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荡美术教案
时间:2025-06-05 作者:芙蓉134芦花荡美术教案(分享7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芦花荡》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芦花荡美术教案 篇1
一、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是“三位一体”,互生共长的。而学生又是阅读对话活动关注的中心,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自主地与文本(作者)对话,去自行发现、自行构建文本的意义,这样他们才能学会阅读,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根据《芦花荡》这篇文章的特点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在教学中要充分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要起桥梁作用,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以便学生更好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能快速默读课文,并能用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
2、理解和感受老头子的形象。
3、欣赏诗情画意的描写及其作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
能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深刻把握作品的思想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教育学生既不要淡忘历史,又要维护和平。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难点:复述故事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四、教法、学法:
教法: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2、朗读分析法;3、启发式教学法;4、分组讨论法。
学法:1、自主学习法;2、合作探究法;3、归纳学习法。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本节课安排第一课时。(第二课时主要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
六、教学流程:
第 一 课 时
(一)走进芦花荡
1、大屏幕播放芦花荡的图片,画外音:在古老的燕赵大地上,有一片富饶的水域,她仿佛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广袤的华北平原上,映射着美丽的光芒。她就是白洋淀。古往今来,白洋淀不仅以她美丽的环境,富饶的物产而闻名遐迩,更令人广为传颂的,还有她光荣而悲壮的革命历史!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成为痛击侵略者的战场。有“壕沟设险歼顽伪,芦荡出奇灭倭兵。英雄垂功抗日史,中外讴歌颂雁翎”的传颂。妇孺皆知的经典战争影片《新儿女英雄传》、《小兵张嘎》皆取材于此。今天我们要讲的,是著名作家孙犁写的一篇精彩的小故事——《芦花荡》。
2、谈感受:用“这是一片 的芦花荡”谈自己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二)“芦花荡”中游
1、出示重点生字词,检查预习情况。
芦花荡美术教案 篇2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许多英雄的故事吧,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个抗日英雄的故事。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股掌之间,置他们于死地,可谓智勇双全,让我们走进《芦花荡》去见识见识这位传奇老人。
二、整体感知全文
1.师:《芦花荡》讲述的就是一个老英雄的传奇故事。速读全文,概括这个故事。
2.师生交流文章记叙的要素,小结:文章记叙了一个无名老英雄智歼鬼子为负伤的大菱报仇的故事。
3.师:文中的无名老英雄充满了传奇色彩,读课文,说说他“奇”在何处。
教师示例:他“奇”在“将近六十岁”却不在家休息。
4.学生活动,交流:
“奇”在他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奇”在他手无寸铁,却神通广大: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样样都行。
“奇”在敌人封锁严密,他却来去自如。
“奇”在他穿行在枪林弹雨中,却一点儿也不害怕。
“奇”在他一支枪也没有,却让十几个鬼子送了命。
“奇”在他工作那么繁忙危险,他却始终是那么乐观和自信。
“奇”在他那么“好面子”,工作出了一点差错,就觉得“没脸见人”……
5.教师小结:“老头子”“奇”,就“奇”在他神通广大的本领,“奇”在他自信而又自尊的性格。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师:对这样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作者倾注了满腔热情来刻画他,比如概括介绍、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等等。请你选择一个角度,用和“老头子”对话的方式在课文旁写批注。
教师示例:
我喜欢“老头子”身上那种自信,请看他的语言--
(1)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到苇塘里,咱们还有大米和鱼吃。
(2)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
(3)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4)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批注:每一次你都说:“不怕”,难道你刀枪不入吗?不,只是因为你熟悉芦花荡,对自己“水上的能耐”非常自信;同时,你有一种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这种信念使你藐视一切敌人,所以,你无所畏惧。
2.学生活动,如:
(1)我喜欢“老头子”的自尊,你看他得知大菱负伤后的心理感受--
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批注:敌人封锁得那么严,枪林弹雨中,谁又能担保万无一失呢?你对自己要求太严格了,出了一点差错你就自责成这样。
(2)我喜欢“老头子”的智勇双全,你看他的行为--
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着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
批注:我真佩服你的胆量,在敌人的眼皮底下还如此悠闲;我也佩服你的智谋,这“一个一个”投进嘴里的“又肥又大”的莲蓬果然让鬼子馋得上了钩。
3.师: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正是“老头子”坚定信念和高度责任心的表现。
四、语言积累
1.师:孙犁笔下的战争不是弥漫着血腥味,而是笼罩着诗情画意,因为他要用美的环境来烘托美好的人性和心灵。用波浪线画出文中写景的句子,选择最喜欢的一句,说说它是怎样表现“老头子”的英雄形象的?
