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134 >地图 >教案 >

三角形面积课件教案

三角形的面积课件教案

时间:2024-01-30 作者:芙蓉134

相关推荐

三角形的面积课件教案集锦10篇。

三角形的面积课件教案(篇1)

一.说 教 材

(一).教学内容

本课题选自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材(人教课标版)数学第九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教材第84页——85页的内容)。本册教材中三角形的计算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计算基础上安排的。所以,要想使学生理解掌握好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必须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以及三角形的底和高相等的知识为基础,运用迁移和同化理论,使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一新知识纳入到学生原有知识体系中,三角形面积计算同时也是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的前提和基础。在实际生活中,三角形面积计算有着广泛的作用,因此,学生必须学会这一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2)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能力目标:

(1)通过操作,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教材重点、难点

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实际应用是本课内容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利用公式实际计算过程中,学生最易出错的地方就是忘记“除以2”,以及三角形底和高对应的问题。

(四).教学准备

课前要求准备3组三角形(每套三角形是完全一样的),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一份,演示教具一套。

二.说教法

1、教学理念

(1)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新课程强调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不能单靠模仿、记忆。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实践活动。

(2)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动手操作、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合作中研究,在探索中创新,逐步学会学习并从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3)加强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学情分析

针对学生的基础、能力、 学习态度、学习兴趣而提出不同的要求。

3.教 法

(1)实验法。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学习新知识,比听教师讲解新知识记忆更加深刻,兴趣更加浓厚。因此,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时,让学生动手操作,反复实验,讨论,再操作再实验,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2)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时,采用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推导过程,指导学生操作,帮助学生理解转化的数学方法在图形中运用。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具演示配合讲解。学生经历了动手操作拼摆后,有些同学可能没有掌握操作过程,这时教师再用课件演示这一过程,配合讲解,使学生加强理解。

三、说 学 法

根据本课可操作性的特点,以及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在学法指导上应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配以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

四、说 教 学 过 程

(一)情景导入

1.创设情景:同学们,最近学校为了美化校园环境,打算把一块长方形草坪平均分成两块,一块用来种菊花,另一块用来种杜鹃花。你们有没有兴趣,帮助学校设计一个方案呢。请看大屏幕。

2.课件演示学生的设计:

3.谈话:大家的想法真不错,最终学校采用了第三种方案,可是,买花种的数量要按面积的大小来计算。你知道这一块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吗?

4.小结:每一块花坛的面积都是20平方米,仔细观察每一块花坛是什么形状呢?(直角三角形)刚才,我们借助了学过的长方形的面积算出了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如果花坛的形状是这样一个普通三角形,它的面积我们还能借助以前的知识计算吗?

5.导入: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的面积。(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各种形状的三角形。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2.过渡:老师已经把这些三角形放到你学具袋里,现在请你们小组合作:把学具拼一拼,摆一摆,你会发现什么?然后想一想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是怎样的?

3.学生小组操作活动。

4.小组汇报,

教师分三种情况板书: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5.课件演示拼摆的过程

6、小结:总结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a表示三角形的底,h表示三角形的高,你会用字母来表示三角形的计算方式吗?(师板书S=ah÷2)。

三角形的面积课件教案(篇2)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认识到为什么要“÷2”

我们已经学习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请你用字母公式来说一说。

能说说这些公式是分别用什么方法得到的呢?

[复习中的这两问,第一个问题是帮助学生回忆相关的知识基础,这是学习新知的一个重要前提。后一问,主要是从学习方法上考虑的。数面积单位的方块数或是用等积变形,这两种方法将是我们这课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的重要方法。

将刚才复习中的三种图形,利用课件的演示,添上一条对角线。

S 表示三角形的面积, a和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谁能用字母来表示上面的公式?

