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134 >地图 >教案 >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五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

时间:2024-01-29 作者:芙蓉134

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精选(9篇)。

五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篇1】

肖云辉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24页的内容。【教材分析】   “倒数的认识”是北师大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了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与前面的内容有一定的联系,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是学习分数除法的关键知识,能否正确理解掌握倒数,决定着学生学习分数除法的水平,是学习分数除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倒数的认识”主要有两部分内容:倒数的意义,即什么是倒数;倒数的求法。为了使学生对倒数意义的理解更深刻,教材列举了8道两个数乘积为1的乘法算式,设计了“算一算”的活动,目的就是想让学生通过实际计算更直接地感受这组算式中积的特点,从而在观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这些算式的共同特点。教材中的文字内容,易于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强调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教材中的“试一试”环节,及时巩固新知,教师还可以进一步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想一想”环节,解决1和0的倒数的问题。“练一练”环节 ,进一步理解和巩固倒数的求法。【学生分析】 结合本班学生实际,结合教材的情况。学生在理解倒数的意义时,对“互为”一词,会有一些困难,要联系同学们成为好朋友来理解,强调倒数的互相依存性。学生对乘积是1,理解时可能会只关注得数是1,要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和、差、商为1时,两个数不互为倒数”。因此,在教学时要创设必要的情境,让学生易于接受。   同时,结合以后学习的需要,教师适当补充带分数、纯小数、带小数这些数的倒数的求法,在掌握分子、分母调换位置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迁移学习,逐步掌握“先变形,再换位”的方法求倒数。【教学目标】 1、在计算、比较、观察中,发现倒数的特征并理解倒数的意义。 2、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3、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教学重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 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教学难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教学过程】一、口算设疑,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打开书24页,在书上完成“算一算”,并认真观察思考,看你有什么发现?   2、组织学生交流:(1)这几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点?(课件:乘积是1)(2)算式左边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课件:分子分母互相颠倒)(3)乘积是1的这两个数是什么关系呢?请大家自学课本24页。二、师生互动,理解意义。(一)自学探讨,理解意义。 1、通过自学课本,你知道了什么?(预设:此处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2、谁来谈谈自己对倒数的理解。(预设:此处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3、师生共同小结: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板书: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同时请学生抄写在书上,因为新教材中没有完整的概念。) 4、倒数的概念中哪些词比较重要?(预设:此处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理解两个数、乘积是1、互为。)5、你是怎样理解“互为”一词的?(预设:联系本班新转来的“李兆林”同学和大家成为好朋友让学生理解,使学生明白互为指互相成为,不能单独说×××是好朋友。也就不能说某个数是倒数。) 5、你是怎样理解“乘积是1”的? 6、互为倒数必须满足几个条件呢?(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必须是两个数,二、这两个数的乘积必须是1。)小结: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乘积必须是1,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它们是互相依存的关系,必须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7、你能说说黑板上的口算题中,谁和谁互为倒数吗?谁的倒数是谁?生:因为( )×( )= 1 ,所以( )的倒数是 ( ),( )的倒数是 ( ),( ) 和 互为倒数。(此处引导学生说4句话,在进一步理解倒数意义的基础上,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 8、你还能举出其它的例子来吗?他说得对吗?你们怎么知道是对的? (预设:用倒数的概念验证,把两个数相乘,看结果是否等于1。) 9、请同桌同学互相说一些互为倒数的例子?你的同桌说得对吗?你怎么知道是对的?(预设:如果学生在此处举出特殊数1、0,则顺着学生的想法,及时展开讨论。如果没有则在下一环节进行。)(二)比较提问、弄清特例。1、师:老师也想参与大家的活动,我来说一个数,你们能说出这个数的倒数吗? 2、师:1的倒数是多少?0有没有倒数? 3、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参与讨论。 4、学生汇报。(预设:因为1×1=1,所以1的倒数是1。)(板书:1的倒数是1。)(预设:0和任何数相乘的积都不等于1,所以0没有倒数。或者把0看作 ,调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后是 ,0做分母无意义。所以0没有倒数。)(板书: 0没有倒数。)(同时请学生把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抄写在书上,因为新教材中没有完整的内容。)现在, 同学们对倒数的概念清楚了吗?那我可要考考大家 。(三)及时练习,巩固新知。我来当小老师。(要求手势判断,说清理由。)(1) 3是1/3 的倒数。 ( ) (2)计算结果得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 )(3)4 是倒数。 ( )(4)因为1/3 的的倒数是3,所以3是倒数。 ( )(5)1的倒数是1,0的倒数是0。 ( )三、创设情境,激励求知。 1、游戏导入,引出新知。   请学生参与“找朋友”的游戏,拿着写有分数的卡片,互为倒数的站在一起。师:为什么×××孤单单地站在一边呢?(该生拿着0的卡片)。0究竟 有没有倒数呢?大家想学习求倒数的方法吗? 2、自主探索,掌握方法。(1)想一想怎样求 的倒数?(2)交流方法。板书: 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3)学生举例,其他同学说出该数的倒数。(4)想一想怎样求4、1 、0.75、2.1的倒数。①课件展示:怎样检验4和1/4 是不是互为倒数?检查: 4×1/4 =1②用先变形,再换位的方法试着写出1 、0.75的倒数。(5)怎样检验1 和 ; 0.75和;2.1和 是不是互为倒数?(看两个数相乘的积是不是1。) (6) 同学们已经学会求一个数的倒数了,请你试着总结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课件:求一个数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师强调:遇到特殊情况求一个数的倒数,先变形,再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7)请问:这个数种包含0吗?0有没有倒数呢?(所以,在同学们刚才总结的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中,要加上0除外。)完成板书: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四、综合练习,强化新知。 1、填空。(1)6× ( )=1 (2)( )× =1(3)1 的倒数是( )(4)( )的倒数是0.7 2、我来当小老师。(要求手势判断,说清理由。)(1) 1 的倒数是1,0的倒数是0。 ( ) (2)一个真分数的倒数一定大于它本身。 ( )(3)一个假分数的倒数一定小于1。 ( )(4)一位数中最小的合数的倒数是 。( )(5)自然数a的倒数是 。 ( )(6)因为0.2×5=1,所以 0.2与5互为倒数。 ( ) 3、思考题。(机动) 1×a=b×1/3 =c×3 ,并且a、b、c、都不等于0,请把a、b、c、这3个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五、课堂交流。   1、学生: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思考?有什么疑问?对于本节课的知识对同学还有没有提醒的地方?   2、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一起通过观察一组算式,发现了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再通过自己的举例验证进一步理解了倒数的概念,然后在应用的过程中,获得了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六、作业。完成书24页练一练,书31页第1、2题板书设计: 倒 数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1的到数是1。0没有倒数。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 方法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五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知道3的倍数的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2、使学生在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以及数学表达的能力,感受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使学生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课件出示:

