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134 >地图 >教案 >

四则运算教案

四则运算教案

时间:2024-01-23 作者:芙蓉134

相关推荐

四则运算教案通用。

四则运算教案(篇1)

【教学理念】:

精讲是基础,还需精练,只有精讲精练相结合才能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而精练在选择有代表性的练习内容基础上还要进行科学的指导,有效的订正,才能使我们的练习达到真正的效果。

【教学目标】

1.熟练地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通过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能力,、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运用正确的方法和策略解决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小黑板等。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我们学过哪些四则运算,你能举例说明吗?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使学生能举例说明说学过的知识,为下面复习做好铺垫。】

二、巧设练习,巩固深化。

(一)、没有括号的四则运算。

1、先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75+360梅20-575+360-20梅572-4脳6梅372梅4脳6-3

【设计意图:通过说和算进一步明白: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2、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1)强强每分钟能打70个字,妮妮5分钟能打300个字。强强每分钟比妮妮多打几个字?

(2)强强8分钟能打560个字,妮妮5分钟能打300个字。强强和妮妮每分钟共打几个字?

【设计意图:学生学习了新知,能在解决问题中应用,说明学生真的掌握了,因此,设计了两道这样的题,同时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有括号的四则运算。

1、比一比,算一算。

75+360梅(20-5)(75+360)梅(20-5)(72-4)脳6梅3(72-4)脳(6梅3)

【设计意图通过说和算进一步明白: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是先算乘、除法,后加、减法,如果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2、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1)一个水果店运来苹果、香蕉各8箱。苹果每箱25千克,香蕉每箱18千克。一共运来水果多少千克?

(2)学校举行运动会,其中男运动员有28名,女运动员的人数是男运动员的一半多5人,参加运动会的一共有多少名运动员?

(3)一个采煤队,四月份共采煤80万吨,五月份的采煤量是四月份的2倍少30万吨,五月份的采煤量比四月份多多少万吨?

【设计意图:在这过程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能力,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请做小判官。

16+7脳12梅464+36梅36+6412脳(280-80梅4)

=16+84梅4=100梅100=12脳(200梅4)

=100梅4=1=12脳50

=25=600

【设计意图:计算教学目的之一,也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练习警醒学生做题时一定要注意运算顺序。】

(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是本节课的内容在学生的头脑中再现,培养他们归纳总结的能力。】

五、当堂小测。

1、谨慎计算。

(1)80脳50-35梅5

(2)80脳(50-35梅5)

(3)80脳(50+35)梅5

2、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1)一本故事书小明要12天看完,前5天每天看18页,后7天每天20页。这本书共有多少页?

(2)水果店购回香蕉150千克,购回苹果比香蕉的3倍还多50千克,购回的香蕉比苹果少多少千克?

【设计意图:通过当堂小测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能招到学生掌握好和不好的地方。做好有针对性的辅导。】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教案(篇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P4/例1、例2(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地问题直接解答。

(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

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等等。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提示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条件的补充。

二、新授

1.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

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算。

2.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叙述进行指导。

3.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

(1)71-44+85

=27+85

=113(人)

71-44表示中午44人离去后还剩多少人,在加上到来的85人,就是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

(2)9873663987

=3296=2987

=1974(人)=1974(人)

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在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实际上就是原来学习的乘除混合应用题,不知道单一量的情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等等。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强调:可用线段图帮助理解。

教师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叙述,方法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主要掌握运算顺序。

4.巩固练习

(1)根据老师提供的情景编题。A加减混合。乘车时的上下车问题,图书馆的借书还书问题,B速度、单价、工作效率

先个人编题,再两人交换。

小组合作,减少重复练习。

(2)P5/做一做1、2三、小结

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汇报。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报选择性地板书。(尤其是关于运算顺序的)

运算顺序为已有知识基础,让学生进行回忆概括。

四、作业

P8/14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一)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

