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134 >地图 >教案 >

初步认识教案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时间:2024-01-22 作者:芙蓉134

相关推荐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精选3篇。

教案课件在老师少不了一项工作事项,写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在从事的事情。 详细的教学教案能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本文将为大家分享关于“角的初步认识教案”的相关内容,谢谢您的青睐让我们共同提高!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明确分数产生的实际意义。

2、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

3、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增进学生间的合作意识。wWW.fR134.CoM

教学重、难点

1、分数的基本意义

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3、学习分数的重要性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实物投影仪,圆形纸片。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开始写数学周记了,今天老师带来了,小明写的一篇周记,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好吗?

中秋节

中秋节,我们一家四口人在一起赏月吃月饼,有其中有一个水果馅的月饼我和哥哥都想吃,同学们,你们知道每人分几个吗?……半个该怎么写呢?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入手,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同时注意到以情激趣,使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学习数学。】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①学生独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示。

②交流:说说每种表示方法的含义(说说为什么这样表示)。

同学们,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月饼的一半,说明你们很有办法。不过,我向大家介绍一种更科学、更简便的表示方法。当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时,可以像这位同学一样用这个数1/2来表示。

1、认识1/2

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整个月饼的多少?(一半)一半是日常生活中的说法,用数学语言来说,是整个月饼的短短的横线表示平均分,横线下面的这一块是这个月饼的 ?,(指另一块)这一块是这个月饼的多少呢? (也是

现在谁能用一句话把刚才分饼的过程说完整?(刚开始学生说不完整,老师不急于下结论,多让几个学生说。最后概括出:把一个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这句话中你觉得哪些字词很重要?(平均)课件灵活展示:

①、讨论平均分。说说为什么重要?多媒体演示不平均分的圆(也可让学生各自拿出圆片演示)。如果像这样分,每一块能不能用可见这里能不能漏掉“平均分”三个字?

(全班同学自由读表示

2、折1/2

学生用圆形纸片折1/2

3、 判断:下面图形的上色部分,哪些能用1/2表示。

4、认识1/4

回顾周记:小明和哥哥分一个水果馅月饼,分完之后又想到了爸爸妈妈也能吃到这个水果馅的月饼,那应该把这个月饼平均分成几份呢?(那其中的一份是这个月饼的几分之一。(

5、想一想:如何折出一个圆形的1/4?并上色。

(1)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独立折纸,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说一说各自的折法。

6、学生自由创造更多的几分之一

小结:像1/8这样的数就是我们今天所认识的一个新朋友分数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在这里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给学生较大的探索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操作整理,涂一涂与折一折的内容,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第93页“做一做”第1题

2、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1~ 2题

【这一部分通过分层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达到学以致用。】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认识了这么多分数你高兴吗?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自己说一说你都学到了什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独立归纳总结的能力,让学生了解分数与我们生活是紧密相连的,体会了学习分数的必要性,并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

中的实际问题。】

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设计和主要内容:

本片提供了一个学生在户外野餐、游戏的情景图,图中的许多素材可用分数表示。本片既可以作为分数的引入进行教学,通过让学生描述图中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的事实,引出分数的概念;也可以在学生了解了分数的意义以后,通过让学生用分数描述图意,来巩固分数的认识。

教学建议:

1、出示本片,让学生描述图上的情景。

3、等学生了解了分数的意义以后,可再出示本片,让学生用分数对图中的其他素材进行描述,巩固分数的认识。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角的初步认识》是京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在学习本单元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有了这些已有知识和感性经验作基础,本教学环节中设计了一些放手让学生在操作中做数学的环节,力求让学生在眼看、耳听、手动、脑想、口说中学习知识,发展抽象思维。

二、学情分析:

角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对角并不陌生,能够很容易的在周围的物体上找到角,怎样引导学生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通过具体的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获得直接的经验,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为学生学习几何知识做好准备。

三、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生活情景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一个角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会用尺子画角。

2、知道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3、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深化对角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4、通过活动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知道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1、同学们,这是什么?(三角板)你知道为什么叫它三角板呢?(因为它是三角形的,有三个角)

3、“角”是什么样子的?谁再来指一指,描一描。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物品导入,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起知识的冲突点,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出角。)

1、从自己周围找角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三角板上有角外,其它物体上有没有角?下面大家从周围的物体中来找找角,比比看谁找得最多最准确。

汇报:同学们发现哪些物体上有角呢?谁能给大家指一指。

3、我们仔细观察一下,看看这些角有哪些相同的地方?(生观察,师介绍角的顶点和边)板书:顶点和边在数学上我们用弧线标出角,并给它起个名字(标1),这个角就可以读作角1,记作:∠1

4、刚才你找到的角的顶点和边在哪呢?和你的同桌指一指,说一说。

5、判断角刚才同学们认识了角,也找到许多的角,请大家看这些图形是不是角呢?(按点一:判断)(指名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找角”的活动初步认识角,从生活实物中抽象出角,引导学生观察找共同点,从而了解角的构成,并会读角和记角。另外再以一组判断题来检验学生初识角的成果,并加深对角的构成的认识。)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篇3

(一)、谈话引入课题

1、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数学王国图形家族成员中的几个成员,大家还认识它们吗?(学生回答)今天我们来认识图形家族中的一个新成员:角,引入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2、贴图片。图片中有红线勾画出的角。

(二)、联系实际,引导探究

1、师:同学们对角一定都非常熟悉,那么请你找找教室里、想想生活中曾注意到那些物体上有角?比一比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学生一一回答)

2、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找到了这么多角。

3、师:那么,这几个物体上有角吗?(出示实物,请学生来指一指。)

4、(预设:学生可能指对,直接进入环节5。亦可能指错进入本环节)

师:刚才有同学指的是这样一个图形(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点),这是什么?(生答)对,这是一个点。想一想怎样才能将你看到的角完整地指出来。(学生重新指角)

5、师:这一次,大家指角的时候,不单指出了一个点,还指出了两条直直的线,也就是这样的图形(师示范画出来)。

6、师:它们就是我们数学王国图形家族中的角成员。刚才大家指的这个点与两条直直的线就是角身体的各个部位,它们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想知道吗?(教师边说边板书,一起口述一遍)

7、仔细观察,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组成?(生答)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我们在表示角的时候,不能就这么点一下。看老师是怎么表示角的。(教师动作演示:一个顶点,两条边,再用手画弧)拿起你的小手,我们一起来指一指。(学生书空)现在,谁用这种方法来指一指这把尺上的角?(还有其他的角吗?)

8、(练习)师:我们这里来了一些小客人,都说自己是角,请同学们打开书(42页第1题)先仔细观察一下,哪些是角。

9、折角。

师:刚才大家已经认识了角,下面能否用老师给大家提供的纸折个角呢?小组合作。

(交流展示,指出这个角的顶点和边各在哪里?)

10、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自己也动手折了角,现在我们要把角的样子画下来,想一想看,角可以怎么画?要注意什么?(学生回答)先画一个点,从这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成了一个角。请同学们照这个方法画一个,试试。把你画的角的顶点与边指给同桌看。(一生板演,反馈时指出顶点和边即可。)

11、师:再画一个和刚才大小不一样的角。请你为自己画的角打分。

(三)、巩固拓展,课外延伸

1、师:刚才画了一个角,老师在这里再添一条线,现在这里有几个角了?(学生指,教师画弧。)

2、师:我这里还有一个长方形的图形,如果剪去一个角,请你猜猜还剩几个角?

3、师:你能告诉同伴们,今天你有哪些收获吗?

FR134.COm品读分享

[教案]认识圆柱体大班教案(篇五)


“[教案]认识圆柱体大班教案(篇五) ”的与众不同之处将在这篇文章中得以呈现,只要不断提高自己就能在职场中立于不败之地。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因此就需要老师自己花点时间去写。 教师的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反应是紧密关联的。

一、 活动目的:

1、激发幼儿探索学习兴趣,有初步的立体概念。

2、认识圆柱体,感知圆柱体的基本特征。

二、 活动准备:

1、教具:球一个、圆柱体一个,可拆圆柱一个,图示一份,判断图一份,卡片若干。

2、学具:圆柱体、球体若干,可拆的圆柱体人手一份,圆柱体积塑、旺仔牛奶罐、作业纸、笔、橡皮泥、记录表等各若干。

三、 活动过程:

1、比一比:较圆柱体与球体,探索圆柱体的特性。

A、直接引入,出示球体、圆柱体引导滚一滚,叠一叠。

“请小朋友将球体和它的朋友放在地上滚一滚,叠一叠,看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B、结合图示,引导幼儿说出圆柱体与球的差异。

“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结合幼儿的回答,依次出示图示)

C、教师小结圆柱体的特性。

“刚才小朋友在玩的过程中,都发现球体和球体不能叠在一起,但它的朋友可叠在一起,

可球体能到处滚动,而它的朋友只能侧面地来回滚动”。

2、动一动:感知圆柱体的特征。

A、幼儿动手拆圆柱体,感知圆柱体的特点。

“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一个穿衣服的球体朋友,等会儿请小朋友将它的衣服拆开,看看它的上面、下面和侧面是什么形状,大小一样吗?

