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134 >地图 >总结 >

回归读书笔记

《回归》读书笔记精选

时间:2024-02-29 作者:芙蓉134

相关推荐

《回归》读书笔记精选11篇。

对于作品这本书,大家都会有各自的想法。 读后感可以让我们感受和领悟作品中的生活和文化内涵,芙蓉134小编为您提供了“《回归》读书笔记精选”,谢谢阅读愿我们的资源给您提供帮助!

《回归》读书笔记精选【篇1】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是指“大人”之学、君子之学。道是指自然、社会规律的大学问,是大智慧之学。这里的道还应该有一种解释,那就是学习的途径和方法。明德是指人本身所潜在的、天生的良好德性。儒家对于人性的基本判断是主张人本性善的,所以,儒家学者普遍认为一个人天赋中本来就具足良好的品德。在这一点类似于释迦牟尼所创立的佛教观点,人人皆有佛性。亲民按照朱熹的说法可以理解为一个人不仅要自明其德,还要推己及人,去帮助他人获得良好的.品德,亲民还可以理解为友爱他人、亲近他人,这两种解释并无矛盾。止在这里是指达到目标,致善则是指人生的最高目标和境界。

“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致善”被称为“大学”的三纲领。

这一个开头虽然只有不多的几个字,但其含义确是极其深刻和重要的,是《大学》的核心思想所在。

做人的学问和方法在于发现人的天性和本性,人的天性和本性就是符合天人合一的天道和地道。做人的正确道路不仅仅要自己做符合天地之道的人,还要帮助他人按照天地之道去生活和工作。做人的最终目标是要达到人的最高境界,就是要成为一个道德符合天地之道的人和一个自我完善之人。用道家的道理讲,一个致善的人就是一个道法自然的人和一个清净无为的人。用佛学的道理讲,一个致善的人就是一个摆脱贪、嗔、痴的人和一个彻底觉悟了的人。所以,人类历史上所有伟大的思想家在最根本的做人问题上,他们的观点是具有一致性的。

学习经典的意义决不在于背诵,而在于运用经典中的思想指导人们的人生,使每个人都懂得珍惜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而不会虚度年华,更不会无知地堕入地域之中。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这一段从字面上很容易理解,但其重要性在于指出了人生最重要的关键点,这个关键点就是一个人一定要知道自己最高的人生目标。一个人如果知道了自己的人生最高目标是要道法自然、要善待他人和要彻底觉悟,他就能够最终实现这个目标,从而实现完善自我和超越自我。

在这里,我们还可以学到逻辑推理的妙用。从经典的学习中,我们能够了解到古人对于事物的逻辑是有着很深的研究,并达到了非常熟练运用的程度,这一点仍然非常值得我们这些现代人来认真学习。

现实中和历史上的很多人没有成功,甚至会堕落,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搞懂人生真谛,而虚度了人生。

一个人彻底弄懂了自己的人生远大目标后,他就能够安定自己的心,而不会为外境所迷;一个人的心安定了,他就能够做到心静如平静的海面,在人生旅途上坚定地走自己的路;一个能够做到心静和心净的人自然心态就会变得安稳,这样的人就会远离浮躁;一个心态安稳的人就能够进行深入地思考和更加客观地分析与看待世界;一个善于思考和客观分析事物的人最终就一定会达到他的远大目标,就一定会最终实现他的个人理想。任何事物都有本质和细枝末节之分,任何事物也都有其始终,如果一个人能够搞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部的结构和层次;如果一个人能够懂得事物的发端和结局;如果一个人能够知道事物发生和发展的先后次序,这样的人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懂得大学之道的人了,也可以称为具有大智慧的人了。

认真研读此段,会使人们更深刻地了解人性的弱点和克服人性弱点的方法。现实中的人们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确立自己远大的志向和目标,因此,多数人在生活中会受到外境及其变化的指引,而随波逐流。这样的人是无法做到安定的,他们也无法做到心静和心净,他们更无法做到心态安稳和慎思远虑。所以,我们看到世上多数人都是终其一生,无所作为,他们只有在人生的终点附近发出无力的呻吟和慨叹。早知如此,何必当初?这也是读经典的一大意义和价值所在吧?

人生就是一个人不断克服自己的人性弱点,并通过学习和修身使自己的灵魂得到不断提升和净化的过程,在这个修炼的过程中虽然要经理各种痛苦,但实在是有人生难得之大乐存在于其中。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这个段落里出现了《大学》的八目,这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家对组成这八目的字词并不陌生,但对其深刻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就可能不甚了解了。何以见得?,每个人看一看自己的日常行为举止,再看一看周围人的行为举止,结论不言自明。所以,古人早就指出,言易而行难。

古时候,希望自己具有美德而彰显于世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国家则要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必须先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要想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就必须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想端正自己的内心就必须先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就必须先探求自然、社会和事物的规律性知识。

要想获得关于自然、社会和事物的规律性知识,人们就需要与事物进行深入而密切的接触,这样才能全面和透彻了解事物的本质及其属性;人们在了解了自然和社会的基本规律和本质后才能达到意念的真诚;人们在诚意的基础上才能达到具有正确的思维和见解;人们具有了正确的观念和价值观后就能够自觉地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人们具有高尚道德修养后就能够管理好自己的家庭;人们管理好自己的家庭,使每个家庭都和睦和和谐了,一个国家也就得以治理了;当所有的国家都得到了好的治理后,天下也就自然变得太平了。上到天子下到平民百姓,都应该以修身为本。