3、学生在小组交流的时候,可能会有不同的意见,比如就只用一个三角形,通过剪、拼,也可以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如图:

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就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是三角形高的一半,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2)

4、学生阅读第16页的“你知道吗?”,通过阅读,再与上面的方法做一比较。

师:这几种方法都正确地算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例5的教学,是本课的重点。书上的例题,我着重让学生通过分组探究的方式去学习,在交流中把应掌握的知识有层次地一一呈现。这些知识是本节课的关键。

估计到学生在操作的时候,有可能会出现只用一个三角形拼平行四边形的方法,这种方法与例题方法以及与“你知道吗?”的对比,可以从多角度来强化“÷2”的理由,我觉得花一些时间还是有必要的。而且这样的做法,也是基于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对传统的数学文化了解。]

1、完成“练一练”

电脑分别演示这两题。在交流答案的时候,引导学生说清楚什么时候要“×2”,什么时候要“÷2”,为什么?以进一步加深对三角形面积公式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之间联系的理解。

继续完成p.17想想做做的第1题。

2、完成“试一试”,算出这块三角形交通标志牌的面积。

在交流的时候,要给学生正确解答这类题书写格式的示范,培养学生规范地应用计算公式完成练习。

指名板演,讲评的时候注意发现学生练习中的问题。比如书写的格式、计算中的.问题、“÷2”的遗漏、单位名称等,都要一一指出并纠正。

一个特例:第一张图画的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它的一组直角边就分别是它的底和高。

3、画一画,比一比:在方格图上画出面积是6平方厘米的三角形,你能有几种画法?

比如:

汇总学生的各种画法之后,指名说说自己在画的时候是怎么想的?通过交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6平方厘米”先要考虑“12平方厘米”(对应的平行四边形面积),进而考虑只要底和高相乘得“12”就可以了;这样画出的三角形虽然形状各不相同,但面积都是6平方厘米。

[练习的设计主要分这几个环节:第一个环节重点是放在“÷2”和“×2”的区别上。主要是因为从以往学生练习来看,这是错误中的主流,一定要引起学生的重视。

第二个环节的练习,主要是让学生能正确地应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计算各个三角形的面积。在应用的过程中,规范学生的书写,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

第三个环节是我自己修改的练习,数据具有更多的可能性,有一定的开放性,主要还是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通过这个开放练习,使学生又一次地认识到三角形与对应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的联系。]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说说你知道了哪些具体的知识?怎么得到这些知识的?

[整节课的设计,我比较注重让学生用“旧”的方法来获取“新”的知识——用拼的方法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进而得到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种方法同时也是后面学习梯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所以说这样的教学是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了充分的准备,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获得是有帮助的。

学生只有清楚了知识的来龙去脉,才能对知识本身有正确、持久的认识。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自主地开展探索性学习,获取到更多的知识。]

三角形的面积课件教案(篇3)

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第9册的“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在学这课之前,学生已经有的知识基础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些简单多边形的特征等。学习方法方面的基础有: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时候,学生已经初步感受了可以用剪拼、平移、旋转等操作活动,使图形等积变形。事实上,在学这课之前,部分学生对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并不是一无所知,但那只是一种机械记忆,知道公式,说不清所以来。

说教法、学法:

这课我会采用分组学习的方式,事先给每组一些操作材料,让大家在操作中交流,在交流中丰富感知,并逐步形成正确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填表、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认识到为什么要“÷2”

说教学过程及相关意图:

一、复习

我们已经学习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请你用字母公式来说一说。

老师随学生回答板书:S长=ab,S正=a,S平=ah

能说说这些公式是分别用什么方法得到的呢?

[复习中的这两问,第一个问题是帮助学生回忆相关的知识基础,这是学习新知的一个重要前提。后一问,主要是从学习方法上考虑的。数面积单位的方块数或是用等积变形,这两种方法将是我们这课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的重要方法。

二、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公式

1、学习例4

将刚才复习中的三种图形,利用课件的演示,添上一条对角线。

问:现在我们看到的图形是什么?(三角形)

课件继续演示:添上方格图,并把其中一个三角形变色。

S 表示三角形的面积, a和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谁能用字母来表示上面的公式?