填一填:

1、个位上的数是_________________的自然数一定

是2的倍数,也叫_________。

2、个位上的数是________的自然数一定是5的倍数.

3、一个数,如果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这个数

的个位上一定是_____。这个数最小是。

4、最小的偶数是,最小的奇数是,最大的偶数,最大的奇数。

2的倍数有: 。

5的倍数有: 。

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有:

偶数有:

奇数有:

课件出示

师:用5、6、7三个数字组成一个三位数,使这个数是2的倍数?说说什么样的数一定是2的倍数?可以摆成5的倍数吗?说说怎样摆?什么样的数是5的倍数?

(生:口答)

师:可以摆成既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吗?为什么?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只要观察这个数的个位。那么你能从个位上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

(揭示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既可以巩固已学知识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3的倍数的特征的教学过程中来,有利于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新知。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学生填一填)

师:学生独立填在课本19页上,然后观察。生:汇报结果

1、课件出示:(学生填一填)

师:学生独立填在课本19页上,然后观察。生:汇报结果

1 2 3 4 5 6 7

五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篇3】

中位数教学设计一

教学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姓名

李明

陈东

刘云

马刚

王明

张炎

赵丽

成绩/米

36.8

34.7

25.8

24.7

24.6

24.1

23.2

这是一组同学在体育课上掷沙包的成绩统计表,你从这个表中得到哪些信息?

生交流。

二、新课学习

1、提问:你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这一组的同学掷沙包的水平吗?

生1:大概在2325米之间。

生2:可以用他们的平均数来表示。

计算平均数得27.7,发现和平均数相差太远。

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观察发现,有两个同学的成绩太高,而大多数同学的成绩都低于平均值,说明用平均数来表示这一组的一般水平不太合适。那用什么样的数合适呢?

2、认识中位数

中位数:把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最中间的数据就是中位数,它不受偏大偏小数据的影响。

把掷沙包的成绩数据进行大小排列,找出最中间的数来表示这组同学掷沙包的一般水平。

辨析:中位数是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最中间的数。

3、小结

平均数、中位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但当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严重偏大或偏小时,最好选用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4、教学例5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出示数据,问:用什么数来表示这一组的一般水平?

