
第二季播出此时,我已经来到大学,我不再急功近利的为考试而读书,我已经拥有了慢慢读书的时间和精力,此时我将朗读者视作志同道合的好友,我将与他一起品味文字的魅力,这期间我还会有很多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会认识贾平凹先生,我会与姚明一起读海明威,我会同更多更有趣更有阅历的人同行,他们在指引着我,以朗读者的身份,以朗读的方式。
朗读者第二季观后感(篇10)
按照一般人的印象,读书是一件艰苦又无聊的事。
把一件艰苦又无聊的事做成综艺节目,有火的可能吗?
在《朗读者》之前,答案是:不知道。在《朗读者》之后,答案是:有!
刷完两期,赫然发现:《朗读者》节目组绝对是不动声色的心机girls&boys!他们把我们平时都忽略了的读书方法悄无声息地用在了节目里,或者,换句话说,这档节目的本质就是一位学识渊博、懂读书、也懂你的人在教你读书:
第一课:带着自己的人生经历读书
濮存昕和郑渊洁都绝好地示范了这一点:
濮存昕小时候因小儿麻痹症被同学叫“濮瘸子”,只到遇见医术高明的荣国威大夫,才终于成为一个健康的孩子。这样改变终身命运的遇见只是濮存昕个人的独特体验吗?并不,几十年前的老舍先生写过的《宗月大师》就早已记叙过类似的经验。
郑渊洁小时候被学校开除,父亲的一句:“孩子,没关系,我在家教你”,成就了一位童话大王。这句话在一个孩子心中的分量,要在成年以后看《爱迪生传》时因同样的一句话哭得稀里哗啦才得以体现。
在书中找到与我们有着相同际遇的人,带入自己的际遇和所思所感,才发现自己所经历的一切,早有人经历过,你的怨恨嗔痴、喜怒哀乐,都同前人如出一辙。正是在这种代入感中,我们被慰解、被启发,而这,正是读书的重要乐趣和意义。
第二课:带着自己熟悉的情感读书
已播出的两期《朗读者》,选题都很有意思:遇见和陪伴,这是人人都会有共鸣的话题。而所涉及的情感,除了无国界医生、蒋雯丽这样的志愿者的大爱之外,更多的还是亲情、爱情这些人类最基本的情感。
这就会有一个好处:每个人都能够在里面找到最打动自己的那段。
新妈妈们会记得“如果没有你,这一百天就会像它之前的一百天以及它之后的一百天一样,陷入混沌的时间之流,绵绵不绝而不知所踪”,并觉得它表达出了自己初为人母无法说出的喜悦和感恩,恋爱中的人会被“醒来觉得甚是爱你”打动,好像短短一句就道尽辗转心头无以言表的甜腻和思念。
人的情感是相通的,这是一切艺术形式能打动人的前提。当我们带着丰富的情感去读书时,就能够敏感地捕捉到作者流淌在文字里的感情:无论是文字表达出来了的,还是没有被表达却显而易见的,都让人感同身受。
可能有人会说:我要那么多丰富的感情干什么?老实说,我也不知道要怎么回答,我自己的答案是:为了作为一个人应有的推己及人的不忍。这种答案也是不合时宜吧!那么,我再找一个理由:科学家的研究已经表明:多看小说有助于提高人的情商。
第三课:带着生命的困惑读书
日常生活的错综琐碎、困惑迷茫,总是在一层又一层的追问中,指向孤独、生命的意义等这些看似宏大的哲学命题。当然,书也不能给我们一个明确且唯一的答案,但无数前人穷其一生的追问和探索会帮我们打开思路,拨开眼前的迷障。
蒋雯丽说:演戏可能不能作为一辈子的工作,但公益是可以做一辈子的。生命原本没有什么意义,是珍惜生命的人,给了自己的生命以意义。每个人的终极问题在于:你自己给自己生命定义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推翻、重建、再推翻、再重建之后,总是有一种毫无来由的自信:我会找到它,并践行。
linkedin关于奥斯卡获奖影片的推送,用了这样一个标题:奥斯卡把奖颁给了大多数人的生活真相。《海边的曼彻斯特》这一从头至尾都没有剧情反转的电影,让作者感叹说:承认吧,并不是所有下过雨的天空都会冒出彩虹。
好的艺术作品会带领你看到生活的真相,另一部分好的艺术作品也会给你的追问以回答:既然一切从结果上来看,都毫无意义,我们为何还要坚持?甚至,活着?
第四课:带着未被满足的好奇心读书
这是我特别喜欢的一部日剧《女王的教室》里面的一段台词,当学生在公开课上想要刁难老师时,问出了一个难题:“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呢?之前老师已经说过不管怎么学习,就算进了好的大学、好的公司,也没有任何意义?”天海佑希饰演的老师给出了一段精彩绝伦的回答。
《朗读者》第一期,让很多人都记住了许渊冲这位96岁高龄的老爷子,在许多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用周末时光睡觉的时候,他却要再向夜晚偷时间来完成自己的读书、译作。若不是有将创造美、发现美作为人生最大乐趣的好奇心,还能有什么能让一位高龄老人活得神采奕奕、充满盼头?
好奇宝宝在知识面前总会显得贪婪,很快就会发现,父母、老师、周围的人都无法解答你所有的问题,这个时候,书籍就是最好的选择,一则因为它们够多,二则不会烦你,萦绕心头的问题得以圆满解答时的欣喜,非同道中人不能体会。
第五课:找到适合自己的经典
《朗读者》中所选的,大部分都是经典,名家如莎士比亚、老舍、冰心、林清玄等,名著如《瓦尔登湖》。而节目中所选的,又是这些名家的经典篇章、名著的经典片段,所以,基本上每一页书中都有能够打动人的金句,自然能吸引观众。
犹记得小时候第一次吃柚子,恰好是一个水分不足、还带着苦味的劣质柚,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柚子在我心中就等同于难吃的水果。一直到后来,在同学的怂恿下,又再次尝试吃了一次,发现跟我小时候的记忆完全不同:原来它是这么美味的一种水果!
书籍何尝不是如此,对一个不经常读书的人来说,听到所有人都在大谈读书的种种好处,就决定找一本看看也是有的。结果发现,既不能引起自己的共鸣,也没有可供学习的干货,情感的诉求和理性的诉求都不能满足,看它何用?
至于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经典,有两个方法:一是多看,当自己的“扫雷”师。看得越多,就越知道哪些适合现阶段的自己。另一个就是追随与自己阅读品味类似的人,看她重点推荐的书。
朗读者第二季观后感(篇11)
前不久,董卿让观众见识了她慧心如兰、由内而外散发的文化气质,而《朗读者》则会让人们看到她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朗读者与大家的遇见,能够让我们彼此之间感受到更多的美好。”
文字的作用是准确地传递信息、传递情感,文学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是因为文学本身就是对共通情感的精准描述。董卿说:“《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就是展示生命。”从见面会现场播放的节目片段看,《朗读者》的文字和个人的情感紧密结合,朗读者的情感故事和之后的朗读内容在情感串联上完成了统一。《朗读者》的朗读文字包罗万象,有著名翻译家许渊冲的弟子们用中英法文为他朗读的文学经典,也有来自成都“鲜花山谷”的丈夫为妻子献上的自创情诗;有贾平凹《写给母亲》这类表达集体记忆和大众情感的作品,也有如柳传志写给儿子婚礼讲话的个人感受。饱含情感的朗读形成情绪的磁场,能够给观众强烈的代入感和共鸣。
相比于文字,《朗读者》更注重“人”,节目不但要塑造立体的人,更是通过情感的纽带联系不同时空的生命。节目中第一个“人”是可见的朗读嘉宾,针对不同的主题,每一位嘉宾都带着自己的故事来讲述。在来到《朗读者》之前,每一位嘉宾都有自己的社会角色,而《朗读者》要呈现出他们作为“情感人”的一面。柳传志是著名的企业家,但《朗读者》中他的身份却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父亲,他要朗读在儿子婚礼上的讲话,那种紧张、兴奋和幸福综合的复杂情感是他最真实的内心。节目中第二个“人”是文字的作者,世界环球小姐张梓琳要给女儿读的作品是刘瑜写给孩子的《愿你慢慢长大》,通过文字的朗读,观众也能通过文字与它的作者交流,感受到文字背后那颗跳动的心脏。节目中第三个“人”是电视观众,每一段朗读、每一个作品,都是以共鸣的情感为切入点,让朗读嘉宾、文字和观众通过它连接在一起。节目中未见到第四个“人”,就是朗读亭里千千万万个真正参与的普通人,他们在朗读亭里大声的朗读,成为了节目的延续。
董卿认为朗读应该属于每一个人,《朗读者》也发起了线上线下的活动让节目走近生活,活动的核心就是用朗读的方式传递爱。在线上活动“为ta读”的展示中,现场记者被邀请上台,朗读他们写给最爱人的一段话。一位记者读给退休后正在转变心态父亲的话打动了董卿,董卿说她的父亲退休后也经历了很长一段调整期,从报社退休的他现在仍然每周坚持写两篇稿子寄给报社,如果采纳了他就会特别高兴。白岩松打趣说:“当面说出爱意很难,但用朗读的方式就变得简单,这也是《朗读者》的又一个功能”。
董卿在采访中曾回答过她为什么一定要做《朗读者》的问题,她说几乎在文艺综艺领域里所有的节目形态都已经做过,她需要改变,这是《朗读者》诞生的偶然性。但从央视一系列的动作和行业发展的趋势来看,《朗读者》的诞生又成为一种必然。
主持人白岩松说:“今天站在这里,仿佛看到邻家的妹妹突然之间就弄成这么大一件事情。《朗读者》不仅对董卿有意义,《朗读者》也将对中国电视的观众和文化的传承有意义。《朗读者》是一个回归本源的过程,朗读虽然是一个现代的字眼,但是中国文化一直以来的读、说形式。”
家长父母课堂观后感9篇
好的电影总是会让我们印象深刻,在被剧情折服的同时,也会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不妨将观看时的感悟总结成观后感,很多人都是在写观后感的过程获得成长,如何把真情实感写进作品名的观后感里呢?经过细致的排版芙蓉134的编辑为您排列了“家长父母课堂观后感”,希望这些建议能够帮助你提高个人表现!