板书:S=ah÷2

3、学生在小组交流的时候,可能会有不同的意见,比如就只用一个三角形,通过剪、拼,也可以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如图:

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就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是三角形高的一半,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2)

4、学生阅读第16页的“你知道吗?”,通过阅读,再与上面的方法做一比较。

师:这几种方法都正确地算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例5的教学,是本课的重点。书上的例题,我着重让学生通过分组探究的方式去学习,在交流中把应掌握的知识有层次地一一呈现。这些知识是本节课的关键。

估计到学生在操作的时候,有可能会出现只用一个三角形拼平行四边形的方法,这种方法与例题方法以及与“你知道吗?”的对比,可以从多角度来强化“÷2”的理由,我觉得花一些时间还是有必要的。而且这样的做法,也是基于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对传统的数学文化了解。]

三、计算公式的应用

1、完成“练一练”

电脑分别演示这两题。在交流答案的时候,引导学生说清楚什么时候要“×2”,什么时候要“÷2”,为什么?以进一步加深对三角形面积公式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之间联系的理解。

继续完成p.17想想做做的第1题。

2、完成“试一试”,算出这块三角形交通标志牌的面积。

在交流的时候,要给学生正确解答这类题书写格式的示范,培养学生规范地应用计算公式完成练习。

学生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的第2题

指名板演,讲评的时候注意发现学生练习中的问题。比如书写的格式、计算中的问题、“÷2”的遗漏、单位名称等,都要一一指出并纠正。

一个特例:第一张图画的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它的一组直角边就分别是它的底和高。

3、画一画,比一比:在方格图上画出面积是6平方厘米的三角形,你能有几种画法?

比如:

汇总学生的各种画法之后,指名说说自己在画的时候是怎么想的?通过交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6平方厘米”先要考虑“12平方厘米”(对应的平行四边形面积),进而考虑只要底和高相乘得“12”就可以了;这样画出的三角形虽然形状各不相同,但面积都是6平方厘米。

[练习的设计主要分这几个环节:第一个环节重点是放在“÷2”和“×2”的区别上。主要是因为从以往学生练习来看,这是错误中的主流,一定要引起学生的重视。

第二个环节的练习,主要是让学生能正确地应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计算各个三角形的面积。在应用的过程中,规范学生的书写,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

第三个环节是我自己修改的练习,数据具有更多的可能性,有一定的开放性,主要还是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通过这个开放练习,使学生又一次地认识到三角形与对应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的联系。]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说说你知道了哪些具体的知识?怎么得到这些知识的?

[整节课的设计,我比较注重让学生用“旧”的方法来获取“新”的知识——用拼的方法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进而得到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种方法同时也是后面学习梯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所以说这样的教学是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了充分的准备,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获得是有帮助的。

学生只有清楚了知识的来龙去脉,才能对知识本身有正确、持久的认识。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自主地开展探索性学习,获取到更多的知识。]

三角形的面积课件教案(篇4)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出示平行四边形

提问:(1)这是什么图形?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板书:平行四边形面积=底脳高,用字母s=ah)

二、新课导入

①出示三角形。

提问:这是一个什么图形,怎样求它的面积呢?

(指出三角形的底和)

②提问: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

(1)两个锐角三角形

(2)两个直角三角形

(3)两个钝角三角形

动手操作,拼一拼,摆一摆。

板书:

思考:

1、拼得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所用三角形的底有什么关系?

2、拼的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所用的高有什么关系?

3、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得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得出结论: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梅2S=a脳h梅2

小结:通过同学们的研究,我们研究得出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其实大约在两千多年前,我国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级已经论述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因此,我们一定要更加努力学习数学。

8.课堂练习

1、口答

(1)底是4.2米,高是2米

(2)底是6分米,高是3分米

(3)底是1.6米,高是5厘米

2、判断

1、一个三角形的底和高是4厘米,它的面积就是16平方厘米。()

2、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一定相等。()

3、两个三角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4、三角形的底是3分米,高是20厘米,它的面积是30平方厘米。()

3、瑞安经济开发区有一块三角形土地准备拍卖,底是80米,高是60米,低价为每平方米200元,如果有一位开发商准备用50万元买这块底,你认为够不够?说明理由.