(1)求平均数

(2)按大小排列(从大到小,从小到大),求中位数。

(3)矛盾:一共有偶数个数最中间的数找不到?

讨论结论:一组数据中有偶数个数的时候,中位数是最中间的两个数的和除以2。

计算出中位数来。

(4)比较用平均数还是中位数合适。

小结:区分平均数、中位数的适用范围。

5、在上面的数据中如果增加杨东的成绩2.94米,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

排列大小,找出中位数。

6、课内小结

什么叫中位数?和平均数的区别。

三、练习

练习二十三

1、第1--2题

2、第3题

课后作业第4题

四、课内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内容:P.105--106.例4、例5及练习二十三。

教学目的:

1、了解中位数学习的必要性。

2、知道中位数的含义,特别是其统计意义。

3、区分中位数与平均数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4、通过对中位数的学习,体会中为数在统计学上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中位数教学设计二

教学准备:作业纸、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引出平均数(课件演示)

(82+18)2(90+50)7(1.3+2.7)4

(120-30)3(820-20)80(8.2-0.2)2

1、出示口算题,直接写得数。然后检查核对完成情况。

2、观察算式,可以看出,这些都是求两个数的和或差的平

均数。

3、过渡语:平均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会用到。老师今天也带来了有关平均数的一组数据,请同学们仔细阅读,尝试回答两个问题(可任选)

问题一:哪个班参赛选手的总体成绩好?

问题二:如果96分及96以上学生获奖,你判断一下,哪个班的获奖人数多一些?4、学生回答:(预设)

生:问题一:从表中提供的平均数可以看出:501班学生总体水平高于502班。(回答正确)

生:问题二:从平均数可以推断:501班同学获奖人数可能要多一些。(师:同意这种观点的同学举手。几乎没人同学有异议)(回答是有问题的,但这时教师不置可否,继续操作课件,出示完整统计表)

501

姓名

李明

张红

王丽

张桐

吴洪

袁涛

苏林

平均分

得分

100

97

95

94

91

87

84

92.6

502

姓名

王涛

李玉

李强

张明

许丽

朱辉

周磊

平均分

得分

100

98

97

96

93

90

60

90.5

5、出示问题三:看到以上的学生成绩,特别是502班的成绩,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502班学生中有一人分数特别低,造成了平均分比501班少,而其他人得分都比501班同学高,获奖人数也比501班人数多。

6、师:这组数据中出现了一个过小的数,因而导致我们在判断获奖人数多少时,造成偏差。说明,平均数在这儿不能够反应出这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那么,怎么办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同学们有没有兴趣?

好,下面,请同学们结合大屏幕上的阅读提示,自学教材P105的例4,并尝试回答阅读提示中提出的问题。

二、新授。自学教材,感受新知

(一)教学例4。(学生阅读教材,初步理解中位数的意义)

1、出示阅读提纲(PPT3)

1、教材引入了一个什么数?

2、使用这个数有什么优点?3、这个数一般用来表示什么更合适?

2、要求:请同学们结合大屏幕上的阅读提示,自学教材P105的例4,并尝试回答阅读提示中提出的问题。时间约3分钟(音乐控制)

3、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根据阅读提纲,认真阅读了教材上例4,应该对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有了一点认识。那么,哪位同学愿意说说,通过刚才的阅读,你知道了什么?你想回答哪个问题,就回答哪个问题。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课题:中位数)

教师引导学生看例4。并提问:

(1)这组数的平均数是多少?它能代表这个组的一般水平吗?为什么?

(2)用中位数表示这组数的一般水平有什么优点?

(3)中位数是这一组数中的哪个数?比它大的有几个数?比它小的呢?

(4)在什么情况下,选择用中位数来描述一组数据合适?(结合502班比赛成绩来说明)

(5)你能尝试用一句话概括什么是中位数吗?

(二)教学例5,解决中位数的算法问题。

1、同学们现在对中位数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你们会求一组数的中位数吗?

2、出示例题5(PPT7)

(1)说一说:看到表格中的数据后,哪位同学以用最快的速度找到中位数?

(2)议一议:让学生说说求中位的数的一般方法与步骤吗?同学相互讨论

(3)算一算:(独立完成例5,回答题目是提出的问题)

(4)想一想:求中位数分几种情况?一般有哪几个步骤?你觉得要注意什么问题?

三、巩固练习,运用中位数知识,解决问题。

1、出示练习题:你能说说用什么数表示每个班学生成绩的一般水平合适?