家长父母课堂观后感 篇1
读《父母课堂》有感
最近,孩子从学校拿回一本早前订阅的《父母课堂》。接过儿子手中的书,鲜艳且版面内容温馨的封面深深地吸引着我,马上迫不及待地翻开书页来看。我像馋嘴的小孩一样一口气地把这本书头到尾地看了一遍。
里面所讲述的内容使我受到很大的启发。
《父母课堂》果然真的是父母们的课堂,里面讲了许多关于现代家庭教育的方法以及实例,有“孩子心声”、“亲子加油站”、“教子良方”、“名人家教”······简直包罗万有,所有关于教育孩子的各方面的内容都涉及了。令我最深刻的是书中说道:“爱是最好的老师。
”的确,谁不爱自己的孩子?每一位家长都是孩子生命中的第一位老师,是言传身教的重要老师。我们每天都会遇到一些教育孩子的难题,我们的出发点都是一个“爱”字,所以爱需要理智的表达在孩子身上,不是一味地娇宠妥协,让孩子生活在一帆风顺的环境中。
要想成为一个坚强、独立、有责任心的孩子,就必须提高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让他们偶尔尝试失败的滋味也未尝不可,并从中告知“失败乃成功之母”的道理,并在旁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在此过程中让他们学到更多做人的道理,以便孩子在未来可以稳足于社会。这才是父母对孩子们的大爱。
书中阐述的很多观点都与我不谋而合。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孩子的内心世界;令我懂得了更多与孩子相处的技巧;令我懂得必须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能一味地以家长的身份去要求孩子,批评孩子;《父母课堂》真的是我在教育孩子中的好帮手,它让我在教育孩子的漫长过程中吸收更多科学的育儿知识。相信在老师和家长的努力下,孩子们一定会健康快乐地成长,成为国家的栋梁。
它让我学习成为一个合格的家长,《父母课堂》真是我的良师益友!
家长父母课堂观后感 篇2
读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一个人一辈子。《父母课堂》确实是一本好书。读了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并影响和指导了我孩子未来的教育方法。
以前我对女儿的教育最多的是命令和教训,可能就是对自己的孩子要求更高,岂不知效果却相反。我女儿在家越来越懒了。有时我让她坐些家务。这取决于她的心情。当她高兴时,她会做一些家务。如果她不高兴,她就不会做。这时,我会大声责骂,然后我女儿会不满地做完家务。
我的教育方式对孩子们没有影响。相反,它使孩子们的脾气越来越大。在家里,他们总是越来越不听话。所以,我很苦恼,不知道怎么教育。在读了《父母课堂》——“守护孩子的生命”这篇文章后,静下心来反思自我,感到震惊之余,认真的总结了自己对待女儿教育问题上的误区,让我知道教育应该从细微处做起,从现在做起;不用语言讽刺孩子;要多点鼓励孩子;不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以及老师的不好做法,就算孩子抱怨老师的一些不好做法,作为家长要静下心来听孩子诉说,然后和孩子一起分析对与错,让孩子觉得你很重视她、尊重她的;另外在孩子面前,总要保持情绪饱满、信心十足的样子。我知道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亮点,父母应该善于探索。
要有足够的耐心也要让我懂得用心与孩子沟通,不仅要以父母的态度教育和批评孩子,更要以朋友的身份影响和教育她。
于是我也改变了教育方式。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她都会和孩子沟通,了解她的想法,让她在一定的范围内安排学习活动,并要求孩子先做事情。从星期一到星期四,孩子们睡觉前我们不看电视。我们从自己做起,多读书。
家里的学习很好,孩子会跟着冥想学习。过了一段时间我觉得孩子能够很有计划的安排自己写作业、预***以及娱乐的时间,成绩也保持的不错,还会很积极的去看老师推荐的书。
感谢父母课堂,让我懂得作为家长不能光满足孩子的吃、穿、花销。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孩子的精神需要,与孩子多沟通,并用正确的话语引导孩子,要学会细心的观察孩子的变化,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与孩子平等交流,让她充满欢欣地喜爱自己,爱家人,爱老师同学,学会用爱的眼光开拓世界,能够享受生命中的每一天。只有不懂教的家长,没有教不好的孩子。
我们相信,在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和精心浇灌下,我们的孩子一定会茁壮成长,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栋梁!
家长父母课堂观后感 篇3
2023年父母课堂家长读后感
自从上个学期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父母课堂之后,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这门课对我作为家长的启迪和帮助。对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曾经一度让我感到困惑和无措。但是,通过参加这门父母课堂,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启示和方法来更好地与我的孩子建立联系并参与他们的成长。
父母课堂的第一节课就是关于沟通的重要性。在这个数字化时代,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沟通似乎变得更为困难。我们渴望与孩子们建立亲密的关系,但是经常受到工作压力和忙碌的日常生活所拖累。然而,这堂课教会了我在忙碌的生活中如何有效地与孩子进行交流。我学到了倾听的重要性,要给孩子足够的空间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同时,我也学到了如何运用肢体语言和表情来与孩子互动,以及如何提出开放式问题,激发他们思考的能力。
另一个让我受益匪浅的课程是家庭价值观的建立。在这个现代社会中,孩子受到了各种各样的价值观的冲击和干扰。作为父母,我们应该要有明确的家庭价值观,并且将其传递给孩子。这样的课程让我反思了我自己和家人的价值观,并且教会了我如何与孩子一起制定我们家庭的价值观。现在,我每天都与我的孩子们讨论道德问题和人生价值观,这使我觉得我们更亲近了。我相信,通过了解我们家庭的价值观,孩子们将更加自信并且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
父母课堂第三节课讨论了关于建立责任感和独立性的重要性。这堂课真正改变了我的家庭教育观念。在过去,我经常会为我的孩子做一切,因为我认为这样才能保护他们。然而,现在我明白了,让孩子们承担一定的责任和挑战,将使他们更加独立和自主。我现在鼓励他们自己做家务,完成作业和管理自己的时间。这样的训练让他们学会了自我管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很欣慰地看到,我的孩子们变得越来越有责任感,他们也更加有信心和能力自己面对困难和挑战。
最后一堂课专注于亲子间的陪伴和时间管理。作为一个忙碌的家长,我意识到我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太少了。这个课程提醒我家庭的温暖和亲密关系是建立在时间和陪伴上的。现在,我每天都会留出一些专门的时间来陪伴孩子们,无论是玩游戏、一起读书还是简单地聊天。这一改变不仅让我更加了解我的孩子,也加深了我们之间的联系。
总的来说,参加父母课堂是我作为家长最好的决定之一。通过这门课,我学到了更多提升家庭教育的方法和策略。我明白了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的重要性,建立了明确的家庭价值观,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感和独立性,并且给予孩子充足的陪伴和时间。这门课确实改变了我的家庭教育观念,并且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家长。我相信,通过这样的课堂,我们家庭将会更加和睦、温暖并且充满爱。
家长父母课堂观后感 篇4
自女儿上学以来就开始订阅《父母课堂》,这本书是当代的家教宝典。我按照上面说的做,女儿果然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她从一个不喜欢读书的孩子变成了一个每天要读书好几个小时的孩子。
家长省心,孩子也开心。
这本书还提供食品教育和生活小贴士,让我们的生活更安全,更亲密。海外窗口让我们了解国外最好的教学方法,让我们的教育与国外教育相比较,学习优点,改正缺点。《父母课堂》是一本让我们在黑暗中找到光明的书:
父母忌语、教子随笔、教子良方……
《父母课堂》是每个家长的良师益友,期望家长朋友们必须好好阅读,我觉得每一篇都是真金美玉,值得学***鉴。我很喜欢开卷的文章,总是给人启迪,例如“给每棵草开花的时间”。每位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随之而来的就是严格的教育。
孩子们在童真的年龄,其实也有自己渴望和爱好,我们当父母的是否有真正去体会到孩子们的需求和特质,有的放矢的去引导他们呢应对当下的种种特长班、学***班,我们又是否真正地去分析我们的孩子需要这些吗作为成年人的我们,用自己所谓的前瞻性,为孩子们铺垫的路,他们走得快乐吗当孩子们要为自己争取证明自己价值的机会的时候,我们又是否冷静客观的应对我想我是需要反思的。
教育孩子的方法是正当合理的,孩子的生活也是幸福的。父母不照顾孩子,担心自己。xx
家长父母课堂观后感 篇5
父母课堂
《孩子的学习成绩其实是家长决定的》刘玥
芦盛麒1.1邹德艳
要认真观察儿童日常的言行举止,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耐心引导儿童养成良好习惯。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要给他们太大的压力,让他们觉得学习是快乐的,培养孩子探索新知识的勇气。
曲致远1.2冯滨
文中讲到爱学习是人类的天性,孩子很小时都爱问“为什么”,和儿子的学习也是从这时开始的,让孩子在自我认识与骄傲中学习,这也是快乐学习。
张帆2.1张广浩
在今后教育孩子时要注意自己的方法,并且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和赞赏没争取使孩子能够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与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李博恺2.2李燕5
首先,要让孩子爱学习就要让他对学习感兴趣,同时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让孩子吸收各个方面的“营养”,不要仅仅局限在学校教育。争取让孩子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周清韵3.1周纯昌
孩子应有活跃的思维。在应用到学习中时,要让孩子们了解问题的共性和特点,从而总结出问题的回答思路,从而让孩子们从问题中了解每节课的学习重点。同时,孩子应有一个好的行为习惯。
在培养行为习惯的过程中,要培养孩子的理想和人生目标,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魏良玉3.2臧金芳
让孩子知道,学习是他们自己的事情,父母不是“陪读”也不是“监工”,而是通过我们做父母的引导,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把学习变成一种乐趣。
孔祥毓4.1邵梅
不要做一个优越的父母。走进孩子们的世界,和他们一起学习。培养快乐的学习环境,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不能“死学”,寓教于乐,开动脑筋,提高孩子的学习思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李永胜4.2王丽芳
家校结合,才能真正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让他成为一个快乐美丽的年轻人。所有的孩子都像一颗小树。给他们更多的空间,关心和鼓励。我相信在学校和孩子们自己的共同努力下,孩子们会变得越来越优秀。
刘金耀5.1
父母的学习可以使灵活多样的,关键是自身的重视,学会细心的观察孩子的变化,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从孩子的学习变化中学习;学会与孩子平等交流,尊重孩子并与孩子共同成长;从别人的经验中学习,分享家教经验,启发自己。
焦明胜5.2
作为父母,他们不仅能满足孩子的衣食住行。他们要了解孩子的精神需求,多与孩子沟通,用正确的语言引导孩子,给孩子一定的独立空间,让孩子的思想自由发挥。
刘琛6.1刘建成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从自己做起,少说多做,为孩子树立榜样。父母的言行是孩子的典范,因此自己平时的言谈举止都要注意,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就要做到,让孩子有学习的榜样。
王鑫平6.2王仪信
教育、培养孩子,我是第一责任人,真正领悟“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的理念,以身作则,保护好孩子的学习兴趣,想办法激励孩子,树立他对学习、对生活的自信,耐心帮助孩子解决实际问题,多些理性、思考和智慧,少些责备,更不能大骂孩子。与孩子一起进步,共同成长。
家长父母课堂观后感 篇6
“其实幸福的含义很简单,对于一个人来说,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找一份属于自己的爱,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这些都是一种幸福。”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和爸爸妈妈在一起,享受一份浓郁的爱,让爸爸妈妈高兴,得到爸爸妈妈的夸奖,这是一种幸福。我们知道,亲朋好友的聚会有时候也会成为家长拿孩子出来比较的“会场”。
我们铺子上一位顾客关先生,儿子读小学四年级,表哥和他差不多大,两个孩子虽然在不同学校读书,但是经常会被拿来比较。一次聚会,家长又开始谈论起孩子的学习,尤其是这两个孩子的妈妈,更是将孩子上学期的考试成绩拿出来比较了一翻。比较之后,关先生的儿子处在下风,于是当妈妈的就着急了,当场就好好地教育了孩子一通,搞得孩子很痛苦,很不开心。
我想,这样的教育对孩子是很不利的,这不仅没有激励他努力向上,而且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他的自尊心,而且让他的自信心也大受影响,结果与家长的愿望大相径庭。
所以,成功不过是你的需要在某种场合和某个时期达到了一种平衡,而这种平衡是短暂的,可能瞬间即逝,并不断被打破。因为“需要”无止境,生活中很多东西都在变化之中,包括引导和评判成功的主流价值观,所以成功经常会让你无所适从、难以把握。如果一个人的眼睛总是盯着成功,他可能永远赶不上幸福和幸福的步伐。
成功与成长,或许如鱼与熊掌,“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当孩子成长了,或许也是他走向成功的那一刻,你能够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吗?