B、教师小结,引导幼儿认识圆柱体,了解圆柱体的基本特征。

“小朋友都发现了球体的朋友的上面和下面都是圆形,两个圆一样大,侧面展开是长方形,中间一样粗,我们就把这种形体叫做圆柱体。

C、结合图示正确判断圆柱体。

“我们一起来找找图上哪些是圆柱体”。

3、玩一玩,通过游戏巩固对圆柱体特征的认识。

A、游戏《对与错》,正确判断圆柱体。(生活中圆柱体图片)

“老师和小朋友玩个好玩的游戏——《对与错》,如果老师取出的图片是圆柱体,小朋友为

它拍拍手,并大声说出对、对、对,如果老师取出的图片上物体不是圆柱体,那么小朋友就可以做手交叉的动作,并大声说出错、错、错”。

B、游戏《找一找》,找找活动室里圆柱体的相似物。

“刚才小朋友都很棒,一下子能判断出哪些是圆柱体,哪些不是圆柱体,现在请小朋友用

眼睛瞄一瞄,看看我们活动室哪些东西也是圆柱体”。(幼儿寻找并表述)“除了这些东西,我们周围还有哪些东西是圆柱体呢?”

4、做一做,通过制作感受圆柱体的特点。

A、《穿一穿》,选择合适的卡纸包装圆柱体。

B、《涂一涂》,为作业纸中的圆柱体涂色。

C、《搭一搭》,垒高不同大小圆柱体积塑,并做记录。

D、《变一变》,把橡皮泥变成圆柱体,并进行排列。

荔枝优秀教案精选(3篇)


教案课件在老师少不了一项工作事项,写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在从事的事情。写好教案课件,可以防止老师忽略重中之重。经过仔细筛选我们为您编辑出了这份精选的“荔枝优秀教案”,请不要忘记将这篇文章加入您的收藏夹中!

荔枝优秀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国南方有一种非常有名的水果被称作“果中珍品”,它就是荔枝。相信大家一定都品尝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贾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看看荔枝是怎样的一种水果。

二、关于荔枝的简介:

荔枝属无患子科。古籍称荔支、离支、丽支,果实成熟时果皮色红艳可观,俗称丹荔。荔枝鲜果色、香、味、形均美,甜香可口,深受消费者的欢迎,荔枝全身都是宝,果实营养丰富,维生素种类多,且含量高,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水果。

三、解题

(一)假如要你写一篇介绍荔枝的说明文,你会给文章起个什么名呢?

课文题目用的是明代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共7个字,却表达了哪几层意思?

明确:南州——荔枝的产地,泛指我国南部地区。

六月——荔枝的成熟期。六月是旧历,按公历算是七月。

荔枝丹——荔枝的颜色。

提问:文章用诗句作题目有什么好处?

明确:好处——言简意赅、生动形象。(此题内涵丰富,突出了荔枝生态的主要特点产地、成熟期、颜色。充满诗情画意,而且引古诗为题,也与全篇广泛引证的风格统一起来。)突出了科学小品的文艺性风格。

(二)明确文体知识

1、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艺性说明文)。

2、科学小品:介绍科 m. 学知识的文艺性说明文。其特点是以通俗有趣的写法介绍科学知识,篇幅短小,形式灵活,语言生动,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文学情趣。

四、作者简介:

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他创作、编写、翻译了二十九部生物学著作。现任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早在30年代,他就出版了《中国植物图鉴》等专著,1931年出版的《鸟类概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现代鸟类学著作。他创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南州六月荔枝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都选自他的《生物学碎锦》。

贾祖璋的科普作品大多以绚丽多彩的生物为写作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有着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

五、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荔枝优秀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掌握课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的说明顺序;

二、以引用为重点,学习用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

三、从课文引用的材料中,在思想认识上受到一定的启发教育。

教学设想

本课文用两教时,着重引导学生自己分析课文。第一教时让学生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掌握说明的顺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第二教时着重研究说明方法,特别要弄懂引用在说明中的作用,体会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指导自读。

(一)明确教学要求(见前面的教学目的)

(二)学生自学课文。要求:(1)结合注释阅读全文,标出读不准音的、不懂意思的、难写的字词,查词典解决,做到能读;会写、懂意思;(2)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细读课文,弄清课文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特色,对文章有进一步的理解;(3)参考“思考和练习一”,写出课文的结构提纲;(4)划出课文中引用的部分,思考它们的表达作用;(5)提出疑问。

二、研读课文。

(一)解题。

文章是介绍荔枝这种水果的,题目为什么不用《荔枝》而借用一句诗——《南州六月荔枝丹》?

“南州六月荔枝丹”短短7个字,包含了荔枝生长的地域、成熟的时间以及鲜明的色泽。以这句诗作标题,能激发人丰富的想象,并且有文学气息,同文章本身的语言风格是一致的,当然比以《荔枝》作标题要好。

(二)研究课文内容。

1.背诵(或抄录)《荔枝图序》全文: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桔.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提问:白居易写荔枝,从树形、树叶到花、壳、实;味等等,写得比较全面,而课文的第1段为什么只引用了其中“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四句?

引文是为写作目的和说明内容服务的,引用哪些文句,必须有所选择。第1段里所引4句的内容,实际上就是这篇文章所要说明的重点。这一段把自己幼时对荔枝干的认识同白居易对荔枝的描写进行对比,通过比较提出问题,为下面进行具体说明开了路。这篇说明文的开头不是用平实、简洁的语言而是写得比较生动,这就是科学小品(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

2.编写结构提纲,弄清说明的顺序,理解文章的脉络。

启发学生思考和讨论一些问题,因为在课文的“预习提示”和“思考和练习一”中,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1)文章“说明荔枝的生态结构和有关荔枝生产的一些问题”,“第11至第14段主要介绍了荔枝的生产情况”,把这4段作为一个层次。其实第11段到13段主要是写荔枝的产地,前两段主要利用历史资料和古籍记载,具体说明产于广东、广西、云南、福建、四川等省,后一段是根据荔枝的生活习性说明荔枝生长的北限是成都、福州。这几段跟荔枝的生产并无直接关系。(《现代汉语词典》对“生产”的解释是:“人们使用工具来创造各种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至于第14段,是文章的结尾部分,不宜归附在上面这个层次。

(2)生态是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这个解释,课文第13段说的“荔枝是亚热带果树,性喜温暖”,就是指它的生活习性。因此,提示和练习把课文分成生态结构和生产情况两部分,是不恰当的。

鉴于以上原因,可以列成以下的结构提纲:

开头——提出问题

外壳

颜色

外部形态

(表) 形状

南 大小

州 果实特点

六 (主)

月 (里) 内膜

荔 内部结构 果肉(假种皮)

枝 具体说明 种子(核)

(次) 花和栽植特点

生长特点 产地

生长习性

结尾——发表意见

通过这个结构提纲,使学生明确:《南州六月荔枝丹》介绍荔枝这种水果的生态特点,因此从生理特性写起,写到它的生活习性。并且以生理特性为主,生活习性为次,这是文章总的说明顺序。写荔枝的生理特性,主要是写果实的特点,这一部分的说明顺序是由表到里,即从外部形态写到内部结构,一层一层,从外壳一直写到内核,条理非常清楚。

第10段说明荔枝的花,在分段处理上有一些分歧,如课文的练习,把它归入内部结构,这显然是不恰当的。因而有的就把主体部分分为“果、花、产地、习性”四大段,这种分法可以参考。

(列提纲也是一种很好的思维训练,要充分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敢于质疑和发表不同意见。)

3.课文说明荔枝的外壳,用了哪几种方法?

一是比较,如荔枝壳是粗糙的,白居易用红缯来比喻荔枝壳有不足之外。二是比喻和科学术语相结合,使读者容易明了,如说“龟裂片”“好像龟甲”,说“片峰”“有的尖锐如刺”。

4.第3段到第5段,分别说明荔枝的颜色、形状和大小,写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写法相同之处,是先写通常的情况,再写特殊的情况。比如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但也有淡红等其他颜色的;荔枝一般是心脏形,但也有细长如指和圆小如珠的;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但也有重达四五十克甚至六十克的。这样写就符合实际,给人的是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知识。

尽管这三段的布局差不多,但具体的写法却不一样。写颜色,用了比喻和引用的说明方法,渲染丁绚丽的色彩;写形状,主要是用对植物学的术语(如蒂、果肩、果顶、缝合线等)作通俗的解释来说明的;写大小,主要是通过数字来说明,其中还引用有关的著作为依据,来增强说明的准确性。

5.学习引用的说明方法。

这篇课文,引用的材料很多,有的是直接引用,有的是间接引用,有的是全引,有的是摘引。所引用的材料,从作用看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增强文学性的,使文章显得生动、有文采、如第3段的“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有的是增强科学性的,使说明有根据,更准确,如第5段引《四川果树良种图谱》和《中国果树栽培学》的数字。请分析文中引用的材料,哪些是属于增强文学性的,哪些是属于增强科学性的?