9.作业安排

练习十四2题、6题、8题。

10.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11.自我问答

必修作业模版内容

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

小学五年级数学

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班级情况:本班54人,男生31人,女生23人。

学生特点分析:小学高年级学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态度,并且随着主体意识的觉醒,自我意识、自我主张、自我控制能力进一步加强。通过几年集体生活的训练,已经比较习惯于有组织的自觉性的班集体生活,能把自己看成是集体的一员,重视班集体的舆论和评价作用。随着自主、自律能力的增强,对学习、对集体的责任感进一步提高,同时逐渐形成了对作业的自觉负责的态度,开始认识到学习是一种义务,出现了意识较强的学习动机,对他们学习的指导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3.教学内容分析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对于十岁左右的儿童来说,空间观念是从经验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数学课程标准》对这一学段儿童在空间与图形内容的标准是:学生将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进一步学习图形变换和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发展空间观念。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

鉴于此,这节课我采用了通过实践操作组织教学,通过大胆放手,让学生在猜、剪、拼、想、议中学习数学,在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中研究数学,在自主、自由中发展数学。

4.教学目标

(1).通过参与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经历和体会公式的推导过程。

(2).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3).培养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经历合作与交流的过程,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5.教学难点分析

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6.教学课时

一课时

7.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出示平行四边形

提问:(1)这是什么图形?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板书: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用字母s=ah)

二、新课导入

①出示三角形。

提问:这是一个什么图形,怎样求它的面积呢?

(指出三角形的底和)

②提问: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

(1)两个锐角三角形

(2)两个直角三角形

(3)两个钝角三角形

动手操作,拼一拼,摆一摆。

板书:

思考:

1、拼得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所用三角形的底有什么关系?

2、拼的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所用的高有什么关系?

3、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得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得出结论: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2S=ah2

小结:通过同学们的研究,我们研究得出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其实大约在两千多年前,我国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级已经论述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因此,我们一定要更加努力学习数学。

8.课堂练习

1、口答

(1)底是4.2米,高是2米

(2)底是6分米,高是3分米

(3)底是1.6米,高是5厘米

2、判断

1、一个三角形的底和高是4厘米,它的面积就是16平方厘米。()

2、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一定相等。()

3、两个三角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4、三角形的底是3分米,高是20厘米,它的面积是30平方厘米。()

3、瑞安经济开发区有一块三角形土地准备拍卖,底是80米,高是60米,低价为每平方米200元,如果有一位开发商准备用50万元买这块底,你认为够不够?说明理由.

9.作业安排

练习十四2题、6题、8题。

10.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springega.blog.163/blog/static/4812522820xx1134721406/

11.自我问答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此时学生对转化的思想已有了初步的体验和感受。本节课的设计依据课程标准的目标、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力求突出以下几点:

1.通过情境创设操作探索解释应用的过程,完成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教学任务

教学中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为学生创设了参与探究知识的良好条件和氛围,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体现出主体地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探究知识、主动建构的学习意义。

2.体现教师角色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学中教师始终处于学生认知过程中的组织者、帮助者、指导者的位置。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牵着学生走的教学模式,同时把学生发现的方法逐一展示在黑板上,是对学生的鼓励和赞赏,增强学生我能行的自信心,反映出教学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也十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挖掘

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此时学生对转化的思想已有了初步的体验和感受。本节课的设计依据课程标准的目标、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力求突出以下几点:

1.通过情境创设操作探索解释应用的过程,完成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教学任务

教学中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为学生创设了参与探究知识的良好条件和氛围,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体现出主体地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探究知识、主动建构的学习意义。

2.体现教师角色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学中教师始终处于学生认知过程中的组织者、帮助者、指导者的位置。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牵着学生走的教学模式,同时把学生发现的方法逐一展示在黑板上,是对学生的鼓励和赞赏,增强学生我能行的自信心,反映出教学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也十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挖掘