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72-44+85(1)98736(2)63987

=27+85=3296=2987

=113(人)=1974(人)=1974(人)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

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P6/例3P10/例4(含有两级运算或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找出条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从图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新授

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出示例3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此问题。

同桌两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1)24+24+242

=24+24+12

=48+12

=60(元)

242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用242,前两个24是爸爸和妈妈的两张成人票的总价。两张成人票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2)242+242

=48+12

=60(元)

242是爸爸和妈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242,再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

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两个综合算式都是没有括号的,而且算式中有加减法也有乘除法。

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学生总结运算顺序。

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等等。

出示例4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小组讨论,独立完成。

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1)27030-18030

=9-6

=3(名)

27030算出上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18030算出下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然后再用减法计算出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名保洁员。

(2)(270-180)30

=9030

=3(名)

270-180算出下午比上午多出游人多少人,再除以30就算出了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是的不同点,以及运算顺序的不同。

学生进行小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进行板书。

三、巩固练习

P7/做一做1、2

P11/做一做(完成书上的后,可以变化条件,如买2副手套等等。)

教师在练习的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关键语言进行知识的巩固。

四、作业

P89/59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二)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

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

(1)24+24+242(2)242+242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24+24+12=48+12(1)27030-18030(2)(270-180)30

=48+12=60(元)=9-6=9030

=60(元)=3(名)=3(名)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运算顺序: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面的。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P11/例5(强化小括号的作用)、归纳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在学生的头脑中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3.在练习中总结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回忆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学习过的四则运算顺序。

前面我们学习了几种不同的四则运算,你们还记得吗?谁能说说你在前面都学会了哪些四则运算顺序?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5

(1)42+6(12-4)

(2)42+612-4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画出顺序线)

两名学生板演。

全班学生进行检验。

上面的两道题数字、符号以及数字的顺序都没有改变,为什么两题的计算结果却不一样?

这几天我们一直都在说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学生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板书)

谁能把我们学习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帮我们大家来总结一下?

学生自由回答。

三、巩固练习

P12/做一做1、2

P14/4

教师巡视纠正。

四、作业

P1415/2、3、57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三)

(1)42+6(12-4)(2)42+612-4运算顺序:

=42+68=42+72-4(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

=42+48=114-4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

=90=110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P13/例6(0的运算)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

快速口算

出示:

(1)100+0=

(2)0+568=

(3)078=

(4)154-0=

(5)023=

(6)128-128=

(7)076=

(8)235+0=

(9)99-0=

(10)49-49=

(11)0+319=

(12)029=

二、新授

将上面的口算进行分类

请你们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学生分类后进行概括总结关于0的运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关于0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的或想说的吗?

学生提出0是否可以做除数。

小组讨论:0能否做除数?

全班辩论。各自讲明自己的理由。

教师小结:0不能做除数。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三、小结

学生小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四、作业

P1516/813

板书设计:

关于0的运算100+0=100235+0=235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0能否做除数?

0+319=3190+568=5680不能做除数。

99-0=99154-0=154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

029=0078=0一个数乘0或0乘一个数,还得0。

076=0023=0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49-49=0128-128=0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四则运算教案(篇3)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P4/例1、例2(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地问题直接解答。

(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

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等等。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提示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条件的补充。

二、新授

1.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

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算。

2.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叙述进行指导。

3.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

(1)71-44+85

=27+85

=113(人)

71-44表示中午44人离去后还剩多少人,在加上到来的85人,就是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

(2)9873663987

=3296=2987

=1974(人)=1974(人)

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在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实际上就是原来学习的乘除混合应用题,不知道单一量的情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等等。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强调:可用线段图帮助理解。

教师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叙述,方法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主要掌握运算顺序。

4.巩固练习

(1)根据老师提供的情景编题。A加减混合。乘车时的上下车问题,图书馆的借书还书问题,B速度、单价、工作效率

先个人编题,再两人交换。

小组合作,减少重复练习。

(2)P5/做一做1、2

三、小结

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汇报。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报选择性地板书。(尤其是关于运算顺序的)