第6段摘引徐煳的诗,那是夸张的描写,引用它是为了增加一些文学情趣,从而使读者产生一些美感。最后一段全引苏轼的诗,主要也是增强文学性,使人由此而展开联想,想到美好的前景。其他各段的引用,基本上是为了使说明更加确切可靠而写的。如白居易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句,“荔枝十花一子”的谚语,第11、12段的历史资料和古代著作等。第8段引杜牧全诗,旨在说明“荔枝不耐贮藏”。但这是首古代名诗,它本身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所以在文中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第13段引用的三个事例,是从反面说明荔枝种植不能超过它生长的北限,但因为写的是具体的故事,还引了一些诗句,也使文章增加了文采。

6.学习用数字说明的方法。

通过做练习和交流讨论,使学生明确在说明中使用数字很重要。数字说明要确切,该用确数的时候用确数,可用约数的地方用约数。如“一年开花四次之多”,不能写成“一年开花四次左右”;“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不能写成“通常是直径四厘米”。

在约数中还有一种限数,就是限定在约数之中的数字,如“五十人以内”、“三年以上”、“一百元左右”。可以补充以下句子指出其中的确数、约数和限数:

(1)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2)“宋公荔枝”现名“宋家香”,有老树一枝,尚生长在莆氏祠堂里,依然每年开花结实。

(3)一个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结实总在一百以下,所以有“荔枝十花一子”的谚语。

三、练习。

(一)比较下边每组里的两个语句在表达意思上有什么不同。

①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1)

②将来是完全可能的事

①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十三种

(2)

②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共有十三种

①盛产荔枝的地区

(3)

②能产荔枝的地区

写说明文,除了数字要用得确切以外,词语的运用也要确切。可是,这道练习并不能帮助学生辨析怎样遣词造句才是确切的,因为离开了语言环境,就无从辨别①②两句中哪一句表达得更恰当。因此,对这道题目,可以引导学生做这样的练习:

(1)对第①句话,要求学生找出原文,根据整个句子和上下文的意思,分析为什么这样说是很恰当的。比如,“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句中“也许”一词用得恰如其分,因为所讲的是使荔枝北移的事,根据荔枝的生活习性,要超过生长的北限进行种植,历来没有成功的事例,从这一点说,北移“是完全不可能的”;但是为什么又有可能性呢?这里作者讲了一个条件,就是“科学发达”。然而,可能性还不是现实性,就必须用“也许”使意思表达得更确切。

(2)对第②句,可以要求学生给它补上一些话,把意思说得既完整又确切。例如,“随着高科技事业的飞速发展,人类上月球去办工厂,将来是完全可能的事。”

(二)把课文改写成一篇语言平实的说明文,要求条理清楚(不一定完全按照课文的顺序),通俗易懂。在课内完成,口头交流。

荔枝优秀教案 篇3

一、从介绍荔枝导入新课:

(教师在讲台上预先放些新鲜的荔枝)

一进教室,同学们就会发现讲台上有鲜艳诱人的水果——这就是被人们称为“水果之王”的荔枝。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介绍荔枝的科学小品——《南州六月荔枝丹》。

二、解题、简介作者、文体:

1、这个标题为我们提供了关于荔枝的哪些信息?

明确:(多媒体显示)三方面:(1)产地(2)成熟期(3)成熟果实的颜色。

2、这个标题出自哪一首诗?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

明确:(多媒体显示)明朝 陈辉《荔枝》。

3、以诗句为题,有何好处?

明确:生动、新颖。且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和文学色彩。

4、简介作者:(多媒体展示)

5、简介文体:(多媒体展示)

三、引导学生观察、描述自己带来的荔枝,最后品尝。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记录观察及品尝所得;并把果皮、果壳装袋,以保持环境卫生。)

观察顺序:外壳——颜色——形状——大小。

(请学生剥开荔枝)

果膜——果肉——果核

四、检查预习情况一(多媒体展示字词)

五、布置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二)要求学生列出本文的结构提纲。并对比自己写的观察品尝记录与贾祖璋写的文章,看看有何异同之处?各有哪些优点与不足?

明确:(多媒体展示本文的结构提纲)

(多媒体展示相关的荔枝图片)

学生谈对比的结果。

六、布置学生再读课文,师生共同讨论、探究:

(一)白居易在《荔枝图序》里关于荔枝的描述准确吗?

(多媒体展示白居易的《荔枝图序》,学生齐读。)

明确:白居易的话有对有错。(多媒体展示相关的荔枝图)

1、壳如红缯(丝织品)——错(粗糙、不平)——(教师追问)象什么?(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2、膜如紫绡(绸缎)——错(白色)——(教师追问)为什么会错?给我们什么教训?——(学生回答)误把内壁的花纹当作膜的花纹了;观察要仔细。(学生再次观察果膜。)

3、瓤肉莹白如冰雪——对——(教师追问)还可以怎么说?(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4、浆液甘酸如醴酪——对(是白居易个人的感觉)——教师请学生谈口感(言之有理即可)

三角形的教案集锦


下面芙蓉134的编辑为您呈上“三角形的教案”相关主题内容。老师根据事先准备好的教案课件内容给学生上课,每个老师都需要细心筹备教案课件。 学生的思维方式和逻辑可以通过课堂反应得出结论。我相信这篇文章会让您对某个领域更加熟悉!

三角形的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在操作中去认识各种类别的三角形及其特征。

3、在对三角形的分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在操作中去认识各种类别的三角形及其特征。

教学准备:

例1的5个图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认识三角形”,你知道了三角形的哪些知识?

教师:(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的分类。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中的5个三角形

提出要求:

(2)根据角的特点对这些三角形进行分类,并思考这样分的依据。

(3)给同桌同学讲一讲,你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要这样分?

2、反馈学生的分类

学生(为一类,(为一类。

学生为一类,((为一类。

学生为一类,((为一类。

学生(为一类,(为一类。

(如果学生这更清楚?

(如果学生只有前面请你再仔细观察这些三角形角的大小,讨论:还可不可以进一步细分?

3、整理分类结果

教师:这些三角形,我们都可以将它们分为几类?(也就是3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为一类,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为一类,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为一类。

下面就请同学们来给这3类三角形分别取一个合适的名字吧!

板书:按角分类锐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教师:看书,读一读第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教师:为什么这里说“有1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想一想,在一个三角形里面能不能有2个直角呢?在一个三角形里面能不能有2个钝角呢?

4、认识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如果我们把所有的三角形看着一个整体,这个整体由几部分组成,哪几部分?(板书)

5、练习:第62页第1题。

三、课堂活动

第61页课堂活动第1题。

四、巩固练习

1、第62页第2题:按要求在方格上画出三角形。

2、判断。

五、拓展练习

如果只给你看三角形中的一个角,能判断这是个什么三角形吗?

知道三角形的一个角是锐角,不能确定这个三角形的种类,因为任意一种三角形都至少有两个锐角。

六、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60~63页例2,例3,课堂活动第2,3题,练习十二第5~8题。

教学目标:

等边三角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能力,通过操作培养学生空间能力。

教学重点:

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一面等腰三角形的彩旗。

学生:任意一个三角形,一张长方形纸,量角器,剪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三角形按角的大小是怎样分类的?教师: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研究这些三角形,看看它们的边有什么特征。

二、探索等腰三角形的特征

1、出示例2

教师:将红领巾或小彩旗对折,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小组中交流你的发现。

2、反馈学生的发现,并说出自己是怎样发现这些特征的

(两个角相等。(3)是轴对称图形。

3、验证

教师: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对折后都是这样的呢?请拿出自己随意剪的三角形,进行对折,看有没有这些特征。

教师:(出示等腰三角形进行演示)像这样把三角形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说明这两条边相等,两个角相等,是轴对称图形,这种三角形是三角形中的一种特殊情况,我们把这种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4、教学等腰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在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底边上的两个角叫做底角。

(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5、讨论

在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中有没有等腰三角形呢?学生用三角板量各类三角形的边长。

在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中都有等腰三角形。

(教师画出后面两个图并标出各部分名称)

教师:闭上眼睛想一想等腰三角形是什么样的?等腰三角形有什么特征?

6、判断下面的三角形是不是等腰三角形

三、探索等边三角形的特征

1、出示例3 按要求剪三角形。

(1)将一张长方形纸对折。

(2)用量角器量30°的角。

(3)剪三角形。

(4)展开。

2、仔细观察手中的三角形的角和边,也可以动手折一折或用直尺和量角器量量,看有什么发现?

3、在小组里面交流自己的发现并说出你是怎样发现的。

4、反馈

(1)3条边相等。

(2)3个角相等,都是60°。

(3)是轴对称图形。

(4)锐角三角形。

教师:像这种3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做等边三角形。

教师:闭上眼睛想一想,等边三角形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征?