示例: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把小船比喻成一片苇叶,既表现了水乡的特色,又写出了小船的轻快敏捷,烘托出撑船者的高超技艺。
2.学生活动。
3.全课小结。
芦花荡美术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体会文章景物描写、人物对话的特色及其对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主题的作用。
2、领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文学流派,这就是“荷花淀”派。这个流派作品的内容大都反映了我们河北白洋淀人民英勇艰苦的斗争生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荷花淀”派主要代表人物孙犁先生所写的一篇作品——《芦花荡》。
作者介绍:
孙犁(1913~2002)现、当代作家。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保定育德中学毕业后流浪到北平,在图书馆读书或去大学旁听,当过职员。1936年到安新县的小学教书,了解到白洋淀一带劳动群众的生活。后任教于冀中抗战学院和华北联大,在晋察冀通讯社、《晋察冀日报》当编辑。1944年赴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和工作,发表了著名的《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1945年回冀中农村,1949年起主编《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天津分会副主席等职。1956年起因病辍笔。1977年以后,又写有不少散文和评论以及少量小说。
孙犁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嘱咐》等短篇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篇章。被文艺界视之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孙犁的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
这篇课文的体裁是小说,我们先来理清思路,再来品味语言。
二、研读讨论:
1.快速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1)这篇小说以“芦花荡”为题,实则讲的是发生在芦花荡里的一则小故事。说说这则小故事是从哪里开始的,它前面的几段文字起什么作用。
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你给这则小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各拟一个小标题。
提示:
1)这则故事是从“一天夜里,……”开始的。它前面的几段文字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和主人公,是小说的序幕部分。
2)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进六十的老头子,他非常自信。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子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他引诱鬼子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钩住鬼子,用竹篙痛打鬼子。
2.下面我们着重来品味这篇小说的语言
提问:你觉得孙犁这篇小说哪些地方写得最精彩?
下面我们来品味这篇小说的景物描写。
(1).“夜晚……目标好象就是天上”
借敌人的视角,写出了苇塘就是他们的葬身之地,他们正落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因而只能万分恐惧,却又无可奈何的呆望着,为故事情节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提问:将“呆望着”改为“望着”好不好?为什么?
非常生动地写出了鬼子兵十分注意地看却有无法看清的那种无可奈何的神情。
下面我们再来品味一段景物描写。
(2).“这是冀中区的女孩子……她们长大成人了”
借女孩子的视角,写冀中农村的夏秋之景,抒写了人民忍受苦难的艰辛,对家乡的眷恋,对胜利的渴望。
学生大声地自由地朗读这两段景物描写,读出其中的意境。
提问:这两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麽?
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烘托人物形象,增添了小说的诗意。(“诗体小说”)
下面我们来品味人物的对话。
1、提问:这一段写的是老头子护送女孩的过程中的一段对话,表现了老头子对两个女孩子的什么感情?
这段对话表现了老头子对两个女孩子无限的喜欢和怜爱。
2、提问:将“多么俊的一个女孩子呀!”改为“好一个靓女呀!”效果有什么不同?
“俊”字含有朴实清新的泥土气息,这是孙犁作品的艺术风格。
学生仔细揣摩,同桌分角色朗读。
3、提问:在老头子护送的过程中,他连续说了哪三句类似的话?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一找。
“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
“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4、提问:这三个“不怕”的意思是否一样?
第一个“不怕”的意思是“可以”的意思,后面两个是“不要害怕”的意思。
5、提问:三个“不怕”各应用怎样的语气读?
前一个应该带着喜爱的语气,后两个“不怕”应该带着镇定、自信、乐观的语气。
6、提问:当小女孩意外的受伤后,老头子又说了哪些话?表现了老头子什麽性格特征?
“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我没脸见人。”
表现了老艄公对工作认真负责,为不能完成任务而感到深深的自责、内疚。
6、提问:朗读这两句话应该怎样读?