家长父母课堂观后感 篇7
不记得孩子从哪天开始拿回一本书——《父母课堂》。起初也没有仔细看,有一天,静下心来,随手拿起这本书,一下子就被这本书所吸引。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每期必读。从中学习到不少教育孩子的知识,受益非浅。也让我明白一个道理,让我们把总是用眼睛盯着孩子变为不断反思和改变自己的教育行为,注意通过学习提升自己,才是解决孩子问题的关键要素,家长应做一个实践现代教育理念的学习者。
《现代父母需要现代的教育理念》是《父母课堂》第14期刊登的中国青少年教育家孙云晓写的一篇文章,孙老师阐述了要提高孩子的素质,首先要提高父母的素质,这种素质教育是教子成功的关键,素质教育有很多方面,孙老师在该文中阐述了现代的教育理念。
我个人理解,孙老师提出的现代的教育理念核心是要和孩子一起成长,要善于发现孩子、解放孩子;要向孩子学习;要给孩子真正的爱。做到上述几点,作为父母重要的就是要善于学习,具体就是要做到:
言传身教。如何教育孩子是做父母的最为绞尽脑汁的事情,可能大多数父母总是把眼睛盯在孩子身上。从孩子的饮食、言行、礼貌礼节等方方面面更多的是用一副挑剔的眼神审视孩子,总想把他们规范到自己的理想状态,但是恰恰因为自己的某些并没有意识到的坏习惯影响了孩子的发展,说和做脱节,言传了但身没教,这样直接影响了孩子的成长。孩子上幼儿园后,我就要求孩子养成正确看书学习的习惯,但我并没有意识到我躺在床上看书的习惯,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后来我认识到了根子原来出在自己身上,要想使孩子改掉这个坏习惯,自己必须要以身作则,我把这个习惯改掉了,孩子也渐渐改掉了。
家长父母课堂观后感 篇8
儿子的口算刚开始的时候也有点跟不上,按老师的要求回家后每一天必做口算练习,并且记录时间,我还随机根据一些生活中的场景和儿子练习口算。比如要吃饭了,我问他一共几个人吃饭,需要几双筷子,他回答后,我只给他一部分,然后问他够不够,还差几双,回答正确我会亲亲他的小脸,儿子也很高兴地去摆筷子了。还有语文拼音和英语,我们也会进行随时的口头练习和交流。比起文章中的父亲,我的付出和用心还是微不足道的,如果能象那个父亲一样坚持不懈,对于儿子的学习和今后的成长也会有所帮忙。
xx年01月那期中的文章“找准适合孩子的学习方式”,也给我了一些启发并取得了必须的效果。文章中说,每个孩子都有不同于别人的地方,根据孩子的特点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从而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依照文章中的提示,我也分析了下儿子的状况,首先他是比较容易受外部环境影响的孩子,因此他在学习的时候就尽量给他安静的环境;另外儿子比较喜欢唱歌,并且都是他自己边听边学的,几遍就学会了,感觉他属于听觉偏好。因此我就利用他每一天上学放学的路上时间(单程20分钟),在车里放英语、古诗或故事的录音,他很喜欢听。刚刚过去的寒假里我们常听《三十六计的故事》,每个故事至少七八分钟,此刻儿子已经能够绘声绘色地模仿讲出好几个小故事呢。
《父母课堂》带给我的感悟还有很多很多,也有更多教子方面的知识需要去学习,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孩子优秀,让《父母课堂》陪伴着我和儿子一齐成长。
家长父母课堂观后感 篇9
《父母课堂》是一本及时的书,帮我解决了很多教子过程中的问题。一向以来,我觉得自己是教师出身,读过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书,也经常涉猎育儿书籍,所以自认为对于孩子的教育能够应对自如。其实,我遇到了很多棘手的问题。如随着女儿青春期的到来,她会提出很多奇怪的问题,而且总是问个不停。又如:在这个网络社会中,如何引导孩子正确对待网络。再如:对孩子要求总是很严格,喜欢训孩子,因此与女儿经常会起冲突。如此种种,我想找到一个老师来请教,正好女儿拿回了《父母必读》。
这本由国家关工委领导出任主编的杂志,栏目周全,分类详细,并且针对性强。
首先,它的开卷很像《读者》。以一篇具有哲理思考的短文来开卷是再恰当但是的了。打开最近一期的开卷,是毕淑敏的《孝心无价》。以前在哪里读过这篇文章,但是这一次读感觉个性强烈。它根于人的亲情和伦理道义,述说为人子就应做的。对父母的孝心是无条件的和务必的,不允许有任何的理由。这样的文章对于父母和子女的教育都是很到位的。
刊物的每个栏目都能介绍优良的教子经验,从心理学、教育学以及很细微处,告诉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注意的事情。我最近个性关注亲子加油站中的走进青春期,很多困惑在那里得到了答案。我能够冷静理智的对待孩子的青春期,并且引领女儿顺利走入青春期,与她共同经历特殊时期的一些问题。《父母课堂》教我智慧地帮忙女儿处理新鲜事儿、麻烦事。如女儿回来告诉我说:有男生跟她开玩笑说男生女生如何如何,甚至有男生口吐秽语,让女儿很生气。我没有把这件事当做一个道德问题看待,以青春期问题看待更有道理。于是我先安抚女儿,不要理这些男生,这是青春期现象,他们想要明白一些成长期的问题,或者对性别问题怀有兴趣,所以才那样说的。幸好女儿是一个大度的孩子,经常与男生玩耍,有些男孩性格。但是我还是觉得就应与班主任老师沟通一下。班主任老师也觉得奇怪,说真没发现这些男生会这样,期望以后持续联络。老师也及时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告诉那个男同学要正确对待男女同学之间的说话方式。最后,我们的努力得到了效果。
《父母课堂》是每个家长的良师益友,期望家长朋友们必须好好阅读,我觉得每一篇都是真金美玉,值得学习和借鉴。
另外,我个性喜欢封二的艺术殿堂栏目,它刊登的都是著名的经典画作,很具有审美情趣。家庭心理健康测试我也很爱做,结果发现我还是个比较称职的家长,心里高兴极了。
但是呢,也有地方需要商榷,比如上期的封面上,所登照片有欠恰当。妈妈与女儿的耳朵戴了耳钉和耳环。按照校规,学生不允许打耳孔的。恐怕这是编者的一个失误吧。因为小学生一般心都比较仔细,善于发现,正确的引导他们吧,是开启他们成功殿堂的大门!
智慧课堂观后感通用10篇
对于观后感的大体框架您了解多少呢?电影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看的作品增多,自己总会领悟到更多的东西。 我们的真实体会是观后感的重点,我会全力以赴制作一份让您满意的“智慧课堂观后感”,谢谢您的光临为了下次更好的查看请将此页添加到浏览器收藏夹中!
智慧课堂观后感 篇1
屯昌小学郭波
最近,读了《黄爱华与智慧课堂》一书,在本书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黄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作为教师,在自身专业成长的过程,课堂实践是教师教育智慧不断丰富、不断提升的场所,教育智慧应该是教师终生追求的一种专业境界。
“只有智慧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智慧的人,只有有智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智慧的学生。”每位教师都想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更具智慧,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开启教育智慧,做一名有智慧的教师呢?我的感悟是:
