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134 >地图 >教案 >

记叙文内容理解与概括教案

记叙文内容理解与概括教案

时间:2025-03-10 作者:芙蓉134

相关推荐

记叙文内容理解与概括教案(收藏二篇)。

记叙文内容理解与概括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明确记叙文阅读中考考点。

2、掌握基本答题原则和记叙文相关知识点。

3、掌握记叙文解题方法、答题格式和一些常用语。

教学重点: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析关键词句含义及作用是训练重点。

教学难点:

判断各种表现手法、写作技巧及分析其作用。

教学过程:

一、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聚集

1、记叙线索、顺序、详略。

2、理清文章思路,概述内容。

3、理清题旨及文章主旨。

4、揣摩理解关键语句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作用。

5、分析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及写作技巧。

6、景物描写的作用。

7、通过各种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8、阅读中的体验及启示。

9、结合内容进行个性化表述,学会思考和质疑。

二、答题技巧及原则

1、四大意识:

整体意识、对应意识、原文意识、要点意识

2、六大步骤:

整体感知——审清题意——回扣原文——上下联系——分析综合——组织表达

3、答题原则:

一定要有原文意识(答案在原文中一定有根据)

4、注意语言的准确表达:

(1)学会摘关键词

(2)学会摘关键句

(3)要用准确优美的语言把内容概括出来

三、知识清单

(一)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即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晰,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中心。

(三)记叙线索及作用:

1、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连起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

2、充当线索的一般有: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作者的见闻等。

3、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4、找线索一般要注意:标题、开头、文章中反复出现的短语或句子。

(四)记叙的人称:

1、第一人称:以当事人身份叙述,写来真实、亲切自然、。

2、第二人称:像在和读者进行对话,亲切自然,便于抒发感情。

3、第三人称:写法不受任何限制,凡客观世界乃至人物内心所想的一切都能进行叙述。

(五)表达方式:

1、记叙:主要交代事实,把人物和事件概括介绍给读者并写出人物活动、发展、变化的过程。

2、描写:指在叙述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以及环境进行描写,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

3、说明:记叙的一种补充,它解释记叙文中需要加以说明的部分。

4、议论: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上直接发表作者的见解,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5、抒情:在记叙的基础上上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抒发作者的感情。

(六)常见的修辞手法:

1、比喻: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2、拟人:运用拟人,使…具有了人的特点(或灵性、情感等),生动形象,使读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感受到作者的强烈情感,从而引起共鸣。

3、排比: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方式。

作用:运用排比,加强语势,强调了…内容,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或感情强烈)。

4、对偶: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一组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意思相近的修辞方式。

作用:形式整齐,结构对称,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内容凝炼概括,富有表现力。

5、对比:将…和…对比,突出了…。

6、设问:设问是自问自答。

作用: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思考…。

用在标题处,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中心

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晰。(要结合内容写具体);

7、反问:作用: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要结合内容写具体)

8、夸张: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作用: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或特征),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感情(或态度),增加了语言的生动性。

9、借代: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方式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

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使表达具有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10、反复:起强调作用。(…反复,强调了…)

(七)描写的类型及作用:

1、人物描写:

外貌描写(也叫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2、环境描写:

(1)社会环境描写:从狭义上说,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处所、背景、氛围等;而从广义上说,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

(2)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自然景物进行的描写。

其作用主要有:

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背景;

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

展示人物的性格;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注意不要堆砌其作用,应结合具体文章内容去分析。

3、描写的角度:

(1)正面描写:又称"直接描写"。它主要是指对人物的肖像、心理、语言、行动及对事件、环境、气氛的直接描绘。

(2)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八)记叙文常用的表现手法:

对比、衬托、铺垫、伏笔与照应、过渡、象征、欲扬先抑、讽刺、联想和想象等。

(九)语言特色: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炼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亲切自然,口语化热情奔放幽默讽刺冷峻辛辣

四、解题技巧或常用语

(一)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和特殊作用:

1、首先,联系主旨、作者意图思考。

2、其次,不能局限于语句本身,要上牵下连,从周围语言环境中找答案,或开篇点题,扣住题目,或巧妙过渡,承上启下,或前呼后应,铺垫照应,或总结全文,点明题旨。

3、对语句所涉及的对象,背景和相关情形有所了解。

(二)开放性试题:

1、要针对话题,选取适当角度,具体阐述,避免空泛,谈的内容要从原文生发,要中心明确,要表现正确的思想和健康的情感。

2、要根据题意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语言简明扼要。

(三)、记叙文中议论、抒情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感染力。

(四)、赏析语言角度:

1、修辞。(最常用的角度)

2、从该句在文中的作用(如点明中心、深化主题、前后照应、画龙点睛等)。

3、语言风格。

4、从遣词造句传神巧妙角度。

5、从蕴含哲理、给自己的启示角度。

6、从作者描写角度(听、视、味、嗅、触觉,色彩搭配,动静结合等)。

7、四字成语、引用古诗文、化用诗句(突出特点,增强趣味性、生动性,更有文学色彩)。

8、从表现手法角度(如对比、欲扬先抑、衬托等)。

(五)、为文章拟标题:

根据文章的线索或中心,或用核心人物、核心事件、核心事物、作者情感作为题目。

记叙文内容理解与概括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复习记叙文阅读中的主要题型分类;

2、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理解记叙文中三类主要题型的典型答题误区,明确正确的答题思路与方法;

3、学以致用,完成另一篇记叙文阅读中同类型的三道题,“以学带练,以练固学”。

教具:多媒体

重点

通过读、思、评、练,明确记叙文阅读中三个典型题类的答题注意点,并学以致用。

难点

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理解三类主要题型的典型答题误区,明确正确的答题思路与方法。

教学内容

一、导入。

同学们,之前我们已经复习过说明文、写景散文的阅读方法及注意点,今天我们则将步入记叙文阅读的复习。

二、基础概念梳理

何为记叙文?