运算顺序为已有知识基础,让学生进行回忆概括。

四、作业

P8/14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一)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

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72-44+85(1)98736(2)63987

=27+85=3296=2987

=113(人)=1974(人)=1974(人)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

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P6/例3P10/例4(含有两级运算或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找出条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从图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新授

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出示例3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此问题。

同桌两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1)24+24+242

=24+24+12

=48+12

=60(元)

242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用242,前两个24是爸爸和妈妈的两张成人票的总价。两张成人票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2)242+242

=48+12

=60(元)

242是爸爸和妈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242,再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

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两个综合算式都是没有括号的,而且算式中有加减法也有乘除法。

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学生总结运算顺序。

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等等。

出示例4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小组讨论,独立完成。

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1)27030-18030

=9-6

=3(名)

27030算出上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18030算出下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然后再用减法计算出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名保洁员。

(2)(270-180)30

=9030

=3(名)

270-180算出下午比上午多出游人多少人,再除以30就算出了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是的不同点,以及运算顺序的不同。

学生进行小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进行板书。

三、巩固练习

P7/做一做1、2

P11/做一做(完成书上的后,可以变化条件,如买2副手套等等。)

教师在练习的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关键语言进行知识的巩固。

四、作业

四则运算教案(篇4)

学情分析:

第一课时(例1)

教学目标:

1.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

教学难点: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1.理解加法的意义。

出示例1(1)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 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 km。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问:根据这道题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让学生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2)请学生根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

814+1142=1956 或 1142+814=1956

师:为什么用加法呢?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加法。)

(3)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出示加法的意义)

(4)说明加法各部分名称。

2.理解减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加法应用题改编成减法应用题呢?

>(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例1(2)(3)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师:根据线段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并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

1956-814=1142 或 1956-1142=814

(2)问:怎样的运算是减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

(3)小结: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出示)说明减法各部分名称。

四则运算教案(篇5)

教学内容:

P13/例6(0的运算)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

快速口算

出示:

(1)100+0=

(2)0+568=

(3)078=

(4)154-0=

(5)023=

(6)128-128=

(7)076=

(8)235+0=

(9)99-0=

(10)49-49=

(11)0+319=

(12)029=

二、新授

将上面的口算进行分类

请你们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学生分类后进行概括总结关于0的运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关于0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的或想说的吗?

学生提出0是否可以做除数。

小组讨论:0能否做除数?

全班辩论。各自讲明自己的理由。

教师小结:0不能做除数。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三、小结

学生小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四、作业

P1516/813

板书设计:

关于0的运算

100+0=100235+0=235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0能否做除数?

0+319=3190+568=5680不能做除数。

99-0=99154-0=154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

029=0078=0一个数乘0或0乘一个数,还得0。

076=0023=0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49-49=0128-128=0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四则运算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熟悉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选择合适的运算解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画图、语言叙述等方式表征数学问题的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和策略,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建立与运算意义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本课教学目标是在学生已学习100以内的加减法和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定位的,让学生在画一画、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中,学会用画图、语言叙述等方式表征数学问题的方法,感受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建立与运算意义之间的联系,并能够运用加法、减法和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解决问题。

2、教学难点:用画图、语言叙述等方式表征数学问题。

三、教学准备。

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铺垫导入。

1、动手操作。

用小棒摆一摆下面算式表示的意思,并说一说。

2、揭示课题。

(1)复习乘法和加法的意义。

(2)引出课题并板书。

复习导入,通过动手摆小棒,了解学生对乘法和加法算式的含义的理解与掌握情况,激活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为用运算的意义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二)交流理解,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理解题意。

(1)课件出示例7:

比较这两道题,选择合适的方法解答。

①有4排桌子,每排5张,一共有多少张?

②有2排桌子,一排5张,另一排4张,一共有多少张?

(2)审题交流下列问题:

①你知道了什么?