在这里让人们再一次感受到儒家思想家运用逻辑推理方法的妙处,()他们通过说理把如何成为君子的方法说得清晰明了和通俗易懂。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只要人们按照“格物”、“致知”、“诚意”和“正心”的顺序去自觉地修身,终究会获得圆满的人生。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本是指事物的本质和人的本质,末是指事物的细节。这一段讲的道理是,一个人的本质如果存在大问题,他就不可能做好人,更不可能成为一个得道的高人。这个思想用在做事方面也是一样的道理,一个人在做事的时候,如果没有抓到事物的核心本质,他就不可能做好事情,包括事物的细节方面也是如此。上述理论可以引申出如下的道理,一个人没有把自己的事情搞好,就无法做更大的事情,更谈不上治国和平天下这样的大事。一个修养深厚的人不可能做出浅薄而无理的事情,而一个不注重修身的人,也不可能自动自发地做出什么好事情和完成一件大事。这里讲的道理完全符合自然界的因果法则,没有种因,哪里会得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确是千古不变之真理!

学习《大学》使人们懂得人生要及早修身养德,只有先修好自身,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也才能够不枉来人世间一次。愿天下有更多的人都能够通过学习人类文化的经典,不断提升自身的品德,为造福全人类的事业贡献更大的力量。

《回归》读书笔记精选【篇2】

最近一段时间,遇到几件事情,对我的触动很大,引发了我对于探求管理之道的更深入思考……

其一,一位老板深有感触地跟我说,最近这些年,随着中国经济大势比较好,我的企业每年均以200%的速度在增长,我这两眼就只盯着市场运营,当我转身回过头一看:我们公司有员工1000多人了,再经我这么仔细一盘点,竟然发现这些员工并不是企业真正所需要的人才,形成的人才存量资产如何处置……

其二,一个制造类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给我讲述这样一件事情,前一段时间,我们公司发生了一件 事件,事发原因很简单,就是制造车间的工人嫌车间工作环境太差,已经影响到工人正常的身心健康,要求车间主任向上面反映一下情况给予环境改造,可就这一最基本的、合理的需求竟然被车间主任无数次地置之不理,当最后一次请求被蛮横地拒绝的时候,愤怒的工人就冲出拳头打得车间主任鼻口流血,这件事情震动了公司高层,我们并不没有处分这些工人,反而思考:我们在管理上是不是真的存在着问题?这些年来,企业发展得很快,而在企业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我们只关注:这件“事”你做得怎么样?而你员工个人有什么物质利益上的需求,有什么工作环境改善的需求,有什么职业发展的需求……我们不会去关心或关心很少。员工除了有衣食住行等生理上的最基本的需求,也有更高的,比如自尊等很多方面的需求,而我们一直都没有这个意识去关注。

其三,一位企业老板说,其实我是一个很愿意与创业者分享的一个人,去年,我把下边一个子公司的股份进行了分拆,分给与我一起创业的三个创业元老,即常务副总裁及其他两位副总裁,每人各15%的股份,结果直接导致我的常务副总裁向我提出辞职申请,问我:凭什么他们两个人拿的股份跟我一样多?我为公司所做的贡献有多大,他们两个人怎么能跟我比……我就在想:这样的股份奖励还不如不做了,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利益到底如何分配?制定薪酬福利政策的依据、基点是什么?

一路上走过来,或许我们整天都埋在具体的事务性工作中,和以上几位一样面临着各种管理问题与困惑……蓦然回首,却发现我们的管理行为越来越偏离管理的本原、基点,管理问题越来越多……

带着这样的问题与困惑,我们一起走近人力资源管理,共同探求一下企业为什么需要人力资源管理?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精髓与要点是什么?看看最终我们是不是能找到管理的本原问题?

当公司规模小的时候,就这么几个人,大家干得怎么样,即员工的工作行为、过程、结果如何,老板心中都有数,到年底的时候,根据他们工作的表现情况,分别派发一个红包,你5000元,他8000元,大家都感到自己所得跟自己的付出差不多,工作得到了认可,很高兴,工作干劲很足,

当公司大了,一群人——领导、部门经理、更多的员工,聚集在一起……问题就来了……举一个例子,我有一个朋友到北京一家中等的民营企业集团公司(员工约有 1000多人)担任人力资源总监,来之前先跟老板谈好工资,就说:年薪总额30万元,每月固定发放税后2万元,其余部分年底根据绩效考核发放。她一上班,当公司全体员工工资表一拿上来,她当时就傻了,与她同级别的财务总监月固定薪酬税后4万元,成本控制总监月固定薪酬税后7万元,营销总监月固定薪酬税后 3.5万元……她感到极不公平,终于忍到了三个月试用期结束,在向老板提交转正申请的同时,也提了加薪的请求。本来老板对她的三个月工作表现非常满意,可就这一加薪的要求一提出,她的转正申请迟迟没有批下来,她知道老板对她的看法发生了质的变化,半个月后,她就先提出了辞职,离开了企业……其实这样一个结局对于企业与她都是一种损失。

通过这些例子,我是想说明,企业大了,从人到人群到一群人会产生公平、效率问题,这个时候,我们得到一个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简单认识:人群需要管理,管理为了公平、效率,实现共同的目标,公平、效率,实现共同的目标产生了人力资源管理,也可换句话说,衡量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最基本的标准就是:看一个企业是否相对地解决了公平问题,从而是否产生了效率,实现了共同的目标。