垂头丧气,自责,内疚。
7、提问:老头子是不是就这样一直自责、内疚下去?他又说了哪些话?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8、提问:朗读这句话,重音应该落在哪里?
重音应落在“十个人”上。
学生反复朗读,品味。
9、提问:两个孩子并没有答言,老头子觉得受到轻视,他又说了一句什么话?这句话应该怎样读?
“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
应该突出“你们看吧”四个字。
学生朗读,揣摩。
10、提问:当小女孩子表示怀疑的时候,老头子又怎麽样?
老头子狠狠地说:“为什么不能……有热闹哩!”
11、提问:去掉“狠狠地”可以吗?
不可以,去掉就不能写出老头子对敌人的痛恨,也不能表现老头子过于自尊、自信的性格
“为什麽不能?”是一个什麽句式?改为陈述句好不好?
不好,用反问句语气更加强烈。
仔细品味朗读这一段对话。
12、提问:通过我们刚才品味人物的对话,谁能给老头子下一个鉴定?
机智,勇敢,自信,对工作极端负责,富有爱心。
教师小结:通过我们刚才的理清情节,品味语言,我们明白了孙犁小说最大的艺术特色有两个:一个是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形象。另一个是简洁朴素的人物对话,展示了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
中心思想:
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和第二天狠狠惩罚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赞美了老船夫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
同学们课后熟读课文,继续品味文中景物描写、对话描写的精妙,可与《荷花淀》比较阅读,用心体味其中那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
芦花荡美术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复述故事,感知人物形象
2、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并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3、树立正确的爱憎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感知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树立正确的爱憎意识
教学过程:
一、影片导入、调动情感:
1、放映一段《双枪老太婆》影片,让学生观看。
2、谈谈对片中英雄人物——老太婆的认识。
3、导入,今天,我们看看发生在荷花淀里的一个故事,认识一位老人。
二、初始文本、粗识人物
听读课文,思考:
1、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试着用几句话概括出来。
2、说说老人给你的印象。生:勇敢、自信、智慧、有责任心……
三、走进文本、评析人物
1、 请浏览文章,请看一看属于老头子自己的个性是什么?
生:过于自信和自尊。
师:“过于”怎么理解?生:过分、过了头……
师:自信过分会怎样?自尊过分会怎样?
2、 围绕“不怕”理解“过于自信”。
“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
“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老人不论什么情况总是“不怕”,因为他的过于勇敢和自信导致护送任务没有完成。
3、 抓住心理理解“过于自尊”
“我没脸见人。”
“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师:这些老人的心理描写表现出老人的什么心理?
生:自责、痛苦、愧疚……
师:谁能读出老人这时的心理?生:在下面试读。
师:你觉得要把那几个地方读好才能读出味。
生:“反倒……、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此生试读。
师:如果在“反倒……”后加上叹词“唉”,在“怎么张嘴说话?”后加上叹词“唉”后你再读读。生试读,生齐读。
老人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偶然出了差错,内心非常痛苦和愧疚,这是他质朴与真诚的一面。他的工作失误,自己内疚,两个女孩子又埋怨他,不信任他。他又是怎样找回了自尊?(独自复仇)
总结:最后这场情趣横生、痛快淋漓的精彩战斗,更显出老人的智慧与自信,富有传奇色彩。老头子“过于自信与自尊”的形象也得到充分的展示。老人的功劳与过失都体现在这一点上。小说既写了老人性格的优势,也写了性格的缺陷,这样的艺术形象才会真是可感,丰满生动,光彩照人。小说的主人公不是八路军战士,而是白洋淀地区的普通百姓,这样写才贴近生活。
四、美点追踪、品人悟情
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明原因。
要求:用“我喜欢┅┅”是因为“┅┅”的句式说话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写出敌人封锁严密,气氛阴森恐怖。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的往上钻,目标好像就在天上。”此句运用拟人的方法写出了一种抗争的力量。(抓住关键词“狠狠”去理解。)
“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飒飒的风给人有些凉意,此时风凉就是心的凉。选取风写是切合当时老人心境的。衬托老头子悲凉沮丧的心情。(联系上下文内容去理解。)
“一轮红日当头,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此句与人物的心情无关,为下文鬼子们来洗澡买下了伏笔。在这里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可以看出老头子当时不慌张,心里平静。环境的平静也使鬼子不起疑心。为下文故事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衬托老人胜利后的喜悦心情。
五、走出文本、总结全文
这就是《芦花荡》,也包括“白洋淀记事之二”中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所带给我们的感受——美而坚韧,这就是白洋淀水滋养的作家孙犁的创作风格,这也是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亘古不灭的天性!