两题都是求一共有多少张桌子

②这两道题的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第①题的条件是有4排桌子,每排5张,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张桌子;第②题的条件是有2排桌子,一排5张,另一排4张,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张桌子。

③比较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求一共有多少张桌子,条件中都有4和5;不同点:第①题有4排桌子,第②题有5排桌子,两题条件中4和5表示的意义不同。

引导学生仔细读题,关注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明确题目条件和问题,为后继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作好铺垫。

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尝试解题,教师指导。

(2)汇报交流,教师板书。

①54=20(张)

②5+2=7(张)

(3)多种表征,沟通联系。

①用多种方式表征数量关系。

a、这两道题都有4和5,为什么解答方法不一样?(条件中4和5表示的意义不同)

b、你能用摆学具或画图等方法说明自己的想法吗?

②交流展示,沟通直观图与实际问题及运算意义之间的联系。

(4)用语言表征数量关系,明确运算的意义。

结合图说说两道题中4和5分别表示什么?4和5之间分别有着怎样的关系?

第①小题中4表示排数,5表示每排桌子的张数,要求的是4个5相加的和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第②小题中,4表示第一排有4张桌子,5表示第二排有5张桌子,要求的是4和5合起来是多少可以用加法计算。

小结:这两道题虽然都是求一共有多少张桌子,但题目给的条件中4和5表示的意义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

3、检验结果,梳理强化。

(1) 回顾反思:这两道题的解答正确吗?

(2)讨论检验的内容和步骤。

①先检查什么?再检查什么?为什么?

②按书上的内容和步骤进行检验。

本环节设计遵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检验结果的思路,结合教材中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三个环节展开教学,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后自主探究方法,学会用多种方式表征数量关系,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选择合适的运算解决问题,并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说明选择不同运算的道理。通过反思回顾,明确检验的内容和步骤,进一步深化理解数字相同,但条件表述的意义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渗透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

(三)巩固运用,深化理解。

1、基本练习。

第64页练十四的第1题和第2题。

(1)二年级举行摄影展,如果每个班要要选出5张照片,6个班一共要选多少张照片?

(2)小明和伙伴们租了两条船,一条坐了4人,另一条坐了6人。一共有多少人?

以上两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时让学生说说这么做的理由。

2、变式练习。

(1)教材第64页练习十四的第4题。

学生自主练习,灵活运用加、减、乘法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2)教材第65页练习十四的第8题。

汉字木笔画是4画。

①汉字森的笔画是几画?你是怎样知道的?

②词语森林的笔画一共是几画?你是怎样知道的?

学生独立完成,建立数笔画问题与乘法意义的联系。

3.综合练习。

教材第65页练习十四的第11题。

引导学生正确审题,找出隐含信息,再独立思考,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答。

通过层层递进的练习,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四则运算的意义,选择合适的运算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审题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感受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建立与运算意义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这节课我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想一想,我们是按什么步骤解决问题的?解决问题时需要注意什么?你有什么好方法?

通过归纳总结,让学生重温回顾本课内容,同时对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进行归纳,让学生在反思学习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快乐。

四则运算教案(篇7)

活动目标:

一、 学习6的加减,进一步理解交换连个加数的位置的数不变的规律。

二、 复习6的组成,练习用数的组成、分解知识进行6的加减运算。

活动准备:

一、 幼儿每人一张算式卡片,每人准备一套1-6的数字卡片。

二、 幻灯片,投影仪。

三、 “幼儿教育活动材料”——《画册》上3第6页。

活动指导:

一、 复习5以内的加减:

每个幼儿手里一张算式卡,老师用投影仪出示数字,幼儿手里的算式卡要和老师的数字相等,如:老师出5,手里拿算式卡得数是5的幼儿站起来,把算式说完整。

二、 导入新课:

小朋友都会说谜语,今天老师也给你们说一个谜语,小朋友认真听,圆圆眼睛绒绒毛,长长的耳朵真灵巧。爱吃萝卜和青菜,蹦蹦跳跳真可爱。问幼儿:是什么呢?(小白兔)想看吗?大家请看:(课件)

三、 新授:

1、 问幼儿: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

2、 大家说得真热闹,兔妈妈也说了:小朋友,你们知道有几只小兔子吗?快快帮我数数吧!