那么,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核心是什么呢?就是如何将一个人的能力转换绩效,如何将一个人的品格转换成对企业的忠诚度/敬业度,这两个转换缺一不可。比如,选人的时候,我们要找到符合企业与职位胜任素质标准要求(德才兼备)的人;用人,是要把一个人的潜能充分地释放出来,实现价值增值;育人,就是要对员工进行培训,提高其职位胜任力,以提高其绩效;留人,将使企业持续发展的具有核心能力的人保留下来。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诠释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工作,就是如何将一个人的“三性”转换成“三效”,“三性”即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三效”即企业的效率、效果、效益。

《回归》读书笔记精选【篇3】

回归人心读后感


《回归人心》一书让我对人性、情感和内心世界有了全新的理解。这是一本令人深思的哲学作品,通过描述人们在追寻真实自我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困惑、挣扎和成长,探讨了人类内心最深层的渴望。


这本书以主人公李静为线索,通过她的经历展现了一个现代都市女性内心世界的复杂与纷繁。李静是一个普通的白领,过着平凡而忙碌的生活。当她遇到一段感情挫折后,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和她自己的处境。她对自我的质疑,引领她踏上了一段个人探索之旅。


这本书通过李静在各种不同情境中的思考和体验,引发了我对人性和情感的思考。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李静的内心矛盾与挣扎,令人仿佛感同身受。她的困惑与纠结让我反思了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以及寻找自我认同的过程。


书中的角色描写也令我印象深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过去,随着情节的展开,他们的内心世界也逐渐被展现出来。这些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复杂性,使我对他们的生活态度和人性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他们的遭遇,他们的选择,都让我深思,而对他们的关注与关怀也唤起了我对真实情感的尊重和珍视之情。


回归人心这个主题在这本书里运用得特别巧妙。在喧嚣的现代社会中,常常在追逐外在事物的同时忽视了自己内心的需求。书中的角色们也是如此,他们试图通过权力、财富、地位来填补内心的空虚和失落。随着他们对内心的探索和回归,他们逐渐意识到真正满足内心渴望的不是外在的东西,而是内在的心灵世界。这个领悟让我深思自己对内心需求的关注和呵护。


在阅读《回归人心》的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多的启发和启示。我意识到了人性与情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痛苦和欢乐,每个人都需要被关怀和理解。我对外在环境的看法发生了改变。现实的压力和诱惑让人容易迷失自我,但只有回归内心,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和内心的安宁。读完这本书,我对自己的人生也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我开始思考自己的内心需求,放慢脚步,关注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回归人心》是一本让人深思的哲学读物。通过描述人们对自我的追求和回归的过程,让我重新审视了人性、情感和内心世界。这本书引发了我对自己内心需求的思考,并让我意识到寻找真实自我的重要性。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从中获得力量和启示,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

《回归》读书笔记精选【篇4】

《回归人心读后感》是一本书名字听起来就非常吸引人的书籍。我近日翻阅了这本书,不仅对书中的内容深感震撼,也深深被书名中蕴含的意义所折服。


先从书名说起,《回归人心读后感》四个字构成了一个具有鲜明含义的短语。不禁让人联想到现代社会中人们疏离的心态,无休止的争斗与压力,以及人们渐行渐远的情感连接。这本书的出现,无疑给予了希望,也为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即回归的本真之心。


正如书名所描述的,这是一本关于回归人心的书籍。在这个物欲横流、竞争激烈的时代,人们往往忽略了自己真正的内心需求。迷失在外界的喧嚣声中,往往对自己内心的声音充耳不闻,丧失了对自己的思考和发展的能力。而这本书的出现无疑让人们停下了脚步,反思了一下是否有必要回归自己的内心。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案例和故事,以及自己独特的观点,向展示了回归人心的重要性和方法。作者以平实的语言和深入浅出的讲述方式,使得普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和接受书中的观点。这本书不仅给予了我新的思考视角,也提供了一些简单实用的方法,帮助回归内心。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意识到了我自己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忽视了内心的需求。我发现自己越来越追求外界的表象,而忽略了自己的内心。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认识到了内心的需要比起物质的满足更加重要。它激励我努力找回自己的本真,关注自己内心的声音和需求。


这本书还给予了我对他人内心需求的更好的理解和体察。通过书中的案例,我看到了很多人在现代社会中都迷失了自己的内心,并且往往追逐虚幻的东西。这让我更加关怀他人的内心需求,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理解。我明白了每个人都需要被理解和关怀,都有内心深处的无法言说的痛苦和渴望。我决心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不仅关注自己的内心,也要给予他人更多的温暖和理解。


{网站}小编认为,《回归人心读后感》不仅是一本充满哲理和智慧的好书,也是现代社会中反思的一面镜子。它教会了回归自己的内心,关注自己的真实需求,同时也让关注和体察他人的内心需求。这本书的意义远远超过了纸面上的文字和观点,它带给了一种新的生活态度和哲学思考。读完这本书,我深感受益匪浅,也愿意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回归自己的内心,回归人心。

《回归》读书笔记精选【篇5】

我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因为小米对粉丝很忠诚。中国有五大电子商务巨头,分别是腾讯、阿里巴巴、百度、雷军小米和360周鸿祎。其中我最想了解的就是雷军小米帝国诞生记。