1、 教育智慧是对教育工作和教育对象的深刻理解。
教育智慧不能像知识一样直接传授,但它需要在获取知识、经验的过程中经由教育的悉心呵护而不断得到开启、丰富和发展。
教师的教育智慧是对教育教学的深刻理解。例如,在书中,黄老师举了这样的例子:一个年轻漂亮的小学女教师参加新课程教学比赛,课前经过群策群力,作了充分准备。
比赛那天,她穿了一条漂亮裙子,裙子上贴了许多五角星,信心十足地走上讲台,一切都在预料之中,学生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每当学生做了一个很好的回答,老师就从裙子上摘下一颗五角星贴在孩子的脑门上,孩子开心极了,课上得很顺利。在整堂课将要结束的时候,老师裙子上的一颗五角星掉了下来,恰好掉在到现在还没有得到一颗五角星的一个同学旁边,他捡起来了,犹豫了好半天,很想把这颗五角星贴在自己的脑门上,矛盾了一会,但他还是匆匆跑到老师办公室将五角星还给老师。
这位女教师说了这样一句话:课上完了,五角星没用了,你把它扔了吧。
这是一个很小的细节,但它从细节上反映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不是一句时髦的口号,它体现在我们的一切细枝末节中,我们做到了吗?我们应该时时自问!
是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深刻理解。
二、教育智慧**于实践。
课堂教学中时时闪烁跳跃着一个个鲜活的细节,只有这些细节被关注,课堂才能展现出一个个生命涌动的过程,一个个绽放美丽的过程。关注了细节,也是追求教学的合理化、智慧化、精确化,是对教学的品位与思考,在教育教学的细节中反思和追问中,重塑那个独特的课堂存在。课堂因细腻而深远,让我们共同关注细节,让课堂绽放美丽!
黄老师在学习了“百分数的意义”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练习:“读出下面的句子:(1)我国的耕地面积约占世界的7%。
(2) 我们的人口约占世界的22%。(3) 人脑的质量约为人体的2%-3%。……”当学生很快的读出每句话,教师进而引申并追问道:
“第一句和第二句联系起来看,你想到了什么?”这样的追问使上面的练习更具智慧。黄老师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总是自己一个人在学校的办公室思考,正是这种不断在课堂上大胆实践和探索的精神,使黄老师对教育教学有了自己独特的思考和见解,正是这种探索和实践也使黄老师的课堂更具智慧。
课堂应该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睡眠潜能的时空。教师教育教学的智慧体现在实践中。
五星、爱华、老师、教师、讲台
智慧课堂观后感 篇2
《黄爱华与智慧课堂》读后感1
读了《黄爱华与智慧课堂》这本书我获益匪浅。这是一本很值得数学教师一读的书。这本书记录了黄爱华的成长之路和他的教学主张。全书按“我的成长之路”、“我的教学主张”、“课堂实录与点评”、“专家评说”、“人物介绍”五大部分详细解读了黄老师的成长历程读后感触颇深。
在“我的成长之路”中有这么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是在业余时间里的所为和所不为。黄老师的闲暇时光基本上都是在读书中度过的。书成了黄老师的宝贝,每当他能借到比较好的书就如获至宝。他曾经在一个星期内看完《特级教师课堂实录》并写下近十万字的笔录。还有一次他发现同事那里有一本200多页的好书,便要借阅,谁知那位同事脱口说道:借你一晚吧。就在那晚黄老师看到凌晨四点多,作了详细的摘录,当第二天同事们看到他浮肿的眼睛之后都惊呆了。正是黄老师这种不知疲倦、如痴如醉地读书精神使他积累了深厚的文化知识,接受着新的教育思想,在教学中不断地超越自己,才有了今天的成功。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总觉得自己做得已经很好了,能够在课余时间里主动学习钻研自己喜欢的东西,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深深感受到自己所做的还远远不够。我想这也正是与名师之间的距离吧。读一本书容易,像黄老师那样把读书看成一种乐趣,如饥似渴地读书并不容易。任何人都可以使梦想成为现实,但首先必须拥有能够实现这一梦想的信念和毅力,有毅力才能成功。我觉得我缺少的正是这种毅力。尤其身为教师,必须不停地学习,做一辈子教师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一个有涵养有魅力的人格的支撑,更是一名教育者的课堂底蕴的支撑。今后我要向黄老师学习,做一个爱读书的人,活到老学到老。
《黄爱华与智慧课堂》读后感2
让学生在情境中习得知识,赋予数学现实意义。数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在《数学课程标准》里早就指出。创设情境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把新的概念与已有的认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以便于理解和把握知识。在教学中创设真实、生动、有趣的情景,能使学生知道知识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学习内容,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发展思维能力。在教学案例中,黄老师提到足球比赛中为什么要“下底传中”呢?等一些实际性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角的知识不仅认识了角还将其与生活联系在一起。
自主探究,培养数学思维,提升数学智慧。在上《20以内进位加法》一课时,在教授8+5时,总是纠结于是让个别会的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余学生去分享他的方法,从而建立模型,推广应用,还是让每个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前者的教学方式学生易懂,课堂气氛积极活跃,后者相比之下平静一些。看了黄老师五年级《找规律》一课后,他的设计和想法让我不再纠结。在前者的这种方式下,很容易造成“表面的积极性”和“一切顺利”的假象。在这样的方式下,那些中等学生和思维迟钝的学生是否也有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体验,我们仍然不得而知。我们有理由为他们感到不安。为此,苏霍姆林斯基的重要建议是:要把学生的独立的、个别的作业作为学习数学的基础。
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师建立在学生自身经验、兴趣与动机基础上的发现问题、认识问题、探究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以及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自我表现。“以学生为中心”是把教育的重点放在主体上的,即关注学生的经验和自发需要、兴趣,把学生主体活动的组织与创造视为教育活动的本质。
创设智慧的课堂首先自己要有一颗充满智慧的脑袋,多读书、读好书,不在假期,督促自己平时多读读名家名师的书籍,多汲取养分,让自己驶向智慧的彼岸!