五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篇4】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质数合数。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2.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科学之谜的精神,充分展示数学自身的魅力。

3.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约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活动一:以新闻引入

活动目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活动过程:

刚才大家提起歌德巴赫猜想,贾老师也很感兴趣,而且一直在搜集这方面材料,点击课件,很巧前一段有这样的报道-----小时候就听说有人把歌德巴赫猜想比做数学王冠上的明珠,点击课件,今天竞有人悬赏100万美元求征歌德巴赫猜想之解,歌德巴赫猜想到底是什麽呀?有兴趣看看吗?点击课件

出示:大于4的偶数总能写成两个奇素数之和。

师:谁来读一下.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生读.

师:就这样一句话呀。你读懂了吗?你读懂什麽啦?

生:大于4的偶数能举个例子吗6、8、10

奇数:什麽是奇数

素数(质数):什么样的数是质数?

师:哦你们是这样理解的.看来质数与约数有直接关系。你从那知道的?

教学反思: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悬念顿生,兴趣盎然,思维处于欲罢不能的愤悱状态。此时教师巧妙地把握住时机,导入新课。这样从新闻入手,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为本节课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效的条件。

活动二: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

活动目的:让学生自己去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的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初步的演绎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过程:

1、认识质数

.师:看来你们对这个猜想已经初步理解了,我们能试着写一个符合这个猜想的式子吗。

生:8=3+53、5是奇数吗?是质数吗?

10=11+33、11是奇数吗?是质数吗?

14=7+7同意吗?为什么?

师:都有兴趣举,拿出本来,看谁举的多。

生:举例。你举了几个.师把最多的式子板书黑板.

师:还有补充吗

师:我们按照自己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理解写出了这些式子,是否都符合这个猜想呢?

师:符号右边都是奇数吗?都是质数吗?质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除了1和它本身不再有其他约数的数叫质数。

师:能举出一个质数吗?5是质数,为什麽?17是质数,为什么?

师:都想举拿出本举看谁举得多?四人交流一下。

师:生汇报。这些数都是质数,到底什么是质数。板书:质数

2、认识合数。

.师:9这个数为什么不是质数我们把这样的数叫什麽数。

生:合数,为什么?

师:谁能再举一个合数。什么是合数?板书:合数.

3、今天我们学习了质数和合数.板书课题:质数合数有问题吗

4、判断数字卡片是质数还是合数?

出示:5、9为什么?

抢答:3、19、49、63、47、39、121、2、1、31、5730

师:2为什么是质数?1为什么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教学反思:教师在引导学生发现判断质数、合数方法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没有以一个裁判者的身份出现,而是力求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参与协商,鼓励和监控学生的讨论和练习过程,但不控制学生的讨论结果。同时教师也把自己当作学习者,与学生一道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当时的课堂气氛和谐、民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活动三:学生自己选择要研究的问题进行活动。

活动目的:教师要主动把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角位置让给学生,把课堂教学活动的时间多分给学生使用,把课堂教学活动的内容多留给学生处理解决,教师做好组织、设计、指导或点拨,主导者要让贤于主体者,采用这一教法,可让学生认识自我,感受到自我的价值。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活动过程:

1.你还想研究质数合数的那些知识?(学生提出很多)

如:(1)找最大质数.

(2)如何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3)自然数中是不是除了质数就是合数

2.请各小组选一个你们喜欢研究的问题,开始研究吧.

3.汇报研究成果.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你还想研究质数、合数有关的那些知识。这一过程,教师充分让位还权,放手让学生去探究,留足学生探究的时间与空间,关注有差异的学生去发现,去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做数学,能在课上研究的问题就在课上处理,留下的问题让学生向家长、老师、书籍、网络学习,这样设计已经不只局限于使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更多关注的是培养学生探究知识能力,着眼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参与意识,此环节的处理,虽然耽误了一些时间,但我想还是值得的.教师应以学生为本,而不应以备好的教案为本.

活动四:回到开头。

活动目的:教师本着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活动过程:

1.我们学习了质数和合数,对于哥德巴赫猜想中的奇素数你是怎么理解的?点击课件出示:大于4的偶数总能写成两个奇素数之和。

师:是不是所有一个尽可能大的偶数总能写成两个奇素数之和呢?能证明吗?