雷军写下了自即创业的七个核心,即创业、经营、营销、管理、竞争、投资、信仰七个维度。他在创业这一板块有很多见解。我最认同的就是做喜欢的事情,才有可能做好。

在雷军做金山程序员的16年,外人看来他异常辛苦,苦不堪言,可可雷军把那段岁月视为自己最快乐的时光,而他毅然辞职,创立小米手机公司,也是因为内心深处对手机的热爱驱使他做出最后决策。被问到创业成功的秘诀时,雷军说了这样一句话:“成功是不可以复制的,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一定会成功。

”很小就听到一句广告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此我深以为然,所以在父母帮助我选择专业时,我在爱好和就业之间选择了前者。

只要你喜欢和投资,就业并不难,因为只有兴趣才能让人坚持下去。对于创业者来说,最理想的创业方向是兴趣与事业相结合。有了兴趣,枯燥的过程就会变得生动起来。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企业家都会保持激情和干劲。

我从小和父母一起到全国各地参观大学,培养了我浓厚的兴趣,也很幸运地报名了这个专业。而在大二参加挑战杯比赛时,在定创业主题时也选择了旅行app和民宿酒店两个方向的内容,最终敲定为一款为大学生的社交进而转向旅游的app。在这次实践中,每一次构成我都会想起“勿忘初心”这句话,从我渴望得到什么旅行服务,我因为什么而爱上旅行等方面来不断完善这份企划书,整个过程都让我保有激情和干劲。

“专注,极致,口碑,快”这七字诀,集中体现了雷军的经营之道。只有专注才能达到极致。面对各种各样的**我们能不能绝对集中优势资源,放弃应该放弃的,紧紧抓住应该把握的。这一点无论从创业还是其他方面,都是极具智慧的生存之道。

我爸爸总是告诉我不要贪多,我喜欢接受、学***物,看到画画班想要报名,某天又突然觉得弹吉他的女生很酷所以又去学吉他有时想打打羽毛球,有时又想练练跆拳道,结果在近距离接触或者进一步学***又很难再喜欢下去。所以不要贪心,专注于最高点,选择一件事并坚持下去。据说,如果你坚持做一万个小事的小事,你一定会成为这方面的专家。有了这样的信念和责任感,你就不会不做好事。

口碑是厂商发展的基石,其实质是超越用户的期望。海底捞,看上去并不是装修很好**很高大上,然而因为他们的服务超越了大家的期待值,所以大家都觉得好。相反某一些被大家各种推崇的星级酒店,但是会有人感到失望的原因就是去之前的期待太高,而失望也确实不是因为他们真的差。

这一点在我用小米系列时提现的淋漓尽致。2016年6月高考结束,我终于有机会提出公平更换手机的要求。结果,在我提出要买什么牌子的手机之前,父亲给了我红米纸条。听到这个消息我很失望,因为我之前所期望的是像苹果三星这样的大品牌手机。

然而在使用一周左右就爱不释手了。其强大的miui系统,即经过优化的android系统,几乎不会出现电脑卡等问题,而且有很多易于使用的应用程序也充满了便利性。从那以后,离不开的miui系统和其他单品,例如小米手环,电子秤,**杆,鼠标垫,耳机,米兔玩偶等都是被我收藏在手,让我成为骨灰级的小米粉。

雷军的创业之道中,我最欣赏的还是“大道至简”,至就是最和极致,同时也是到,意味着一种过程和一种境界,他的简单致胜,是在经历了复杂艰辛和曲折,甚至失败之后的理性回归。经过磨难和培养智慧,这些足以使他成为我新一代的偶像。惟愿自己有朝一日也可以成功如斯!

《回归》读书笔记精选【篇6】

第二个观点是服务一定要带来增值。服务的存在并不是为了弥补产品的缺陷。服务必须独立于产品。如果服务不能带来增值,那么服务就毫无意义。对我们公司来说,客户投资的目的是赚钱。客户之所以选择我们,是因为他们认为我们可以帮助他们赚更多的钱,这才是客户真正的需求。

所以我们在和客户沟通的时候,我们要强调我们的投资可以让你赚更多的钱,谈到服务的时候,我们让客户知道我们可以提供很好的服务,比如专业的研发能力,可以对客户配备专业的分析师,操作建议等,但是我们的服务是有偿的。这一点在网络投放页面上有很大的启示作用,我们在网页上给客户宣传第一位的肯定是在我们公司投资可以赚钱,还可以赚得很多,这是我们对比其他投资产品的优势;第二位是我们可以提供专业的投资指导服务,这是我们对比同行的优势。这是两个独立的产品。

回到基层,这本书也传达了很多营销理念。总之,这本书很好。

《回归》读书笔记精选【篇7】

前天,我津津有味的读完了《回归》这个感动的故事。

看完这个故事,我知道妈妈挣钱养活我们不容易,所以我们应该善待妈妈。

《回归》这篇故事主要讲的是一个小女孩的父亲不幸去世了,妈妈挣钱也就更辛苦了,小女孩一天中最快乐的时间就是妈妈从城里回归的时刻了。

有一次,天渐渐黑了,雨从天而降,落到了大地母亲的怀里,但小女孩还是没有看到母亲回来。

小女孩决定要去找妈妈。走在半路,她看到了自己的妈妈,妈妈一个人在地上躺着,小女孩以为妈妈太劳累了睡着了,所以,把妈妈的头放在自己的腿上。这时,小女孩发现妈妈的眼睛睁开了,小女孩的眼泪就出来了。

她走在雨里,唱着《感恩的心》这首歌曲。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母爱是多么伟大。只有母亲的辛苦,才有我们的幸福生活。