芦花荡美术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复述故事情节,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学习运用各种描写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
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提高描写的能力。
4、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及文章对抗日军民的讴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借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2、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由《新儿女英雄传》《小兵张嘎》谈起,他们的故事也是发生在白洋淀一带,皆取材于此,都是革命战争题材,也都是小人物英雄故事。走进《芦花荡》去领略白洋淀的风光。
二、检查预习
1、了解作者 先有学生讲述自己了解到的作者情况,教师最后补充,放映图片,拉近与作者的距离,强调几个重点知识:《白洋淀纪事》、《荷花淀》、“荷花淀派”、诗体小说。
2、介绍背景 以教师补充为主,(放映“背景介绍”)
3、检查字词
1)给汉字注音
竹篙 疟子 寒噤 蹿 泅着 仄歪 飒飒 白洋淀 莲蓬 提防 转弯抹角 张皇失措
趴下 竹篙 浸透 荷花淀
扒手 蒿草 侵略 绽开
2)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
1、小心防备。( )
2、央求。( )
3、尖锐;锐利。( )
4、技能、本能。( )
5、闲适自得。( )
6、倾斜、歪斜。( )
7、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
8、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 )
9、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
三、课文赏析
1、 引导学生回顾小说文体知识,包括小说的定义、小说的三要素、刻画人物的方法、小说的情节、小说的环境。(提醒学生注意积累,可以让自己的赏析有理有据)
2、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能否用最简洁的语言介绍 故事梗概。
文中有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作者用哪些方法刻画人物的?试举例说明。
明确情节:一次惊心动魄的 护送 一场酣畅淋漓的复仇
让学生结合课文谈对“惊心动魄”和“酣畅淋漓”的理解。
可用“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 ”的句式说话,(先由学生归纳,再教师总结)
可以有如下结论: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路途的危险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交通工具的简陋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敌军密集的火力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敌我势力的悬殊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老头设下的圈套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敌人的愚蠢上钩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老头痛打敌人上。
……
3、分析人物
1)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有关主要人物——老头子的各种描写,标明什么描写方法。
学生发言后总结:对其描写方法:
正面描写:外貌描写(第3、4段)
行动描写(第55、57、61段等)
语言描写(第21段等)
心理描写(第47段)
侧面描写:如第8段和第1段首句中的“呆望”以及 文中对二菱怀疑、不信任老头子的描写,都从侧面描写了老头子的英雄行为。
2)你能概括老头子的性格特点吗?(先找到他的主要性格特点)
明确:老头子的性格核心——“过于自信和自尊”
让学生解释“过于”的语境意, 并且在文中找到依据。
学生发言后总结:“过于”一指“非常”,二有“过头”的意思。所以,本句话既有非常自尊自信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
这句话有为下文埋下伏笔,作铺垫的作用。第5段“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
过于自信:第6段“每天夜里……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第10段“安心睡一觉吧……” 第19段“不怕,洗一洗吧”
第21段“不怕,探照灯照不见我们”
第31段“他打不着我们”
过于自尊:第38、39段: 知道女孩因为他的不慎而受伤后十分难过 “ 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第47段:由自尊自信激起他对日本鬼子无限的怒火;
第51-54段 :女孩与老头的对话,表现老人的自尊。
追问学生:老头子还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学生回答后总结:高涨的爱国热情:年近六十,仍像青壮年一样,充满活力。
爱憎分明:对小女孩等同胞充满挚爱,对日本鬼子满怀仇恨。
智勇双全:预先在水中设好埋伏,引诱鬼子上当,痛打鬼子。
3)欣赏精彩的心理描写
请在文中找出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并细细体味。然后发挥想象,把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写出来。
学生赏析时教师可以提醒:体味这个比喻句的作用: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了老头子的心。
明确:形象贴切地突出了老英雄内心的后悔程度非常深。
学生补写二菱的心理描写,学以致用。找2-3名学生展示后,教师也可以提供一范例。 (这位老同志昨天说的话可不是放空炮,自己真是小看了他,别看他这么大年纪,真是老英雄啊!你看他,面对十几个鬼子毫不畏惧。想不到他足智多谋,原来把一大捆莲蓬放在船头,自己剥着吃,是在引诱鬼子。他驾船的本领神了,好象牵着鬼子的鼻子在转。鬼子在水里转怎么会不敢动弹?怎有一股血水冒上来?定然是水下设了机关,他可真有点子。他真有本事,不用枪,一个人就能对付十几个鬼子,叫鬼子只有挨打的份,没有还手的力。老英雄砸得好!狠狠砸!叫他们头破血流!大菱的仇算是报了,回去告诉大菱,让她知道这英雄的故事。让她早日养好伤,向老英雄学习,打败鬼子!)