3、 师:谁来帮帮它?(指名说)问:怎么算出来的?怎样列式呢?(让学生分别说出兔子的几种算法)

算法一、分为大兔和小兔:列式3+3=6

算法二、穿的衣服颜色不同:列式3+3=6

根据课件,依次列出1+5=65+1=62+4=64+2=6

4、 利用小白兔吃萝卜学习:6-1=5

5、 小娃娃表演节目学习:6-2=4

6、 小羊吃草学习:6-3=3

7、 猫妈妈捉老鼠学习:6-4=2

8、 妈妈买菜学习:6-5=2

三、巩固联系

1) 复习6的组成,老师带学生玩“对数”的游戏。

2) 老师引导幼儿做《画册》练习“小鹿送奶”。

四、 小结:今天这节课小朋友学会了6的加法和6的减法,知道6的加法有5到算式,6的减法也有5到算式,而且帮小鹿做好事,表现真好。

板书:

6的加减

3+3=66-1=5

1+5=66-2=4

5+1=66-3=3

2+4=66-4=2

4+2=66-5=1

内容:学习6的组成

目标:、1、在游戏活动中归纳、总结、学习6的组成。

2、在操作活动中不断探索数的多种分法,并学会记录。

3、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及多维度思维能力。

准备:花片、小树、小动物图片、纸盒、糖果、笔、纸、数字卡片等

过程:

一、凑数游戏《苹果和生梨》

请1个幼儿上来带领大家玩凑数游戏。

春天的花园里有个数学王国,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到数学王国找一找那些东西的数量是6,然后你可以把6的分成全玩出来,才可以到其它地方玩。把你的发现写在纸上。

二、幼儿分组操作

1、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游戏。

2、教师巡回指导:重点指导有困难的幼儿,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三、幼儿交流讨论

1、教师拍手,幼儿回到座位。刚才大家玩得很高兴,能把自己的发现记录在纸上,谁愿意来介绍自己的发现?在玩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2、

幼儿各自介绍自己的发现。

四、学习6的组成

1、教师:今天小猫的一家也到数学王国来玩了,数一数有几只猫?用数字几来表示?看看它们长得都一样吗?引导幼儿从猫的大小、颜色、花纹、蝴蝶结来分。

2、幼儿自主讲述,如6只猫可分成1只大猫5只小猫。教师根据幼儿讲述用数字卡片贴在黑板上。教师:6有几种分法?

3、教师归纳:6有5种分法,6可以分成5和1,6可以……,它们合起来都是5送糖果。

我们小朋友本领真大,不但学会6的组成,还学会了记录,现在我们一起准备好,开上小汽车和小猫们一起到数学王国去玩吧。(听音乐,幼儿做开汽车动作)

数学王国到了,看看国王今天都准备了什么礼物?(各种糖果)

国王还准备了这么多糖果盒子,请我们小朋友帮助他来包装糖果。记住,每个盒子了只可以装6粒糖果。你一边装一边说,几粒红色的糖果、几粒兰色的糖果、或几粒黄色的糖果、几粒绿色糖,一共是6粒糖果。装好以后你可以送给周围的爸爸妈妈检查一下,也可以给好朋友检查一下,你对吗?如果正确了就请你把糖带回家,可送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

四则运算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 掌握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式题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 能在问题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3、 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归纳只有加、减法的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情境导入

1、 用多媒体展示主题图,说说图中描绘的是哪儿?人们都在做什么?

2、 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怎么解决?

二、 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 只有加、减法的运算顺序学习

多媒体展示“滑冰场”情境图和例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师:求“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该怎样列式计算?

(学生列式计算并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

全班交流

方法1:分步列式

72-44=28(人)

28+85=113(人)

综合算式:72-44+85=113(人)

说说是怎么想的?每一步是表示什么意义?