我们的母亲给了我们双手,让我们能够认真学习;母亲给了我们眼睛,让我们看见世界是多么的美好;母亲给了我们双脚,让我们追逐打闹,走遍世界每一个美丽的地方;母亲给了我们双耳,让我们倾听世界上最美妙的歌声。

我们不能报答母亲给了我们这么多吗?能!只要从小努力学习,将来就能有工作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对母亲最大的回报。

俗话说的好,“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回归》读书笔记精选【篇8】

《回归人心读后感》


《回归人心》是我最近读到的一本心灵启迪类图书,它让我体验到了一场心灵的回归之旅。这本书以清新自然的文笔,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如何回归内心,找回自己的真我。在阅读过程中,我不由得被书中的智慧启发所深深吸引,书中的每一页都让我深深感受到人类内心的力量和追寻内心的重要性。


作者在书中首先提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面临的问题:忙碌、压力和迷失自我的困扰。常常忙于工作、学习以及应付各种琐碎的事务,而忽略了与内心的沟通和联系。通过引述心理学家、哲学家和文化名人的观点,作者告诉,内心是人生的指南针,只有听从内心的声音,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走上人生的正确道路。书中的故事和案例也让我深信,只有回归内心,才可以真正拥有内在的平静和幸福。


《回归人心》中还阐述了一系列的回归内心的方法和技巧。作者通过讲述个人成长的案例,介绍了如何通过冥想、放松和与自然亲近来回归内心。书中提到的冥想练习,让我在阅读之余也不禁尝试了一番。通过冥想,我深刻感受到了它对内心的平静和探索自我的作用。书中的案例也启发了我,让我学会去欣赏自然的美,去寻找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而把内心的关注点转移到了更为重要的事物上。


通过《回归人心》的阅读,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我发现自己过去一直追求的事物往往与内心并不相符,我过于关注外界的声音和期待,忘记了内心的真实渴望。我决定改变自己,重新回归内心,去追求真正符合自己内心需求的东西。我开始尝试冥想,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寻找内心的平静和宁静。在日常生活中,我也开始注意自己与自然的联系,去感受自然界的美丽和宏伟。通过这些努力,我逐渐找回了内心的平衡和快乐,重新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回归人心》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智慧的传递者,更是一本心灵的导师。通过书中的教导,我学会了如何回归内心,去寻找真正的自己。心灵的回归之旅并不容易,需要在忙碌和压力中找到时间和空间,重新与内心对话。只有这样,才可以从迷茫中解脱,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读完《回归人心》,我深刻体会到了内心的平静与内在的力量。我相信,只要坚持回归内心,的人生将会拥有更大的意义和价值。


《回归人心》给予了我很大的启发和思考。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意识到内心是人生的指南针,唯有回归内心,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我深信,在人追求物质生活和外在成功的同时,也应该重视内心的需要和追求。内心是源于真我本质的声音和力量,只有通过回归内心,才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和满足。我愿意继续在内心的探索中努力前行,让自己的生活更有意义、更充实,并真正成为我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人。

《回归》读书笔记精选【篇9】

《回归真教育》这本书,从书名感觉它一定是最真实、最基础、最贴近生活实际的好书。

《回归真教育》总共五辑。在第一辑里,总有一颗种子会开花。里面有14篇梁老师的教育随笔。这些随笔似乎与梁先生近十年的特殊教育经历有关。他们记录的是他对那些脆弱和易受伤害的孩子的同情。

悲悯,本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一份情感,这种普遍关注人性的人道主义情怀,也应该是教师职业的本能,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情怀已经在功利教育的挤压下,一点点地离开了我们。梁老师正是在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中,一点点地感悟到了今天的教育缺少的这份情感,并在有意无意中告诉我们:悲天悯人其实是师爱的本源,一个对学生没有悲悯情怀的老师,永远不可能找到真正的爱。

第二辑,“个个争第一”让教育走向何处,总共21篇随笔。这些随笔,更多地注入了梁老师对教育的深入思考:从一所课改名校的宣传口号,他感受到了当今教育的拥挤与倾轧,冷静地告诫我们“真正的教育应该追求‘学生第一’,而非让学生追求‘第一’,在教育者的眼里,‘第一’的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所谓的分数”;从工作群的一次交流,他发出了“教育之累何时不再有”的感叹;从一次监考,他发出了“学***为了什么”的质疑;从到一所学校参观,他发出了“别让统一抹杀了学生个性”的谏言;从**一档电视节目,他断言“起跑决定不了胜负”……他是一个思考着的老师,身边的一景一物、一草一木都会引发他对教育的思考。

这种思考,让他站在一个审视教育的高处,不断地触摸教育的现实。

第三辑,打破关住自己的门,21篇关于教师成长的随笔。很多时候,我总是感觉与梁老师的倾心相交似乎是源于共同的经历。和我一样,他也是在村办的最贫困的中小学开始他的初级教育的。和我一样,他在农村教育方面也有很长的经验,我们成长的土壤一经没有营养了。

同样的基层成长模式,让我们对教师的成长都有一种天然的敬畏和感触。然而,他对教育的理解比我敏感的多。从他文章中的相关故事来看,他应该有一个深刻的阅读。这些读物在不知不觉中滋养了他的教育灵魂,帮助他完成了一种参照和反思的回归,这是对教师成长的最好诠释——回归原点,找到教育的根基。