4)让学生概括两个女孩的性格特点。
明确:爱国、舍己为人、勇敢、不畏艰险
5)探究这些小人物成为英雄的力量源泉,他们都受到了怎样的影响?
文章有没有正面描写到这支抗日队伍?从哪里可以看出这是怎么样的一支队伍?
明确: 从苇塘的歌声可以想见他们不怕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在敌后根据地,男女老少都发动起来了,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这歌声是对敌人最有力的打击。
过渡《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
到非常的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
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益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
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环境描写的作用。
4、赏析环境描写
1)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优美的环境描写,2)齐读这些句子,感受它们诗情画意的意境美,进而思考:怎样让文章富有诗情画意?
学生可以小组合作,总结后发言。
教师归纳明确: 选择富有美感的物象
运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
写出动感
写出声音
锤炼语言:叠音词、对句等
3)以开头和结尾处的景物描写为例赏析,并体会其在文中的作用。(教师引导着集体参与,共同赏析,掌握方法)
第一段:例:第一句:“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风泛起涟漪,给人要滴落下来
的幻觉。
第二句:写出优美的水乡却被敌人封锁,字里行间流露 出鲜明的爱憎感情。
第三句:写出苇子长势旺盛。也把白洋淀人民在那种残 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 和力量。
作用:渲染故事的气氛,衬托人物的心情,给作 品增添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
结尾处的:烘托作用:这是老头子致敌人于死地时,“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所 看到的美景,(老人此刻正沉浸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之中,那鲜嫩的卢花在老人的眼里,自然会显得格外美丽。)
衬托出老英雄在痛打鬼子时内心萌发出的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
4)学生自由赏析自己喜欢的其他景物描写,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组内推荐班内展示。
5)总结景物描写的作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
5、回顾全文,总结写法,概括主旨。
写法 通过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通过景物描写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
主旨: 小说描写我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白洋淀人民对敌斗争的生活,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大女孩受伤,第二天严惩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赞美了老艄公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通篇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体现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四、课堂小结
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一定要切合环境和人物的心情,切忌无根据地写景。适当的环境描写可以烘托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
五、练笔:
你能把家乡的景物写得如诗如画吗?请尝试一下。
六、课外阅读:
课后也可以找《芦花荡》的姊妹篇《荷花淀》来读一下,可以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
芦花荡美术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体味这个英雄故事传奇色彩;
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教学重点】
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教学难点】
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讲应该是养老的年龄,课时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的确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去感悟这个传奇故事吧。
作者介绍: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生。(其他情况见教师用书P15-16页适当介绍)
二、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词语进行赏析,也可参见教师用书P11页)
三、感悟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不可征服的人民。(略)
四、引导学生探究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学生先讨论,教师根据情况点拨与指导)
1.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
“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还是“不怕”,以为“照不见我们”。鬼子扫射机枪,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
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掌股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2.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课文着重写一场“英雄的行为”,更有点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这里有一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老英雄是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他事先系好了钩子,又想出用莲蓬引诱鬼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作者不写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头子船上放着一大捆莲蓬,只顾剥着莲蓬吃,也不写他的用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里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也不写老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这层意思要回味起来才能明白。进了有木桩的水域,先不说桩子上有无数钩子,只写小船绕着鬼子转,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下面才写鬼子这么乱转,一个个都被钩子咬住了。待到明白过来,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真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3.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提示: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可以回忆课内外读过的文艺作品,答案不求一致。