方法2:同学们想一想还有其它的方法吗?

72+85=157(人)

157-44=113(人)

综合算式:72+85-44=113(人)

师:谁能说说,在这两个综合算式中,应该先算什么?表示什么意思,再算什么?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讨论,小结得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三、知识巩固

1、 水果店运来95千克苹果,卖出56千克后,又运来70千克,水果店现在有苹果多少千克?

解法一:

解法二:

2、 计算:

79+58-24

79-58+24

四、技能大比拼

58+26-33+45-57

五、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师:归纳一下,今天所学的算式有什么特点?它们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师:对于今天的学习,你们感觉如何?

125-45-27 125+45+27

四则运算教案(篇9)

第九课时

一、创设情境,再现知识

前面我们学习了关于比和比例的知识,你都知道那些?

我校六(1)班有男生20人,女生25人,请写出该班男女生的人数比。    (20 :25或4 :5)

(1)回顾:看到20 :25你能回忆起那些有关比的知识?

(2)小组交流:引导全员参与。

(3)在以前的学习中这部分你什么知识学得最好?什么知识学得不太好,或者觉得还有疑问呢?    (板书课题:比和比例总复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初步回顾有关知识,激发复习的欲望。为后面借助组题,回顾梳理有关知识做准备。

二、梳理归网,主体内化

1.回顾比的意义

出示:根据信息写出比,并思考比的含义。〔复习比的意义〕

我校六(1)班有男生20人,女生25人。

(2)某人骑自行车,15千米的路程,用去30分钟。

2.回顾比、分数、除法的联系与区别

4 ∶7=(  )(  ) =(  )÷(  )〔比较比、分数、除法〕

根据学生回答多出示下列表格:

联系 区别

比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是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除法是一种运算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是一个数

练习:

(1)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

(2)同一段路程,甲车行完要3小时,乙车行完要2小时,甲乙两车的速度比是3 :2。                ( )

(3)两个圆的半径比是1 :2,它们的面积比是1 :4,周长比是1 :2。( )

(4)为什么足球比赛中的比分可以是“2 :0”呢?x kb  m

3.复习比的基本性质,比较求比值与化简比,并整理成下表

回顾情景,该班男女生的人数比。(20 :25或4 :5)

20 : 25的比值是(   ),化成最简比是(    )。

一般方法 结果

求比值 根据比值的意义,用前项除以后项。 是一个数。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

化简比 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把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 是一个比。它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并且是互质数。

练习:

(1)按要求填表

求比值    化简比

200 :25

25分钟 :1/3小时

35% :1.4

(2)2:6的比值是(  ),如果前项乘上3,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该(  );如果前项和后项都除以2,比值是(  )。

4.复习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区分比和比例

(1)20∶25=( ) :( )

(2)如果A×3=B×5,那么A :B=(   ) :(   )

(3)小组合作,把我们学过的比和比例这部分知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成框架图。展示学生成果,并说出如此整理的理由。

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

比 比例

意义 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或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基本

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

(0除外),比值不变。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练习

(1)含盐率是10%的盐水中,盐和盐水的比是

(2) 如果a :4= 0.2 :7,那么a =(   )

(3)从36的因数中选4个数,组成一个比例:(            )并用比例的性质检验(               )。

(4)解比例   X15 = 1.87.5                     1225 :X = 34 :56

通过我们刚才的整理,使老师和大家一起对比和比例这部分知识认识更有条理,印象也更深刻了。

【设计意图】通过借助系列组题,引导学生系统的、有条理的对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进行回顾、整合,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为后面的综合应用做知识储备。