三角形的面积课件教案(篇5)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a. 知识目标:了解三角形的定义及一些常见的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

b. 能力目标:掌握计算三角形面积的基本方法;

c.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几何学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2. 教学重点:

a. 了解三角形的定义;

b. 掌握计算三角形面积的公式及方法。

3. 教学难点:

a. 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公式的推导过程;

b.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教学过程:

a. 导入(5分钟):

引入三角形定义,让学生从几何学的角度对三角形有一个基本认识。

b. 理论讲解(20分钟):

i. 讲解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S = 1/2 * 底 * 高,并进行推导演示;

ii. 介绍不同类型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进行实例讲解;

iii. 引导学生思考和解释公式推导过程。

c. 练习(20分钟):

i.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或在小组内完成;

ii. 解答学生对练习的疑问,并进行题目讲解。

d. 拓展(10分钟):

i. 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如如何计算无法直接测量的三角形的面积等;

ii. 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e. 实践应用(15分钟):

i. 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计算房间的面积等;

ii. 学生自行解决问题,并展示解决过程和答案。

f. 总结归纳(10分钟):

i. 请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ii. 强调重要知识点和解题方法。

5. 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练习题作为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二、教学反思

1. 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了讲授、练习和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既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又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实践应用环节,通过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 教学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了投影仪展示画面、发放练习题等多种教学资源,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形式,使学生在多种视觉和听觉刺激下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

3. 学生参与:

教学中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通过提问、小组讨论、问题解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同时,鼓励学生主动提出疑问,并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保证教学的连贯性和有效性。

4. 拓展应用:

在课程设计中设置了拓展应用和实际生活问题的部分。通过对一些实际问题的计算,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中去。这一部分的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更加灵活地调整课程内容和方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同时,我也会更加关注学生的反馈和评价,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效果。

三角形的面积课件教案(篇6)

教学内容:

教材第9—10页例4、例5及“练一练”、“试一试”、“练习二”第6-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填表、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自己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自己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经历探究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材第115页的三角形。

探究方案:

一、自主准备

1.说一说:下面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你知道涂色三角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吗?你是怎么想的?

()()()

2.思考:

(1)三角形的面积与它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2)有没有直接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呢?

(3)假如要你探究三角形的面积,你打算把它转化成什么图形进行研究?我想转化成

二、自主探究

1.拼一拼:从课本第115页上选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剪下来,看看能不能拼成平行四边形。

2.填一填:你剪下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平行四边形吗?如果能,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每个三角形的面积各是多少?请填写下表。

3.想一想

(1)拼成平行四边形的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

(2)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原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3)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

三、自主应用

试一试:完成书上第10页的“试一试”。

四、自主质疑

说一说:

(1)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么推导的?你还有什么疑问?

(2)你认为本节课应学会什么?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提问: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你知道今天的学习内容吗?(揭示课题)你认为本节课应学会什么?

二、交流提升

1.出示例4的方格图及其中的平行四边形。

(1)全班交流:每个涂色的三角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

(2)小组交流:你是怎么得出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的?说说你的想法。

(3)全班交流:有人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出三角形面积,也有同学先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除以2得出三角形的面积。

三角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会有什么联系呢?

2.交流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探究情况。

(1)出示例5:展台出示各组的表格填写情况,各组派代表上台展示拼的过程。

小组讨论:你剪下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的底和高各是多少?面积是多少?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各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2)全班交流:你有什么发现?(即例5下面的问题)

(3)梳理、明确

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无论是直角、锐角,还是钝角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因为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用字母表示三角形面积公式:S = a h÷2

3.交流“试一试”

(1)全班交流:你是怎么想的?计算三角形的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

(2)学生订正。

三、巩固提升

1.完成“练一练”的1、2两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讨论交流: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弄清谁是谁的2倍,谁是谁的一半。)

2.练习二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组织校对。

3.练习二第7题。

(1)多媒体出示第7题的方格图及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

(2)独立思考:你认为图中哪几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为什么?