五、作业:把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抄出来,仔细品味,细心揣摩,在仿写几句家乡的景物。
芦花荡美术教案 篇7
导学目标
1.把握故事情节,整体感知内容。
2.学习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会赏析文中人物的形象特征,能把握其性格特点。
3.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4.体会孙犁小说诗情画意的风格。
课文初读
1.看导语,默读课文,标注课文段落,给课文划分结构。
2.读课文3—5遍,划出你认为精彩的段落(最好是对老头子的精彩描写),做好批注。
3.读完《芦花荡》,文中老头子的形象使你联想到了谁?请把他的故事简要写在下面。
4.你认为老头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你用几个词语概括他的性格特点。
字词精粹
1.给加点字注音并且抄写下列词语,写会为止。
悠闲( ) 疟子( ) 寒噤( ) 吆喝( ) 蹿( ) 仄歪( ) 飒飒( ) 泅着( )转弯抹角( ) 张皇失措( )
2.解释词语。
能耐: 悠闲: 央告: 吆喝: 转弯抹角:
3.词语积累:
(1)诗情画意:富有诗和画的意境。
(2)自如:活动或操作不受阻碍。
(3)穿梭:像织布的梭子来回活动,形容来往频繁。
(4)胆寒:害怕
(5)阴森:阴沉,害怕。
(6)提防:小心防备。
(7)尖利:尖锐;锐利。
(8)能耐:技能,本领。
(9)悠闲:闲适自得。
(10)央告:央求。
(11)阴惨:阴沉暗淡。
(12)水淋淋:形容物体上水往下滴的样子。
(13)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14)抱怨:心中不满,数说别人不对;埋怨。
(15)歇凉:乘凉。
(16)遮掩:遮蔽,遮盖。
(17)现眼:方言,出丑丢脸的意思。
(18)打牙跌嘴: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的意思。
走近文体与作者
1.小说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芦花荡》从体裁上来看是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他是________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
3.孙犁与“荷花淀派”:
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孙犁,河北安平县人。其作品大部分是小说和散文,不少篇章都具有抒情诗的艺术腕力,最能代表这种风格的,是作者的名篇《荷花淀》。《荷花淀》写于1945年。发表后,在文学艺术界影响很大;有许多作家都努力探索其写作技巧,并在艺术实践中体现其风格,不久便形成了一个文学流派。这个流派被评论界称为“荷花淀派”。其代表作家有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等。“荷花淀派”的作品,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
4.写作背景:本文创作于1944年,由于作者在冀中平原一带生活了很长时间,所以他对这里的生活,尤其是这里的人民抗击日寇侵略的斗争生活非常熟悉,在抗战的冀中平原上,孙犁到处都能看到一种无形的力量,为这里人民的英雄行为所感动,因而写下了《芦花荡》这样美丽而感人的作品。
课堂学习
一、活动·研讨
交流碰撞
1.初读课文后,理清本文的三要素。
人物: 主要人物: 次要人物:
环境:
情节:
2.
找出本文主人公的核心性格,文中通过哪些内容来表现老头子的自信与自尊的(标注在课本上),又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理解概括老头子的性格特点。
各抒己见
1.标画本文的景物描写,试举一个例子进行分析,体会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2.文章为什么要交代老头子的年纪?怎么不介绍他的名字?
问题聚焦
1.“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过于”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二、课堂检测巩固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下列题目,体会本文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作用和方法。
(一)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敌人监视着苇塘。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我们的队伍还没有退却的意思。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
1.选文第一段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2.文中划线的句子表现了老头子什么性格?
3.选文写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主要表现在什么上?用自己的话概括。
4.请在选文中划出“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语句,并且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5.第4段对人物进行了什么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特点?
(二)
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1.“张皇失措”的本义是什么?这里为什么写老头子张皇失措?
2.文段交代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有什么用意?
3.这几段文字写老头子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方法?突出了老头子的什么性格?
4.“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中加点词“找”用得妙,为什么?
5.写老头子敲打鬼子时,为什么又写“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
想了解更多【芦花荡美术教案】网的资讯,请访问:芦花荡美术教案
本文来源:http://www.fr134.com/f/46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