师: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证明?但是通过这节课我们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理解和我们之间的交流。你们是不是已经感受到了数学王国的神秘。

2.著名科学家牛顿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绩,是因为我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缘故。同学们其实你们已经站在巨人肩膀上研究问题啦。这使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在座的各位通过不懈的努力,将来肯定会有人摘下这颗数学王冠上的明珠,解开哥德巴赫猜想。

教学反思:当时学生举手非常踊跃,表现出一种探索的欲望,敢于探索科学之谜的精神,充分展示出了数学自身的魅力。

六、板书:略。

教学反思:

一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数学学习过程的实质是现实世界各种数量关系内化上升为形式化的过程。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决定了数学教育的主要活动是思想实验。为此,数学教师应充当教练的角色,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以千差万别的方式练就千差万别的学生,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创设情境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措施。

新课程标准就数学学习方式提出如下建议: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想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有人说:你拉来一批马给它喝水,不如让他感到口渴。在讲质数、合数这节课时。我沿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设计安排了这样的导入:教师叙述,20xx年3月20日北京日报第九版有这样的报道:英美两家出版社悬赏100万美元,限期两年求证歌德巴赫猜想之解,截稿日期就是今天。随着上述情境的不断展开,学生悬念顿生,兴趣盎然,思维处于欲罢不能的愤悱状态。此时教师巧妙地把握住时机,导入新课。这样从新闻入手,让学生感到口渴,学的知识有用,同时也感受到了数学自身的魅力。对数学随之充满了无限的兴趣,为本节课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效的条件。

2.教师的鼓励为学生体验成功搭设了舞台。

成功与快乐是学习的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教师不失时机的积极鼓励,能使学生产生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因此,教师要对学生任何成功的言行都要给予及时、明确和积极的强化。如微笑、点头、重复和阐述学生的正确答案。至于学生的一些错误反应,应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可以对学生说:有进步,谁能再补充一下?在讲质数、合数这节课,教师在引导学生发现判断质数、合数方法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没有以一个裁判者的身份出现,而是力求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参与协商,鼓励和监控学生的讨论和练习过程,但不控制学生的讨论结果。同时教师也把自己当作学习者,与学生一道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如:你们的例子都举对了吗?同桌互相检查一下,你们听明白他的意思了吗?谁愿意再给大家说一遍?就用他的方法试一试?等,看似简简单单的几句话,教学民主却随处可见。又如在学生看过歌德巴赫猜想内容后,教师问你懂吗?学生说我知道素数教师及时评价:你还知道素数那,真了不起。你从哪知道的?学生说书上看的。教师评价:从你的言谈举止就看出了你是个爱读书的学者。等等。由于采用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让学生充分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3.学生的体验为探索与创造提供了可持续性发展的条件。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质数、合数这节课时,教师在课后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你还想研究质数、合数有关的那些知识。这一过程,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去探究,留足学生探究的时间与空间,关注有差异的学生去发现,去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做数学,能再课上研究的问题就在课上处理,留下的问题让学生向家长、老师、书籍、网络学习,这样设计已经不只局限于使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更多关注的是培养学生探究知识能力,着眼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当学生碰到困难时,教师是启发者,当学生迷路时,教师是指导者,当学生获得成功时,教师则是鼓励者。由于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有机会接触、了解、钻研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的满足了每一个学生数学学习的需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本节课中我本着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注重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在价值目标取向上不仅仅局限于学生获得一般的解决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学自身的魅力,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了解数学的价值,体验问题解决的过程。

五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在比较和操作中进一步体会各个图形的面积公式的内在联系。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回忆和领悟各个面积公式推导的思路与方法。

教学

重难点

各个面积公式推导的思路与方法

课前准备

小黑板和展台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思考与调整

一、复习导入:

1、回忆各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二、练习与应用

1、完成P/(23)练习与应用/4

(1)、问: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长和宽分别是多少?面积呢?

(2)、问: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

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

明确:三角形的底和高的乘积应等于长方体长和宽乘积的2倍。

(3)、梯形的上底与下底和高分别是多少?(启发学生多种思路)

重点要指导与长方形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和梯形的画法。其中,三角形的底与高的乘积应是30;画梯形则应突出上、下底之和与高的乘积仍然等于30,具体画法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

2、完成P(24)练习与应用/6

让生独立完成,再让生说说分别应用了怎样的计算公式。

3、完成P(24)练习与应用/7

有两种不同的算法:(1)整体面积-石子路的面积;(2)把小路两边的平行四边形拼成一个底是19m,高是9m的平行四边形,再计算出面积。

明确两种解法:(1)209-19

(2)(20-1)9

师生活动

思考与调整

4、完成P(24)练习与应用/8

先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鼓励不同解法。

明确: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腰乡相等,这两条腰就是三角形的底和高,即都是8米。

5、p24练习与应用/10。

计算钢管根数的本质是求一个等差数列的和,而不是计算着钢管堆横截面的面积。教学时,要通过直观示意图并借助想象,帮助学生体会球和方法的思考过程与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之间存在的相似性。