第四部分,寻找有效管理的标志,对21篇**中涉及到的学校管理的细节和态度进行分析。从一位校长在校园内随手乱扔烟头,梁老师想到了更多的“烟头”:校长的口头禅,对学生问候的熟视无睹,无意间对学生的失约……并进而想到了学校管理,发出了“切莫让‘烟头’烧毁了教育”的告诫。

教育没有小事。学校的管理不在于那些名著的管理体制。校长的言行是学校最好的管理。这就是梁先生的独特之处。从微妙之处,他可以找到伟大的教育,这似乎隐藏在一些不需要说的简单的事情。只要我们愿意,我们可以回到生活中去寻找和打磨。

第五个系列,种子成就魅力老师,仍然是21篇**。这些文章无一例外地写下了他对一些伟大教育家教育思想的追求和诠释。陶行知和陈寅恪都给了作者启迪和教育的向上力量。

这也是梁先生留给我们最宝贵的教育理念:无论是在教育实践中匍匐前进的大师还是匍通教师,都需要保持朴素的教育之心,敬畏真实的教育之心。

“总有一粒种子会开花”真的是这样,并且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花期,或早或晚,这是自然规律。家庭条件、生活环境、成长氛围、个性特征等诸多因素造就了不同的感受、接受和感知。如何制定统一的标准。作为一名教师,我愿意等待。我不急。然而,我不能尽我所能让一颗不能发芽的种子和所有不在同一开花期的种子一起发芽。这对彼此都很难。

什么样的种子?适合什么时候发芽?

后进生,潜能生,待优生,课改之后似乎看不见“差”了,几年了,把“差”去掉了,改革了,是这样吗?教育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是必须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发展,为寻找一个学生更适合的教育方式,这其中包含把学生划三六九等吗?后进生、潜在生、天才生是不同年级的学生吗?但把学生评为369分的唯一标准是什么?

学生成绩,这样,一些孩子永远

《回归》读书笔记精选【篇10】

可能从小学识字开始,就迷上了小人书,也就是连环画,当然,前一个名称更贴切,更亲切。为了买小人书,舍不得买零嘴儿,总是把爸爸妈妈给的零花钱一分两分地积攒起来,凑够2角左右就可以买一本。当然如果想买成套的,就要多攒一些了。

三五年间,攒了有上百本或者更多。相比零食,小人书更有吸引力。可惜有一回搬家的时候都弄丢了,对于我来说,这是刻骨铭心的伤痛,念念不忘了很长一段时间。

渐渐大了,真的“如同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看自己能够看到的一切文字。农村糊墙的旧报纸,需要把脖子扭成各种角度去读。舅舅家订的农民科技杂志,现在还记得里面有关于养君子兰、养鸡、养鸭、种田的技术介绍。当时自己还想过,要是不能上学了,自己是不是可以尝试科学养殖啊?

再就是看各种武侠小说。也没有什么选择,从同学那里能看到什么就看什么。开始是《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后来就多了,梁羽生、古龙……同学租来的书,趁着中午休息时间,不吃饭也要读完,没读完就上课时偷着看,真是饥不择食啊!

印象深刻的一本书是很薄的一本小册子,书名好像是托尔斯泰散文三篇。小学的时候就出现在我的视野中,读完的感觉是作者怎么说一些读不懂的奇怪的话?读不懂没关系啊!小学读不懂初中读,初中读不懂高中读。后来这本书就像悄无声息地出现一样,又悄无声息地消失。我只记得书中有一句话:有些人良知的尺子为了维护自己,是弯弯曲曲的。现在总算真正明白了其中的含义。

非常遗憾在那个与书热恋的年龄读到的好书太少。

失落了一些时光,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来到精读,在这个环境中,在这个群体里,我们是为了学习,为了改变,为了提升自己。从心理学的层面上来说,我们提升自己,是因为我们自恋,我们追求完美。从教育学的角度看,我们提升自我是为了完成自我教育。从哲学层面上理解,我们提升自我,是为了完成精神禀赋的成长,是为了追求优秀和幸福,是为了更深刻地认识世界、认识自我。

读周国平的《让教育回归人性》,好像遇到了知音,他理解你的热爱,甚至比你更加热爱;他知道你的困惑,因为他也曾经困惑;他赞赏你的勇敢,因为他就是一位勇敢者!一位向大师学习的学生,一位用哲学思考人生的思想者,一位用人生实践哲学的行动派,他就是周国平。

读周国平的书,就如他自己所说:我不是大师,我只是大师的学生,我想引领读者也成为大师的学生。周国平的书,展示了他是如何把哲学思考,和自己的人生实践结合起来的。没有空洞的教条,用自己的成长经历,用自己作为父亲、学生、老师的各种角色,用自己的少年、青年、成年的人生各个阶段,从不同视角,经过反思,结合哲学思考,提炼人生智慧。

(一)儿童的教育

对比我们自己小时候受到的教育和现在的孩子受到的教育,区别在于:

第一,在学校的环境中,我们的老师几乎不压堂,门外就是操场,下课了,我们冲出教室就在操场上疯跑。而现在的孩子们即使下课,老师可能压堂,或者楼层较高来不及从教室跑到操场,只能在教室中写写作业。

第二,放学回家,写完那点少得可怜的作业,我们就开始在村子里玩,上蹿下跳,撵鸭打狗,上树摘果,下河摸鱼……现在的孩子们,放学之后面对的是写不完的作业,上不完的各种补课班、兴趣班!