四、课堂小结(略)

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五、巩固练习

1、第61页课堂活动第2~3题。

(第

2、第63页第5题:根据已有的三角形画出等腰三角形。

(两种画法, 作图中发现可以两条直角边为对称轴画出等腰三角形)

3、第63页第6题:求三角形各个角的度数。

六、拓展练习

三角形的教案(篇2)

【教材内容】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北京版)第九册数学

【教材分析】

《三角形内角和》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北京版)第九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的范畴,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相关知识后对三角形的进一步研究,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大小的三角形进行度量,再运用拼、折、剪等方法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发现三角形的又一特性,更加深入的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生分析】

在四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角的概念、角的分类和角的度量等知识。在本课之前,学生又掌握了三角形的稳定性研究了三角形的分类。这些都为进一步研究三角形内角和作了知识储备和心理准备,为本课内容的教学作了铺垫。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它有助于理解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间的关系,是进一步学习、研究几何问题的基础。

【教学目标】

拼、折、剪等方法探索和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掌握并会应用这一规律解决实际的问题。

争辩、操作、推理发展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掌握由特殊到一般的逻辑思辨方法和先猜想后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一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

能利用学到的知识进行合情的推理。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各种各样的直角三角形、长方形、剪刀、量角器、数学纸

【教学过程】

一、学具三角板,引入新课

,问:这是咱们同学非常熟悉的一种学习工具,是什么呀?(三角板)它们的外形是什么形状的?(三角形)(课件:抽象出三角形)

3、认识内角

((板书:三角形内角)∠1就叫做三角形的什么?这两条边夹的角∠2呢?∠3呢?

(这个呢?(三个)

(设计意图:由学生最熟悉的三角板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一)直角三角形内角和

ⅰ、特殊直角三角形内角和

2、观察这两个三角形的度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2:我还发现他们内角加起来是180度。师:他真会观察,你发现了吗?快算一算是不是他说的那样?

(课件):(

那么另一个三角板的三个内角的总度数是多少?

(生回答,师课件:(

5、这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另一个呢?

赶快在你的数学纸上画一个平角。

(师出示一个平角)问:平角是什么样的?

7、师述:角的两边形成一条直线就是平角。也就是180度,哦,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就组成这样的一个角呀。

ⅱ、一般直角三角形内角和

1、老师还为你们准备了各种各样的直角三角形,快拿出来看看。

2、刚才的那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你们手中的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老师还为你们准备了一些学具,你能充分地利用这些学具,想办法来研究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吗?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研究,注意小组同学要明确分工可以一个人填表,另外的人一起动手实验看一看哪一组想出研究方法最多。

(汇报

哪个组愿意把你们的研究成果向大家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在实物展台上演示)

三角形的种类

验证方法

验证结果

*“量一量”的方法:

板书:有一点误差的度数

*“剪一剪”的方法:

我们在剪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剪完之后怎样拼?拼成的是什么?你怎么知道是平角?(提示:可以在我们画的平角上拼)(课件展示)

现在我们也用这种方法试一试,看能不能拼成平角?(小组实验)

你们的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拼成的是平角吗?也就是内角和是多少度?

还有其他方法吗?

*“折一折”的方法:

预设:①生:我是折的。师:怎样折的?你能给大家演示吗?

学生演示(课件:折的过程)

②学生没有说出来,师:你们看老师还有一种方法请看:(课件:折的过程)其实折的方法和剪、撕的道理是一样的,最后都是把三个内角拼成平角。(板书:折)

*推理:

你们有用长方形来研究直角三角形内角和度数的吗?(课件:长方形)快想一想用长方形怎样去研究?(课件:长方形验证的过程)

这种方法就叫做推理,一般到中学以后我们经常会用到。(板书:推理)

3、小结

(刚才我们在测量的时候为什么会出现179度183度呢?看来只要是测量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误差。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量、拼、推理等实践操作活动,自主探究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二)、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

1、请你们任意画一个钝角三角形,一个锐角三角形

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研究的?

3、学生模仿老师操作说理

4、由此我们得到了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呢?我们就可以说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

师:这也是三角形的一个特性,现在你对三角形的这一特性有疑问吗?如果没有的话请你用自信、肯定的语气读一读(板书: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三、巩固新知,拓展应用

我们就用三角形的这一特性来解决一些问题

1、两个三角形拼成大三角形

(1)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少度?

(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这时学生答案又出现了师:究竟谁对呢

2、一个三角形去掉一部分

(1)这是一个三角形,他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我从中剪去一个三角形他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再剪去一个三角形呢?(课件演示)

你们看这两个三角形他们的大小、形状都怎么样?但内角和都是180度,看来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度数和他的大小形状都无关。

你能利用我们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来研究这个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吗?

(3)如果五边形,你还能求出他的度数吗?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理解、消化、新的知识,能够灵活的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

四、总结评价、延伸知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研究你掌握了哪些知识?我们是怎样研究的呢?

师:先研究的是特殊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拼等方法得到了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再利用直角三角形通过推理研究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脉络。)

三角形的教案(篇3)

教学目标:

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

合作交流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

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分类活动,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教法:主动探究法。学法:小组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剪下附页3中的图1。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针对预习作业中的题目在小组内进行讨论,特别是做错的题目组内交流订正。

二、情景导入呈现目标

问题引入:上学期我们学习角的分类,可以把角分为什么?产生质疑,引入新课。

三、探究新知

(一)、自主学习:完成课本22页的各项要求。

1、我们以前学过那些角?

2、从情境图入手。这是什么图形?是由什么组成的?这些三角形一样吗?

3、你能给这些三角形分类吗?

(二)说一说、认一认

1、认识笑笑的分法。笑笑为什么这样分呢?

2、观察第三类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特点。归纳出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3、观察第一类让学生发现其中有一个直角,其他两个角时锐角,归纳出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4、观察第二类让学生发现其中有一个钝角,其他两个角时锐角,归纳出有一个角是角的三角形是角三角形。

四、当堂训练

_____三角形和_____三角形;三角形按边分类分为_____三角形、_____三角形和_____三角形。

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三角形:(三角形;(三角形;(三角形;

3、锐角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是_____角;直角三角形中必定有一个是_____角;钝角三角形中也必定有一个角是_____角。

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条对称轴,不等边三角形()条对称轴。

填一填。进行23页练一练第2题。我们来做一个猜一猜的数学游戏。猜一猜被信封遮住的可能是什么三角形。

7、练一练的第一题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集体订正。

8、学生独立练习做练一练的第

解疑、个别汇报、老师点拨。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或者还有什么疑问?独立思索小组交流总结方法教师点拨。

六、拓展提高

如果把一个梯形,一条边不断地变小,一直小到一个点,就是什么形状?一直大到和下底相等,就是什么形状?

七、布置作业完成数学同步练习册。

板书设计三角形的分类

按角分类:按边分类:

先独立做,最后组内交流。

课后反思:

1、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内容的学习环节做了适当的调整。 2、教学策略的选用

(1)运用了动手操作活动,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教材这部分知识所对应的分类现象,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因此在进一步强化这种体验的过程中我进行了思考和认知,使知识从学生的生活中来,从学生的思考探究中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现有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有助于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融。

(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时间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也正是由于这些认识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体验,因此血红色呢过不仅“懂了”,而且信了,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主动的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

三角形的教案(篇4)

教学内容:

教材第“做一做”及教材第69页练习十六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

2.能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结论,求三角形中未知角的度数。

3.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分析推理能力。

重点难点:

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教学准备:

三角形卡片、量角器、直尺。

导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是平角?平角是多少度?

2、计算角的度数。

二、新知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质疑验证结论这样的思维过程,真正整体感知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真正验证了“实践出真知” 的道理,这样的教学,将三角形内角和置于平面图形内角和的大背景中,拓展了三角形内角和的数学知识背景,渗透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有效地避免了新知识的“横空出现”。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任务目标,做到心里有数。

2、揭题:课件演示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

3、猜想: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4、验证:

(1)初证:用一副三角板说明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质疑:三角板是特殊的直角三角形,不具有普遍性,不能代表所有三角形。

5、结论:修改板书,把“?”去掉,写“是”。

三、知识运用(课件出示练习题,生解答)

1、填空

(1)一个三角形,它的两个内角度数之和是110 ,第三个内角是( ).

(2)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是50,则另一个锐角是( )。

(3)等边三角形的3个内角都是( )。

(。

(三角形。

2、判断

四、拓展探究

根据所学的知识,你能想办法求出四边形、五边形的内角和吗?