6、p24练习与应用/11。

重点要指导高的测量方法。可提醒学生联系点到直线的距离的知识帮助解决高的测量问题。

7、思考题。

鼓励有兴趣的学生主动去解决。必要时可以通过画图提示学生,也可以用本单元第16页中的你知道吗介绍的方法,以打开学生思路。

三、巩固深化

全课小结

作业:P(23-24)5,9

教学得与失:

五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篇6】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1~3页的例1、例2,练一练和第6页练习一的第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的产生的背景,初步认识负数,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

2、让学生初步学会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海拔高度等。

3、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负数的意义,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负数小于0。

教学难点:体会正数和负数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负数,教学读写方法

1.情境引入: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片头。谈话:随着这熟悉的音乐,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节目。在节目中老师收集了几个城市某一天的最低气温资料,并通过温度计来显示。我们一起来看看好吗?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能有效地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对于新知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习例1:

(1)认识温度计。

温度计显示南京的温度,学生看温度计读出多少摄氏度。引出摄氏度和华氏度的介绍。说明我国是用摄氏度来计量温度的。

提问:南京的气温是多少怎么读呢?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问:好,现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摄氏度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结合课件说)这是零刻度线,表示0℃。

提问:出示上海和北京的图片以及温度表。问:上海的气温是多少?北京呢?

了解:上海的气温是4摄氏度,南京的气温是0摄氏度,北京的气温是零下4摄氏度。

(2)产生认知冲突。

提问:北京的气温和上海的气温一样吗?(出示3个城市的的气温图片)

了解:一个在0摄氏度以上,一个在0摄氏度以下,正好相反。

提问:那你们知道在数学上是怎样区分和表示这两个温度的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零上4摄氏度和零下4摄氏度在温度计上的位置显示,突出了0摄氏度这一分界线,让学生体会4℃和-4℃是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为了区分零上4摄氏度和零下4摄氏度,零上4摄氏度用+4℃表示,零下4摄氏度用-4℃表示,自然使学生认识到引进负数的必要性。】

(3)介绍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

人们规定零上4摄氏度记作+4℃,零下4摄氏度记作-4℃。+4这个数读作正四,书写这个数时,只要在以前学过的数4的前面加一个正号,+4也可以写成4;-4这个数读作负四,书写时,只要先写-负号,再写4。

现在我们还可以说那一天上海的气温是+4℃,北京那一天的温度是-4℃。你会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下面的温度吗?

3、练一练巩固气温的表示方法。

(1)学生用正数或负数的数字卡片表示图片上的温度。完成练习第2页的试一试。

(2)看图写一写温度,完成第3页练一练第2题。

4、小结:

提问: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零上的温度怎么表示?零下的温度呢?

得出:以零摄式度为界线,零上温度用正几或直接用几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几来表示。

二、感知生活中的正数和负数。

过渡说明:气候状况与地形特点、海拔高度等有关。

1、学习例2,课件出示例2直观图。

认识海拔高度的表示方法,介绍含义:海拔高度是指某地与海平面比较,得到的相对高度。(同步出现与海平面的比较)

提问:你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引导学生交流,回答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米;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

提问: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大家再想想,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表示这两个海拔高度吗?

学生尝试表达,并说含义。

追问:你是怎么想到用这种方法来记录的呢?

小结:以海平面为基准,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可以记作:+8844.43米;比海平面低155米,可以记作:-155米。

2、练一练

(1)用正数或负数表示海拔高度:完成第6页1题。

(2)说说下面的海拔高度高于海平面还是低于海平面:完成第6页2题。

三、归纳正数和负数的意义。

1、分组讨论

说明:我们用这些数分别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以及海平面以上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课件同时呈现:温度计和海拔高度图,其中0℃和海平面用红色线标出)提问:你能将它们分分类吗?按什么分?分组讨论。推选代表汇报。

2、描述意义

学生分类,汇报。

提问:你为什么这样分?

小结:像+4、19、+8844.43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4、-11、-7、-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进行分类,从分类中进一步感知正数和负数的意义。这样的教学安排既改善了学习方式,又渗透了数学思想方法。】

3、体会正数、负数和0的大小关系。

提问:你会比较正数、负数和0的大小吗?

小结: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提问:0是正数还是负数?