(3)小组交流:分别是怎么想的。

(4)全班交流、总结

可以通过计算,判断三角形的面积是不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也可以把三角形的底和高与平行四边形逐一比较,很快作出判断。

4.练习二第8、9题。

(1)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想法。

(2)学生订正。

四、总结延伸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2倍一半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 2

三角形的面积课件教案(篇7)

《三角形面积计算》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去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相关图形的面积,解决实际问题。根据新课程新理念的要求,教学应该由原来教师单纯的教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操作中掌握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一、动手操作,拼一拼,摆一摆 ,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动手操作,分别将三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并比较每个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各部分间的关系,同时在操作中向学生渗透旋转、平移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和感知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个个都很积极、很投入地动手操作,极大调动了学生思维活动。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但是在这个环节上,学生的推导方法太单一,都是将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在一起,我是在想老师应不应该点拨其他方法,老师点拨就会导致讲的太多,不讲呢有的学生不好理解。还有就是课堂上学生活动的时间不够多,这是本课中的缺憾。

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合作精神

在这节课中,并没有直接探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与三角形面积公式有何不同,三角形面积公式中的“除以2”是怎么来的两个问题。所以在后面练习的时候有的学生和问出为什么“除以2”。如果再上这节课我会引导学生探讨这个问题,在探讨这个问题时,可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在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小组讨论既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可活跃课堂气氛。这节课总这个地方处理的不好。

三、应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新课程非常重视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强调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让学生运用所学三角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补充了一些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尝到应用知识的快乐,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总的来说这节课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一点,我做得非常大胆,体现了新课程中关于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但我发现在某些方面仍存在“牵着学生鼻子走”,如学生合作和思考的时间不足,教师讲的过多,提示(暗示)得过多;学生练习时间不够,形式比较少等。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在推导过程中遇到困难——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和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如何剪拼成学过的长方形,开始相当部分学生无从下手,推导受阻,浪费了一定的时间,使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如何处理好这个环节,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在后面的学习中,我还要重点解决“等底等高的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

三角形的面积课件教案(篇8)

一、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二、授课班级:

四年级(1)班。学生特点:全班共有学生46人,学生基础较好,课堂上善于动脑,积极思考,活泼好动。动手操作和形象思维能能力较强。

三、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内容在本册教材中属于重点内容,比较抽象,学生掌握起来难度较大。

四、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它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通过指导实际操作学具,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思维的创造性,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明白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可以转化和变换的。

五、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公式。

教学难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六、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板书课题)

2、操作学具(解决问题):(给予充足的时间)

师:同学们或单独操作或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的学具,用什么方法都可以,看谁能求出三角形的面积。

学生活动(师指导)

3、反馈:

师:哪个小组想出办法来了?

生(学生可能想):我们小组通过数方格的方法,可以求出三角形的面积。

师:老师也准备了三角形,看老师演示,同学们数一下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12平方厘米)

师:除了数方格,谁还有其他方法?

生可能先说:我是拿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

师:请他到前面给大家演示一下。

师:除了直角三角形外,其他三角形呢?

生:(边演示边说做法)

(1)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也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2)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也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师:刚才两位同学都得出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师:同学们的做法都很好,下面我们再共同验证一下。请看大屏幕

师:边演示边说明旋转和平移。

这种作法今后会经常用到,希望同学们能记住。

4、观察与思考:

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①用两个什么样的三角形才能拼成一个学过的平面图形?②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的面积与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③三角形的底和高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学生观察、讨论、相互交流、弄清楚面积关系以及底、高之间的关系。

师小结板书:

长方形面积=长宽

2个三角形面积=底高

三角形面积=底高2

5.深化认识。

师启发回忆: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我们运用割补的办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长方形,那么运用割补的办法能不能把一个三角形转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呢?

生:动手操作、研究、讨论、相互交流,教师辅导,

师:(1)说一说你是怎么割补的?出示下图.

(2)议一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长方形面积与三角形面积的关系,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长方形的长和宽与三角形底和高的关系?得出什么结论?

