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读后感
时间:2025-06-04 作者:芙蓉134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读后感(系列五篇)。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读后感 篇1
《红烛》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民主战士闻一多先生的经典作品。闻一多抓取红烛这一生活当中常见的事物作为写作对象,通过对话红烛来表现自己志愿献身祖国、勇于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其感情火热真挚、层层递进。
围绕“批判性思维在语文课堂中的有效渗透”这一主题,我搜集了大量资料、翻阅了很多相关书籍,后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单元目标,确定了十二分钟片段教学目标:
1.分析红烛的特点。(重点)
2.结合诗中的词语和句子进行分析。(难点)
3.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增强爱国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首先,我选取新宁当地一处形似红烛的名为“蜡烛峰”的景点,进行趣味导入。这样的导入既彰显了当地特色,又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更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思维。
《红烛》是一首有年代感的现代诗,唯有深入精读才能体会它的时代背景和艺术之美。因此,我希望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诗,初步感知全诗。随后,我采用组图展示的形式,将红烛的“作用、灰、泪”等物象特点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深入体会红烛的特点以及作者寄寓的情感。接着,我再请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自由阐述自己的观点,并进一步引导其他同学进行质疑,补充讲述不同观点。
在这次教学中,我和学生一起品读诗歌、回味经典,感受到了闻一多先生火热的爱国之心。课后我对本堂片段教学进行了认真反思,就优点而言:我以当地特色景观为话题切入点,师生互动,快速营造了和谐而又活跃的课堂气氛;有效抓住咏物诗的物体特征,以图片形式直观展现红烛的物象特点;用贴近学生心灵的教学方式,使本来有年代感的诗更容易被感受。
当然,其中也有些许不足。其一,我没有及时把握好进一步激发学生思维、提升学生语文兴趣的佳时机,如在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和设计预期截然不同,我没有当堂处理;其二,教学指令不够明确,教学语言不够凝练,教学环节衔接也不够紧密,致使教学过程不紧凑。
回顾与反思的目的是实现自我提升。为此,我今后将努力提升,加强备课——不单要备教材,更要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全面模拟、整体考量,提高自身课堂驾驭能力。同时,我将加强自身语言表现力,用更生动、更明确的课堂语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读后感 篇2
1、我有一个愿望,中考完后,全班在一起,开个party,该表白的表白,该道歉的道歉,该和好的和好,没有人摆架子。
2、有些心事只能自言自语,有些秘密只能讲给朋友,有些痛苦只能默默承受,自己还是要靠自己拯救。真正的痛苦,没有人能与你分担,你只能把它从一个肩头,换到你的另一个肩头。成功其实很简单,就是当你坚持不住的时候,再坚持一下。
3、梦想是人生路上的明灯,它指明前进的方向,激励我们前行。
4、拥抱诚信,告别作弊。
5、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6、反正都是要学的,为什么不做好一点呢?
7、在中考最后的冲刺,把时间交给自己,随别人怎么去说吧!
8、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举成名。
9、三载沉淀,今朝绽放。六月沙场,誓把名扬。
10、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读后感 篇3
1、鹰击天风壮,鹏飞海浪春。
2、灰心生失望,失望生动摇,动摇生失败。
3、理想是力量的泉源智慧的摇篮冲锋的战旗斩棘的利剑。
4、有志者自有千方百计,无志者只感千难万难。
-
芙蓉134小编精心推荐:
- 无问西东观后感 | 马小跳系列读后感 | 莫言红高粱读后感 | 老三篇读后感 |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读后感 |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读后感
5、心者,栖神之舍;神者,知识之本;思者,神识之妙用也。
6、不思,故有惑;不求,故无得;不问,故不知。
7、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8、勤学,勤思,勤问,苦钻
9、行者常至,为者常成
10、修身,治国,平天下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读后感 篇4
这首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就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诗的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闻一多要问诗人们,你们的心可有这样的赤诚和热情,你们可有勇气吐出你的真心和这红烛相比。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
诗人接着问红烛,问它的身躯从何处来,问它的灵魂从何处来。这样的身躯、这样的灵魂为何要燃烧,要在火光中毁灭自己的身躯?诗人迷茫了,如同在生活中的迷茫,找不到方向和思考不透很多问题。矛盾!冲突!在曾有的矛盾冲突中诗人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因为,诗人坚定地说:“不误!不误”。诗人已经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准备朝着理想中的光明之路迈进,即使自己被烧成灰也在所不惜。
诗歌从第四节开始,一直歌颂红烛,写出了红烛的责任和生活中的困顿、失望。红烛要烧,烧破世人的空想,烧掉残酷的监狱,靠自己的燃烧救出一个个活着但不自由的灵魂。红烛的燃烧受到风的阻挠,它流着泪也要燃烧。那泪,是红烛的心在着急,为不能快实现自己的理想而着急,流泪。诗人要歌颂这红烛,歌颂这奉献的精神,歌颂这来之不易的光明。在这样的歌颂中,诗人和红烛在交流。诗人在红烛身上找到了生活方向:实干,探索,坚毅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计较结果。诗人说:“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这首诗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诗歌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在诗歌形式上,诗人极力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以和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如:重复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前后照应和每节中诗句相对的齐整等等。诗人所倡导的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音乐性的主张在这首诗中有一定的体现。可以说,闻一多融汇古今中外的诗歌形式,以强烈的情感表达和追求精神开辟了中国一代诗风,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诗人去耕耘和探索。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读后感 篇5
闻一多(1899-1946),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后改名多,又改名一多。民主战士。他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在论文《诗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辞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著有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学术著作有《古典新义》、《楚辞校补》、《神话与诗》、《唐诗杂论》等。闻一多的主要著作收集在《闻一多全集》中,共4册8集,1948年8月由开明书店出版。
-
更多精彩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读后感内容,请访问我们为您准备的专题: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读后感
本文来源:http://www.fr134.com/f/45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