三、综合应用,整体提高

1.说一说,议一议。

(1)通常情况下,12周岁的儿童头发与身高的比是2 :15。

黄豆中的蛋白质与脂肪含量的比是2 :1。

一种混凝土中水泥  :沙子  :石子质量的比为2 :3 :5。

人造地球卫星与宇宙飞船速度的比是40 :57。

(2)一幅中国地图的比例尺是1 :6000000。

一幅军事地图的比例尺是1 :500000。

一幅青蛙解剖图的比例尺是10 :1。

一种微型电子元件平面图的比例尺是100 :1。

(可联系实际,改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比和比例尺所表示的实际意义,感受比和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你能想办法测量一棵大树的高度吗?说说你是运用了那些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的?(独立探究,汇报交流。)  ⑴利用影子 ⑵利用反射 ⑶利用标杆

【设计意图】本题旨在引导学生运用多方法解决正反比例的实际问题。体会比例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3.(1)一种盐水,盐的质量是水的25%。现有5克盐,要配置这种盐水,需加入多少克水?

(2)一种盐水,盐与水的质量比是1 :4。现有5克盐,要配置这种盐水,需加入多少克水?

【设计意图】理解比和百分数意义的区别,使学生清楚在通常情况下,表示各部分的关系时,用比更清楚,表示部分与总数之间的关系时,用百分数更合适一些。

4.加工一批帽子,已加工10000顶,占总数的20%。还有多少顶没有加工?

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解答此题,并说出你的想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选用不同的方法。拓展思路,一题多解。新课标第一网

四、课堂总结,评价自己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了“比和比例”的知识,通过复习,你有什么新收获?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注意加强对数学思维方法的渗透,关注学生对策略的选择,注重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加强了知识间的纵横联系,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讨论、交流,综合复习了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理清了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形成了完整的知识网络,增强了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胶南实验小学    丁卫国)

四则运算教案(篇10)

一、考试要求:

(1)导数概念及其几何意义

①了解导数概念的实际背景

② 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

(2)导数的运算

① 能根据导数定义,求函数 的导数.

② 能利用下面给出的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和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求简单函数的导数,能求简单的复合函数(仅限于形如 的复合函数)的导数.

二、知识梳理:

1、如果当 时, 有极限,就说函数 在点 处可导,并把这个极限叫做 在点 处的导数(或变 化 率)。记作 或 ,即 。 的几何意义是曲线 在点 处的切线;瞬时速度就是位移函数 对时间 的导数。

2、几种常 见函数的导数

(1) (其中 为常数);(2) ( );(3) ;

(4) (5) (6) ;

3、可导函数的四则运算的求导法则

(1) ; (2) ; (3) ( );

(4) 的导数 (其中 );

三、基础检测:

1、设 是函数 的导函数,将 和 的图象画在同一个直角坐标系中,不可能正确的是 ( )

2、已知曲线 的一条切线的斜率为 ,则切点的横坐标为 ( )

A.1 B.2 C.3 D.4

3、设函数 是R上以5为周期的可导偶函数,则曲线 在 处的切线的斜率为 ( ) A. B.0 C. D.5

4、已知对任意实数 ,有 ,且 时, ,则 时( ) A. B.

C. D.

5、若 ,则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A. B. C. D.

6、点 是曲线 上任意一点,则 到直线 的距离的最小值是 ;

7、若函数 的图像与直线 只有一个公共点,则实数 的取值范围是

8、若点 在曲线 上移动,则过 点的切线的倾斜角取值范围是

9、设函数 (1)证明: 的导数 ;

(2)若对所有 都有 ,求 的取值范围。

10、已知 在区间[0,1 ]上是增函数,在区间 上是减函数,又 (Ⅰ)求 的解析式;

(Ⅱ)若在区间 (m>0)上恒有 ≤x成立,求m的取值范围.

四则运算教案(篇11)

第八课时

一、创设情境,再现知识

1.谈话: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运动员(出示刘翔的照片)

2.提问:这份资料中介绍刘翔的出生年月、身高、体重时都用到了什么?(计量单位)

3.在刘翔的个人资料中,他的出生年月、身高、体重所用到的量的计量,正是我们数学上的知识(引出课题),这也反映了生活中处处离不开量的计量。在小学阶段除了刚才出现的长度、时间、质量这些量外,我们还学习了哪些量?每种量都有各自的计量单位

板书课题:量的计量(计量单位)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教学素材入手,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提出与量的计量有关的问题,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从而产生重新认识旧知的欲望。

二、梳理归网,主体内化

1.回顾知识,自主梳理

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学过了哪些计量单位?