说明:0在实际生活中用来表示基准,比如海平面、零摄氏度等,它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线。因此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练习。

(1)完成第3页练一练第1题。

先读一读,指出下列各数中的正数、负数,并把它们填入相应的圈内。

-5+268-40-120+103

(2)完成第6页第3题。

写一写,每人写出5个正数和5个负数。

教师引导同桌互相读一读写的正数和负数。

(3)阅读你知道吗?第9页

了解中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

【设计意图:适时介绍有关负数的知识,让学生了解负数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怎样创造和使用正、负数的。学生在了解负数发展史的过程中,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四、寻找生活中的正数和负数

1、举例说说生活中的负数,并说说负数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提问: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过负数?学生举例。(出示准备好的部分图片)

说明:用心观察,大家会发现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是很广泛的。

2、第6页练习一的4、5题。

3、完成练习一第6题。

让学生在书上画图,展示部分学生的作业,共同评议。引导比较这里的温度计和例题是不一样的。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收获?

相机出示图片,边说明:像0摄氏度以上与0摄氏度以下、海平面以上与海平面以下,地面以上与地面以下、存入与取出、比赛的得分与失分。股票的上涨与下跌等是相反意义的量,都可以用正数与负数来表示。课后请同学们收集有关负数在生活中应用的资料,下节课进一步研究。

【设计意图:这里出现的每一对场景,虽然有着不同的具体的内容,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它们都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学生通过系统感受这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五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篇7】

【教学内容】

小数乘法第87页练习十五第6----14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会用简便的方法计算小数乘法;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会用简便的方法计算小数乘法。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0.70.71.1100.240.2

3.50.10.20.40.65

二、计算练习。

1、计算,再把每题的积和第一个因数比一比,有什么发现?

4.90.015.81.23.151.4

4.915.813.151

4.90.995.80.83.150.6

2、先说出每次乘的积比第一个因数大还是小,再计算。

0.5=8.2=

2.42.6=0.970.84=

1.02=1.3=

0.98=0.06=

3、你能直接在里填上<或>吗?

1.42.82.8

0.630.90.63

0.851.30.85

0.81.31.3

思考:积与划线的乘数比大小,有什么规律?

当一个数乘比1小的数,积比这个数小。

当一个数乘比1大的数,积比这个数大。

三、用简便方法计算。

0.258.542.413.02

1.288.6+0.728.612.50.960.8

思考:用的什么运算律?独立解答.

四、实际应用。

1、一种铺铁路用的钢轨,每根长12.5米,每米重44千克。80根这样的钢轨重多少千克?合多少吨?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

我们班种了400课

向日葵估计每棵大约可收葵花籽0.25千克

如果每千克葵花籽可以榨油0.18千克,他们收的葵花籽

大约可以榨油多少千克?

作业设计:

练习十五13题

板书设计:

小数乘法

0.258.54

=0.25x4x8.5

=1x8.5

=8.5

[课后反思]

五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奇数和偶数,了解奇偶性的规律。

2、探索并掌握数的奇偶性,并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3、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结合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探索并理解数的奇偶性

教学难点:

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奇偶性

1、游戏:换座位

首先将全班45个学生分成6组,人数分别为5、6、7、8、9、10。我们大家来做个换位置的游戏:要求是只能在本组内交换,而且每人只能与任意一个人交换一次座位。

(游戏后学生发现6人、8人、10人一组的均能按要求换座位,而5人、7人、9人一组的却有一人无法跟别人换座位)

2、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学生能很直观的找出原因,并说清这是由于6、8、10恰好是双数,都是2的倍数;而5、7、9是单数,不是2的倍数。

(此时学生议论纷纷,正是引出偶数、奇数的最佳时机)

3、小结:交换位置时两两交换,刚好都能换位置,像6、8、10是2的倍数,这样的数就叫做偶数;而有人不能与别人换位置,像5、7、9不时的倍数,这样的数就叫做奇数。

学生相互举例说说怎样的数是奇数,怎样的数是偶数。

二、猜想验证,认识奇偶性

1、设置悬念、激发思维

现在我们继续来考虑六组人数:5人、6人、7人、8人、9人、10人,那么猜猜那些组合起来能够刚好换完?那些不能?

2、学生猜想、操作验证

学生独立猜想,小组内汇报交流,然后统一意见进行验证(要求:验证时多选择几组进行证明)。

汇报成果:

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奇数

奇数个

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个

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你能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吗?

(学生的举例可以引导从正反两个角度进行)

3、深化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2+4+6+8++98+100这么多偶数相加的和是偶数还是奇数?为什么?

三、实践操作、应用奇偶性

我们已经知道了奇偶数的一些特性,现在要用这些特性解决我们身边经常发生的问题。

1、一个杯子,杯口朝上放在桌上,翻动一次,杯口朝下。翻动两次,杯口朝上翻动10次呢?翻动100次?105次?