《黄爱华与智慧课堂》读后感3
拿到了《黄爱华与智慧课堂》这本书,这是一本很值得数学教师一读的书,这本书记录了黄爱华的成长之路和他的教学主张,读后有几点感触,记录如下。
智慧课堂观后感 篇3
第一次见识支玉恒老师是在2007年9月,听了他8节课,就被他精湛的教学艺术、幽默的谈吐、丰厚的文化底蕴、与众不同的教学设计所打动。最近,又一次怀着崇敬的心情拜读了支老师的《支玉恒课堂情趣与智慧》一书,这本书中收录了支玉恒老师课堂实录18篇,各类论述及评议20篇。
我认真的读着他的每一个案例,支玉恒老师的创意教学见诸于课堂许多环节之中,支老师的课堂最为突出的是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始终以汉语言为基调,引领学生研读文字,仔细揣摩语言文字的运用;始终立足于阅读,读出感觉,读出意义,读出文章的思想内容。例如《女娲补天》一课,支玉恒老师在引导学生读的基础上,用一个词来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最后把四个词连起来读,课文内容就十分明朗了。这种方法给学生留下了非常清晰的印象。
我在教学中借鉴了这种方法,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在实录中令我感动的地方很多,例如支老师在面对学生错误时,没有呵斥,没有冷眼,而是用很风趣的语言打开尴尬的局面,让学生愉快的学习。
此外,我还摘录了支玉恒老师对青年教师的心里话:
我备课,事先不看参考书。即使自己以前备的课也只是参考一下,决不照搬,每一课都要经历一个深深的独立思考的过程。
为了多学习,从繁忙的工作中挤出一点时间,轻松地写作。哪一节课上好了,怎么上的,为什么成功,归纳几条;哪门课不好,怎么做,为什么?写下来。
要善于积累资料,平时看了书刊,觉得不错,摘录一点。占用不了多少时间,积少成多,什么时候都用得着。
创新要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课一定不要与别人相似,要创造新意,要敢于“标新立异”,要常教常新……
反思我们的课堂缺少什么呢?缺少情趣与智慧。多了解支玉恒的教学,对我们的教学有帮助。
智慧课堂观后感 篇4
四、还学生“说”的时间,给他们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
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举例的时间,能使教学内容更丰富,且贴近他们的生活,便于理解;给学生说算理的时间,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具有逻辑性,条理清晰,提高计算正确率;给学生说算式的时间,可以得到多种不同的答案,训练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问题;给学生说解题思路的时间,有利于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发展。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即使他们说了错误的想法,也不是浪费时间。相反,它可以帮助每个人摆脱错误的知识,加深印象和彻底理解。
上课时间有限。我们应该把它还给学生。不要为了赶上教学进度而过度压缩学生的活动时间、阅读时间、思考时间和说话时间,这样会适得其反。教学设计要灵活,教学过程要合理控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不同的学生的到不同的发展,使每个人都得到必要的知识,学习到有价值的数学。
黄老师在书中讲到“教师最重要的是要享受研究的幸福。”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有技巧的、慎重的发出教育的信息,也就是要注重自己的语言效应。精妙的表达一个信息,应该是百分之七的语言加百分之三十八的声音,百分之五十五的表情,有时候无声的身态语言,比有声语言更耐人寻味。
今后,我会把读书的一些收获投入到教学实践中,让数学课变得聪明而充满智慧!
智慧课堂观后感 篇5
黄爱华是深圳市最年轻的特级教师。他先后多次代表深圳市和广东省参加全国小学数学优化课堂教学观摩大赛等活动,他精湛的教学艺术和挥洒自如的教学风格不仅征服了学生,也征服了听课的专家和学者。黄爱华的课堂教学获得了巨大成功,最近,我有幸拜读了《黄爱华与智慧课堂》这本书,从他的成功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下面就谈谈我读后的一些感受。
与其说黄老师是在上课,不如说是在享受,可以说他的表演不逊于一部叫座的影片,他在课堂上表现出的那种魅力是每个数学老师所期望拥有的。读了《黄爱华与智慧课堂》,也更为详细的知道这位数学特级教师的成长过程与教学风采,许多的感触油然而生!
书中讲到课堂教学中设计的精妙、指导的精确、用词的精辟、教师语言的风趣幽默,语气上的抑扬顿挫,灵活的教学机智等让一节课如同一块巨大的磁石,深深地把人吸引住。一个有吸引力的教师何尝不是一个好的艺术家,一个充满魅力的人呢?。如果能象黄老师一样苦练普通话和书法,联系相声、小品演员的语言表现能力,广泛涉猎于音乐、体育、游戏、读书各个层面宽广视野与活动空间,做一个有魅力的教师又何愁不能深深地吸引学生,又何愁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的效率呢!