学生小组合作,查漏补缺,按其表示的意义将学过的计量单位归类,形成小组的有关量的计量知识网络。

老师深入各小组合作学习中,了解各组的知识网络。

2.交流展示,引导建构

小组学生进行相互交流、辩析,交流展示,教师点拨提升,整理板书:

计量单位

及进率 质量单位 时间单位 长度单位 面积单位 体积单位 容积单位

1000

千克

1000

克 世纪

100

12

31、30、29、28

24

60

60

秒 千米

1000

10

分米

10

厘米

10

毫米平方千米

1000000

平方米

100

平方分米

100

平方厘米 立方米

1000

立方分米(升)

1000

立方厘米(毫升) 升

1000

毫升

3、提炼方法,认知内化

(1)明确进率。

比较特殊的进率如1千米=1000米、1公顷=10000平方米等重点引导学生指认。

时间单位,尤其是月跟日的进率,有4种:31日、30日、29日、28日,可引导学生回忆一年中的大、小月。并问:二月份有28天也有29天,怎样区分?如何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2)引导记忆。

这么多的进率你记得住吗,可怎样记?引导学生利用各类计量单位之间进率的特点来进行记忆。

(3)如何进行计量单位之间的换算?

(4)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不同的计量制度逐步趋于统一,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让学生认识:这为了更方便地进行对外开放,为了国际间文化交流的需要,推动我国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合作交流,主动回顾学习的旧知识,进一步加深学习过的计量知识的意义和应用。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综合应用,整体提高。

(一)基本练习

1.谈话:整理完了学过的知识,下面比一比看谁在练习中表现的最出色。(屏幕出示)

1.比一比:为什么要选择不同的单位呢?(每一组分AB组)

A、奇山水库容量是4000万立方米。

B、一个水桶的容量是18.9升。

A、一列火车从济南到上海需要10小时。

B、我国运动员刘翔在雅典奥运会110米栏比赛中,创造了12.91秒的奥运纪录。

A、天坛公园的占地面积是272公顷。

B、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是4.5平方分米。

让学生合作讨论,集体交流汇报。认识计量单位的意义。

(二)综合练习:

3.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出示课本P96页第2题)

4.填空:

4米=(  )分米=( )厘米      8.2立方米=(  )升

2080米=(  )千米(  )米    6500毫升=(   )升

6平方米=(  )公顷           3吨70千克=(   )千克

让学生口述,并说出这些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如何进行计量单位之间的换算。

(三)拓展练习:

5.想一想。

(1)用多少块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才能拼成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模型?将这些木块排成一行,长多少米?

(2)把一个棱长1米的正方体木块切割成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木块,能切成多少个?将这些小正方体木块排成一行,长多少米?

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让学生集体交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6.下表是某车往返甲、乙两地的时刻表。

(见课本P96页第5题,)

(1)两地相距480千米,此车行驶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

(2)照这样的速度行驶,下午应该什么时间发车才能按时到达甲地?

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让学生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有层次的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更加进一步加深对量的计量意义和应用。

四、师生总结,整体提升

通过本节课的回顾和整理,对于量的计量的知识你还有哪些疑惑的地方?除了我们复习的常用的计量单位,你还听说其他的计量单位吗?

【课后反思】

在数学复习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进一步总结旧知,感悟生活中数学知识,进一步感悟数学知识的真正的数学意义,感受数学的博大精深,领悟数学文化的无穷魅力。

本课的练习设计充分运用教材资源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知识上从复习到应用,在思维上从理解到运用,再到拓展应用,这样分层次的练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巩固了学习的知识,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同时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与共享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胶南实验小学   丁方树)

本文来源://www.fr134.com/f/1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