(3)师整理公式(板书):三角形面积=底的一半高=底2高

=底高的一半=底(高2)

6、师生总结:三角形面积通常写成底乘以高除以2.(板书字母公式:S=ah2),它可以理解为底高积的一半,也可以理解为底高的一半,还可以理解为底的一半高。

验证:三角形面积公式我们知道了,前面我们用数方格的方法也求出了三角形的面积,下面我们应用公式验证一下答案是否正确,请看大屏幕

师:找学生说出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

生:底是6厘米,高是4厘米

师;我们利用公式计算一下它的面积

生:也是12平方厘米

七、巩固练习

(一)运用公式的练习:每人从学具中选一个三角形量出其底和高,口头列式求面积。

(二)理解性练习(判断)

(1)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一定相等。()

(3)三角形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4)三角形的底越长,面积就越大。()

(四)灵活运用知识的练习

已知:(如右图)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求阴影面积?

八、质疑

1.总结这一节课的收获,并提出自己的问题。

作业

附板书设计: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的面积课件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关键:让学生经历实际操作、合作交流、归纳发现和抽象公式的过程。

教具准备:红领巾、长方形纸片、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各三组、剪刀等。

学具准备:每个小组至少准备一个长方形,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两个,剪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今天老师有什么不同? 老师今天也配带了红领巾!你们能帮忙算算做一条红领巾要用多少布吗?(把红领巾展开贴在黑板上)

教师提出问题:

⑴ 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三角形)。

⑵ 你会算三角形的面积吗?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板书:三角形的面积

[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身上熟悉的红领巾实物,首先由计算红领巾的面积这样一个实际问题引入三角形面积计算的问题,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将“ 教学活动” 转化为“ 学习活动” 。]

3 。讨论与归纳公式

(1 )讨论:(小黑板出示问题)

①三角形的底和高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②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

③你能归纳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 设计意图: 借助图形直观性,教师指明讨论的部分是三角形的底和高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关系,有助于学生进行推理,加深对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同时又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维,突破了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推理、思维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

二、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师:现在同学们能帮老师解决问题了吗?

1 。计算一条红领巾的面积。

师:你能估算出这条红领巾的底和高各是多少吗?

师:这条红领巾的底是100cm, 高是33cm ,你能计算出它的面积是多少吗?

学生独立完成,让一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全班交流做法和结果,老师提出书写格式和应注意地方。

师: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应注意什么地方?(强调“÷2” 和“ 底和高要对应” 这两个重点、难点。)

2 。独立完成P85 做一做。

学生板演,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应用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问题,巩固本节课的新知识点和应注重的要点,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公式的印象。]

三、深化理解、应用拓展

课本86 页的练习第1 题。(课件出示)

师:你认识这些道路交通警示标志吗?一块标志牌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分米?

(让学生认识多种交通指示牌,教育学生要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接着让学生口头列算式,不用计算。)

[ 设计意图:练习题以三个层次设计,第一层基本练习,旨在巩固、熟练公式;第二层设计判断练习,学生在思考中,从正、反两方面强化对求积公式的理解,突破公式中重点和难点;第三个层次,主要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感知生活化的数学,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并通过拓展题练习,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逆向思维能力,拓展学生数学思维,同时深化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理解。]

四、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小出示)让学生说一说图意:

师:很好!今天我们通过分“ 四人小组” 动手操作,相互讨论、交流,用摆拼的方法将三角形转化成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种“ 转化” 的数学思维方法能帮助我们找到探究问题的方法,今后能应用这一数学方法探究和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 设计意图:这两问引导学生从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对本课归纳出总结,引导学生回顾和反思自己获取知识的思路和过程,归纳提炼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应用这些方法去探究问题,自己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善于思考的能力。]

五、课外作业

课本第87 页“ 练习十六” 第5 、6 、7 题。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是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去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根据新课程中的新理念要求,教学应该由原来 “ 教学活动” 转化为“ 学习活动”,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操作中掌握方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1、小组结合动手操作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动手操作,分别将三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并比较每个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各部分间的关系,同时在操作中向学生渗透旋转、平移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和感知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个个都很积极、很投入地动手操作,极大调动了学生思维活动。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2、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合作精神