书中还提到了黄老师很多的教学主张,如: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按照《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的发展包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四个方面。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这几个方面的发展是交织在一起的。从某种程度上说,今天的学习,是为了学生获得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数学教学应该以发展为核心,学生要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会做人。黄爱华老师的课堂教学时刻都在体现这一点。数学应是现实的,是生活化的,是儿童乐于做的作为基础数学教育,应使人人为今后升学、就业和自学打下扎实的应用数学的基本功,而不是把每个学生培养成未来的数学家。
还有很多主张例如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课堂;把学生成功的欢乐带给学生;数学教学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总之其课堂教学艺术可以用实、活、美、趣、新、效六个字来评价。
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最终归属与落脚点,新课程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天地,让生活走进我们的课堂、让活动充满我们的课堂、让师生在互动中成长,因为我们的教学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换老师用智慧向我们演绎了课堂教学的真谛。借用黄孔辰的评价与其说黄爱华老师是一位名师,倒不如说黄爱华老师是一本书,一本只有认真思考、认真实践后才能读懂的书。
智慧课堂观后感 篇6
《黄爱华与智慧课堂》读后感
龙港二小陈云霄
在人有限的生命里,我比以前越发的加快了步履,我像先贤那样挤时间读书、学习、钻研、琢磨;我仍携带教具去异地交流,下一站永远会在不远处等着我。我相信,探索是幸福的,创造是幸运的。既然已选定了自己一生的事业,就必定作罢不能,乐此不疲。
这是在路上行走的感觉,充满自信和定力的感觉,永远年轻、神清气爽、意气奋发的感觉。我很高兴我走上了这条符合我天性的道路。
以上是《黄爱华与智慧课堂》书中的一段话,从这些话中,我感受到了黄爱华面对学生时的幸福感以及对数学教学强烈的热爱,正是有了这种爱,黄爱华才能全心全意的投入对教学的研究,这也是作为一个优秀数学教师最重要的一点。全书共五篇:成长之路、教学主张、课堂实录与点评、专家评说、人物介绍这五大部分详细解读了黄老师的成长历程。
通读这本书让我领略到这位偶像的风采,他是全国优秀教师、广东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特等奖获得者)、广东省青年岗位能手、深圳市十大杰出青年、深圳市“鹏城青年功勋奖章”获得者。曾两次获得全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一等奖,十多次参加全国教学研讨会的观察班和示范班。他的课堂教学艺术受到全国小学数学界著名专家教授的一致赞誉;他笔耕不止,不到30岁就有百万字的专业著作面世,他编写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多次再版印刷,成为教师们争相抢购的“掌中宝”;他创办的全国第一个小学数学专业**-----华博士小学数学**,创下了创办不到两年点击率就突破百万人次的记录……
下面谈几点自己的感受:
一、文化底蕴
在第一篇成长之路里,第4页我的宝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一句是人与人的差别是在业余时间里的所为和所不为。为了掌握教学规律,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寻求新的突破,黄老师钻研教材,阅读教材,学习教学理论。
他的业余时间都是在读书中度过的,书成了黄老师的宝贝,每当他能借到教育专著就如获至宝,他曾经三个星期内读完一本《特级教师课堂实录》,并写下近十万字的笔录。另一次,他在同事的桌子上发现了一本200多页的好书。同事说借你一晚。他实际上看到了当晚凌晨4点,并作了详细记录。正是黄先生孜孜不倦、痴迷于读书的精神,使他积累了深厚的文化知识,接受了新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上不断超越自我,从而取得了今天的成功。
二、智慧课堂
第二篇“我的教学主张”是本书的重点,阐述了黄老师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观点。设置悬念,创设情境,直观操作,开展竞赛,黄老师的课堂总是充满生命活力,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风格,让别人看到他精湛的教学艺术和洒脱的教学风格。他的课堂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1、紧密联系生活
在《年、月、日》一课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生活问题:奶明年过第16个生日,而孙子明年过第18个生日,(出生那天不算),奶奶和孙子今年各是多少岁?生日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最熟悉不过了,但出现奶奶的生日数比孙子的少,却极其罕见,学生们带着强烈的好奇与急于揭开谜底的迫切性情,在充满生活气息的情境中,自觉地展开了讨论与探索。
在我们看来,这个小小的节日是很平常的。可以考虑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入数学课堂。我们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这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把生活和数学有效地联系起来,没有敏锐的观察和思考是不可能的。
2、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的主要目的是将学生解决或解释实际问题的愿望转移到他们对学习的认知兴趣上。生活中的每件事都可能是黄老师数学课上的一个有趣的情境,这让他的课堂达到高潮。例如《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一课,课前黄老师和学生的谈话就联系到学生的生活实际,首先让学生推荐当地的土特产,慢慢就引到黄酒上去了。
同学们身边的东西能进入课堂,学生的积极性可想而知。这样的课还有很多很多,如《圆的认识》,《循环小数》,《24时记时法》等等。
3、学生充分**、讨论、表达
“任何一条有效的、成功的教学,都必须是有学生主体参与的,而学生实质性的参与需要沉静的心智活动。”数学学***是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和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学生要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要自主探索、要亲身实践,要合作交流。例如:
游深圳野生动物园里设计了**计算单,三角形的高里设计了看谁先摘到花,给老师出谋划策里设计了装修方案……通过在操作活动中,学生发挥了自主**的能力,更好地促进对数学的理解。这种数学课堂给我们的启示是:数学要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给学生表达思想的机会,激发学生的思维。
不难看出,黄老师巧妙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强烈的学习欲望,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计激思考,主动获取知识。它给枯燥的数学知识赋予了生命的内涵,它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师生“学***体”,在共同学***程中,师生之间是一种精神交往关系,教学过程因此成了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成了学生自由表达观点,畅谈体验,充分展现个性的过程,成了师生双向交流的互动过程。
在黄先生的日志中,他写到世界是多变的。最简单的处理方法就是把跑鞋挂在脖子上,随时准备穿上跑鞋,在千变万化的世界里奔跑和追求。是的,只有我们能像黄老师一样,不断地打磨我们的课堂,才能领略课堂的魅力,挖掘学生最健康、最有成效的品质,与学生分享成功与快乐。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读后感(一)
我今天读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对文章中鲁迅先生帮助黄包车车夫这件事感触颇深。
这件事的主旨是:有一天,作者和他的父母去探望他的叔叔鲁迅。在他叔叔家门口,他们发现一个受伤的人力车司机。作者的爸爸经过询问,知道了这个黄包车车夫受伤的原因,于是,作者的爸爸跑到了伯父家,接着跟伯父一起帮助这个黄包车车夫包扎好伤口。
最后伯父又把一些钱给了他,让他好好养伤。
这件事引起了我对鲁迅的钦佩。鲁迅作为一个为大的作家,他的道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因为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少为自己着想,多为他人着想,所以受到许多人的爱戴和尊敬。
我们应该学习鲁迅的这种高尚品质。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能像鲁迅先生那样乐于助人,又不想回来呢?
我就亲生经历过与这篇文章中的这件事恰恰相反的一件事,事情是这样的:一天,我看到一个小朋友独自在街边玩着,正玩的很高兴时,忽然,一不小心踩到了一块香蕉皮,摔了个四脚朝天,哇哇大哭,可是,正路过此处的几个小学生,却都只是冷眼相观,没有一个人愿意上前帮助这个小朋友,他们不但对这个小弟弟的狼狈样议论纷纷,而且还有人幸灾乐祸,指着这位小弟弟哈哈大笑,真是不知羞耻。我本来是想过去扶他的,这时却止步不前……
今天,读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后更使我觉得惭愧,我的做法不是正好与鲁迅先生的做法相反吗?我真后悔啊!在这里,我希望大家能像鲁迅先生一样热情地帮助别人。
这样,我们不仅会让世界更美好,也会让自己更快乐!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读后感(二)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写人的文章,通过阅读全文,我知道了鲁迅不仅仅是一位作家,更是一位忘我革命,为了人民不辞辛苦的战士,令我感触颇深。
上世纪30年代,社会的黑暗使许多普通人陷入困境。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位用笔奋斗一生的战士——鲁迅挺身而出,用自己骨瘦如柴的手,写出了一篇篇堪称完美的文章,并且极大的讽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民不聊生。
”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句话很好的反映了呢鲁迅先生的精神品质。在生活中,他常常叮嘱阿三要少干体力活,可是他自己却病得那么厉害,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有时侯咳嗽声一阵阵接连不断,他仍不辞辛苦地工作,似乎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
让我感受最深的是,鲁迅先生受人爱戴,是杰出的作家,却亲手给一位普普通通的拉车夫包扎,这不难看出鲁迅先生是多么的关心人民群众,真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啊!
鲁迅先生还密切关注年轻人,关注下一代。据不完全统计,他一生接待过来访青年五百多名,亲自给青年回信三千五百多封,关心过青年更是不计其数。文章中有这样的一个情节:
鲁迅谈到《水浒传》里的人物时,作者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但鲁迅先生并没有责骂她,只是含蓄地对她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这更可以体现出鲁迅先生是多么的关心下一代。
读完这篇课文,我知道了鲁迅为什么受人爱戴,因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热爱所有的人,我长大一定要做像鲁迅先生一样的人。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读后感(三)
在我读过的那么多书籍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主要回忆鲁迅先生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说明了鲁迅先生是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崇敬和怀念的思想感情。”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鲁迅先生用这句话对作者读书不认真进行委婉地批评。
读到这里,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让我不禁掩卷沉思:有一次,爸爸帮我买了一本名为《五万年前的客人》的书,我一目十行、囫囵吞枣地读了一遍,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而文章的特点、所表达的情感,全弄不明白。一天,爸爸突然问我:
”小可,爸爸给你买的书读懂了吗?”“读懂了。”我回答说。
爸爸面带笑容地说:”我问你一个问题,看你能不能答对,《五万年前的客人》中的《黑宝石》是什么?”我吞吞吐吐地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爸爸听了,说:”读书要认真,不能马虎了事。爱因斯坦小时候也不是个超人的天才,甚至有人说他是个笨蛋,可促使笨蛋成为天才的不正是勤读书这三个字吗?