汇报结果。3、课件提示帮助理解。

五、自我评价根据学卡要求给自己评出“优”“良好”“合格”。

六、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教学反思

今天我讲了《三角形内角和》这部分内容,学生其实通过不同途径已经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是不是说这节课的重难点就已经突破了,只要学生能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就算是达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了呢?我想应该好好思考教材背后要传递的东西。

任何规律的发现都要经过一个猜测、验证的过程,不经历这个探究的过程,学生对于这一内容的认识就不深刻,聪明的孩子还会怀疑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吗?。因此这个结论必须由实践操作得出结论。所以最终我把本课定为一个实践探究课。

如何开篇点题,是我这次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怎样才能让学生由已知顺利转向对未知的探求,怎样直接转向研究三个角的“和”的问题呢?因此我只设计了三个简单的问题然学生快速进入主题。

如何验证内角和是空间想象来让孩子体会,这些都有“实验”的特点,那么就都会有误差,其实都无法严格的证明。但是这节课我们除了要尊重知识的严谨还应该尊重孩子的认知。如果通过剪拼、折叠、想象后,还有的孩子认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值得怀疑的话,这无非也是件好事,说明孩子体会到了这些方法的不严谨,同时对知识有一种尊重,对自己的操作结果充满自信,否则拼个差不多也可以简单的认同了内角和是180°。

本节课的练习的设置也是努力做到有梯度、有趣味、有拓展。从开始的抢答内角和体会三角形内角和跟大小无关、跟形状无关,到已知两个角的度数求第三个角,这些都是巩固。之后的,求拼接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后,得到的图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求被剪开的三角形,形成的新图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这些都是对三角形内角和的一次拓展。让学生的认知发生冲突,提出挑战。

给学生一个平台,她会给你一片精彩。通过动手操作来验证内角和是否是180°,学生最容易出现的就是把3个角剪下来拼一拼,个别人可能会想到折的方法。而这节课上有个小姑娘研究的是直角三角形,她的折法很巧妙,将两个锐角折过来,刚好拼成一个直角,这个直角和原来三角形已有的直角就重叠在了一起,两个直角就180°。虽然我知道这样的方法,但是通过试讲,孩子们没有这样的表现,我就没有奢求什么。但是今天的课堂太丰富多元了。这样的方法都出现了让我觉得特别值得肯定。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还是因为我给了他们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当有了空间,孩子才会施展他们的才华。这是我的一大收获。

前边验证时间过多,到练习时间就有些少,特别是求四边形和六边形内角和时,给的时间过短,学生没有充分思维。

总而言之,这次的公开课,给了我一次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在教案设计时,该怎么样把每一个环节落实到位,怎么样说好每一句话,预设好每一个环节,在教研中听取各位教师的点评,让我有了茅塞顿开的感觉。在此,我衷心感谢数学团队教师对我中肯的评价,感谢他们对我的直言不讳,无私奉献自己的想法,让我在教学中,能够在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与学生共同去探讨,去发现,去学习。

三角形的教案(篇5)

一、说教材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的内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学好它有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内角之间的关系,也是进一步学习几何的基础。

二、说学情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平角,学会测量角的度数及三角形的分类、已具备一定的探究经验和技能的基础上探索和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为理解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关系以及在今后学习多边形内角和打下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我制定出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分别是:

撕拼、折叠等方法,探索和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能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

动手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3、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自主发展。

四、说教学重点:

探究和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五.说教学难点:

用不同方法探究、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六.说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准备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各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剪刀、量角器。

七、说教法学法

这节课如果作为一般的讲授课教学,其实说来很容易,只需要告诉学生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学生记住这个结论就可以直接进行练习了。显然这种教学设计不符合新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指出: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转变,为了将这节课的目标真正的落到实处,我把这节课定性为“开放型探究课”,开展了一系列的数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亲身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实现自主发展。所以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学习数学。例如:分小组测量三角形每个内角的度数并算出它们的总和。

(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数学。例如:当同学们无法判断大小三角形的內角和谁大谁小时

,自己想办法进一步探究.

(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完成归纳推理过程。例如:通过拼一拼、折一折、分一分等方法层层推进,这样由普通到特殊再到一般的推理过程.

(引导学生在归纳推理的基础上实现知识迁移。例如:当学生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之后,引导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进一步探究多边形的内角和。

八、说教学流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其原有认知基础上的主动建构,因此我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4个环节:

1、创设情景,以情激趣

首先上课一开始,我利用多媒体出示大小两个三角形为比谁的内角和大而争吵,让正方形来判断谁大谁小的教学情景,富有挑战性,充满了浓浓的吸引力,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让他们产生一种想立即判断出谁大谁小的强烈愿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了加深对内角和意义认识和理解我把正方形巧妙的融入了情景中,为后来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度数做了铺垫。

2、 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

这一环节的设计我是分4部分完成的:

(1).量一量

我紧紧抓住小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先引导他们用量角器量一量的方法去探究比较大小三角形的内角和,可能会出现大于折一折等不同的方法探究不同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拼一拼、折一折

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形有关知识,已具备一定的探究经验和技能。所以在自主探究和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度时,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他们的学习潜力,给他们提供充分自主探究和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利用手中的学具自己去研究,不做任何拼折方法的提示,不局限学生的思维方式,完全放手,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探究,同学们可能会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剪拼、折拼,对他们的探究精神我都予以表扬和肯定。

(加深内化

学生亲身经历探索、实验、发现、讨论、交流、验证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后,体会到:这些三角形的内角和是相等的。都是简练的数学语言表述探究方法学生汇报并演示三角形内角和折拼方法。学生通过动口表述,动手演示,观看验证、加深了他们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的直观理解,更加深了对知识的内化。

(解决问题

在学生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一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时候,我出示了本节课的课题。继而让学生对大小三角形内角和谁大谁小的问题作出判断:他们说的都不对,这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

分析思维能力,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参与意识,体验成功的同时掌握和体会数学的学习方法,初步感知数学知识的科学性和严密性。在学生在探究中,实现自主体验,获得自主发展。

解决问题

本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几种题型:辨析3思考题,4拓展题,这几种题型由简单到复杂,巩固了这节课学到的知识,也解决了一些实际的问题,最后一道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探索经验去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对知识进行了迁移,加深了知识的内化,更是学生通过自主体验获得知识自我建构的升华。

全课小结

这一环节我利用数学文化给学生介绍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的历史,旨在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博大精深,领悟数学的学习方法,同时也是对本节课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一知识点作出小结。通过谈感想,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也是对学生提出的希望:对待学习要有不断探索和创新的精神,只有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效率才会更高!

三角形的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理解三角形内角和与三角形的大小无关。

计算、猜想、实验等数学活动,积累认识图形的方法和经验,逐步推理、归纳出三角形内角和。

3.关注学生在操作活动中遇到的真问题,培养学生诚实严谨的实验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的态度。

教学重点:

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形状无关。

教学难点:

经历操作活动,推理、归纳出三角形的内角和。

教学资源:

多煤体课件,各种三角形,三角板,量角器,剪刀。

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昨天我们学习了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按角的特征怎么分类?按边的特征怎么分类?

现在能确定了吗?为什么现在就能确定了?(有一个钝角,两个锐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二、合件交流,操作发现。

你知道三角尺内角的度数分别是多少吗?每个直角三角尺的内角度数之和都是多少度?我们能根据三角尺的内角和是(课件出示学习单)。

2.组织学生小组合作:

请同学们以。②同桌交流,你们有什么发现?

3.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①那个组说一说你们组测量的数据和计算的结果?(学生的计算不是正好②你们有什么发现?(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大约都是老师板书: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就需要我们验证,请同学们想办法验证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学生通过折的方法剪拼进行验证;学生通过剪、拼的方法进行验证。)

4.学生展台展示自己的难方法。通过验证,我们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老师把“?”改为“!”。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

四、反思总结,自我建构。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这节课我们就研究到这儿,同学们再见!

认识梯形课件教案(合集7篇)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没有写的老师就需要抓紧完成了。老师在上课时会按照教案课件来实施。有请阅读“认识梯形课件教案”相关内容,希望这些建议有助于你在团队协作中更加高效!