第三,我们的家长,对我们也有期待,希望我们有出息,希望我们把握自己的命运。但是他们并没有急切,也没有逼迫,或许也是没有能力,只是看着我们逐渐成长,只是在需要的时候帮助一下而已。而现在的家长们,充满焦虑,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恨不得将全部的注意力和影响力都围绕在孩子身上,恨不得为孩子设计好人生的每一步,为孩子遮挡所有的风风雨雨。

在古希腊语中,学校一词的原意是闲暇时间。在周国平看来,学校就应该提供足够多的自由时间,让孩子们阅读,玩耍,思考,在这种氛围中,自然而然的成长。正如卢梭所言:不要珍惜时间,要浪费时间。对于孩子而言,时间就是用来浪费,用来虚度的。在这样的浪费,这样的虚度中,孩子的“神圣的好奇心”得以释放、挖掘和保留,在不断地尝试错误中,孩子建立起如何认识世界的模型;在阅读和思考中,孩子对思想和灵魂有着自己的解读和偏爱,在吸收伟大灵魂的思想精华的过程中,自身的精神获得成长,形成内在的评价准则,获得内在的自由。

所以,孩子的成长需要的并不多:足够的闲暇时间,用来玩耍;足够的闲暇时间,用来阅读好书或者思考;适当的陪伴,带来安全感和亲情,但是不要束缚;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这是其他人造品替代不了的,因为我们就来自于大自然,大自然带来心灵的放松、满足、对生命的热爱是生命的动力所在。

虽然我们会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是我们要明确,大量的作业和补课所带来的量的积累,并不会提升生命的深度,也不会带来精神的成长。即使单纯从学习能力上来说,也无法获得真正地、深度上的提高。正如周国平所说,家长要为孩子的教育“在素质教育上加分,在应试教育中减负”。

让孩子拥有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是幸福而有意义的人生的基础。

(二)自我教育

学习和自我教育是终生的,对幸福和意义的追求也是一生要面对的课题。周国平说,我们终其一生,始终要进行两种对话:与伟大灵魂的对话;与更高自我即自身灵魂的对话。

与伟大灵魂的对话是通过阅读,尤其是阅读经典完成的;与自我灵魂的对话是通过写作尤其是面向自己的写作————日记完成的。

我们每一个生命,每一个觉醒的灵魂,都会问自己一些问题: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些问题,可能最伟大的智者,终其一生也无法得到答案,但是我们不能就此否定探究的意义。通过阅读与大师对话,把人类数千年历史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阅读“据为己有”,是探寻生命意义的必由之路。

我们在阅读的时候,首先要有读最好的书的信念。只要拥有这种信念,无论我们从哪里开始阅读,都会从任何一座支脉通向思想河流的主脉,慢慢地到达思想的源头。

我们的阅读,不能仅仅停留在读的层次。如果仅仅是读过了,就像两个陌生人擦肩而过,你对他留下了或好或坏的印象,但是你并不了解他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他的内在的心灵;反过来,他也几乎对你的精神世界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阅读大师的作品,其实是了解大师是如何认识这个世界,如何认识自我,如何认识人性。通过阅读,我们让自己的灵魂和大师的灵魂接触,思想发生连接或者碰撞,或者激烈或者柔和,或者吸引或者排斥。吸引你的,会让你心向往之;你排斥的,其实也说明了你的立场和态度:要么被改变,要么更加坚定。就这样不断地阅读经典,与大师对话,自我的精神世界在大师作品的刺激下就会不断重组、融合、成长!

正如周国平所说:“突然发现作者的某个思想我也有,但是他表达得非常好,引发我去进一步思考。”

与自己的灵魂对话,将自己人生外在的经历,无论成功还是失败,经过自我的反思,转化为内在的精神财富。一个人最宝贵的东西就是你的经历,是你在经历中的感受与思考。

成甲在《好好学习》中说,我们很难在长的时间跨度内评价某些思想和行为的价值。通过日记进行记录,就能够克服人类思维的固有局限,在更长的时间单位内进行反思和评价,发现成长的规律,再用这些规律指导自己更好、更快地成长!

周国平说:“我写得最好的东西都是在解决我自己的问题,我有一些困惑,我想开导自己,结果我写出来之后,跟我有同样困惑的人与我发生了共鸣……”这段话对我非常有启发。很多时候,我写文章,总是好为人师,总想对想象中的读者进行说教。现在想来,自己连自己的问题都没有解决,哪里来的智慧和勇气教育他人?能把自己的困惑说清楚,在某种程度上找到答案,如周国平一样,已经很了不起了。写文章,首先是要认清自己,要用文字给自己一个明确的交待。

用周国平的一句话作为结束:我将永远困惑,也将永远寻找;困惑是我的真实,寻找是我的勇敢。

我们都走在这条路上。

《回归》读书笔记精选【篇11】

让教育回归自然

读《爱弥儿》有感

马克思主义学院

13级思政一班

黄斯瑜***

摘要:让教育回归自然,让孩子的自然得到应有的解放。我认为这不仅是卢梭自然教育观的核心,也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一种教育理念。

解放天性,并不等于放纵天性,而是在尊重自然天性的前提下,教育者才去逐步引导和教育孩子。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呈现出一种睿智理性的状态,才能给我们带来更多意想不到的色彩。

关键词:尊重自然,回归自然,卢梭,自然教育理念

正文:什么样的教育才是一种好的教育?这可能是国内外所有教育工作者都致力于解决的问题。

然而,我想说的是,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许多好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却不存在一种“最好的教育”。