学生动手操作,发现规律:奇数次朝下,偶数次朝上。

2、有3个杯子,全部杯口朝上放在桌上,每次翻动其中的两只杯子,能否经过若干次翻转,使得3个杯子全部杯口朝下?

你手上只有一个杯子怎么办?(学生:小组合作)

学生开始动手操作。

反馈:有一小部分学生说能,但是上台展示,要么违反规则,要么无法进行下去。

引导感受:如果我们分析一下每次翻转后杯口朝上的杯子数的奇偶性,就会发现问题的所在。

学生动手操作,尝试发现

交流:一开始杯口朝上的杯子是3只,是奇数;第一次翻转后,杯口朝上的变为1只,仍是奇数;再继续翻转,因为只能翻转两只杯子,即只有两只杯子改变了上、下方向,所以杯口朝上的杯子数仍是奇数。由此可知:无论翻转多少次,杯口朝上的杯子数永远是奇数,不可能是偶数。也就是说,不可能使3只杯子全部杯口朝下。

学生再次操作,感受过程,体验结论。

3、游戏。

规则如下:用骰子掷一次,

得到一个点数,以A点为起点,

连续走两次,转到哪一格,那

一格的奖品就归你。谁想上来

参加?

学生跃跃欲试如果继

续玩下去有中奖的可能吗?谁

不想参加呢?为什么?

生:骰子始终在偶数区内,不管掷的是几,加起来总是偶数,不可能得到奖品。

是呀,这是老师在街上看到的一个骗局,他就是利用了数的奇偶性专门骗小孩子上当,现在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自由说。

四、课堂小结,课后延伸。

1、说说我们这节课探索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

2、那如果是4个杯子全部杯口朝上放在桌上,每次翻动其中的3只杯子,能否经过若干次翻转,使得4个杯子全部杯口朝下?最少几次?

请同学们课后去尝试探索这个命题,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找人合作。

五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篇9】

全册教材安排

本册教材共安排11个单元。

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是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共安排7个单元,分成五部分。第一部分数的认识,有三个单元:第三单元公倍数和公因数,第四单元认识分数和第六单元分数的基本性质。第二部分数的运算,是第八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第三部分式与方程,是第一单元的方程;第四部分探索规律,是第五单元的找规律。第五部分是第九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数的认识中,公倍数和公因数研究两个自然数的倍数和因数的关系。这一单元的要求与大纲的要求比做了调整。第四单元和第六单元是有关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教学,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和(下册)已经初步认识把一个物体或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是分数。同时,学生也认识了小数。这两个单元将揭示分数的意义,研究分数的基本性质。公倍数和公因数的知识是对分数进行通分和约分的基础,因此教材在第三单元先教学公倍数和公因数。

数的运算中,学生在第一学段结合分数的初步认识,已经学习了计算分母小于10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本册教材在揭示分数的意义后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以及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学生在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的过程中,能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计算的过程又是分数基本性质的运用。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以及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教学,能及时引导学生将整数加法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律推广到分数加法中,发展迁移能力。由于方程的教学安排在第一单元,在分数加法和减法单元中,也相机安排一些含有分数的方程。

第五单元的找规律教学简单图形平移后覆盖次数的规律。由于学生对图形平移已有初步体验,也具有一定的探索规律的能力,因此安排这一内容是恰当的,能逐步提高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

第九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在用列表和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学用倒推(还原)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这对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是有价值的。同时,能进一步增强学生运用策略分析问题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空间与图形领域安排2个单元,一个单元是图形的认识,即第十单元的圆;一个单元是图形与位置,即第二单元的确定位置。对平面上常见的直线图形的认识经验将有助于学生对曲线图形的认识,这也是学生对平面图形认知结构的一次重要拓展。本册教材的确定位置主要教学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位置或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在二年级(上册)已经教学了用类似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确定具体情境中的位置,这是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的基础。本单元的教学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为第三学段学习图形与坐标的内容打下基础。

统计与概率领域安排1个单元,是第七单元的统计。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丰富学生对表示数据方式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根据需要,有效地表示数据的能力。

最后1个单元安排整理与复习。

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内容在本册教材中同样作了富有创意的尝试,共安排四次。数字与信息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并会运用数表示事物,进行交流;球的反弹高度结合分数的学习,让学生通过实验记录数据,研究球的反弹高度大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各中不同球的反弹高度是否相同。奇妙的图形密铺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欣赏与设计的活动,初步认识图形能否密铺、怎样密铺。画出美丽的图案则结合圆的认识,让学生用圆规画圆的方法画出美丽的图案。这些实践与综合应用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本文来源://www.fr134.com/f/3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