认识梯形课件教案(篇1)

中产阶级科学活动的教学计划:了解梯形教学计划

中班科学活动认识梯形的教学计划主要包括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内容,并初步了解梯形的特点,不能受梯形位置的影响,正确找到梯形通过各种图形,发展儿童的观察,比较和动手能力,适合幼儿园教师参加中班科学活动班,来看看阶梯教学计划。活动目标:

1.理解梯形的特性,可以在各种图中正确找到梯形,而不受梯形位置的影响。

2培养孩子的观察、比较和实践能力。

三。培养孩子对事物的好奇心,愿意大胆探索和试验。

4培养观察和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激发孩子们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课件,一些有几何学的信封,一些有梯形几何贴纸和**。

活动程序:

首先,通过场景,回顾之前学过的几何图形并引导梯形。

``兔子看起来像什么样的房子?“它是由什么几何体构成的? (提示孩子举手说话)

摘要:这是一栋特殊的房子,全部由几何图形组成,具有梯形的屋顶,圆形的窗户,方形的主体,矩形的门和方形的门,在黑板上一一显示梯子,矩形和正方形。圆。

二,观察图形

(1)了解梯形的基本特征。``让我们仔细看看梯形是什么样子的?摘要:原梯形有四角四边。上下边是平的,只要左右两边倾斜,就不是平的。

(2) ,场景,找到一个梯形“邦妮的家在梯形周围?多少?'引导孩子寻找,计数。

(3) 确定梯形变换梯形在不同位置的位置。 (进行梯形教具演示)让孩子们理解,原来的梯形可以倒置,放下,倾斜放置和侧面放置,仍然是梯形的。(课件显示不同位置的梯形图)。

三,游戏操作

(1) 找一只兔子来设计一条漂亮的几何路径。请孩子们帮助兔子铺路。从封套中的几何图形中找到梯形,并将其放置在梯形砖上。

应该注意的是,有些梯形婴儿是魔术师,有些则被分类和摆放,并且老师和孩子纠正错误。

(2) 离开兔子路,我们去找兔子出游,我们排好队,踏上梯形的砖块人行道,一起去郊游(游戏结束)。

认识梯形课件教案(篇2)

现代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活动是由教师与学生所组成的共同体完成的,其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按照学生的思维模式,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发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具有主导作用的主导性主体,学生具有发展作用的发展性主体,课堂教学就是要通过师生双方主体互动,开展一系列学教活动,在探索过程中学生象科学家一样发现知识,在合作交流中理解并将数学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的一条重要标准。

我们都知道,数学教材编排都有由一个个的知识点按一定的知识结构编排的,但对于这一编排,学生能否建构完整的认知结构呢?这已引起许多教师的关注。注重对一个个知识点的理解运用,而忽视对完整知识结构的建立,殊不知帮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有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因此现代教育理念的主导下,教师必须重视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如五年级第二学期梯形的认识,教材的安排是先认识梯形的概念,再学习梯形的各部分名称,最后学习梯形的分类。如何针对这些知识,帮助学生建构认知结构呢?新旧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行为会达到怎样不同的教学效果呢?下面就以梯形的认识为例两种教法的对比进行反思。

一、模块组合,联想建构

当前我们的教学中以一问一答式的打乒乓球式的提问居多,整个教学过程呈线型状态,学生被教师的问牵着走,学生的思维狭窄,毫无主动性和创造性可言。而采用模块组合,即将几个知识点组成一个模块,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学生在这个空间内充分的、自由的思维。不同的学生由于知识基础、思维方式等的不同,形成百花齐放的状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各自的水平上有所发展。数学片断一:梯形的认识师先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问:这是什么图形,什么叫平行四边形。再出示一个梯形,问:这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教学片断二:梯形的认识

讨论题:(1)这些分别是什么图形?有什么特征。

(2)如果要给它们分类,你分几类?为什么?

教学片断一属于线型教学模式,在教师的提问中,学生能通过观察比较,明确只有一只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仅此而已。而教学片断二采用了模块组合,学生通过观察、辨析,不仅可以获得梯形的概念,而且可以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即:

皮亚杰认为,认知的发展不是一种数量的简单积累过程,而是认知结构不断重新建构的过程。学生在这一模块的讨论辨析中,对原有的四边形的认知结构进行的重新建构,而不仅仅是只增加了知识的量。同时,由于模块组合扩大了思维空间和容量,使各种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了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注重挖掘梳理知识的生长点,并据此组织材料,提供给学生,引导学生有效的沟通知道间的联系,使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断扩大、丰富,更加科学化。

二、合作交流、拓展创新

合作学习是为了完成共同任务,通过有效的沟通、交流,使大家在比较中反省自己的不足,吸收别人的长处,获得深入的启发,发挥自己的潜能,共同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每个都要为此作出贡献,从这个意义上,个体学习是合作有效开展的前提。石本无光,相击而发出光,对于一个个体来说,个人的思维是有局限的,但是在独立基础上合作交流,通过思维的碰撞,相互启发,启迪智慧,不断开拓创新。据国外对各种教学方法进行长期跟踪调查,结果得到:通过讲授法教学,若干年后还保留的知识占5%,而通过合作交流学习获得的知识,若干年后还保留50%。与讲授法相比,整整提高了10倍,这是一个惊人的数据,在上面的两个案例的对比教学中,我们看到,合作交流的优势不仅仅停留在知识量的保留上。

教学片断一:梯形的分类师: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操作(将长方形纸对折,并剪一刀,剪出什么图形?这个图形有什么特征?

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很容易得到,轴对称图形,腰相等等特征,从而获得等腰图形的概念。

师:如果沿着对称轴把梯形剪开,又是什么图形,有什么特征?

生操作后认识直角梯形。

教学片断二:梯形的分类

师:出示一组梯形先判断上面图形是不是梯形,再分类,并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分类。

生先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在说理中逐步建立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概念,并完成建构。

师:给你2张长方形的纸,请分别剪出直角梯形、等腰梯形(先独立操作,再小组交流)。

学生很容易剪出一个直角梯形,在剪等腰梯形时,每人方法各不相同,很多先量再剪,有的在思考一个动作快的学生拿着剪好的等腰梯形看,自言自语:这好像还是个对称图形。另一个学生灵机一动对称图形?!突然一拍大腿,是对称图形就好办了,看我的。他把纸对折,沿一条边剪一刀,就形成了一个等腰梯形了。

从这两个数学片断中看到,教学片断一中,老师结合教材知识结构开展教学,条理清楚,学生能掌握各种知识点,增加什么叫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等知识,但不能有条理地将它归纳到梯形分类这一结构中,需要老师去完成板书。

采用合作交流的方式,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再通过团体成员间交流,表达自己的意见,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大纲中指出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的开放题,给学生提供探索契机,这里教学片断二,教师就设计了一道操作题,让学生剪一个等腰梯形,将操作和思维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外部操作过程中,对知识加以内化,由动作思维过渡到具体思维。同时又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在shareidea中突法灵感,产生创新,这就出现了对折剪一刀的壮举。虽然教法一也让学生进行了操作,但学生是无意识的操作,增加的只是技能。而教法二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体验发现的乐趣这种体验来自个体探究对好奇心的满足,操作对动手欲的满足,发现对求知欲的满足。

认识梯形课件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掌握梯形的特征,能辨认梯形,知道梯形的各部分名称,会画梯形的高。初步了解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的特征。

比较等沟通梯形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3.借助多媒体手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升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掌握梯形的特征,能运用梯形的特征辨认梯形。

【教学难点】

画梯形的高

【教学准备】

教具:等腰梯形、直角梯形、一般梯形图片各若干张

学具:三角尺、课堂作业纸

【教学设想】

《认识梯形》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上年级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按教材进度第一次系统认识梯形,要求学生不仅能根据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特征直观判别,而且能与前面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进行比较和沟通。基于这样的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一、充分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与联系,关注知识形成的过程。

对梯形的特征研究,我努力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课的引入,采用了把一个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重叠,让学生观察并思考:所形成的重叠部分会是什么图形?让学生初步感知梯形一组对边平行,一组对边不平行。在建立梯形表象过程中,让学生不断把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进行比较,加深两种图形之间的区别,也为学生沟通四边形之间的联系作好铺垫。课的结尾,把课本练习十一第长方形等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

二、精选习题,整合知识点,用足用好每道习题。

本节课的知识点是比较多的,包括梯形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的特殊性、画梯形的高等,以及沟通四边形之间的联系。为此,该如何能够选好习题,整合知识,给学生留足思考和探究的空间,显得尤为重要。

整节课由3道习题构成,而每道习题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

如第一题由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重叠得到的3个梯形来探究梯形的特征,在学生经过讨论得出梯形的特征后,继续利用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重叠,通过任意旋转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观察思考:重叠部分的图形为什么一定是梯形。

第二题从判断是否是梯形开始,到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及高,再通过分类认识两种特殊梯形,进而认识到特殊梯形的底、腰及高的特殊性。

第三题从静态地找梯形,到动态地观察图形之间的关系,从而巩固新知识的学习,提升数学思考力。

【教学过程预设】

一、由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重叠,引入新课。

1. 把一个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重叠在一起,如果重叠部分是四边形,会是什么四边形?

重叠出几个不同形状的梯形。

2. 揭示课题。原来把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重叠在一起,可以产生一个新的图形----梯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梯形。

二、掌握梯形特征,形成清晰表象。

1.感悟梯形特征。

预设:四条边,四个角;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你怎么肯定这组对边一定平行,另一组对边一定不平行?

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梯形是由三角形和长方形重叠得到,在平行四边形上的这组对边一定平行,在三角形上的这组对边一定不平行。

到底什么样的四边形,才叫做梯形?

讨论得出: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2)变式判断:继续让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重叠出梯形。

a.平行四边形不动,三角形继续旋转,构造新梯形。

b.三角形不动,平行四边形旋转,构造新梯形。

思考:为什么这些也都是梯形?

引导学生发现:不管怎么变,都是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

(3)生活中的梯形

生活中见过梯形吗?