爱因斯坦深信天才出于勤奋,他用勤读书去弥补自己的笨拙。勤读书可以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还可以增长知识,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听了爸爸发人深省的话,我醒悟了,并下定决心:
从此要认真读书,不再马虎了事了。
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关心青少年的这一情节中,我明白的道理是:做什么事,都要认定目标,一心一意、认认真真去做,才能成功。
读《老鹿王哈克》有感
铜陵市东方红小学502班小记者:余寤菲
指导教师:李红梅
读了《老鹿王哈克》这篇动物**,我被老鹿王精神深深感动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为老鹿王的勇敢、智慧、及忍辱负重而敬佩,为鹿群社会弱肉强食的无情而愤怒,同时也为老鹿王最后的轻敌牺牲而惋惜。
老鹿王是一只有智慧、勇气,又不缺乏耐心、责任的鹿,凭借着智慧、勇气,他当了八年鹿王,期间,他经历两次鹿王争夺,一次他用绝招挑瞎了博博的双眼,让其一脚踩空落下悬崖摔死。另一次是卓卓,算它命大,只成了独眼龙。他用智慧、勇气保留着鹿王的尊严,用责任来保护着鹿群的安全。
同时他还是一只有耐心的鹿,在与老狼决斗时,他根本不是老狼对手,但他凭借着耐心,忍受着肌肉被撕扯的疼痛,寻找机会,等老狼腹部暴露在鹿角时,给老狼致命一击。
鹿先天懦弱,是什么让老鹿王战胜了懦弱和对狼的恐惧?我想,应该是理想!老鹿王的理想是为了群体生存而奉献自己的生命。
是的,鹿王也是鹿,他也为自己理想一次次退缩过,但最终,还是理想战胜了虚荣。在面对杰米挑战时,他愤怒过,为自己着想过,但就在最后一刻,他想到老狼对自己鹿群无休止的侮辱,自己鹿群十天就会有一条无辜的生命丧命狼口,身为鹿王的他,有责任牺牲自己保全他热爱的鹿群子民,所以他毅然放弃了王位之争。但鹿毕竟是鹿,虽然做好了放弃王位的准备,但接下来的生活让他跌向万丈深渊。
面对同类的冷眼,面对朋友的鄙视,尤其面对恩爱三年的艾莉背叛与无情,他又想再次放弃理想,他要重新挑战致杰米于死地,夺回王位,夺回曾经的辉煌,而且,他有这个实力。突然,他眼前又闪现安娜和鹿仔被老狼蹂躏的场面,老鹿王再次告诫自己,难道要为了虚荣的王位,为了轻佻的艾莉,让安娜的悲剧重演吗?不,不能放弃自己的理想!
老鹿王又一次克服了懦弱。终于,他等来了老狼。因鹿天性对狼的恐惧,见到狼,他还是本能的逃跑了,凭他逃跑技巧及速度,他完全能逃脱狼口。
可看到白唇母鹿和鹿崽被老狼逼到绝路时,他的爱心和理想再次燃烧了,他要为自己的理想而战。为了整个鹿群的安危,他站在老狼的面前,与老狼进入了生死决战。
智慧课堂观后感 篇7
《黄爱华与智慧课堂》读后感
拿到了《黄爱华与智慧课堂》这本书,这是一本很值得数学教师一读的书。这本书记录了黄爱华的成长道路和他的教学思想。看完后,我有些感触。记录如下。
一、个人成长
他在书中说“写东西是一种促进思考的最佳方式”,的确,很多时候,我也曾萌发一些不错的想法,当时的想法是,我先做着,待到有时间时我再来整理,往往被一些琐事打岔就搁浅了,最后不了了之。似乎写下这些想法就是思考如何去实现它们,而写作得过程就是最好的思考过程。这一职业的特殊性也要求教师要坚持写作,否则只能停留在工匠水平,无法提高。
所以,我还是应该坚持去写教学札记。也不要等到以后了,就从读这本书开始吧。也许,这就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
二、教学主张
黄爱华的教学思想很多,粗略阅读,以下更令人印象深刻:
数学应是现实的,是生活化的,是儿童乐于做的。作为一种基础数学教育,我们应该使每个人都为今一步的学习、就业和自学奠定坚实的应用数学基础,而不是把每个学生培养成未来的数学家。
创设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倾注着真挚的爱,让后进生“体面”地坐下去。课堂中做到知情交融、教学相长。
三、教学体验
黄爱华老师认为教育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他认为创作是教学艺术的最高境界。只有不断提高个人魅力,我们才能管理一个鼓舞人心的课堂。书中黄爱华老师所提倡的“创造性”,是我们每位数学教师所不及的,更要向他学习的地方。
数学知识的构建过程是“再创造”的过程,同时数学学习又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教师应通过自己的“创造”,为学生展现出“活生生”思维过程,充分发挥教学活动的感染力量,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对数学美的反映过程,从而协调好师生的双边活动。数学教学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
它是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以独特的、具有审美价值的方式进行学习,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协调教学活动,式学生富有成效、高效率地学习,式学生感受到数学教学之美的一种教学技能。阅读他的教学案例不难发现,黄老师巧妙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获取知识。它给枯燥的数学知识赋予了生命的内涵,它使数学的课堂上也充满了灵气,这样的教学过程因此成了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成了学生自由表达观点,畅谈体验,充分展现个性的过程,成了师生双向交流的互动过程。
俗话说得好,“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读过这本书后,我有这样的感受,研读了这本书,胜过了我十年的教书生涯,这本书是宝贝呀,这不经让我想到一句话“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屋”。
智慧课堂观后感 篇8
陈伟国老师在历史教学和历史的教研可谓成绩显赫,这在我还上高中的时候就已经了解,并在陈老师的各种复习指导下成长。高中毕业后,我有幸选择历史教育,并成为一名历史教师,继续接受陈老师的教学。2009年5月份,有幸读到了陈老师的《来自历史课堂的智慧》这本巨著,这不仅给我的教学带来了有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使我对历史的教学与历史的研究有了更新的理解和更高的追求。
现在,我读这本书的经历记录如下:
经验一:全面把握、灵活运用考试大纲
在该书的自序中陈老师这样写到:“我们要辅导高考,就要在研究高考中去辅导高考。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法律文件。它既是试题形成的源头,也是试题形成的蓝图。
因此,所有教师都要明确,考试大纲不仅是高考的依据,也师教学和学生备考的依据。对考试大纲的研究有两个重点:一是理解考试大纲的思想内涵。
翻开考纲可见,纲目简明扼要,叙述直白浅显,难见玄机,实际上浅中有深,简中有繁,“高深莫测”。有人说考纲“弹性大,自由度高,给命题人活用考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一语中的。命题人正是借**纲的“可变性”,围绕一个考点,从不同角度形成五彩缤纷的试题。
因此我们面对考纲要有“动”的意识,“变”的思维,“活”的能力。深刻领会考纲的精神实质,而不是总是跟在考纲的后面,被它牵着鼻子走,“教什么,考什么,考什么,教什么;考多难,教多难,教多难,考多难”,总是慢一拍。二是对知识范围的变化与理解,每年考试大纲都要对考点进行微调,对于微调的部分,教师要明白其取舍的理由,更换的依据,调整的思路。
对考点的理解更见教师对高考命题思想把握的眼界与深度。对每一考点教师都要钻研透:每一考点之间的纵横联系、可以命题的外延与内涵、已出试题的角度与特点、仍有可能尝试的思路、下一步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下一步拟题训练的侧重点等。
客观世界是无限的,人的智慧是有限的。一个教师多年重复高三教学工作,思维容易产生定势和惯性,这种状态的负效应无疑会严重制约教师对考纲的理解力、执行力。走出校门,面对外部精彩而多变的世界,不仅可以诱发灵感,还可以帮助教师变换视角,产生新的构想,增强教学导向的力度,提高教学的效率。
因此我认为在考纲颁布前后,学科中心组应激活起来,通过广泛的沙龙式的座谈研讨,让大家的思想急剧碰撞、交锋,或许思想会在闲适轻松时翩然而至,形成引领高考教学的大思路、好办法”。读了这段话之后,使我对高考考试大纲的认识和理解有了更高的升华,他教会了我们如何看待考纲,如何理解考纲,如何把握考纲,如何运用考纲。同时,我们还指出了使用考试大纲的具体方法。
经验二:深刻认识和合理运用高考试题
对于每年的高考试题,我们做教师的当然要看、要做,可是如何在平时的教学中去合理的运用高考试题对于我们很多老师来说,是有点陌生。在这本书中,陈先生给了我们一个详细的解释。陈老师说:
“对于高考试题,我曾提出如下使用建议:高考试题是命题人运作考试大纲的成果,也是命题人劳心劳力的智慧结晶。那套高考试题构筑了成熟学科训练题的长城。
高考试题比个人试题和地区试题具有更高的信度、典型性和训练价值。因此,广大教师应在学习考试大纲的前提下,重视高考试题的研究与应用。通常,高考试题必须渗透到备课中,体现在课堂上,落实到培训中。
对高考试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试题的特点上,包括试题的情况、意图和角度;试题的知识覆盖面;试题的难易梯度、组卷技术。教师应将对高考试题的认识、感悟和体会,与教学、命题、训练等环节联系起来。如何使用高考试题?