所有的教育,其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都在于“人”,而人,又是不断进化着的天性多变的灵长类动物,由于受遗传基因等内在因素和成长环境等外在因素的多方面影响,因而,每个人所需要的教育是不同的,若用同一种教育模式,生搬硬套地覆盖在每一个受教育者身上,这不仅不科学、不合理,有时候甚至还会出现逆反的效果。

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天性,他如何才能适应同样的教育模式?那么,教育是否应该顺应人性的选择,不断完善?答案很明确,是的。

在阅读卢梭的《爱弥儿》之前,我对教育这一宏大话题的最大关注,莫过于它的公平性和正确性两点。在我看来,如果教育只是为了一些人的利益,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不利的。只有充分发挥最大的公平性,教育才能有保障。教育对社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教育的正确性方面,我个人主张素质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社会发展必须实现的第一步。

至于教育的其他方面,我当时没怎么注意。然而,读完这本书,我明白在教育问题上,除了教育的公平性和正确性,我所追求的更重要的是理解这个社会需要和提倡什么样的教育理念。

《爱弥儿》里的一段文字让我至今印象深刻:“身体和手臂都自由的孩子,一定比束缚在襁褓里的孩子哭的次数少些。一个只知道自己身体需要什么的孩子,只有在他痛苦的时候才会哭,这是非常有益的,因为这样,我们就能确切地知道他什么时候需要帮助,如果可能的话,立即帮助他。

但是,如果你不能够解除他的痛苦,你就应当镇镇静静的,切不可用抚弄的办法叫他不哭;你对他的宠爱不仅医不好他的肚子痛,反而使他懂得怎样取得你的疼爱,一旦他知道你可以随他摆布,他就变成了你的主人,这一下全都完了。”

这段话向我们展现的,其实是对早期孩子的教育思想。其意思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注重孩子自由天性的培养,让孩子知道,身体痛苦的时候可以哭泣,这是自由的,自然的行为;而不是一旦孩子哭泣,家长就要想方设法安慰和抚弄,这样的宠爱只会扭曲孩子自由的天性,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

这代表的,就是一种回归自然的教育理念。尊重孩子的天性是理念的核心内容。这就是卢梭在他的作品中传达给我们的。他对教育本质的理解是一种回归自然、回归理性的教育。

纵观卢梭的教育思想,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他的自然人性观之上的。在他看来,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社会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甚至是特权和奴役的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原本的天性。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状况,卢梭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以培养理性王国的“新人”。

然而,在当今社会,这样的自然教育理念逐渐被世界所抛弃。

展望未来,今天,无论是在小学、中学、大学,甚至幼儿园,一种看不见的、不可思议的竞争氛围正在逐渐覆盖。我们可以随处瞥见,多少父母,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一心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孩子还处于襁褓之中时,就开始对其灌输各种文化知识。语文、数学和英语是小学毕业后应该慢慢接触和学习的科目。有多少学前班的孩子已经掌握并在学前班学习。

你以为这是好事?错了,殊不知,太早地接触和涉及这些科目,除了给孩子增添课业压力外,也反而会让孩子在上了小学后,对所接触到的知识失去应有的兴趣。

然而,这一切在崇尚“你追我赶”的中国式教育的父母们眼中,似乎无关痛痒。不管怎么说,他们的想法是,既然他们迟早要学习,那么早学习不是更好吗,这样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来学习更多更深的知识。至于绘画、钢琴、书法等艺术培养,很多“中国式父母们”也是建立在对孩子今后升学是否有用的考虑基础上,才让孩子去学习的。

仿佛在对孩子的培养和教育方面,升学、就业已经成为了首要目标,孩子的天性,例如快乐,童真等,在那些拼了命追求现世成功的父母的眼里,简直不值一提。这无疑是可悲的,亦是可恨的。

我还记得我曾经读过一篇关于著名钢琴家李云迪的报道。我记不清具体细节了。但总的来说,李云迪小时候家境一般,但父母要努力帮助他学习钢琴。他的父亲拼命工作,他的母亲辞职在家专心陪伴他练琴,他从小不能有其他的兴趣爱好,哪怕是偷看会儿电视都会被他母亲一通打骂……这一切,就是为了让他有朝一日能成为举世瞩目的钢琴家!是不是很励志,很感人?

然而,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扭曲孩子天性的变相教育行为!

当一个孩子只有五六岁,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的能力时,作为父母,对孩子说,孩子,你必须努力学习,将来才能成为一名成功的钢琴家。在这种日复一日的“名利熏陶”下,孩子只会形成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况且,李云迪的成功,你以为是他努力和汗水的必然?

错了,有多少被父母强迫去努力学琴的孩子最后无法走向父母所期待的成功顶峰?多了去了。然而,这些孩子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是否会后悔?

会埋怨自己的父母?不得而知。我们唯一能理解的是,这些孩子的天性已经被扭曲,无法回到原来的自然状态。

而这种扭曲孩子天性的教育,既是一种失败,也是一种耻辱。

让教育回归自然,让孩子的自然得到应有的解放。我认为这不仅是卢梭自然教育观的核心,也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一种教育理念。解放天性,并不等于放纵天性,而是在尊重自然天性的前提下,教育者才去逐步引导和教育孩子。

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呈现出一种睿智理性的状态,才能给我们带来更多意想不到的色彩。

本文来源://www.fr134.com/f/10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