课件出示生活中的常见梯形。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人教版新版《认识梯形》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人教版新版《认识梯形》教学设计学生汇报,对有争议的图形进行讨论。

(2)出示梯形各部分名称。

这些梯形的底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腰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观察得出:平行的一组对边是梯形的底,不平行的一组对边是梯形的腰。

(3)画高

两条底之间的距离叫梯形的高。学生独立画高。

练习反馈,引导发现:梯形的高有无数条。

等腰梯形。

学生汇报,移一移,分一分。

a.按有没有直角: 6,认识直角梯形。

了解直角梯形的特殊性:腰垂直于底边,同时也是梯形的高。

b.按是否有一组对边相等,或按是否对称 7,认识等腰梯形。

了解等腰梯形的特殊性:两腰相等;轴对称;底角相等。

三、巩固提高,沟通梯形与四边形之间的联系。

1.已知 a//b,下图中有几个梯形?把它们找出来。

2.学习梯形各部分名称及作高。

(1)判断:下面的图形哪些是梯形?哪些不是?为什么?

你能找到几个梯形?用4个顶点字母表示梯形,写一写。

思考1:你怎么肯定这些都是梯形?

思考2:这些梯形形状都是不一样的,但有什么是相等的?

2.几何画板:出示图

根据第1题拿出其中一个梯形AEFB, F点喜欢在b这条线上动来动去。想象:随着F点的左右移动,会变成哪些图形呢?

(1)往右移,都是梯形。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

两次停留思考:第1次,差不多是平行四边形时;第2次, F点接近是E点,是什么图形?

(3)如果能动2个点,还能得到什么图形?

(4)如果F点能随意动,会变成什么图形?

四、课堂总结

看来四边形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我们以后的学习,你会发现它们更多的秘密。

板书设计

梯 形

上底

一组对边平行 底 下底

另一组对边不平行 腰

直角梯形 等腰梯形

认识梯形课件教案(篇4)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撰写人部门

时间活动目标:

1激发孩子们理解平面图形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2培养儿童敏锐的观察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三。让孩子们掌握梯形的特点,找出梯形。

活动准备:

课件一套、幼儿正方形、梯形学具每人一套

活动分析:

在儿童对平面图形的理解过程中,一直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幼儿已经认识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在此基础上来认识梯形,对幼儿来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的过程。鉴于平面图形较为抽象,因此在活动过程中运用了多**教学来解决这一困难,一方面更加激发幼儿的兴趣,一方面更好的为幼儿的学习所服务。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了解梯形的特征,并能拓展到周围的生活与环境中去,主要运用观察法、观察比较法、讲解法等突破;活动的难点在于让孩子找出两个平行的侧面,主要运用观察法、讲解法、接触法等突破。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场景导入:图形王国将举办一个派对。让我们看看。(出示课件)二、展开

1、简单复习学过的图形。

2从正方形画出梯形,让孩子们认识梯形,记住名字。

三。让孩子们进行操作,比较正方形和梯形的异同。

要求:请比较边缘和角落的差异。

问:正方形和梯形的棱角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4、出示课件引出平行的概念。

5让孩子们找出平行线并解释概念。

6找梯形,找平行线,复习巩固。

7、找周围生活中像梯形的物品,让幼儿知道梯形是较稳固的图形,被广泛运用在我们的生活中,并出示课件欣赏。

三、结束

扩展活动:继续寻找周围生活中的梯形物体。

认识梯形课件教案(篇5)

教学内容:

第46~49页中的例题,“试一试”及“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探究和交流等活动,认识发现梯形的基本特征,认识梯形各部分的名称。

2.学会用不同的方法做梯形,会在方格纸上画梯形,能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梯形,并能测量出梯形的高。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操作、探索等方式认识梯形及其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理解梯形的概念,会画梯形的高并能正确测量出梯形的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同学们,最近几天我们一直在和图形打交道,想一想你对它们中的哪些成员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小结:我们不仅了解他们的基本特征,还知道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帮助我们解决了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平行四边形的容易变形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和美的享受。

2.激趣:今天大家想不想再继续研究它们中的另一位成员呢?

3.揭示课题:梯形的认识

二、动手创造,感悟特征

1.生活感知

师:你在生活中见过类似梯形的物体吗?

学生举例:桥,梯子,汽车的侧面……

2.活动感知

引导:根据刚才同学们的理解,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梯形。

小组活动,集体交流,说说做的理由和方法。

(1)用小棒摆。说说为什么要这样摆,要注意些什么?

(2)在钉板上围一个梯形。说说在围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怎样才能围成一个梯形?

(3)在方格纸上画一个梯形。说说怎样才能得到一个梯形?

(4)用直尺和三角尺画一个梯形。

3.总结特征

谈话:根据你制作梯形的体会,说一说梯形有哪些特征?

小组交流:比较梯形和平行四边形,它们有什么区别?

(强调: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而平行四边形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三、体验操作,构建知识

1.引导:你能量出梯形中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之间的距离吗?

学生操作后交流。

2.自学理解梯形各部分的名称:上底、下底、腰、高。

3.提问:什么是等腰梯形?

4.教学“试一试”

指出:如果梯形的一条腰和梯形的底互相垂直,那么这条腰就是梯形的高,这样的梯形叫直角梯形。

四、巩固练习,深化提高

1.巧辨梯形

要求学生说说是用什么方法验证的,进一步认识“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特征。

2.巧摆梯形

学生利用七巧板,寻找梯形。引导学生依次选2块、3块、4块……分别拼一拼,感受七巧板的奇妙。

3.巧分梯形

提问:看看有多少种不同的画法?感受方法的多样性。

4.巧做梯形

(1)引导学生先在一张长方形纸上画一个梯形,再以这个梯形为样子,剪出另一个梯形;也可先画一个梯形,然后把两张纸重叠在一起,一并剪下两个梯形。

(2)让学生折一折,说说分别能拼成哪些图形?

(3)让学生通过交流,明确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联系。

五、引导总结,回味提炼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梯形的定义及各部分名称和认识特殊的梯形)

2.对于今天所学的知识大家还有什么问题?

认识梯形课件教案(篇6)

设计背景

( 由于梯形的概念幼儿不容易理解,所以活动设计不从概念入手,先以游戏的方式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在游戏中充分发泄情感,感受愉悦。)

活动目标

1.感知梯形的基本特征,巩固对几何图形的认识。

2.能不受其他图形的干扰在各种图形中找到梯形,学习用多种方法将各种图形变成梯形。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

5.大胆说出自己对梯形的理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梯形的特征。教学难点:用多种方法将各种图形变成梯形。

活动准备

1,环境创设准备:活动室内放一些包含梯形的图画。2,教师演示用具:自制动物模型(小猴子的圆形嘴巴,小兔子的三角形嘴巴等等)几何图形饼干若干(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多媒体课件。3:幼儿学具:包含有梯形的图画若干张(没涂色)。

活动过程

1,游戏:给小动物喂饼干

2,观察了解梯形特征

(1)出示梯形,提问:有几条边?几个角?这个图形像什么?

(2)小结:这个像滑梯的图形叫——梯形

(3)各种各样的梯形。(出示多媒体课件)

(4)两边一样长,只有一边是滑梯的图形是梯形吗?

3,操作

在各种图形的饼干中找梯形饼干喂小动物吃。要求?想拿一块,在拿两块不同的梯形饼干喂小动物。

4,找梯形

(1)在教室里,院子里找一找,说一说。

(2)出示课件:寻找梯形宝宝。

5,分组活动

(1)给梯形穿衣服(涂色)

(2)拼一拼: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拼梯形。)

6,小结,结束。

教学反思

对于梯形,大多数孩子对他都邮感性的认识,这节课我结合幼儿这种感性认识设计了:给小动物喂饼干,找一找,涂一涂,看一看,拼一拼等环节,强化这种感性认识,同时通过比较,老师的点拨,把这种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多样的活动形式,充分考虑到幼儿的个别差异,有利于幼儿的个性发展,课件的播放 让幼儿认识到梯形的多样性,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理解梯形的特征。

当然,在这节课的设计问题上,我做的还不够准备比较欠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使小朋友在游戏中学到更多知识。

认识梯形课件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梯形,认识梯形的高及各边的名称,认识等腰梯形,能测量和画出梯形的高。

2、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能在方格纸上画梯形,能正确判断一个平面图形是不是梯形。

3、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进一步发展对“空间与图形”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梯形的定义及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

画梯形的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教材第89页例题9情境图。

提问:你能说出图片上这些物体的名称吗?这些物体上都有相同的什么图形。

2、课件出示从物体上抽象出的几何图形:

教师指出:像上面这样的四边形时梯形。

3、揭题。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梯形。(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画梯形。

引导:刚才同学们已经能找出生活中的一些梯形了,那我们能不能自己画一个梯形呢?请同学们在教材的方格纸上画一个梯形。

(1)组织学生在教材方格纸上画出梯形。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画图情况,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

(2)展示学生画好的梯形,进行集体评议。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梯形。

2、观察、交流梯形的特点。

引导思考:同学们可以将梯形和我们学过的平行四边形进行比较,看一看、说一说梯形有哪些特点?