可以贯彻“化整为零、化零为整”的思想。“化整为零”,指的是在一轮复习中将考题分解到位,即将历年高考试题分解到教材不同章节去,实现对考题的使用与一轮的复习同步、训练同步、讲评同步。“化零为整”,指的是二轮复习中要将考题归类到位,这种归类既可按知识主题归类,也可按题型归类。
我们要反复咀嚼和思考高考试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帮助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规则,产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并测试问题**。通过高考试题的练习、讲评,搞清数以万计的试题源头,从“题”中抽象出“题型”,提炼出方法,感受“题”的意境,“题”的韵味;享受到解题的快乐与满足。
”心得三:潜心研究和精雕细琢的搞好历史教学:陈伟国老师说:
“对于高考历史教学,我曾告诫我的学生:学习是一个由薄到厚的过程,复习则是由厚到薄的过程。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成长。但考试的目的是获得高分。
既然考试事关我们自己的命运,我们没有理由不练习考试技巧。你要明白:考试不仅要分析题还要分析人,要分析出题人的思路、意图、依据、偏好和“诡计”,识破出题人的心理陷阱就能做对题。
考试不是得分游戏,而是输球游戏。对于考试来说,你的答案不一定接近事实,而是接近标准答案。答题要按程序,你与评卷者的唯一交流途径是卷面。
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因此答题还要注意卷面整洁,充满美感。在潜在意识中植入考试的程序。
当然,高三的教学并不总是一脸难看,除了背诵是话题。只要你用心,陈述史实也可以妙语连珠,营造场景也可以惊心动魄,反思历史也可以催人泪下。站在讲台,打开心扉,尽情融入课堂的每一个当下,自能与学生情相交、心相印。
我总认为未有生命修养的教师,上课是一种等待、任务、煎熬;有生命体验和生命修养的教师上课,那分明是一种享受,生命“在场”,幸福无比。教学风格的形成有赖于自身,有赖于对教学的独特理解、创造和把握,有赖于自身的独立思考。”这就是说,在我们的高三历史教学中既要运用生动多变和充满生机手段教会学生历史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又要让学生学会答题的技巧和应试的方法。
心得四:对教育事业的认识和理解尤其是对历史教学的理解更加深刻在陈老师的自序中写到:“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教师,是一种使人类和自己都变得更好的职业,是一种使每个从事并愿意尽力做好这份工作的人,不断去学习、充实、反思和发展自身的职业,是一种不仅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社会价值,而且具有内在尊严与欢乐的职业。我热爱历史教学,热爱历史教师伟大而光荣的事业。”
最后陈老师说:“历史,是一门智慧之学,悟性之学,启迪之学。今天我们咀嚼历史,并非为了发思古之幽情,流连既往的斑斑陈迹,而是为了解读我们身上所携带的历史基因,从而获得继续前行所需要的智慧力量。
人事有兴替,往来成古今,每个人都是历史驿站的过客,当我们在这个驿站打量着眼前景色的时候,不要忘了俯下身子,在那历史长河的江渚上,捡几片贝壳,去装点人文意识的宫殿;采几一些芦苇,作为连接古今的智慧和精神之根。”从这段文字中使我对历史教学充满了更高的热情,同时也再次证明我当初选择学习历史并当一名历史教师是正确的!
智慧课堂观后感 篇9
读了《黄爱华与智慧课堂》这本书我获益匪浅。这是一本很值得数学教师一读的书。这本书记录了黄爱华的成长之路和他的教学主张。全书按“我的成长之路”、“我的教学主张”、“课堂实录与点评”、“专家评说”、“人物介绍”五大部分详细解读了黄老师的成长历程读后感触颇深。
在“我的成长之路”中有这么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是在业余时间里的所为和所不为。黄老师的闲暇时光基本上都是在读书中度过的。书成了黄老师的宝贝,每当他能借到比较好的书就如获至宝。他曾经在一个星期内看完《特级教师课堂实录》并写下近十万字的笔录。还有一次他发现同事那里有一本200多页的好书,便要借阅,谁知那位同事脱口说道:借你一晚吧。就在那晚黄老师看到凌晨四点多,作了详细的摘录,当第二天同事们看到他浮肿的眼睛之后都惊呆了。正是黄老师这种不知疲倦、如痴如醉地读书精神使他积累了深厚的文化知识,接受着新的教育思想,在教学中不断地超越自己,才有了今天的成功。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总觉得自己做得已经很好了,能够在课余时间里主动学习钻研自己喜欢的东西,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深深感受到自己所做的还远远不够。我想这也正是与名师之间的距离吧。读一本书容易,像黄老师那样把读书看成一种乐趣,如饥似渴地读书并不容易。任何人都可以使梦想成为现实,但首先必须拥有能够实现这一梦想的信念和毅力,有毅力才能成功。我觉得我缺少的正是这种毅力。尤其身为教师,必须不停地学习,做一辈子教师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一个有涵养有魅力的人格的支撑,更是一名教育者的课堂底蕴的支撑。今后我要向黄老师学习,做一个爱读书的人,活到老学到老。
智慧课堂观后感 篇10
《黄爱华与智慧课堂》是一本很值得数学教师一读的书。它记录了黄爱华的成长轨迹和教学思想。他认为,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为学生的生活而学习;数学应该实事求是,面向生活;我们应该创造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我们应该追求优秀的教学艺术。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学生才是学***体,课堂的时间不是我们施舍给学生的,而是学生自己的,为了让学生真正获得必须的知识,我们不能吝啬课堂的时间,要把时间还给他们。
谈一下我的感悟:
一、还学生“动”的时间,给他们操作的天地。
操作是学生喜欢的活动。通过操作,降低抽象知识的难度,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愿望。黄老师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做手术。他们有了不同的感觉,意识到了数学知识的运用。这样,不同的学生可以得到不同的发展,获得必要的知识,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二、还学生“读”的时间,给他们审题的余地。
讲解题目,有时我们经常会发现讲了几遍学生还是目瞪口呆地看着你,对你摇摇头;作业中,强调了多遍的注意点还是出错。这时,与其自叹理屈词穷,埋怨学生不踏实,不如拿出一点时间让学生读一读题。阅读是解决问题的首要条件。只有读懂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只有审视问题,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
“读”是解题的一个步骤,也是一种解题的技巧,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因此,课堂上一定要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教给他们读的方法。
三、还学生“想”的时间,给他们思考的空间。
上课的时候,我经常会让学生停下手中的笔,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准备集体评讲时,学生们也会请求我再给一点时间。在解决某一问题时,有的学生能很快作出反应,有的学生冥思苦想也找不到眉目。教师不必为这种参差不齐的思维速度感到束手无策,其实这些都是不足为奇的,十个手指还有长短呢,更何况几十个不同的学生。
从学生的要求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是积极的,学习是动态的,他们需要的是时间。
四、还学生“说”的时间,给他们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
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举例的时间,能使教学内容更丰富,且贴近他们的生活,便于理解;给学生说算理的时间,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具有逻辑性,条理清晰,提高计算正确率;给学生说算式的时间,可以得到多种不同的答案,训练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问题;给学生说解题思路的时间,有利于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发展。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即使他们说了错误的想法,也不是浪费时间。相反,它可以帮助每个人摆脱错误的知识,加深印象,彻底理解。
上课时间有限。我们应该把它还给学生。不要为了赶上教学进度而过度压缩学生的活动时间、阅读时间、思考时间和说话时间,这样会适得其反。教学设计要灵活,教学过程要合理控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不同的学生的到不同的发展,使每个人都得到必要的知识,学习到有价值的数学。
黄老师在书中讲到“教师最重要的是要享受研究的幸福。”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有技巧的、慎重的发出教育的信息,也就是要注重自己的语言效应。精妙的表达一个信息,应该是百分之七的语言加百分之三十八的声音,百分之五十五的表情,有时候无声的身态语言,比有声语言更耐人寻味。
今后,我会把读书的一些收获投入到教学实践中,让数学课变得聪明而充满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