(记叙文的概念——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兼以议论、抒情、说明来表达中心的一种文体。

如小说、散文、寓言、童话、故事、通讯、游记、传记、回忆录等。)

学生仔细思考,讨论并回答。

教师明确,记叙文六要素?记叙顺序?

1.弄清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经过、结果)

2.弄清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

“顺序”与“顺叙”的辨析

下面老师问同学们一个问题,看看同学们记忆力怎么样?记叙文阅读中会有哪些题型?

1.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2.理清文章脉络结构,揣摩其谋篇布局之妙处

3.推敲重要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把握关键语句,体会其深层含义及作用

5.表达方式的作用

6.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7.发展性考题:如仿写、评价人或事、谈感受等)

积极思考并举手发言(可结合具体题目做解析)

三、例题剖析

看来同学们对记叙文阅读的题型还是比较熟悉的,下面结合我们刚做的一篇记叙文阅读,对几个典型题类做下具体解析。

阅读《抽打心中的樱桃花》,回答15~19题:

15.第②段中,作者为什么极力状写樱桃花开之盛和“我”对樱桃的憧憬?(2分)

教师提问:这类的题目我们应该怎么答?

(教师点拨:其实这个题目就是问我们:第二段中描写樱桃花开之盛与“我”樱桃花的憧憬这部分内容对全文有何作用?我们应该怎么做?)

明确考点及答题方法:

考点——文章谋篇布局之妙处

同学们的答题思路很清晰,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三位同学的回答,说说你最欣赏哪一个,为什么?

( A)作者极力状写樱桃花开之盛与“我”对樱桃的憧憬主要是为下文做铺垫,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 B) “花开之盛”写出了樱桃树旺盛之美,“我”对樱桃的憧憬更体现除了我对樱桃树的喜爱之情。

( C) 写出了我对樱桃树的喜爱,为下文作了铺垫,解释了我为何不许母亲抽打樱桃花的原因。

学生打开记叙文阅读复习卷,结合试卷具体题目仔细思考。

①明确段落在文中的位置;

②联系上下文,从内容、结构两方面考虑。

明确,出示参考答案:

答:作者这样写表现了“我”对樱桃树的浓烈的喜爱之情(1分);为下文母亲“抽打”和“我”“护花”作铺垫(1分)。语言组织(1分)

16.第⑤段中,“我炫耀似的指给母亲看,她笑了笑,摇了摇头”,请用自己的语言分别描写当时情境中“我”和母亲的心理。(各不超过40个字)(3分)

“我”:

母亲:

教师提问:做这一类题目我们要注意哪些问题?

明确考点及答题方法:

考点——推敲关键句在语境中的含义,揣摩人物内心活动

学生仔细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

①要先找出这句话在文中的位置,结合具体语境 ,抓住关键词,细细品读人物内心世界;

②回答要符合人物的特点。

③用第一人称回答。

明确此类题型考点及答题要点:

考点——

把握关键语句,体会其深层含义及作用;

方法——

(1)语句的深层含义

①抓中心词,体会深层或双关意义。

②抓修辞或写作手法。

(2)理解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①内容上,从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

②结构上,从总领、过渡、铺垫、照应、总结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

19.阅读课文《错过》选段,结合上文内容答题。(4分)

人生如奔驰的列车,车窗外不断闪动着变幻不定的`景色,错过观赏窗外的美景、奇景并不是多么了不得的事,关键是不能错过预定的站台!

我们预定的到站并不等于人生的终点。但在人生的终点上,我们最好能含笑地说:我虽然错过的很多很多,却毕竟把握了最关键最美好的,这样,“错过”便仿佛是碧绿的叶片,把一生中“收获”的七彩鲜花映衬得格外明艳!

人生的历程,其意义不只是生命的流逝,还在于要从生命的长河中获得丰富的体验。刘心武对“错过”的体悟告诉我们要把握住最关键、最美好的机会,含笑对待“人生的终点”。

请结合以上材料和对《抽打心中的樱桃花》一文的阅读感悟,谈谈你所受到的人生启迪。

这一类题目我们要注意哪些?

明确考点——发展性考题:谈感受、启示

学生思考,结合题目回答。

①感受启示要由原文引出。

②特别注意是否让举例或结合实际。

出示参考答案:

1、无论是“错过”还是“舍弃”,我们心中都要有明确的目标;(2分)

2、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主动适当地放弃。(2分)

完成《别踩疼了雪》中的相关题目。

13.阅读全文,说出女儿要来北方看雪的原因。(4分)

14.第⑦段加横线的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3分)

17.文中第⑩段有妈妈写给女儿的一封信。在“512”汶川大地震中,也有一位母亲给孩子留下了短信。这位母亲双膝跪地、双手撑地,用脊梁为她三四个月大的孩子挡住了垮塌的房屋。在离世前她用手机给孩子留下短信:“亲爱的宝贝,如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读了这两位母亲的信,你有什么感受?请联系实际作答。(50字左右)(4分)

想了解更多【记叙文内容理解与概括教案】网的资讯,请访问:记叙文内容理解与概括教案

本文来源:http://www.fr134.com/f/32622.html