(1)学生独立观察梯形,再在小组内说说梯形有什么特点。

(2)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梯形的特点:梯形也是四边形,有4条边,4个角;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长度不相等。

3、概括、总结梯形的定义。

(1)刚才同学们通过观察、交流,找到了梯形的许多特点,现在,你能说说什么是梯形吗?

学生自学教材第90页的一段话。

(2)组织交流。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作梯形。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分别是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不平行的一组对边是梯形的腰。

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在黑板上画出的梯形上标出上底、下底、腰。

4、认识梯形的高。

(1)动手操作,尝试画高。

布置任务:在上面梯形的底边上任意取一点,画出这一点到它对边的垂线。

学生在教材的梯形图上进行操作。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2)交流讨论,学习画图的方法。

通过交流认识到这样的垂线可以画无数条。

(3)认识梯形的高。

教师介绍:从梯形一条底边上的一点到它对边的垂直线段叫作梯形的高。

教师一边介绍,一边在图上标出“高”。

(4)画高。

组织学生画出方格纸上梯形的高,并分别量出它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毫米。

完成后,让学生指一指:画出的高分别垂直于哪一组对边。

5、认识等腰梯形。

(1)课件出示等腰梯形图。

引导:观察这个梯形,你有什么发现?用尺子量一量教材上的梯形图,验证一下你的发现。

(2)交流发现。

学生交流得出这个梯形中两腰的长度相等。

明确:这个梯形两腰的长度是相等的,这种比较特殊的梯形,叫等腰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三、反馈完善

1、让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见到的梯形。

2、完成教材第90页“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先判断哪些图形是梯形,再在梯形图上标出上底、下底和腰。

3、完成教材第90页“练一练”第2题。

(1)学生动手画一画。

(2)投影展示学生画的高。

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评价。教师相机介绍直角梯形。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蜘蛛的优秀教案(汇总3篇)


老师在正式上课之前需要写好本学期教学教案课件,现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也不迟。教案应当具有针对性和重点突出。今天向您介绍的是有关“蜘蛛的优秀教案”的话题,希望以下内容能够为您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蜘蛛的优秀教案 篇1

大班语言活动优秀教案:蜘蛛先生要搬家 [

活动目标:

1通过问题,引导孩子观察**,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

2、感知故事中的问答式结构。

三。要知道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改变生活,创造幸福。

活动准备:

课件《蜘蛛先生要搬家》

活动过程:

1、 引入、引出主角,讲解故事名称,激发孩子的兴趣。

1、 你搬过家吗?你为什么要搬家?(有只蜘蛛要动了。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关于蜘蛛移动的故事。让我们看看。)

2这只蜘蛛和我们以前见过的蜘蛛有什么区别?请你猜猜它是先生还是为小姐,你从**看出来的?(官帽、胡须和八只脚上穿了四双不同颜色的鞋子。)

3、我们的故事名字是《蜘蛛先生要搬家》,那到底将了一件什么有趣的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有趣的故事。

2、 从故事中讲故事。

1翻到第一页,介绍情节。

故事里说的是谁呀?(蜘蛛先生)蜘蛛先生站在**?(舞台),哦,蜘蛛先生的故事就要开始了!

2、蜘蛛先生怎么啦?(引导孩子观察蜘蛛先生的忧愁表情,引导孩子观察蜘蛛网断了)

3、蛛蛛先生为什么要搬家呢?(引导幼儿观察和扫把小姐的裙子缠在了一起,及观察为什么说是位小姐,及其蜘蛛先生的表情痛苦)

4刚才蜘蛛先生很痛苦。蜘蛛先生现在的表情怎么样?(开心)

你来猜猜他为什么这么开心?(他决定要搬家了)

蜘蛛先生是什么时候搬家的?为什么?

5、了解蜘蛛先生搬家的路线。

⑴、 后来他有没有找到家?那蜘蛛先生搬家经过了哪些地方?(引导儿童观察屏幕p11、13、15和17

(2)老师根据孩子的回答调出**(屋顶,电线杆,树枝,玩具屋顶,角落)

谁来按排蜘蛛先生的移动路线?

⑷、 那到底对不对呢?我们一起到再来看看。

⑸、 那具体蜘蛛先生是如何搬家的?我们一起来看看。

① 蜘蛛先生是怎么搬的?

② 爬到屋顶以后呢?它是怎么到那里的?我们能用什么动词?(荡)。

③ 最后呢 ?(最后它摇上了玩具店的屋顶)

④ 蜘蛛先生找地方盖房子了吗?那在**找到的?

6、蜘蛛先生用什么盖房子的?那他吐出的丝是什么样的?

那他现在的表情是什么样的?他为什么很开心呢?)让孩子明白,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生活环境是最幸福的。)

7、蜘蛛先生的房子漂亮吗?你来用一个好听的词来说说。

3、 老师自问自答,完整地讲述了这个故事。

1鼓励孩子们思考你说的和老师说的是一样的?

这个故事和我们以前的故事有什么不同?(一问一答的形式)

四、 幼儿两人结伴,自由讲述。

三个孩子可以自由地讲,两个人一组,一问一答地讲故事。(允许幼儿讲的和书上有差别)

4鼓励幼儿结伴在集体面前讲述。

五、 幼儿续编故事。

蜘蛛先生还会搬家吗?为什么?(鼓励孩子们继续故事并结束活动。)

蜘蛛的优秀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认识蜘蛛及蜘蛛的各种本领。

2、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及对周围事物的探究及观察能力。

活动准备:

1、关于蜘蛛结网的影像资料

2、蜘蛛网的图片、仿真玩具蜘蛛

3、毛线若干条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认识蜘蛛及蜘蛛织网的特点,促使幼儿养成对周围事物的探究和观察能力。

活动难点:延伸活动幼儿用毛线织网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稳定情绪,律动《小蜘蛛》。(这一环节是为了引出主题。)

二、基本部分。

1、观察玩具蜘蛛,提问:你们知道蜘蛛的丝从哪里来的?.!来源:屈,老.师教案网让幼儿猜想,发表不同的看法。

(这一环节是引发猜想,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2、观看一段蜘蛛结网的录像,让幼儿在这一过程中通过眼、耳自已寻找答案。

(这一环节是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带着问题自己寻找答案。)

3、通过层层递进的提问:1、蜘蛛的丝是从哪里吐出来的?2、平日里你从哪里看到蜘蛛结的网?3、蜘蛛是怎样捕捉猎物的?

4、蜘蛛是益虫还是害虫?(幼儿自由发表意见。)

(这一环节是扩展幼儿的思维,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结束部分。

分组用毛线学习蜘蛛织网。(把幼儿分成四组,分发毛线,学习蜘蛛织网)

活动反思:

活动结束后,我认真反思了这节课,教育活动应以幼儿的需要、兴趣,尤其是幼儿的经验来进行,学决定教,在活动中我对自己角色的定位是一个参与者,我希望和孩子共同发现、探讨、寻找,让孩子在观察时享受探索的快乐。一节课下来,我个人认为,我设计的这节课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在活动中,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特别高,因为这是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只是个别孩子对这方面的知识欠缺,但是在活动中,他们能充分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来参与活动,我个人认为,这节课还是成功的。

蜘蛛的优秀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逐步理解故事内容,了解不同动物和蜘蛛说的话语。

2.乐于大胆交流,懂得做事要坚持的道理。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故事中的几个小动物图片、有关小动物的汉字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图片蜘蛛)师:这是谁,它有什么特殊的本领?

2.师: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个故事好忙的蜘蛛。

二、欣赏故事

1.完整欣赏故事一遍,初步理解。

提问:故事的名字叫什么?哪些小动物邀请蜘蛛去玩的?

先是哪只小动物?按照顺序表达。

2.分段欣赏故事,逐步表达小动物与蜘蛛的问话。

(1)逐一呈现动物图片,依次模仿小动物是怎样问小蜘蛛的。(教案出自:教案网)(集体和个别回答)兜风什么意思?注意量词的使用。

(2)蜘蛛一直忙着做什么?

(3)蜘蛛忙着织网,没有回答,猜猜蜘蛛心里是怎么想的?

(心里想着我要把网编织好了,不能跟你们去玩。坚持到最后他终于编织出了一张漂亮的网。)

(4)蜘蛛是怎样捉到苍蝇的?为什么说是好忙的一天?

小结:蜘蛛工作时非常专心和认真,没有跟小动物去玩,最后织出了漂亮的网。

3.幼儿根据相关汉字扮演角色,尝试进行情景表演。

三、情境表演幼儿分角色进行故事情节表演。

四、总结交流:你们喜欢这只蜘蛛吗?为什么?

小结:蜘蛛做事情很认真,有始有终,从头到底把事情完成,然后才能去做别的事情,我们也要向蜘蛛一样,坚持到底才能做好事情。这样才能学到更多本领。

本文来源://www.fr134.com/f/1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