在这节课中,探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与三角形面积公式有何不同,三角形面积公式中的“ 除以2” 是怎么来的?在探讨这个问题时,今后可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在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不能包办。三角形面积公式中的“ 除以2” 的教学中,应重点的强调讲述其意义。加强小组讨论,既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可活跃课堂气氛。

3、应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新课程非常重视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强调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让学生运用所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练习题应扩展开,出些拓展练习题开发学生数学思维,这点在本节课中做得还不够。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应该多补充一些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尝到应用知识的快乐,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此外,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自己平时教学方式上的不足。例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没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归纳知识, 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和数学语言,今后要注意在教学中的不足。

三角形的面积课件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能灵活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探索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利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三角形面积的过程。并产生猜想。然后分组合作。经历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获得转化数学思想方法的初步经验。

(三)情感态度目标在探索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体会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并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教学准备】

1.教师:投影仪、投影片3张。

2.学生: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操作材料1套、小剪刀1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同学们。想知道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吗?(投影出示下面三个图形)

这些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学生口答。人家判断)?

2.谁还记得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吗(学生回答。并用老师准备的教具演示割拼的转化过程)?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板书:转化一~找关系一推导3.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样礼物。想知道吗(出示红领巾)?

要想知道做这样的一条红领巾需用多少布。实际上是求这条红领巾的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师问: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探索这个问题(板书:三角形而积的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使学生明确探索的目标和方向。]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一)用数方格的方法求三角形的面积(投影出示第69贞上面的要求和三个图形)看谁最快数出三角形的面积。

下面有3个三角形。图中每个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请你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

人家猜想一下。三角形的面积可能同它的什么有关系呢?

【设计意图】:通过数方格求三角形的面积。然后根据底和高的数据计算。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出三角形的'面积可能是底与高的乘积的一半。为下面实验、验证提出了探索的目标。

(二)谈话启思刚才。我们只是一种猜想。猜想是不是正确呢?我们必须通过探索实验来进行验证。能不能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方法中得到启示呢?现在利用你们每组中的学具。进行操作实验、合作研究。然后向全班同学展示你组的研究成果好吗?

(三)操作探索—实验验证1.小组合作。探索实验(师参与到各组进行研究)。

2.小组汇报、交流展示。

(学生可能会展示出以下几种拼、剪、割补图形的情况。)

用完全一样的直角、锐角或钝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梳理结论。

以上同学们通过拼、剪、割补。不仅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还运用多种方法进行了验证。请大家说一说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板书:三角形的面积=底X高令2如果用S表示面积。a, h分别表示底和高。用字母怎样表示其面积计算公式?

板书:S=ah=2【设计意图:首先为学生提供了可探索的学习材料。各组自由选择。体现探索的开放性。通过各小组的研讨。合作找出拼剪、割补等转化图形的方法。然后得出结论。目的是通过公式的推导。使学生都能亲身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的过程、推理的过程、个人独立思考的过程、小组合作研究的过程、交流学习的过程。达到对公式的来源、推理的深刻理解。最后结论:梳理出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及字母公式。体现“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

三、实践运用,拓展创新

利用公式验证方格图中三角形的面积。

拿出红领巾四人一组计算做一条红领巾大约用多少布?

尝试解答例题。

(投影出示)一种零件有一面是三角形。三角形的底是5厘米。高是4厘米。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点拨)?

4.挑战自己。

①下图中哪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涂颜色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为什么?

②你能再画一个与涂颜色的三角形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吗?你认为可以画多少个这样的三角形?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尝试实践。使学生在尝试成功中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计算红领巾要用多大的布,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判断图中三角形的面积是否相等。主要是训练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并将所学知识加以拓展的能力。

四、评价体验,总结延伸

1.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做一条红领巾用多大的布你们知道了,如果田间有一块三角形的麦田。你能测录计算它的面积吗?谈谈你的方法。

3.课后实践:同学合作。测录一个任意三角形的实物,计算出三角形的而积。

本文来源://www.fr134.com/f/3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